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和合義故)。
中間布薩者。
布薩時若僧不和合。
一比丘于中唱言。
若僧和合時當作布薩。
若無一比丘唱者。
一切僧得越毗尼罪(或雲越法罪。
即應忏突吉羅也)。
一比丘唱者。
一切僧無罪。
若十五日不和合。
應初日布薩。
初日不和合者。
應二日乃至十二日布薩。
若十四日應正布薩者。
十三日不應作中間布薩。
便就十四日布薩。
亦是中間布薩。
亦名正布薩。
若月大者。
乃至十三日和合。
得作中間布薩。
若不和合。
不得十四日。
應就十五日布薩。
何以故。
不得頻日布薩。
應隔日布薩。
是名中間布薩。
應十四日布薩者。
不得停至十五日。
應十五日布薩者。
不得逆。
就十四日。
若有因緣者得作。
應示布薩處。
得晝日布薩。
賊是林中王。
能作不饒益事。
若布薩時賊入者。
即應誦餘經偈。
若賊知比丘法作是言。
沙門。
我已知。
但說先所誦者。
爾時比丘應急誦。
使章句不辨。
令彼不知初中後。
若有王來。
亦應如是。
比丘受具足已。
應誦二部毗尼。
若不能。
應誦一部。
乃至應誦一綖經(謂初篇四事)。
布薩。
應廣說五綖經(謂五篇二百五十戒)。
若有因緣不得者。
乃至應誦四波羅夷及偈。
餘者僧常聞。
若不誦作布薩者。
越毗尼罪。
若舉衆不利者。
應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薩。
餘三人界内作三語布薩。
即是罰上座。
不聽合誦布薩。
若誦時忘者。
餘人得授。
不聽逆誦。
若誦時有忘失者。
得還補誦順。
若布薩誦将畢。
有客比丘來及座者。
即名得布薩。
不應為更誦。
若客比丘言。
我未曾聞廣說波羅提木叉。
願為我廣說。
待僧罷已。
然後與誦。
不聽向未受。
具足人說五篇罪。
得教語。
汝不得作非梵行。
不得盜。
不得殺生。
不得妄語。
如是比得為說。
不應早作布薩。
若一比丘住者。
應待客比丘來共作布薩。
若無客來。
有罪者應作是念。
若得清淨比丘。
此事當如法除。
作是念已。
應心念口言。
今十五日。
僧作布薩。
我某甲比丘清淨受布薩。
如是三說。
若布薩竟。
有客比丘來者。
應随喜言。
長老已作布薩。
我某甲随喜。
若不随喜。
應出界外作布薩。
一住處不得再作布薩。
若比丘遠行。
布薩日。
至比丘住處作布薩已。
不應默然去。
應囑沙彌。
若園民。
若放牧者。
有比丘來。
語令知此中已作布薩。
若無人者。
應書柱戶扇。
或散華作相。
彼後來者。
應問。
應求相。
不得辄作布薩。
與欲時應與能持欲入僧中說者。
取欲時。
應自思惟能傳欲不。
不得取衆欲。
得至三人。
不聽與欲者多集者少。
不聽與欲者與集者等。
應與欲者少集者多。
比丘尼與欲。
比丘應受。
若上座。
應言我是僧上座。
不應受。
若教授尼人。
若誦戒人。
應各自說不應受。
若守房人。
若病人。
應言我不至僧中。
更與餘人若言我是乞食。
我是阿練若。
我是糞掃衣。
我是大德人。
不取欲者。
越毗尼罪。
布薩不肯來者。
偷蘭罪。
若為衣缽等事不來。
不與欲者。
越毗尼罪。
時集。
應與清淨欲。
非時集。
應與羯磨欲。
時集亦得與兩種欲。
若比丘。
共啇客行。
至布薩日。
有恐怖難。
商人行不待。
得行作布薩。
先應籌量齊幾許得誦戒竟。
若山。
若石。
作标幟。
伸手相及。
羯磨作布薩界。
然後作布薩。
複次若比丘多。
無床坐。
一切伸手相及。
得立作布薩。
若有坐。
坐作布薩。
若比丘老病。
不能入坐。
床角相接。
得卧作布薩。
十一事不名與欲。
一者我與長老欲。
我向取某甲欲并與(問。
四分聽轉與欲。
亦聽受多人欲。
僧祗不許。
此将安從。
答不許之意。
大約恐其疏漏。
設能善為憶持。
則從四分亦得)。
二者明日當布薩。
今日與欲。
三者出界外與欲。
四者與比丘尼欲。
五者與未受具足人欲。
六者取欲已出界外。
七者與欲已出界外。
八者取欲已還戒。
九者與欲已還戒。
十者比丘病。
與欲已。
聞僧中說法毗尼。
自力就聽。
坐久疲苦。
以先與欲默離坐去。
不名與欲。
應更與。
十一者布薩日僧集。
不來者與清淨欲。
若暴風雨。
若火。
若賊。
諸比丘盡驚散。
不名持欲到僧中。
若一人在。
是名到僧中布薩有七事應遮。
一者不共住人。
二者别住人。
三者未受具足人。
四未說欲。
五未行籌。
六為和合義故。
七和合未竟。
五分律雲。
遣沙彌。
應着不見不聞處。
應看床下。
以燈籠遍照。
聽向有罪比丘悔過。
不得向同犯者悔過。
若病比丘。
聽向同犯悔過。
若守護杖士不肯去者。
但說戒序竟。
言餘僧所常聞。
應作如是布薩。
若有王來亦爾。
若有因緣。
不得五種說戒。
應言。
今十五日布薩時。
各共正身口意莫放逸。
此亦得名布薩。
不得不布薩。
說戒時中忘。
應傍人授。
猶忘。
更授。
三忘。
應更差人續次誦。
不應重誦。
若鬥诤。
若說法。
說律。
論議。
若多得布施。
不容說戒。
皆聽至明日。
應先請說戒人。
應先作諸羯磨。
然後說戒。
不應并誦戒。
不應歌詠聲說戒。
應直說之。
十誦律雲。
聽二種布薩。
一十四日(月小)。
二十五日(白月及月大)。
一食前。
二食後。
一晝。
二夜。
毗尼序雲。
比丘及尼。
得互聽說戒。
不得互為說戒(問。
四分雲。
不應于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說戒。
今雲比丘及尼得互聽說戒。
豈說戒前。
定無羯磨等事耶。
答。
作羯磨及遮說戒。
皆是舉過治罰之事。
故不應令尼等知。
若既作誰請教誡之問。
尼方入衆禮請。
此時但有布薩一事。
雖複坐聽。
自應無過)。
先相嫌人。
不應與清淨欲。
不應與忏悔。
不得為小因緣故。
住道中說戒。
若欲說戒。
當上高處立。
觀知近處有精舍無。
若有。
應入中作布薩說戒。
若共賈客行時。
賈客住。
廣說戒。
若小住。
略說戒。
若不住。
三語說。
若都不聽住。
各各口語。
今日布薩說戒。
若有白衣在比丘中。
不得口語。
應一心念。
今日布薩說戒。
若有賊難龍難鬼難亦爾。
辯 問。
僧祇開行布薩。
與此不同。
畢竟安從。
答。
僧祇開行說之條。
重在必說。
十誦分廣略之緻。
意在随機。
今亦随力随機可也。
問。
毗尼法藏。
是比丘規式。
一切未受具人。
不得為說。
而梵網獨聽國王。
發隐複援十誦毗尼序為證。
乃僧祇五分并皆不許。
不知安從。
答。
若論通途軌式。
則僧祇五分應從。
倘有格外機緣。
則十誦毗尼可用。
至于梵網。
自指菩薩戒。
非指比丘戒也。
根本
中間布薩者。
布薩時若僧不和合。
一比丘于中唱言。
若僧和合時當作布薩。
若無一比丘唱者。
一切僧得越毗尼罪(或雲越法罪。
即應忏突吉羅也)。
一比丘唱者。
一切僧無罪。
若十五日不和合。
應初日布薩。
初日不和合者。
應二日乃至十二日布薩。
若十四日應正布薩者。
十三日不應作中間布薩。
便就十四日布薩。
亦是中間布薩。
亦名正布薩。
若月大者。
乃至十三日和合。
得作中間布薩。
若不和合。
不得十四日。
應就十五日布薩。
何以故。
不得頻日布薩。
應隔日布薩。
是名中間布薩。
應十四日布薩者。
不得停至十五日。
應十五日布薩者。
不得逆。
就十四日。
若有因緣者得作。
應示布薩處。
得晝日布薩。
賊是林中王。
能作不饒益事。
若布薩時賊入者。
即應誦餘經偈。
若賊知比丘法作是言。
沙門。
我已知。
但說先所誦者。
爾時比丘應急誦。
使章句不辨。
令彼不知初中後。
若有王來。
亦應如是。
比丘受具足已。
應誦二部毗尼。
若不能。
應誦一部。
乃至應誦一綖經(謂初篇四事)。
布薩。
應廣說五綖經(謂五篇二百五十戒)。
若有因緣不得者。
乃至應誦四波羅夷及偈。
餘者僧常聞。
若不誦作布薩者。
越毗尼罪。
若舉衆不利者。
應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薩。
餘三人界内作三語布薩。
即是罰上座。
不聽合誦布薩。
若誦時忘者。
餘人得授。
不聽逆誦。
若誦時有忘失者。
得還補誦順。
若布薩誦将畢。
有客比丘來及座者。
即名得布薩。
不應為更誦。
若客比丘言。
我未曾聞廣說波羅提木叉。
願為我廣說。
待僧罷已。
然後與誦。
不聽向未受。
具足人說五篇罪。
得教語。
汝不得作非梵行。
不得盜。
不得殺生。
不得妄語。
如是比得為說。
不應早作布薩。
若一比丘住者。
應待客比丘來共作布薩。
若無客來。
有罪者應作是念。
若得清淨比丘。
此事當如法除。
作是念已。
應心念口言。
今十五日。
僧作布薩。
我某甲比丘清淨受布薩。
如是三說。
若布薩竟。
有客比丘來者。
應随喜言。
長老已作布薩。
我某甲随喜。
若不随喜。
應出界外作布薩。
一住處不得再作布薩。
若比丘遠行。
布薩日。
至比丘住處作布薩已。
不應默然去。
應囑沙彌。
若園民。
若放牧者。
有比丘來。
語令知此中已作布薩。
若無人者。
應書柱戶扇。
或散華作相。
彼後來者。
應問。
應求相。
不得辄作布薩。
與欲時應與能持欲入僧中說者。
取欲時。
應自思惟能傳欲不。
不得取衆欲。
得至三人。
不聽與欲者多集者少。
不聽與欲者與集者等。
應與欲者少集者多。
比丘尼與欲。
比丘應受。
若上座。
應言我是僧上座。
不應受。
若教授尼人。
若誦戒人。
應各自說不應受。
若守房人。
若病人。
應言我不至僧中。
更與餘人若言我是乞食。
我是阿練若。
我是糞掃衣。
我是大德人。
不取欲者。
越毗尼罪。
布薩不肯來者。
偷蘭罪。
若為衣缽等事不來。
不與欲者。
越毗尼罪。
時集。
應與清淨欲。
非時集。
應與羯磨欲。
時集亦得與兩種欲。
若比丘。
共啇客行。
至布薩日。
有恐怖難。
商人行不待。
得行作布薩。
先應籌量齊幾許得誦戒竟。
若山。
若石。
作标幟。
伸手相及。
羯磨作布薩界。
然後作布薩。
複次若比丘多。
無床坐。
一切伸手相及。
得立作布薩。
若有坐。
坐作布薩。
若比丘老病。
不能入坐。
床角相接。
得卧作布薩。
十一事不名與欲。
一者我與長老欲。
我向取某甲欲并與(問。
四分聽轉與欲。
亦聽受多人欲。
僧祗不許。
此将安從。
答不許之意。
大約恐其疏漏。
設能善為憶持。
則從四分亦得)。
二者明日當布薩。
今日與欲。
三者出界外與欲。
四者與比丘尼欲。
五者與未受具足人欲。
六者取欲已出界外。
七者與欲已出界外。
八者取欲已還戒。
九者與欲已還戒。
十者比丘病。
與欲已。
聞僧中說法毗尼。
自力就聽。
坐久疲苦。
以先與欲默離坐去。
不名與欲。
應更與。
十一者布薩日僧集。
不來者與清淨欲。
若暴風雨。
若火。
若賊。
諸比丘盡驚散。
不名持欲到僧中。
若一人在。
是名到僧中布薩有七事應遮。
一者不共住人。
二者别住人。
三者未受具足人。
四未說欲。
五未行籌。
六為和合義故。
七和合未竟。
五分律雲。
遣沙彌。
應着不見不聞處。
應看床下。
以燈籠遍照。
聽向有罪比丘悔過。
不得向同犯者悔過。
若病比丘。
聽向同犯悔過。
若守護杖士不肯去者。
但說戒序竟。
言餘僧所常聞。
應作如是布薩。
若有王來亦爾。
若有因緣。
不得五種說戒。
應言。
今十五日布薩時。
各共正身口意莫放逸。
此亦得名布薩。
不得不布薩。
說戒時中忘。
應傍人授。
猶忘。
更授。
三忘。
應更差人續次誦。
不應重誦。
若鬥诤。
若說法。
說律。
論議。
若多得布施。
不容說戒。
皆聽至明日。
應先請說戒人。
應先作諸羯磨。
然後說戒。
不應并誦戒。
不應歌詠聲說戒。
應直說之。
十誦律雲。
聽二種布薩。
一十四日(月小)。
二十五日(白月及月大)。
一食前。
二食後。
一晝。
二夜。
毗尼序雲。
比丘及尼。
得互聽說戒。
不得互為說戒(問。
四分雲。
不應于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說戒。
今雲比丘及尼得互聽說戒。
豈說戒前。
定無羯磨等事耶。
答。
作羯磨及遮說戒。
皆是舉過治罰之事。
故不應令尼等知。
若既作誰請教誡之問。
尼方入衆禮請。
此時但有布薩一事。
雖複坐聽。
自應無過)。
先相嫌人。
不應與清淨欲。
不應與忏悔。
不得為小因緣故。
住道中說戒。
若欲說戒。
當上高處立。
觀知近處有精舍無。
若有。
應入中作布薩說戒。
若共賈客行時。
賈客住。
廣說戒。
若小住。
略說戒。
若不住。
三語說。
若都不聽住。
各各口語。
今日布薩說戒。
若有白衣在比丘中。
不得口語。
應一心念。
今日布薩說戒。
若有賊難龍難鬼難亦爾。
辯 問。
僧祇開行布薩。
與此不同。
畢竟安從。
答。
僧祇開行說之條。
重在必說。
十誦分廣略之緻。
意在随機。
今亦随力随機可也。
問。
毗尼法藏。
是比丘規式。
一切未受具人。
不得為說。
而梵網獨聽國王。
發隐複援十誦毗尼序為證。
乃僧祇五分并皆不許。
不知安從。
答。
若論通途軌式。
則僧祇五分應從。
倘有格外機緣。
則十誦毗尼可用。
至于梵網。
自指菩薩戒。
非指比丘戒也。
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