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将釋此律。
大文為二。
初題目。
二入文。
初題目。
四分戒本 釋此律題。
仿同梵網戒義疏。
略述三重玄義。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料簡。
釋名為三。
初明四分戒本。
次出衆部源委。
後釋事義集要。
初明四分戒本者。
謂是四分律之比丘戒經也。
此出昙無德部。
梵語昙無德。
翻為法密。
其律共有四分。
第一分。
明比丘事。
第二分。
明比丘尼事。
及受戒說戒法。
第三分。
明安居自恣等法。
第四分。
明房舍等雜法。
今此戒本。
即第一分中。
如來因事所結戒經也。
次出衆部源委者。
衆部皆有通别二名。
通則同名為律。
别則僧祇四分等。
各從部黨所屬。
及經冊數目為名。
且通名者。
梵語毗尼。
或雲毗柰耶。
此翻善治。
亦翻調伏。
亦翻為滅。
正翻為律。
律者。
法也。
又戒因緣經雲。
鼻。
秦言去。
柰耶。
秦言真。
去若幹非而就真。
故曰真也。
降伏此心。
息此心。
忍不起。
故曰真也。
降伏。
戒也。
息。
定也。
忍。
智也。
(文)故知才舉一法。
三學全收。
若無戒善。
定慧不起。
又此戒法。
凡有三種。
一者律儀戒。
亦名波羅提木叉戒。
二者定共戒。
亦名禅戒。
三者道共戒。
亦名無漏戒。
律儀戒者。
律是遮止。
儀是形儀。
能止形上諸惡。
故稱為戒。
亦曰威儀。
威是清嚴可畏。
儀是軌範可則。
亦曰調禦。
使心行調善也。
波羅提木叉者。
此翻保解脫。
亦翻别别解脫。
以能保任行人出生死海。
又随一一戒護持不犯。
随一一處得其解脫。
即是二百五十學處。
及随律威儀也。
定。
是靜攝。
入定之時。
自然調善。
防止諸惡。
道。
是能通。
發真以後。
自無毀犯。
如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是道共力。
此二戒法。
既是心上勝用。
力能發戒。
道定與律儀并起。
故稱為共。
今毗尼藏。
正诠律儀。
亦攝定道。
由持淨戒。
禅定智慧功德發生。
則律儀為因。
定道為果。
由禅無漏力。
性業遮業悉得清淨。
則木叉為果。
定道為緣。
薩婆多論雲。
此波羅提木叉戒。
若佛在世則有。
佛不在世則無。
禅戒無漏戒。
一切時有。
波羅提木叉戒。
從教而得。
禅無漏戒。
不從教得。
乃至雲。
波羅提木叉戒。
但佛弟子有。
禅戒。
外道俱有。
夫能維持佛法。
有七衆在世間。
三乘道果相續不斷。
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
禅無漏戒不爾。
是故于三戒中。
最為殊勝。
善見亦雲。
毗尼藏者。
是佛法壽。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為略釋通名義也。
次别名者。
謂僧祇律。
五分律。
薩婆多律。
十誦律。
及善見律。
戒因緣經。
毗尼母論等。
何以有是衆律。
按舍利弗問經。
佛自記雲。
輸柯王孫弗沙密多羅。
滅法已後。
有王性甚良善。
重興佛法。
時諸比丘。
好于名聞。
亟生诤論。
抄治我律。
開張增廣迦葉所結。
别為群黨。
互言是非。
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行籌。
取舊者多。
名為摩诃僧祇(此雲大衆)。
取新者少而是上座。
名為他俾羅也(此雲上座)。
是後因于诤故。
複起多部。
于三四百年中。
展轉枝分。
如是衆多。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
應着黃衣。
昙無鞠多迦部(即昙無德)。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發殊勝。
應着赤色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以導法化。
應着皂衣。
迦葉維部。
精勤勇猛。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密。
應着青衣。
摩诃僧祇。
其味純正。
其餘部中。
如被添甘露。
諸天飲之。
但飲甘露而棄于水。
人間飲之。
水露俱進。
或時消疾。
或時結病。
其讀誦者。
亦複如是。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又按翻譯名義集。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食訖。
令羅雲(即羅睺羅。
此翻覆障。
六年處胎故。
佛之子也)洗缽。
失手?缽以為五片。
佛言。
表我滅後。
初五百年中。
諸比丘分毗尼。
藏為五部也。
後果分為五部。
一昙無德部。
二薩婆多部。
此雲說一切有。
法名十誦。
三迦葉遺部。
此雲重空觀。
止有解脫戒本經一卷到此。
四彌沙塞部。
此雲不著有無觀。
法名五分。
五婆蹉富羅部。
此雲犢子。
律本不來。
五部是别。
摩诃僧祇是總。
通則六部也。
又按南海寄歸傳雲。
諸部流派。
生起不同。
西國相承。
大綱唯四。
一聖大衆部。
分出七部。
二聖上座部。
分出三部。
三聖根本說一切有部。
分出四部。
四聖正量部。
分出四部。
其間離分出沒。
部别名字。
事非一緻。
此不繁述。
有部所分三部之别。
一法護。
二化地。
三迦攝卑。
所雲十誦四分者。
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
然十誦亦不是根本有部也。
頻婆娑羅王。
夢見一氎裂為十八片。
一金杖斬為十八段。
怖而問佛。
佛言。
我滅度後一百餘年。
有阿輸迦王。
威加贍部。
時諸苾刍(即比丘)。
教分十八趣解脫門。
其緻一也。
即此先兆。
王勿見憂。
(文)已上所說。
各各不同。
良以去聖時遠。
故傳事或訛。
今若泥迹。
則觸處多乖。
取義。
則有長便用。
雖聖心難測。
而比量可憑。
但令義途得所。
則事迹不勞辯矣。
已出衆部源委竟。
後釋事義集要者。
事。
謂制戒緣起。
義。
謂随犯輕重結罪悔過之宜。
要。
謂律藏文繁。
今但取要。
集。
謂雖宗四分。
參用諸家。
何以獨宗四分。
二百五十戒相無增減故。
舉世久流行故。
何以參用諸家。
事有詳略故。
義有短長故。
不妨互相發明故。
初釋名竟。
第二出體者。
初明無作。
次明止行二善。
初明無作者。
天台師雲。
戒體者。
不起而已。
起則性。
無作假色。
磬公釋雲。
謂此戒體。
不起則已。
起則全性。
而性修交成必。
有無作假色。
無作一發。
任運止惡。
任運行善。
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故雲無作。
(文)言無作假色者。
十一色法。
各有假實。
就法處所攝色中。
唯定果色。
名為實色。
表無表色。
并名假色。
善惡二戒。
各有表及無表。
表即名作。
無表即名無作。
今且釋善戒。
互跪翹勤。
名為身表。
三說乞戒。
名為語表。
衆僧和合同集戒場。
亦名身表。
白四羯磨。
亦名語表。
由此作法。
受得清淨戒體。
成比丘性。
為意家之所緣。
任運恒得止行二善。
故雲。
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名為無作假色也。
此無作戒體。
從第三羯磨畢時便得。
于一切男女邊。
得不淫色。
于一切情非情邊。
得不盜色。
于一切有情邊。
得不殺色。
于一切有情邊。
得不欺诳色。
乃至于一切地。
得不掘色。
于一切草木。
得不壞色。
于一切酒。
得不飲色。
如是二百五十戒法。
一一各周法界。
故出家功德經。
明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不可窮盡。
正由此妙善戒法。
遍以法界為所緣故。
是則無作戒體。
是法處色。
是無漏色。
成論謂是非色非心聚者。
為遮心無得失。
果無頑善二種難耳(義疏雲。
無作假色。
經論互說。
诤論有無。
一雲
大文為二。
初題目。
二入文。
初題目。
四分戒本 釋此律題。
仿同梵網戒義疏。
略述三重玄義。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料簡。
釋名為三。
初明四分戒本。
次出衆部源委。
後釋事義集要。
初明四分戒本者。
謂是四分律之比丘戒經也。
此出昙無德部。
梵語昙無德。
翻為法密。
其律共有四分。
第一分。
明比丘事。
第二分。
明比丘尼事。
及受戒說戒法。
第三分。
明安居自恣等法。
第四分。
明房舍等雜法。
今此戒本。
即第一分中。
如來因事所結戒經也。
次出衆部源委者。
衆部皆有通别二名。
通則同名為律。
别則僧祇四分等。
各從部黨所屬。
及經冊數目為名。
且通名者。
梵語毗尼。
或雲毗柰耶。
此翻善治。
亦翻調伏。
亦翻為滅。
正翻為律。
律者。
法也。
又戒因緣經雲。
鼻。
秦言去。
柰耶。
秦言真。
去若幹非而就真。
故曰真也。
降伏此心。
息此心。
忍不起。
故曰真也。
降伏。
戒也。
息。
定也。
忍。
智也。
(文)故知才舉一法。
三學全收。
若無戒善。
定慧不起。
又此戒法。
凡有三種。
一者律儀戒。
亦名波羅提木叉戒。
二者定共戒。
亦名禅戒。
三者道共戒。
亦名無漏戒。
律儀戒者。
律是遮止。
儀是形儀。
能止形上諸惡。
故稱為戒。
亦曰威儀。
威是清嚴可畏。
儀是軌範可則。
亦曰調禦。
使心行調善也。
波羅提木叉者。
此翻保解脫。
亦翻别别解脫。
以能保任行人出生死海。
又随一一戒護持不犯。
随一一處得其解脫。
即是二百五十學處。
及随律威儀也。
定。
是靜攝。
入定之時。
自然調善。
防止諸惡。
道。
是能通。
發真以後。
自無毀犯。
如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是道共力。
此二戒法。
既是心上勝用。
力能發戒。
道定與律儀并起。
故稱為共。
今毗尼藏。
正诠律儀。
亦攝定道。
由持淨戒。
禅定智慧功德發生。
則律儀為因。
定道為果。
由禅無漏力。
性業遮業悉得清淨。
則木叉為果。
定道為緣。
薩婆多論雲。
此波羅提木叉戒。
若佛在世則有。
佛不在世則無。
禅戒無漏戒。
一切時有。
波羅提木叉戒。
從教而得。
禅無漏戒。
不從教得。
乃至雲。
波羅提木叉戒。
但佛弟子有。
禅戒。
外道俱有。
夫能維持佛法。
有七衆在世間。
三乘道果相續不斷。
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
禅無漏戒不爾。
是故于三戒中。
最為殊勝。
善見亦雲。
毗尼藏者。
是佛法壽。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為略釋通名義也。
次别名者。
謂僧祇律。
五分律。
薩婆多律。
十誦律。
及善見律。
戒因緣經。
毗尼母論等。
何以有是衆律。
按舍利弗問經。
佛自記雲。
輸柯王孫弗沙密多羅。
滅法已後。
有王性甚良善。
重興佛法。
時諸比丘。
好于名聞。
亟生诤論。
抄治我律。
開張增廣迦葉所結。
别為群黨。
互言是非。
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行籌。
取舊者多。
名為摩诃僧祇(此雲大衆)。
取新者少而是上座。
名為他俾羅也(此雲上座)。
是後因于诤故。
複起多部。
于三四百年中。
展轉枝分。
如是衆多。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
應着黃衣。
昙無鞠多迦部(即昙無德)。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發殊勝。
應着赤色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以導法化。
應着皂衣。
迦葉維部。
精勤勇猛。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密。
應着青衣。
摩诃僧祇。
其味純正。
其餘部中。
如被添甘露。
諸天飲之。
但飲甘露而棄于水。
人間飲之。
水露俱進。
或時消疾。
或時結病。
其讀誦者。
亦複如是。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又按翻譯名義集。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食訖。
令羅雲(即羅睺羅。
此翻覆障。
六年處胎故。
佛之子也)洗缽。
失手?缽以為五片。
佛言。
表我滅後。
初五百年中。
諸比丘分毗尼。
藏為五部也。
後果分為五部。
一昙無德部。
二薩婆多部。
此雲說一切有。
法名十誦。
三迦葉遺部。
此雲重空觀。
止有解脫戒本經一卷到此。
四彌沙塞部。
此雲不著有無觀。
法名五分。
五婆蹉富羅部。
此雲犢子。
律本不來。
五部是别。
摩诃僧祇是總。
通則六部也。
又按南海寄歸傳雲。
諸部流派。
生起不同。
西國相承。
大綱唯四。
一聖大衆部。
分出七部。
二聖上座部。
分出三部。
三聖根本說一切有部。
分出四部。
四聖正量部。
分出四部。
其間離分出沒。
部别名字。
事非一緻。
此不繁述。
有部所分三部之别。
一法護。
二化地。
三迦攝卑。
所雲十誦四分者。
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
然十誦亦不是根本有部也。
頻婆娑羅王。
夢見一氎裂為十八片。
一金杖斬為十八段。
怖而問佛。
佛言。
我滅度後一百餘年。
有阿輸迦王。
威加贍部。
時諸苾刍(即比丘)。
教分十八趣解脫門。
其緻一也。
即此先兆。
王勿見憂。
(文)已上所說。
各各不同。
良以去聖時遠。
故傳事或訛。
今若泥迹。
則觸處多乖。
取義。
則有長便用。
雖聖心難測。
而比量可憑。
但令義途得所。
則事迹不勞辯矣。
已出衆部源委竟。
後釋事義集要者。
事。
謂制戒緣起。
義。
謂随犯輕重結罪悔過之宜。
要。
謂律藏文繁。
今但取要。
集。
謂雖宗四分。
參用諸家。
何以獨宗四分。
二百五十戒相無增減故。
舉世久流行故。
何以參用諸家。
事有詳略故。
義有短長故。
不妨互相發明故。
初釋名竟。
第二出體者。
初明無作。
次明止行二善。
初明無作者。
天台師雲。
戒體者。
不起而已。
起則性。
無作假色。
磬公釋雲。
謂此戒體。
不起則已。
起則全性。
而性修交成必。
有無作假色。
無作一發。
任運止惡。
任運行善。
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故雲無作。
(文)言無作假色者。
十一色法。
各有假實。
就法處所攝色中。
唯定果色。
名為實色。
表無表色。
并名假色。
善惡二戒。
各有表及無表。
表即名作。
無表即名無作。
今且釋善戒。
互跪翹勤。
名為身表。
三說乞戒。
名為語表。
衆僧和合同集戒場。
亦名身表。
白四羯磨。
亦名語表。
由此作法。
受得清淨戒體。
成比丘性。
為意家之所緣。
任運恒得止行二善。
故雲。
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名為無作假色也。
此無作戒體。
從第三羯磨畢時便得。
于一切男女邊。
得不淫色。
于一切情非情邊。
得不盜色。
于一切有情邊。
得不殺色。
于一切有情邊。
得不欺诳色。
乃至于一切地。
得不掘色。
于一切草木。
得不壞色。
于一切酒。
得不飲色。
如是二百五十戒法。
一一各周法界。
故出家功德經。
明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不可窮盡。
正由此妙善戒法。
遍以法界為所緣故。
是則無作戒體。
是法處色。
是無漏色。
成論謂是非色非心聚者。
為遮心無得失。
果無頑善二種難耳(義疏雲。
無作假色。
經論互說。
诤論有無。
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