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關燈


    指心誓不為惡。

    即名受戒。

    都無無作。

    若因中别有頑善共為佛因。

    佛地亦應别有此善。

    共為佛果。

    此以果無頑善。

    難戒是色法也。

    以小乘妄計無作為心外實色故。

    一雲。

    大小乘經論。

    盡有無作。

    若直以心為戒。

    發心便應得戒。

    何故七遮不能得戒。

    又都無無作。

    何故犯重便名失戒。

    此以心無得失。

    難戒是心法也。

    成論立非色非心聚。

    可以雙遮兩難。

    故古來律師用義依之。

    若大乘所明。

    戒是假色。

    憑師一受。

    遠至菩提。

    随定随道。

    誓修諸善。

    誓度含識。

    亦以此心力大。

    别發戒善。

    為行者所緣。

    止息諸惡)。

    實則由心感得。

    借色表成。

    故大乘家則雲。

    初番羯磨成。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由心業力。

    悉皆震動。

    二番羯磨成。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于虛空中如雲如蓋。

    覆行人頂。

    三番羯磨成。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從行人頂門。

    流入身心。

    充滿正報。

    盡未來際。

    永為佛種。

    此毗尼藏中。

    雖不說如此事。

    亦雲。

    羯磨成就。

    名得處所。

    當知有漏五蘊。

    色身為依。

    無漏五蘊。

    戒身為依。

    有漏色身。

    從父精母血和合而生。

    是色處假色。

    無漏戒身。

    從三師七證羯磨而得。

    是法處假色。

    所以和尚名為力生。

    正從能生戒身以得名耳。

    得此戒身。

    便同僧寶能使天龍尊奉。

    神鬼欽承。

    若心不樂道。

    則名戒羸。

    若向人說舍。

    則名還戒。

    苟無此無作戒體。

    則天神何所緻敬。

    亦何故名羸名舍也。

    問。

    既是有羸有舍複有破者。

    何得名為任運止行。

    答。

    譬如橋梁。

    任運可以度人。

    池井。

    任運可以汲用。

    倘發撤橋梁。

    壅塞池井。

    功能便失。

    否則常時有用。

    不俟再作。

    故名無作耳。

     次明止行二善。

    如百論。

    息惡不作。

    名之為止。

    信受修習。

    名之為行。

    佛教雖多。

    止行收盡。

    今此戒善。

    不起則已。

    起則伐惡。

    皆是止義。

    皆有進趣。

    皆是行義。

    伐惡者。

    從根随煩惱。

    起身口七支。

    是惡因。

    三塗劇苦。

    是惡果。

    此律集十句義(具如後釋)。

    為諸比丘結戒。

    能令受持之者。

    惡因既除。

    惡果亦謝。

    是名伐惡。

    進趣者。

    攝持諸根。

    念無錯亂。

    常一其心。

    習諸善法。

    任運感得人天華報。

    乃至出世解脫實果。

    即是進趣義也。

    二出體竟。

     第三料簡更為二。

    初對大乘辨得舍。

    次就教相辨淺深。

     初辨得舍者。

    大乘重在内因。

    小乘重在外緣。

    重内因故。

    必須發菩提心。

    方堪受戒。

    若不善無記心中。

    不發無作。

    而千裡無師。

    許其像前自受。

    重外緣故。

    必須師僧界法。

    事事合制。

    若諸緣有一不備。

    不名得戒。

    而諸緣既具。

    得戒遍于三心(謂善不善無記心中并發戒也)又大乘一得之後。

    極至佛身。

    小乘但盡形壽。

    大乘上品纏犯十重。

    及退大菩提心。

    則名失戒。

    小乘犯四重禁。

    則名失戒。

    若心不樂道。

    向一人舍。

    則名還戒。

    大乘失戒之後。

    得見好相。

    許其重受。

    小乘失戒。

    無重受理。

    但使絕不覆藏。

    僅可羯磨與學(法罪法中明之)。

    若舍戒者。

    乃許重受。

    三度返俗。

    始為絕分耳。

    問。

    釋戒體。

    既依大乘。

    辨得舍。

    仍分大小。

    豈不宗趣相違。

    答。

    依大乘釋無作者。

    不違法體也。

    對大小辨得舍者。

    不壞法相也。

    違法體。

    則相無所依。

    壞法相。

    則體無由顯。

    故法華開顯之後。

    涅槃仍扶戒律。

    毗尼軌式。

    分毫不改。

    正謂即此知常。

    方稱絕待之妙。

    宗趣相成。

    思之可得。

    又問。

    大乘既重内因。

    今時律師與人受菩薩戒。

    可知其内因真否。

    如或不真。

    名得戒否。

    如不得戒。

    則設犯十重。

    還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

    彌勒菩薩羯磨文中。

    具有觀察當機之法。

    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傳授。

    不免無解作師之過。

    然彼受戒之人。

    不善無記心中。

    雖不發戒。

    而既濫膺菩薩之名。

    自當依律判罪。

    非同不得比丘戒人。

    竟以賊住論也。

     次辨淺深者。

    此是酪味教攝。

    初調凡夫令入聖故。

    若約五味互融。

    亦可作四教釋。

    謂于一切禁戒堅固執持。

    永離系縛。

    即藏教法。

    若達罪如幻病。

    戒如幻藥。

    持犯本空。

    身心清淨。

    即通教法。

    若仰信中道。

    即以此戒先斷見思惑。

    次涉俗利生。

    後悟入中道。

    即别教法。

    若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戒。

    是趣不過。

    住戒秘藏。

    一一戒中明見佛性。

    即圓教法。

    又如來以四悉檀。

    立此戒法。

    随順世間。

    護衆生故。

    令生歡喜。

    即世界悉檀。

    生善。

    即為人悉。

    滅惡。

    即對治悉。

    能令正法久住。

    即第一義悉。

    又既禀開顯之教。

    則此戒惟是一乘。

    更非前之三教。

    故法華雲。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也。

    又即未開顯前。

    大乘比丘亦須同學。

    故菩薩戒本經雲。

    若菩薩。

    于如來波羅提木叉中。

    毗尼建立遮罪。

    護衆生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廣。

    同聲聞學。

    何以故。

    聲聞者。

    乃至自度。

    乃至不離護他。

    何況菩薩第一義度。

    又雲。

    若菩薩。

    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

    不應受。

    不應學。

    菩薩何用聲聞法為。

    是名為犯衆多犯。

    是犯染污起。

    噫。

    可以思矣。

    初題目竟。

     ○二入文三。

    初說戒序。

    二正列戒相。

    三結勸回向。

     ○初中四。

    初偈贊。

    二問答啟白。

    三正說戒序。

    四結問。

     ○初又六。

    初歸憑三寶。

    二誡衆集聽。

    三師資傳受。

    四喻誡勿毀。

    五顯戒當說。

    六歎勝結示。

     ○今初。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作法之始。

    必先禮敬三寶。

    所以求加被也。

    稽首者。

    身業緻敬。

    身緻敬時。

    口稱德号。

    心存觀想。

    即是三業供養。

    佛法僧名為三寶。

    以可尊可重故。

    佛者覺義。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故名佛陀。

    法者。

    軌持義。

    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

    故名為法。

    比丘。

    此含三義。

    一者乞士義。

    離邪命法。

    一缽資身。

    舍愚癡垢。

    三慧自淑。

    二者怖魔義。

    甫受具時。

    羯磨成就。

    地神即出大聲唱雲。

    此間有善男子已受具戒。

    當使諸天增盛。

    修羅損減。

    如是空行善神聞之。

    展轉大聲唱告。

    須臾便達梵天。

    波旬聞之。

    即生恐怖。

    故曰怖魔。

    三者破惡義。

    修菩提分。

    斷見思惑。

    因中具此三義。

    故于果上。

    随得應供無生殺賊之号。

    名為阿羅漢也。

    又比丘。

    此翻除馑。

    為大福田。

    開大法施。

    故名除馑。

    僧者。

    具雲僧伽。

    此翻和合衆。

    乃四比丘以上之稱。

    和合有二義。

    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

    二事和。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

    利和同均。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複次十誦律雲。

    有五種僧。

    一無慚愧僧。

    破戒諸比丘是。

    二羺羊僧。

    凡夫鈍根無智慧。

    如諸羺羊聚在一處。

    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羯磨。

    不知說戒。

    不知法會。

    三别衆僧。

    一界内處處别作諸羯磨。

    四清淨僧。

    凡夫持戒人。

    及凡夫勝者。

    五真實僧。

    學無學人。

    此中所禮。

    正禮後之二種。

    由真實僧。

    能令勝義正法久住。

    由清淨僧。

    能令世俗正法久住故也。

    彼前三種。

    能作非法羯磨。

    能令正法破壞。

    故非所禮。

    複次有住持三寶。

    有一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