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除煩惱。
今破禁戒。
反被降伏。
又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
又複能生惡趣之罪。
名波羅市迦(近圓者。
圓。
謂涅槃。
受比丘戒。
則能親近涅槃。
故名近圓。
亦名具圓。
以此具戒。
是涅槃正因緣故)。
○二别列四。
初淫戒。
二盜戒。
三殺戒。
四大妄語戒。
律攝雲。
先淫後殺。
此依犯緣前後而說。
又依由前引生後故而為次第。
由不淨行。
便行偷盜。
既行盜已。
遂殺怨家。
殺已問時。
便作妄語。
又複煩惱最強盛者。
在前而制。
此四他勝。
其相雲何。
謂無厭離。
不忍。
不證。
然無厭離最強盛者。
立為初二。
一于淫欲。
二于資财。
不忍故行殺。
不證故妄語。
○初淫戒。
大乘同制。
大乘雖許忏悔。
須見好相。
或複得遇佛菩薩等為說深法。
頓發大心。
如淨業障經。
維摩诘經等所明。
然必具大慚愧。
生大厭離。
絕不覆藏。
笃切悔過者。
乃能承當此事。
則與此中授學法原相仿也。
如或無恐怖心。
無決斷心。
雖大乘亦豈辄通忏悔哉。
若夫見機得作。
止謂在家菩薩。
非謂比丘。
菩薩戒本。
具有明文。
請詳觀之。
問。
菩薩比丘根本若破。
一失永失。
不得名為菩薩比丘沙彌。
若大乘許通忏悔。
要見好相。
可得重受。
小乘決無重受之理。
既小乘不許。
豈有單菩薩耶。
答。
大乘重受。
雖以見相為期。
比丘法中。
畢竟永無僧用。
今設菩薩比丘破根本後。
依大忏除得見好相者。
若先已作與學羯磨。
即是菩薩與學比丘。
若先已作滅擯。
即是菩薩優婆塞。
不名單菩薩也。
又問。
忏法有三。
一作法二取相。
三無生。
倘有犯重戒者。
或顧體面。
或無清淨僧。
不依作法。
但依取相無生二種。
可得滅罪否。
答。
犯罪是惡法。
尚自不顧體面。
忏悔是善法。
雲何反顧體面。
若有顧體面心。
則全堕分别妄識。
雖欲取相。
決無感通。
雖觀無生。
決難契會。
至于缺清淨僧。
無處作法。
以殷淨心。
專修取相無生二忏。
既非故欲覆藏。
亦定可滅重罪。
古雲甯缺前前。
莫缺後後。
正謂此也。
非謂顧體面而缺前前也。
又問。
授學一法。
似與大乘相仿。
然終無任僧用。
未審依大行忏見好相已。
仍得入僧數否。
答。
荊溪大師輔行記雲。
小乘教門。
尚不開忏。
雖曰還生。
無任僧用。
沙彌犯已。
忏成進具。
大乘所許。
事可通行。
傥聽大僧。
招奸來詐。
況寶梁誠訓。
足數無文。
信大小區分。
聽制條别。
小無忏重之說。
仍成重罪未亡。
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數。
依大忏已。
内進己道。
何須混濫。
以惑時情。
(文)夫深譚玄妙。
無過台宗。
而闡揚教門。
終不壞于事相。
良以開權顯實。
則即事純真。
故藏教之法。
一不可廢。
倘欲以大破小。
便非絕待妙矣。
若比丘。
共比丘同戒。
若不還戒。
戒羸不自悔。
犯不淨行。
乃至共畜生。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在毗舍離。
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
饒财多寶。
持信堅固。
出家為道。
時世谷貴。
比丘乞食難得。
須提那子将諸比丘詣迦蘭陀村乞食。
母聞子歸。
往勸舍道還家。
再三不允。
乃令與婦安子。
使種不斷。
便捉婦臂。
将至園中三行不淨。
時園中有鬼命終。
即處其胎。
九月生男。
字為種子。
後亦出家成道。
時須提那行不淨已。
常懷愁憂。
同學問知其故。
具白世尊。
世尊集諸比丘。
以無數方便诃責言。
汝所為非。
非威儀。
非沙門。
非淨行。
非随順行。
所不應為。
汝須提那。
雲何于此清淨法中行。
乃至愛盡涅槃。
與故二行不淨耶。
告諸比丘甯以男根着毒蛇口中。
不持着女根中。
何以故。
不以此緣堕于惡道。
若犯女人。
身壞命終堕三惡道。
何以故。
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法。
斷于欲想。
滅欲念。
除散欲熱。
越度愛結。
我說欲如火。
如把草炬。
亦如樹果。
又如假借。
猶如枯骨。
亦如段肉。
如夢所見。
如履鋒刀。
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
如毒蛇頭。
如輪轉刀。
如在尖标。
如利戟刺。
甚可穢惡。
佛所诃責。
诃責已。
與諸比丘結戒。
集十句義。
一攝取于僧(事理二和)。
二令僧歡喜(各護三業無相惱觸)。
三令僧安樂(各護身口不相惱亂)。
四令未信者信(入五停心及四念處)。
五已信者令增長(由四正勤得暖法觀)。
六難調者令調順(以戒淨故。
能得四如意定。
登頂法觀。
折伏煩惱)。
七慚愧者得安樂(慚第一義天。
愧内凡位人。
成就五根。
住忍法位。
不複退轉)。
八斷現在有漏(五力能排五障。
世第一法。
伏道滿足)。
九斷未來有漏(七覺八正道。
發苦忍真明。
訖金剛心。
斷一切見思種子)。
十正法得久住(阿羅漢所作已辦。
令勝義正法不滅)。
欲說戒者。
當如是說。
若比丘。
犯不淨行。
行淫欲法。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結戒已。
時有?阇子比丘。
愁憂不樂淨行。
即還家共故二淫欲。
諸比丘白佛。
佛言。
汝癡人。
犯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不樂淨行。
聽舍戒還家。
若複欲出家修淨行。
應度令出家受大戒。
乃更加。
不舍戒戒羸不自悔之言。
複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
與雌猕猴共行不淨。
按行比丘見之。
具白世尊。
故更結戒文如上。
釋 若比丘者。
名字比丘。
相似比丘。
白稱比丘。
善來比丘。
乞求比丘。
着割截衣比丘。
破結使比丘。
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
是中比丘。
取最後義。
共比丘同戒者。
佛為諸弟子結戒已。
甯死不犯。
是中共餘比丘一戒(戒體無二)。
同戒(戒相無别)等戒(具足受持)是名同戒。
雲何名為不舍戒。
颠狂舍戒。
心亂舍戒。
痛惱舍戒。
啞舍戒。
聾舍戒。
啞聾舍戒。
颠狂心亂痛惱啞聾人前舍戒。
中國人邊地人前舍戒。
邊地人中國人前舍戒。
不靜靜想舍戒。
靜作不靜想舍戒。
戲笑舍戒。
若天龍夜叉餓鬼睡眠人死人無知人前舍戒。
若自不語。
若語前人不解。
如是等不名舍戒。
雲何舍戒。
若比丘。
厭比丘法。
便雲。
我舍佛。
舍法。
舍比丘僧等。
作如是語了了說。
是名舍戒。
戒羸者。
或有戒羸不舍戒。
或有戒羸而舍戒。
若比丘。
厭比丘法。
常懷慚愧。
意樂在家等。
但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
姊妹婦兒。
村落城邑。
園田浴池。
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學事。
我欲受持家業。
乃至欲作非沙門非釋子法。
是謂戒羸不舍戒。
若作是思惟。
我欲舍戒。
便了了舍戒。
是謂戒羸而舍戒。
雲何名波羅夷。
如斷人頭。
不可複起。
比丘犯此法者。
不複成比丘。
故名波羅夷。
共住者。
同一羯磨。
同一說戒。
不得于是二事中住。
名不共住。
僧祇律雲。
若向五衆及白衣等言。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舍學。
舍說。
舍共住。
舍共利。
舍經論。
舍比丘。
舍沙門。
舍釋種。
我非法門非釋種。
非比丘。
我是沙彌。
是外道
今破禁戒。
反被降伏。
又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
又複能生惡趣之罪。
名波羅市迦(近圓者。
圓。
謂涅槃。
受比丘戒。
則能親近涅槃。
故名近圓。
亦名具圓。
以此具戒。
是涅槃正因緣故)。
○二别列四。
初淫戒。
二盜戒。
三殺戒。
四大妄語戒。
律攝雲。
先淫後殺。
此依犯緣前後而說。
又依由前引生後故而為次第。
由不淨行。
便行偷盜。
既行盜已。
遂殺怨家。
殺已問時。
便作妄語。
又複煩惱最強盛者。
在前而制。
此四他勝。
其相雲何。
謂無厭離。
不忍。
不證。
然無厭離最強盛者。
立為初二。
一于淫欲。
二于資财。
不忍故行殺。
不證故妄語。
○初淫戒。
大乘同制。
大乘雖許忏悔。
須見好相。
或複得遇佛菩薩等為說深法。
頓發大心。
如淨業障經。
維摩诘經等所明。
然必具大慚愧。
生大厭離。
絕不覆藏。
笃切悔過者。
乃能承當此事。
則與此中授學法原相仿也。
如或無恐怖心。
無決斷心。
雖大乘亦豈辄通忏悔哉。
若夫見機得作。
止謂在家菩薩。
非謂比丘。
菩薩戒本。
具有明文。
請詳觀之。
問。
菩薩比丘根本若破。
一失永失。
不得名為菩薩比丘沙彌。
若大乘許通忏悔。
要見好相。
可得重受。
小乘決無重受之理。
既小乘不許。
豈有單菩薩耶。
答。
大乘重受。
雖以見相為期。
比丘法中。
畢竟永無僧用。
今設菩薩比丘破根本後。
依大忏除得見好相者。
若先已作與學羯磨。
即是菩薩與學比丘。
若先已作滅擯。
即是菩薩優婆塞。
不名單菩薩也。
又問。
忏法有三。
一作法二取相。
三無生。
倘有犯重戒者。
或顧體面。
或無清淨僧。
不依作法。
但依取相無生二種。
可得滅罪否。
答。
犯罪是惡法。
尚自不顧體面。
忏悔是善法。
雲何反顧體面。
若有顧體面心。
則全堕分别妄識。
雖欲取相。
決無感通。
雖觀無生。
決難契會。
至于缺清淨僧。
無處作法。
以殷淨心。
專修取相無生二忏。
既非故欲覆藏。
亦定可滅重罪。
古雲甯缺前前。
莫缺後後。
正謂此也。
非謂顧體面而缺前前也。
又問。
授學一法。
似與大乘相仿。
然終無任僧用。
未審依大行忏見好相已。
仍得入僧數否。
答。
荊溪大師輔行記雲。
小乘教門。
尚不開忏。
雖曰還生。
無任僧用。
沙彌犯已。
忏成進具。
大乘所許。
事可通行。
傥聽大僧。
招奸來詐。
況寶梁誠訓。
足數無文。
信大小區分。
聽制條别。
小無忏重之說。
仍成重罪未亡。
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數。
依大忏已。
内進己道。
何須混濫。
以惑時情。
(文)夫深譚玄妙。
無過台宗。
而闡揚教門。
終不壞于事相。
良以開權顯實。
則即事純真。
故藏教之法。
一不可廢。
倘欲以大破小。
便非絕待妙矣。
若比丘。
共比丘同戒。
若不還戒。
戒羸不自悔。
犯不淨行。
乃至共畜生。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在毗舍離。
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
饒财多寶。
持信堅固。
出家為道。
時世谷貴。
比丘乞食難得。
須提那子将諸比丘詣迦蘭陀村乞食。
母聞子歸。
往勸舍道還家。
再三不允。
乃令與婦安子。
使種不斷。
便捉婦臂。
将至園中三行不淨。
時園中有鬼命終。
即處其胎。
九月生男。
字為種子。
後亦出家成道。
時須提那行不淨已。
常懷愁憂。
同學問知其故。
具白世尊。
世尊集諸比丘。
以無數方便诃責言。
汝所為非。
非威儀。
非沙門。
非淨行。
非随順行。
所不應為。
汝須提那。
雲何于此清淨法中行。
乃至愛盡涅槃。
與故二行不淨耶。
告諸比丘甯以男根着毒蛇口中。
不持着女根中。
何以故。
不以此緣堕于惡道。
若犯女人。
身壞命終堕三惡道。
何以故。
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法。
斷于欲想。
滅欲念。
除散欲熱。
越度愛結。
我說欲如火。
如把草炬。
亦如樹果。
又如假借。
猶如枯骨。
亦如段肉。
如夢所見。
如履鋒刀。
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
如毒蛇頭。
如輪轉刀。
如在尖标。
如利戟刺。
甚可穢惡。
佛所诃責。
诃責已。
與諸比丘結戒。
集十句義。
一攝取于僧(事理二和)。
二令僧歡喜(各護三業無相惱觸)。
三令僧安樂(各護身口不相惱亂)。
四令未信者信(入五停心及四念處)。
五已信者令增長(由四正勤得暖法觀)。
六難調者令調順(以戒淨故。
能得四如意定。
登頂法觀。
折伏煩惱)。
七慚愧者得安樂(慚第一義天。
愧内凡位人。
成就五根。
住忍法位。
不複退轉)。
八斷現在有漏(五力能排五障。
世第一法。
伏道滿足)。
九斷未來有漏(七覺八正道。
發苦忍真明。
訖金剛心。
斷一切見思種子)。
十正法得久住(阿羅漢所作已辦。
令勝義正法不滅)。
欲說戒者。
當如是說。
若比丘。
犯不淨行。
行淫欲法。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結戒已。
時有?阇子比丘。
愁憂不樂淨行。
即還家共故二淫欲。
諸比丘白佛。
佛言。
汝癡人。
犯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不樂淨行。
聽舍戒還家。
若複欲出家修淨行。
應度令出家受大戒。
乃更加。
不舍戒戒羸不自悔之言。
複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
與雌猕猴共行不淨。
按行比丘見之。
具白世尊。
故更結戒文如上。
釋 若比丘者。
名字比丘。
相似比丘。
白稱比丘。
善來比丘。
乞求比丘。
着割截衣比丘。
破結使比丘。
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
是中比丘。
取最後義。
共比丘同戒者。
佛為諸弟子結戒已。
甯死不犯。
是中共餘比丘一戒(戒體無二)。
同戒(戒相無别)等戒(具足受持)是名同戒。
雲何名為不舍戒。
颠狂舍戒。
心亂舍戒。
痛惱舍戒。
啞舍戒。
聾舍戒。
啞聾舍戒。
颠狂心亂痛惱啞聾人前舍戒。
中國人邊地人前舍戒。
邊地人中國人前舍戒。
不靜靜想舍戒。
靜作不靜想舍戒。
戲笑舍戒。
若天龍夜叉餓鬼睡眠人死人無知人前舍戒。
若自不語。
若語前人不解。
如是等不名舍戒。
雲何舍戒。
若比丘。
厭比丘法。
便雲。
我舍佛。
舍法。
舍比丘僧等。
作如是語了了說。
是名舍戒。
戒羸者。
或有戒羸不舍戒。
或有戒羸而舍戒。
若比丘。
厭比丘法。
常懷慚愧。
意樂在家等。
但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
姊妹婦兒。
村落城邑。
園田浴池。
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學事。
我欲受持家業。
乃至欲作非沙門非釋子法。
是謂戒羸不舍戒。
若作是思惟。
我欲舍戒。
便了了舍戒。
是謂戒羸而舍戒。
雲何名波羅夷。
如斷人頭。
不可複起。
比丘犯此法者。
不複成比丘。
故名波羅夷。
共住者。
同一羯磨。
同一說戒。
不得于是二事中住。
名不共住。
僧祇律雲。
若向五衆及白衣等言。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舍學。
舍說。
舍共住。
舍共利。
舍經論。
舍比丘。
舍沙門。
舍釋種。
我非法門非釋種。
非比丘。
我是沙彌。
是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