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尼陀那雲。
不得與授學者欲。
得取其欲。
律攝雲。
褒薩。
是長養義。
陀。
是持義。
謂由集衆說戒。
便能長養善法。
持自心故。
又陀。
是淨除義。
謂增長善法。
淨除不善故。
若于住處但有四人。
皆可同集。
不應别住。
亦不取欲。
若當處無說戒者。
應就餘處長淨。
若于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
不得過第二長淨。
應向有說戒處。
若衆破重得和合。
可作吉祥長淨。
得解舍置法。
應乞大衆作别時長淨。
附 五歲比丘。
當誦戒誦羯磨使利。
聽依能誦戒者夏安居。
誦戒者安居中命終乃至五逆等。
若後安居未至。
當詣比近處結後安居。
若請比近能誦戒者來過安居。
若已結後安居。
諸比丘應詣比丘處。
有學誦序者。
若誦四事者。
誦十三事者。
二不定者。
三十事者。
九十事者。
若誦餘殘法者。
彼各誦所得已。
還本住處。
教一人使誦。
若一人不能盡誦者。
随先所誦。
各次第誦。
不得重誦。
若爾者善。
不者。
但說法誦經。
十誦雲。
說戒比丘。
先當暗誦令利。
莫衆僧中說時錯謬。
毗尼母雲。
不應用歌音誦戒。
當以高聲了了誦戒。
歌音有五事過。
一心染着此音。
二為世人所嫌。
三與世人無異。
四妨廢行道。
五妨廢入定。
出家至五臘。
要誦戒使利。
不誦戒者。
有四種過。
一不得畜弟子。
二不得離依止。
三不得作和尚。
四不得作阿阇梨。
比丘法。
要誦波羅提木叉。
若不誦者。
有誦毗尼處。
三時就彼處住。
何以故。
若所犯所疑。
忏悔解疑。
得除罪也。
何故名布薩。
斷名布薩。
能斷所犯。
能斷煩惱。
斷一切不善法。
名布薩義。
清淨名布薩。
○三正說戒序。
諸大德。
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
汝等谛聽。
善思念之。
若自知有犯者。
即應自忏悔。
不犯者默然。
默然者。
知諸大德清淨。
若有他問者。
亦如是答。
如是比丘在衆中。
乃至三問。
憶念有罪。
不忏悔者。
得故妄語罪。
故妄語者。
佛說障道法。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
欲求清淨者。
應忏悔。
忏悔得安樂。
緣 舍利弗于閑靜處作是念。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
往問世尊。
佛言。
随葉佛。
拘那含佛。
不為諸弟子廣說十二部經。
不結戒。
不說戒。
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世。
佛法廣流布。
佛及聲聞滅後。
世間人種種名。
種種姓。
種種家出家。
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
何以故。
不以經法攝故。
如種種華。
散置案上。
風吹則散。
毗婆屍佛。
式佛。
拘留孫佛。
迦葉佛。
為諸弟子廣說經法。
亦結戒。
亦說戒。
彼諸佛及聲聞衆在世。
佛法流布。
佛及聲聞滅後。
諸世間人種種名。
種種姓。
種種家出家。
不令佛法疾滅。
何以故。
以經法善攝故。
如以線貫種種華置案上。
雖為風吹而不分散。
爾時舍利弗。
即請世尊結戒說戒。
佛言。
且止。
佛自知時。
若有比丘犯有漏法。
然後結戒。
為斷彼有漏法故。
比丘若得利養。
若得名稱。
為人所識。
多聞。
多财業。
便生有漏法。
有漏法生。
當為結戒(斷彼有漏法故一句。
乃戒學之綱宗。
向此着眼。
則于開遮持犯思過半矣)。
證 根本律雲。
芭蕉若結子。
竹葦生其實。
如騾懷妊時。
斯皆還自害。
利養及名譽。
愚人所愛樂。
能壞衆善法。
如劍斬人頭。
律攝雲。
五因犯罪。
無羞恥心。
無敬教心。
情懷放逸。
禀性癡鈍。
忘失正念。
釋 障道法者。
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無相無願。
障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忏悔得安樂者。
得初禅乃至阿羅漢果。
律攝雲。
先有犯。
今默不言。
更招其罪。
如餘時中。
他問實答。
此亦如是。
設令有犯而不憶知。
無妄語罪。
憶知而默。
亦為妄語。
由現身相。
表語業故。
障礙法者。
一于現世障諸善法。
二于未來礙生善趣。
欲求清淨者。
清淨。
謂是涅槃。
為求涅槃故。
不為畏他诘責治罰而說于罪。
發露即安樂者。
有五種相。
一切勤策。
治諸懈怠故。
二由無罪。
治諸過失故。
三由敬重。
治慢式叉故。
四由無悔。
治諸惡作故。
五由寂定。
治散亂心故。
五分律雲。
波羅提木叉者。
以此戒防護諸根。
增長善法。
于諸善法。
最為初門。
○四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戒經序。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雲。
但為三問者。
略則闇昧之人卒難知。
廣則恐多延時令衆倦。
初說戒序竟。
○二正列戒相八。
初四棄法。
二十三僧殘法。
三二不定法。
四三十舍堕法。
五十九波逸提法。
六四悔過法。
七衆學法。
八七滅诤法。
此之八科。
總為五篇。
初即初篇。
二即二篇。
三乃遍通初二三篇。
故名不定。
四五皆第三篇。
六是四篇。
七八皆第五篇。
言七聚者。
依初二篇方便等流。
别立偷蘭遮聚。
因三篇下諸輕方便等流。
别立惡說聚也。
○初四棄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今初。
諸大德。
是四波羅夷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僧祇律雲。
波羅夷者。
謂于法智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如是未知智。
等智。
他心智。
苦集盡道智。
盡智。
無生智。
于彼諸智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又于涅槃退沒堕落。
無證果分。
于梵行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所可犯罪。
不可發露悔過。
故名波羅夷(一法智。
知五蘊等各别自性。
二未知智。
亦名類智。
知五蘊等差别之相。
謂苦無常空無我等。
三等智。
亦名世俗智。
知諸有情修行差别。
及知諸法名相等異。
四他心智。
知他補特伽羅心心所法無所疑滞。
五苦智。
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
得無漏智。
六習智。
亦名集智。
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
七盡智。
亦名滅智。
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
八道智。
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
九盡智。
我見苦已。
斷集已。
證滅已。
修道已。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
十無生智。
我見苦已。
不複更見。
乃至修道已。
不複更修。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
已上即聲聞十智德也。
涅槃。
即聲聞斷德。
梵行。
即清淨戒品。
乃智斷二種果德之因。
今皆退沒堕落。
無複出世因果分也)。
五分律雲。
波羅夷者。
名為堕法。
名為惡法。
名斷頭法。
名非沙門法。
如針鼻缺。
不可複用。
如人命盡。
不可複活。
如石破。
不可複合。
如斷多羅樹心。
不可複生(多羅。
舊名貝多。
此翻岸形。
直而且高。
葉可書經。
此樹若斷其心。
即便枯死)。
律攝雲。
波羅市迦者。
是極惡義。
又他勝義。
才犯之時。
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
又被煩惱所摧勝故。
出家近圓。
為
不得與授學者欲。
得取其欲。
律攝雲。
褒薩。
是長養義。
陀。
是持義。
謂由集衆說戒。
便能長養善法。
持自心故。
又陀。
是淨除義。
謂增長善法。
淨除不善故。
若于住處但有四人。
皆可同集。
不應别住。
亦不取欲。
若當處無說戒者。
應就餘處長淨。
若于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
不得過第二長淨。
應向有說戒處。
若衆破重得和合。
可作吉祥長淨。
得解舍置法。
應乞大衆作别時長淨。
附 五歲比丘。
當誦戒誦羯磨使利。
聽依能誦戒者夏安居。
誦戒者安居中命終乃至五逆等。
若後安居未至。
當詣比近處結後安居。
若請比近能誦戒者來過安居。
若已結後安居。
諸比丘應詣比丘處。
有學誦序者。
若誦四事者。
誦十三事者。
二不定者。
三十事者。
九十事者。
若誦餘殘法者。
彼各誦所得已。
還本住處。
教一人使誦。
若一人不能盡誦者。
随先所誦。
各次第誦。
不得重誦。
若爾者善。
不者。
但說法誦經。
十誦雲。
說戒比丘。
先當暗誦令利。
莫衆僧中說時錯謬。
毗尼母雲。
不應用歌音誦戒。
當以高聲了了誦戒。
歌音有五事過。
一心染着此音。
二為世人所嫌。
三與世人無異。
四妨廢行道。
五妨廢入定。
出家至五臘。
要誦戒使利。
不誦戒者。
有四種過。
一不得畜弟子。
二不得離依止。
三不得作和尚。
四不得作阿阇梨。
比丘法。
要誦波羅提木叉。
若不誦者。
有誦毗尼處。
三時就彼處住。
何以故。
若所犯所疑。
忏悔解疑。
得除罪也。
何故名布薩。
斷名布薩。
能斷所犯。
能斷煩惱。
斷一切不善法。
名布薩義。
清淨名布薩。
○三正說戒序。
諸大德。
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
汝等谛聽。
善思念之。
若自知有犯者。
即應自忏悔。
不犯者默然。
默然者。
知諸大德清淨。
若有他問者。
亦如是答。
如是比丘在衆中。
乃至三問。
憶念有罪。
不忏悔者。
得故妄語罪。
故妄語者。
佛說障道法。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
欲求清淨者。
應忏悔。
忏悔得安樂。
緣 舍利弗于閑靜處作是念。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
往問世尊。
佛言。
随葉佛。
拘那含佛。
不為諸弟子廣說十二部經。
不結戒。
不說戒。
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世。
佛法廣流布。
佛及聲聞滅後。
世間人種種名。
種種姓。
種種家出家。
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
何以故。
不以經法攝故。
如種種華。
散置案上。
風吹則散。
毗婆屍佛。
式佛。
拘留孫佛。
迦葉佛。
為諸弟子廣說經法。
亦結戒。
亦說戒。
彼諸佛及聲聞衆在世。
佛法流布。
佛及聲聞滅後。
諸世間人種種名。
種種姓。
種種家出家。
不令佛法疾滅。
何以故。
以經法善攝故。
如以線貫種種華置案上。
雖為風吹而不分散。
爾時舍利弗。
即請世尊結戒說戒。
佛言。
且止。
佛自知時。
若有比丘犯有漏法。
然後結戒。
為斷彼有漏法故。
比丘若得利養。
若得名稱。
為人所識。
多聞。
多财業。
便生有漏法。
有漏法生。
當為結戒(斷彼有漏法故一句。
乃戒學之綱宗。
向此着眼。
則于開遮持犯思過半矣)。
證 根本律雲。
芭蕉若結子。
竹葦生其實。
如騾懷妊時。
斯皆還自害。
利養及名譽。
愚人所愛樂。
能壞衆善法。
如劍斬人頭。
律攝雲。
五因犯罪。
無羞恥心。
無敬教心。
情懷放逸。
禀性癡鈍。
忘失正念。
釋 障道法者。
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無相無願。
障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忏悔得安樂者。
得初禅乃至阿羅漢果。
律攝雲。
先有犯。
今默不言。
更招其罪。
如餘時中。
他問實答。
此亦如是。
設令有犯而不憶知。
無妄語罪。
憶知而默。
亦為妄語。
由現身相。
表語業故。
障礙法者。
一于現世障諸善法。
二于未來礙生善趣。
欲求清淨者。
清淨。
謂是涅槃。
為求涅槃故。
不為畏他诘責治罰而說于罪。
發露即安樂者。
有五種相。
一切勤策。
治諸懈怠故。
二由無罪。
治諸過失故。
三由敬重。
治慢式叉故。
四由無悔。
治諸惡作故。
五由寂定。
治散亂心故。
五分律雲。
波羅提木叉者。
以此戒防護諸根。
增長善法。
于諸善法。
最為初門。
○四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戒經序。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雲。
但為三問者。
略則闇昧之人卒難知。
廣則恐多延時令衆倦。
初說戒序竟。
○二正列戒相八。
初四棄法。
二十三僧殘法。
三二不定法。
四三十舍堕法。
五十九波逸提法。
六四悔過法。
七衆學法。
八七滅诤法。
此之八科。
總為五篇。
初即初篇。
二即二篇。
三乃遍通初二三篇。
故名不定。
四五皆第三篇。
六是四篇。
七八皆第五篇。
言七聚者。
依初二篇方便等流。
别立偷蘭遮聚。
因三篇下諸輕方便等流。
别立惡說聚也。
○初四棄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今初。
諸大德。
是四波羅夷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僧祇律雲。
波羅夷者。
謂于法智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如是未知智。
等智。
他心智。
苦集盡道智。
盡智。
無生智。
于彼諸智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又于涅槃退沒堕落。
無證果分。
于梵行退沒堕落。
無道果分。
所可犯罪。
不可發露悔過。
故名波羅夷(一法智。
知五蘊等各别自性。
二未知智。
亦名類智。
知五蘊等差别之相。
謂苦無常空無我等。
三等智。
亦名世俗智。
知諸有情修行差别。
及知諸法名相等異。
四他心智。
知他補特伽羅心心所法無所疑滞。
五苦智。
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
得無漏智。
六習智。
亦名集智。
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
七盡智。
亦名滅智。
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
八道智。
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
九盡智。
我見苦已。
斷集已。
證滅已。
修道已。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
十無生智。
我見苦已。
不複更見。
乃至修道已。
不複更修。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
已上即聲聞十智德也。
涅槃。
即聲聞斷德。
梵行。
即清淨戒品。
乃智斷二種果德之因。
今皆退沒堕落。
無複出世因果分也)。
五分律雲。
波羅夷者。
名為堕法。
名為惡法。
名斷頭法。
名非沙門法。
如針鼻缺。
不可複用。
如人命盡。
不可複活。
如石破。
不可複合。
如斷多羅樹心。
不可複生(多羅。
舊名貝多。
此翻岸形。
直而且高。
葉可書經。
此樹若斷其心。
即便枯死)。
律攝雲。
波羅市迦者。
是極惡義。
又他勝義。
才犯之時。
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
又被煩惱所摧勝故。
出家近圓。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