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雲。
律制比丘。
五夏以前。
專精律部。
若達持犯。
辦比丘事。
然後乃可習學經論。
今越次而學。
行既失序。
入道無由。
大聖诃責。
終非徒爾。
且才沾戒品。
便乃聽教參禅。
為僧行儀。
一無所曉。
況複輕陵戒檢。
毀呰毗尼。
貶學律為小乘。
忽持戒為執相。
于是荒迷塵俗。
肆恣兇頑。
嗜杯脔。
自謂通方。
行淫怒。
言稱達道。
未窮聖旨。
錯解真乘。
且戒必可輕。
汝何登壇而受。
律必可毀。
汝何削發染衣。
是則輕戒全是自輕。
毀律還成自毀。
妄情易習。
至道難聞。
拔俗超群。
萬中無一。
請詳聖訓。
能無從乎。
又雲。
佛法二寶。
并假僧宏。
僧寶所存。
非戒不立。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令三寶不斷。
沩山警?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陪。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辯 問。
嗜杯脔。
行淫怒。
誠不足論。
倘不犯重禁。
根本無虧。
從此聽教參禅。
專求上乘。
亦複何過。
豈必瑣瑣于事相。
方合聖訓。
彼背大向小。
不習學佛等戒。
又雲何通。
答。
若上根利智者。
能達法義。
則即此律儀。
是教是禅。
豈可視作瑣瑣事相而别覓上乘。
若中下之流。
事相尚未能知。
又何能遠求禅教。
所謂輿薪不見。
而欲察秋毫也。
至若背大向小。
乃心希自利之謂。
不習學佛。
乃退失菩提之謂。
沙彌五德尚雲志求大乘。
為度人故。
豈比丘戒法。
止屬小乘。
名為不習學佛耶。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音義 輸柯王 或雲阿輸迦。
或雲阿育。
此雲無憂。
弗沙密多羅 未見翻譯。
根随煩惱 根本煩惱有六。
謂貪瞋癡慢疑五見。
随煩惱有二十。
又分三類。
一大随有八。
謂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舉。
失念。
不正知。
散亂。
中随有二。
謂無慚。
無愧。
小随有十。
謂忿恨惱覆诳谄慢害嫉悭。
身口七支 身三支。
謂殺盜淫。
口四支。
謂妄言。
绮語。
兩舌。
惡罵。
發菩提心方堪受戒 菩薩戒羯磨文雲。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宏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
請授淨戒。
乃至對佛像前問言。
汝是菩薩否。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上品纏犯十重 十重。
即梵網經十重戒也。
纏者十纏。
一瞋。
二覆。
三睡。
四眠。
五掉。
六悔。
七嫉。
八悭。
九無慚。
十無愧也。
上品者。
極重煩惱也。
羯磨文雲。
毀犯重戒。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離邪命法 有四邪命食。
一方口食。
謂幹谒通使。
二維口食。
謂咒術蔔算。
三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四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又有五種邪命。
一為利養故。
詐現奇特異相。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
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三慧 一聞慧。
謂至心聽法。
解其言趣。
二思慧。
謂聞已谛思。
令法入心。
三修慧。
謂如說修行。
令得相應也。
波旬 此雲惡。
或雲殺者。
魔王之名。
同證擇滅 即擇滅無為也。
唯識論雲。
由簡擇力。
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
凡夫勝者 謂外凡内凡七賢人也。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
三總相念。
為外凡。
一暖位。
二頂位。
三忍位。
四世第一位。
為内凡。
勝義正法 謂三乘道果。
世俗正法 謂法律教誡。
樹王得道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之後。
受牧女乳糜上供。
敷吉祥草。
坐畢缽羅樹下。
睹明星而成正覺。
因名此樹為菩提樹。
亦名樹王。
說四谛法 佛詣鹿苑。
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谛法輪。
一示轉雲。
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滅。
可證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勸轉雲。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證轉雲。
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度五比丘 一阿若憍陳如。
阿若。
此翻已知。
又翻解。
最初解佛法故。
憍陳如。
或雲憍陳那。
或雲俱鄰。
此翻火器。
其先事火。
從此命族。
二頞鞞。
亦雲阿說示。
此翻馬勝。
又翻馬師。
三?提。
亦雲婆提。
此翻小賢。
四十力迦葉。
亦名婆敷。
五拘利太子。
陳如迦葉二人。
是佛母黨。
餘三人。
是佛父黨。
舍利 或雲室利羅。
或雲設利羅。
此翻靈骨。
大論雲。
碎骨是生身舍利。
經卷是法身舍利。
五大河投海 按他經俱言四河入海。
東殑伽。
南信度。
西縛刍。
北徙多。
皆從阿耨達池出五字恐誤也。
四姓 一刹帝利。
是王種。
二婆羅門。
是淨行。
如此間儒流。
三吠奢。
亦雲毗舍。
即啇估。
四首陀。
即農田為業者。
閻浮提 閻浮。
樹名。
提。
洲也。
洲上有此樹。
故以為名。
此翻勝金。
西域記雲。
正言南贍部洲。
憲章典刑 憲。
法也。
章。
條也。
典。
常也。
刑。
亦法也。
謂國家曆世相傳之法令制度。
主藏臣寶 轉輪王七寶之一。
轄 胡八切。
聲同瞎。
車軸頭鐵也。
軸 音逐。
車毂也。
屆 音戒。
至也。
世間正法 謂人道五常。
輪王十善等。
十二部 一長行。
二重頌。
三授記。
四諷頌。
五無問自說。
六因緣。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廣。
十一未曾有。
十二論義。
亦名十二分教。
大千界 即指娑婆世界也。
四大部洲。
共一日月。
共一須彌山。
名為一四天下。
一千個四天下。
名小千。
一千個小千。
名中千。
即是百萬。
一千個中千。
名大千。
共有十萬萬四天下。
十萬萬日月。
十萬萬須彌山。
總稱三千大千世界。
皆釋迦佛之所治化。
若以華藏世界觀之。
則此大千世界。
僅如極微塵耳。
等覺 一生補處菩薩之名。
如今彌勒菩薩等是也。
下地望之。
則與佛等。
尚有極微細一品無明未盡。
猶名菩薩。
摩夷 具雲摩得勒伽。
亦雲摩咀裡迦。
亦雲摩德迦。
亦名目德迦。
此翻智母。
以其能生智故。
淳善異生 已登聖位。
名同生衆。
未預聖流。
名異生衆。
淳善者。
專修善法也。
一則中觀二乃瑜伽 中觀即龍樹宗。
世稱法性宗。
瑜伽即護法宗。
世稱法相宗。
以瑜伽師地論為宗。
故名瑜伽。
此翻相應也。
浮囊不洩 梵網經雲。
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
謂持戒者。
仗此戒力。
得渡生死苦海。
猶如浮囊。
設使羅刹欲乞全分。
或乞半分乞手掌許。
乞一指許。
乞微塵許。
皆悉不可與之。
持戒亦爾。
愛見羅刹。
欲令毀犯初篇乃至五篇。
皆悉不可毀破。
以設毀破一微塵許。
氣便漸洩。
不複能浮故。
律制比丘。
五夏以前。
專精律部。
若達持犯。
辦比丘事。
然後乃可習學經論。
今越次而學。
行既失序。
入道無由。
大聖诃責。
終非徒爾。
且才沾戒品。
便乃聽教參禅。
為僧行儀。
一無所曉。
況複輕陵戒檢。
毀呰毗尼。
貶學律為小乘。
忽持戒為執相。
于是荒迷塵俗。
肆恣兇頑。
嗜杯脔。
自謂通方。
行淫怒。
言稱達道。
未窮聖旨。
錯解真乘。
且戒必可輕。
汝何登壇而受。
律必可毀。
汝何削發染衣。
是則輕戒全是自輕。
毀律還成自毀。
妄情易習。
至道難聞。
拔俗超群。
萬中無一。
請詳聖訓。
能無從乎。
又雲。
佛法二寶。
并假僧宏。
僧寶所存。
非戒不立。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令三寶不斷。
沩山警?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陪。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辯 問。
嗜杯脔。
行淫怒。
誠不足論。
倘不犯重禁。
根本無虧。
從此聽教參禅。
專求上乘。
亦複何過。
豈必瑣瑣于事相。
方合聖訓。
彼背大向小。
不習學佛等戒。
又雲何通。
答。
若上根利智者。
能達法義。
則即此律儀。
是教是禅。
豈可視作瑣瑣事相而别覓上乘。
若中下之流。
事相尚未能知。
又何能遠求禅教。
所謂輿薪不見。
而欲察秋毫也。
至若背大向小。
乃心希自利之謂。
不習學佛。
乃退失菩提之謂。
沙彌五德尚雲志求大乘。
為度人故。
豈比丘戒法。
止屬小乘。
名為不習學佛耶。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音義 輸柯王 或雲阿輸迦。
或雲阿育。
此雲無憂。
弗沙密多羅 未見翻譯。
根随煩惱 根本煩惱有六。
謂貪瞋癡慢疑五見。
随煩惱有二十。
又分三類。
一大随有八。
謂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舉。
失念。
不正知。
散亂。
中随有二。
謂無慚。
無愧。
小随有十。
謂忿恨惱覆诳谄慢害嫉悭。
身口七支 身三支。
謂殺盜淫。
口四支。
謂妄言。
绮語。
兩舌。
惡罵。
發菩提心方堪受戒 菩薩戒羯磨文雲。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宏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
請授淨戒。
乃至對佛像前問言。
汝是菩薩否。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上品纏犯十重 十重。
即梵網經十重戒也。
纏者十纏。
一瞋。
二覆。
三睡。
四眠。
五掉。
六悔。
七嫉。
八悭。
九無慚。
十無愧也。
上品者。
極重煩惱也。
羯磨文雲。
毀犯重戒。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離邪命法 有四邪命食。
一方口食。
謂幹谒通使。
二維口食。
謂咒術蔔算。
三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四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又有五種邪命。
一為利養故。
詐現奇特異相。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
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三慧 一聞慧。
謂至心聽法。
解其言趣。
二思慧。
謂聞已谛思。
令法入心。
三修慧。
謂如說修行。
令得相應也。
波旬 此雲惡。
或雲殺者。
魔王之名。
同證擇滅 即擇滅無為也。
唯識論雲。
由簡擇力。
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
凡夫勝者 謂外凡内凡七賢人也。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
三總相念。
為外凡。
一暖位。
二頂位。
三忍位。
四世第一位。
為内凡。
勝義正法 謂三乘道果。
世俗正法 謂法律教誡。
樹王得道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之後。
受牧女乳糜上供。
敷吉祥草。
坐畢缽羅樹下。
睹明星而成正覺。
因名此樹為菩提樹。
亦名樹王。
說四谛法 佛詣鹿苑。
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谛法輪。
一示轉雲。
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滅。
可證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勸轉雲。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證轉雲。
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度五比丘 一阿若憍陳如。
阿若。
此翻已知。
又翻解。
最初解佛法故。
憍陳如。
或雲憍陳那。
或雲俱鄰。
此翻火器。
其先事火。
從此命族。
二頞鞞。
亦雲阿說示。
此翻馬勝。
又翻馬師。
三?提。
亦雲婆提。
此翻小賢。
四十力迦葉。
亦名婆敷。
五拘利太子。
陳如迦葉二人。
是佛母黨。
餘三人。
是佛父黨。
舍利 或雲室利羅。
或雲設利羅。
此翻靈骨。
大論雲。
碎骨是生身舍利。
經卷是法身舍利。
五大河投海 按他經俱言四河入海。
東殑伽。
南信度。
西縛刍。
北徙多。
皆從阿耨達池出五字恐誤也。
四姓 一刹帝利。
是王種。
二婆羅門。
是淨行。
如此間儒流。
三吠奢。
亦雲毗舍。
即啇估。
四首陀。
即農田為業者。
閻浮提 閻浮。
樹名。
提。
洲也。
洲上有此樹。
故以為名。
此翻勝金。
西域記雲。
正言南贍部洲。
憲章典刑 憲。
法也。
章。
條也。
典。
常也。
刑。
亦法也。
謂國家曆世相傳之法令制度。
主藏臣寶 轉輪王七寶之一。
轄 胡八切。
聲同瞎。
車軸頭鐵也。
軸 音逐。
車毂也。
屆 音戒。
至也。
世間正法 謂人道五常。
輪王十善等。
十二部 一長行。
二重頌。
三授記。
四諷頌。
五無問自說。
六因緣。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廣。
十一未曾有。
十二論義。
亦名十二分教。
大千界 即指娑婆世界也。
四大部洲。
共一日月。
共一須彌山。
名為一四天下。
一千個四天下。
名小千。
一千個小千。
名中千。
即是百萬。
一千個中千。
名大千。
共有十萬萬四天下。
十萬萬日月。
十萬萬須彌山。
總稱三千大千世界。
皆釋迦佛之所治化。
若以華藏世界觀之。
則此大千世界。
僅如極微塵耳。
等覺 一生補處菩薩之名。
如今彌勒菩薩等是也。
下地望之。
則與佛等。
尚有極微細一品無明未盡。
猶名菩薩。
摩夷 具雲摩得勒伽。
亦雲摩咀裡迦。
亦雲摩德迦。
亦名目德迦。
此翻智母。
以其能生智故。
淳善異生 已登聖位。
名同生衆。
未預聖流。
名異生衆。
淳善者。
專修善法也。
一則中觀二乃瑜伽 中觀即龍樹宗。
世稱法性宗。
瑜伽即護法宗。
世稱法相宗。
以瑜伽師地論為宗。
故名瑜伽。
此翻相應也。
浮囊不洩 梵網經雲。
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
謂持戒者。
仗此戒力。
得渡生死苦海。
猶如浮囊。
設使羅刹欲乞全分。
或乞半分乞手掌許。
乞一指許。
乞微塵許。
皆悉不可與之。
持戒亦爾。
愛見羅刹。
欲令毀犯初篇乃至五篇。
皆悉不可毀破。
以設毀破一微塵許。
氣便漸洩。
不複能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