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尊故。
二者多。
富有福慧故。
三者勝。
超諸外道故。
今初一句。
即約大喻歎。
第二句。
即約多喻歎。
第三句。
即約勝喻歎。
第四句。
即總喻歎。
次半偈。
正以法合。
唯此戒經是最。
故受之者亦成最耳。
一切衆律。
謂世間正法。
及外道等亦有律故。
又五戒八戒十戒。
亦不如比丘戒為最故。
又禅戒無漏戒。
亦不如波羅提木叉戒為佛法綱維故。
又三藏十二部。
亦惟戒經為最。
若不堅持禁戒。
縱有禅定多智現前。
皆成魔業。
所以根本律雲。
佛說三藏教。
毗柰耶為首也。
又第一句。
喻歎教經。
獨如來所自說故。
第二句。
喻歎行經。
一切法趣戒故。
第三句喻歎理經。
無作戒體。
清涼如月。
因于持犯。
示有盈虧而實無增減故。
第四句。
喻歎果經。
不惟成聲聞果。
亦複成如來道故。
問。
無作戒體。
從師受得。
設犯初篇雖絕無覆藏心。
僅許與學。
永無僧用。
若以月體喻無作體。
則與本性有何分别。
若以從師受得名為無作。
是仍有增減矣。
答。
無作為當體之體。
本性清淨為所依之體。
無作屬修。
本性屬性。
無作為事。
本性為理。
無作之體為宗。
本性之體為體。
然宗之與體。
非一非二。
達者即宗而悟體。
愚者昧體并迷宗。
今既以月喻歎理經。
正是指無作戒所依之體。
當知若得若失。
總是盈虧邊事。
不可謂性有增減也。
複次從譬如人毀足至戒經為上最。
具四悉檀。
開人天路。
閉惡趣門。
是世界悉檀。
照鏡二喻。
是為人對治二種悉檀。
随得生善滅惡二種益故。
四最喻戒。
即第一義悉檀。
此戒體是淨法身故。
如來立禁戒者。
大千界内。
佛為法主。
律是佛敕。
惟聖制立自餘下位。
但可依承。
良以如來行果圓極。
窮盡衆生輕重業性。
等覺以下。
猶非所堪故也。
問。
契經說通五人。
毗尼惟佛自說。
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則諸侯拱手聽命。
今大明律。
是天子制。
文武百官。
無不觀覽。
縱使田夫。
亦可觀之。
雲何此毗尼法。
惟許比丘閱習。
不許沙彌白衣觀覽。
答。
律惟佛制。
所以顯法道之尊。
然不惟僧法名律。
凡五戒十戒菩薩戒等。
皆名律也。
其普被七衆。
亦猶大明律之頒行天下也。
至于比丘戒法。
則如内府秘書。
及官箴铨選等事。
非凡庶所敢與聞矣。
半月半月說者。
黑白二月。
表善惡二業。
白欲其圓。
黑欲其盡。
又白表智德。
黑表斷德。
于此說戒。
用自考也。
故十誦律雲。
布薩法者。
半月半月。
諸比丘和合一處。
自籌量身。
晝作何罪。
夜作何罪。
從前說戒以來。
将不作罪耶。
若有罪。
當向同心淨戒比丘如法忏悔。
若不得淨戒比丘。
當生心。
我後得之。
應如法忏悔。
以此安住善法。
舍離不善根本雜事雲。
我令汝等。
每于半月說波羅提木叉。
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是汝依處。
若我住世。
無有異也。
附 第四分雲。
有五法名為持律。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廣誦二部戒。
又五法。
四如前。
五廣誦毗尼。
又五法。
四如前。
五住毗尼而不動。
又五法。
四如前。
五诤事起善能除滅。
持律人有五功德。
戒品堅牢。
善勝諸怨。
于衆中決斷無畏。
若有疑悔能開解。
令正法久住。
又雲。
有五法令正法疾滅。
一者不谛受誦。
喜忘誤。
文不具足。
以教餘人。
文既不具。
其義有缺。
二者為僧中勝人上座。
若一國所宗。
而多不持戒。
但修諸不善法。
放舍戒行。
不勤精進。
後生年少比丘。
仿習其行。
三者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
而不以所誦教餘四衆。
便自命過(持法。
謂知修多羅藏。
如阿難等。
持律。
謂知毗尼藏。
如優波離等。
持摩夷。
謂善于訓導。
宰任玄綱。
如摩诃迦攝等也)。
四者有比丘難可教授。
不受善言。
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便舍置。
五者喜鬥诤。
共相罵詈。
彼此诤言。
口如刀劍。
互求長短。
若反上五事者。
令正法久住。
又如來滅後。
若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
則正法疾滅。
若在法律中出家。
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
設複堅持。
不能思惟義趣。
彼不知義。
不能如法修行。
不能自利。
亦不利人。
以是因緣。
令法疾滅。
反上事者。
正法久住。
摩诃僧祇律雲。
若笃信善男子。
欲得五事利益者。
當盡受持此律。
何等五。
欲得建立佛法。
欲令正法久住。
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
諸有比丘比丘尼犯罪恐怖為作依怙。
欲遊化諸方而無礙。
皆當盡受持此律。
又雲。
大迦葉語諸比丘言。
長老。
世尊舍利。
非我等事。
國王長者婆羅門居士衆。
求福之人。
自當供養。
我等事者。
宜先結集法藏。
勿令佛法速滅。
十誦律雲。
若比丘。
知布薩。
知布薩羯磨。
知說波羅提木叉。
知會坐。
是應供給供養。
何以故。
無佛時。
是人補佛處。
又雲。
随清淨比丘不壞法說戒時。
名法住世。
又雲。
持律有五利。
知出家法。
知羯磨。
知威儀。
知依止。
知障道不障道法。
根本尼陀那雲。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是則名為正法住世。
不則名為正法滅壞。
佛告苾刍。
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
情求涅槃。
修淨行者。
此諸苾刍所著衣服。
直一億金錢。
所住房舍。
直金錢五百。
所啖飲食。
具足百味。
如是等事。
我皆聽受。
汝并堪銷。
若有苾刍破重戒者。
于僧住處。
乃至不銷一口之食。
僧伽藍地。
不容一足。
汝等應知破戒之人。
有十種過失。
自知我是破戒惡人。
他亦知是。
所有天神不來親附。
同梵行者知法善人鹹生輕賤。
罪惡音響四遠共知。
未證悟者不複能證。
已證法者悉皆退失。
曾所聽聞鹹皆忘念。
命欲終時心生懊悔。
舍命之後生地獄中。
又諸苾刍。
應知受用有其五種。
一者為主受用。
謂阿羅漢。
永除三毒。
二者父母财受用。
謂諸學人。
尚有餘惑。
三者聽許受用。
謂淳善異生。
于戒清淨。
勤修禅誦。
無懈怠心。
四者負債受用。
謂雖防禁戒。
而不勤修覺品善法。
五者盜賊受用。
謂于四重禁中。
随犯其一。
是故汝等應當修學。
善見毗婆沙雲。
善男子好心出家。
律藏即是父母。
何以故。
與其出家。
令得具足。
教學威儀。
依止律藏。
自身持戒。
能斷他疑。
若入僧中。
無所畏懼。
若有犯罪。
依律結判。
令法久住。
持律人即是功德根。
因根故攝領諸法。
南海寄歸雲。
大乘小乘。
律檢不殊。
齊制五篇。
通修四谛。
若禮菩薩。
讀大乘經。
名之為大。
不行斯事。
号之為小。
所雲大乘。
無過二種。
一則中觀。
二乃瑜伽。
中觀則俗有真空。
體虛如幻。
瑜伽則外無内有。
事皆唯識。
斯并鹹遵聖教。
孰是孰非。
同契涅槃。
何真何僞。
意在斷煩惑濟衆生。
豈欲廣緻紛纭。
重增冗結。
依行則俱升彼岸。
棄背則并溺生津。
西國雙行。
理無乖競。
又雲。
浮囊不洩。
乃是菩薩本心。
勿輕小愆。
還成最後之唱。
理合大小雙修。
方順慈尊之訓。
防小罪。
觀大空。
攝物澄心。
何過之有。
或恐自迷誤衆。
準教聊陳一隅。
空法信是非虛。
律典何因見慢。
缁門警訓
二者多。
富有福慧故。
三者勝。
超諸外道故。
今初一句。
即約大喻歎。
第二句。
即約多喻歎。
第三句。
即約勝喻歎。
第四句。
即總喻歎。
次半偈。
正以法合。
唯此戒經是最。
故受之者亦成最耳。
一切衆律。
謂世間正法。
及外道等亦有律故。
又五戒八戒十戒。
亦不如比丘戒為最故。
又禅戒無漏戒。
亦不如波羅提木叉戒為佛法綱維故。
又三藏十二部。
亦惟戒經為最。
若不堅持禁戒。
縱有禅定多智現前。
皆成魔業。
所以根本律雲。
佛說三藏教。
毗柰耶為首也。
又第一句。
喻歎教經。
獨如來所自說故。
第二句。
喻歎行經。
一切法趣戒故。
第三句喻歎理經。
無作戒體。
清涼如月。
因于持犯。
示有盈虧而實無增減故。
第四句。
喻歎果經。
不惟成聲聞果。
亦複成如來道故。
問。
無作戒體。
從師受得。
設犯初篇雖絕無覆藏心。
僅許與學。
永無僧用。
若以月體喻無作體。
則與本性有何分别。
若以從師受得名為無作。
是仍有增減矣。
答。
無作為當體之體。
本性清淨為所依之體。
無作屬修。
本性屬性。
無作為事。
本性為理。
無作之體為宗。
本性之體為體。
然宗之與體。
非一非二。
達者即宗而悟體。
愚者昧體并迷宗。
今既以月喻歎理經。
正是指無作戒所依之體。
當知若得若失。
總是盈虧邊事。
不可謂性有增減也。
複次從譬如人毀足至戒經為上最。
具四悉檀。
開人天路。
閉惡趣門。
是世界悉檀。
照鏡二喻。
是為人對治二種悉檀。
随得生善滅惡二種益故。
四最喻戒。
即第一義悉檀。
此戒體是淨法身故。
如來立禁戒者。
大千界内。
佛為法主。
律是佛敕。
惟聖制立自餘下位。
但可依承。
良以如來行果圓極。
窮盡衆生輕重業性。
等覺以下。
猶非所堪故也。
問。
契經說通五人。
毗尼惟佛自說。
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則諸侯拱手聽命。
今大明律。
是天子制。
文武百官。
無不觀覽。
縱使田夫。
亦可觀之。
雲何此毗尼法。
惟許比丘閱習。
不許沙彌白衣觀覽。
答。
律惟佛制。
所以顯法道之尊。
然不惟僧法名律。
凡五戒十戒菩薩戒等。
皆名律也。
其普被七衆。
亦猶大明律之頒行天下也。
至于比丘戒法。
則如内府秘書。
及官箴铨選等事。
非凡庶所敢與聞矣。
半月半月說者。
黑白二月。
表善惡二業。
白欲其圓。
黑欲其盡。
又白表智德。
黑表斷德。
于此說戒。
用自考也。
故十誦律雲。
布薩法者。
半月半月。
諸比丘和合一處。
自籌量身。
晝作何罪。
夜作何罪。
從前說戒以來。
将不作罪耶。
若有罪。
當向同心淨戒比丘如法忏悔。
若不得淨戒比丘。
當生心。
我後得之。
應如法忏悔。
以此安住善法。
舍離不善根本雜事雲。
我令汝等。
每于半月說波羅提木叉。
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是汝依處。
若我住世。
無有異也。
附 第四分雲。
有五法名為持律。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廣誦二部戒。
又五法。
四如前。
五廣誦毗尼。
又五法。
四如前。
五住毗尼而不動。
又五法。
四如前。
五诤事起善能除滅。
持律人有五功德。
戒品堅牢。
善勝諸怨。
于衆中決斷無畏。
若有疑悔能開解。
令正法久住。
又雲。
有五法令正法疾滅。
一者不谛受誦。
喜忘誤。
文不具足。
以教餘人。
文既不具。
其義有缺。
二者為僧中勝人上座。
若一國所宗。
而多不持戒。
但修諸不善法。
放舍戒行。
不勤精進。
後生年少比丘。
仿習其行。
三者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
而不以所誦教餘四衆。
便自命過(持法。
謂知修多羅藏。
如阿難等。
持律。
謂知毗尼藏。
如優波離等。
持摩夷。
謂善于訓導。
宰任玄綱。
如摩诃迦攝等也)。
四者有比丘難可教授。
不受善言。
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便舍置。
五者喜鬥诤。
共相罵詈。
彼此诤言。
口如刀劍。
互求長短。
若反上五事者。
令正法久住。
又如來滅後。
若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
則正法疾滅。
若在法律中出家。
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
設複堅持。
不能思惟義趣。
彼不知義。
不能如法修行。
不能自利。
亦不利人。
以是因緣。
令法疾滅。
反上事者。
正法久住。
摩诃僧祇律雲。
若笃信善男子。
欲得五事利益者。
當盡受持此律。
何等五。
欲得建立佛法。
欲令正法久住。
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
諸有比丘比丘尼犯罪恐怖為作依怙。
欲遊化諸方而無礙。
皆當盡受持此律。
又雲。
大迦葉語諸比丘言。
長老。
世尊舍利。
非我等事。
國王長者婆羅門居士衆。
求福之人。
自當供養。
我等事者。
宜先結集法藏。
勿令佛法速滅。
十誦律雲。
若比丘。
知布薩。
知布薩羯磨。
知說波羅提木叉。
知會坐。
是應供給供養。
何以故。
無佛時。
是人補佛處。
又雲。
随清淨比丘不壞法說戒時。
名法住世。
又雲。
持律有五利。
知出家法。
知羯磨。
知威儀。
知依止。
知障道不障道法。
根本尼陀那雲。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是則名為正法住世。
不則名為正法滅壞。
佛告苾刍。
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
情求涅槃。
修淨行者。
此諸苾刍所著衣服。
直一億金錢。
所住房舍。
直金錢五百。
所啖飲食。
具足百味。
如是等事。
我皆聽受。
汝并堪銷。
若有苾刍破重戒者。
于僧住處。
乃至不銷一口之食。
僧伽藍地。
不容一足。
汝等應知破戒之人。
有十種過失。
自知我是破戒惡人。
他亦知是。
所有天神不來親附。
同梵行者知法善人鹹生輕賤。
罪惡音響四遠共知。
未證悟者不複能證。
已證法者悉皆退失。
曾所聽聞鹹皆忘念。
命欲終時心生懊悔。
舍命之後生地獄中。
又諸苾刍。
應知受用有其五種。
一者為主受用。
謂阿羅漢。
永除三毒。
二者父母财受用。
謂諸學人。
尚有餘惑。
三者聽許受用。
謂淳善異生。
于戒清淨。
勤修禅誦。
無懈怠心。
四者負債受用。
謂雖防禁戒。
而不勤修覺品善法。
五者盜賊受用。
謂于四重禁中。
随犯其一。
是故汝等應當修學。
善見毗婆沙雲。
善男子好心出家。
律藏即是父母。
何以故。
與其出家。
令得具足。
教學威儀。
依止律藏。
自身持戒。
能斷他疑。
若入僧中。
無所畏懼。
若有犯罪。
依律結判。
令法久住。
持律人即是功德根。
因根故攝領諸法。
南海寄歸雲。
大乘小乘。
律檢不殊。
齊制五篇。
通修四谛。
若禮菩薩。
讀大乘經。
名之為大。
不行斯事。
号之為小。
所雲大乘。
無過二種。
一則中觀。
二乃瑜伽。
中觀則俗有真空。
體虛如幻。
瑜伽則外無内有。
事皆唯識。
斯并鹹遵聖教。
孰是孰非。
同契涅槃。
何真何僞。
意在斷煩惑濟衆生。
豈欲廣緻紛纭。
重增冗結。
依行則俱升彼岸。
棄背則并溺生津。
西國雙行。
理無乖競。
又雲。
浮囊不洩。
乃是菩薩本心。
勿輕小愆。
還成最後之唱。
理合大小雙修。
方順慈尊之訓。
防小罪。
觀大空。
攝物澄心。
何過之有。
或恐自迷誤衆。
準教聊陳一隅。
空法信是非虛。
律典何因見慢。
缁門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