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寶。
言住持者。
佛在世時。
樹王得道為佛寶。
說四谛法為法寶。
度五比丘等為僧寶。
佛滅度後。
範金合土紙素丹青為佛寶。
黃卷赤牍三藏聖教為法寶。
剃發染衣紹隆佛化為僧寶。
此三住世不絕。
故名住持三寶。
然一切像。
即同真身。
經典所在。
即法身舍利。
今時凡僧。
亦能荷負正法。
為世福田。
是亦皆應禮敬。
又諸佛者。
通指十方現坐道場一切大師。
以覺體遍故。
雖在他方。
能于此土而作良祐。
亦即通指三世次第出興一切世尊。
以覺性常故。
雖示過未。
能于現在而垂感應。
法僧亦爾。
言一體者。
以實相慧。
覺了諸法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雙忘雙照。
三智圓覺。
名為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
三谛具足。
名為法寶。
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
名為僧寶。
複次現前一念。
本具三谛。
在迷不覺。
是為法寶。
能覺三谛之智。
是為佛寶。
谛智相合。
是為僧寶。
及之一字。
正顯一體三寶義也。
複次言禮敬者。
不于一體之外而有住持。
亦不離住持之相而言一體。
若昧一體之理而行禮敬。
但得事善。
不名真禮。
以禮是體義。
未達三輪體寂。
非體義故。
若離住持之相而談一體。
堕惡取空。
不名達理。
以理居事外。
未知全事即理。
非一義故。
及之一字。
正顯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事理行布圓融之旨也。
○二誡衆集聽。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 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财 衆集聽我說 欲除四棄法 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舍堕 衆集聽我說 演者。
宣布流通之謂。
毗尼法。
如釋名中。
正法者。
出世聖道也。
正法住世。
教行果三皆悉具足。
今演此律。
則戒身成就。
定慧發生。
大沙門果。
由是可期。
故令正法久住。
此半偈。
明攝衆生義也。
如海無涯者。
說戒犍度雲。
海水有八奇特法。
所以阿修羅娛樂住。
一者一切衆流皆往投之。
二者潮不失限。
三者五大河投海而失本名。
四者河及大雨盡歸而無增減。
五者同一鹽味。
六者不受死屍。
七者多出珍寶。
八者大形所居。
我法中亦有八奇特。
使諸弟子見已。
于中而自娛樂。
一者我諸弟子漸次學戒。
皆歸我法。
于中學諸善法。
二者我諸弟子住于戒中。
至死不犯。
三者四姓舍家。
皆稱沙門。
四者于我法中。
以信堅固。
舍家學道。
入無餘涅槃界。
而涅槃界。
無增無減。
五者同一解脫味。
六者犯戒惡法。
雖在衆中坐。
常離衆僧遠。
衆僧亦離彼遠。
七者多出珍寶。
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賢聖道。
八者受大形。
所謂四向四果。
複次初受戒時。
即于法界遍得不淫不盜不殺等色。
如是二百五十戒。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一一清淨戒色。
各遍法界。
又複從此。
于念念中。
任運成就戒法善色。
悉遍法界。
不可窮盡。
故雲如海無涯也。
如寶求無厭者。
寶。
謂如意珠王。
此寶于念念中。
能雨滿閻浮提一切樂具。
而寶體終無損減。
戒亦如是。
于念念中。
出生一切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等法。
乃至三乘一切聖果。
而戒體終無變易。
又此戒者。
愈學則愈見其精。
愈修則愈得其利。
故雲如寶求無厭也。
聖法财者。
略則信戒聞舍慧慚愧七種。
廣則六度萬行十力四無所畏百八三昧十八不共法等。
此等法财。
莫不以戒為之守護。
戒如良兵猛将。
亦如堅城深池。
亦如憲章典刑。
亦如主藏臣寶。
捍禦外侮。
不被侵淩。
防讦奸賊。
不被偷劫。
整理安頓。
不令毀壞。
出納取與。
令得增長。
是名護義。
此一偈。
明攝善法義也。
除棄。
滅殘。
障止舍堕。
明攝律儀義也。
棄等解在後文。
問三聚之名。
不共小教。
胡得約此判釋。
答。
未經開顯。
有實無名。
已經開顯。
名實俱有。
三義顯然。
豈關強判。
○三師資傳受。
毗婆屍式棄 毗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 為我說是事 我今欲善說 諸賢鹹共聽 毗婆屍。
或雲維衛。
此翻勝觀。
式棄。
或雲屍棄。
此翻火。
毗舍浮。
或雲随葉。
或雲毗葉羅。
此翻遍一切自在。
此三世尊。
在莊嚴劫之末。
拘留孫。
或雲拘樓秦。
此翻所應斷。
又翻作用。
拘那含牟尼。
此翻金寂。
又翻金仙。
迦葉。
或雲迦攝波。
此翻飲光。
釋迦文。
或雲釋迦牟尼。
此翻能儒。
又翻能仁寂默。
此四如來。
在賢劫次第出世。
所以處處說此七佛者。
一謂在百小劫内。
淨居天人所曾見故。
二謂本師修相好業。
從毗婆屍佛時為始故。
世尊者。
十号具足。
九界同仰。
大德者。
因圓果滿。
世無與等。
又比丘亦可通稱大德。
以有廣大德行故也。
是事者。
四事。
十三事。
乃至随律等事。
善說者。
如法和合而說。
鹹共聽者。
從無夏乃至百臘。
皆應集聽。
從戒序乃至偈經。
皆應谛聽也。
○四喻誡勿毀。
譬如人毀足 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間者 常當護戒足 勿令有毀損 如禦入險道 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 死時懷恐懼 前二偈。
約障生善處誡。
後一偈。
約死堕惡道誡。
生死喻如險道。
戒法等于轄軸。
毀戒則死時惡趣。
相現。
猶險道中失轄折軸。
前後無厝。
恐怖慞惶也。
行願品雲。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闡人天涅槃正路。
戒實職其功矣。
然根本律雲。
或願人間。
或求天上。
勤修梵行者。
得生人天。
暫受快樂。
彼命終後。
入地獄中。
是故當求涅槃以修梵行。
勿樂人天而緻勞苦。
又律攝雲。
險途有二。
一是生天。
二是惡道。
雖複生天受諸勝樂。
報盡之後。
還堕惡趣。
是則人天非所當欲。
而第二偈。
顧雲爾者。
略有二義。
一謂戒足不可毀故。
毀則人天尚自無分。
何況涅槃。
二謂攝受下種性故。
語以涅槃則怖。
語以人天則樂。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也。
又複約事實說。
果能持戒不毀。
縱無定慧。
亦決不失人天之身。
又複應知。
喻戒以足。
無遠弗屆。
若欲超登上品蓮台。
若欲承事十方諸佛。
若欲嚴淨無邊佛土。
若欲普入法界玄門。
莫不以此為初方便。
○五顯戒當說。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說戒亦如是 全毀生憂喜 如兩陣共戰 勇怯有進退 說戒亦如是 淨穢生安畏 憂喜屬于意地。
安畏現于身行。
戒若全淨。
則内不慚己。
外不愧人。
故心喜而身安。
戒或毀穢。
則内玷于己。
外污于僧。
故憂懷而畏衆。
○六歎勝結示。
世間王為最 衆流海為最 衆星月為最 衆聖佛為最 一切衆律中 戒經為上最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受此戒者。
名大沙門。
大者。
梵稱摩诃。
此含三義。
一者大。
天人中
言住持者。
佛在世時。
樹王得道為佛寶。
說四谛法為法寶。
度五比丘等為僧寶。
佛滅度後。
範金合土紙素丹青為佛寶。
黃卷赤牍三藏聖教為法寶。
剃發染衣紹隆佛化為僧寶。
此三住世不絕。
故名住持三寶。
然一切像。
即同真身。
經典所在。
即法身舍利。
今時凡僧。
亦能荷負正法。
為世福田。
是亦皆應禮敬。
又諸佛者。
通指十方現坐道場一切大師。
以覺體遍故。
雖在他方。
能于此土而作良祐。
亦即通指三世次第出興一切世尊。
以覺性常故。
雖示過未。
能于現在而垂感應。
法僧亦爾。
言一體者。
以實相慧。
覺了諸法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雙忘雙照。
三智圓覺。
名為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
三谛具足。
名為法寶。
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
名為僧寶。
複次現前一念。
本具三谛。
在迷不覺。
是為法寶。
能覺三谛之智。
是為佛寶。
谛智相合。
是為僧寶。
及之一字。
正顯一體三寶義也。
複次言禮敬者。
不于一體之外而有住持。
亦不離住持之相而言一體。
若昧一體之理而行禮敬。
但得事善。
不名真禮。
以禮是體義。
未達三輪體寂。
非體義故。
若離住持之相而談一體。
堕惡取空。
不名達理。
以理居事外。
未知全事即理。
非一義故。
及之一字。
正顯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事理行布圓融之旨也。
○二誡衆集聽。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 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财 衆集聽我說 欲除四棄法 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舍堕 衆集聽我說 演者。
宣布流通之謂。
毗尼法。
如釋名中。
正法者。
出世聖道也。
正法住世。
教行果三皆悉具足。
今演此律。
則戒身成就。
定慧發生。
大沙門果。
由是可期。
故令正法久住。
此半偈。
明攝衆生義也。
如海無涯者。
說戒犍度雲。
海水有八奇特法。
所以阿修羅娛樂住。
一者一切衆流皆往投之。
二者潮不失限。
三者五大河投海而失本名。
四者河及大雨盡歸而無增減。
五者同一鹽味。
六者不受死屍。
七者多出珍寶。
八者大形所居。
我法中亦有八奇特。
使諸弟子見已。
于中而自娛樂。
一者我諸弟子漸次學戒。
皆歸我法。
于中學諸善法。
二者我諸弟子住于戒中。
至死不犯。
三者四姓舍家。
皆稱沙門。
四者于我法中。
以信堅固。
舍家學道。
入無餘涅槃界。
而涅槃界。
無增無減。
五者同一解脫味。
六者犯戒惡法。
雖在衆中坐。
常離衆僧遠。
衆僧亦離彼遠。
七者多出珍寶。
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賢聖道。
八者受大形。
所謂四向四果。
複次初受戒時。
即于法界遍得不淫不盜不殺等色。
如是二百五十戒。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一一清淨戒色。
各遍法界。
又複從此。
于念念中。
任運成就戒法善色。
悉遍法界。
不可窮盡。
故雲如海無涯也。
如寶求無厭者。
寶。
謂如意珠王。
此寶于念念中。
能雨滿閻浮提一切樂具。
而寶體終無損減。
戒亦如是。
于念念中。
出生一切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等法。
乃至三乘一切聖果。
而戒體終無變易。
又此戒者。
愈學則愈見其精。
愈修則愈得其利。
故雲如寶求無厭也。
聖法财者。
略則信戒聞舍慧慚愧七種。
廣則六度萬行十力四無所畏百八三昧十八不共法等。
此等法财。
莫不以戒為之守護。
戒如良兵猛将。
亦如堅城深池。
亦如憲章典刑。
亦如主藏臣寶。
捍禦外侮。
不被侵淩。
防讦奸賊。
不被偷劫。
整理安頓。
不令毀壞。
出納取與。
令得增長。
是名護義。
此一偈。
明攝善法義也。
除棄。
滅殘。
障止舍堕。
明攝律儀義也。
棄等解在後文。
問三聚之名。
不共小教。
胡得約此判釋。
答。
未經開顯。
有實無名。
已經開顯。
名實俱有。
三義顯然。
豈關強判。
○三師資傳受。
毗婆屍式棄 毗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 為我說是事 我今欲善說 諸賢鹹共聽 毗婆屍。
或雲維衛。
此翻勝觀。
式棄。
或雲屍棄。
此翻火。
毗舍浮。
或雲随葉。
或雲毗葉羅。
此翻遍一切自在。
此三世尊。
在莊嚴劫之末。
拘留孫。
或雲拘樓秦。
此翻所應斷。
又翻作用。
拘那含牟尼。
此翻金寂。
又翻金仙。
迦葉。
或雲迦攝波。
此翻飲光。
釋迦文。
或雲釋迦牟尼。
此翻能儒。
又翻能仁寂默。
此四如來。
在賢劫次第出世。
所以處處說此七佛者。
一謂在百小劫内。
淨居天人所曾見故。
二謂本師修相好業。
從毗婆屍佛時為始故。
世尊者。
十号具足。
九界同仰。
大德者。
因圓果滿。
世無與等。
又比丘亦可通稱大德。
以有廣大德行故也。
是事者。
四事。
十三事。
乃至随律等事。
善說者。
如法和合而說。
鹹共聽者。
從無夏乃至百臘。
皆應集聽。
從戒序乃至偈經。
皆應谛聽也。
○四喻誡勿毀。
譬如人毀足 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間者 常當護戒足 勿令有毀損 如禦入險道 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 死時懷恐懼 前二偈。
約障生善處誡。
後一偈。
約死堕惡道誡。
生死喻如險道。
戒法等于轄軸。
毀戒則死時惡趣。
相現。
猶險道中失轄折軸。
前後無厝。
恐怖慞惶也。
行願品雲。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闡人天涅槃正路。
戒實職其功矣。
然根本律雲。
或願人間。
或求天上。
勤修梵行者。
得生人天。
暫受快樂。
彼命終後。
入地獄中。
是故當求涅槃以修梵行。
勿樂人天而緻勞苦。
又律攝雲。
險途有二。
一是生天。
二是惡道。
雖複生天受諸勝樂。
報盡之後。
還堕惡趣。
是則人天非所當欲。
而第二偈。
顧雲爾者。
略有二義。
一謂戒足不可毀故。
毀則人天尚自無分。
何況涅槃。
二謂攝受下種性故。
語以涅槃則怖。
語以人天則樂。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也。
又複約事實說。
果能持戒不毀。
縱無定慧。
亦決不失人天之身。
又複應知。
喻戒以足。
無遠弗屆。
若欲超登上品蓮台。
若欲承事十方諸佛。
若欲嚴淨無邊佛土。
若欲普入法界玄門。
莫不以此為初方便。
○五顯戒當說。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說戒亦如是 全毀生憂喜 如兩陣共戰 勇怯有進退 說戒亦如是 淨穢生安畏 憂喜屬于意地。
安畏現于身行。
戒若全淨。
則内不慚己。
外不愧人。
故心喜而身安。
戒或毀穢。
則内玷于己。
外污于僧。
故憂懷而畏衆。
○六歎勝結示。
世間王為最 衆流海為最 衆星月為最 衆聖佛為最 一切衆律中 戒經為上最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受此戒者。
名大沙門。
大者。
梵稱摩诃。
此含三義。
一者大。
天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