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問辯

關燈
戒為依。

    三無漏學。

    以戒為首。

    無一如來不具戒體。

    無一菩薩不修戒度。

    無一經典不贊戒法。

    無一聖賢不嚴戒行。

    持戒如地。

    萬善由此而生成。

    持戒如城。

    魔障藉此而遠離。

    論其超勝。

    則才沾戒品。

    便名人世福田。

    極其指歸。

    則惟佛一人。

    方名圓滿淨戒。

    四級重樓。

    級級皆圓頓境。

    八萬細行。

    行行與法界周。

    若不持戒。

    縱能習講坐禅。

    興諸福業。

    皆為魔業。

    必入魔黨。

    故好心出家者。

    決須從持戒始。

    自利利他。

    法皆成就。

    舍此通途。

    更無捷徑。

    問。

    比丘律藏。

    本屬聲聞。

    梵網戒經。

    方為大教。

    今雲四級皆圓頓境。

    則大小奚分。

    又既稱圓頓。

    則一種已足。

    何須四級。

    答。

    圓人受法。

    無法不圓。

    既禀法華開顯之旨。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豈有戒法而不圓頓。

    故法華玄義雲。

    開粗者。

    毗尼學即大乘學。

    式叉。

    式叉。

    即是大乘第一義。

    光非青黃赤白黑。

    三歸五戒十善二百五十。

    皆是摩诃衍。

    豈有粗戒隔于妙戒。

    戒既即妙。

    人亦複然。

    汝實我子。

    即此義也。

    是名絕待妙戒。

    噫。

    由此觀之。

    級級圓頓。

    其義彰矣。

    圓頓之法。

    一多無礙。

    方成不可思議。

    若謂一種已足。

    則華嚴七處九會。

    亦可雲一處一會已足耶。

    又問。

    五戒。

    十戒。

    比丘。

    菩薩。

    喻如重樓四級。

    故曰。

    不受五戒而受十戒。

    乃至不受比丘戒而受菩薩戒。

    俱無有是處。

    是則次第之義昭然。

    今胡許沙彌受菩薩戒。

    豈不違越金口誠言。

    答。

    重樓之喻。

    蓋是一往明其次第。

    必欲執之。

    則優婆塞亦不得受菩薩戒矣。

    既可許優婆塞。

    胡獨不許沙彌。

    沙彌乃反不及優婆塞耶。

    然菩薩戒法。

    不惟義疏通列七衆。

    而西域諸寺。

    大小各别。

    豈大乘寺中。

    遂獨無沙彌也。

    又問。

    禅教律三。

    譬如春蘭秋菊。

    各擅其美。

    今獨以戒為通途。

    雲何從古立為三宗。

    答。

    西天四七。

    無不總持三藏。

    法流東土。

    方乃各立門庭。

    然終不聞真實禅師講主。

    或可蕩檢逾閑者也。

    凡未學戒者。

    多畏持戒之難。

    正坐不知戒法。

    妄生退委。

    若學此戒。

    始知如來大智。

    曲盡人情。

    開遮得所。

    守護非難。

    憶予初出家時。

    自恃根本清淨。

    深畏琑屑行持。

    尚不肯受沙彌十戒。

    況複具圓。

    秪因叢林随衆。

    強受十戒。

    既而披覽戒本。

    乃至備閱律藏。

    方信欲得自在無畏。

    必須精熟毗尼。

    毗尼未學。

    觸途成滞。

    儒者雲。

    不學禮。

    無以立。

    旨哉言也。

    西域地多蒸濕。

    草菜不生。

    故聽比丘食五淨肉。

    此土多諸蔬品。

    決定不應食肉。

    又西域諸國。

    單習小者。

    乃食五淨。

    大乘國土。

    悉皆遮止。

    今在神州。

    大乘流布。

    若有食肉。

    謗議沸騰。

    護世譏嫌。

    莫此為要。

    縱未受菩薩戒。

    亦決不應食肉。

    設食肉者。

    非沙門也。

    經論二藏。

    貴在流通。

    獨有毗尼。

    極為珍秘。

    以是惟大僧法。

    非外人所得與故。

    所以根本律雲。

    在家俗侶。

    得聞二藏。

    謂論及經。

    毗尼耶教。

    是出家軌式。

    俗不合聞。

    戒因緣經序雲。

    天竺持律。

    不都通視。

    唯諸十二法人堅明之士。

    乃開緘縢而共相授。

    耶舍見囑。

    見誨淳淳。

    人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

    其言切至。

    惟願同我之人。

    尤慎所授。

    未滿五歲。

    非持律人。

    幸勿與之也。

    觀此二律所雲。

    則其慎重可知。

    是以沙彌若解五篇。

    便成受具遮難。

    今此集要。

    特為樂簡者便于行持。

    勿令未受者辄先披閱。

    倘或沙彌展覽。

    即應诃止。

    如或不然。

    彼此招罪。

    問。

    世尊說教。

    如一雨所潤。

    凡有沾者。

    無不獲益。

    昔有聞經半偈。

    免堕狗胎。

    牛負大經。

    後世為沙門者。

    何故律藏獨為珍秘。

    豈不能利益人。

    抑不欲利益人耶。

    又設未受具人。

    發心閱藏。

    安知佛禁而不檢閱。

    更有書寫剞劂之輩。

    必已經眸。

    倘後發心受戒。

    為許進具。

    為竟作重難耶。

    若作重難。

    則佛法中亦有限阱。

    甘露反成毒藥也。

    答。

    經貴流通。

    所以成聞熏之種。

    律宜珍秘。

    所以防賊住之愆。

    一秘一通。

    總是如來四悉巧被。

    至于無知誤閱。

    書刻經眸。

    既無盜法之心。

    應非重難之例。

    然書刻者。

    未必能解。

    猶可融通。

    閱藏者必至了知。

    應須嚴禁。

    是在知法者善為開導矣。

    又問。

    毗尼篇聚。

    既不許白衣沙彌等預知。

    何故涅槃會上。

    世尊于人天大衆中。

    廣說五篇七聚。

    囑付後昆。

    使莫違犯。

    豈涅槃經。

    亦止為比丘說。

    亦不可流通世間耶。

    答。

    涅槃會上。

    純是大菩薩衆。

    決無盜法惡人。

    故于篇聚之名。

    總不複諱。

    然僅出其名。

    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