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問辯

關燈
事義。

    今設講演涅槃。

    亦不須細釋可也。

    又問。

    若雲沙彌解五篇者。

    便成受具遮難。

    今設有欲受戒人。

    先閱五篇。

    成遮難否。

    答。

    比丘戒法。

    止應受後行持。

    不應未受先閱。

    設不知誤閱。

    情猶可原。

    倘知而故違。

    理難寬宥。

    比丘之體極尊。

    流俗之風甚污。

    誦經禮忏。

    猶可名為法施。

    吹笙打钹。

    則何異于倡優。

    若法華聽許供佛。

    本謂使人。

    既形儀已廁僧倫。

    豈應自亵。

    然則應院改禅。

    必須永斷音樂等事。

    如不斷者。

    深乖佛制。

    問。

    若謂吹笙打钹。

    喻如唱優。

    然寄歸傳雲。

    大會自恣。

    鼓樂幡華。

    諸廟行香。

    理則皆然。

    何故不許。

    設但使人作。

    則自作教他。

    有何分别。

    得無犯罪否。

    答。

    五逆十惡。

    世間性罪。

    故教他與自作同科。

    今歌舞倡伎。

    是出家遮罪。

    使人作樂。

    仍名福業。

    不可以性罪例也。

    非時食戒。

    經論備顯非宜。

    諸律并無開聽。

    即晚食稱為藥石。

    本非佛言。

    或古人之權巧。

    縱使體弱多病。

    自有非時漿七日藥終身藥等可以支延。

    柰何甘破此大節乎。

    除是喪命因緣。

    不能恪守。

    則或舍比丘沙彌之名。

    但作菩薩近住。

    或半月半月殷重忏悔。

    誓不敢為戒師可耳。

    問。

    非時食戒。

    名之為齋。

    固不可犯。

    然古來知識。

    多有未能持者。

    設令根本清淨。

    其餘戒相稍不清淨。

    還從堕落也無。

    答。

    破戒破齋。

    均名惡法。

    若但護根本。

    甯免負債受用之科。

    至于古來真正知識乘急戒緩者。

    決知慚德。

    不為戒師。

    例如紫柏壽昌。

    又近時知識。

    不遵細戒。

    謬為人師。

    亦或未必堕落者。

    别有殊勝福業所持故也。

    然遠公力拒蜜漿。

    高峰并日一食。

    乃至觀師誓不味過午之肴。

    從前禅教名宿。

    淨持齋法者尤多。

    所應取法。

    不可學後代知識。

    而徼??于萬一也。

    律中十夏未滿。

    決不許為和尚及依止阿阇梨。

    若複急于為師。

    是謂知法犯法。

    問。

    時丁末法。

    人命無常。

    形同朝露。

    焉可待時。

    亦許旁通一線。

    使僧輪不絕否。

    答。

    正由末世不依律法。

    僧輪衰替。

    緻成減劫。

    今欲挽回。

    必須全遵佛制。

    下至滿十夏知二部律者。

    乃可度人耳。

    律中雖許日三時中。

    二分學内典。

    一分學外書。

    蓋謂利根之士。

    藉此降伏外人。

    亦以西域諸國。

    多有外道與法門作對。

    今在神州。

    其事迥異。

    若但專心本業。

    則白衣鹹加敬畏。

    如或耽染詩文。

    則佳者但取其憐。

    而拙者反招其诮。

    吾見其降于外人。

    未見其能降外人也。

    且夫根機有限。

    年歲無多。

    急辦正因。

    猶虞未及。

    若複愛樂詩文。

    決非真實戒子。

    此律乃定慧之基。

    解脫之本。

    基既築。

    必堂構是圖。

    本既培。

    須花果時茂。

    若不造煉心源。

    但取莊飾外相。

    深乖受戒之正因。

    永絕涅槃之妙果。

    問。

    定慧之基。

    解脫之本。

    無基本。

    固為不可。

    但有基本。

    亦非完局。

    是必以看教參禅為究竟義也。

    豈可以律為究竟義耶。

    答。

    受得律儀。

    是為基本。

    定共道共。

    是為完局。

    故曰必須造煉心源。

    如大小持戒犍度。

    始自修集聖戒。

    以至五通三明。

    總屬戒中實義。

    豈可向律外别求究竟耶。

    戒法既非局于聲聞。

    發心必須等于大士。

    且具諸戒行。

    乃是上品正因。

    念佛得度。

    今時正符記莂。

    若不神栖安樂。

    未是全遵佛語。

    願同修者。

    知所歸趣。

    問。

    具諸戒行。

    固是上品上生章中三種衆生之一。

    然持戒如地。

    萬善由此生成。

    定共道共。

    皆悉具攝。

    何必更須念佛。

    又念佛橫出三界。

    捷徑法門。

    臨終十念。

    即得往生。

    何必煩瑣戒相。

    既二俱捷徑。

    随行一途即得。

    何故腳踏兩邊。

    方名全遵佛語。

    答定共道共。

    固能豎出生死。

    苟無淨願。

    止生方便穢土。

    若持戒兼念佛。

    設能斷通别惑。

    任運能生方便實報寂光等三淨土。

    縱未斷惑。

    亦可生同居淨土。

    又念佛以淨其心。

    正是無上妙戒。

    不遵念佛得度之訓。

    亦是虧違如來教敕。

    律制所诃。

    至若恃十念往生之捷徑。

    而輕戒相為煩瑣。

    便非真念佛人。

    臨終十念。

    敢保決難成就。

    故必淨戒為因。

    淨土為果。

    方成出要。

    是為一道清淨。

    豈曰腳踏兩邊。

    此集要。

    專為自利者輯。

    若欲宏律。

    必須更閱全藏。

    乃能備悉源委。

    開發後人。

    既是為師作範。

    豈容樂簡厭詳。

    今若藉戒為基。

    别修教觀禅宗等者。

    可先熟背戒本正文。

    次于此本微細讨究。

    亦可免啞羊之诮。

    若決欲宏演毗尼。

    接引後人者。

    先于此本精熟明了。

    後須仍閱全藏。

    庶于律師之名可無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