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問辯
關燈
小
中
大
五戒。
斷無毀犯重戒之理。
而決不敢自稱比丘。
亦決不敢輕視律學。
但自愧未能兼修。
以為慚德。
故至出世接人之時。
或重登戒品。
性遮皆淨。
如六祖等。
或單提向上。
獨接一機。
如壽昌等。
有人問壽昌雲。
佛制比丘。
不得掘地損傷草木。
今何自耕自種。
自芸自獲。
答雲。
我輩隻是悟得佛心。
堪傳祖意。
指示當機。
令識心性耳。
若以正法格之。
僅可稱剃發居士。
何敢當比丘之名也。
又問。
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
師将何以視之。
答雲。
設使果有此人。
當敬如佛。
待以師禮。
我輩非不為也。
實未能也。
又紫柏大師。
生平一粥一飯。
别無雜食。
脅不着席四十餘年。
猶以未能持微細戒。
故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及比丘戒。
必不得已。
則授五戒法耳。
嗟乎。
從上諸祖。
敬視律學如此。
豈敢輕之。
若輕律者。
定屬邪見。
非真實宗匠也。
三者大用現前。
觀機利益。
破他疑執。
不拘恒規。
如文殊菩薩。
執劍逼佛。
三處度夏。
重勝比丘。
與女同坐。
令證無生。
乃至寒山拾得之呵律主。
歸宗南泉之斬蛇貓。
并是一時不得不用之權謀。
譬如良醫用砒霜以治病。
大将設奇謀以除賊。
偶一為之。
不可以為典要。
又凡诃佛罵祖。
痛棒毒喝。
皆是不得已而用之。
所謂兵者不祥之器。
非布帛菽粟比也。
若用得其當。
則迹似違律。
實真持律。
以得律之意旨故。
例如末利夫人飲酒救殺。
佛贊其為真持齋戒。
菩薩戒本亦雲。
菩薩見機得殺盜等。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也。
若用失其宜。
将作門庭施設。
譬如優孟之學叔敖。
宗既非宗。
律又非律。
謗大般若。
疑誤後學。
三塗劇報。
何由得免。
設亦誘引愚流。
向三寶中作種種福。
由斯福力所持。
不即堕落。
終為外道魔王眷屬。
非佛弟子。
末世之中。
多此妖邪謗惑世間。
魔所攝助多得供養。
往往聚衆百人千人。
眷屬兒孫遍布天下。
毀戒毀教。
破壞如來真正法輪。
愚小無知。
羨彼名聲而争仿效。
令好心出家者。
皆堕其黨。
求升反墜。
哀哉痛心。
然由仍以三寶為所緣境。
故至罪報畢時。
還藉佛法僧戒之力而得度脫。
如從地倒。
還從地起。
較諸不聞三寶名者。
猶勝一籌。
故魔王語佛雲。
吾于汝末法中。
令諸眷屬食汝飯。
着汝衣。
破壞汝法。
佛言。
汝但自壞。
吾法不壞也。
今若欲不堕三塗。
徑登聖果。
請必從持戒始。
縱不能持。
亦須贊歎。
自生慚歉。
若既挂名受戒。
而又輕視戒法。
既不精持戒法。
而又為人作師授戒。
既廣為人授戒。
又不教人如法學戒。
且言戒是小乘。
不須習學。
則決堕三塗。
為魔眷屬。
自受其苦。
無人能代。
終亦必皆成佛。
我不敢輕之矣。
凡例律藏譯文。
領皆煩複。
今欲便初學。
故多約義節文。
文雖節略。
義實不敢稍更。
如不相信。
請以律藏對觀。
如來滅後。
結集律藏原無衆部之殊。
後因異執緻成多部。
部類既分。
各宗一轍。
所以義淨獨宏根本。
懷素但遵四分。
皆謂不應會通。
蓋恐彼此逃托舍遮取開。
就輕避重也。
今仿南山意旨。
為之會通。
意在理優則用。
實非趨避取舍。
拟集衆部之大成。
庶契如來之本意耳。
問。
宣公采用諸部。
尚為懷素所譏。
今何所據。
辄生去取。
倘任凡夫臆見。
豈符大聖芳規。
答。
因诤漸成多部。
蓋是法道之衰。
采用衆部所長。
乃集大成之意。
雖懷素譏诃。
自大有所據。
而宣公律學。
亦未可全非。
況佛有明訓雲。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則分明以集大成而望後人。
故今集要。
乃博采衆長以備參考。
庶幾得溯流而窮源。
非敢任臆見為去取也。
性罪遮罪。
惟善見律判之。
然于每戒之下。
或有或無。
今仍其舊。
不敢強增。
亦可例推故。
又彼稱制罪。
今作遮字。
字别義同。
取易曉故。
每戒之下。
各有緣起。
釋義。
及與罪相輕重。
次則問辯折衷。
次或引證。
并餘随律威儀。
與本戒相似者。
亦附于後。
凡此六科。
或具或減。
不複細列。
但用緣。
釋。
相。
辯。
證。
附。
六字以标其上。
諸譯有義同音異。
及文相難明者。
可注則随注之。
如或不便注明。
各附卷末以備稽考。
聲聞遮罪。
大士悉皆同學。
至于為衆生故。
善巧權開。
經中曆曆有據。
豈容一概儱侗。
今依梵網經及慈氏戒本。
每戒指明大略。
蓋仿天台義疏之意。
提綱五分法身。
以
斷無毀犯重戒之理。
而決不敢自稱比丘。
亦決不敢輕視律學。
但自愧未能兼修。
以為慚德。
故至出世接人之時。
或重登戒品。
性遮皆淨。
如六祖等。
或單提向上。
獨接一機。
如壽昌等。
有人問壽昌雲。
佛制比丘。
不得掘地損傷草木。
今何自耕自種。
自芸自獲。
答雲。
我輩隻是悟得佛心。
堪傳祖意。
指示當機。
令識心性耳。
若以正法格之。
僅可稱剃發居士。
何敢當比丘之名也。
又問。
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
師将何以視之。
答雲。
設使果有此人。
當敬如佛。
待以師禮。
我輩非不為也。
實未能也。
又紫柏大師。
生平一粥一飯。
别無雜食。
脅不着席四十餘年。
猶以未能持微細戒。
故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及比丘戒。
必不得已。
則授五戒法耳。
嗟乎。
從上諸祖。
敬視律學如此。
豈敢輕之。
若輕律者。
定屬邪見。
非真實宗匠也。
三者大用現前。
觀機利益。
破他疑執。
不拘恒規。
如文殊菩薩。
執劍逼佛。
三處度夏。
重勝比丘。
與女同坐。
令證無生。
乃至寒山拾得之呵律主。
歸宗南泉之斬蛇貓。
并是一時不得不用之權謀。
譬如良醫用砒霜以治病。
大将設奇謀以除賊。
偶一為之。
不可以為典要。
又凡诃佛罵祖。
痛棒毒喝。
皆是不得已而用之。
所謂兵者不祥之器。
非布帛菽粟比也。
若用得其當。
則迹似違律。
實真持律。
以得律之意旨故。
例如末利夫人飲酒救殺。
佛贊其為真持齋戒。
菩薩戒本亦雲。
菩薩見機得殺盜等。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也。
若用失其宜。
将作門庭施設。
譬如優孟之學叔敖。
宗既非宗。
律又非律。
謗大般若。
疑誤後學。
三塗劇報。
何由得免。
設亦誘引愚流。
向三寶中作種種福。
由斯福力所持。
不即堕落。
終為外道魔王眷屬。
非佛弟子。
末世之中。
多此妖邪謗惑世間。
魔所攝助多得供養。
往往聚衆百人千人。
眷屬兒孫遍布天下。
毀戒毀教。
破壞如來真正法輪。
愚小無知。
羨彼名聲而争仿效。
令好心出家者。
皆堕其黨。
求升反墜。
哀哉痛心。
然由仍以三寶為所緣境。
故至罪報畢時。
還藉佛法僧戒之力而得度脫。
如從地倒。
還從地起。
較諸不聞三寶名者。
猶勝一籌。
故魔王語佛雲。
吾于汝末法中。
令諸眷屬食汝飯。
着汝衣。
破壞汝法。
佛言。
汝但自壞。
吾法不壞也。
今若欲不堕三塗。
徑登聖果。
請必從持戒始。
縱不能持。
亦須贊歎。
自生慚歉。
若既挂名受戒。
而又輕視戒法。
既不精持戒法。
而又為人作師授戒。
既廣為人授戒。
又不教人如法學戒。
且言戒是小乘。
不須習學。
則決堕三塗。
為魔眷屬。
自受其苦。
無人能代。
終亦必皆成佛。
我不敢輕之矣。
凡例律藏譯文。
領皆煩複。
今欲便初學。
故多約義節文。
文雖節略。
義實不敢稍更。
如不相信。
請以律藏對觀。
如來滅後。
結集律藏原無衆部之殊。
後因異執緻成多部。
部類既分。
各宗一轍。
所以義淨獨宏根本。
懷素但遵四分。
皆謂不應會通。
蓋恐彼此逃托舍遮取開。
就輕避重也。
今仿南山意旨。
為之會通。
意在理優則用。
實非趨避取舍。
拟集衆部之大成。
庶契如來之本意耳。
問。
宣公采用諸部。
尚為懷素所譏。
今何所據。
辄生去取。
倘任凡夫臆見。
豈符大聖芳規。
答。
因诤漸成多部。
蓋是法道之衰。
采用衆部所長。
乃集大成之意。
雖懷素譏诃。
自大有所據。
而宣公律學。
亦未可全非。
況佛有明訓雲。
多智慧人。
能取能舍。
諸愚癡人。
不能分别。
則分明以集大成而望後人。
故今集要。
乃博采衆長以備參考。
庶幾得溯流而窮源。
非敢任臆見為去取也。
性罪遮罪。
惟善見律判之。
然于每戒之下。
或有或無。
今仍其舊。
不敢強增。
亦可例推故。
又彼稱制罪。
今作遮字。
字别義同。
取易曉故。
每戒之下。
各有緣起。
釋義。
及與罪相輕重。
次則問辯折衷。
次或引證。
并餘随律威儀。
與本戒相似者。
亦附于後。
凡此六科。
或具或減。
不複細列。
但用緣。
釋。
相。
辯。
證。
附。
六字以标其上。
諸譯有義同音異。
及文相難明者。
可注則随注之。
如或不便注明。
各附卷末以備稽考。
聲聞遮罪。
大士悉皆同學。
至于為衆生故。
善巧權開。
經中曆曆有據。
豈容一概儱侗。
今依梵網經及慈氏戒本。
每戒指明大略。
蓋仿天台義疏之意。
提綱五分法身。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