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戒本序

關燈
耳。

    或雲??字誤也。

    以下斥雲準律得在宗皈等,此謂單寫律文。

     三、仇下,總責謬妄。

    上二句,顯非仇校。

    左傳注雲:仇,對也。

    謂校諸本,以其文義芟改,理緻乖違,則使依附奉持,事相不曉,故曰蒙。

    然周易雲:山下出泉曰蒙。

    以其未有所适下二句,彰損。

    上句謂因聖欺賢,下句蔽塞來學。

    别顯中,文有八句,委辨四本得失。

    但初本全失,餘三則兼得失,并上句縱與,下句奪破。

    梵本者,謂多梵言,迷其文旨,彼此方言,義不相融通。

    準律,即寫隸文者。

    宗皈,謂識達宗旨。

    辨相,謂更無注釋,單寫戒文,使輕重等相,冥然莫辨。

    言惠求,即惠光律師出。

    謂以義理,求其文相。

    故疏序雲:随義約文。

    又删定序文雲:更以義求,纂緝遺逸。

    以光師撰廣律疏,羯磨戒本,鹹如删定,深會義其,博瞻未靜。

    論端,謂展轉駿難,未能盡理。

    即序雲:鄙光所出,宗理爽文。

    是也。

    言緣據者,即法願律師所出。

    謂依律引緣,以為正據。

    故疏序雲:誦律計文。

    删定序文雲:準約律部,連寫戒心。

    是也。

    具周,猶如委悉。

    别見,謂止是一家之計,未可通被群心。

     總責中分三:初、引聖親制。

    正戒,謂出離聖道,不類邪術。

    明禁,謂旨妄警心,理非暗昧。

    唯佛制者,以經、論二學,猶通餘聖,獨斯戒律,金口親宣。

    良以大千界内,佛為法王,律是佛敕,唯聖制立,自餘下位,但可依承。

    又如國家賞罰号令,從女王出,臣下僭曰:庶人失信,亡敗無日。

    戒法亦爾,若究官說:群生不奉,法不久住。

    賢聖祇奉者,良以如來行極果圓,窮盡衆生重輕業性,等覺已下,尚非所堪,況餘少聖,安敢拟議?緘默,謂無敢錯辭。

    祇奉,謂禀承嚴訓。

     故下,二、叙論宗經。

    宗經,謂諸論解釋律藏,盡宗承本經教旨,不易餘位班者。

    此有二釋:或約大小賢聖,故曰位班;未能窮聖意,故曰揣度。

    或約論文解釋,不合參混佛言,分别節段,附釋聖意,無敢思度,妄自違越,故曰疏雲五部十八乃是人分,至律教無非佛旨,何得無學妄敢錯辭?縱有披解,自為卷帙是也。

     總下,三、正斥謬妄。

    上二句指斥諸見,總前諸本。

    情執師心,謂妄從臆說,如雲非制而制,是制便違是也。

    下二句顯略,謂細尋古,非實多分,既無所利,述之無益,故雲未暇。

     今集中,初科分二。

    初叙古。

    上二句斥文非。

    繁謂義求緣據,略乃梵本??文。

    然昏義理流,隐在文局塞故也。

    或可四本皆具諸過。

    下二句彰事阙。

    用失儀者,事法不備故。

    舍非據者,持奉無稽故。

     若下,二、顯今。

    上句謂今撰述集,下句謂後學易明。

    或可上句即指諸古本乖謬之相,下句謂既顯昔非,即欽後說。

     次科叙學地中分三:初二句叙夙志。

    上句謂慕道,餘即訓我。

    言少仰者,以祖師龆龀出家,冠年受具,故疏批雲昔在童稚,即有信心,無緣攜掠,緻及過學。

    年十有五,方得尋師。

    十六誦經,十七剃發。

    大業餘力,蒙受具戒等。

    玄風,或約玄妙釋,或就衣色解,以缁衣即其色耳。

    下句謂弘律。

    言志在者,乃平生意之所主,如孝經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清範即戒律。

    而況祖師四依示像,三世秉持,興建律乘,專弘戒學,故疏批雲依首師學,聽疏二十遍,時經六年等。

     昔下四句,次明就學。

    以祖師出世行化,多在京城。

    周流,謂不止一處。

    伏膺,謂持禮依師。

    請業,謂求文義。

    載紀者十二年,且化即二十四年矣。

    相尋,謂年歲聯續,或可載紀并年之通号,年須一年,如此尋續。

     何下二句,三、歎戒本。

    上句謂每一披尋,下句歎文義抑塞。

    慨即歎也。

     初科分二:初、叙,四、出求異。

    初二句叙時。

    貞觀即唐太宗年号,得二十餘年。

    次句指處。

    嶽謂山嶽,渎即川渎,并處之總名,此謂經涉川陸。

    薄猶略也。

    或可指西北,即攝嶽字,以多陸地故;往東南,則指渎字,以多川渎澤故。

    疏批雲:貞觀四年,遠觀化表,北遊并晉,東達魏土等。

    下句訪道,謂請論評量教門優劣。

     但下,明愚智二師。

    初明愚者,初四句昧其教旨;上二句謂遂紛論,即言雜亂弘遠,謂大義全迷;下二句忘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