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戒本序

關燈
:何故律在初集?以秘勝故。

    又分别功德論雲:由勝密故,非俗人所見故。

    術即道術,或音遂,即道路也。

     張下,次明制說,又三。

    初示立制本懷。

    無問說者,以如來說法,必先請問以為發端。

    此制說戒,乃靜處思惟。

    聖心自制,則大悲心切,為物情深。

    思彼新學,不知戒相,違戒起非,故不待問而自制說。

    顯初學者,以前所引新受戒者,當雲何學。

    律塗,謂使知戒相,持奉皆通。

    靜處興者,亦如前引。

    教源,即指說戒一法。

    集衆等者,前引律文,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共集一處。

    玄範,即指戒法。

     前下,二、示所說教。

    準疏科經,大分三分。

    今文初二句乃示序文,以前稽首等偈,法護結集為廣略二教,通叙前開持毀之言,以成說聽之本。

    和合下,佛自安布,以為正宗發起由緻。

    次二句即指正宗,以篇聚所列,條相重輕,持犯開遮,禁防機欲。

    羅猶列也。

     約下,三、叙能說之義。

    文有四句:初、定說時,次、制盡集,三、簡聽衆,四、彰利益。

    初時中。

    準律中,因諸外道梵志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時衆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

    時瓶沙王因見此事,遂往日白佛,始教比丘月三時集,說法論義。

    此時猶未制說戒。

    後因如來靜處思惟立制法,初則日日說戒,因衆疲極,乃制半月。

    疏雲:故約晦望,折中之宜。

    次制集中。

    疏雲:俱斯正戒,乃是衆同所聞,理宜崇遵,必無乖别。

    如律初制盡閻浮提,統通自然,通為一集。

    後以奔馳損道,開四處六相,以至随處局結。

    雖然,局處至說戒時,不拘界之内外,通須盡集。

    簡衆中。

    律雲:犯者不得聞戒,亦不得向犯者說。

    故疏雲:凡欲聞戒,為被行淨之人,必有違犯,便乖說戒之法。

    合猶當也。

    潔即行淨。

    等猶同也。

    彰益中。

    十誦雲:佛法幾時住世?佛答:随清淨比丘說戒,諸不壞,名住世。

    故疏雲:良由一聞行教,信而奉遵,業非内傾,定慧内發,遠近兩果,無不思議,引生後進,永隆萬載,故為久住。

     兩土弘傳中,初叙為三:初叙時移情變。

    初二句正明。

    上句叙時,言不競者,以正像末,必由次第,非可一并而至,競猶并也。

    下句叙情,言變流者,或先醇後薄,或利鈍不同,執見差殊,宜樂各異。

    次二句引證。

    上句即大集經長者夢一端?,後為五段,佛言:我滅度後,有諸弟子分五部等。

    下句即本律因拘睒彌比丘鬥诤,來至舍衛,諸優婆塞問佛:當雲何布施?佛言:應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如彼金杖,分為二分,二俱是金。

     緻下,次明教法支分。

    上句謂能诠之教,謂諸部各興結集。

    即如鈔雲:随其樂欲,成立己宗。

    競彩大衆,各生異執。

    如鈔雲:但為機悟不同,緻令諸部嶽立。

    下二句即四位分部。

    委如疏記雲:飛喻其分散,山張喻其堅執。

     取下,三、明如來懸被。

    上二句謂通含諸計。

    以初制戒乃有萬差,良由衆生根機不同、樂聞有異,故令聖制輕重不等、緩急有殊,諸部重輕乃有無量。

    下二句謂皆皈正業。

    謂雖分諸部情見差殊,至于破惑诠其趣果異。

    故大集雲: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

     東華叙昔傳中,初科為三:初、标傳集始終。

    若據四分戒本,乃當姚秦覺明誦律初,始翻出金。

    言曹魏者,乃取昙摩迦羅初行受法,出僧祇戒心,故雲創傳。

    故删定序雲:自戒本之行東夏也,曹魏中世,法護創傳羯磨。

    乃明戒本蓋阙。

    又如疏雲:自漢明夜夢之始,迦竺傳法已來,草創镃基,未遑具體,衆分道俗,無受皈戒。

    年過二百,至魏齊帝(第四主)嘉平年中,有天竺沙門昙摩迦羅,魏言法時,出僧祇戒心,方立大僧羯磨受戒。

    至高貴卿公(第五主)正元元年,有安息國沙門昙谛,出昙無德部羯磨。

    斯之二部,初在洛陽,是謂戒律之先也。

    隋運初者,即文帝時,言始于魏末,終至隋初。

    戒本傳世,其間芟削改移者不少。

     二、或下,列示諸本。

    文中四句即指四本,在文具顯,委如後釋。

    言??文者,此有二釋:或謂翻彼文成此??師字,以此簡古書始自伏犧時,史官蒼颉觀鳥迹以成文,後程邈□篆為??,止如今宗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