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戒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釋戒本序
鄞江道言述
序題号中,凡論立題,為存簡濫,使開卷易明,永除疑執。
今此一題,略明三别。
言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之通号。
以諸部中各有戒本,今特标舉,簡異佗宗。
言比丘者,以比丘尼亦有注戒本,其文已亡。
言含注者,簡異删定戒本,單寫本文,被世誦集。
今文私摘廣律,注釋正經,使戒相通明,持犯易識,故雲含注。
言戒本者,疏雲:顯教體也。
戒者,禁也,警也,即衆行之所因。
本者,根也,從也,能生成于道務。
此戒為道本。
又戒為行本,世、出世之行依承之。
又戒為教本,一部廣律,止解戒行之文,計應名律本,今舉行目教也。
又雲:戒為說本,在座誡勸,有所依承。
文雲半月說戒,經中來者,豈不以所說為傳者之本?又雲:聽者以說為本,耳聽心納,尋說生行。
上以五義消釋,前二約所诠法,後三約能诠文。
言序者,爾雅雲:東西牆謂之序。
如世牆序在堂奧之外,即喻序文冠一經之表。
太一山者,古文以為終南,是則二名并山之通号。
或疑太一是其别峰。
言沙門者,梵語沙門那,此翻勤息,謂勤行衆善,息滅諸惡。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複标釋者,以西土外道,凡出家者,皆稱沙門。
今标釋姓,為存簡異。
述謂相從舊轍,诠以成文。
序文中,初科。
初句标舉教、宗。
蓋下二句,舉因、果以歎。
上句名因。
言萬行者,此有二釋。
若就制教,謂此戒本通收善、惡事法,以配止、作兩行。
止行斷惡,作行修善。
行雖多途,無出斯二。
又若約境而言,戒則無量。
且列二百五十為持犯蹊徑,則知戒文攝一切相。
經雲:若更有餘佛法,如何不該?次釋通及化教諸行。
若非此戒,行檀不淨,進、忍徒苦,禅、智不生。
萬行不出六度,六度必戒為本。
如成實論雲: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禅定心城,以戒為廓。
此文诠戒,故知總攝。
疏雲:世、出世行,并依承之。
言通衢者,即四達之道。
以喻此戒本發生萬行,無往不通。
故鈔雲:發趣萬行,戒為宗主。
疏雲:萬行所資,要藉戒而成立。
下句明果。
言三乘者,即聲聞、緣覺及佛能乘人,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所乘法也。
以運載為義,謂一切聖人,無不由戒為初門。
言正軌者,正即簡邪,軌即車轍。
由前開萬行之衢,引入三乘之軌,因果二義,于茲益明。
然祖師撰述,聖智宏多,以數句之言,斷盡一經之意。
今歎戒本,文雖二句,因果教行,結歎盡矣。
蓋猶略也。
言大略,指其綱要,不出此也。
興緻中分二:初泛出世利機。
上句叙出世法王,即指如來。
經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利見者,語出周易乾卦二、五兩爻,皆雲利見大人。
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觀。
今謂如來乘時應世,機緣成熟,衆生宜見,故借彼語以明垂應。
下句明利機,謂立教開濟,種種方便,無非為物,故雲在緣。
緣即機也。
或可凡所弘闡,事不孤起,必假因緣以為發端。
程下,正示興緻,又二。
初叙懷慈愍物。
言上聖凄惶者,按說戒揵度:爾時,世尊在靜處思惟,作是念言:我與諸比丘結說戒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聞戒,不知當雲何學。
我今甯可比丘聽集在一處說戒。
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乃至雲:共集一處諸說戒,作如是說: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
(已上律文)今謂上聖,即指如來。
良以靜處思惟,聖情凄慘,愍恤新學,故曰凄惶。
語出文選。
聖哲之治,凄凄惶惶。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彼謂聖哲之人,行道治世,常憂時之不濟。
故孔子席不暖,卧不安也。
墨翟不黑,不暇馔食也。
今借彼語,而意似同。
程,由示也。
言小凡者,通收内外薄地。
若據前律意,即指新受戒者。
沉溺,謂不知戒相,或緻違犯而堕惡趣。
悼,謂傷歎。
故下,次明随機設教。
初二句叙結戒。
不諱門者,即戒律也。
諱猶過也。
以如來所制戒律,盡是指出衆生粗惡過患,以至淫盜等相種種業非,示過令知,戒令遠離,故雲不諱。
辟即開也。
秘密術者,以此戒法唯被内衆,以在家人并餘四衆不預聞故。
鈔引論雲
今此一題,略明三别。
言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之通号。
以諸部中各有戒本,今特标舉,簡異佗宗。
言比丘者,以比丘尼亦有注戒本,其文已亡。
言含注者,簡異删定戒本,單寫本文,被世誦集。
今文私摘廣律,注釋正經,使戒相通明,持犯易識,故雲含注。
言戒本者,疏雲:顯教體也。
戒者,禁也,警也,即衆行之所因。
本者,根也,從也,能生成于道務。
此戒為道本。
又戒為行本,世、出世之行依承之。
又戒為教本,一部廣律,止解戒行之文,計應名律本,今舉行目教也。
又雲:戒為說本,在座誡勸,有所依承。
文雲半月說戒,經中來者,豈不以所說為傳者之本?又雲:聽者以說為本,耳聽心納,尋說生行。
上以五義消釋,前二約所诠法,後三約能诠文。
言序者,爾雅雲:東西牆謂之序。
如世牆序在堂奧之外,即喻序文冠一經之表。
太一山者,古文以為終南,是則二名并山之通号。
或疑太一是其别峰。
言沙門者,梵語沙門那,此翻勤息,謂勤行衆善,息滅諸惡。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複标釋者,以西土外道,凡出家者,皆稱沙門。
今标釋姓,為存簡異。
述謂相從舊轍,诠以成文。
序文中,初科。
初句标舉教、宗。
蓋下二句,舉因、果以歎。
上句名因。
言萬行者,此有二釋。
若就制教,謂此戒本通收善、惡事法,以配止、作兩行。
止行斷惡,作行修善。
行雖多途,無出斯二。
又若約境而言,戒則無量。
且列二百五十為持犯蹊徑,則知戒文攝一切相。
經雲:若更有餘佛法,如何不該?次釋通及化教諸行。
若非此戒,行檀不淨,進、忍徒苦,禅、智不生。
萬行不出六度,六度必戒為本。
如成實論雲: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禅定心城,以戒為廓。
此文诠戒,故知總攝。
疏雲:世、出世行,并依承之。
言通衢者,即四達之道。
以喻此戒本發生萬行,無往不通。
故鈔雲:發趣萬行,戒為宗主。
疏雲:萬行所資,要藉戒而成立。
下句明果。
言三乘者,即聲聞、緣覺及佛能乘人,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所乘法也。
以運載為義,謂一切聖人,無不由戒為初門。
言正軌者,正即簡邪,軌即車轍。
由前開萬行之衢,引入三乘之軌,因果二義,于茲益明。
然祖師撰述,聖智宏多,以數句之言,斷盡一經之意。
今歎戒本,文雖二句,因果教行,結歎盡矣。
蓋猶略也。
言大略,指其綱要,不出此也。
興緻中分二:初泛出世利機。
上句叙出世法王,即指如來。
經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利見者,語出周易乾卦二、五兩爻,皆雲利見大人。
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觀。
今謂如來乘時應世,機緣成熟,衆生宜見,故借彼語以明垂應。
下句明利機,謂立教開濟,種種方便,無非為物,故雲在緣。
緣即機也。
或可凡所弘闡,事不孤起,必假因緣以為發端。
程下,正示興緻,又二。
初叙懷慈愍物。
言上聖凄惶者,按說戒揵度:爾時,世尊在靜處思惟,作是念言:我與諸比丘結說戒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聞戒,不知當雲何學。
我今甯可比丘聽集在一處說戒。
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乃至雲:共集一處諸說戒,作如是說: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
(已上律文)今謂上聖,即指如來。
良以靜處思惟,聖情凄慘,愍恤新學,故曰凄惶。
語出文選。
聖哲之治,凄凄惶惶。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彼謂聖哲之人,行道治世,常憂時之不濟。
故孔子席不暖,卧不安也。
墨翟不黑,不暇馔食也。
今借彼語,而意似同。
程,由示也。
言小凡者,通收内外薄地。
若據前律意,即指新受戒者。
沉溺,謂不知戒相,或緻違犯而堕惡趣。
悼,謂傷歎。
故下,次明随機設教。
初二句叙結戒。
不諱門者,即戒律也。
諱猶過也。
以如來所制戒律,盡是指出衆生粗惡過患,以至淫盜等相種種業非,示過令知,戒令遠離,故雲不諱。
辟即開也。
秘密術者,以此戒法唯被内衆,以在家人并餘四衆不預聞故。
鈔引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