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順朱卷下

關燈
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菩薩至十地諸菩薩亦誦一段。

    乃以己勵人也。

    謂我是已成佛。

    尚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戒法。

    況汝等初發心菩薩者乎。

    黑月三十日。

    白月望十五日。

    對三寶前誦戒者。

    言于此十重四十八輕中自知自揀。

    看清淨不清淨。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忻戚。

    誦戒亦如是。

    此是釋迦如來半月半月。

    立誦諸佛所傳心地戒法。

    萬古弘規。

    誰敢違者。

    既已成一切諸佛尚誦。

    況降茲者耶。

    故汝等初發大心圓戒十信菩薩。

    并入理證真十住菩薩。

    十行十向十地諸菩薩。

    亦當如諸佛一般。

    半月半月誦也。

    是故戒等者。

    言因是諸佛自誦。

    新舊諸菩薩亦誦之故。

    所以心地戒光。

    鹹從佛口中流出也。

    既光從口出。

    即是有緣。

    既有是緣必有其因。

    非是無因。

    故出斯光也。

    斯光非屬青黃赤白黑之色塵法。

    非屬四大幻色身法。

    非屬五蘊集因心法。

    非屬外道有無斷常法。

    非屬二乘因果修證法也。

    既非如是等法。

    此戒光是何法耶。

    乃是諸佛元所證無上菩提無餘涅槃之本源法。

    行菩薩道者之根本法也。

    且不獨佛菩薩為然。

    亦是諸現前大衆新發心諸佛子之根本法也。

    是故大衆等者。

    言戒光既是根本。

    所以大衆諸佛子。

    于此心地戒。

    應當領受持守。

    應當閱讀諷誦。

    應當善為學習之也。

    諸佛子谛聽者。

    勸審實而聽聞也。

    若受佛戒等者。

    概舉能受戒人衆也。

    謂若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

    鬼神。

    天。

    龍。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衆。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能通達法師語言者。

    不得揀擇。

    謂形雖有異。

    而性本無殊。

    一一盡當得與授菩薩心地戒法而去。

    皆名第一清淨者。

    言此等人。

    未授戒時。

    皆染污而不清淨。

    既得戒後。

    則純清淨而無染污。

    一念回光。

    如同本得。

    故曰皆名第一清淨者也。

    此二佛自叙說也。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等者。

    承上既受佛戒為成佛因。

    言當誦佛戒。

    為成佛果也。

    告即召告能受之人也。

    有十重等者。

    明所受之法也。

    若受二句。

    明違法之人。

    非菩薩二句。

    定違法之過。

    謂波羅提木叉。

    是菩薩本業。

    是成佛真谛。

    今既不誦。

    是棄本業而無真種。

    本種尚不得。

    雲何利益衆生而名菩薩乎。

    故雲非菩薩非佛種子也。

    我亦如是誦者。

    舉果人以勸因人誦也。

    一切菩薩等者。

    舉因人以勸誦也。

    謂我乃果中人。

    尚如是誦。

    況因人乎。

    且而三世一切菩薩。

    已學誦。

    當學誦。

    今學誦。

    是已成熟菩薩。

    尚亦如是學誦。

    況汝新學菩薩。

    而不學誦者乎。

    我已略說等者。

    言聲聞戒有限量。

    菩薩戒無限量。

    今于無限量中。

    聊舉一二。

    故雲略說。

    言相貌者。

    謂戒體本無相貌。

    不妨有戒可持得持戒相貌。

    毀戒得毀戒相貌。

    所謂心持印咒顧盼雄毅者此也。

    應當學等者。

    謂三世成熟菩薩尚學。

    爾等新菩薩宜急急修持應當學尊重此戒。

    銘刻于心而勿忘。

    承奉持守而勿失也。

    此二說戒相貌二。

    初總說戒相。

    二别說戒相。

    此初總說戒相也。

    下别說戒相二。

    初說重戒相十。

    二說輕戒相四十八。

     ○第一殺戒 佛言。

    佛子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

    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言佛子者。

    呼其人而告之也。

    言為佛子受持佛戒。

    當依戒修。

    不可輕違佛制故也。

    以下仿此。

     若自殺是身殺。

    教人方便贊歎是口殺。

    見作随喜乃至咒殺是意殺。

    殺因是過去無始習氣不忘集業為因。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是也。

    殺緣現在怨家聚會為緣。

    因緣會遇時是也。

    殺法亦是現在刀杖網弋斷彼命根為法。

    果報還自受是也。

    殺業由三種和合。

    而成未來殺業之果也。

    乃至等者。

    言情與無情。

    蠕動蜎飛昆蟲草木一切有命者。

    俱不得無故而加傷損。

    況大生命耶。

    如國王宰官。

    殺一救多。

    興善除惡。

    此大慈悲。

    故有開遮。

    但不得故意私心成殺也。

    能如是行持。

    方得名為攝律儀戒。

    無惡不止者。

    是菩薩等者。

    言是受戒菩薩。

    當起常常安住而不忘失之心。

    常常安住慈愛悲憫如保赤子之心。

    常常安住孝敬恒順如父如母之心。

    如是方便。

    如是救護一切衆生。

    方得名為攝善法戒。

    無善不修者。

    如是拔苦與樂。

    方名為饒益有情。

    無生不度者。

    而反恣心等者。

    謂若見衆生苦。

    不行救拔。

    反恣縱其心。

    快逞其意。

    以殺害衆生者。

    豈成持戒菩薩耶。

    是不持守。

    而犯戒者也。

    是菩薩等者。

    言是犯殺菩薩。

    自取其罪。

    當得波羅夷罪也。

    梵語波羅夷。

    此雲極惡。

    又雲棄罪。

    當堕三惡道故。

    凡持是戒者。

    第一所當慎也。

     ○第二盜戒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

    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

    劫賊物。

    一切财物。

    一針。

    一草。

    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意同前。

    身自盜。

    口教人方便。

    意咒。

    過去往因。

    現在緣會方法。

    未來業果。

    諸盜乃至廟堂中供器。

    鬼神物。

    鹹是有主施舍之物。

    并劫賊所得之物。

    但凡一切财物。

    俱不得不與而取。

    毋論貴賤大小。

    一針。

    一草亦不得借故不與而取。

    無盜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是菩薩當生孝順心。

    觀一切衆生如父如母。

    應生慈悲心。

    觀一切衆生如子如女。

    常常助勷一切衆生。

    生長福田。

    身受其福。

    生長樂具。

    心得安樂。

    無善不修故也。

    如是助福助樂。

    令一切人離苦得樂。

    方得名為無生不度者。

    而菩薩等者。

    言若見窮苦。

    不行拯救。

    反更盜人财物。

    豈持戒菩薩人耶。

    故結罪同前。

    堕亦同前也。

    可不慎欤。

     ○第三淫戒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身行淫。

    口說教人淫語。

    乃至一切女人亦不得故起一念淫意。

    并過去淫因。

    現在淫緣。

    淫法集積。

    未來淫業之果。

    作諸纏縛。

    無解脫期。

    乃至畜生女。

    不擇禽獸。

    諸天鬼神女。

    不知正邪。

    及非道行淫。

    不分晝夜時節。

    男女二根。

    大小長幼。

    俱名非道。

    一一不得犯。

    無淫不斷故也。

    而菩薩應生孝順。

    生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之心。

    如是救護濟度一切衆生。

    教其令斷愛欲根本。

    清淨無染解脫之法與人。

    是菩薩本業。

    無善不修故也。

    如是拔苦與樂。

    方得名為無生不度者。

    而菩薩若不如是教益。

    反更起一切衆生。

    不擇異類貴賤母女姊妹六親。

    及非道行淫。

    無一點慈悲清淨之心者。

    豈持戒菩薩人耶。

    故結罪同前。

    當堕亦同前也。

    可不慎欤。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己不真實語言。

    教人方便。

    因緣法業。

    乃至自非聖人。

    而言我是聖人。

    非實得上人法。

    而言我得上人法。

    欺诳愚夫。

    希求名聞利養。

    如是身妄作。

    心妄想。

    口妄說。

    三業不實。

    一切妄語。

    若輕若重。

    鹹是持戒菩薩所當斷者。

    無妄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應當常生如來五語。

    如是正語。

    亦令一切衆生常生正語。

    不為凡小邪語所誘。

    常生正見。

    不為外道邪見所惑。

    如是自己真實。

    乃能取信于人。

    令人真實。

    方得名為無善不修者。

    如是自真實令人真實。

    方得名無生不度者。

    而反等者。

    而菩薩若自不正語正見。

    反更起一切衆生不正之言。

    偏邪之見。

    造種種妄業。

    自欺欺人者。

    其罪不小。

    故結罪同前。

    應堕亦同前也。

    除急難解網。

    釋苦方便不犯。

    餘宜慎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等者。

    酤釀酒以賣之也。

    自酤酒。

    教人酤酒。

    因過去起貪利心而為酤因。

    得米麥而為酤緣。

    得曲蘖醞釀而為酤法。

    三事和合而為酤業。

    醉人之惡果也。

    一切酒等者。

    言不但如上不可造。

    乃至甘蔗。

    葡萄。

    楊梅。

    棗子等。

    俱不可造也。

    蓋酒之為害不小矣。

    四分律雲。

    酒有三十六失。

    不孝父母。

    不敬三寶。

    墜車堕馬。

    投河赴火。

    敗國亡家。

    無所不至。

    儒言酒有三德七惡。

    禹惡旨酒。

    唯酒無量。

    不及亂。

    故雲是酒乃起罪因緣。

    言無酒不斷故也。

    而持菩薩戒人。

    應當生教化衆生之心。

    開發各各本有智慧。

    令其了達一切愚癡之根。

    不使飲茲狂亂毒藥。

    令人得智。

    無善不修可也。

    如是除癡與慧。

    甯非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乎。

    而反等者。

    言于此方便不能行。

    反更生一切衆生愚癡颠倒之心。

    令其酤飲。

    陷人于極苦地。

    是豈持戒菩薩人所用心乎。

    故結罪當堕。

    俱同前也。

     ○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說者。

    謂謗出自口也。

    出家即出家二衆。

    在家即在家二衆。

    俱是發大乘心。

    受大乘戒者。

    故雲菩薩也。

    比丘比丘尼者。

    别開出家二衆。

    乃是從聲聞十戒二百五十戒中漸入大乘者。

    非頓受類。

    故别開也。

    如是四衆。

    俱乃住持三寶。

    弘通法人。

    同為佛子。

    不得自揚家醜。

    說彼罪過。

    亦不得教他人說彼罪過。

    及過去罪過因。

    現在罪過緣與法。

    三合未來成說罪過業之果也。

    以上一一不得犯。

    無惡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持戒菩薩。

    若聞外道惡人颠倒邪見之輩。

    及二乘惡人自利小見之輩。

    不達大乘逆順境界。

    而說諸佛大乘法中非法非律者。

    菩薩聞得。

    應常生慈愍心。

    教化是外道二乘惡人輩。

    反邪歸正。

    舍小就大。

    令生大乘善信。

    無善不修可也。

    如是教益。

    甯非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乎。

    如或不能。

    尚缺慈悲。

    豈有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耶。

    若自說。

    及使人說者。

    結罪同前。

    堕亦同前也。

     ○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

    口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

    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等者。

    言菩薩若自贊自己之長。

    而毀他人之短。

    亦教人贊我有德。

    而毀他人無德。

    及過去無始習氣不除。

    互毀為因。

    現前忌嫉生毀為緣。

    巧毀取信于人為法。

    三事和合成毀他業也。

    如上一一不得犯。

    無惡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持戒菩薩。

    倘見他人有過。

    應代替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以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無善不修可也。

    言惡事自向己。

    是不應自贊。

    好事與他人。

    是不應毀他也。

    以如是心行。

    饒益他人。

    方名為無生不度者。

    若自揚己有德。

    隐覆他人好事。

    而反令他人受毀辱者。

    此豈菩薩人用心乎。

    故結罪同前。

    堕亦同前也。

     ○第八悭惜加毀戒 悭者吝也。

    惜者愛也。

    加毀謂無故以罪加人。

    而損惱有情也。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

    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悭等者。

    謂自悭自惜。

    不惠濟人也。

    教人悭。

    使他人吝惜。

    以遮己也。

    悭因以無始來常懷悭心為因。

    悭緣以遮護法财為緣。

    悭法以巧設不舍為法。

    悭業以三事和合作意成當來餓鬼業報之果。

    一一不得犯。

    無惡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持戒菩薩。

    見一切貧窮人。

    無論親疏貴賤。

    來乞求者。

    随前人意下所須衣食法等。

    一切悉當給與之。

    而勿吝惜。

    無善不修故也。

    如是斷惡修善。

    方名為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

    而菩薩等者。

    言菩薩若以自私自利之惡心故。

    厭人????乞求之瞋心故。

    不但不多施。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而一毫不與。

    又或有求法者。

    而吝法不與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如是之心。

    已失菩薩慈悲道。

    已堕悭吝罪。

    而何況更加罵詈恥辱他人者乎。

    故結罪同前。

    堕亦同前也。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

    自瞋。

    教人瞋。

    瞋因。

    瞋緣。

    瞋法。

    瞋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瞋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等者。

    自瞋是自己瞋恨于人。

    教人瞋是教他人瞋彼。

    以雪己恨。

    瞋因是過去含恨習氣為因。

    瞋緣是現前與所瞋之人為緣。

    瞋法是心起計較令彼受辱為法。

    瞋業是三事和合成當來三塗業報苦果。

    以上一一不得犯。

    無惡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菩薩應當生起一切衆生心地中平等善根。

    根鈍者俾無诤論。

    根利者俾得無诤三昧。

    如是之事。

    又常令生起慈悲之心。

    等視衆生。

    猶如一子。

    常令生起孝順之心。

    等視男女。

    如我父母。

    無善不修故也。

    如是斷惡修善。

    方名為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

    如或不能。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之中。

    并于非衆生之中。

    以惡口罵辱。

    而口業不善。

    複加以手打及以刀杖。

    而身業不善。

    意猶不息。

    而意業不善。

    以是三業齊犯罪。

    無容逭也。

    或所瞋前人來求忏悔而以善言忏謝下氣解瞋。

    若乃揚眉怒目。

    猶瞋而不解者。

    是豈行持菩薩戒行人耶。

    故結罪同前。

    堕亦同前也。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

    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鉾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等者。

    自謗三寶。

    是自家見解不端正。

    見人謗即随謗而妄議非毀也。

    教人謗。

    謂使人讪謗欲同黨也。

    謗因是過去習氣懷謗為因。

    謗緣是湊合非語為緣。

    謗法是巧詞僞謗惑愚為法。

    謗業是三事和合而成三惡道謗業之苦果。

    上一一不得犯。

    無惡不斷故也。

    而菩薩等者。

    言菩薩若見邪見外道。

    及以興讪三寶惡人。

    才聞一言半句謗佛音聲。

    入其耳中。

    就如三百矛槍。

    刺入我心中一樣。

    其痛有難于忍者。

    聞謗痛心。

    無善不修。

    教生信心。

    無生不度可也。

    況自口自出謗言乎。

    佛為天人師。

    開我迷雲。

    應生信敬心。

    而不生信敬心。

    佛為大慈父。

    拔我離苦。

    應生孝順心。

    而不生孝順心。

    如此已非佛子。

    而反更助惡人并邪見之人。

    以謗三寶。

    以滋快議。

    如其叛逆。

    即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身中肉者。

    豈是菩薩持波羅提木叉者耶。

    是菩薩乃犯波羅夷罪。

    當堕三惡道者也。

    可不慎欤。

     ○總結十重文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

    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

    今學當學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善學諸仁者。

    是佛贊美善持戒諸菩薩。

    為慈愛一切衆生之仁者也。

    是菩薩等者。

    言如是菩薩。

    波羅提木叉。

    别解脫十清淨戒品。

    應當勤學修持。

    于其中間。

    不得一一犯如微塵許。

    以微塵許尚不許犯。

    何況具足犯十戒乎。

    此乃決言其不可犯也。

    若有犯等者。

    言設若是有犯者。

    即現世今生不能得發大向上志求無上菩提道之心。

    不唯不得發大心。

    而若是國王犯。

    失國王位。

    轉輪王犯。

    失轉輪王位。

    比丘犯失比丘位。

    比丘尼犯失比丘尼位。

    既今世出世間福慧之位已失。

    則三賢位十金剛位十聖位亦皆失也。

    一切因位既失。

    而佛性常住妙覺果海位。

    讵可得乎。

    亦一切皆失也。

    堕三等者。

    言一切因果位既失。

    當堕何處耶。

    謂當堕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極苦處也。

    二劫三劫者。

    示極苦處時分長遠也。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者。

    示極苦處障重業深也。

    既苦時如是遠。

    苦報如是重故。

    以是當知。

    不應一一犯此戒如微塵許可也。

    汝等一切等者。

    言汝等一切諸菩薩。

    或未學而今方學。

    或即此日正當修學。

    或久已修學者。

    于是十戒。

    應當如所受學。

    敬心奉持。

    乃至終身不可忘失也。

    八萬等者。

    謂此處略說。

    大部中八萬威儀品中。

    已廣明此義。

     佛告諸菩薩言。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四十八輕今當說。

     佛告諸菩薩等者。

    此吾佛世尊。

    召告現前在會。

    三賢十聖四衆八部等受戒諸菩薩言也。

    已說句結前十重已說竟也。

    四十句起後四十八輕戒今當說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 師有開導之恩。

    友有切磋之德。

    所當敬重。

    倘居憍慢。

    一生福種慧芽不得滋長。

    故戒之也。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恭敬心。

    見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

    同學同見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嗔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欲受等者。

    國王乃各邦之仁君。

    轉輪王有四。

    金銀銅鐵四輪王也。

    乃即統攝四三二一天下主也。

    百官文武大臣也。

    如是聖君賢臣。

    欲受王位官位之時。

    應當先受菩薩戒。

    以慈悲利濟。

    孝順為懷。

    君聖臣賢。

    自感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以綿國祚。

    以永爵榮。

    不但鬼神如此。

    即感十方諸佛歡喜護念。

    國界安甯。

    人民快樂也。

    既蒙師友開導切磋。

    而得戒已。

    應當知恩報恩。

    尊重戒師如父母。

    生孝順心而不敢違。

    尊重善友如兄長。

    生恭敬心。

    而不敢慢也。

    見上座等者。

    即當孝順恭敬之意。

    上座即尊長有道有德之美稱。

    和尚梵語。

    此雲力生。

    因師力而生法身慧命。

    即戒師也。

    阿阇黎梵語。

    此言軌範。

    即羯磨教授三師七證師也。

    大德謂以上諸師。

    無德人決不能為。

    俱是福慧二備。

    而有大德者。

    見之皆當生孝順如父母之心也。

    同學同一師學者。

    同見同一師訓而得戒理者。

    同行同一清白梵行者。

    謂上諸友俱是三寶法器。

    見之皆當生恭敬如兄長之心也。

    如是師友。

    毋論遠來近來。

    當起身承迎。

    至心頂禮。

    拜跪問訊。

    如法供養。

    方得名為念戒持戒人也。

    而菩薩等者。

    言是菩薩倘或是見師友。

    不唯不敬。

    而反生高倨自尊之憍心。

    生藐視前人之慢心。

    生見賢聖不親候之癡心。

    生厭惡師友嚴訓之瞋心。

    以生如是心已。

    便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身口意三業不善。

    乃至飲食衣服卧具湯藥。

    一一皆不次第如法供養也。

    夫供奉師友之法。

    應賣自身之内财。

    國城男女七寶百物之外财。

    營辦所須以供給之。

    讵可不如是供養。

    而反生憍慢等心。

    不起承迎供養者乎。

    菩薩若不如是者。

    是菩薩必犯輕垢罪。

    此罪比前十重減一等。

    非輕細之謂也。

     ○第二飲酒戒 律雲飲酒之人。

    堕燒煮地獄。

    五五百世。

    初五百世在鹹糟地獄中。

    二五百世在沸屎。

    三五百世在曲蛆。

    四五百世在蠅蚋。

    五五百世在癡熱無知地獄中。

    業報如此。

    故戒之也。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飲酒等者。

    律中開有重患。

    醫師言瘥以酒引藥權用不犯。

    無故而飲。

    或借病飲。

    是為故飲。

    而酒過失無量者。

    乃明決不得飲也。

    以酒迷心亂性。

    無量過失。

    從酒而生。

    是以決不得飲也。

    若自身手等者。

    言不但不得自飲生過而已。

    且自身手過酒杯壺器。

    與人飲酒者。

    亦招感五百世無手足之報在。

    何況無故而自飲酒也耶。

    自飲既不得。

    教一切人飲亦不得。

    既一切人不得。

    及一切衆生飲酒亦不得也。

    既教人飲尚不得。

    何況自飲酒。

    一切米麥所作。

    及楊梅棗子葡萄所作酒俱不得。

    此乃反覆丁甯言。

    斷斷乎決不可故飲教人飲也。

    若不遵此戒。

    故自飲教人飲。

    自誤誤人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者。

    昔佛在世時。

    年逢饑馑。

    草菜不生。

    佛神力故。

    以五指端化五淨肉。

    一時權現以活人。

    實非血肉。

    豈有持戒菩薩而故食衆生肉乎。

    是故一切衆生身肉不得食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言凡有血氣者必有知。

    有知即佛性種子。

    凡有知者必同體。

    若食同體肉。

    是斷大慈悲。

    故雲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也。

    一切等者。

    言食肉人衆生見而生怖。

    不遠離不止也。

    如鷗去海翁機。

    鴿搖羅漢影是也。

    以是之故。

    一切受戒菩薩。

    切切不得食一切衆生身肉。

    形異體同。

    其佛性種子。

    亦無差别也。

    食肉得無量罪者。

    如楞嚴經雲。

    有無量因緣故不應食肉。

    為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常為六親故。

    不淨氣分所生長故。

    衆生聞香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

    狗見驚吠故。

    乃至空閑林中虎狼聞香。

    是故不應食衆生肉。

    若故食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蔥。

    慈蔥。

    蘭蔥。

    興渠。

    是五種。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

    言五辛即五葷。

    非五腥。

    乃一大蒜。

    一名葫。

    即葫蔥是。

    二茖蔥即薤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