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順朱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蜀渝華岩季而關 聖可德玉 順朱
慈雲寺 價南慧仙 謄錄
菩薩心地品之下
爾時盧舍那佛。
為此大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爾時者。
是說十地已竟時也。
盧舍那者。
即能說之報佛。
華言淨滿。
淨者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以諸患淨盡故。
即法身也。
滿者三覺果滿。
萬行因圓。
以福慧具足故。
即報身也。
二義合言。
故曰淨滿。
又雲種種光明遍照。
光明即報身義。
遍照即法身義。
又法身毗盧遮那。
華言遍一切處。
遍一切亦遍照之義。
故知法即報。
報即法。
法報不分。
理智冥一。
二義合言可無疑也。
為此大衆者。
即華藏聚會。
凡聖交參之大衆也。
略開者。
顯此心地法門。
甚深廣大無盡義也。
百千恒河等者。
舉喻顯法。
正明略開之義。
言前所說三十心十地。
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
但大略言之耳。
譬如一毛頭許之微。
些些子也。
此二明心地戒三。
初結顯法門。
二付授勸轉。
三授已轉化。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
當學。
今學。
是過去等。
引果人同證同說。
以勸信也。
三世等者。
引因人同修同學。
以勸受也。
言上所說心地。
雖如毛頭許之微。
其功德極大。
三世諸佛所證證此。
所說說此。
三世菩薩所修修此。
所學學此也。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為盧舍那。
我已等者。
上句舉因明果。
下句舉果明因也。
言既三世諸佛菩薩。
所證所說所修所學。
而不異不虛者。
乃即我今已百劫。
所修所學所證所說。
豈複虛乎。
可見證果本非他因。
惟在此心地耳。
此上三段。
結顯法門也。
汝諸佛子。
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汝諸佛子者。
是舍那慈尊。
告勉千佛。
轉法化生也。
轉我等者。
言轉我所說。
我已百劫修行心地。
如是因深。
号吾為盧舍那。
如是果極之道。
我今授汝。
汝當轉說。
與一切癡迷衆生。
令其開悟心地。
豁通本有光明金剛寶戒之道也。
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
盧舍那佛放光。
光告千華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及一切衆生。
時蓮華下舉依報也。
赫赫天光下舉正報也。
舍那放光。
顯能告之勝。
光告等者。
顯所告之勝也。
持我等者。
正明所告之詞。
師子座者。
師子乃獸中王。
哮吼一聲百獸腦裂。
表法王坐此座無所怖畏。
天魔外道見聞喪膽故也。
盧舍那佛放光光等者。
言光是佛放。
告是光告也。
謂不但正報身善能說法。
即依報蓮華光明。
亦能說法。
告千華上佛也。
持我心地等者。
謂盧舍那既告千佛。
又欲千佛轉相授受故。
千佛持我心地法門。
而去複轉相授受千百億釋迦佛。
千百億釋迦佛。
付授勸轉。
而與一切衆生。
開心地道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
是盧舍那佛光告千佛。
轉告千百億佛。
叮咛分囑。
若轉說是心地法門時。
不可倒說逆說。
當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第而說也。
汝等亦當次第領受守持閱讀背誦。
專一其心。
精進力行。
感化衆生。
上行下效也。
此付授勸轉也。
爾時千華上佛。
千百億釋迦。
從蓮華藏世界。
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
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
爾時者。
即舍那勸授轉化時也。
千華等者。
舍那付授已畢。
其時當機千佛千百億佛領旨各各辭旋本迹世界。
說法利生應緣去也。
舉身等者。
表顯心地戒光出生無量無邊智慧之佛。
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
皆從心地戒光中流出。
此光非可心思言議也。
光光等者。
上光即千佛光。
下光即千百億佛光。
光光無量不可思議故。
所化之佛亦無量不可思議也。
一時等者。
言千佛億佛無量佛。
俱同一時。
以微妙因華。
從心地中信手拈出。
青表十住。
黃表十行。
赤表十向。
白表十地。
還以供養心地所現舍那果佛。
得法謝法。
知恩報恩也。
受持等者。
此結束三十心十地之文。
以起後意。
故雲受持心地法門品竟。
此三受已轉化二。
初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此受已謝師也。
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
閻浮提菩提樹下。
各各等者。
言千佛億佛無量佛。
各各從此舍那本佛依報莊嚴蓮華藏世界而隐。
初隐為沒。
終隐為之沒已。
入體性等者。
正明所隐迹處。
言有沒處必有入處。
謂沒已時。
即入本體法性虛空華光三昧正定之中也。
還本源世界者。
千佛億佛。
皆各從本土放光示衆。
皆各接生疑之衆。
俱往本師舍師佛所聽心地戒法。
令受戒竟故。
又各還應迹所依本源世界。
見所隐所顯不離當處。
故雲還本源世界也。
閻浮提者。
即娑婆世界中南贍部洲也。
菩提華言覺道。
亦名道樹。
謂凡佛出世皆依此樹。
成無上道故也。
此二各旋本界二。
初入定歸本。
二出定說法。
此入定歸本也。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
從體等者。
言既從三昧入。
必從三昧出。
有隐有顯也。
初顯名出。
顯畢乃名出已也。
二出定說法二。
初明橫說法。
二明豎說法。
此明橫說法又有二。
初出定相示。
二正說法門。
此初出定相示也。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法門海。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說十住。
複從座起。
至??天中說十行。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複從座起。
至化樂天說十禅定。
複從座起。
至他化天說十地。
複至一禅中說十金剛。
複至二禅中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說十願。
方坐等者。
方正也。
金剛利而堅。
千光明而廣。
王乃尊貴之意。
言佛既于菩提樹下出定已。
當坐何等樣座而次第說法耶。
當坐金剛最堅最利千光最明最廣王者最尊最貴之座而說法也。
華嚴初會菩提場。
普賢菩薩說華藏世界品。
如來依正法門。
即此及妙光堂者。
堂即普光明殿也。
華嚴二會普光殿。
文殊菩薩說十信法門。
即此下文十住處所說。
以總在人間為一住處也。
說十世界法門海者。
即華藏莊嚴十世界海也。
法門即十信法門也。
海言百河千江無所不容。
百寶千珍無所不出。
百千法門無一不從信源功德海中流出。
言十信法門海充遍法界。
與十華藏莊嚴世界海等也。
複從座起等者。
此第二處說十住也。
帝釋宮。
即忉利天王所住之内庭也。
梵語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此天居須彌頂。
由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主三十三天。
帝釋二字華梵合言也。
世尊次于此宮說十住者。
為令已入十信菩薩。
得入十住法門也。
至??天中等者。
此第三處。
說十行也。
??天即??摩天。
華言時分。
此天依空而住。
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
由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
得生其中。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行者。
為令已入十住菩薩。
得入十行之法門也。
至第四天等者。
此第四處說十回向也。
四天即兜率陀天。
華言知足。
于五欲知止足故。
此天亦依空居。
所修同前。
世尊于此說十回向者。
為令已入十行菩薩。
得入十回向之法門也。
至化樂天等者。
此第五處說十禅定也。
化樂者。
自化五欲而娛樂也。
亦依空居。
所修同前。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禅定者。
為令已入十回向菩薩。
得入十禅定之法門也。
至他化自在等者。
此第六處說十地也。
他化天有二種。
一者正修十善。
兼坐未到定禅。
假此所成自然受樂。
二者偏修十善。
假他所化以成己樂。
即魔王天。
此二天王皆依空居也。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地者。
為令已入十禅菩薩。
得入十地之法門也。
複至一禅者。
此第七處說十金剛也。
初禅天即離生喜樂地。
此天已離下界欲惡。
忻上妙定故。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金剛者。
為令已登七地菩薩。
得證金剛觀智。
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二禅者。
此第八處說十忍也。
二禅即定生喜樂地。
此天已離初禅之喜。
攝心在定。
淡然甯靜。
而生勝定故。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忍者。
為令彼已得真無生忍菩薩。
修行十忍法門。
得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三禅者。
此第九處說十願法門也。
三禅即離喜妙樂地。
此天已離初禅二禅喜踴之動。
泯然入定。
而得勝妙之樂故。
世尊次于此天說十願者。
為令彼已證九地菩薩。
更得十大願力。
得入如來妙覺果海故也。
複至四禅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複至四禅等者。
此第十處。
總說梵網舍那所說心地法門品也。
前九是漸說次第說。
此一是頓說。
說大乘心地故。
略去六十。
隻說三十心十地耳。
四禅即舍念清淨地。
此天舍二禅喜念。
三禅樂念。
心無憎愛。
一念平等清淨無雜。
住于此禅。
空明寂靜萬象皆現故。
世尊次于此處頓說心地者。
為令彼圓證十地菩薩。
入妙覺果海也。
其餘千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如賢劫品中說。
其餘等者。
謂千釋迦所說既如是。
其餘千百億釋迦佛亦如是出定。
如是妙光堂說法。
複起乃至首羅宮中。
十處說法。
如是漸說頓說。
鹹與千釋迦同。
無二無别也。
此說如賢劫品說一樣。
此上二正說法門也。
明橫說法竟。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華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宮中。
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
父字白淨。
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釋迦千百億釋迦。
皆于十方世界。
說心地法門品。
此下明一釋迦于一世界中。
說心地法門品也。
爾時者。
從蓮華世界東方而來時也。
爾時從彼來入兜率天宮中。
先在此天伏魔。
以說魔王受化經已。
次觀下界衆生。
有業覆障難解脫者。
有根純熟易解脫者。
即從此天隐勝現劣。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淨梵王家。
為太子也。
如來降神。
先現五瑞。
次顯八相。
謂從兜率天降皇宮者。
一相也。
母名摩耶梵語。
此雲大幻。
以大幻術而幻出諸佛故。
以凡十方諸佛示生。
皆為其母也。
父字白淨。
梵語郁頭檀。
世尊欲生之時。
觀淨梵王性行仁賢。
摩耶夫人。
五百世菩薩母。
應當往彼托胎。
所謂示入胎住胎者。
二相三相也。
吾名悉達梵語。
此雲頓吉。
以太子生時。
寶藏悉空。
空而複滿。
故名頓吉。
于時太子。
從摩耶夫人右脅出。
立蓮華上。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雲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世出世間此法第一。
此示出胎者。
四相也。
七歲出家者。
太子具大智慧。
觀生老病死苦。
厭世五欲。
棄金輪王寶位。
如棄涕唾。
心思出家。
往白父王。
父王不許。
故于二月七日。
身放光明。
普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
諸天見已到太子所。
禮足白言。
菩薩無量劫來所修行滿。
今正成熟。
即于午夜逾城出家。
苦行林中者。
此五相也。
所言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者。
此是世尊功行滿足。
道成德備。
以顯然燈佛授記不虛。
示睹明星成道降魔者。
此六相也。
此以下二明豎說法二。
初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于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于寂滅等者。
寂滅以理言。
即清淨寂滅理。
以事言即真阿練若修行處。
言佛于此清淨阿練若中。
坐大道場。
轉大法輪故也。
坐金剛等者。
即叙前于菩提樹下出定。
坐金剛華光王座。
及妙光堂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于其中間。
一一次第所說。
共有十也。
華嚴七處九會。
此經十處十會。
所說二經大同小異。
所謂示現成道轉大法輪者。
七相也。
無八相者。
未涅槃故也。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
網羅幢因。
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時者即此梵天中。
說心地戒體法門時也。
言佛觀彼網羅幢因為喻。
為說無量世界衆生心行依正差别。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差别殊異亦無量各各不同。
諸佛教法。
門庭施設。
亦複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為此娑婆世界。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為是中一切大衆。
略開心地法門竟。
吾今等者。
佛言吾來此娑婆世界。
坐大寶座。
說是心地法門。
利度衆生。
已非一次。
已有八千返之多也。
乃至等者。
謂此處說法至首羅宮。
共有十處。
為是中者。
為是十處天人賢聖一切衆生之中也。
略開等者。
言以上俱是略說心地法門。
不甚廣多也。
竟者結束前文之意。
此以上初天上說道竟。
複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為此地上一切衆生。
凡夫癡暗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
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
自性清淨。
複從天等者。
言前從地升天。
次第說十法門戒體以利天。
此則從天降下。
說十重四十八輕戒用以利人也。
既從天宮降此菩提樹下。
為何等人說戒用耶。
乃是為此閻浮大地之上。
一切有心衆生說也。
凡夫即不知戒者。
癡是無明覆心。
暗是智眼不明。
言說我本師戒者。
正謂此等心眼蒙蔽故。
特與破暗除癡耳。
又說何法破除。
說我本師盧舍那佛心地中。
最初發心時。
心中常所誦一戒。
智慧光明堅利金剛具足衆善寶戒。
此寶戒者。
即是破暗之明燈。
即是除癡之慧劍。
即是一切諸佛根本流源。
即是一切菩薩根本流源。
即是上同三世諸佛。
下同三世衆生佛性種子也。
故所以說一切癡暗衆生凡有心者。
皆有佛性。
本不欠少也。
一切意等者。
思量曰意。
即第七末那識。
分别曰識。
即前六轉識。
所緣曰色。
即五根六塵。
集起曰心。
即第八阿賴耶識。
此識在衆生名佛性。
在非衆生名法性。
此言衆生佛性本來具足。
蓋由意識色心不了。
而緻然也。
今以是本師佛力故。
鹹使是情與無情。
有心衆生。
鹹入佛性本源寶戒之中也。
常當常等者。
言此寶戒。
凡是有情而根鈍者。
皆當發此入戒正因。
凡是有心而根利者。
皆當發此入戒正因。
是情是心者。
既皆可入戒。
自當當常有如是誦戒正因。
既當當有誦戒修行正因。
必當當有證入常住法身之正果也。
如是者承前起後也。
波羅提木叉梵語。
此雲保解脫。
謂持此戒者。
保護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也。
言如是十解脫戒。
出于世出世間之中者。
乃是三世諸佛修行成佛正法戒。
是三世一切衆生本有性戒。
應當頂禮佩戴領受持守。
刻刻體認而不當忘也。
吾今等者。
言吾今當為此現前四衆八部之大衆。
重重開演。
從一戒而開十戒。
十戒而開四十八戒。
乃至三千八萬無窮無盡一切戒品。
無不攝歸于十波羅提木叉一戒中也。
是一切等者。
言達戒體必達戒相。
既了戒相無忘戒體。
故複的指出道。
是一切衆生心戒。
本源自性清淨戒體。
本不從人得者也。
此二人間說戒二。
初凡聖本源。
二總結戒相。
初凡聖本源三。
初差别說戒。
二頌前起後。
三正結戒品。
此初差别說戒也。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持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我今等者。
總頌上下開說心地戒法。
結前起後。
贊勸受行之大略也。
我是佛自謂。
非同凡夫外道二乘人我神我假我之我。
即乃無我之我。
八自在我也。
今者當說時也。
盧舍那即正報身佛也。
方坐正方安坐也。
蓮華台即佛依報國土也。
台在其中。
周匝周圍交匝也。
千華上者。
言此大華台外周匝有千葉。
每一葉複有一蓮華也。
上者每千華中也。
複現等者。
言每葉華中。
複現千釋迦。
坐于其上也。
一華等者。
言一葉華上。
有百億個國土也。
一國等者。
言一國土之中。
即有一釋迦佛。
從天降下。
國國皆然。
各各示坐菩提樹下。
鹹同一時示成佛果。
證無上道。
坐金剛華座。
說金剛寶戒也。
如是等者。
言各示現非無本也。
如是千百億釋迦。
以千釋迦為本身。
千釋迦以盧舍那為本身。
前乃從體起用。
此乃攝用歸體也。
上段總頌大部前九品。
千百億釋迦五句頌此上卷。
自爾時釋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動人天生疑。
玄主集衆請問光相。
釋迦接衆至舍那所。
一釋迦如此接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亦如此接。
故雲各接也。
微塵衆。
即生疑之衆。
俱來者。
謂能接之佛。
及所接之生。
俱來華藏。
聽我舍那常所誦一戒諸佛光明金剛寶戒也。
甘露者。
贊此戒有如是德也。
言生疑衆生生死熱惱。
一聞此戒當下消滅。
如甘露之潤枯焦。
死可複蘇也。
門即開者。
言此個甘露戒德法門。
因此聽衆。
而即大開張展轉演唱也。
是時千等四句。
頌上千釋迦佛。
與千百億釋迦佛。
領衆至舍那所聽受戒竟。
複還各歸本世界菩提場。
上升天宮十住處說法竟。
又從天宮降下人間。
為此地人說我本師初常所誦戒。
至自性清淨一段文。
是時即授受心地戒法。
與千百億釋迦時也。
還至等者。
謂既得戒已。
複還本土寂滅道場中。
說戒利生也。
各坐等者。
謂一釋迦坐菩提樹下。
轉大法輪。
其餘百億釋迦。
各坐菩提樹下。
亦各轉大法輪也。
誦我本師戒者。
表此戒法。
佛佛授受有本有據。
非妄流傳也。
上頌前文。
下頌後文。
十重四十八者。
出戒相也。
戒如明日月等者。
言戒之功德。
得之者如日月照臨空行無礙。
又如璎珞珠貴重莊嚴上首也。
微塵等者。
應上各接微塵衆言。
千百億佛所接微塵菩薩衆。
因得戒益。
而成無上菩提覺道。
可謂功不浪施也。
是盧舍等者承上言。
謂此戒法由我本師自誦。
我亦随誦。
非自不誦教人誦也。
汝新學等者。
此勸自授受人也。
言微塵菩薩既得戒而成佛。
汝等新學菩薩。
應當一心受持是戒已。
更當轉相授諸衆生。
廣利有情也。
谛聽等者。
此誡聽也。
言當谛審于耳。
聽領于心。
我此誦戒。
非同外道邪見二乘執偏不圓之戒。
乃誦諸佛所授大乘實相正戒也。
佛法等者。
謂佛所說法藏有三。
此三藏中之戒藏也。
波羅等者。
謂此保解脫戒。
能聞思修。
畢竟有大饒益大衆。
不可隻徒耳聞。
或聞不入心。
或不審實深信。
多聞不修行。
與不聞等也。
汝是當等者。
言汝等能如是奉持。
現前當來。
決定成佛。
我久遠劫來能深信力行此戒。
是已成佛了也。
得已成佛者何。
由我常作如是審實深信力行而得心地戒品。
方能圓滿具足也。
已成者尚常作如是信。
況未成佛乎。
一切有等者。
此勸受也。
謂一切有心之人。
非同木石。
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攝入佛性戒中。
豈小因小果哉。
衆生受等者。
言心外無佛。
心地外無佛地。
衆生既受諸佛心地戒法。
豈不即入諸佛位耶。
位同等者。
言位既同于大覺已。
僅能為佛家真佛子。
必經三祗果滿。
萬行功圓。
方能繼佛示生。
證無上菩提也。
大衆等者。
大衆即現前禀受佛戒之四衆八部。
聖凡清淨大衆。
皆身生恭敬。
心竭至誠。
口無議論。
鹹皆專一而聽我誦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我也。
此二頌前起後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
成無上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是時百萬億大衆諸菩薩。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爾時者。
即從天上複下人間。
示現成道說戒時。
釋迦牟尼佛。
即娑婆教主之佛号也。
初坐菩提樹下。
始坐道場之處。
成無上覺。
即正遍知覺。
超諸等覺妙覺之上。
無有過者也。
初結等者。
此示轉法輪之急務也。
佛之本懷。
原為衆生拔苦。
令其離苦得樂。
是故世尊思惟。
畢竟以何法令衆生離苦得樂耶。
故最初先演波羅提木叉。
保護衆生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
衆生離苦。
佛願亦足矣。
故先結如是大乘戒。
普度有情。
非小乘聲聞戒僅自利不能利他比也。
孝順等者。
孝孝敬也。
順承順也。
父母生身父母也。
師即得戒和尚。
法身父母也。
僧即同學三寶。
即佛法僧。
乃慧命父母也。
言俱皆如父母一般。
孝敬而莫慢。
承順而莫違也。
故所以孝順。
此波羅提木叉至道之法。
孝即名為戒也。
五刑之屬三千。
罪莫大于不孝。
豈不孝而得名為戒耶。
亦名制止者。
亦是佛順衆生根機大小。
而裁制禁止也。
豈可受戒者。
不承順父母師僧三寶。
而得制止戒耶。
故雲亦名制止也。
佛即等者。
此表心地戒法之瑞應也。
此經六處放光。
一釋迦身放慧光。
二玄主身放金剛白雲色光。
三舍那身放虛空光。
四舍那付授放光。
五佛佛放光。
光光化佛。
六口放無量光明。
說諸菩薩心地戒品。
正明佛佛親口宣傳。
畢竟要依心地戒光。
為修行之勝因。
然後得證心地戒光之勝果也。
是時百萬億大衆者。
總标戒光所攝人天凡聖有緣衆也。
諸菩薩者。
内凡外凡地上諸菩薩也。
十八梵天。
即色界。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共十八天也。
六欲天子者。
即欲界中四王。
忉利。
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之六天也。
十六大國王者。
西域大國。
共有十六。
既大國主秉受戒法。
其餘國王。
聽受戒法亦可知矣。
合掌至心二句。
以明聽受者之?恭意。
合掌即身業?誠。
至心即意業?誠。
口嘿不言即口業?誠。
以是三業?誠。
于此大乘心地戒光。
一聞便省。
豁然通達。
○此三正結戒品二。
初标叙結受。
二說戒相貌。
初标叙結受二。
初經家叙說。
二佛自叙說。
此初經家叙說也。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諸佛
為此大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爾時者。
是說十地已竟時也。
盧舍那者。
即能說之報佛。
華言淨滿。
淨者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以諸患淨盡故。
即法身也。
滿者三覺果滿。
萬行因圓。
以福慧具足故。
即報身也。
二義合言。
故曰淨滿。
又雲種種光明遍照。
光明即報身義。
遍照即法身義。
又法身毗盧遮那。
華言遍一切處。
遍一切亦遍照之義。
故知法即報。
報即法。
法報不分。
理智冥一。
二義合言可無疑也。
為此大衆者。
即華藏聚會。
凡聖交參之大衆也。
略開者。
顯此心地法門。
甚深廣大無盡義也。
百千恒河等者。
舉喻顯法。
正明略開之義。
言前所說三十心十地。
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
但大略言之耳。
譬如一毛頭許之微。
些些子也。
此二明心地戒三。
初結顯法門。
二付授勸轉。
三授已轉化。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
當學。
今學。
是過去等。
引果人同證同說。
以勸信也。
三世等者。
引因人同修同學。
以勸受也。
言上所說心地。
雖如毛頭許之微。
其功德極大。
三世諸佛所證證此。
所說說此。
三世菩薩所修修此。
所學學此也。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為盧舍那。
我已等者。
上句舉因明果。
下句舉果明因也。
言既三世諸佛菩薩。
所證所說所修所學。
而不異不虛者。
乃即我今已百劫。
所修所學所證所說。
豈複虛乎。
可見證果本非他因。
惟在此心地耳。
此上三段。
結顯法門也。
汝諸佛子。
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汝諸佛子者。
是舍那慈尊。
告勉千佛。
轉法化生也。
轉我等者。
言轉我所說。
我已百劫修行心地。
如是因深。
号吾為盧舍那。
如是果極之道。
我今授汝。
汝當轉說。
與一切癡迷衆生。
令其開悟心地。
豁通本有光明金剛寶戒之道也。
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
盧舍那佛放光。
光告千華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及一切衆生。
時蓮華下舉依報也。
赫赫天光下舉正報也。
舍那放光。
顯能告之勝。
光告等者。
顯所告之勝也。
持我等者。
正明所告之詞。
師子座者。
師子乃獸中王。
哮吼一聲百獸腦裂。
表法王坐此座無所怖畏。
天魔外道見聞喪膽故也。
盧舍那佛放光光等者。
言光是佛放。
告是光告也。
謂不但正報身善能說法。
即依報蓮華光明。
亦能說法。
告千華上佛也。
持我心地等者。
謂盧舍那既告千佛。
又欲千佛轉相授受故。
千佛持我心地法門。
而去複轉相授受千百億釋迦佛。
千百億釋迦佛。
付授勸轉。
而與一切衆生。
開心地道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
是盧舍那佛光告千佛。
轉告千百億佛。
叮咛分囑。
若轉說是心地法門時。
不可倒說逆說。
當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第而說也。
汝等亦當次第領受守持閱讀背誦。
專一其心。
精進力行。
感化衆生。
上行下效也。
此付授勸轉也。
爾時千華上佛。
千百億釋迦。
從蓮華藏世界。
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
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
爾時者。
即舍那勸授轉化時也。
千華等者。
舍那付授已畢。
其時當機千佛千百億佛領旨各各辭旋本迹世界。
說法利生應緣去也。
舉身等者。
表顯心地戒光出生無量無邊智慧之佛。
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
皆從心地戒光中流出。
此光非可心思言議也。
光光等者。
上光即千佛光。
下光即千百億佛光。
光光無量不可思議故。
所化之佛亦無量不可思議也。
一時等者。
言千佛億佛無量佛。
俱同一時。
以微妙因華。
從心地中信手拈出。
青表十住。
黃表十行。
赤表十向。
白表十地。
還以供養心地所現舍那果佛。
得法謝法。
知恩報恩也。
受持等者。
此結束三十心十地之文。
以起後意。
故雲受持心地法門品竟。
此三受已轉化二。
初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此受已謝師也。
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
閻浮提菩提樹下。
各各等者。
言千佛億佛無量佛。
各各從此舍那本佛依報莊嚴蓮華藏世界而隐。
初隐為沒。
終隐為之沒已。
入體性等者。
正明所隐迹處。
言有沒處必有入處。
謂沒已時。
即入本體法性虛空華光三昧正定之中也。
還本源世界者。
千佛億佛。
皆各從本土放光示衆。
皆各接生疑之衆。
俱往本師舍師佛所聽心地戒法。
令受戒竟故。
又各還應迹所依本源世界。
見所隐所顯不離當處。
故雲還本源世界也。
閻浮提者。
即娑婆世界中南贍部洲也。
菩提華言覺道。
亦名道樹。
謂凡佛出世皆依此樹。
成無上道故也。
此二各旋本界二。
初入定歸本。
二出定說法。
此入定歸本也。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
從體等者。
言既從三昧入。
必從三昧出。
有隐有顯也。
初顯名出。
顯畢乃名出已也。
二出定說法二。
初明橫說法。
二明豎說法。
此明橫說法又有二。
初出定相示。
二正說法門。
此初出定相示也。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法門海。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說十住。
複從座起。
至??天中說十行。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複從座起。
至化樂天說十禅定。
複從座起。
至他化天說十地。
複至一禅中說十金剛。
複至二禅中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說十願。
方坐等者。
方正也。
金剛利而堅。
千光明而廣。
王乃尊貴之意。
言佛既于菩提樹下出定已。
當坐何等樣座而次第說法耶。
當坐金剛最堅最利千光最明最廣王者最尊最貴之座而說法也。
華嚴初會菩提場。
普賢菩薩說華藏世界品。
如來依正法門。
即此及妙光堂者。
堂即普光明殿也。
華嚴二會普光殿。
文殊菩薩說十信法門。
即此下文十住處所說。
以總在人間為一住處也。
說十世界法門海者。
即華藏莊嚴十世界海也。
法門即十信法門也。
海言百河千江無所不容。
百寶千珍無所不出。
百千法門無一不從信源功德海中流出。
言十信法門海充遍法界。
與十華藏莊嚴世界海等也。
複從座起等者。
此第二處說十住也。
帝釋宮。
即忉利天王所住之内庭也。
梵語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此天居須彌頂。
由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主三十三天。
帝釋二字華梵合言也。
世尊次于此宮說十住者。
為令已入十信菩薩。
得入十住法門也。
至??天中等者。
此第三處。
說十行也。
??天即??摩天。
華言時分。
此天依空而住。
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
由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
得生其中。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行者。
為令已入十住菩薩。
得入十行之法門也。
至第四天等者。
此第四處說十回向也。
四天即兜率陀天。
華言知足。
于五欲知止足故。
此天亦依空居。
所修同前。
世尊于此說十回向者。
為令已入十行菩薩。
得入十回向之法門也。
至化樂天等者。
此第五處說十禅定也。
化樂者。
自化五欲而娛樂也。
亦依空居。
所修同前。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禅定者。
為令已入十回向菩薩。
得入十禅定之法門也。
至他化自在等者。
此第六處說十地也。
他化天有二種。
一者正修十善。
兼坐未到定禅。
假此所成自然受樂。
二者偏修十善。
假他所化以成己樂。
即魔王天。
此二天王皆依空居也。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地者。
為令已入十禅菩薩。
得入十地之法門也。
複至一禅者。
此第七處說十金剛也。
初禅天即離生喜樂地。
此天已離下界欲惡。
忻上妙定故。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金剛者。
為令已登七地菩薩。
得證金剛觀智。
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二禅者。
此第八處說十忍也。
二禅即定生喜樂地。
此天已離初禅之喜。
攝心在定。
淡然甯靜。
而生勝定故。
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忍者。
為令彼已得真無生忍菩薩。
修行十忍法門。
得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三禅者。
此第九處說十願法門也。
三禅即離喜妙樂地。
此天已離初禅二禅喜踴之動。
泯然入定。
而得勝妙之樂故。
世尊次于此天說十願者。
為令彼已證九地菩薩。
更得十大願力。
得入如來妙覺果海故也。
複至四禅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複至四禅等者。
此第十處。
總說梵網舍那所說心地法門品也。
前九是漸說次第說。
此一是頓說。
說大乘心地故。
略去六十。
隻說三十心十地耳。
四禅即舍念清淨地。
此天舍二禅喜念。
三禅樂念。
心無憎愛。
一念平等清淨無雜。
住于此禅。
空明寂靜萬象皆現故。
世尊次于此處頓說心地者。
為令彼圓證十地菩薩。
入妙覺果海也。
其餘千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如賢劫品中說。
其餘等者。
謂千釋迦所說既如是。
其餘千百億釋迦佛亦如是出定。
如是妙光堂說法。
複起乃至首羅宮中。
十處說法。
如是漸說頓說。
鹹與千釋迦同。
無二無别也。
此說如賢劫品說一樣。
此上二正說法門也。
明橫說法竟。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華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宮中。
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
父字白淨。
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釋迦千百億釋迦。
皆于十方世界。
說心地法門品。
此下明一釋迦于一世界中。
說心地法門品也。
爾時者。
從蓮華世界東方而來時也。
爾時從彼來入兜率天宮中。
先在此天伏魔。
以說魔王受化經已。
次觀下界衆生。
有業覆障難解脫者。
有根純熟易解脫者。
即從此天隐勝現劣。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淨梵王家。
為太子也。
如來降神。
先現五瑞。
次顯八相。
謂從兜率天降皇宮者。
一相也。
母名摩耶梵語。
此雲大幻。
以大幻術而幻出諸佛故。
以凡十方諸佛示生。
皆為其母也。
父字白淨。
梵語郁頭檀。
世尊欲生之時。
觀淨梵王性行仁賢。
摩耶夫人。
五百世菩薩母。
應當往彼托胎。
所謂示入胎住胎者。
二相三相也。
吾名悉達梵語。
此雲頓吉。
以太子生時。
寶藏悉空。
空而複滿。
故名頓吉。
于時太子。
從摩耶夫人右脅出。
立蓮華上。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雲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世出世間此法第一。
此示出胎者。
四相也。
七歲出家者。
太子具大智慧。
觀生老病死苦。
厭世五欲。
棄金輪王寶位。
如棄涕唾。
心思出家。
往白父王。
父王不許。
故于二月七日。
身放光明。
普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
諸天見已到太子所。
禮足白言。
菩薩無量劫來所修行滿。
今正成熟。
即于午夜逾城出家。
苦行林中者。
此五相也。
所言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者。
此是世尊功行滿足。
道成德備。
以顯然燈佛授記不虛。
示睹明星成道降魔者。
此六相也。
此以下二明豎說法二。
初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于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于寂滅等者。
寂滅以理言。
即清淨寂滅理。
以事言即真阿練若修行處。
言佛于此清淨阿練若中。
坐大道場。
轉大法輪故也。
坐金剛等者。
即叙前于菩提樹下出定。
坐金剛華光王座。
及妙光堂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于其中間。
一一次第所說。
共有十也。
華嚴七處九會。
此經十處十會。
所說二經大同小異。
所謂示現成道轉大法輪者。
七相也。
無八相者。
未涅槃故也。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
網羅幢因。
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時者即此梵天中。
說心地戒體法門時也。
言佛觀彼網羅幢因為喻。
為說無量世界衆生心行依正差别。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差别殊異亦無量各各不同。
諸佛教法。
門庭施設。
亦複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為此娑婆世界。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為是中一切大衆。
略開心地法門竟。
吾今等者。
佛言吾來此娑婆世界。
坐大寶座。
說是心地法門。
利度衆生。
已非一次。
已有八千返之多也。
乃至等者。
謂此處說法至首羅宮。
共有十處。
為是中者。
為是十處天人賢聖一切衆生之中也。
略開等者。
言以上俱是略說心地法門。
不甚廣多也。
竟者結束前文之意。
此以上初天上說道竟。
複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為此地上一切衆生。
凡夫癡暗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
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
自性清淨。
複從天等者。
言前從地升天。
次第說十法門戒體以利天。
此則從天降下。
說十重四十八輕戒用以利人也。
既從天宮降此菩提樹下。
為何等人說戒用耶。
乃是為此閻浮大地之上。
一切有心衆生說也。
凡夫即不知戒者。
癡是無明覆心。
暗是智眼不明。
言說我本師戒者。
正謂此等心眼蒙蔽故。
特與破暗除癡耳。
又說何法破除。
說我本師盧舍那佛心地中。
最初發心時。
心中常所誦一戒。
智慧光明堅利金剛具足衆善寶戒。
此寶戒者。
即是破暗之明燈。
即是除癡之慧劍。
即是一切諸佛根本流源。
即是一切菩薩根本流源。
即是上同三世諸佛。
下同三世衆生佛性種子也。
故所以說一切癡暗衆生凡有心者。
皆有佛性。
本不欠少也。
一切意等者。
思量曰意。
即第七末那識。
分别曰識。
即前六轉識。
所緣曰色。
即五根六塵。
集起曰心。
即第八阿賴耶識。
此識在衆生名佛性。
在非衆生名法性。
此言衆生佛性本來具足。
蓋由意識色心不了。
而緻然也。
今以是本師佛力故。
鹹使是情與無情。
有心衆生。
鹹入佛性本源寶戒之中也。
常當常等者。
言此寶戒。
凡是有情而根鈍者。
皆當發此入戒正因。
凡是有心而根利者。
皆當發此入戒正因。
是情是心者。
既皆可入戒。
自當當常有如是誦戒正因。
既當當有誦戒修行正因。
必當當有證入常住法身之正果也。
如是者承前起後也。
波羅提木叉梵語。
此雲保解脫。
謂持此戒者。
保護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也。
言如是十解脫戒。
出于世出世間之中者。
乃是三世諸佛修行成佛正法戒。
是三世一切衆生本有性戒。
應當頂禮佩戴領受持守。
刻刻體認而不當忘也。
吾今等者。
言吾今當為此現前四衆八部之大衆。
重重開演。
從一戒而開十戒。
十戒而開四十八戒。
乃至三千八萬無窮無盡一切戒品。
無不攝歸于十波羅提木叉一戒中也。
是一切等者。
言達戒體必達戒相。
既了戒相無忘戒體。
故複的指出道。
是一切衆生心戒。
本源自性清淨戒體。
本不從人得者也。
此二人間說戒二。
初凡聖本源。
二總結戒相。
初凡聖本源三。
初差别說戒。
二頌前起後。
三正結戒品。
此初差别說戒也。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持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我今等者。
總頌上下開說心地戒法。
結前起後。
贊勸受行之大略也。
我是佛自謂。
非同凡夫外道二乘人我神我假我之我。
即乃無我之我。
八自在我也。
今者當說時也。
盧舍那即正報身佛也。
方坐正方安坐也。
蓮華台即佛依報國土也。
台在其中。
周匝周圍交匝也。
千華上者。
言此大華台外周匝有千葉。
每一葉複有一蓮華也。
上者每千華中也。
複現等者。
言每葉華中。
複現千釋迦。
坐于其上也。
一華等者。
言一葉華上。
有百億個國土也。
一國等者。
言一國土之中。
即有一釋迦佛。
從天降下。
國國皆然。
各各示坐菩提樹下。
鹹同一時示成佛果。
證無上道。
坐金剛華座。
說金剛寶戒也。
如是等者。
言各示現非無本也。
如是千百億釋迦。
以千釋迦為本身。
千釋迦以盧舍那為本身。
前乃從體起用。
此乃攝用歸體也。
上段總頌大部前九品。
千百億釋迦五句頌此上卷。
自爾時釋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動人天生疑。
玄主集衆請問光相。
釋迦接衆至舍那所。
一釋迦如此接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亦如此接。
故雲各接也。
微塵衆。
即生疑之衆。
俱來者。
謂能接之佛。
及所接之生。
俱來華藏。
聽我舍那常所誦一戒諸佛光明金剛寶戒也。
甘露者。
贊此戒有如是德也。
言生疑衆生生死熱惱。
一聞此戒當下消滅。
如甘露之潤枯焦。
死可複蘇也。
門即開者。
言此個甘露戒德法門。
因此聽衆。
而即大開張展轉演唱也。
是時千等四句。
頌上千釋迦佛。
與千百億釋迦佛。
領衆至舍那所聽受戒竟。
複還各歸本世界菩提場。
上升天宮十住處說法竟。
又從天宮降下人間。
為此地人說我本師初常所誦戒。
至自性清淨一段文。
是時即授受心地戒法。
與千百億釋迦時也。
還至等者。
謂既得戒已。
複還本土寂滅道場中。
說戒利生也。
各坐等者。
謂一釋迦坐菩提樹下。
轉大法輪。
其餘百億釋迦。
各坐菩提樹下。
亦各轉大法輪也。
誦我本師戒者。
表此戒法。
佛佛授受有本有據。
非妄流傳也。
上頌前文。
下頌後文。
十重四十八者。
出戒相也。
戒如明日月等者。
言戒之功德。
得之者如日月照臨空行無礙。
又如璎珞珠貴重莊嚴上首也。
微塵等者。
應上各接微塵衆言。
千百億佛所接微塵菩薩衆。
因得戒益。
而成無上菩提覺道。
可謂功不浪施也。
是盧舍等者承上言。
謂此戒法由我本師自誦。
我亦随誦。
非自不誦教人誦也。
汝新學等者。
此勸自授受人也。
言微塵菩薩既得戒而成佛。
汝等新學菩薩。
應當一心受持是戒已。
更當轉相授諸衆生。
廣利有情也。
谛聽等者。
此誡聽也。
言當谛審于耳。
聽領于心。
我此誦戒。
非同外道邪見二乘執偏不圓之戒。
乃誦諸佛所授大乘實相正戒也。
佛法等者。
謂佛所說法藏有三。
此三藏中之戒藏也。
波羅等者。
謂此保解脫戒。
能聞思修。
畢竟有大饒益大衆。
不可隻徒耳聞。
或聞不入心。
或不審實深信。
多聞不修行。
與不聞等也。
汝是當等者。
言汝等能如是奉持。
現前當來。
決定成佛。
我久遠劫來能深信力行此戒。
是已成佛了也。
得已成佛者何。
由我常作如是審實深信力行而得心地戒品。
方能圓滿具足也。
已成者尚常作如是信。
況未成佛乎。
一切有等者。
此勸受也。
謂一切有心之人。
非同木石。
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攝入佛性戒中。
豈小因小果哉。
衆生受等者。
言心外無佛。
心地外無佛地。
衆生既受諸佛心地戒法。
豈不即入諸佛位耶。
位同等者。
言位既同于大覺已。
僅能為佛家真佛子。
必經三祗果滿。
萬行功圓。
方能繼佛示生。
證無上菩提也。
大衆等者。
大衆即現前禀受佛戒之四衆八部。
聖凡清淨大衆。
皆身生恭敬。
心竭至誠。
口無議論。
鹹皆專一而聽我誦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我也。
此二頌前起後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
成無上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是時百萬億大衆諸菩薩。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爾時者。
即從天上複下人間。
示現成道說戒時。
釋迦牟尼佛。
即娑婆教主之佛号也。
初坐菩提樹下。
始坐道場之處。
成無上覺。
即正遍知覺。
超諸等覺妙覺之上。
無有過者也。
初結等者。
此示轉法輪之急務也。
佛之本懷。
原為衆生拔苦。
令其離苦得樂。
是故世尊思惟。
畢竟以何法令衆生離苦得樂耶。
故最初先演波羅提木叉。
保護衆生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
衆生離苦。
佛願亦足矣。
故先結如是大乘戒。
普度有情。
非小乘聲聞戒僅自利不能利他比也。
孝順等者。
孝孝敬也。
順承順也。
父母生身父母也。
師即得戒和尚。
法身父母也。
僧即同學三寶。
即佛法僧。
乃慧命父母也。
言俱皆如父母一般。
孝敬而莫慢。
承順而莫違也。
故所以孝順。
此波羅提木叉至道之法。
孝即名為戒也。
五刑之屬三千。
罪莫大于不孝。
豈不孝而得名為戒耶。
亦名制止者。
亦是佛順衆生根機大小。
而裁制禁止也。
豈可受戒者。
不承順父母師僧三寶。
而得制止戒耶。
故雲亦名制止也。
佛即等者。
此表心地戒法之瑞應也。
此經六處放光。
一釋迦身放慧光。
二玄主身放金剛白雲色光。
三舍那身放虛空光。
四舍那付授放光。
五佛佛放光。
光光化佛。
六口放無量光明。
說諸菩薩心地戒品。
正明佛佛親口宣傳。
畢竟要依心地戒光。
為修行之勝因。
然後得證心地戒光之勝果也。
是時百萬億大衆者。
總标戒光所攝人天凡聖有緣衆也。
諸菩薩者。
内凡外凡地上諸菩薩也。
十八梵天。
即色界。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共十八天也。
六欲天子者。
即欲界中四王。
忉利。
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之六天也。
十六大國王者。
西域大國。
共有十六。
既大國主秉受戒法。
其餘國王。
聽受戒法亦可知矣。
合掌至心二句。
以明聽受者之?恭意。
合掌即身業?誠。
至心即意業?誠。
口嘿不言即口業?誠。
以是三業?誠。
于此大乘心地戒光。
一聞便省。
豁然通達。
○此三正結戒品二。
初标叙結受。
二說戒相貌。
初标叙結受二。
初經家叙說。
二佛自叙說。
此初經家叙說也。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