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二

關燈


    期其必至。

    欲期大果。

    若無決定大誓願力。

    恐遇順境不能打過。

    則所願必虛。

    故戒之也。

    發十大願已者牒前。

    持佛禁戒起後。

    言堅持佛戒者。

    上雲甯舍身命。

    念念不去于心。

    我發願已。

    更立誓以堅之也。

    立誓總有四段。

    一者。

    不作非梵行誓。

    二者。

    不虛受供養誓。

    三者。

    不染污六根誓。

    四者。

    本為化衆生誓。

    初明不作非梵行者。

    設若吾人欲念起時。

    誓曰。

    甯将此身投熾然猛火中。

    受焦爛苦。

    堕大坑塹。

    受陷墜苦。

    入刀山上。

    受割截苦。

    如是諸極苦處。

    甯當現世一生忍受。

    不以為患。

    終決不敢毀犯三世諸佛所說。

    清淨決定禁戒經律。

    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也。

    二明不虛受供養誓。

    此言複開六種。

    一者。

    不虛受衣服誓。

    複作誓願。

    如遇寒時。

    甯以熱鐵羅網千重。

    周匝纏身。

    皮焦肉潰。

    不以為苦。

    而終不敢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二者。

    不虛受飲食誓。

    複作誓願。

    如遇饑時。

    甯以此口吞熱鐵丸。

    渴時。

    及飲大流猛火。

    以受焦腸爛肺之苦。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三者。

    不虛受卧具誓。

    複作誓願。

    如身體疲倦時。

    甯以此身卧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

    以受肉盡骨燋之苦。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四者。

    不虛受醫藥誓。

    複作誓願。

    如患病時。

    甯以此身。

    受三百鉾刺身。

    縱經一劫二劫鉾刺之苦。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五者。

    不虛受田舍誓。

    複作誓願。

    如居止時。

    甯以此身。

    投熱鐵镬。

    經百千劫。

    誓當忍受。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

    屋宅。

    園林。

    田地。

    六者。

    不虛受禮拜誓。

    複作誓願。

    如自尊自重時。

    甯以鐵錘打碎此身。

    從頭至足。

    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三者。

    不染污六根誓。

    此誓複開五種。

    初淨眼根之誓。

    複作誓願。

    如眼對色之時。

    甯以熱鐵刀鉾挑其兩目。

    壞此肉眼。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視他好色。

    以壞清淨法眼。

    問。

    清淨眼根。

    豈能壞乎。

    所言壞者。

    非是爛壞之壞。

    是令清淨眼根。

    不得通徹無礙故耳。

    二者。

    淨耳根誓。

    複作誓願。

    如耳對音聲時。

    甯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

    縱經一劫二劫。

    如是至常至極之苦。

    甯當忍受。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聽好音聲。

    以壞清淨法耳。

    三者。

    淨鼻根誓。

    複作誓願。

    如鼻對諸香時。

    甯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

    亦可忍受。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嗅諸香。

    以壞清淨鼻根。

    四者。

    淨舌根誓。

    複作誓願。

    如舌取飲食時。

    甯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

    亦當受之。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食人百味飲食。

    以壞清淨舌根。

    五者。

    淨身根誓。

    複作誓願。

    如身對好觸時。

    甯以利斧斬斫其身。

    當忍受之。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着好觸。

    以壞清淨法身。

    已上三科十二誓願。

    是自利行。

    下一誓願。

    乃利他行。

    四者。

    本為化衆生誓。

    複作願雲。

    我今發願立誓。

    非獨自為一己清淨解脫而已。

    本為普化法界一切衆生。

    悉皆成佛故也。

    如是立誓發願。

    是名菩薩。

    若不發此四科十三種誓願者。

    犯輕垢罪。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

    常應二時頭陀。

    冬夏坐禅。

    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

    澡豆。

    三衣。

    瓶。

    缽。

    坐具。

    錫杖香爐。

    灑水囊。

    手巾。

    刀子。

    火燧。

    鑷子。

    繩床。

    經。

    律。

    佛像。

    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

    及遊方時。

    行來百裡千裡。

    此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頭陀者。

    從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

    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

    新學菩薩。

    半月半月布薩。

    誦十重。

    四十八輕。

    若誦戒時。

    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

    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若二。

    及三人。

    至百千人。

    亦一人誦。

    誦者高座。

    聽者下座。

    各各披九條。

    七條。

    五條袈裟。

    結夏安居。

    一一如法。

    若頭陀時。

    莫入難處。

    若國難惡王。

    土地高下。

    草木深?。

    獅子虎狼。

    水火風。

    劫賊。

    道路。

    毒蛇。

    一切難處。

    悉不得入。

    若頭陀行道。

    乃至夏坐安居。

    是諸難處。

    亦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輕垢罪。

     此釋冒難遊行戒也。

    前言發誓度生。

    雖慈悲廣大。

    恐初心菩薩。

    道力未充。

    不能一切無礙。

    凡遇難處。

    不可輕遊。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标明菩薩遊行時也。

    常應二時者。

    每年春秋二時也。

    是時溫和氣象。

    萬物方長成熟時分。

    堪當遊行。

    是故常應此時化衆生也。

    頭陀者。

    此雲抖擻。

    抖去客塵煩惱。

    以求無上道法故。

    冬夏坐禅。

    結夏安居者。

    謂冬時隆寒。

    夏時酷暑。

    當習靜坐禅。

    離昏散心。

    清寒暑患。

    是故結冬休夏。

    而精勤佛道也。

    常用楊枝等者。

    釋安居事。

    謂凡結冬休夏之時。

    須常用楊枝等。

    十八種物為法器也。

    楊枝常用。

    有五種利益。

    一固齒。

    二明目。

    三清心。

    四消風。

    五除垢。

    是故凡受食後。

    宜用楊枝。

    如或不用。

    五百問雲。

    犯堕罪。

    澡豆即皂角。

    凡出廁畢。

    以淨身手。

    便可禮佛。

    持咒。

    誦經。

    三衣即五衣。

    七衣。

    大衣也。

    其大衣中。

    亦有上中下三品。

    三三共九品。

    俱以蔽形除貪。

    超俗服故。

    缽者。

    梵語缽多羅。

    此雲應量器。

    大者鬥五。

    中者七升。

    小者随量。

    比丘食法。

    以一缽資身。

    斷邪命邪求故。

    瓶即軍持。

    以注法水。

    滋益衆生。

    滌除塵垢故。

    卧具。

    梵語尼師壇。

    此雲敷具。

    亦名随足衣。

    敷之坐禅。

    以建五分法身。

    如塔之有基故。

    錫杖。

    梵語隙棄羅。

    此雲錫杖。

    亦名智杖。

    亦名德杖。

    表樹法幢。

    顯聖人智故。

    香爐表信。

    斷法界疑。

    入佛道故。

    漉水囊者。

    用密絹成。

    漉水護生。

    顯慈心故。

    手巾。

    拭面便浴。

    以潔垢故。

    刀子。

    古以戒刀降魔。

    今用剃除須發。

    以斷愛根。

    别俗相故。

    火燧。

    即取火以資明破暗。

    表有慧故。

    鑷子。

    古頭陀跣足行。

    恐刺傷足。

    用以拔之。

    表盡煩惱諸毒刺故。

    繩床。

    用繩串成。

    表脫貢高。

    不生放逸故。

    亦不受地濕故。

    言經律者。

    經。

    以開心見性。

    成佛果故。

    律。

    乃嚴護身口意。

    令解脫故。

    佛菩薩形像者。

    佛。

    是本師良導。

    菩薩。

    乃同學善友。

    所謂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師友。

    何敢時刻忘之。

    又佛是果人。

    菩薩是因人。

    未成佛者。

    觀已成佛。

    我必如是證。

    觀未成佛。

    我必如是修。

    正為安居行道榜樣。

    所以當供其妙像也。

    而菩薩行頭陀等者。

    釋上常應二時頭陀遊行事。

    毋暫離也。

    謂不但冬夏安居用之。

    即菩薩行頭陀時。

    及遊方時。

    無論行來百裡千裡。

    若遠若近。

    此十八種物。

    亦常随身。

    皆不可離也。

    已上總明安居遊行。

    常用法器事竟。

    向下申釋遊行時分。

    及常用法器之義。

    言二時頭陀者。

    在于何時。

    謂從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是春分之時。

    從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是秋分之時。

    是二時中。

    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何也。

    如鳥之二翼。

    翼若有失。

    則鳥難飛騰。

    法器若缺。

    則僧難遊行。

    所以常随身也。

    若布薩日等者。

    此明遊行忏悔之法。

    梵語布薩。

    此雲作法辦事。

    亦雲我對說。

    又名相向說罪。

    以有過失。

    相向對佛像前說悔罪過也。

    新學菩薩等者。

    揀非久修性地位也。

    新學智劣識強。

    于戒品中。

    勉力堅持。

    若不謹束身心。

    恐堕放逸。

    故半月半月作布薩法。

    從此十重四十八輕之戒相。

    谛審有犯無犯。

    各為忏悔也。

    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者。

    佛在世時。

    對佛親誦。

    佛滅度後。

    得于像前為作證明而誦。

    非敢自專。

    此十八種物中。

    所以有經律。

    及佛菩薩形像故也。

    一人布薩下等者。

    明誦戒儀式。

    若誦戒時。

    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若二。

    及三人。

    至百千人布薩。

    亦是一人誦戒。

    不可普誦。

    以緻淆訛。

    其誦戒儀。

    誦者高座。

    聽者下座。

    而此誦者聽者。

    各各披九條。

    七條。

    五條袈裟。

    毋得着俗服。

    以乖僧體。

    此之布薩法儀。

    不但頭陀行道時為然。

    凡結夏安居時。

    一一如此法則。

    不可違也。

    已上總明安居遊行法事竟。

    下明一切難處。

    不可安居遊行也。

    先明頭陀遊行時。

    莫入難處。

    何等難處。

    謂若國難。

    别本雲惡國界。

    以此國中廣行殺法。

    及饑馑等時難。

    非宜遊行。

    故不可往也。

    言惡王者。

    謂國中主。

    不信三寶。

    不修福慧。

    是為惡王。

    土地高下。

    高則坑。

    下則濕。

    遊行險隘之難。

    草木深邃多諸惡獸。

    出入往返驚怖之難。

    水火風災。

    俱不可往。

    恐有漂焚鼓折驚恐之難。

    劫賊道路處所。

    恐有遺誤罔害之難。

    道路貫下毒蛇橫道處所。

    恐有途路螫害之難。

    有如是難。

    皆不得往也。

    一切難處等者。

    謂不止此難處而已。

    凡一切難處。

    悉不得入也。

    若頭陀行道等者。

    莫入難處。

    不但頭陀遊行。

    難處不可得入。

    乃至夏坐安居。

    是諸難處亦不得入。

    此總誡安居遊行之當慎也。

    若乃自恃有德。

    無妨諸怖。

    違佛言教。

    強入險處遊行者。

    犯輕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

    應如法次第坐。

    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在後坐。

    不問老少。

    比丘。

    比丘尼。

    貴人。

    國王。

    王子。

    乃至黃門。

    奴婢。

    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癡人。

    若老若少。

    無前無後。

    坐無次第。

    如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

    先者先坐。

    後者後坐。

    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

    犯輕垢罪。

     此釋乖尊卑次序戒也。

    此戒繇上布薩誦戒而來。

    謂誦戒者高座。

    聽者下座。

    以下聽衆。

    亦有高下次序。

    以凡一切坐衆。

    不可紊亂。

    有乖佛制。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此總标明坐序法也。

    先受下别釋也。

    謂若佛子坐法。

    應如法次第坐。

    言如法者。

    謂依佛訓而坐也。

    謂先受戒者應在前坐。

    後受戒者應在後坐。

    不問老少生年。

    但依受戒次第而坐。

    如比丘。

    比丘一類。

    比丘尼。

    比丘尼一類。

    貴人。

    貴人一類。

    國王。

    國王一類。

    王子。

    王子一類。

    乃至黃門。

    奴婢。

    各自一類。

    而分先後。

    非是無問僧俗貴賤。

    而混然論先後次序坐也。

    若是。

    不但不順世法。

    且亦不通佛法。

    以佛法中。

    即百歲比丘尼。

    禮三歲沙彌足。

    百歲。

    三歲。

    乃是受戒三年百年。

    非世谛生年也。

    以百年者。

    戒長臘深。

    三年。

    戒晚臘淺。

    若一概而論受戒先後。

    應三歲沙彌。

    禮百歲尼足。

    何百歲尼。

    而禮三歲足乎。

    是知論戒各自為一類。

    以序先後。

    且又以比丘為宗主也。

    莫如外道等者。

    外道無有智慧。

    無論若老若少。

    無前無後。

    坐無次第。

    乃如兵奴之法一般。

    而我佛正法中。

    必以先者先坐。

    後者後坐。

    是名行菩薩道。

    建立法門。

    謙恭遜讓之義也。

    而菩薩下。

    結成違戒得罪。

    所言為菩薩者。

    若不一一如法次第坐者。

    犯輕垢罪。

    此罪。

    若不犯者。

    如普照三昧雲。

    阿阇世王。

    請文殊齋。

    文殊。

    尊讓迦葉前行。

    曰。

    大迦葉久為沙門。

    世間所有羅漢。

    皆從仁後。

    仁當前行。

    迦葉答雲。

    計于法律。

    不以年歲為尊。

    法律所載。

    智慧為尊。

    神智聖達。

    乃為可尊。

    博聞辯才。

    乃為可尊。

    諸根明徹。

    乃為可尊。

    文殊乃前行也。

    問。

    據此豈不乖尊卑次第耶。

    答。

    阇王之請。

    意在文殊。

    不在迦葉。

    如天帝釋。

    請華嚴師。

    置座五百應真之上。

    即其類也。

    文殊。

    始讓迦葉。

    不敢違古佛之恒規。

    迦葉。

    終遜文殊。

    所以順請主之本意。

    此二大士。

    正破我慢貢高之弊。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

    建立僧房。

    山林園田。

    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坐禅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為一切衆生。

    講說大乘經律。

    若疾病。

    國難。

    賊難。

    父母。

    兄弟。

    和尚。

    阿阇黎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大乘經律。

    一切齋會求福。

    行來治生。

    大火。

    大水。

    焚漂。

    黑風所吹船舫。

    江河大海羅刹之難。

    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

    三惡。

    八難。

    七逆。

    杻械枷鎖。

    系縛其身。

    多淫。

    多瞋。

    多愚癡。

    多疾病。

    皆應講此經律。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此釋不修福慧戒也。

    此戒要令一切衆生。

    植福植慧。

    以成佛故。

    若無福慧二種莊嚴。

    則佛果菩提。

    安可希冀。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标顯常心。

    廣大心也。

    謂能教者。

    應常教化一切衆生建立三寶。

    而亦常自修福修慧也。

    建立等下。

    正明勸修福慧之事。

    建立僧房。

    山林園田二句。

    即是興隆僧寶以修福也。

    立作佛塔者。

    即興隆佛寶以修福也。

    冬夏坐禅。

    至皆應立之者。

    即興隆法寶以修福也。

    天台疏中。

    修福總有七事。

    一建僧坊。

    以為衆僧栖息修道處故。

    二治山林。

    便衆經行。

    兼以足材薪故。

    三治園圃。

    園以種植果蔬。

    供佛僧故。

    四治田地。

    田以插谷。

    地以種粟。

    而備久遠資糧。

    使得僧衆安心以辦道故。

    五建佛塔。

    莊佛相好。

    嚴淨國界。

    遠近瞻依。

    增福慧故。

    六治安居坐禅處。

    所以為息定有所歸止。

    易得定故。

    七治一切所行道處皆應立者。

    如行準提咒者。

    應為立準提堂。

    乃至觀音。

    勢至。

    文殊。

    普賢。

    藥師。

    彌陀等行。

    随一切行人。

    所行一切行門。

    皆應為立一切處所。

    令彼道人。

    處處得以安隐而行道故。

    上為修福。

    若乃非理募化。

    自附營修。

    以公濟私。

    誤因昧果。

    所謂天堂未就。

    地獄先成。

    如是修福。

    不如避罪。

    若果真為興隆三寶。

    因果分明。

    纖毫無差。

    複能無我人相。

    了達三輪體空。

    如是修福。

    是為真行菩薩道者。

    上修福德。

    以滿自他檀波羅蜜。

    下修慧德。

    以圓自他般若波羅蜜故。

    其慧有聲聞慧。

    有菩薩慧。

    菩薩智慧。

    應為一切衆生講說大乘經律。

    以大乘經律者。

    乃有滅惡生善之功。

    除罪獲福之益。

    是故令修大乘之智慧也。

    若疾病下。

    正明令修菩薩智慧之德相也。

    若疾病時。

    應講此經律也。

    以得除滅一切諸苦。

    令安樂故。

    若國有難。

    而講此經律者。

    以得滅除刀兵饑馑。

    令諸國土得豐泰故。

    若遇賊難。

    而講此經律者。

    以得解脫一切劫殺。

    得無擾故。

    若父母。

    兄弟。

    和尚。

    阿阇黎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此大乘經律者。

    以得解脫一切幽冥之苦。

    得見佛聞妙法故。

    若是一切齋會求福。

    亦應誦此經律者。

    以得圓滿一切衆生所有心願。

    令成就故。

    行來治生。

    講誦此經律者。

    以具足一切如意法财。

    周濟世間無乏少故。

    若為大火所燒。

    而誦此經律者。

    以能使解脫一切熱惱。

    令清涼故。

    若為大水所漂。

    而誦此經律者。

    以能令超脫一切愛河。

    到彼岸故。

    若遇黑風所吹船舫。

    而誦此經律者。

    以得解脫一切無明。

    穩駕法船。

    度衆生故。

    若遇江河大海羅刹之難。

    而誦此經律者。

    以能令害心頓歇。

    鬼氣潛消。

    俱解脫故。

    不但此也。

    乃至一切罪報。

    三惡。

    八難。

    七逆。

    杻械枷鎖。

    系縛其身。

    若講此經律者。

    謂此經律為大赦書。

    俱令身心速解脫故。

    多淫。

    多瞋。

    多愚癡。

    多疾病。

    如是等報。

    皆應講此經律者。

    謂此經律。

    具足一切戒定慧樂。

    能滅一切貪瞋癡苦。

    能除身心病患。

    令證五分法身故也。

    如是若依修福修慧。

    方名自利利他。

    而諸新學菩薩。

    若不如是修福慧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梵壇品當說。

     如是一句。

    總結前九戒也。

    應當一句。

    結勸自利。

    應當學也。

    敬心一句。

    結勸奉持當流通也。

    梵壇一句。

    乃引大部别品廣明其義。

    顯此處所說者。

    尚為略也。

     ○第四十揀擇授戒戒。

     佛言。

    佛子。

    與人授戒時。

    不得揀擇。

    一切國王。

    王子。

    大臣。

    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

    信女。

    淫男。

    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

    二根。

    黃門。

    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應教身所著袈裟。

    皆使壞色。

    與道相應。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

    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

    盡以壞色。

    身所著衣。

    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

    國人所著衣服。

    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

    應問言。

    現身不作七逆罪耶。

    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黎。

    破羯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逆。

    即現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

    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

    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但解法師語。

    有百裡千裡來求法者。

    而菩薩法師。

    以惡心瞋心。

    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此釋揀擇授戒戒也。

    謂佛戒法平等。

    一切皆應得受。

    若分貴賤高下。

    應受不授。

    不應受而授者。

    先已得罪。

    豈可為師。

    故戒之也。

    佛言。

    佛子者。

    呼名而告。

    既為佛子。

    必當上弘下化。

    為授戒師。

    凡與人授戒時。

    應當平等施與不得揀擇也。

    不揀有二。

    一授戒法不揀。

    二授衣法不揀。

    先明不揀授戒。

    無論一切國王。

    王子。

    大臣。

    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

    信女。

    淫男。

    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

    二根。

    黃門。

    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不應揀也。

    何以故。

    謂但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豈不盡得受戒。

    是故不應擇也。

    應教身下。

    次明授衣。

    亦不揀也。

    言應教身所著袈裟等者。

    上與授戒。

    是令心體如法。

    此與授衣。

    乃令身相亦如法也。

    謂但受戒者。

    若心體如法。

    凡身相不如法者。

    不能令人深起敬信。

    若是身相如法。

    心體不清淨者。

    諸天神明。

    未必歡喜。

    必也内具戒心。

    外具法服。

    表裡如一。

    即獲天龍恭敬。

    戒神護持。

    所以凡授衣者亦不揀也。

    袈裟解前。

    言皆使壞色者。

    謂離外染心故。

    與道相應者。

    謂于内受道法正相應故。

    皆染使下。

    申明壞色也。

    謂皆一一染之。

    而似青黃赤黑紫色故也。

    彌沙塞雲。

    思入玄妙。

    究暢幽密。

    應着青色。

    摩诃僧祇律雲。

    勤學衆經。

    宣說真義。

    應着黃色。

    昙無德雲。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應着赤色。

    薩婆多雲。

    博通敏達。

    導以法化。

    應着黑色。

    迦葉遺雲。

    精勤勇猛。

    快攝衆生。

    應着木蘭色也。

    此五部中。

    皆用五種壞色。

    非正五色。

    言應着木蘭者。

    如木蘭葉之背。

    似紫而非紫故。

    又律部中所言青色之下。

    有非青等二字。

    可證五色非五正色。

    一切染衣等者。

    謂不但袈裟者。

    皆以染壞。

    但凡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

    盡皆以壞色也。

    已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