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二

關燈
毒藥。

    千種毒藥。

    蛇毒。

    生金銀毒。

    蠱毒。

    都無慈愍心。

    無孝順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此釋邪命自活戒也。

    邪命。

    揀非正命。

    自活。

    揀非為人。

    既為佛子。

    菩薩比丘。

    當以乞法乞食而為生活。

    乞法。

    謂乞實相一乘之法。

    珍重守護。

    以證法身。

    乞食。

    謂乞檀越一餐之供。

    清淨自活。

    以資色身。

    如是利己利人以為德業。

    利己者。

    不堕非佛子故。

    利人。

    以續彼善根故。

    若以邪命邪求。

    不但釋子不得作為。

    亦非清淨信士所宜。

    故戒之也。

    以惡心故者。

    揀非善心為道故。

    為利養者。

    亦非為求救濟衆生苦故。

    邪命事。

    别開無量。

    總則八種法。

    一者。

    販賣男女色。

    此事離他骨肉。

    玷人門風。

    不顧羞恥。

    道俗共制。

    二者。

    自手作食。

    自磨自舂。

    佛制比丘食法。

    尚以淨人授受方食。

    豈聽沙門作生活計。

    既失威儀。

    亦長貪心。

    此事惟制出家。

    三者。

    占相男女。

    占。

    則斷人禍福。

    相。

    則判人窮通。

    亦非沙門所為。

    四者。

    解夢吉兇。

    解人夢中所見夢事。

    斷其吉兇也。

    五者。

    是男是女。

    此即妄定六甲所生是男是女。

    六者。

    咒術工巧。

    咒。

    為諸咒。

    咒以驅神遣将。

    攝人魂魄。

    術。

    為幻術。

    種種幻事。

    以幻惑人。

    工。

    為精工。

    巧。

    為巧匠。

    皆世人所作。

    已上俱非釋子所宜為也。

    七者。

    調鷹方法。

    調。

    謂善調鷹犬。

    能使疾便。

    以取物命。

    道俗共戒。

    八者。

    和合百種毒藥。

    千種毒藥。

    毒藥有百千種。

    略出一二。

    一者。

    和合蛇毒。

    害人。

    并害生命故。

    二者。

    和合生金銀毒。

    謂生金。

    生銀。

    性最毒。

    以此毒人害物。

    和合諸蟲蠱毒。

    毒人。

    及毒生靈故。

    以上道俗共制。

    違而作者。

    都無慈愍心。

    都無孝順心也。

    都無慈愍心者。

    全無一念視人如子女故。

    都無孝順心者。

    全無一念視人如父母故。

    如是邪命。

    為利而故作者。

    犯輕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自身謗三寶。

    詐現親附。

    口便說空。

    行在有中。

    為白衣通緻男女交會淫色。

    作諸縛着。

    于六齋日。

    年三長齋月。

    作殺生。

    劫盜。

    破齋。

    犯戒者。

    犯輕垢罪。

     此釋不敬好時戒也。

    言不敬好時者。

    謂于天王巡狩年月日期。

    不修福慧。

    無敬畏心。

    有失大利。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至親附四句。

    明不敬好時之心。

    口便說空。

    至犯戒者一節。

    詳不敬好時之事。

    言以惡心故者。

    揀非修出世善心故。

    自身謗三寶者。

    揀非但以口謗三寶故。

    謂心若不正。

    則身自不端。

    身不端。

    則百事皆不實故。

    詐現親附者。

    釋不實義。

    謂本非與人親厚。

    而現親厚之相。

    以圖依附。

    口便說空者。

    見其心詐。

    行在有中者。

    見其身謗。

    為白衣等者。

    申明自身謗三寶。

    行在有中之義。

    為白衣者。

    乃為世谛中人經理也。

    通緻男女者。

    通。

    謂通達。

    緻。

    謂緻意。

    以女意達于男。

    以男意達于女。

    凡私通婚嫁之事。

    作諸縛着。

    全不解脫。

    今舉一事。

    以戒餘耳。

    于六齋日等者。

    此句正明不敬好時戒也。

    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

    俱是鬼神得力善月日也。

    亦乃天神巡狩人間。

    考較善惡之期。

    于此月日。

    持戒作福。

    福勝餘時。

    月六齋者。

    初八。

    二十三。

    乃是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之日。

    十四。

    二十九。

    如月小二十八。

    乃是天王太子。

    十五。

    與三十。

    乃天王自身也。

    年三長齋月者。

    每年正。

    五。

    九。

    此三月者。

    名三善月。

    是帝釋天巡狩之月。

    此天殿中有大寶鏡。

    從年正月。

    則照南贍部洲。

    二月。

    則照西牛賀洲。

    三月。

    則照北具盧洲。

    四月。

    則照東勝神洲。

    五月。

    複照南贍部洲。

    如是三番。

    照察人間善惡。

    凡人舉心動念。

    自然鏡中顯現分明。

    是故為佛弟子。

    于此月日。

    宜當勸人齋戒放生。

    作諸福德。

    而反于此時中。

    反作殺生。

    劫盜。

    破齋。

    犯戒。

    損人功德。

    滅人法财。

    自害害人。

    結過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制戒品中廣明。

     如是一句。

    總結前十戒之文。

    應當下二句。

    以勸修行。

    時時刻刻。

    心心念念。

    修學此戒。

    不可忘失意也。

    制戒品一句。

    引大部中别品。

    廣明此義。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

    佛子。

    佛滅度後。

    于惡世中。

    若見外道。

    一切惡人。

    劫賊。

    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及賣經律。

    販賣比丘比丘尼。

    亦賣發心菩薩道人。

    或為官使。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薩見是事已。

    應生慈悲心。

    方便救護。

    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

    及比丘。

    比丘尼。

    一切經律。

    若不贖者。

    犯輕垢罪。

     此釋不行救贖戒也。

    救。

    即救護。

    贖。

    即取贖。

    菩薩護持三寶。

    有理有事。

    以理持事。

    以事持理。

    互相顯發。

    若見三寶破壞。

    不急救贖。

    三寶從此斷滅。

    人間慧命福田亦無地矣。

    故戒之也。

    佛言。

    佛子下。

    舉時分也。

    意謂佛在世時。

    無此等事。

    佛滅度後。

    于惡世中。

    或有此事耳。

    惡世。

    即五濁惡世時也。

    于此時中。

    多諸外道惡人。

    言外道者。

    不達自心。

    多執異見。

    外于正道。

    故名外道。

    斷佛慧命。

    故名惡人。

    如是之人。

    常與佛法共诤。

    與僧共诤。

    劫三寶财。

    盜賣佛菩薩像。

    或賣父母形容。

    且佛為大慈父。

    菩薩為大悲母。

    能與衆生樂。

    能拔衆生苦。

    皈敬供養。

    得福無量。

    豈可賣乎。

    賣則破滅佛寶。

    獲罪無量也。

    及賣經律者。

    經以開心見性。

    而證真常。

    律制三業。

    六根。

    清淨解脫。

    豈可賣乎。

    賣則破滅法寶。

    販賣比丘比丘尼者。

    謂比丘僧尼。

    是人間福田。

    住世僧寶。

    賣則破滅僧寶。

    于三寶中。

    罪皆無量。

    亦賣發心菩薩道人者。

    此廣兼道俗四衆。

    謂凡發大乘心。

    修大乘行者。

    俱是有道之士。

    故稱道人。

    如是比丘道人等。

    或被劫擄盜去。

    賣為官使。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菩薩見有如是苦難事已。

    應生拔苦與樂之心。

    假諸善巧。

    設多種方便門。

    急急救護。

    處處教化檀越。

    取彼财物。

    贖佛菩薩形像。

    如法供養。

    俾見相皈依。

    獲福滅罪。

    及贖比丘比丘尼。

    令離苦難。

    安隐修道。

    并贖一切經律。

    使法輪常轉。

    用開迷途。

    是名佛子住持三寶。

    行菩薩道。

    倘見此事。

    不救贖而坐視者。

    犯輕垢罪。

     ○第三十二損害衆生戒。

     若佛子。

    不得畜刀杖弓箭。

    販賣輕秤小鬥。

    因官形勢。

    取人财物。

    害心系縛破壞成功。

    長養貓狸豬狗。

    若故養者。

    犯輕垢罪。

     此釋損害衆生戒也。

    為菩薩者。

    當以慈悲喜舍。

    為根本心。

    六度萬行。

    為方便門。

    若害物傷慈。

    非是大士心行。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總标損害衆生事。

    言不得畜刀杖弓箭者。

    謂此惡器損害衆生身命。

    惡心易起。

    是故不得畜也。

    不得二字貫下。

    不得販賣輕秤小鬥。

    明瞞暗騙。

    損害衆生交易。

    不得因官形勢。

    取人财物。

    倚威挾勢。

    非善法求。

    損害衆生。

    名利不得。

    所求不遂。

    複假官威。

    害心系縛損彼衆生形體。

    不得求财不遂。

    勒彼變賣兒女産業。

    破壞成功骨肉。

    不得長養貓狸豬狗。

    捕鼠害物。

    為利販賣。

    以恩結仇。

    已上諸戒。

    不得有作。

    向下結過。

    若故養者。

    犯輕垢罪。

    問。

    文中所言。

    不得畜。

    賣。

    害心。

    長養。

    有多種事。

    結文隻言。

    若故養者犯罪何也。

    答。

    養尚不得。

    豈許畜賣。

    故一戒一切戒也。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觀一切男女等鬥。

    軍陣兵将。

    劫賊等鬥。

    亦不得聽吹貝。

    鼓。

    角。

    琴。

    瑟。

    筝。

    笛。

    箜篌。

    歌叫妓樂之聲。

    不得摴蒱圍棋。

    波羅塞戲。

    彈棋。

    六博。

    拍鞠。

    擲石投壺。

    牽道八道行城爪鏡。

    蓍草。

    楊枝。

    缽盂。

    髑髅。

    而作蔔筮。

    不得作盜賊使命。

    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此釋邪業覺觀戒也。

    邪業。

    揀非正業。

    覺。

    即覺照。

    觀。

    即觀察。

    覺體本無邪正。

    全在照察。

    若被物轉。

    即名邪業覺觀。

    若能轉物。

    即名正業覺觀。

    此恐初心菩薩。

    心念不結。

    觀照不熟。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總标邪業覺觀根本之義。

    言以惡心故者。

    揀非屬行道中隐顯攝化遊戲善念。

    明是逐情流轉。

    故名惡心。

    觀一切男女等鬥者。

    正明邪業覺觀之事相也。

    觀即能觀之心。

    一切等者。

    即所觀之境也。

    此有二事。

    一者。

    謂即一切男女戲舞之事。

    二者。

    或乃因忿相诤鬥毆之事。

    故雲一切男女等鬥。

    軍陣兵将等鬥者。

    即兩國敵殺。

    以各圖封蔭故。

    劫賊等鬥者。

    此即盜賊劫掠鬥殺之事。

    以上鬥事不一。

    俱系眼觀使心流逸。

    此戒眼觀。

    即是戒心。

    切勿被争鬥境所轉。

    欲令眼根得其清淨。

    心亦清淨。

    所謂一根清淨。

    而多根清淨也。

    是故應效諸大菩薩。

    常與五陰等魔共戰可也。

    亦不得聽吹等者。

    承上不但眼家不得邪觀。

    耳家亦不得邪聽。

    是則清淨耳根。

    不被物奪。

    即旋轉聞機故。

    貝。

    即螺貝。

    南蠻國人。

    吹以節樂。

    鼓。

    即杖鼓。

    斫木為匡。

    以革蒙兩面可擊者也。

    角。

    即犀角。

    羌胡吹之。

    以驚中國之馬。

    琴。

    即雅琴。

    古制五弦。

    今制七弦。

    瑟者。

    有五十弦。

    庖犧所作。

    虞舜改為二十五弦。

    筝。

    十三弦。

    蒙恬所作。

    笛。

    有七也。

    以竹為之。

    箜篌者。

    有二十四弦。

    師延所作。

    已上皆是樂器之類。

    歌叫妓樂之聲者。

    即人樂之聲也。

    雖則人樂有異。

    一入耳根。

    使心流蕩。

    以不得聽也。

    不得摴蒱等者。

    亦令身根清淨。

    摴蒱即賭博是。

    圍棋。

    即奕棋是。

    波羅塞戲。

    即象是棋。

    彈棋。

    即漢時妝奁戲。

    六博。

    即雙陸是。

    拍鞠。

    即蹴圓是。

    擲石。

    即今投壺。

    古以石投。

    今以矢投。

    牽道。

    即走馬賣械之類。

    行城。

    即城垛上行走。

    或牽道八道行城棋是。

    雖則事有各别。

    皆賭博之類也。

    爪鏡。

    用藥塗指上。

    咒之則有光明。

    如鏡照人。

    斷人吉兇。

    蓍草。

    出文王墓。

    百莖一叢。

    上有青雲覆蓋。

    下有靈龜伏氣。

    長大截取以筮。

    斷人休咎。

    楊枝。

    即樟柳神。

    附人耳邊。

    報人禍福者是。

    缽盂。

    即今照水碗是。

    以水注盂。

    用以刀咒攪之令定。

    以斷人是非故。

    髑髅。

    取新屍首咒之自靈。

    能說人禍福故。

    而作蔔筮者。

    此總收上幾種而言。

    不得作盜賊使命者。

    意謂設遇盜賊擄去。

    乃至畢命。

    必不可為彼作使命也。

    一一不得作者。

    此句總結。

    是佛叮咛勸誡之言。

    謂上諸邪事業。

    俱非佛子所為。

    故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經中音樂博筮之具。

    多同此方。

    故引釋之(上文波羅塞戲彈棋二解。

    疑書刻之訛耶。

    恐波羅塞戲。

    即妝奁戲彈棋。

    即象棋是也)。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若佛子。

    護持禁戒。

    行住坐卧。

    日夜六時。

    讀誦是戒。

    猶如金剛。

    如帶持浮囊。

    欲渡大海。

    如草系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發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此釋暫念小乘戒也。

    暫即頃刻也。

    念即作意也。

    言小乘戒。

    揀非大乘。

    昔舍利弗行菩薩行。

    遇婆羅門乞眼。

    舍利弗言。

    眼在我身有用。

    爾用何為。

    婆羅門言。

    汝修菩薩行者。

    随乞即與。

    莫管有用無用。

    時舍利弗即取眼與。

    彼得在手。

    以鼻嗅之曰。

    腥臊臭物。

    用他作麼。

    唾踏而去。

    舍利弗言。

    菩薩行難。

    隻一念中舍戒。

    退堕聲聞二十小劫。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此總标明行菩薩行時分。

    言護持禁戒者。

    護。

    即防護。

    使魔無能侵故。

    持。

    謂堅持。

    使心無有退故。

    禁。

    即約束五根不動。

    戒。

    即止滅意地不起。

    所謂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也。

    行住坐卧。

    即四儀處。

    日夜六時。

    晝六夜六之十二時也。

    于此時分。

    護持佛戒。

    不被境風耗蕩。

    是則戒堅得定。

    定澄發慧。

    三學具足。

    三身圓滿也。

    讀誦是戒。

    申明護持方便。

    言護持是戒者。

    雲何護持。

    即當熟讀是戒。

    對本尋文。

    知戒輕重開遮。

    誦以離本究心。

    明其指歸。

    保持是戒。

    猶如金剛。

    以金剛智。

    能碎一切妄想颠倒。

    嚴護戒品。

    亦如帶持浮囊。

    得渡苦海。

    浮囊。

    渡海器也。

    昔有商人持囊渡海。

    海中羅刹。

    從乞浮囊。

    其人不與。

    乃乞一半。

    亦不聽許。

    至乞一絲。

    亦不從願。

    何故。

    命在囊故。

    浮囊若破。

    則于海岸終不能到。

    以喻持戒之人。

    欲渡生死苦海。

    設遇愛染羅刹。

    假求一願。

    亦終不從。

    何故。

    命在戒故。

    戒若有破。

    則溺生死苦海。

    永無出期。

    是故護戒若此。

    如草系比丘者。

    此喻持戒悲心。

    不傷物故。

    昔有比丘。

    被賊所抄。

    恐追趕至。

    故将比丘以草系縛。

    比丘奉佛禁戒。

    不拔生草。

    不敢動移。

    時遇王過。

    得以釋脫。

    此小乘法。

    何以引喻大乘。

    意謂小乘無望成佛。

    尚于此戒如是堅持。

    況大乘人。

    兼利自他。

    豈可于是戒中而生放逸。

    是故菩薩持戒。

    亦當如此。

    常生大乘善信者。

    正謂小乘之人。

    不信自心是佛。

    茲者大乘新學。

    雖生是信。

    恐遇二境則退。

    故勉于此。

    大乘常生善信。

    恒無間斷。

    應信自心是佛。

    自心作佛。

    以決定信。

    信得我是因中一尊未成之佛。

    但未即得果地莊嚴。

    以我行願未圓。

    惑障未空故也。

    諸佛是已成之佛者。

    意謂諸佛。

    已得三身圓滿。

    萬德具足。

    五住究竟。

    二死永亡。

    是故我能如是修因。

    必然如是證果。

    若少有怠惰。

    即失當來莊嚴之果佛也。

    上護持禁戒者。

    行也。

    常生善信者。

    信也。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者。

    解也。

    發菩提心者。

    此心乃是信解行中本覺智體。

    信解行三雖具。

    若證佛果。

    必于所發大乘菩提正心。

    念茲在茲。

    永無忘失。

    以是念念不去于心。

    乃是菩薩純熟戒行。

    佛果可期。

    若于所信。

    所解。

    所行。

    所發之中。

    但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問。

    隻此一念。

    何雲犯罪。

    答。

    雖雲暫念。

    佛種有傷。

    失菩提心。

    即為魔業。

    豈不緻退堕二十小劫乎。

    故此得罪。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

    常應發一切願。

    孝順父母師僧。

    願得好師。

    同學善知識。

    常教我大乘經律。

    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使我開解。

    如法修行。

    堅持佛戒。

    甯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薩。

    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此釋不發願戒也。

    承上護戒發心。

    已起大乘信解。

    又必發願勤求師友。

    發明理趣。

    于理不明。

    猶恐錯念。

    濫同小乘外道。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總标明發諸大願也。

    言常應者。

    謂發願不難。

    惟恐不恒。

    所以常應發願。

    以是大願無盡。

    一切皆發。

    衆生無盡。

    而煩惱障。

    業障。

    報障。

    一切無盡。

    故菩薩之願心。

    亦無有盡。

    故雲。

    常應發一切願也。

    孝順父母師僧等者。

    此别開願心也。

    願雖無量。

    十願總攝。

    一願孝順父母。

    二願求好師。

    三願求同學。

    四願求大法。

    五願求十發趣。

    六願求十長養。

    七願求十金剛。

    八願求十地。

    九願求開解佛乘。

    十願堅持佛戒也。

    一願孝順父母。

    問曰。

    父母有生育之恩。

    師僧有教誨之德。

    自然不敢忤違。

    何假發願孝順。

    謂小乘戒中。

    比丘為道。

    若父母不能繩線。

    比丘乞食與半。

    雖孝不大。

    今于大乘戒中。

    以觀一切衆生。

    如己父母。

    若不發願孝順。

    恐同小乘見解。

    其心不普不恒。

    故當發願如此。

    二願得好師者。

    謂師有大乘小乘。

    正見邪見。

    有解無行。

    有行無解之别。

    今所求者。

    願求正知正見。

    解行具足之師。

    問。

    上雲發願孝順師僧。

    此又揀擇。

    願得好師者。

    何也。

    上在供養承事邊說。

    此在求道邊說。

    故當願求好師。

    非同我慢之心也。

    三願同學善知識者。

    雖逢聖師指點。

    更須賢朋資輔。

    即如臨濟激發于首座。

    昌黎發悟于三平。

    所以求師為最。

    訪友第一。

    是故求同學者。

    必真善知識也。

    四願常教我大乘經律者。

    擇非小乘法也。

    承上求師擇友為欲常常教我大乘經律。

    使我頓圓佛慧故也。

    所以圓覺五性差别。

    乃在遇師遇教。

    是故願求大乘法也。

    五願修十發趣者。

    即十住位。

    以發真源。

    修空觀理故。

    六願修十長養者。

    即十行位。

    長養菩提。

    修假觀行故。

    七願修十金剛者。

    即十向位。

    智悲雙運。

    修中道觀故。

    八願修十地者。

    即十聖位。

    以圓修三觀。

    圓證三身故。

    九願使我開解者。

    謂上教以大乘經律。

    非但隻教熟讀而已。

    更欲于大乘經律中。

    所诠三賢十聖。

    修證菩提道法。

    一切行門。

    使我一一開解。

    得以如法修行。

    而速證佛果也。

    十願堅持佛戒者。

    謂雖求大乘。

    智悲雙運。

    若不堅持佛戒。

    聖賢道果。

    一切皆失。

    所謂若犯如微塵許。

    現身不得發菩提心。

    乃至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雲雲。

    是故發願堅持佛戒。

    設遇惡緣。

    甯舍身命。

    念念不敢舍去堅持佛戒之心。

    如是發願。

    如是持戒。

    是真佛子。

    決定成佛而無疑也。

    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

    發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願言。

    甯以此身。

    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

    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複作是願。

    甯以熱鐵羅網千重。

    周匝纏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複作是願。

    甯以此口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卧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投熱鐵镬。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

    屋宅。

    園林。

    田地。

    複作是願。

    甯以鐵錘打碎此身。

    從頭至足。

    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視他好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鐵錐。

    劖刺耳根。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聽好音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嗅諸香。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食人百味淨食。

    複作是願。

    甯以利斧斬斫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着好觸。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成佛。

    菩薩若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此釋不發誓戒也。

    前為發願。

    此乃發誓。

    以先願後誓者。

    猶馬雖有辔勒。

    更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