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戒法。
萬古弘規。
誰敢違也。
言一切發心菩薩者。
此即圓該十信。
乃是發大乘心諸菩薩也。
既初發心。
亦當如我誦也。
謂不但汝等初發心者當誦。
即入理證真。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地位諸菩薩。
此諸菩薩。
戒心既固。
戒行已圓。
如是菩薩。
亦如是誦。
其初心誦戒。
尤可知也。
是故戒光等者。
此舉勝緣。
明勝因也。
謂從舍那自誦。
而即千佛随誦。
以千佛自誦故。
乃至新學。
舊學菩薩。
亦如是誦。
是故戒光之緣。
親從諸佛口中流出。
既言光從口出。
是有緣矣。
既有是緣。
必有其因。
以緻此緣。
故雲。
有緣非無因。
故光。
光等者。
破執情也。
恐凡外小乘。
聞有緣有因。
遂生執着。
不達自家本有戒光。
向外馳求。
故雲。
此光非屬青黃赤白黑之色塵法。
非屬四大幻色之妄身法。
非屬六塵緣影之妄心法非屬外道為有為無之斷常邪見法。
非屬二乘修證因果等戲論法。
此心地戒光者。
乃超情塵。
離有無見。
絕修證心。
不可思議。
是一切佛所證無上菩提無餘涅槃。
本源之法。
是行菩薩道者之根本法。
既此戒光。
是一切根本法。
是故大衆諸佛子等。
應當受持。
應當讀誦。
應當善學。
善學者。
謂當于此心地戒光。
必能受持通達其義。
受而無受。
無受而受。
善用之也。
諸佛子谛聽者。
誡聽辭也。
謂此心地戒光。
實相大法。
若不息慮忘言。
默聽玄會。
則亦不能與之相應。
是故勸谛聽也。
若受佛戒等者。
舉能受之人也。
謂若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如是等衆。
皆來受佛戒也。
國王等解見前。
言八部者。
即天。
龍。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之八部鬼神也。
金剛神者。
即護法大力士。
畜生。
即六畜等。
變化人者是即天龍鬼神。
禽畜等類。
有大神通力者。
故能化人形也。
言但解等者。
此明戒師。
不得揀擇義也。
形雖有别。
性本無殊。
無論貴賤人鬼。
但能解得法師說戒法語。
即不得揀擇。
一一盡得與他傳授菩薩心地戒法而去。
莫作分别而留難也。
皆名第一清淨者。
者字牒定。
謂諸衆生。
于諸佛淨戒未受之先。
背覺合塵。
染污梵行。
故不清淨。
今受戒時。
一切忏悔。
洗滌淨器。
返妄歸真。
梵行具足。
非同聲聞次第清淨。
故雲。
皆名第一清淨者。
○二說戒相貌(二) 初總說戒相 二别說戒相。
○初總說戒相。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此承上言。
既受佛戒。
為成佛因地心。
當誦佛戒。
明佛戒行。
為成佛果也。
佛告諸佛子者。
呼告能受人也。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者。
明所受戒本法也。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二句。
牒明違法之人。
非菩薩。
非佛種子。
二句。
斷定違法之過。
謂波羅提木叉。
是菩薩本業。
今既不誦。
即棄本業。
本尚不得。
雲何利益衆生。
而名菩薩。
故雲。
非菩薩也。
此光明金剛寶戒。
是成佛之真種。
真種既失。
即佛果皆失矣。
故雲。
非佛種子。
何以故。
以不肯誦佛戒。
不明戒性故也。
我亦如是誦者。
舉自果人。
以勸因人誦也。
一切菩薩等者。
舉同因人以勸誦也。
謂我乃果人。
尚如是誦。
況因人乎。
且過去一切菩薩已誦。
未來當誦。
現在今誦。
三世一切菩薩。
同修因人。
是已成熟菩薩。
亦如是誦。
況汝等新學而不誦乎。
是故勸汝亦當誦也。
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者。
謂聲聞戒執身。
以堕限量。
而菩薩戒持心。
離限量故。
今于無限量中。
表舉一二。
故雲。
我已略說。
言相貌者。
謂波羅提木叉戒體。
本無形相。
不妨有持戒者。
得持戒之相貌。
而毀戒者。
獲毀戒之相貌。
所謂心持咒印。
顧盻雄毅等是也。
應當學者。
勸習學也。
謂上既知戒有持毀相貌。
應當時時勤學不可怠也。
敬心奉持者。
謂敬奉此戒。
當要尊重。
刻刻行持。
切勿忘失成佛種子。
故雲。
敬心奉持。
○二别說戒相(二) 初說重戒相 二說輕戒相。
○初說重戒相(二) 初别說十重 二總結十重。
○初别說十重(十)。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
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
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一殺戒相也。
聲聞四棄。
淫戒為首。
聲聞志出三界。
無望成佛。
唯斷續生。
故以淫戒居首。
菩薩化利衆生。
以慈為本。
是故一切衆生。
皆知貪生畏死。
若斷彼命。
便失本慈。
且令生銜苦。
怨恨不忘。
累生酬報無已。
是以殺戒在先。
故楞嚴經雲。
佛告阿難。
又諸世界。
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故戒之也。
佛言。
佛子下。
正明殺事。
乃至一切下。
以輕況重。
例明不當殺也。
是菩薩下。
正明佛子。
戒所當持。
而反恣心下。
舉不持之過。
是菩薩下。
結不持之罪也。
佛言佛子者。
呼其人而告之。
言為佛子。
受持佛戒。
常依戒修。
不可輕違佛制。
以下仿此。
言自殺者。
是自己行殺。
乃身心所造殺業也。
教人殺者。
雖不自己行殺。
而使他人行殺。
乃心口所造殺業也。
或不自殺。
亦不教殺。
假以巧設方便。
令其緻死。
是名方便殺。
乃意地所造殺業也。
贊歎殺者。
謂以竦踴語。
令彼殺者。
快意而行。
亦屬心口所造。
見作随喜者。
謂見他行殺。
雖亦不教不贊。
然其心念随而喜之。
此屬意業。
乃至咒殺者。
謂殺法甚多。
不悉繁舉。
故超略之。
以西域有惡咒。
咒之令死。
亦屬心口所造。
以上所殺之相。
或隻有殺因。
若殺緣不至。
則不成殺。
或因緣會合。
而前起殺念。
不複相續。
亦不成殺。
必因。
緣。
法。
三事成就。
方成殺業也。
言殺因者。
謂諸衆生從無始來。
具有貪等種子。
十惡業因。
初心菩薩。
見思等惑。
諸煩惱障未空。
殺等習氣不忘。
忽起一念現行。
故名殺因。
殺緣者。
謂所殺人畜等。
宿世怨家聚會為緣。
殺法者。
謂刀。
杖。
網。
惡咒。
方便等。
斷彼命根為法。
繇是三種和合。
任運成殺為業。
以緻當來互相殺害也。
菩薩紹隆佛種。
上弘下化。
求解脫道。
必以慈心為六度本。
是故戒殺為第一事。
又不但人。
與大身衆生。
而不得殺。
乃至一切凡有命者。
如草。
如木。
但有生長義者。
俱不得無故而加折損。
況生靈耶。
問。
菩薩冤親普度。
是殺皆遮。
但戒故殺。
似非等慈。
答。
一切遮者。
為出家菩薩言也。
如國王宰官。
殺一救多。
興善滅惡。
正權乘菩薩。
大慈悲心。
故有遮有開。
但戒不得無故為名為利以私心成殺也。
是菩薩等者。
正明佛子所修之道。
而勸其當行也。
慈悲心者。
是菩薩根本心。
乃于此心。
應當常恒安住而莫忘失。
故雲。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常住二字。
貫下孝順心也。
以慈悲心。
愛衆生如赤子。
恒與之樂而拔其苦。
以孝順心。
敬衆生如父母。
不敢違忤。
而常恒奉事之。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者。
此方便救護四字。
乃是慈悲心。
孝順心中。
救護衆生善巧學處。
使一切衆生安樂。
永離刀砧等苦。
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
者字斷定非為之詞。
謂修菩薩行者。
若見衆生有苦。
如不能救護者。
尚缺慈悲。
已乖本行。
況複恣縱其心。
快逞其意。
以殺衆生者乎。
其殘害已甚。
正所謂斷大慈悲心。
故當結罪。
是菩薩波羅夷。
波羅夷者。
華言極惡。
亦雲棄罪。
謂犯此罪。
永棄佛海之外。
不得入于清淨衆中。
共同說戒羯磨。
一切僧事。
皆無有分。
故雲棄罪。
當堕惡道。
故雲極惡。
雲是菩薩波羅夷罪者。
表其分位當然。
是自失其分位。
故曰。
是菩薩波羅夷罪也。
自從上若自殺下。
至不得故殺一節。
此即攝律儀戒。
謂無惡不止也。
從是菩薩下。
至救護一切衆生一節。
此即攝善法戒。
謂無善不修也。
既斷一切惡。
自不令其至于苦地。
既修一切善。
自然令其得至樂處。
是為饒益衆生戒。
所謂無生不度也。
繇滅一切惡。
而惑盡障除。
以諸惡盡淨故。
名為斷德。
因斷成功。
當來果上證法身佛。
繇修一切善。
而智顯慧開。
以諸善集聚故名為智德。
因智成功。
當來果上證報身佛。
以斷惡修善。
饒益衆生故。
名為恩德。
以恩成功。
當來果上證應身佛。
如是三德身相。
總在三業。
六根。
斷惡。
修善。
而得成就。
是名菩薩波羅提木叉反此即波羅夷。
餘皆仿此。
○第二盜戒。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
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
劫财物。
一切财物。
一針。
一草。
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二盜戒相也。
盜者。
謂不與者不得故取。
若強取者。
皆名偷盜。
所謂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故應戒也。
若佛子下。
至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一節。
此名攝律儀戒。
而菩薩下。
至生福生樂一節。
名攝善法戒。
以上斷惡修善。
即饒益有情戒也。
言自盜者。
謂親手竊取人之财物。
名為自盜。
令他行竊。
名教人盜。
假設方便善巧而取。
使彼自然而與。
名方便盜。
念誦邪咒。
以幻術力。
令彼财物自然而來。
是名咒盜。
盜因者。
謂無始熏習賊貪種子為因。
或暫起盜念也。
盜緣者。
謂金銀等寶現前助成盜心為緣。
盜法者。
即設巧計盜人财物為法。
盜業者。
謂因。
緣。
法。
三事俱備。
任運成盜。
以緻當來為畜為奴。
世世償還苦報。
不但人民财物。
不得行盜。
乃至鬼神之物。
亦是有主。
如祠廟中供具等物。
亦不得盜也。
劫賊物者。
謂劫盜所得之物也。
一切财物下。
以輕例重。
明決不得盜也。
謂毋論貴賤輕重。
一切财物。
而不得強取。
即若至微至賤。
一針一草。
皆不得不與而取。
若取即犯盜戒。
故曰。
不得故盜。
而菩薩下。
勸其當行也。
而為菩薩者。
應觀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亦如父母。
是故當生孝順心。
供養如佛。
如父。
如母。
若盜彼物。
即名盜佛物也。
應生慈悲心者。
即菩薩本行心。
此心能與其樂。
能拔其苦。
當觀衆生。
如子如女。
不以忍心令其饑凍。
故雲。
應生佛性慈悲心也。
常助一切等者。
承上。
既是恒具孝順慈悲之心。
是故應當常助一切人。
生彼身中之福。
生彼心中之樂可也。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有是理乎。
是故結成不應之過。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三淫戒相也。
淫者。
謂與男女身心流逸。
污淨行故。
此即三界。
四生六道衆生。
輪回生死根本法也。
淫根不斷。
永無得出生死輪回。
所謂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故當戒也。
自淫者。
謂自身與男女作纏縛故。
教人淫者。
亦即使彼不解脫故。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者。
淫類甚多。
指一例餘。
示所戒也。
淫因等者。
謂成淫事。
單根不就。
獨境不成。
必具因。
緣。
法三。
故成淫也。
言淫因者。
無始貪淫習氣為因。
淫緣者。
男女合會助成為緣。
淫法者。
撫摩憐愛情術為法。
以是因緣法三和合。
任運成淫為業。
而感六道輪回。
不得解脫苦果等報也。
乃至畜下。
以異例常。
謂不但人女。
不得生染。
乃至畜生之女。
諸天鬼神之女。
亦皆不得淫也。
非道行淫者。
謂于妻妾正淫中。
犯其非道之處。
或非其時也。
于出家者。
一切全斷。
在家之人。
惟制外淫。
及與非道非時淫也。
已上所戒。
斷一切惡。
向下所勸。
修一切善。
其中斷修。
即恩及衆生也。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者。
牒定為菩薩者。
不同無智慧人。
應當觀察一切男子即是我父。
一切女人即是我母。
不敢犯之。
故雲。
應生孝順心也。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者。
此是人己兩利。
謂以一己清淨之法。
而并與所不犯之人。
令斷愛欲根本。
救度一切衆生。
脫離三界纏縛。
方是菩薩慈悲教導。
淨法與人。
若不能生如是教益之心。
已非菩薩。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而使一切衆生。
入愛見坑。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
邪見。
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四妄語戒也。
言妄語者。
即虛诳不實也。
乃即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自非聖人。
而言我是聖人。
非實得上人法。
而言我得上人法。
欺诳愚夫。
亦是自欺。
若究其情。
是乃希求名聞。
貪圖利養。
此罪不善。
故戒之也。
自妄語者。
即自己說我是聖人。
我已悟了道。
我是第幾祖。
故雲自妄語。
教人妄語者。
或命弟子。
或使朋友互相傳言。
亦如我說。
故雲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者。
以巧語言。
合彼機宜。
自然而信。
故雲方便妄語。
妄語因者。
謂無始诳貪種子。
虛妄習氣為因。
妄語緣者。
謂有可欺之人現前。
助成為緣。
妄語法者。
欲惑人心取信。
必有架言之法則也。
妄語業者。
以因。
緣。
法。
三事和合。
任運成妄為業。
以緻将來拔舌犁耕等苦果報也。
所謂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者。
此也。
乃至不見言下。
以輕明重。
言妄語者。
不但重者。
不得故犯。
乃至最輕者。
如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皆不得也。
不見言見者。
謂本不曾見他作惡。
以順人意而言見故。
見言不見者。
謂實見他人行善。
以嫉妒心而言未見其善也。
身心妄語者。
謂上不見言見等。
已出于口。
口本屬身。
口不自言因心而發。
故雲身心妄語。
已上所戒。
即攝律儀戒。
向下勸其當修。
即攝善法戒。
既言出真實。
即攝衆生戒也。
而菩薩常生下。
正明饒益衆生語也。
謂菩薩者。
凡所出言。
常生正語。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可也。
言正語者。
即語不偏邪故。
正見。
即見不颠倒故。
謂語正者。
而見自正。
繇是自己說誠實語。
方能取信于人。
是故亦使一切衆生。
而得正語正見。
皈依佛教。
為正人也。
若為菩薩自無正語正見。
已非菩薩智行。
況反更起一切衆生。
邪語邪見。
造邪業者。
其罪何辭。
是故菩薩得波羅夷罪。
惟除救人急難。
方便權巧。
凡有益者。
不但無過。
更有功德。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酤業。
一切酒。
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五酤酒戒也。
言酤酒者。
謂釀酒賣人也。
以酒與人。
所害者廣。
能使飲者。
多起非心。
敗國亡家。
喪身失命。
種種過惡。
無所不至。
皆因飲酒。
故戒之也。
自酤酒者。
謂自貪利而貨賣也。
教人酷酒者。
其義有二。
一謂教人造作貿易之語。
二謂以本與他瓜分其利。
酤酒因者。
無始貪利之心為因。
酤酒緣者。
米麥工人等具。
助成為緣。
酤酒法者。
謂醞釀曲糱等為法。
酤酒業者。
以上三事和合。
營運成酤為業。
緻受當來癡熱無知果報等苦也。
一切酒不得酤者。
謂不但米麥等酒不可造。
乃至甘蔗。
葡蔔。
楊梅。
棗子等物。
一切俱不可造。
所以然者。
以一切酒。
皆起一切罪業因緣故也。
四分律雲。
酒有三十六失。
始于不孝父母。
不敬三寶。
終于落水凍死熱亡。
又智度論雲。
酒有三十五失。
始于現生虛乏。
終于來世愚癡。
真乃世間狂藥。
烈于砒鸩。
古有優婆塞。
以一飲酒。
諸戒俱破。
故雲。
起罪因緣。
已上所戒。
斷一切惡下。
明佛子所行之正行。
即修一切善。
其中斷惡修善。
即饒益衆生戒也。
而為菩薩行者。
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可也。
明達。
即智慧照了義。
菩薩應依般若。
以大智慧光明。
自覺。
覺他。
曲盡方便。
開化衆生。
必緻發生各各本有大智慧明。
于諸事理。
了然通達。
如或不能。
猶失菩薩方便之行。
況反以酒酤賣與人。
發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耶。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
在家菩薩。
比丘。
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六說四衆過戒也。
說者。
謂快心。
談說。
總有二種。
一者。
正理立量。
二者。
非理論量。
此是非理論量也。
說四衆過者。
謂妄議出家二衆。
在家二衆過失。
既為菩薩。
于同行友。
無過不可謗讪。
設彼有過。
當以慈悲善言勸谕。
令彼知過必改。
忏悔為門。
胡得向外人說。
自辱法門。
使聖道不行。
此罪非細。
故戒之也。
口自說者。
謂謗出自口也。
出家在家四衆。
乃是發大乘心。
禀受大乘戒者。
故雲菩薩。
比丘。
比丘尼者。
别開出家二衆。
乃是内秘外現。
受聲聞戒人也。
教人說罪過者。
其義有二。
一者。
己有私忿。
令人宣說彼過。
以快自心。
二者。
他人之忿。
即令彼所忿者說之。
乃就中取事也。
言罪過者。
罪。
謂重垢輕垢等罪。
過。
謂七逆十惡等過。
以過定罪。
故雲罪過。
如是缁白四衆。
俱是住持三寶。
弘通佛法之人。
為佛子者。
不得口自宣說彼之罪過。
亦不得教他人說彼罪過。
應善護口。
其福無量。
罪過因者。
無始以來。
惡口習氣為因。
罪過緣者。
謂彼少有形迹。
可以借口為緣。
罪過法者。
妝點罪過。
巧說方便。
欲人取信為法。
罪過業者。
三事和合。
巧運成說為業。
緻使當來。
受截舌地獄苦果等報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即修一切善。
斷惡修善。
即攝衆生戒也。
聞外道惡人者。
謂外道颠倒惡見。
斷佛慧命。
使諸衆生。
堕坑落塹。
故名惡人。
二乘亦名惡人者。
以不能續佛慧命。
故亦名惡人也。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者。
謂外道小乘。
不達大乘逆行順行境界。
見其所為。
說言非法非律。
為菩薩者。
聞此惡說。
應當生慈愍心。
教化是惡人輩。
使外道改惡從善。
反邪歸正。
令二乘舍小知見。
發起大乘善信可也。
如或不能如是開化。
尚缺慈悲。
豈有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耶。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
口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七自贊毀他戒也。
口自贊毀他者。
謂贊自己能行六度。
欲人恭敬供養。
而常毀訾他人。
令彼道法不能流通。
緻使喪名失利。
此非佛子所為。
故戒之也。
口自贊毀他者。
謂自口贊自己之長。
而毀他人之短。
亦教人自贊毀他者。
謂教他人亦贊我有德。
而毀他無德也。
毀他因者。
謂無始來。
貪嫉習氣。
常懷自贊毀他之心。
為因。
毀他緣者。
謂欲毀人境現前為緣。
毀他法者。
謂毀人善德。
令取信于人為法。
毀他業者。
以此三事和合。
作運成毀為業。
以緻當來受苦果報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應代下。
勸其當行。
即修一切善也。
既為菩薩。
倘見他人有過。
尚應自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以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以如是心。
行如是行。
如來方名此人。
為真實菩薩。
若自揚己有德。
隐覆他人好事。
而反令他人受毀辱者。
此非佛子心行。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悭惜加毀戒。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
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乃至不施一錢。
一針。
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
一偈。
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八悭惜加毀戒也。
謂悭吝财法。
見求不與。
反加打罵也。
悭惜屬貪分。
加毀屬瞋分。
貪瞋二法。
繇無智慧。
即癡分攝。
性貪堕餓鬼。
加毀堕地獄。
愚癡堕畜生。
三毒不善。
故戒之也。
自悭。
謂即自己吝惜财法。
不惠人也。
教他悭者。
使他吝惜。
以遮自己悭貪心也。
悭因者。
以無始來。
常懷吝惜之心為因。
悭緣者。
見求财法之人。
不相契合。
遮護為緣。
悭法者。
以巧設種種遮護。
不施為法。
三事和合。
作意成悭為業。
緻受當來餓鬼果報等苦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勸其所行。
即修一切善也。
言為菩薩者。
若見一切貧窮之人。
無論遠近親怨。
來乞求者。
應當平等。
随其前人一切所須。
悉給與之。
勿吝惜也。
貧窮人者。
有二種人。
一身貧窮。
謂乞衣即與之衣。
乞食即與之食。
如乞安身之所。
即施安身所也。
二心貧窮。
謂乞法即與法。
如大乘根。
即以大乘法施。
如小乘根。
即以小乘法施。
随其所須。
一切不吝。
如是之施。
是名菩薩慈悲道行。
而為菩薩。
若以惡心故。
自私自利。
以瞋心故。
厭人乞求。
不但不肯多施。
乃至一錢。
一針。
一草。
總不施與。
又或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
一偈。
一微塵許法。
如是之心。
尚失菩薩慈悲之道。
堕悭吝罪。
何況反更加罵辱乎。
是菩薩波羅夷罪。
律雲。
見乞不施。
有二不犯。
一者。
如乞财作惡。
乃害人害生命。
不施不犯。
二者。
如乞法已。
還歸外道。
助外道法。
不說不犯
萬古弘規。
誰敢違也。
言一切發心菩薩者。
此即圓該十信。
乃是發大乘心諸菩薩也。
既初發心。
亦當如我誦也。
謂不但汝等初發心者當誦。
即入理證真。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地位諸菩薩。
此諸菩薩。
戒心既固。
戒行已圓。
如是菩薩。
亦如是誦。
其初心誦戒。
尤可知也。
是故戒光等者。
此舉勝緣。
明勝因也。
謂從舍那自誦。
而即千佛随誦。
以千佛自誦故。
乃至新學。
舊學菩薩。
亦如是誦。
是故戒光之緣。
親從諸佛口中流出。
既言光從口出。
是有緣矣。
既有是緣。
必有其因。
以緻此緣。
故雲。
有緣非無因。
故光。
光等者。
破執情也。
恐凡外小乘。
聞有緣有因。
遂生執着。
不達自家本有戒光。
向外馳求。
故雲。
此光非屬青黃赤白黑之色塵法。
非屬四大幻色之妄身法。
非屬六塵緣影之妄心法非屬外道為有為無之斷常邪見法。
非屬二乘修證因果等戲論法。
此心地戒光者。
乃超情塵。
離有無見。
絕修證心。
不可思議。
是一切佛所證無上菩提無餘涅槃。
本源之法。
是行菩薩道者之根本法。
既此戒光。
是一切根本法。
是故大衆諸佛子等。
應當受持。
應當讀誦。
應當善學。
善學者。
謂當于此心地戒光。
必能受持通達其義。
受而無受。
無受而受。
善用之也。
諸佛子谛聽者。
誡聽辭也。
謂此心地戒光。
實相大法。
若不息慮忘言。
默聽玄會。
則亦不能與之相應。
是故勸谛聽也。
若受佛戒等者。
舉能受之人也。
謂若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如是等衆。
皆來受佛戒也。
國王等解見前。
言八部者。
即天。
龍。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之八部鬼神也。
金剛神者。
即護法大力士。
畜生。
即六畜等。
變化人者是即天龍鬼神。
禽畜等類。
有大神通力者。
故能化人形也。
言但解等者。
此明戒師。
不得揀擇義也。
形雖有别。
性本無殊。
無論貴賤人鬼。
但能解得法師說戒法語。
即不得揀擇。
一一盡得與他傳授菩薩心地戒法而去。
莫作分别而留難也。
皆名第一清淨者。
者字牒定。
謂諸衆生。
于諸佛淨戒未受之先。
背覺合塵。
染污梵行。
故不清淨。
今受戒時。
一切忏悔。
洗滌淨器。
返妄歸真。
梵行具足。
非同聲聞次第清淨。
故雲。
皆名第一清淨者。
○二說戒相貌(二) 初總說戒相 二别說戒相。
○初總說戒相。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此承上言。
既受佛戒。
為成佛因地心。
當誦佛戒。
明佛戒行。
為成佛果也。
佛告諸佛子者。
呼告能受人也。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者。
明所受戒本法也。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二句。
牒明違法之人。
非菩薩。
非佛種子。
二句。
斷定違法之過。
謂波羅提木叉。
是菩薩本業。
今既不誦。
即棄本業。
本尚不得。
雲何利益衆生。
而名菩薩。
故雲。
非菩薩也。
此光明金剛寶戒。
是成佛之真種。
真種既失。
即佛果皆失矣。
故雲。
非佛種子。
何以故。
以不肯誦佛戒。
不明戒性故也。
我亦如是誦者。
舉自果人。
以勸因人誦也。
一切菩薩等者。
舉同因人以勸誦也。
謂我乃果人。
尚如是誦。
況因人乎。
且過去一切菩薩已誦。
未來當誦。
現在今誦。
三世一切菩薩。
同修因人。
是已成熟菩薩。
亦如是誦。
況汝等新學而不誦乎。
是故勸汝亦當誦也。
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者。
謂聲聞戒執身。
以堕限量。
而菩薩戒持心。
離限量故。
今于無限量中。
表舉一二。
故雲。
我已略說。
言相貌者。
謂波羅提木叉戒體。
本無形相。
不妨有持戒者。
得持戒之相貌。
而毀戒者。
獲毀戒之相貌。
所謂心持咒印。
顧盻雄毅等是也。
應當學者。
勸習學也。
謂上既知戒有持毀相貌。
應當時時勤學不可怠也。
敬心奉持者。
謂敬奉此戒。
當要尊重。
刻刻行持。
切勿忘失成佛種子。
故雲。
敬心奉持。
○二别說戒相(二) 初說重戒相 二說輕戒相。
○初說重戒相(二) 初别說十重 二總結十重。
○初别說十重(十)。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
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
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一殺戒相也。
聲聞四棄。
淫戒為首。
聲聞志出三界。
無望成佛。
唯斷續生。
故以淫戒居首。
菩薩化利衆生。
以慈為本。
是故一切衆生。
皆知貪生畏死。
若斷彼命。
便失本慈。
且令生銜苦。
怨恨不忘。
累生酬報無已。
是以殺戒在先。
故楞嚴經雲。
佛告阿難。
又諸世界。
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故戒之也。
佛言。
佛子下。
正明殺事。
乃至一切下。
以輕況重。
例明不當殺也。
是菩薩下。
正明佛子。
戒所當持。
而反恣心下。
舉不持之過。
是菩薩下。
結不持之罪也。
佛言佛子者。
呼其人而告之。
言為佛子。
受持佛戒。
常依戒修。
不可輕違佛制。
以下仿此。
言自殺者。
是自己行殺。
乃身心所造殺業也。
教人殺者。
雖不自己行殺。
而使他人行殺。
乃心口所造殺業也。
或不自殺。
亦不教殺。
假以巧設方便。
令其緻死。
是名方便殺。
乃意地所造殺業也。
贊歎殺者。
謂以竦踴語。
令彼殺者。
快意而行。
亦屬心口所造。
見作随喜者。
謂見他行殺。
雖亦不教不贊。
然其心念随而喜之。
此屬意業。
乃至咒殺者。
謂殺法甚多。
不悉繁舉。
故超略之。
以西域有惡咒。
咒之令死。
亦屬心口所造。
以上所殺之相。
或隻有殺因。
若殺緣不至。
則不成殺。
或因緣會合。
而前起殺念。
不複相續。
亦不成殺。
必因。
緣。
法。
三事成就。
方成殺業也。
言殺因者。
謂諸衆生從無始來。
具有貪等種子。
十惡業因。
初心菩薩。
見思等惑。
諸煩惱障未空。
殺等習氣不忘。
忽起一念現行。
故名殺因。
殺緣者。
謂所殺人畜等。
宿世怨家聚會為緣。
殺法者。
謂刀。
杖。
網。
惡咒。
方便等。
斷彼命根為法。
繇是三種和合。
任運成殺為業。
以緻當來互相殺害也。
菩薩紹隆佛種。
上弘下化。
求解脫道。
必以慈心為六度本。
是故戒殺為第一事。
又不但人。
與大身衆生。
而不得殺。
乃至一切凡有命者。
如草。
如木。
但有生長義者。
俱不得無故而加折損。
況生靈耶。
問。
菩薩冤親普度。
是殺皆遮。
但戒故殺。
似非等慈。
答。
一切遮者。
為出家菩薩言也。
如國王宰官。
殺一救多。
興善滅惡。
正權乘菩薩。
大慈悲心。
故有遮有開。
但戒不得無故為名為利以私心成殺也。
是菩薩等者。
正明佛子所修之道。
而勸其當行也。
慈悲心者。
是菩薩根本心。
乃于此心。
應當常恒安住而莫忘失。
故雲。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常住二字。
貫下孝順心也。
以慈悲心。
愛衆生如赤子。
恒與之樂而拔其苦。
以孝順心。
敬衆生如父母。
不敢違忤。
而常恒奉事之。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者。
此方便救護四字。
乃是慈悲心。
孝順心中。
救護衆生善巧學處。
使一切衆生安樂。
永離刀砧等苦。
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
者字斷定非為之詞。
謂修菩薩行者。
若見衆生有苦。
如不能救護者。
尚缺慈悲。
已乖本行。
況複恣縱其心。
快逞其意。
以殺衆生者乎。
其殘害已甚。
正所謂斷大慈悲心。
故當結罪。
是菩薩波羅夷。
波羅夷者。
華言極惡。
亦雲棄罪。
謂犯此罪。
永棄佛海之外。
不得入于清淨衆中。
共同說戒羯磨。
一切僧事。
皆無有分。
故雲棄罪。
當堕惡道。
故雲極惡。
雲是菩薩波羅夷罪者。
表其分位當然。
是自失其分位。
故曰。
是菩薩波羅夷罪也。
自從上若自殺下。
至不得故殺一節。
此即攝律儀戒。
謂無惡不止也。
從是菩薩下。
至救護一切衆生一節。
此即攝善法戒。
謂無善不修也。
既斷一切惡。
自不令其至于苦地。
既修一切善。
自然令其得至樂處。
是為饒益衆生戒。
所謂無生不度也。
繇滅一切惡。
而惑盡障除。
以諸惡盡淨故。
名為斷德。
因斷成功。
當來果上證法身佛。
繇修一切善。
而智顯慧開。
以諸善集聚故名為智德。
因智成功。
當來果上證報身佛。
以斷惡修善。
饒益衆生故。
名為恩德。
以恩成功。
當來果上證應身佛。
如是三德身相。
總在三業。
六根。
斷惡。
修善。
而得成就。
是名菩薩波羅提木叉反此即波羅夷。
餘皆仿此。
○第二盜戒。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
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
劫财物。
一切财物。
一針。
一草。
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二盜戒相也。
盜者。
謂不與者不得故取。
若強取者。
皆名偷盜。
所謂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故應戒也。
若佛子下。
至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一節。
此名攝律儀戒。
而菩薩下。
至生福生樂一節。
名攝善法戒。
以上斷惡修善。
即饒益有情戒也。
言自盜者。
謂親手竊取人之财物。
名為自盜。
令他行竊。
名教人盜。
假設方便善巧而取。
使彼自然而與。
名方便盜。
念誦邪咒。
以幻術力。
令彼财物自然而來。
是名咒盜。
盜因者。
謂無始熏習賊貪種子為因。
或暫起盜念也。
盜緣者。
謂金銀等寶現前助成盜心為緣。
盜法者。
即設巧計盜人财物為法。
盜業者。
謂因。
緣。
法。
三事俱備。
任運成盜。
以緻當來為畜為奴。
世世償還苦報。
不但人民财物。
不得行盜。
乃至鬼神之物。
亦是有主。
如祠廟中供具等物。
亦不得盜也。
劫賊物者。
謂劫盜所得之物也。
一切财物下。
以輕例重。
明決不得盜也。
謂毋論貴賤輕重。
一切财物。
而不得強取。
即若至微至賤。
一針一草。
皆不得不與而取。
若取即犯盜戒。
故曰。
不得故盜。
而菩薩下。
勸其當行也。
而為菩薩者。
應觀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亦如父母。
是故當生孝順心。
供養如佛。
如父。
如母。
若盜彼物。
即名盜佛物也。
應生慈悲心者。
即菩薩本行心。
此心能與其樂。
能拔其苦。
當觀衆生。
如子如女。
不以忍心令其饑凍。
故雲。
應生佛性慈悲心也。
常助一切等者。
承上。
既是恒具孝順慈悲之心。
是故應當常助一切人。
生彼身中之福。
生彼心中之樂可也。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有是理乎。
是故結成不應之過。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三淫戒相也。
淫者。
謂與男女身心流逸。
污淨行故。
此即三界。
四生六道衆生。
輪回生死根本法也。
淫根不斷。
永無得出生死輪回。
所謂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故當戒也。
自淫者。
謂自身與男女作纏縛故。
教人淫者。
亦即使彼不解脫故。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者。
淫類甚多。
指一例餘。
示所戒也。
淫因等者。
謂成淫事。
單根不就。
獨境不成。
必具因。
緣。
法三。
故成淫也。
言淫因者。
無始貪淫習氣為因。
淫緣者。
男女合會助成為緣。
淫法者。
撫摩憐愛情術為法。
以是因緣法三和合。
任運成淫為業。
而感六道輪回。
不得解脫苦果等報也。
乃至畜下。
以異例常。
謂不但人女。
不得生染。
乃至畜生之女。
諸天鬼神之女。
亦皆不得淫也。
非道行淫者。
謂于妻妾正淫中。
犯其非道之處。
或非其時也。
于出家者。
一切全斷。
在家之人。
惟制外淫。
及與非道非時淫也。
已上所戒。
斷一切惡。
向下所勸。
修一切善。
其中斷修。
即恩及衆生也。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者。
牒定為菩薩者。
不同無智慧人。
應當觀察一切男子即是我父。
一切女人即是我母。
不敢犯之。
故雲。
應生孝順心也。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者。
此是人己兩利。
謂以一己清淨之法。
而并與所不犯之人。
令斷愛欲根本。
救度一切衆生。
脫離三界纏縛。
方是菩薩慈悲教導。
淨法與人。
若不能生如是教益之心。
已非菩薩。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而使一切衆生。
入愛見坑。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
邪見。
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四妄語戒也。
言妄語者。
即虛诳不實也。
乃即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自非聖人。
而言我是聖人。
非實得上人法。
而言我得上人法。
欺诳愚夫。
亦是自欺。
若究其情。
是乃希求名聞。
貪圖利養。
此罪不善。
故戒之也。
自妄語者。
即自己說我是聖人。
我已悟了道。
我是第幾祖。
故雲自妄語。
教人妄語者。
或命弟子。
或使朋友互相傳言。
亦如我說。
故雲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者。
以巧語言。
合彼機宜。
自然而信。
故雲方便妄語。
妄語因者。
謂無始诳貪種子。
虛妄習氣為因。
妄語緣者。
謂有可欺之人現前。
助成為緣。
妄語法者。
欲惑人心取信。
必有架言之法則也。
妄語業者。
以因。
緣。
法。
三事和合。
任運成妄為業。
以緻将來拔舌犁耕等苦果報也。
所謂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者。
此也。
乃至不見言下。
以輕明重。
言妄語者。
不但重者。
不得故犯。
乃至最輕者。
如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皆不得也。
不見言見者。
謂本不曾見他作惡。
以順人意而言見故。
見言不見者。
謂實見他人行善。
以嫉妒心而言未見其善也。
身心妄語者。
謂上不見言見等。
已出于口。
口本屬身。
口不自言因心而發。
故雲身心妄語。
已上所戒。
即攝律儀戒。
向下勸其當修。
即攝善法戒。
既言出真實。
即攝衆生戒也。
而菩薩常生下。
正明饒益衆生語也。
謂菩薩者。
凡所出言。
常生正語。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可也。
言正語者。
即語不偏邪故。
正見。
即見不颠倒故。
謂語正者。
而見自正。
繇是自己說誠實語。
方能取信于人。
是故亦使一切衆生。
而得正語正見。
皈依佛教。
為正人也。
若為菩薩自無正語正見。
已非菩薩智行。
況反更起一切衆生。
邪語邪見。
造邪業者。
其罪何辭。
是故菩薩得波羅夷罪。
惟除救人急難。
方便權巧。
凡有益者。
不但無過。
更有功德。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酤業。
一切酒。
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五酤酒戒也。
言酤酒者。
謂釀酒賣人也。
以酒與人。
所害者廣。
能使飲者。
多起非心。
敗國亡家。
喪身失命。
種種過惡。
無所不至。
皆因飲酒。
故戒之也。
自酤酒者。
謂自貪利而貨賣也。
教人酷酒者。
其義有二。
一謂教人造作貿易之語。
二謂以本與他瓜分其利。
酤酒因者。
無始貪利之心為因。
酤酒緣者。
米麥工人等具。
助成為緣。
酤酒法者。
謂醞釀曲糱等為法。
酤酒業者。
以上三事和合。
營運成酤為業。
緻受當來癡熱無知果報等苦也。
一切酒不得酤者。
謂不但米麥等酒不可造。
乃至甘蔗。
葡蔔。
楊梅。
棗子等物。
一切俱不可造。
所以然者。
以一切酒。
皆起一切罪業因緣故也。
四分律雲。
酒有三十六失。
始于不孝父母。
不敬三寶。
終于落水凍死熱亡。
又智度論雲。
酒有三十五失。
始于現生虛乏。
終于來世愚癡。
真乃世間狂藥。
烈于砒鸩。
古有優婆塞。
以一飲酒。
諸戒俱破。
故雲。
起罪因緣。
已上所戒。
斷一切惡下。
明佛子所行之正行。
即修一切善。
其中斷惡修善。
即饒益衆生戒也。
而為菩薩行者。
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可也。
明達。
即智慧照了義。
菩薩應依般若。
以大智慧光明。
自覺。
覺他。
曲盡方便。
開化衆生。
必緻發生各各本有大智慧明。
于諸事理。
了然通達。
如或不能。
猶失菩薩方便之行。
況反以酒酤賣與人。
發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耶。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
在家菩薩。
比丘。
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六說四衆過戒也。
說者。
謂快心。
談說。
總有二種。
一者。
正理立量。
二者。
非理論量。
此是非理論量也。
說四衆過者。
謂妄議出家二衆。
在家二衆過失。
既為菩薩。
于同行友。
無過不可謗讪。
設彼有過。
當以慈悲善言勸谕。
令彼知過必改。
忏悔為門。
胡得向外人說。
自辱法門。
使聖道不行。
此罪非細。
故戒之也。
口自說者。
謂謗出自口也。
出家在家四衆。
乃是發大乘心。
禀受大乘戒者。
故雲菩薩。
比丘。
比丘尼者。
别開出家二衆。
乃是内秘外現。
受聲聞戒人也。
教人說罪過者。
其義有二。
一者。
己有私忿。
令人宣說彼過。
以快自心。
二者。
他人之忿。
即令彼所忿者說之。
乃就中取事也。
言罪過者。
罪。
謂重垢輕垢等罪。
過。
謂七逆十惡等過。
以過定罪。
故雲罪過。
如是缁白四衆。
俱是住持三寶。
弘通佛法之人。
為佛子者。
不得口自宣說彼之罪過。
亦不得教他人說彼罪過。
應善護口。
其福無量。
罪過因者。
無始以來。
惡口習氣為因。
罪過緣者。
謂彼少有形迹。
可以借口為緣。
罪過法者。
妝點罪過。
巧說方便。
欲人取信為法。
罪過業者。
三事和合。
巧運成說為業。
緻使當來。
受截舌地獄苦果等報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即修一切善。
斷惡修善。
即攝衆生戒也。
聞外道惡人者。
謂外道颠倒惡見。
斷佛慧命。
使諸衆生。
堕坑落塹。
故名惡人。
二乘亦名惡人者。
以不能續佛慧命。
故亦名惡人也。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者。
謂外道小乘。
不達大乘逆行順行境界。
見其所為。
說言非法非律。
為菩薩者。
聞此惡說。
應當生慈愍心。
教化是惡人輩。
使外道改惡從善。
反邪歸正。
令二乘舍小知見。
發起大乘善信可也。
如或不能如是開化。
尚缺慈悲。
豈有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耶。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
口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七自贊毀他戒也。
口自贊毀他者。
謂贊自己能行六度。
欲人恭敬供養。
而常毀訾他人。
令彼道法不能流通。
緻使喪名失利。
此非佛子所為。
故戒之也。
口自贊毀他者。
謂自口贊自己之長。
而毀他人之短。
亦教人自贊毀他者。
謂教他人亦贊我有德。
而毀他無德也。
毀他因者。
謂無始來。
貪嫉習氣。
常懷自贊毀他之心。
為因。
毀他緣者。
謂欲毀人境現前為緣。
毀他法者。
謂毀人善德。
令取信于人為法。
毀他業者。
以此三事和合。
作運成毀為業。
以緻當來受苦果報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應代下。
勸其當行。
即修一切善也。
既為菩薩。
倘見他人有過。
尚應自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以惡事自向己。
好事與他人。
以如是心。
行如是行。
如來方名此人。
為真實菩薩。
若自揚己有德。
隐覆他人好事。
而反令他人受毀辱者。
此非佛子心行。
故結過雲。
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悭惜加毀戒。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
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乃至不施一錢。
一針。
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
一偈。
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八悭惜加毀戒也。
謂悭吝财法。
見求不與。
反加打罵也。
悭惜屬貪分。
加毀屬瞋分。
貪瞋二法。
繇無智慧。
即癡分攝。
性貪堕餓鬼。
加毀堕地獄。
愚癡堕畜生。
三毒不善。
故戒之也。
自悭。
謂即自己吝惜财法。
不惠人也。
教他悭者。
使他吝惜。
以遮自己悭貪心也。
悭因者。
以無始來。
常懷吝惜之心為因。
悭緣者。
見求财法之人。
不相契合。
遮護為緣。
悭法者。
以巧設種種遮護。
不施為法。
三事和合。
作意成悭為業。
緻受當來餓鬼果報等苦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勸其所行。
即修一切善也。
言為菩薩者。
若見一切貧窮之人。
無論遠近親怨。
來乞求者。
應當平等。
随其前人一切所須。
悉給與之。
勿吝惜也。
貧窮人者。
有二種人。
一身貧窮。
謂乞衣即與之衣。
乞食即與之食。
如乞安身之所。
即施安身所也。
二心貧窮。
謂乞法即與法。
如大乘根。
即以大乘法施。
如小乘根。
即以小乘法施。
随其所須。
一切不吝。
如是之施。
是名菩薩慈悲道行。
而為菩薩。
若以惡心故。
自私自利。
以瞋心故。
厭人乞求。
不但不肯多施。
乃至一錢。
一針。
一草。
總不施與。
又或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
一偈。
一微塵許法。
如是之心。
尚失菩薩慈悲之道。
堕悭吝罪。
何況反更加罵辱乎。
是菩薩波羅夷罪。
律雲。
見乞不施。
有二不犯。
一者。
如乞财作惡。
乃害人害生命。
不施不犯。
二者。
如乞法已。
還歸外道。
助外道法。
不說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