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一

關燈
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

    亦複如是。

     此釋心地戒品緣起之義。

    及此梵網得名處也。

    時者。

    即于此梵天中。

    說此心地法門之時。

    爾時世尊。

    在大梵天宮中。

    觀彼網羅幢因為喻。

    為說無量世界。

    衆生心行。

    依正差别。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故佛教門。

    随機施設。

    亦複如是此義俱已解見題中。

    今不繁釋。

     ○四往返多遍。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為此娑婆世界。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為是中一切大衆。

    略開心地法門竟。

     此是如來大慈悲心。

    廣大誓願。

    重來人間。

    至八千返。

    所謂佛慈無盡。

    衆生無盡。

    此雖來八千返。

    若較華嚴經中。

    如來出現名号品中看來。

    其名。

    其号。

    其法。

    其時。

    又非可以數目窮盡。

    可歎我等癡迷。

    至今還作衆生。

    深負我佛大慈弘恩。

    豈不慚愧。

    為此娑婆世界等者。

    申明來此八千返義也。

    坐金剛華光王座者。

    金剛之座。

    三世諸佛。

    坐此成道。

    無少變壞故。

    乃至等者。

    謂此說法道場。

    共有十處。

    超其中八。

    故雲乃至。

    為是等者。

    明佛說法本懷之義。

    謂我來此八千返者。

    無非隻為此界人天。

    一切大衆也。

    略開二字。

    明說未廣。

    竟者。

    言在天上說心地法門已畢也。

     ○二人間說戒(二) 初聖凡本源 二總結戒相。

     ○初聖凡本源(三) 初差别說戒 二頌前起後 三正結戒品。

     ○初差别說戒。

     複從天王宮。

    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為此地上一切衆生。

    凡夫癡暗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

    初發心中。

    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

    識。

    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于世界。

    是法戒。

    是三世一切衆生。

    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

    自性清淨。

     前文。

    自地上大。

    觀梵網孔為因。

    詳說三十心。

    十地中。

    修斷法門品竟。

    今從天上。

    複下人間。

    而詳舉心地中。

    十重四十八輕戒行。

    故雲。

    複從天王宮等。

    為此地上等者。

    正明下至閻浮提義。

    一切衆生。

    總舉閻浮界内諸衆生也。

    凡夫癡暗人者。

    未出三界。

    俱名凡夫。

    以凡夫煩惱覆心。

    慧目不開。

    故名癡暗之人。

    如是之人。

    必依何法。

    而使障破慧開。

    入聖超凡。

    若非戒法攝心。

    終于煩惱生死海中。

    永無出離。

    故為此衆。

    複下天宮。

    說我本師盧舍那佛心地因中。

    初發心中。

    常所誦一戒。

    此戒何名。

    乃光明金剛寶戒也。

    言說我盧舍那佛者。

    舉法有所師也。

    常所誦一戒者。

    出戒本體。

    此戒體。

    華嚴所言一真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

    如圓覺雲。

    神通大光明藏。

    如楞嚴雲。

    即是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法華所雲。

    一乘實相。

    佛知佛見。

    在此名為光明金剛寶戒。

    言光明金剛寶戒者。

    此出戒相名德也。

    光明。

    即智慧也。

    金剛。

    即堅利也。

    寶戒。

    即具足衆善之法财也。

    欲破煩惱黑暗。

    非大智慧光明不能。

    欲碎根本無明。

    非金剛堅利智不能。

    欲以莊嚴法身果相。

    非衆善寶戒法不能。

    蓋此一戒。

    是諸佛與衆生。

    平等具足。

    無二體性。

    諸佛衆生。

    本無增減。

    是故以此一戒。

    為一切佛果海本源。

    為一切諸菩薩因地本源。

    不獨諸佛菩薩。

    以此戒為本源。

    此一戒者。

    是即一切衆生。

    本有佛性種子。

    既皆有佛性。

    何不成佛道。

    所以不得成佛道者。

    蓋用一切意識色心。

    迷背佛性戒體故也。

    意者。

    思量曰意。

    屬第七末那識。

    名染污意。

    即亦轉呼為染淨依也。

    識者。

    分别曰識。

    以計名相。

    起惑造業。

    即前六種轉識。

    色者。

    所緣曰色。

    即五根六塵也。

    心者。

    集起名心。

    即第八識。

    名阿賴耶。

    統收前七種識。

    謂此心識。

    以攝世出世間染淨諸法。

    有三藏義。

    能藏。

    所藏。

    我愛執藏。

    此識體性。

    乃佛性種子。

    本無遷改。

    在衆生分中言。

    名為佛性。

    在非衆生分中。

    名為法性。

    今在因故。

    名為佛性。

    若能具大智慧。

    悟此體性即本。

    是情。

    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既雲皆入佛性戒中。

    應當發本有常具正因心也。

    既發此正因心。

    則當依此正因修行。

    不堕邪因。

    既不堕邪因。

    當來決定證得常住清淨法身。

    不生不滅之果。

    而不為幻身所染。

    故雲。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也。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等者。

    出戒用也。

    夫觀衆生。

    皆有戒因。

    以成戒果。

    是則諸佛所悟。

    凡夫所迷。

    盡此一戒。

    如是諸佛。

    不忍見衆生。

    于本有勝因勝果。

    迷而不悟。

    是故若不假此多種戒品。

    一一攝持。

    何以得令六根返妄歸真。

    所以又将此一戒。

    方便開而為十。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于世界。

    教誨諸人。

    此十戒法。

    諸佛本此軌則成佛。

    若人依此戒則。

    體會修行。

    必定成佛。

    即是衆生成佛法則之戒。

    故雲。

    是法戒也。

    如起信雲。

    一者體大。

    真如平等。

    不增減故。

    即此一戒是。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即此光明金剛寶戒是。

    三者用大。

    能生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即此十波羅提木叉是。

    梵語。

    波羅提木叉。

    此雲。

    保解脫。

    謂持此戒者。

    保護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也。

    三世一切等者。

    舉人勸受持也。

    言此十戒。

    既為法則。

    成佛大用。

    是則三世一切衆生。

    應當頂禮佩戴。

    時時尊尚。

    不可輕亵。

    領受執持。

    刻刻體會。

    不可忽忘。

    故雲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等者。

    結顯戒法。

    雖則無盡。

    不離本體之義。

    言為此大衆者。

    即為此現受戒四衆。

    八部之大衆也。

    重說等者。

    謂此戒體是一。

    因諸衆生。

    心念無盡。

    故此戒法。

    亦無有盡。

    是故以此一戒。

    演而為十。

    十戒複開為四十八。

    乃至三千八萬。

    無窮無盡。

    一切戒品。

    無不攝歸于此十波羅提木叉。

    故雲。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十無盡藏戒品也。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

    自性清淨。

    此二句。

    的指戒體。

    原本一味平等。

    以衆生心念無盡。

    是故諸佛所說戒品。

    亦無有盡。

    惟恐衆生執此戒相。

    不達戒性。

    所以複言。

    此無盡諸戒者。

    即是一切衆生本源。

    自性清淨戒體。

    本無戒可持。

    亦本無戒可說。

    今此說者受者。

    皆方便也。

     ○二頌前起後。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繇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此段總頌上下。

    開說心地戒法。

    結前起後。

    贊歎勸受奉行大略也。

    我今盧舍那者。

    此明本迹之佛。

    聖人說法。

    皆以無我。

    破一切我。

    今言我者。

    非同凡夫我相之我。

    亦非外道神我之我。

    乃至亦非權乘假我之我。

    是乃無我中我。

    八自在我。

    無生我也。

    今者。

    當說時也。

    盧舍那佛。

    即正報身。

    毗盧遮那即正法身。

    然佛法身。

    乃有一身。

    二身。

    三身。

    十身等别。

    此佛圓攝一切。

    故雲。

    我今盧舍那也。

    方坐蓮華台者。

    此明本迹依報國土。

    方者正也。

    坐者安也。

    以正心地法戒。

    安住其身。

    及安一切衆生身故。

    蓮華總有二義。

    一處泥恒淨。

    二出水香潔。

    喻顯心地戒體。

    在凡夫中。

    本無垢相。

    在聖人中。

    本無淨相。

    所謂處生死流。

    骊珠獨耀于滄海。

    踞涅槃岸。

    桂輪孤朗于碧天也。

    又蓮有開合義。

    以表如來開權顯實。

    會權歸實。

    謂開一乘心地戒法之實。

    演說十重四十八輕之權。

    複會歸本源自性清淨心地戒體之實。

    又表舍那一體。

    化為千釋迦佛。

    複現千百億釋迦佛。

    而此千釋迦佛。

    千百億釋迦佛。

    皆攝歸于盧舍那佛之本體也。

    又因果齊彰義。

    即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故。

    台者。

    即高顯也。

    以表舍那心地戒體。

    無有及者。

    無有逾者。

    所謂一切衆律中。

    戒經為上最也。

    又台居中。

    以中攝十方故。

    即表舍那如來。

    為千佛主。

    心地妙戒。

    為衆戒本也。

    周匝千華上者。

    明應迹依報土。

    顯本迹依報。

    周遍融通之義。

    複現千釋迦者。

    明應迹正報身。

    顯本迹正報。

    周偏融通之義。

    謂千華上。

    每一華中。

    複有一化佛身。

    而坐其上。

    即顯從一光明金剛寶戒中。

    演出十波羅提木叉之妙戒也。

    一華百億國者。

    明迹迹依報土。

    顯迹佛依報。

    周遍圓融之義。

    謂千華朵。

    各有百億葉瓣。

    每一葉瓣。

    為一佛國土。

    每一國土中。

    有一化佛。

    為衆說法。

    以表四十八輕。

    乃至無量戒品。

    亦皆從十戒中演出。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者。

    申明應化同時。

    體用不二。

    表心地戒。

    品數雖多。

    同一梵行體也。

    已上八句。

    顯明從體起用。

    如是千百億下。

    顯明攝用歸體。

    言千百億釋迦。

    以千釋迦為本。

    千釋迦佛。

    又以盧舍那佛為本故也。

    已上三節。

    總頌大部。

    前九品文。

    正為開說心地戒法緣起之義。

    千臂經中說心地戒品前。

    先取此義。

    後說三賢十地法門。

    文義錯綜。

    以今上卷文中。

    亦有從本起迹。

    攝迹歸本之義。

    此似以後例前。

    而為發起之端。

    向下正頌此品起發繇也。

    千百億釋迦等五句。

    此頌上卷。

    自爾時釋迦佛。

    身放慧光所照。

    鼓動天人生疑。

    玄主集衆。

    請問光相。

    釋迦接衆。

    至舍那所。

    聽受心地戒藏。

    一大段經文義。

    問。

    今隻言千百億釋迦。

    至舍那所。

    不言千釋迦。

    何也。

    答。

    既千百億釋迦。

    皆各接微塵衆。

    至舍那所聽受戒者。

    則千釋迦。

    亦各接微塵衆。

    來聽受戒不待言矣。

    問。

    所言各接微塵衆。

    是何處衆。

    答。

    是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

    于應迹本源世界。

    垂手接引。

    不可說不可說。

    生疑作念。

    大根衆生。

    至本師所。

    聽受心地戒法。

    正明小根機者。

    未堪與也。

    俱來至我所者。

    謂能接佛所接衆生。

    俱至華藏。

    故雲俱來。

    聽我誦佛戒者。

    謂聽舍那所誦諸佛大戒。

    以顯此心地大戒。

    是諸佛共證也。

    甘露門即開者。

    贊戒德也。

    謂此戒法。

    如世甘露。

    若得食者。

    便獲清涼。

    不老不死。

    若人能受淨戒。

    當下即出三界生死熱惱。

    喻甘露門開也。

    是時千百億下四句。

    頌上千釋迦佛。

    與千百億釋迦。

    領衆至舍那所。

    聽受戒竟。

    複即各還本源世界。

    示現受生。

    出家成道。

    上升天宮。

    十處說法化天已畢。

    又複從天王宮下。

    至閻浮界。

    說本盧舍那佛。

    初發心中。

    常所誦一戒。

    乃至本源自性清淨。

    一段經文。

    是時千百億者。

    即舍那佛。

    為千釋迦傳授心地戒法授受時也。

    還至本道場者。

    謂千釋迦。

    及千百億釋迦。

    聽戒已畢。

    複還本道場中。

    說法利生。

    以顯諸佛。

    出定入定。

    去來坐立。

    皆不離本體故。

    言坐菩提樹者。

    顯諸佛成道轉法。

    同一本覺。

    無二道也。

    誦我本師戒者。

    顯戒授有師。

    不忘根本心故。

    已上頌前。

    向下頌後。

    十重四十八者。

    出戒相也。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者。

    贊戒功德。

    謂若人能受持此戒。

    能滅愚癡暗障即。

    如日月。

    能破昏暗。

    又持戒人。

    清淨六根。

    于一切法。

    常得解脫。

    亦如日月。

    朗照十方。

    于空往來。

    自在無礙。

    又持戒者。

    滅除罪垢。

    即如杲日。

    能消霜雪。

    又持戒者。

    能滅身心熱惱。

    即如明月。

    能清涼故。

    亦如璎珞珠者。

    謂持戒人。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一切功德智慧法身。

    悉繇戒度而成就故。

    如璎珞珠。

    莊嚴身相。

    圓滿好故。

    微塵菩薩衆。

    繇是成正覺者。

    顯持戒者。

    利益真實而不虛故。

    言微塵衆。

    顯持戒者。

    獲益衆多。

    如是無量無邊微塵衆。

    繇持十重四十八輕戒。

    而得成佛。

    以見冀佛果者。

    必當受持此戒也。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者。

    承上。

    謂此諸戒。

    繇我本師自誦。

    我亦随誦。

    非自不誦教人誦也。

    汝新學菩薩等四句。

    勸自受以授人也。

    上言微塵諸菩薩衆。

    既繇茲戒而得成佛。

    汝等新學菩薩。

    應當一心頂戴受持是戒。

    以受持是戒已。

    更當轉授諸衆生也。

    自利利人。

    故稱菩薩摩诃薩也。

    若不轉授衆生。

    濫同聲聞人矣。

    谛聽我正誦等三句。

    此誡聽也。

    谛者審也。

    聽者領也。

    我正誦者。

    揀非外道。

    二乘所誦偏邪戒也。

    外道。

    妄計前世從雞狗中來。

    即持雞犬等戒。

    獨立啖穢而行苦行。

    望生天上。

    名曰邪戒。

    即是邪誦。

    二乘。

    持誦寂滅空戒。

    名為偏戒。

    即是偏誦。

    今誦大乘實相心地妙戒。

    故名正誦。

    此法既正。

    若非審谛而聽。

    終不得入一乘實相心地妙戒。

    是故須當審谛聽也。

    佛法中戒藏者。

    佛所說法藏有三。

    此三藏中戒藏也。

    戒藏。

    即毗尼。

    梵語毗尼。

    華言性善。

    謂性本自善故。

    亦雲善住。

    能令佛法久住世故。

    亦雲善壽。

    謂毗尼住世。

    則佛法住世。

    毗尼若滅。

    則佛法速滅。

    毗尼乃佛法中壽命。

    故雲。

    佛法中戒藏也。

    波羅提木叉者。

    即戒果義。

    持戒為因。

    解脫是果。

    是故若人能持淨戒。

    保衛得大解脫也。

    大衆心谛信下四句。

    勸谛信也。

    謂聽而弗信。

    則空聽無益。

    故須當谛信茲戒。

    為成佛正因。

    能如是奉持。

    當來決定成佛無疑。

    且我是已成佛。

    繇我信持如是心地戒品。

    已得福慧具足。

    又我是已成佛。

    尚常作如是信。

    況汝未成佛乎。

    是故勸汝應谛信也。

    一切有心等者六句。

    此勸受也。

    謂既信當受。

    信而不受。

    非真信也。

    言一切有心者。

    揀非木石無心也。

    謂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豈小因小果。

    故雲。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也。

    問。

    上雲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此雲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二義何别。

    答。

    上是從外而進。

    故雲。

    皆入佛性戒中。

    此是依内而納。

    故雲。

    皆應攝佛戒。

    又上是返妄歸真義。

    故雲皆入。

    今是合覺背塵。

    故名攝也。

    言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者。

    正明皆應攝佛戒義。

    蓋心外無佛心。

    地外無佛地。

    今則衆生既受諸佛心地法戒。

    豈不即入諸佛位耶。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者。

    舉位贊獎勸進之義。

    問。

    上既雲。

    即入諸佛位。

    此又雲。

    位同大覺已。

    即當是佛。

    何以僅名佛子。

    答。

    戒位雖同大覺。

    而非實證大覺道果之位。

    以因行未圓。

    必經三大阿僧祇劫。

    廣修六度一切萬行。

    承事十方諸佛。

    盡行諸佛道法。

    行願滿足。

    始紹佛位。

    如灌頂王子。

    必紹王位。

    時為儲君。

    祗稱王子。

    今受佛戒。

    以修佛行。

    故名佛子。

    真是諸佛子者。

    佛子有三。

    一外佛子。

    謂諸凡夫未曾入道。

    未曾紹隆佛種。

    故名外子。

    二庶佛子。

    謂二乘人。

    但禀小乘教法。

    生于法身。

    不從如來大法中生。

    名為庶子。

    三真佛子。

    謂大乘菩薩。

    禀受如來大乘戒法。

    生于法身。

    故稱真是諸佛子。

    言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者。

    結勸誡聽之義。

    大衆。

    即閻浮地上禀受佛戒。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及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乃至天。

    龍。

    八部。

    聖凡同會清淨之衆也。

    皆恭敬者。

    恭就身言。

    即身業虔誠。

    敬就心言。

    即意業虔誠。

    外肅内虔。

    内外精誠。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此攝口業虔誠。

    所謂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也。

    此有二義。

    一者。

    謂舍那所傳心地戒法。

    我尚自誦。

    如對舍那佛面。

    如聞舍那佛語。

    況汝新學。

    可不至心聽誦耶。

    二者。

    汝繇受持佛戒。

    即入諸佛寶位。

    是汝出世大事因緣。

    可不至心聽誦。

    叮咛付囑。

    詞旨切矣。

     ○三正結戒品(二) 初标叙結受 二說戒相貌。

     ○初标叙結受(二) 初經家叙說 二佛自叙說。

     ○初經家叙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

    成無上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義。

    孝順父母。

    師。

    僧。

    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是時百萬億大衆。

    諸菩薩。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

    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此總标顯結制心地戒法緣起也。

    言爾時者。

    即從天上。

    複下人間。

    示現出家成道時也。

    釋迦牟尼佛者。

    示生娑婆之佛号也。

    初坐菩提樹下者。

    即示始坐道場之處。

    成無上覺者。

    即正遍知覺。

    是如來示現所證菩提涅槃。

    二轉依号。

    一切聲聞。

    緣覺。

    諸菩薩等。

    無有等者。

    無有逾者。

    故雲。

    成無上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者。

    示初轉法輪之急務也。

    如來出世本懷。

    原為令諸衆生。

    離苦得樂。

    同佛菩提。

    等無差别。

    柰衆生不知其苦。

    是故世尊思惟。

    畢竟以何法門。

    能令衆生離苦。

    故演波羅提木叉。

    保衛三業六根。

    得大解脫。

    衆生離苦。

    佛願滿足。

    故先結戒。

    戒有大小乘分。

    大乘戒藏。

    被菩薩乘。

    小乘戒藏。

    被聲聞乘。

    聲聞戒狹。

    未稱究竟。

    不言即成佛道。

    菩薩戒廣。

    普被一切衆生受戒。

    即入佛位。

    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又聲聞戒。

    常随佛衆。

    随事而制。

    菩薩修行六度。

    化利衆生。

    不常随佛。

    波羅提木叉戒。

    乃即六度萬行元首。

    故世尊最初成道。

    始轉法輪。

    即先頓教。

    結此菩薩戒藏也。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顯菩薩戒行。

    萬行因中最勝因也。

    何者父母。

    即生身父母。

    以此世身。

    繇本父母懷胎乳哺。

    移幹就濕。

    種種辛勤撫育而成。

    師。

    即本師和尚。

    乃法身父母。

    以我法身。

    繇師誨戒之力而生。

    又即師有三師。

    七師。

    皆有教誨之恩。

    僧。

    有同學。

    同見。

    同行。

    皆有成人之德。

    三寶。

    即佛法僧。

    乃慧命父母也。

    以我慧命。

    賴三寶熏修之力而得。

    如是谛思。

    父母師僧三寶。

    俱有深恩重德。

    實難酬報。

    當發孝心。

    而順事之。

    即此戒中。

    便是孝順。

    如不孝者。

    禽獸之不如也。

    故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此句承上。

    謂波羅提木義。

    其義廣大。

    無量無邊。

    此孝順一法。

    何以能盡佛戒之義。

    曰。

    此孝順深因。

    乃趣無上佛果至道之法。

    非同世間孝道。

    秪得人天小果而已。

    蘭盆疏雲。

    稽首三界主。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茲繇報親深因。

    而成佛道極果。

    不孝。

    當緻至極苦果。

    所謂五刑之屬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也。

    是故世出世間。

    善惡果報。

    皆在孝與不孝。

    儒典贊孝曰。

    至德要道。

    又謂聖人之德。

    無以加于孝也。

    故曰。

    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此二句者。

    明波羅提木叉之名義也。

    上以波羅提木叉為戒。

    今隻言孝順曰。

    至道之法。

    而不言戒品何耶。

    蓋孝順所在。

    自然梵行具足。

    因得戒名。

    如法苑雲。

    戒即是孝。

    衆生皆吾父母。

    是故不殺。

    不盜。

    即守戒也。

    皆吾父母。

    即行孝也。

    又下經雲。

    以常行放生業。

    觀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有生無殺。

    即孝即戒也。

    故此經首尾貫徹。

    十重四十八輕戒中。

    皆雲孝順心。

    恭敬心。

    慈悲心。

    而恭敬心。

    慈悲心者。

    悉從孝順心中流出。

    故雲。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者。

    此句再舉孝道名位。

    正以盡戒義。

    制者法制。

    止者禁止。

    以諸戒心。

    修一切善。

    即得阿耨菩提。

    無善不修。

    便是孝順心中之法制也。

    以諸戒品滅一切惡。

    便是孝順心中之禁止也。

    故雲制止。

    所謂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戒。

    此一法。

    三聚足。

    三身圓。

    以是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此吾佛世尊。

    始結波羅提木叉正義也。

    括而言之。

    如來出世。

    所說三藏十二部教。

    所诠者。

    戒定慧。

    所修者。

    六度行。

    所證者。

    無上道。

    是以始成無上正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戒。

    終至涅槃會上雲。

    汝等諸比丘。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

    如佛在世。

    無有異也。

    波羅提木叉。

    戒也。

    是汝大師。

    孝也。

    是故始終所說。

    一以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總括收盡而已。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者。

    标心地戒法瑞應也。

    此經放光。

    共有六處。

    一者。

    釋迦身放慧光。

    即果明因故。

    二者。

    玄主身放金剛白雲色光。

    即因顯果故。

    三者。

    舍那身放虛空光明。

    因果不二故。

    四者。

    舍那付授放光。

    光中召告。

    即明佛佛受持。

    皆此行故。

    五者。

    佛佛放光。

    光光化佛。

    現花供佛。

    以明必修本因。

    方得果故。

    今第六者。

    口放無量光明。

    說諸菩薩心地戒品。

    正明佛佛親口宣傳。

    畢竟要依心地戒光。

    為修行勝因。

    然後得證心地戒光之勝果也。

    是時百萬億大衆者。

    總标戒光所攝。

    人天凡聖。

    有緣衆也。

    諸菩薩者。

    内凡。

    外凡。

    地上諸菩薩也。

    十八梵天。

    即色界中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共十八位。

    六欲天子。

    即欲界中四王。

    忉利。

    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之六天也。

    十六大國王者。

    西域大國。

    共有十六。

    既大國王秉受戒法。

    其餘國王聽受戒法。

    亦可知矣。

    合掌至心二句。

    明聽受戒法虔恭意。

    合掌。

    即身業誠。

    至心。

    即意業誠。

    攝心谛聽。

    言不亂發。

    即口業誠。

    以是三業虔誠。

    于此心地戒光。

    豁然通達。

     ○二佛自叙說。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

    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

    非無因。

    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諸佛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此段正明世尊結戒誦持之緣因也。

    佛告諸菩薩言。

    至十地諸菩薩亦誦數句。

    乃以己勵人也。

    謂我是已成佛。

    今尚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

    況汝等初發心菩薩乎。

    半月半月者。

    每月二次誦戒。

    以十六日至三十日。

    為黑半月。

    初一日至十五日。

    為白半月。

    若逢月小。

    即二十九日。

    為黑半月。

    誦者。

    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然此戒。

    乃一切諸佛。

    菩薩。

    修證菩提涅槃之根本正因。

    此是釋迦如來。

    半月半月立誦諸佛所傳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