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一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明廣陵傳戒後學沙門 寂光 直解 菩薩心地品之下 ○二明心地戒(三) 初結顯法門 二付授勸轉 三受已轉化。

     ○初結顯法門(二) 初結說心地 二顯說心地。

     ○初結說心地。

     爾時盧舍那佛。

    為此大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

    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此舉能說。

    顯所說之法也。

    爾時二字。

    承上所說三十心。

    十地已竟時也。

    盧舍那佛。

    即能說報佛也。

    修因感報。

    故名為報。

    然此報身。

    有自有他。

    自報。

    即理智如如身。

    他報。

    即相好無盡身。

    是此報身。

    名為盧舍那佛。

    華嚴經中所說毗盧遮那佛。

    即盧舍那佛。

    梵語雲盧舍那。

    華言淨滿。

    淨者。

    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以諸患淨盡故。

    滿者。

    三覺果滿。

    萬行因圓。

    以福慧具足故。

    一切聲聞。

    辟支佛等。

    所不能知。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也。

    故華嚴中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問佛。

    雲何名阿僧祇。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佛即為說算數。

    無窮無盡無量法門。

    積成十種大數。

    而破諸算量。

    今于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略說開示。

    如毛頭許法也。

     ○二顯說心地(二) 初引他證己 二引己證信。

     ○初引他證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

    當學。

    今學。

     是過去下。

    此引果人。

    同證同說以勸信也。

    三世等者。

    此引因人。

    同修同學以勸受也。

    言上所說心地法門。

    雖如毛頭至微至細少許之法。

    其力極大。

    三世諸佛。

    所證證此。

    所說說此。

    三世菩薩。

    所修修此。

    所學學此。

    故大經雲。

    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塵内。

    若有聰慧人。

    破塵出經卷。

    利益一切人。

    是故諸佛菩薩。

    皆在一微塵許心地法門之中。

    作大佛事。

    故法華雲。

    過去諸佛。

    出現世間。

    皆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使一切衆生。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

    未來諸佛。

    出現世間。

    亦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使一切衆生。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

    現在諸佛。

    出現世間。

    亦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使一切衆生。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

    佛之知見。

    即心地法門也。

    所以過去一切佛。

    已說。

    未來一切佛。

    當說。

    現在一切佛。

    今說。

    三世一切菩薩。

    已過去者。

    已學已修。

    當未來者。

    當學。

    當修。

    今現在者。

    今學。

    今修。

    佛佛祖祖。

    無不以此心地法門。

    光明金剛寶戒。

    以心印心。

    燈燈相續。

    而無盡也。

     ○二以己證信。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為盧舍那。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

    此即舉因以明果也。

    号吾為盧舍那者。

    此即舉果以明因也。

    承上雲。

    一切諸佛。

    三世菩薩。

    所證所說所修所學。

    既不異不虛者。

    我今所修所學所證所說。

    豈複虛乎。

    故雲。

    我已百劫修等。

    可見證果本非他因。

    惟在此心地耳。

     ○二付授勸轉(二) 初總勸轉化 二别勸轉化。

     ○初總勸轉化。

     汝諸佛子。

    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

    開心地道。

     此乃舍那慈尊。

    告勉千佛。

    轉法化生之義。

    承上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

    可謂因深。

    号吾為盧舍那者。

    是為果極。

    以是因深果極。

    第一之道。

    我今授汝。

    汝當轉我為汝所說心地法門。

    說與一切衆生。

    而為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以諸衆生。

    各各具足此心地道。

    與佛無二。

    故下文雲。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乃至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也。

    雲開心地道者。

    此心地。

    本來無垢無染。

    無遮無障。

    虛廓靈妙。

    清淨自在。

    何言開耶。

    所謂開者。

    對封而言。

    以諸衆生。

    皆為識情所障。

    迷背不覺。

    非因智者。

    指點開示。

    終無得見諸佛體性。

    猶如瞽者。

    若非金鎞撥轉瞳神。

    終無得見森羅萬象。

    所謂千年暗室。

    仗燈能破。

    曆劫煩惱。

    得智始除也。

     ○二别勸轉化(二) 初授勸轉化 二勸授有序。

     ○初授勸轉化。

     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

    盧舍那佛放光。

    光告千華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及一切衆生。

     時蓮華下。

    舉依報也。

    赫赫天光等下。

    舉正報也。

    舍那放光。

    顯能告勝。

    光告等者。

    顯所告勝也。

    持我等者。

    正明所告之詞。

    師子座者。

    師子。

    乃獸中王。

    若哮吼時。

    百獸聞之。

    悉皆腦裂。

    以表世尊無上法王。

    所坐之座。

    即無畏坐。

    所說之法。

    即無畏法。

    天魔外道。

    若見若聞。

    皆失心喪膽也。

    言放光。

    光告者。

    此有二義。

    一者。

    即佛放光。

    而于光中召告。

    如楞嚴雲。

    爾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即此光中召告之義。

    二者。

    即所放光。

    光亦能告。

    謂不但正報身。

    善能說法。

    乃至依報蓮華光明。

    亦悉能說法也。

    所謂依報。

    正報。

    常宣妙法。

    寶網靈台。

    水流風動。

    皆演法音之義。

    持我心地等者。

    謂欲千佛。

    轉相傳與一切衆生。

    而千釋迦。

    付授勸轉已畢。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付授勸轉。

    而與一切衆生。

    開心地道。

    故雲。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及一切衆生也。

     ○二勸授有序。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

    明非頓說。

    汝等受下。

    明漸中有頓也。

    意謂心地法門。

    位有四十。

    諸衆生性。

    根有大小利鈍不等。

    生住異滅。

    四十二品無明。

    亦有輕重不一。

    必須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其次第者。

    初說十住。

    真空妙理。

    次說十行。

    實相妙行。

    次說十向。

    中道一谛。

    次說十地。

    所證真如。

    此圓融中。

    而說行布。

    非若儱侗真如之所談也。

    汝等受下。

    是舍那佛。

    囑授千佛千百億釋迦佛。

    令轉囑授一切衆生故也。

    領納曰受。

    固守曰持。

    對本曰讀。

    離本曰誦。

    言一心者。

    有五。

    小乘教中。

    假四谛理。

    而說一心。

    故得悟解。

    始教。

    約第八識心。

    了一切緣生之法。

    法法皆空。

    各無自性。

    而受異熟之果。

    終教。

    所言一切恒沙性淨功德。

    具于如來藏心。

    頓教。

    即于一念不生之心。

    無染無淨。

    頓顯理性。

    圓教。

    主伴圓融。

    法法無礙。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卷舒自在。

    總該萬有。

    此五。

    總即不出發起究竟之心。

    亦名一行三昧。

    所謂攝心一處。

    即是諸佛道場。

    散亂片時。

    乃即衆生境界。

    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是行布中。

    說圓融法。

    非若分别名相之類也。

     ○三受已轉化(二) 初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初受已謝師。

     爾時千華上佛。

    千百億釋迦。

    從蓮華藏世界。

    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

    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

     言爾時者。

    即盧舍那勸授轉化時也。

    舍那付授已畢。

    時當機諸佛領旨。

    各旋本迹世界。

    說法利生。

    應緣去也。

    舉身等者。

    表顯心地戒光。

    出生無量無邊智慧佛。

    凡此本佛。

    迹佛。

    迹迹之佛。

    皆從心地戒光流出。

    此光非可心思言議。

    故雲。

    不可思議也。

    光光等者。

    即千釋迦。

    及千百億釋迦。

    所放不思議光。

    複于光光中。

    皆化無量不思議佛。

    是以心地法門。

    戒光無盡。

    而即出生諸佛。

    亦無盡故。

    一時等者。

    以行果道同故。

    花表因行。

    非花無果。

    非因萬行。

    則無果佛。

    世間花果。

    從土地中生。

    出世花果。

    從心地中生。

    故以妙花。

    莊嚴妙果。

    青花。

    以表十住。

    赤花。

    以表十行。

    黃花。

    以表十向。

    白花。

    以表十地。

    千臂經中。

    乃廣明之。

    故以心地因花。

    還以供養心地果佛。

    所謂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是也。

    受持等者。

    從供養中。

    作一結語。

    以起下文。

    故雲。

    受持心地法門品竟。

     ○二各旋本界(二) 初入定歸本 二出定說法。

     ○初入定歸本。

     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

    沒已。

    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

    閻浮提菩提樹下。

     各各等者。

    顯從本依世界而隐。

    初隐為沒。

    終隐謂沒已。

    入體性下。

    正明所隐迹處。

    即入本體法性三昧定也。

    體性虛空華光三昧者。

    此即法身本定之别号也。

    言此法身。

    常住本定體牲。

    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是知心佛。

    與諸衆生。

    三無差别。

    平等平等。

    所謂諸佛心内衆生。

    時時成道。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衆生迷而不覺。

    不自受用。

    諸佛悟此。

    出沒隐顯。

    自在無礙。

    猶如虛空。

    其體本非色相。

    而以色相顯發。

    法身體性。

    本非來往。

    無形無相。

    而以行花智光。

    任運莊嚴。

    用不離體。

    照不離寂。

    照寂平等。

    理行無二。

    故曰。

    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問。

    此定與上舍那如來所現虛空體性本源成佛。

    常住法身三昧定光。

    有何差别。

    答。

    彼定。

    乃為發明因地之心。

    修果地覺。

    故雲。

    成佛常住法身三昧。

    此定。

    即為發明果地之覺。

    現身益物。

    故曰。

    虛空華光三昧。

    二定。

    名異而體同也。

    還本源世界者。

    千釋迦佛。

    千百億釋迦佛。

    各各從彼本土放光示衆。

    各各接生疑之衆。

    俱往本師盧舍那佛所聽戒法。

    令受戒竟。

    故又各還應迹所依本源世界。

    見隐顯不離當處。

    故雲。

    還本源世界也。

    閻浮提者。

    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

    南贍部洲也。

    菩提。

    華言覺道。

    亦名道樹。

    凡一切諸佛。

    皆在此樹下示成無上覺道故也。

     ○二出定說法(二) 初明橫說法 二明豎說法。

     ○初明橫說法(二) 初出定相示 二正說法門。

     ○初出定相示。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

     上既有入。

    此必有出。

    初現名出。

    現畢名為出已。

    問。

    諸佛法身。

    充滿十方。

    普現一切色身三昧。

    何有入定出定相耶。

    答。

    略有三義。

    一者。

    觀實相義。

    本離名字言說等相。

    所謂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除佛方便說。

    故有此出入相。

    二者。

    觀說法時。

    有當說時。

    不當說時之别。

    所謂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故有此出入相。

    三者。

    觀衆生根。

    以何等根。

    說何等法。

    所謂随機演教。

    應病與藥。

    故有此出入相。

    經雲。

    先說無量義經。

    複入無量義定。

    乃至出定揚德。

    使彼根機純熟。

    深心仰慕。

    然後與說。

    正合此義。

     ○二正說法門(三) 初次第所說 二圓頓所說 三例結所說。

     ○初次第所說。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法門海。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

    說十住。

    複從座起。

    至??天中。

    說十行。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中。

    說十回向。

    複從座起。

    至化樂天。

    說十禅定。

    複從座起。

    至他化天。

    說十地。

    複至一禅中。

    說十金剛。

    複至二禅中。

    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

    說十願。

     此釋出定說法示迹之義。

    方坐金剛等者。

    此是初會說十信法門也。

    方者。

    正也。

    金剛。

    取至堅至利義。

    千光。

    取至明至照義。

    王者。

    至尊無對之義。

    以顯此座。

    乃是千佛所傳。

    無動。

    無壞。

    無晦。

    無蒙。

    無有比對。

    大寶華王座也。

    初地菩薩。

    功德積感。

    承本願力。

    寄位人乘。

    作金轉輪王位。

    修十善業。

    以化衆生。

    行檀度法。

    而嚴妙果。

    統攝四洲一切國土。

    故佛始成正覺。

    初轉法輪。

    而于此處說十信法門也。

    言十世界法門海者。

    此即華藏莊嚴十世界海。

    一真如心。

    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自覺聖智受用境界。

    諸佛乘此法門。

    倒駕慈航。

    一切菩薩。

    皆修此門。

    以至究竟果海。

    一切衆生。

    以迷此心。

    流轉十方。

    生死無盡。

    故雲。

    十世界法門海。

    又顯十方世界無盡。

    諸佛無盡。

    衆生無盡。

    諸佛法門。

    亦複無盡故也。

    海喻深廣汪洋。

    無所不藏。

    無有窮盡之相。

    此十世界法門海義甚深。

    說不能盡。

    大意欲令衆生。

    即入圓信。

    以起圓解。

    乃得圓證之義。

    若廣明者。

    當閱華嚴十世界品。

    毗盧遮那如來名号。

    如來現相諸品。

    一一發明此義。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等者。

    此第二處。

    次第所說十住法門之義。

    問。

    舍那唯說三十心。

    十地法門。

    何故先說十信。

    次說十住。

    答。

    以舍那佛。

    對千佛說。

    故頓說心地品。

    以十住中。

    具該十信。

    非信無以有住。

    故上所雲。

    堅信忍中。

    十發趣心向果。

    今明次第。

    是故先說十信。

    後說十住。

    使已發大心衆生。

    得入圓十信位。

    方得圓十住也。

    帝釋宮者。

    即忉利天所住内庭也。

    梵語釋提桓因。

    華譯雲能天主。

    梵語忉利。

    華言雲三十三。

    此天居須彌頂。

    繇單修上品十善。

    得生其中。

    帝釋二字。

    華梵合舉。

    即離垢地菩薩。

    修行功行。

    多作忉利天王。

    寄位天乘。

    是故世尊。

    次于此天。

    說十住門。

    為令已入十信菩薩天王。

    得入圓十住法門也。

    至??天中等者。

    此第三處。

    所說十行法門義也。

    ??天。

    即夜摩天。

    華言時分。

    謂時時快樂。

    觀蓮花開合。

    乃分晝夜。

    此天依空而居。

    繇修上品中善。

    兼坐未到定禅。

    得生其中。

    即發光菩薩。

    修行功行。

    多作夜摩天王。

    寄位天乘。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說十行法。

    為令已入十住菩薩天王。

    得入圓十行法門也。

    至第四天等者。

    此第四處。

    所說十回向法門。

    四天。

    即兜率陀天。

    華言知足。

    謂于五欲知止足故。

    此天依空而居。

    所修同前。

    即??慧地菩薩。

    初斷俱生身見。

    觀于道品。

    同于初果預流位也。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而說十回向門。

    使令已入十行菩薩天王。

    得入圓十回向法門也。

    至化樂天等者。

    此第五處。

    所說十禅定法門。

    言化樂者。

    謂此自化五欲而娛樂故。

    此天依空而居。

    所修同前。

    即難勝地菩薩。

    修行功行。

    多作化樂天王。

    寄位阿羅漢乘。

    觀四谛行既終。

    同于四果無學位也。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而說十禅定門。

    為令已入十回向位。

    諸大菩薩天王。

    得圓知諸佛禅定。

    圓入諸佛刹土。

    圓證法身境界也。

    言禅定者。

    梵語禅那。

    此雲寂靜。

    此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

    故雲禅定。

    别經所雲。

    三賢行滿。

    修四加行。

    方登十地此也。

    至他化自在等者。

    此第六處。

    所說十地法門。

    他化自在天者。

    此有二種。

    一者。

    正修上品。

    十善。

    兼坐未到定禅。

    假此得成。

    自然受樂。

    二者偏修十善。

    假他所化。

    以成己樂。

    即魔王天。

    此二天王。

    依空而居。

    謂現前地菩薩。

    修行功成。

    多作自在天王。

    統攝欲界。

    寄緣覺乘。

    謂此菩薩。

    于修十二因緣觀行。

    同于緣覺。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而說十地。

    為令已入十禅菩薩天王。

    得圓證十地法門也。

    已上所在四王。

    忉利夜魔。

    兜率。

    化樂。

    他化。

    六天之中。

    所說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禅。

    十地門者。

    正為初地。

    乃至六地菩薩。

    寄位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同彼凡夫天人。

    三乘二乘斷惑。

    是故世尊。

    亦即在此六欲天中。

    說十信。

    三賢。

    十禅。

    十地。

    令彼諸凡夫天人。

    聲聞緣覺。

    回向大乘。

    而證十地也。

    下說十金剛。

    十忍。

    十願者。

    以七地。

    八地。

    九地菩薩。

    寄位一乘。

    修菩薩行。

    為令已登七地諸菩薩等。

    發起自在。

    任運現身說法。

    是故世尊在于初禅。

    二禅。

    三禅。

    說十金剛。

    十忍。

    十願。

    為令永斷俱生二執。

    生相無明。

    得入如來妙覺果海。

    複至一禅等者。

    此第七處。

    說十金剛法門。

    初禅天王。

    即離生喜樂地。

    此天。

    已離下界欲惡。

    忻上妙定。

    故雲。

    離生喜樂。

    即遠行地菩薩。

    修行功行。

    多作初禅天王。

    寄菩薩乘。

    以自證法。

    攝化衆生。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說十金剛。

    為令已登七地菩薩天王。

    得證金剛觀智。

    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二禅等者。

    此第八處。

    說十忍法門。

    二禅。

    即定生喜樂地。

    此天。

    已離初禅之喜。

    攝心在定。

    淡然凝靜。

    而生勝定。

    故雲。

    定生喜樂。

    即不動地菩薩。

    修行功德。

    多作二禅天王。

    主小千界。

    寄一乘位。

    說自證門。

    教化衆生。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說十忍法。

    令彼已得真無生忍。

    菩薩天王。

    修行十忍法門。

    入妙覺果海也。

    複至三禅等者。

    此第九處。

    說十願法門。

    三禅。

    即離喜妙樂地。

    此天。

    已離初禅二禅喜踴之動。

    泯然入定。

    而得勝妙之樂。

    故雲。

    離喜妙樂地也。

    即善慧地菩薩。

    修行功德。

    多作三禅天王。

    主中千界。

    寄一乘位。

    以自法門。

    為諸衆生。

    演說開示。

    是故世尊。

    次于此天。

    說普賢十願法門。

    令彼已證第九善慧菩薩天王。

    更得十大願力。

    得入如來妙覺果海也。

     ○二圓頓所說。

     複至四禅中。

    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已上九處。

    乃圓融中說行布。

    此之一處。

    是行布中說圓融也。

    四禅。

    即舍念清淨地。

    此天。

    即舍二禅之喜。

    三禅之樂。

    心無憎愛。

    一念平等。

    清淨無雜。

    住于此禅。

    空明寂靜。

    萬象皆現。

    故雲舍念清淨。

    即法雲菩薩。

    修行功德。

    多作四禅天王。

    主大千界。

    而位寄一佛乘。

    于諸聲聞。

    緣覺。

    菩薩天王。

    說自證法門。

    是故世尊。

    次于此處。

    頓說心地。

    四十行位法門品。

    令彼圓證十地菩薩。

    入妙覺果海也。

     ○三例結所說。

     其餘千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如賢劫品中說。

     此例釋迹迹佛。

    說法之義。

    謂千釋迦所說如是。

    其餘千百億釋迦佛出定之後。

    示轉法輪。

    亦皆初從妙光堂中。

    終至首羅宮中。

    十處說法。

    次第敷演。

    漸說頓說。

    與千釋迦所說。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自爾時盧舍那。

    至此所說。

    乃是略言其義。

    廣如賢劫品中已說也。

     ○二明豎說法(二) 初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初天上說道(四) 初示相成道 二成道說法 三說經繇緻 四往返多遍。

     ○初示相成道。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華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宮中。

    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

    父字白淨。

    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釋迦。

    及千百億釋迦。

    皆于十方世界說心地法門品。

    此下明一釋迦。

    于一世界之中。

    所說心地法門品也。

    爾時等者。

    示降生來源義。

    爾時釋迦世尊。

    自從初現華藏世界。

    東方而來。

    入此兜率天王宮中。

    先在此天伏魔。

    說魔受化經已。

    次觀下界衆生。

    有業覆障難解脫者。

    有根純熟易解脫者。

    故即從天王宮。

    隐勝現劣。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淨梵王家為太子也。

    迦夷羅國。

    此雲赤澤。

    或迦毗羅。

    此雲黃色。

    黃即處中。

    最為安隐。

    又古有黃色仙。

    在此修道。

    又古諸佛出現世間。

    皆于此處示生。

    有此多義。

    故名黃色。

    爾時如來。

    将欲降神。

    先現五瑞。

    所謂從兜率天降皇宮者。

    第一相也。

    母名摩耶等者。

    示生身父母之名德。

    梵語摩耶。

    此雲大幻。

    以大幻術。

    幻出諸佛故。

    凡十方諸佛。

    示現受生。

    皆其母也。

    父字白淨者。

    是此方譯語。

    梵語郁頭檀也。

    世尊将欲受生之時。

    觀淨梵王。

    性行仁賢。

    摩耶夫人。

    五百世時。

    曾為菩薩之母。

    應當往彼托胎。

    所謂示入母胎。

    住胎。

    第二第三相也。

    吾名悉達者。

    示出生之名德也。

    梵語悉達。

    此雲頓吉。

    以太子初生時。

    寶藏悉空。

    空而複滿。

    故名頓吉。

    亦名一切義成。

    即于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實相義成。

    故于時太子。

    從摩耶右脅出。

    立蓮花上。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世出世間。

    此法第一。

    所謂示現出胎誕生。

    第四相也。

    言七歲出家者。

    示離塵俗。

    返妄歸真之義。

    世尊初為太子。

    具大智慧。

    成就舍心。

    觀生老病死苦。

    厭世五欲。

    舍金輪位。

    如棄涕唾。

    心思出家。

    往白父王。

    父王不許。

    故于二月三日。

    身放光明。

    普照四天王宮。

    乃至淨居天宮。

    諸天見已。

    到太子所。

    禮足白言。

    菩薩無量劫來。

    所修行滿。

    今正成熟。

    即于午夜逾城出家。

    苦行林中。

    剃除須發。

    所謂示現逾城出家。

    苦行林中。

    第五相也。

    所言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者。

    道即道果。

    世尊功行滿足。

    道成德備。

    三身圓現。

    四魔潛消。

    所證圓果德号。

    亦以顯然燈佛授記不虛。

    故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所謂示現睹明星而成道降魔。

    第六相也。

    此經言。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諸說不一。

    或雲。

    騰寫之訛。

    或雲。

    八千返中之一。

    或表圓教七信已上無退。

    或七歲表七覺支。

    三十表念處。

    正勤。

    神足。

    根。

    力。

    八正道。

    具三十七品助道法。

    凡諸佛出世。

    說法度生。

    皆依此故。

    今則不然。

    七歲出家。

    猶言出家七歲。

    謂初出家時。

    先學不用處定。

    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次學非非想定。

    不久得證。

    知其亦非究竟。

    次複遊行諸國。

    凡經一年。

    次更苦行六年。

    至三十。

    乃成正覺。

    此按毗尼部中所釋也。

     ○二成道說法。

     于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于寂滅道場者。

    此示成道轉法輪相。

    約事而言。

    即是真阿練若。

    正修行處。

    約理而言。

    即是所證菩提涅槃。

    無為無相。

    清淨寂滅之理。

    所謂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是故諸佛。

    于無所得寂滅理中。

    成等正覺。

    于無所得寂滅理中。

    坐大道場。

    轉大法輪。

    故雲。

    于寂滅道場也。

    坐金剛下。

    明轉法處。

    既成道已。

    當轉法輪。

    度諸衆生。

    爾時世尊。

    即自思惟。

    我得智慧。

    無能信受。

    若我住世。

    于世無益。

    不如入于涅槃。

    爾時梵天。

    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

    法海已滿。

    法轉已立。

    潤濟開導。

    今正是時。

    雲何欲舍一切衆生。

    入于涅槃。

    而不說法。

    是時如來受梵天王請已。

    雖知根鈍。

    且稱本懷。

    是故雙垂兩相。

    一處于鹿野苑。

    為憍陳如五比丘等。

    轉四谛輪。

    說小乘種種教法。

    一處于菩提場。

    演大華嚴。

    并普光明殿中。

    同說此經。

    此佛。

    與上千佛所說。

    皆從初坐金剛千光王座。

    終至首羅天宮。

    其中次第所說。

    住處共有十也。

    蓋上多佛所說。

    一佛所說。

    頓說。

    漸說。

    及諸住處。

    皆亦無二無别。

    華嚴。

    七處九會所說。

    此經。

    十處十會所說。

    二經大同小異。

    所謂示現成道。

    轉大法輪。

    第七相也。

    何無第八。

    以未涅槃故也。

     ○三說經繇緻。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

    網羅幢因。

    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