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下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即加诃責。
亦俱不犯。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
自瞋。
教人瞋。
瞋因。
瞋緣。
瞋法。
瞋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瞋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九瞋心不受悔戒也。
瞋者。
謂含毒在心。
發于面目。
身心不甯之相。
前人偶爾相觸。
轉向求悔。
而不受其忏謝。
即上違佛教。
下乖接引。
中失本心。
以是根本煩惱有六。
後第六之惡見。
乃斷衆生慧命。
比慢疑二尤重。
前三中之瞋心。
即舍衆生悲仰。
比貪癡二尤重。
所謂一念瞋心起。
八萬障門開。
障菩提心。
障菩提願。
乃至一切障礙。
無過于瞋。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明瞋事也。
言自瞋者。
自己之恨。
發為瞋怒。
教人瞋者。
有三義。
一者。
借他瞋彼。
以雪己恨。
二者。
教他瞋彼。
于中取利。
三者。
是他人之所恨。
使其兩相瞋害。
于中取樂。
令二家不得解脫故也。
瞋因者。
謂無始來含恨習氣為因。
瞋緣者。
所瞋人境現前為緣。
瞋法者。
謂即心起計較。
令彼受辱為法。
瞋業者。
以此三事和合。
造作成瞋為業。
緻受當來三塗果報等苦也。
經雲。
不斷瞋心。
縱有福德。
多智禅定。
感修羅報。
如無福德智定之人。
即感虎狼蛇蠍等報。
以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即修一切善也。
而修菩薩行者。
應生一切衆生心地之中平等善根。
無所诤鬥之事。
常生一種慈悲之心。
視諸衆生如子女等。
應撫育之。
以是不忍瞋也。
又當常生一種孝順之心。
亦觀衆生如父母等。
應奉事之。
以故不敢瞋也。
若具如是心者。
是真佛子平等觀門。
如或不能。
已非佛子平等方便。
何況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者耶。
非衆生者。
即佛乃至賢聖。
或及變化人也。
以惡口罵辱者。
即口業不善也。
加以手打。
即身業不善也。
意猶不息。
即意業不善也。
以是三業齊犯罪為自作。
或所瞋之前人來求悔過。
又以善言忏謝。
下氣解瞋。
猶然揚眉怒目。
瞋恨不解。
即非菩薩心行。
故當結過。
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不犯者。
類無厭足王等。
具此三毒。
乃真菩薩行也。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
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鉾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
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
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十謗三寶戒也。
謗者。
謂于理不明。
無有實見。
妄加非議也。
三寶。
乃是一切衆生良祐福田。
謗則自失菩薩善芽。
亦失彼衆生善芽。
其過非小。
故戒之也。
自謗三寶者。
謂自己未具正見。
未解深法。
或見外道典籍。
或聞外道人言。
或順有勢位人意。
即自口語。
亦随而非議也。
教人謗者。
謂使他人謗讪。
欲同黨也。
謗因者。
謂無始來。
好邪論議習氣為因。
謗緣者。
遇有空隙。
湊合其語為緣。
謗法者。
謂以巧詞僞辯。
俾愚癡邪見取信為法。
謗業者。
即此三事和合。
造作成謗為業。
緻使當來三惡道中。
不見三寶不聞三寶。
受惡苦果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勸其所行。
即修一切善也。
而為菩薩道者。
若見外道。
及以惡人。
以一惡言謗佛音聲。
一入其耳。
即如三百鉾槍攢刺心中。
其痛難忍。
等無有異。
所以者何。
以斷一切衆生佛種故。
一言如此。
何況多言。
耳聞如此。
何況自口而出謗言。
佛為天人大師。
開我迷雲。
導出三界。
當生信敬。
而不生信敬心。
佛為大慈悲父。
能拔我苦。
而與我樂。
正當孝順。
而不生孝順心。
如此已非佛子。
而反更助惡人。
邪見之人。
謗毀三寶。
以滋快議。
此如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二總結十重。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
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
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此段總結十戒得失之相。
奉勸堅持此戒法也。
善學下。
舉人贊德也。
是菩薩下。
舉法以明戒法當持。
不應毀也。
若有犯下。
明毀戒之過失。
汝等下。
勸生生學持。
不可忘也。
八萬下。
引廣以明略。
言善學諸仁者。
是佛贊美詞也。
謂于此戒善能受持。
其人具足慈悲孝順之德。
故稱善學仁者。
既稱仁者。
于此十波羅提木叉。
清淨戒品。
應當勤學。
而于其中。
自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以微塵許尚不得犯。
何況具足犯十戒乎。
此決言不可犯也。
若有犯下。
假設斷定犯戒得失之相。
謂于十重戒中。
微塵不犯。
是能發菩提心。
可保固國王位。
轉輪聖王寶位。
比丘。
比丘尼位。
亦可保許進入三十心。
十地因位。
可許希冀佛性常住妙覺果位。
如或不然。
設若少有違犯。
是即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所以者何。
菩提心者。
即是清淨光明金剛寶戒妙覺心也。
今既背覺合塵。
染污梵行。
即失此心。
故雲。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此心乃是福慧二種根本。
今根本已失。
即佛花果。
從何而生。
故國王位。
轉輪王位亦失。
比丘。
比丘尼位亦失。
以國王位。
金輪王位。
是為世間最勝福位。
比丘僧位。
比丘尼位。
為出世間賢聖慧位。
今既世出世間福慧之位已失。
則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因位亦失也。
因位既失。
而于妙覺果位。
豈可得乎。
是以佛性常住妙覺果位亦皆失也。
戒如大地。
萬善從生。
今無其地。
則佛聖種。
無可安處。
佛種未植。
佛芽何生。
故雲。
一切皆失。
問。
既福慧因果。
一切寶位皆失。
未審此人。
複居何地。
答堕三惡道中極苦處也。
言二劫三劫者。
示極苦處長遠時分也。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者。
此示地獄三途罪障深重。
不似人間受生福報。
與得受佛法處。
是故父母三寶名字。
皆不聞也。
以是當知。
不應一一犯此戒也。
向下結勸當持不當毀義。
若毀戒者。
失大利益。
得大苦趣。
以知十重戒中。
不應犯如微塵許法。
是故汝等一切三世菩薩。
于是十戒。
應當敬心奉持。
乃至終身不可忘也。
此處略說。
若廣明者。
具大部八萬威儀品中。
已上十重戒中。
随犯一戒。
即依本罪治之。
若犯七逆極重罪者。
報屬無間。
若犯餘輕罪者。
攝後四十八戒。
如是罪品。
但在人人念頭起處。
入重入輕故耳。
噫毫??系念。
三塗業因。
可不慎欤。
○二說輕戒相(二) 初結前起後 二别釋文義。
○初結前起後。
佛告諸菩薩言。
已說十波羅提木義竟。
四十八輕今當說。
此乃吾佛世尊。
召告現前在會三賢十聖等諸菩薩言也。
已說下。
結前十重。
已說竟也。
四十八輕。
起後輕戒。
今當說也。
○二别釋文義(四十八)。
○第一不敬師友戒。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
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
和尚。
阿阇黎大德。
同學。
同見。
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
慢心。
癡心。
瞋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
國城。
男女。
七寶。
百物。
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一不敬師友戒也。
師以開導。
友以切磋。
世出世間法器。
全賴師友。
所當敬重。
倘存憍慢。
一生福慧消滅。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舉人以明其位。
應先受下。
乃明福慧二位基本。
既得戒下。
明受戒者。
染法獲益。
當酬恩也。
而菩薩下。
明背恩忘本者。
以結罪也。
國王。
乃各邦之仁君。
輪王有四。
金銀銅鐵。
四轉輪王。
統攝四三二一天下主也。
百官。
是文武大臣也。
如是聖君賢臣。
欲受王位官位之時。
必應先受菩薩戒何也。
謂受菩薩戒人。
必以慈悲利濟。
孝順為懷。
如為君者受菩薩戒。
即為仁德聖君。
為臣者受菩薩戒。
即為忠良賢臣。
感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
永保其位。
救護百官之身。
高進其爵。
不但鬼神救護而已。
亦感十方諸佛歡喜護念。
何者。
護法金湯全賴之也。
金光明雲。
若國王受菩薩戒。
廣行十善法。
教化衆生者。
身心快樂。
永無三災。
遠離八難。
國界安甯。
人民樂唱。
雲雲。
所以先受菩薩慧戒。
後受王臣福位。
獲鬼神救護。
諸佛歡喜。
如此利益。
若非師友教誡。
何繇能得。
是故應當知恩報德。
生孝順心。
敬重戒師。
如敬父母。
不敢少違。
生恭敬心。
而敬善友。
如敬兄長。
不敢有慢。
若具如是心者。
方名念戒入道人也。
見上座下。
正明孝順恭敬之義。
上座以對中下而言。
謂已上無人故。
毗婆沙論雲。
上座有三。
一者。
生年上座。
即尊長耆舊是。
二者。
世俗上座。
乃即知法大财。
大位。
大族。
大力。
大眷屬是。
三者。
法性上座。
即阿羅漢果位是也。
和尚。
唐言力生。
即受戒本師也。
阿阇黎者。
唐言軌範師也。
即羯摩。
教授。
依止。
尊證諸師是也。
言大德者。
謂此諸師。
居臘長德勝故。
亦貫下義。
同學。
同一師所學出世道故。
同見。
同一見。
又解中道理故。
同行。
同一清白梵行門故。
如是師友若來。
毋論遠近。
應起承迎。
緻敬禮拜。
複應問訊起居。
此謂孝順恭敬心也。
為菩薩者。
應當起孝順心。
而反起瞋嫉心。
應當起恭敬心。
而反起亵越心。
憍心。
亢己名位。
憍倨自尊。
故名憍心。
慢心。
藐視前人。
慢彼有德。
故名慢心。
癡心。
見賢不親。
見聖不敬。
而無智慧。
故名癡心。
瞋心。
恨彼師友嚴訓。
故名瞋心。
有此四種之心。
故見師友來而不迎。
至而不禮。
亦不問訊起居也。
憍心等四。
屬意業也。
不起承迎禮拜。
屬身業也。
亦不問訊起居。
屬口業也。
以是三業不善。
乃至飲食。
衣服。
卧具。
湯藥等物。
一一皆不如法供養也。
以自賣下。
緊承如法說來。
言既為佛子。
應當重法。
輕身命财。
求出世道。
内而己身。
外而國城。
親切男女。
貴重七寶。
以及衆多百物。
一切可賣。
應如此供養也。
言賣身者。
如常啼。
賣心肝而學般若。
如世尊因地中。
為半偈舍全身。
乃至身然千燈。
此亡身。
為法樣子。
略引一二。
乃為有名位者。
報恩之盛節也。
不如是承迎禮拜。
供養諸師友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此罪比前十重。
僅減一等。
非輕細之謂也。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二飲酒戒也。
言飲酒者。
非造酒也。
造酒賣者。
所害甚廣而飲酒者。
惟害己身。
故微分重輕耳。
律雲。
飲酒之人。
堕燒煮地獄中五五百世。
初五百世。
在鹹糟地獄中。
二五百世。
在沸屎地獄中。
三五百世。
在曲蛆地獄中。
四五百世。
在蠅蚋地獄中。
五五百世。
堕在癡熱無知地獄中。
業報如此。
故戒之也。
故飲酒者。
律中開有重患。
醫師言瘥。
以酒引藥。
權用不犯。
無故而飲。
或借病而飲者。
是為故飲。
而酒生過失無量者。
辯明不得飲酒之義。
意謂酒乃米汁。
何故不得飲耶。
以飲酒者。
迷心亂性。
無量過失。
從飲酒故而生。
是以不得飲也。
不但自飲酒者。
得無量過失也。
且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他人飲酒者。
亦招感五百世中無手足報。
何況無故自飲。
自飲尚且不得。
豈得教人飲耶。
是故不得教一切人飲酒。
及教一切衆生飲酒。
教尚不得。
何況自飲。
是故凡一切酒不得飲也。
言一切酒者。
酒有多種。
楊梅。
棗子。
甘蔗。
葡萄等酒。
但能醉人。
并有酒氣酒味。
一切皆不得飲也。
已上明戒。
向下結罪。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三食肉戒也。
一切衆生。
皆有靈覺之性。
俱有貪生畏死之心。
皆有恩愛情識之念。
與我不異。
所謂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必同體。
柰何有一類人。
邪見覆心。
為己口腹。
食彼衆生身肉。
強言。
隻要明得大事因緣。
食肉無礙。
若大事已明。
則迥脫舌根味塵。
得言食肉無礙。
若其未明。
豈食肉無礙耶。
予乃曬之曰。
如果大事已明。
食肉無礙。
則于镕銅。
熱鐵。
亦當無礙。
能吞镕銅熱鐵者。
自可食肉矣。
如宋濟颠募裝佛金。
盡以其赀食酒食肉。
向後從口吐金得裝佛相。
是真無閡。
志公食鴿。
一日從口盡吐活鴿。
齊飛而去。
是真無礙。
若此未能。
則所謂明大事者。
何獨親于肉。
而喜近于口。
疏于镕銅熱鐵。
而畏近于身也。
又豈得複雲無礙耶。
楞嚴經雲。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互相食啖不已。
故戒之也。
言若佛子故食肉者。
故字對權設而言。
昔佛在世時。
年逢饑馑。
草菜不生。
佛神力故。
以五指端。
化五淨肉。
實非生血。
一時權現。
安有實是衆生身肉者。
為佛子而故食乎。
是故一切衆生身肉不得食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者。
其義有二。
一者是斷菩薩大慈悲心佛性種子。
所以者何。
菩薩發菩提心。
願為令諸衆生。
離苦得樂。
是為成佛等一因行。
今無慈心食衆生肉。
是斷自己成佛因種。
因種既斷。
無上佛果。
安可希冀。
二者。
是斷衆生佛性種子。
謂諸衆生。
從無始來。
輪回六道。
雖然改頭換面。
而彼貪生畏死之性。
即我所發慈悲佛性。
今欲食彼身肉。
令生恐怖。
見而舍去。
失彼受化緣因。
是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也。
行願品雲。
一切衆生。
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
而為花果。
以大悲水。
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今佛樹根既失。
則佛花果又從何處生耶。
一切衆生見而舍去者。
殺氣相迎。
毒于戎狄。
如鷗去海翁機。
鴿搖羅漢影也。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身肉。
若故食者。
得無量罪。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故。
不應食肉。
為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
常為六親故。
不淨氣分所生長故。
衆生聞香。
悉生恐怖。
如栴陀羅。
及譚婆等。
狗見驚吠故。
今修行者。
發悲不生故。
臭穢不淨。
無善名稱故。
令諸咒術不成就故。
諸天所棄故。
令口氣臭故。
夜多惡夢故。
乃至空閑林中。
虎狼聞香。
是故不應食衆生肉。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蔥。
慈蔥。
蘭蔥。
興渠。
是五種。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四食五辛戒也。
五辛者。
即五葷。
非五腥也。
言五辛者。
一大蒜。
亦名葫。
即葫蔥是。
二茖蔥。
即他經雲革蔥。
乃薤菜是。
三慈蔥。
即蔥是。
四蘭蔥。
即小蒜。
五興渠。
即蒠蒺。
所言不得食者。
以是五種。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更有五不應食。
一生過。
二天遠。
三鬼近。
四福消。
五魔集。
西域記雲。
家有養辛之人。
驅令出郭。
是故不獨單食不可。
大凡一切食中。
相雜佐用亦不得食。
若謂無所殺害。
而故食五辛者。
犯輕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七逆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同一衆住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五不教悔罪戒也。
教。
即教誡。
悔。
即悔過。
罪。
即罪咎。
謂為菩薩師者。
凡見人設有過。
得教令忏。
不教。
則得罪。
所以者何。
昔迦葉佛世時。
有一比丘。
多作三師。
多度弟子。
而不教誡。
其弟子者。
因不持戒。
死堕龍中。
龍法受罪。
七日一受。
時對火燒。
肉盡骨在。
尋後還複則複燒之。
不能堪苦。
龍具五通。
自思何罪所緻。
觀知因本師不教。
多作非法。
遂恨其師。
欲加毒害。
後時有五百。
賈客入海采寶。
其師在内。
龍便出水捉船。
衆人大怖。
诘問龍故。
何以捉船龍曰。
今此船内比丘。
是我本師。
因不教誡于我。
今受苦痛。
故爾捉之。
汝等若将比丘下水。
便放其船。
衆人見事不止。
欲捉比丘。
而比丘便自投水身亡。
佛言。
以此驗之。
凡度弟子。
不可不教誡也。
若佛子下。
舉人以明犯相。
見一切衆生者。
總指在家。
出家。
大小七衆。
乃受持戒法之人。
犯。
謂幹犯也。
八戒。
五戒。
即優婆塞。
優婆夷。
二衆之戒相也。
八戒但受一日一夜。
不同五戒終身守持。
十戒有二。
一沙彌沙彌尼十戒。
二菩薩十重戒。
毀者。
破壞也。
禁者。
止滅也。
如來所制。
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名為禁戒。
如若受而不持。
持而不誦。
違背聖言。
越其所制。
故雲毀禁。
七逆者。
弑父。
殺母。
弑和尚。
弑阿阇黎。
破羯磨轉法輪僧。
惡心出佛身血。
弑阿羅漢是也。
佛在世時。
出佛身血。
佛滅度後。
賣佛菩薩形像。
及賣佛經律。
名為出佛身血。
弑比丘僧。
即名弑阿羅漢。
八難。
即下冒難遊行之八難也。
菩薩見此一切犯戒之人。
當生慈悲心。
教其忏前愆尤。
悔後莫作。
是為自利利人。
如不教忏悔者。
已得不教悔罪。
何況同住一處。
同僧利養。
而又同共布薩。
同一清淨和合僧衆安住其中。
而說佛戒。
竟不舉其犯戒罪過。
使其忏悔。
如是不教彼悔過者。
是菩薩師。
犯輕垢罪。
○第六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
同見。
同行。
來入僧坊。
舍宅。
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六不供給請法戒也。
修菩薩行者。
凡見大乘法師。
應備香花諸供養具。
如供諸佛等無有異。
請轉法輪。
使其道法流通。
慧命不絕。
若不供給請說法者。
是菩薩人。
則堕悭貪。
我慢。
焦芽。
敗種等流。
有失大利。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标明可供之師友也。
言大乘法師者。
揀非小乘獨善。
乃是具大信解。
發大道心。
趨大道果。
智悲雙運。
自利利人之師。
故名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下。
此舉友人亦大乘也。
同學。
謂同一師禀受大乘心地戒學。
同見。
同一見解。
究竟實相心地戒見。
同行。
同一菩薩心地戒法。
清白梵行。
若見如是師友。
行無緣慈。
來入僧坊。
舍宅。
城邑等處。
無論遠近。
若乃百裡千裡來者。
為主菩薩。
應起緻敬。
來。
即迎來。
去。
即送去。
其中禮拜供養之事。
俱必一一如法周旋。
勿生懈怠。
如供養者。
應當日日三時不乏。
言三時者。
即初中後。
三時也。
何等供養。
每日所食。
用三兩金。
以作百味飲食供養。
又不止此。
更敷床座。
而為安止。
廣備醫藥而為調理将此四事。
以供法師。
凡此法師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當盡心如禮供養。
不應吝惜。
以上修福。
是滿檀波羅蜜。
常請等下。
乃即修慧。
是般若波羅蜜也。
常請等者。
承上所言。
日日三時恭敬禮拜供養之者。
非為求人天小果福報而已。
正為常請法師。
日日三時演說妙法。
以續一切衆生慧命故也。
此表能供請者。
口業虔誠義也。
日日三時禮拜者。
申請法威儀。
以表身業虔誠義也。
言不生瞋心者。
釋請法開示中。
不瞋師友規矩嚴訓尊高。
言不生患惱之心者。
釋供養中。
不患我供養繁費。
此之二心。
總表意業虔誠義也。
為法滅下。
總申上義。
以勸為菩薩者。
應當如是為法滅身。
其義有二。
一果真為法者。
尚不惜此身命。
何況資具而不供養。
二果真為求解脫道。
當舍不堅固身。
易金剛不壞身。
舍不真實世命。
易法身智慧命。
如佛因中為求大法。
身為床座。
布發掩泥。
半偈然燈。
種種苦行。
皆是為法滅身榜樣。
修菩薩行者。
亦應如是請法。
而勿懈怠可也。
若不爾者。
少有怠惰。
此句斷定。
若不如是供養心者。
犯輕垢罪。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
一切處。
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咨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七懈怠不聽法戒也。
此戒承前所言。
不但師來我所。
乃供養聽法。
但有說法處。
應當至彼聽受。
不可懈怠而不聽也。
懈怠即八大随之一。
繇此懈怠。
即生放逸。
放逸。
即失念。
失念。
則多散亂。
散亂。
即不正知。
不正知。
則生愚癡。
造諸惡業。
所以始繇懈怠不聽。
終則無惡不造。
是故凡有講法之處。
宜應往彼聽受。
如不往聽。
即是慢法。
以慢法故。
福慧消滅。
罪惡增長。
所謂若非法味滋神。
終無解脫。
故戒之也。
言為佛子。
必上求下化。
為本因心。
廣學多聞。
為勝方便。
若非廣學多聞。
豈堪住持三寶。
是故凡有一切講法處。
應往聽受。
言毗尼經律者。
正明滅惡生善之法寶也。
梵語毗尼。
此雲調伏。
謂調三業。
治伏六根。
滅一切惡。
生一切善也。
亦雲善壽。
謂此毗尼住世。
即佛法住世。
毗尼若滅。
佛法即滅故也。
又以經中攝律。
律中攝經。
又經诠性相理。
律止性業遮業。
二義俱含。
故雲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等者。
别明講法處也。
佛在世時。
諸比丘等。
常受王臣諸大檀越請在家中安居說法。
是為大宅舍中講法處也。
是新學下。
誡應聽也。
謂凡所有一切講法毗尼經律處。
凡新學菩薩戒者。
應手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至心聽受。
如不解義。
須一一咨詢請問。
而決疑也。
若山林等者。
以遠況近。
言不但在居士家而常随聽
即加诃責。
亦俱不犯。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
自瞋。
教人瞋。
瞋因。
瞋緣。
瞋法。
瞋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瞋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九瞋心不受悔戒也。
瞋者。
謂含毒在心。
發于面目。
身心不甯之相。
前人偶爾相觸。
轉向求悔。
而不受其忏謝。
即上違佛教。
下乖接引。
中失本心。
以是根本煩惱有六。
後第六之惡見。
乃斷衆生慧命。
比慢疑二尤重。
前三中之瞋心。
即舍衆生悲仰。
比貪癡二尤重。
所謂一念瞋心起。
八萬障門開。
障菩提心。
障菩提願。
乃至一切障礙。
無過于瞋。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明瞋事也。
言自瞋者。
自己之恨。
發為瞋怒。
教人瞋者。
有三義。
一者。
借他瞋彼。
以雪己恨。
二者。
教他瞋彼。
于中取利。
三者。
是他人之所恨。
使其兩相瞋害。
于中取樂。
令二家不得解脫故也。
瞋因者。
謂無始來含恨習氣為因。
瞋緣者。
所瞋人境現前為緣。
瞋法者。
謂即心起計較。
令彼受辱為法。
瞋業者。
以此三事和合。
造作成瞋為業。
緻受當來三塗果報等苦也。
經雲。
不斷瞋心。
縱有福德。
多智禅定。
感修羅報。
如無福德智定之人。
即感虎狼蛇蠍等報。
以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即修一切善也。
而修菩薩行者。
應生一切衆生心地之中平等善根。
無所诤鬥之事。
常生一種慈悲之心。
視諸衆生如子女等。
應撫育之。
以是不忍瞋也。
又當常生一種孝順之心。
亦觀衆生如父母等。
應奉事之。
以故不敢瞋也。
若具如是心者。
是真佛子平等觀門。
如或不能。
已非佛子平等方便。
何況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者耶。
非衆生者。
即佛乃至賢聖。
或及變化人也。
以惡口罵辱者。
即口業不善也。
加以手打。
即身業不善也。
意猶不息。
即意業不善也。
以是三業齊犯罪為自作。
或所瞋之前人來求悔過。
又以善言忏謝。
下氣解瞋。
猶然揚眉怒目。
瞋恨不解。
即非菩薩心行。
故當結過。
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不犯者。
類無厭足王等。
具此三毒。
乃真菩薩行也。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
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鉾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
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
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釋第十謗三寶戒也。
謗者。
謂于理不明。
無有實見。
妄加非議也。
三寶。
乃是一切衆生良祐福田。
謗則自失菩薩善芽。
亦失彼衆生善芽。
其過非小。
故戒之也。
自謗三寶者。
謂自己未具正見。
未解深法。
或見外道典籍。
或聞外道人言。
或順有勢位人意。
即自口語。
亦随而非議也。
教人謗者。
謂使他人謗讪。
欲同黨也。
謗因者。
謂無始來。
好邪論議習氣為因。
謗緣者。
遇有空隙。
湊合其語為緣。
謗法者。
謂以巧詞僞辯。
俾愚癡邪見取信為法。
謗業者。
即此三事和合。
造作成謗為業。
緻使當來三惡道中。
不見三寶不聞三寶。
受惡苦果也。
已上所戒。
即斷一切惡。
而菩薩下。
勸其所行。
即修一切善也。
而為菩薩道者。
若見外道。
及以惡人。
以一惡言謗佛音聲。
一入其耳。
即如三百鉾槍攢刺心中。
其痛難忍。
等無有異。
所以者何。
以斷一切衆生佛種故。
一言如此。
何況多言。
耳聞如此。
何況自口而出謗言。
佛為天人大師。
開我迷雲。
導出三界。
當生信敬。
而不生信敬心。
佛為大慈悲父。
能拔我苦。
而與我樂。
正當孝順。
而不生孝順心。
如此已非佛子。
而反更助惡人。
邪見之人。
謗毀三寶。
以滋快議。
此如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二總結十重。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
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
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此段總結十戒得失之相。
奉勸堅持此戒法也。
善學下。
舉人贊德也。
是菩薩下。
舉法以明戒法當持。
不應毀也。
若有犯下。
明毀戒之過失。
汝等下。
勸生生學持。
不可忘也。
八萬下。
引廣以明略。
言善學諸仁者。
是佛贊美詞也。
謂于此戒善能受持。
其人具足慈悲孝順之德。
故稱善學仁者。
既稱仁者。
于此十波羅提木叉。
清淨戒品。
應當勤學。
而于其中。
自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以微塵許尚不得犯。
何況具足犯十戒乎。
此決言不可犯也。
若有犯下。
假設斷定犯戒得失之相。
謂于十重戒中。
微塵不犯。
是能發菩提心。
可保固國王位。
轉輪聖王寶位。
比丘。
比丘尼位。
亦可保許進入三十心。
十地因位。
可許希冀佛性常住妙覺果位。
如或不然。
設若少有違犯。
是即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所以者何。
菩提心者。
即是清淨光明金剛寶戒妙覺心也。
今既背覺合塵。
染污梵行。
即失此心。
故雲。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此心乃是福慧二種根本。
今根本已失。
即佛花果。
從何而生。
故國王位。
轉輪王位亦失。
比丘。
比丘尼位亦失。
以國王位。
金輪王位。
是為世間最勝福位。
比丘僧位。
比丘尼位。
為出世間賢聖慧位。
今既世出世間福慧之位已失。
則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因位亦失也。
因位既失。
而于妙覺果位。
豈可得乎。
是以佛性常住妙覺果位亦皆失也。
戒如大地。
萬善從生。
今無其地。
則佛聖種。
無可安處。
佛種未植。
佛芽何生。
故雲。
一切皆失。
問。
既福慧因果。
一切寶位皆失。
未審此人。
複居何地。
答堕三惡道中極苦處也。
言二劫三劫者。
示極苦處長遠時分也。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者。
此示地獄三途罪障深重。
不似人間受生福報。
與得受佛法處。
是故父母三寶名字。
皆不聞也。
以是當知。
不應一一犯此戒也。
向下結勸當持不當毀義。
若毀戒者。
失大利益。
得大苦趣。
以知十重戒中。
不應犯如微塵許法。
是故汝等一切三世菩薩。
于是十戒。
應當敬心奉持。
乃至終身不可忘也。
此處略說。
若廣明者。
具大部八萬威儀品中。
已上十重戒中。
随犯一戒。
即依本罪治之。
若犯七逆極重罪者。
報屬無間。
若犯餘輕罪者。
攝後四十八戒。
如是罪品。
但在人人念頭起處。
入重入輕故耳。
噫毫??系念。
三塗業因。
可不慎欤。
○二說輕戒相(二) 初結前起後 二别釋文義。
○初結前起後。
佛告諸菩薩言。
已說十波羅提木義竟。
四十八輕今當說。
此乃吾佛世尊。
召告現前在會三賢十聖等諸菩薩言也。
已說下。
結前十重。
已說竟也。
四十八輕。
起後輕戒。
今當說也。
○二别釋文義(四十八)。
○第一不敬師友戒。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
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
和尚。
阿阇黎大德。
同學。
同見。
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
慢心。
癡心。
瞋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
國城。
男女。
七寶。
百物。
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一不敬師友戒也。
師以開導。
友以切磋。
世出世間法器。
全賴師友。
所當敬重。
倘存憍慢。
一生福慧消滅。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舉人以明其位。
應先受下。
乃明福慧二位基本。
既得戒下。
明受戒者。
染法獲益。
當酬恩也。
而菩薩下。
明背恩忘本者。
以結罪也。
國王。
乃各邦之仁君。
輪王有四。
金銀銅鐵。
四轉輪王。
統攝四三二一天下主也。
百官。
是文武大臣也。
如是聖君賢臣。
欲受王位官位之時。
必應先受菩薩戒何也。
謂受菩薩戒人。
必以慈悲利濟。
孝順為懷。
如為君者受菩薩戒。
即為仁德聖君。
為臣者受菩薩戒。
即為忠良賢臣。
感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
永保其位。
救護百官之身。
高進其爵。
不但鬼神救護而已。
亦感十方諸佛歡喜護念。
何者。
護法金湯全賴之也。
金光明雲。
若國王受菩薩戒。
廣行十善法。
教化衆生者。
身心快樂。
永無三災。
遠離八難。
國界安甯。
人民樂唱。
雲雲。
所以先受菩薩慧戒。
後受王臣福位。
獲鬼神救護。
諸佛歡喜。
如此利益。
若非師友教誡。
何繇能得。
是故應當知恩報德。
生孝順心。
敬重戒師。
如敬父母。
不敢少違。
生恭敬心。
而敬善友。
如敬兄長。
不敢有慢。
若具如是心者。
方名念戒入道人也。
見上座下。
正明孝順恭敬之義。
上座以對中下而言。
謂已上無人故。
毗婆沙論雲。
上座有三。
一者。
生年上座。
即尊長耆舊是。
二者。
世俗上座。
乃即知法大财。
大位。
大族。
大力。
大眷屬是。
三者。
法性上座。
即阿羅漢果位是也。
和尚。
唐言力生。
即受戒本師也。
阿阇黎者。
唐言軌範師也。
即羯摩。
教授。
依止。
尊證諸師是也。
言大德者。
謂此諸師。
居臘長德勝故。
亦貫下義。
同學。
同一師所學出世道故。
同見。
同一見。
又解中道理故。
同行。
同一清白梵行門故。
如是師友若來。
毋論遠近。
應起承迎。
緻敬禮拜。
複應問訊起居。
此謂孝順恭敬心也。
為菩薩者。
應當起孝順心。
而反起瞋嫉心。
應當起恭敬心。
而反起亵越心。
憍心。
亢己名位。
憍倨自尊。
故名憍心。
慢心。
藐視前人。
慢彼有德。
故名慢心。
癡心。
見賢不親。
見聖不敬。
而無智慧。
故名癡心。
瞋心。
恨彼師友嚴訓。
故名瞋心。
有此四種之心。
故見師友來而不迎。
至而不禮。
亦不問訊起居也。
憍心等四。
屬意業也。
不起承迎禮拜。
屬身業也。
亦不問訊起居。
屬口業也。
以是三業不善。
乃至飲食。
衣服。
卧具。
湯藥等物。
一一皆不如法供養也。
以自賣下。
緊承如法說來。
言既為佛子。
應當重法。
輕身命财。
求出世道。
内而己身。
外而國城。
親切男女。
貴重七寶。
以及衆多百物。
一切可賣。
應如此供養也。
言賣身者。
如常啼。
賣心肝而學般若。
如世尊因地中。
為半偈舍全身。
乃至身然千燈。
此亡身。
為法樣子。
略引一二。
乃為有名位者。
報恩之盛節也。
不如是承迎禮拜。
供養諸師友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此罪比前十重。
僅減一等。
非輕細之謂也。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二飲酒戒也。
言飲酒者。
非造酒也。
造酒賣者。
所害甚廣而飲酒者。
惟害己身。
故微分重輕耳。
律雲。
飲酒之人。
堕燒煮地獄中五五百世。
初五百世。
在鹹糟地獄中。
二五百世。
在沸屎地獄中。
三五百世。
在曲蛆地獄中。
四五百世。
在蠅蚋地獄中。
五五百世。
堕在癡熱無知地獄中。
業報如此。
故戒之也。
故飲酒者。
律中開有重患。
醫師言瘥。
以酒引藥。
權用不犯。
無故而飲。
或借病而飲者。
是為故飲。
而酒生過失無量者。
辯明不得飲酒之義。
意謂酒乃米汁。
何故不得飲耶。
以飲酒者。
迷心亂性。
無量過失。
從飲酒故而生。
是以不得飲也。
不但自飲酒者。
得無量過失也。
且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他人飲酒者。
亦招感五百世中無手足報。
何況無故自飲。
自飲尚且不得。
豈得教人飲耶。
是故不得教一切人飲酒。
及教一切衆生飲酒。
教尚不得。
何況自飲。
是故凡一切酒不得飲也。
言一切酒者。
酒有多種。
楊梅。
棗子。
甘蔗。
葡萄等酒。
但能醉人。
并有酒氣酒味。
一切皆不得飲也。
已上明戒。
向下結罪。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三食肉戒也。
一切衆生。
皆有靈覺之性。
俱有貪生畏死之心。
皆有恩愛情識之念。
與我不異。
所謂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必同體。
柰何有一類人。
邪見覆心。
為己口腹。
食彼衆生身肉。
強言。
隻要明得大事因緣。
食肉無礙。
若大事已明。
則迥脫舌根味塵。
得言食肉無礙。
若其未明。
豈食肉無礙耶。
予乃曬之曰。
如果大事已明。
食肉無礙。
則于镕銅。
熱鐵。
亦當無礙。
能吞镕銅熱鐵者。
自可食肉矣。
如宋濟颠募裝佛金。
盡以其赀食酒食肉。
向後從口吐金得裝佛相。
是真無閡。
志公食鴿。
一日從口盡吐活鴿。
齊飛而去。
是真無礙。
若此未能。
則所謂明大事者。
何獨親于肉。
而喜近于口。
疏于镕銅熱鐵。
而畏近于身也。
又豈得複雲無礙耶。
楞嚴經雲。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互相食啖不已。
故戒之也。
言若佛子故食肉者。
故字對權設而言。
昔佛在世時。
年逢饑馑。
草菜不生。
佛神力故。
以五指端。
化五淨肉。
實非生血。
一時權現。
安有實是衆生身肉者。
為佛子而故食乎。
是故一切衆生身肉不得食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者。
其義有二。
一者是斷菩薩大慈悲心佛性種子。
所以者何。
菩薩發菩提心。
願為令諸衆生。
離苦得樂。
是為成佛等一因行。
今無慈心食衆生肉。
是斷自己成佛因種。
因種既斷。
無上佛果。
安可希冀。
二者。
是斷衆生佛性種子。
謂諸衆生。
從無始來。
輪回六道。
雖然改頭換面。
而彼貪生畏死之性。
即我所發慈悲佛性。
今欲食彼身肉。
令生恐怖。
見而舍去。
失彼受化緣因。
是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也。
行願品雲。
一切衆生。
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
而為花果。
以大悲水。
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今佛樹根既失。
則佛花果又從何處生耶。
一切衆生見而舍去者。
殺氣相迎。
毒于戎狄。
如鷗去海翁機。
鴿搖羅漢影也。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身肉。
若故食者。
得無量罪。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故。
不應食肉。
為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
常為六親故。
不淨氣分所生長故。
衆生聞香。
悉生恐怖。
如栴陀羅。
及譚婆等。
狗見驚吠故。
今修行者。
發悲不生故。
臭穢不淨。
無善名稱故。
令諸咒術不成就故。
諸天所棄故。
令口氣臭故。
夜多惡夢故。
乃至空閑林中。
虎狼聞香。
是故不應食衆生肉。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蔥。
慈蔥。
蘭蔥。
興渠。
是五種。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四食五辛戒也。
五辛者。
即五葷。
非五腥也。
言五辛者。
一大蒜。
亦名葫。
即葫蔥是。
二茖蔥。
即他經雲革蔥。
乃薤菜是。
三慈蔥。
即蔥是。
四蘭蔥。
即小蒜。
五興渠。
即蒠蒺。
所言不得食者。
以是五種。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更有五不應食。
一生過。
二天遠。
三鬼近。
四福消。
五魔集。
西域記雲。
家有養辛之人。
驅令出郭。
是故不獨單食不可。
大凡一切食中。
相雜佐用亦不得食。
若謂無所殺害。
而故食五辛者。
犯輕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七逆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同一衆住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五不教悔罪戒也。
教。
即教誡。
悔。
即悔過。
罪。
即罪咎。
謂為菩薩師者。
凡見人設有過。
得教令忏。
不教。
則得罪。
所以者何。
昔迦葉佛世時。
有一比丘。
多作三師。
多度弟子。
而不教誡。
其弟子者。
因不持戒。
死堕龍中。
龍法受罪。
七日一受。
時對火燒。
肉盡骨在。
尋後還複則複燒之。
不能堪苦。
龍具五通。
自思何罪所緻。
觀知因本師不教。
多作非法。
遂恨其師。
欲加毒害。
後時有五百。
賈客入海采寶。
其師在内。
龍便出水捉船。
衆人大怖。
诘問龍故。
何以捉船龍曰。
今此船内比丘。
是我本師。
因不教誡于我。
今受苦痛。
故爾捉之。
汝等若将比丘下水。
便放其船。
衆人見事不止。
欲捉比丘。
而比丘便自投水身亡。
佛言。
以此驗之。
凡度弟子。
不可不教誡也。
若佛子下。
舉人以明犯相。
見一切衆生者。
總指在家。
出家。
大小七衆。
乃受持戒法之人。
犯。
謂幹犯也。
八戒。
五戒。
即優婆塞。
優婆夷。
二衆之戒相也。
八戒但受一日一夜。
不同五戒終身守持。
十戒有二。
一沙彌沙彌尼十戒。
二菩薩十重戒。
毀者。
破壞也。
禁者。
止滅也。
如來所制。
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名為禁戒。
如若受而不持。
持而不誦。
違背聖言。
越其所制。
故雲毀禁。
七逆者。
弑父。
殺母。
弑和尚。
弑阿阇黎。
破羯磨轉法輪僧。
惡心出佛身血。
弑阿羅漢是也。
佛在世時。
出佛身血。
佛滅度後。
賣佛菩薩形像。
及賣佛經律。
名為出佛身血。
弑比丘僧。
即名弑阿羅漢。
八難。
即下冒難遊行之八難也。
菩薩見此一切犯戒之人。
當生慈悲心。
教其忏前愆尤。
悔後莫作。
是為自利利人。
如不教忏悔者。
已得不教悔罪。
何況同住一處。
同僧利養。
而又同共布薩。
同一清淨和合僧衆安住其中。
而說佛戒。
竟不舉其犯戒罪過。
使其忏悔。
如是不教彼悔過者。
是菩薩師。
犯輕垢罪。
○第六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
同見。
同行。
來入僧坊。
舍宅。
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六不供給請法戒也。
修菩薩行者。
凡見大乘法師。
應備香花諸供養具。
如供諸佛等無有異。
請轉法輪。
使其道法流通。
慧命不絕。
若不供給請說法者。
是菩薩人。
則堕悭貪。
我慢。
焦芽。
敗種等流。
有失大利。
故戒之也。
若佛子下。
标明可供之師友也。
言大乘法師者。
揀非小乘獨善。
乃是具大信解。
發大道心。
趨大道果。
智悲雙運。
自利利人之師。
故名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下。
此舉友人亦大乘也。
同學。
謂同一師禀受大乘心地戒學。
同見。
同一見解。
究竟實相心地戒見。
同行。
同一菩薩心地戒法。
清白梵行。
若見如是師友。
行無緣慈。
來入僧坊。
舍宅。
城邑等處。
無論遠近。
若乃百裡千裡來者。
為主菩薩。
應起緻敬。
來。
即迎來。
去。
即送去。
其中禮拜供養之事。
俱必一一如法周旋。
勿生懈怠。
如供養者。
應當日日三時不乏。
言三時者。
即初中後。
三時也。
何等供養。
每日所食。
用三兩金。
以作百味飲食供養。
又不止此。
更敷床座。
而為安止。
廣備醫藥而為調理将此四事。
以供法師。
凡此法師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當盡心如禮供養。
不應吝惜。
以上修福。
是滿檀波羅蜜。
常請等下。
乃即修慧。
是般若波羅蜜也。
常請等者。
承上所言。
日日三時恭敬禮拜供養之者。
非為求人天小果福報而已。
正為常請法師。
日日三時演說妙法。
以續一切衆生慧命故也。
此表能供請者。
口業虔誠義也。
日日三時禮拜者。
申請法威儀。
以表身業虔誠義也。
言不生瞋心者。
釋請法開示中。
不瞋師友規矩嚴訓尊高。
言不生患惱之心者。
釋供養中。
不患我供養繁費。
此之二心。
總表意業虔誠義也。
為法滅下。
總申上義。
以勸為菩薩者。
應當如是為法滅身。
其義有二。
一果真為法者。
尚不惜此身命。
何況資具而不供養。
二果真為求解脫道。
當舍不堅固身。
易金剛不壞身。
舍不真實世命。
易法身智慧命。
如佛因中為求大法。
身為床座。
布發掩泥。
半偈然燈。
種種苦行。
皆是為法滅身榜樣。
修菩薩行者。
亦應如是請法。
而勿懈怠可也。
若不爾者。
少有怠惰。
此句斷定。
若不如是供養心者。
犯輕垢罪。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
一切處。
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咨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者。
犯輕垢罪。
此釋第七懈怠不聽法戒也。
此戒承前所言。
不但師來我所。
乃供養聽法。
但有說法處。
應當至彼聽受。
不可懈怠而不聽也。
懈怠即八大随之一。
繇此懈怠。
即生放逸。
放逸。
即失念。
失念。
則多散亂。
散亂。
即不正知。
不正知。
則生愚癡。
造諸惡業。
所以始繇懈怠不聽。
終則無惡不造。
是故凡有講法之處。
宜應往彼聽受。
如不往聽。
即是慢法。
以慢法故。
福慧消滅。
罪惡增長。
所謂若非法味滋神。
終無解脫。
故戒之也。
言為佛子。
必上求下化。
為本因心。
廣學多聞。
為勝方便。
若非廣學多聞。
豈堪住持三寶。
是故凡有一切講法處。
應往聽受。
言毗尼經律者。
正明滅惡生善之法寶也。
梵語毗尼。
此雲調伏。
謂調三業。
治伏六根。
滅一切惡。
生一切善也。
亦雲善壽。
謂此毗尼住世。
即佛法住世。
毗尼若滅。
佛法即滅故也。
又以經中攝律。
律中攝經。
又經诠性相理。
律止性業遮業。
二義俱含。
故雲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等者。
别明講法處也。
佛在世時。
諸比丘等。
常受王臣諸大檀越請在家中安居說法。
是為大宅舍中講法處也。
是新學下。
誡應聽也。
謂凡所有一切講法毗尼經律處。
凡新學菩薩戒者。
應手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至心聽受。
如不解義。
須一一咨詢請問。
而決疑也。
若山林等者。
以遠況近。
言不但在居士家而常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