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上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切之行。
即法界行。
一切之心。
即法界心。
故雲。
一切行心。
名一乘也。
乘一空智等者。
此釋智行雙運之義。
謂乘一乘之空智故。
而顯乘一乘之空理也。
以一乘空理故。
而起一乘空行。
繇一乘空行故。
而運一乘空理。
若非乘一乘之空智。
斷然不能破衆生堅固之迷。
非乘一乘之空行。
則亦不能成衆生真實之德也。
是故智起惑亡。
行興道成。
以是智行雙乘。
廣化衆生。
到涅槃城。
無諸難事。
如鳥二翼。
一舉萬裡。
亦如目足相資。
直抵中堂。
故雲。
乘一空智。
智乘行乘也。
乘智心心。
至趨入佛海故一節。
申明獨大乘義。
乘智心心。
任載任用。
此二句者承上。
繇乘大乘空智。
故能堪可心心大乘。
任載任用。
而任意運為也。
雲任載者。
謂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
并結縛河。
生滅河也。
一切衆生。
總舉凡聖權小而言。
言度三界河者。
度。
即度脫。
三界。
即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河者。
漂流沒溺之義。
以諸凡夫。
沒溺愛河。
不得出離。
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
不緻沒溺故也。
結縛河者。
此度外道。
見使執縛。
以諸外道。
有種種邪見執縛。
是故不得出離生死苦海。
今令乘此大乘。
得解脫故。
生滅河者。
此度二乘生滅知見。
以二乘人。
生滅知見未亡。
而使乘此大乘。
超變易生死故。
上明任載之義。
向下明任用義。
其任用者。
謂此行者。
坐乘大乘任用。
任意縱橫。
自在無礙。
以是能載能用。
皆以一空智乘。
而趨入佛海故。
佛海。
即妙覺果海也。
一切衆生等者。
結顯獨大乘心之義。
揀别小乘。
不得至此。
何者。
謂以一切衆生。
未得一空智乘。
任載任用。
不得名為大乘。
但名為乘。
得度苦海。
安住化城。
自善而已。
所以菩薩不與權小人同。
故名獨大乘心也。
○八無相心位。
若佛子。
無相心者。
妄想解脫。
照般若波羅蜜無二。
一切結業。
三世法。
如如一谛。
而行于無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
是我等師。
一切賢聖。
是我同學。
皆同無生空故。
名無相心。
此釋無相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真如相回向。
謂心得自在。
等三世佛。
常照有無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妄想解脫。
至如如一谛一節。
此正明無相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
無相心者。
謂無妄想。
及與解脫。
分别之心。
妄想。
是生死法。
解脫。
是涅槃法。
生死。
即此岸道。
涅槃。
即彼岸道。
以諸凡夫妄想。
恒居生死此岸。
二乘已得解脫。
住着涅槃彼岸。
菩薩以般若大智慧。
照了生死。
及與涅槃。
于此無相般若波羅蜜中。
實無二法。
故雲。
照般若波羅蜜無二。
既了妄想。
解脫。
無二法故。
則一切結業法。
三世因果等法。
皆即如如一谛。
無二理也。
而行于無生空。
至皆同無生空故一節。
此申明無相心觀照回向之義。
謂上既了妄想解脫。
皆如如一谛。
是以不住生死此岸。
亦即不住涅槃彼岸。
以不住故。
而能常行于無生空。
以行無生空故。
自知決定信得當來成佛。
亦知一切諸佛。
是已成佛道者。
是我等本源師。
一切三賢。
十聖。
是未成佛道者。
是我等同學友。
何以故。
皆同無生空故。
所雲皆同無生空者。
謂諸一切賢聖所修。
以修此無生空。
一切諸佛所證。
以證此無生空。
故雲。
皆同無生空故。
所以結顯名為無相心也。
佛藏經雲。
釋迦如來因地。
從過去遠劫時。
而以四事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及佛弟子。
無空過者。
而此諸佛。
皆不記我。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何以故。
以我有所得故。
乃至最後供養普明如來。
方始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以我無所得故。
無所得者。
即常行于無生空。
無生空者。
即無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
如如慧者。
無量法界。
無集。
無受生。
生生煩惱。
而不縛。
一切法門。
一切賢。
所行道。
一切聖。
所觀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
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論。
邪定功用。
幻化。
魔說。
佛說。
皆分别入二谛處。
非一非二。
非有陰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
入一切法。
此釋慧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無縛無著解脫相回向。
謂以般若。
照三世諸法。
是一合相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無量法界。
至所有亦如是一節。
正明如如慧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
所言如如慧者。
即真如之理慧。
謂此菩薩。
将親見真如之道。
真如相現前。
其智慧心中。
明了十界依正等法。
互攝圓融。
自在無礙。
所謂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所以得此如如慧者。
能于無量十法界中。
現身益物。
雖現身益物。
而無集因。
亦無受果。
無有生死。
無有煩惱。
如空谷以答響。
實無身心。
受彼生死。
故雲無量法界。
無集。
無受生也。
生生煩惱。
而不縛者。
此二句義。
謂不止六凡法。
所不能縛。
即四聖界。
一切修證法門。
皆亦無著無縛。
言一切法門者。
乃即一切三賢。
所修行菩提道。
一切十聖。
所觀證真如法。
謂此所有賢聖法門。
悉皆如是。
不着不縛。
故雲。
所有亦如是也。
一切佛。
教化方便法。
至非有陰界入一節。
申明如如慧心觀照之義。
既凡所有一切法門。
無著無縛故。
即能于一切諸佛。
教化開導。
方便法門。
菩薩亦皆集在如如慧心之中。
融通無礙。
豈但諸佛法門。
融通無二。
即入外道一切辯論。
一切邪定功用。
一切種種幻化。
若魔說。
若佛說。
若魔見。
若佛見。
我能融通。
如如慧心。
曆曆明明。
皆以分别入二谛處。
二谛。
即真谛俗谛也。
于此二谛。
究竟無惑。
非一非二。
雲何非一。
謂魔說非佛說。
佛說非魔說。
魔說者。
邪見也。
佛說者。
正見也。
故非一也。
雲何非二。
魔說。
實非魔說。
佛說。
實非佛說。
是故魔說。
佛說。
實無二法。
魔見。
佛見。
實無二體。
故非二也。
非有陰界等者。
謂魔與佛。
既是非二。
何有陰界入耶。
所以觀五陰。
非五陰。
觀十八界。
非十八界。
觀十二入。
非十二入故也。
是慧光明三句。
結成如如慧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承上。
問。
既是諸法。
一切皆非。
是何境界。
答。
乃即如如智慧光明。
即此光明。
照法界性。
入一切法。
于本法界。
無二别故。
如是智慧。
如是觀照。
是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壞心位。
若佛子。
不壞心者。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衆聖摩頂。
諸佛勸發。
入摩頂三昧。
放身光。
光照十方佛土。
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與平等地心。
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
無量國土。
現為說法。
爾時即得頂三昧。
證虛空平等地。
總持法門。
聖行滿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
無相照故。
一切相滅。
得金剛三昧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
如佛華經中廣說。
此釋不壞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入法界無量回向。
謂覺一切法。
中道無相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入聖地智。
至下而非中觀知道一節。
此正明不壞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
所言不壞心者。
其義有六。
故得不壞。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有此六義。
故名不壞心也。
言入聖地智者。
謂住行向之三十心。
名賢。
地上菩薩。
名聖。
今茲十向終心。
所得智慧。
即登初地智慧。
故雲。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者。
近者。
鄰也。
三賢至此。
相鄰初地。
将解脫分别二障。
故雲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者。
道。
即諸佛達道。
此道不偏。
不邪。
曰正。
門者。
通也。
以初歡喜菩薩。
得正修行門路。
若到此門。
一超直入如來覺地。
所謂歡喜菩薩。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今即十向終心。
将登初地。
故雲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者。
明。
即了明。
菩提心者。
華言覺道。
亦雲道心。
具大道心。
以成衆生。
明了此心。
故雲明菩提心。
智度論雲。
菩提心有五種。
一者。
十信菩薩。
名為發菩提心。
謂此菩薩。
于無量生死中。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而乃發此大心。
故名發菩提心。
二者。
住行向諸菩薩。
名為伏菩提心。
謂此菩薩。
折諸煩惱。
降伏其心。
行諸波羅蜜行。
利益衆生。
故名伏菩提心。
三者。
初地。
至七地諸菩薩。
名為明菩提心。
謂此菩薩。
觀三世法總相。
别相。
分别籌量。
得見諸法。
本末實相。
清淨明了。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故名明菩提心。
四者。
八地。
九地。
十地。
三位菩薩。
名出到菩提心。
謂此菩薩。
于般若波羅蜜中。
得方便力。
亦不著于般若波羅蜜故。
能滅一切煩惱障故。
得見一切十方諸佛體性。
真得無生法忍。
出離三界。
到薩婆若海。
故名出到菩提心。
五者。
等妙二地菩薩。
名為證無上菩提心。
謂此菩薩。
坐于道場。
斷諸煩惱。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證無上菩提心。
此五種中之第三也。
謂此十向終心。
将登聖地。
明真見道。
究竟明了。
故曰。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者。
忍。
有五忍。
三賢菩薩。
名伏忍位。
初地。
二地。
三地名信忍位。
四地。
五地。
六地。
名順忍位。
七地。
八地。
九地。
名無生忍。
十地。
等。
妙。
名寂滅忍。
此三賢位行滿。
居伏忍道極頂。
将登聖地。
一切異相無明。
現行不起。
亦能随順于無生空。
故雲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者。
八魔。
一色魔。
二受魔。
三想魔。
四行魔。
五識魔。
六煩惱魔。
七死魔。
八天魔也。
五陰魔者。
亦名五蘊魔。
陰為蓋覆。
蘊猶積聚。
以集五蘊生滅。
使修行人。
不能超脫。
名五陰魔。
煩惱魔者。
即三界中見思煩惱。
一切妄惑。
若修行人。
為此妄惑。
惱亂心神。
不能成就阿耨菩提。
名煩惱魔。
言死魔者。
即身四大分散。
夭喪殒沒。
若修行人。
為此夭喪。
不能續延慧命。
名為死魔。
言天魔者。
乃即欲界。
第六他化自在天魔。
若修行人。
勤修勝善。
欲超三界生死。
而此天魔。
為作障礙。
發起種種擾亂之事。
令修行人。
不能成就世出世善。
樂因樂果。
故名天魔。
天魔一種。
是為外魔。
前七種。
是内魔。
梵語魔羅。
華言奪命。
又雲殺者。
謂奪智慧之命。
而殺世出世間一切善根。
故雲魔也。
言不壞者。
繇是菩薩。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達妄想。
即真如。
了無明。
即佛性。
是故八魔不能壞也。
以是魔無能壞。
故感衆聖摩頂。
安慰其心。
諸佛勸發。
增進其行。
華嚴十回向品中雲。
十方諸佛。
各以右手。
摩金剛幢菩薩之頂加被。
為說法主。
即此摩頂之義。
是故得入摩頂三昧。
即放身光。
而此身光。
光照十方國土。
即能入佛威神。
形儀如佛。
于十方國土中。
若出。
若沒。
或隐。
或顯。
自在無礙。
以是神變。
一時震動大千世界。
即與虛空平等地心。
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者。
謂此菩薩。
雖然如是神變。
而尚非歡喜地。
實證第一義谛中觀智道。
現百佛身。
百佛世界。
一一遍知無礙者也。
以三昧力。
至入虛空平等地一節。
申明加被之義。
承上所雲。
既非初地中觀知道。
是何力也。
謂此菩薩。
雖非中觀知道。
而以諸佛三昧定水加被力故。
亦能于自身光中。
得見十方諸佛。
在無量國土中。
現為衆生說諸妙法。
以是見佛。
得聞法故。
爾時即得證入頂三昧。
而能實證虛空平等初歡喜地。
總持門也。
總持門者。
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璎珞經雲。
地名持。
即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智慧故。
所以證此地者。
一切如來聖行功德。
悉皆圓滿具足。
以是聖行悉滿足故。
而心心行空也。
言心心行空者。
即住行向之三十心。
心心分别我法二執之行。
至此悉空。
故雲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者。
空空。
是即所證人空法空。
三空之理。
慧者即是能證二空之智。
以是如理如智。
不即不離。
不一不二。
名空空慧中道。
所謂二谛融通三昧印也。
無相照故等者。
釋空空慧中道之義。
謂以無相中道之智。
而照無相中道之理。
無理不顯。
無相不滅。
是故一切異生性障等相。
滅盡無餘。
所謂虛空平等之地。
性德真如之理。
圓滿成就。
含攝周遍。
其量無外。
十界差别之相。
了不可得。
所以無相照故。
而一切相滅也。
以是障礙滅故。
即得金剛三昧。
正受法門。
一時現前。
繇現前故。
能入十地。
一切行門。
一時具足。
是名證入虛空平等地也。
此是略說。
如佛華經。
廣說其義。
○四釋十地義(三) 初總标問辭 二别解文義 三結贊法門。
○初總标問詞。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問。
地者有何義。
此能說報佛。
召告當機化佛誡聽。
牒前問詞。
解脫十地菩薩。
理智觀行。
修證次第之法義也。
○二别解文義(十) 初體性平等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其義。
○初明斷證義。
華嚴疏雲。
十地菩薩。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真如體性。
實無差别。
乃随勝德。
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
已達一切。
而所證如。
猶未圓滿。
令圓滿故。
後後建立。
又初地中。
雖離分别我法二執。
但能遠離六識粗惑。
猶有七識微細俱生我法二執。
尚未空盡。
第六分别二執。
自初信。
發心時。
修生空觀。
至七信位。
已斷分别我執。
而随入法空觀。
曆三賢位。
至初地時。
分别法執。
亦即斷矣。
第七。
俱生二執。
自初地位。
恒住雙空觀中。
至第七地後心。
方舍藏識。
乃至八地初心。
即得無功用行。
是則俱生我執現行永伏。
俱生法執間起。
至等覺後心位。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一刹那間。
生相無明。
異熟種子。
方始斷盡而無餘也。
其雲十地。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者何。
如初地斷一種異生性障。
此障。
乃從凡夫分别我執。
現行所起。
故名異生性障。
并斷二種愚執。
一執着我法愚。
二惡趣雜染愚。
謂此三法。
能障初地。
斷此愚障。
方登初地。
此地菩薩。
自從賢位。
初證理性。
始獲法味。
證二空理。
今二空觀現前。
便能永斷。
愚障既斷。
能益自他。
生大歡喜。
名歡喜地。
其所證者。
名曰遍行真如。
以能遍行染淨法故。
菩薩位寄轉輪聖王。
廣修慈悲等法。
而化導衆生故。
華嚴經雲。
歡喜菩薩。
于十波羅蜜中。
檀波羅蜜最勝。
餘非不修。
但能随力随分。
下九度義仿此。
○二正釋其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
入平等慧體性地。
真實法化。
一切行華光滿足。
四天果乘用。
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
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法。
住佛淨土。
無量大願。
辯才無畏。
一切論。
一切行。
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
标名。
菩提薩埵。
顯德。
入平等地。
舉德位也。
每一地。
有三心。
初加行心。
以勇悍力。
奮迅不怯。
深證真如。
而趣入故。
中無間心。
以猛利行。
承事諸佛。
十方化導。
無間歇故。
後解脫心。
以無住行。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而解脫故。
自若佛子三句。
标名德位。
以明勝進心義。
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言有覺可求。
有生可度故。
入平等慧體性地者。
入。
即證入。
平等。
即法身理。
謂即證入真如平等。
不增不減法身理故。
此是心。
佛。
衆生。
三無差别之理。
慧。
乃佛慧。
謂即證入諸佛平等之慧。
以故凡所作為。
其慧平等。
故雲入平等慧體性地。
别經名歡喜地。
菩薩智同佛智。
理齊佛理。
徹見大道。
盡佛境界。
而得法喜。
登于初地。
故名為歡喜地。
真實法化等者。
标所證之法也。
真者。
無妄。
實者。
不虛。
法。
謂教法。
化。
謂攝化。
言即轉此所證真實平等大法。
開化衆生。
而轉衆生成正覺故。
一切行華光滿足者。
行。
即六度四攝。
一切萬行。
華。
即因華。
光。
即智光。
菩薩至此。
一切皆得。
悉滿足故。
四天果乘用者。
四天。
即須彌山四洲。
謂歡喜地菩薩。
多作轉輪聖王。
掌護正法。
能大惠施。
周給孤露。
以法化世。
能令一切。
恒修善行。
諸所作業。
皆不離于念佛。
念法。
念僧。
統領閻浮提王。
七寶具足。
一日一夜。
遊四天下。
故雲。
四天果乘用。
任化無方者。
任意教化。
但随機感。
無有方所。
故雲。
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者。
如理而化。
是何等人。
說何等法。
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
以神通力。
折伏驕慢。
使令信受。
所謂應折伏者。
而折伏之。
應攝受者。
而攝受之。
或慈或威。
鹹令衆生。
離苦得樂。
故雲。
理化神通。
十力等者。
謂不但得四天果德。
以行教化。
而且更得如來十種智力。
十種聖号。
十八不共等法。
恒常住佛淨土。
以能随類現化。
淨土有四。
合為三土。
此地菩薩。
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
菩薩住此淨土。
廣發無邊弘誓大願。
以四無礙辯才。
說諸法門。
而無怖畏。
怖畏。
總有五種。
别有無量。
一切皆無。
故雲無畏。
一切論者。
即是四明。
五明。
一切諸論。
一切行者。
即十地。
等。
妙。
諸大菩薩。
一切之聖行也。
我皆得入者。
此句總結上文。
如是種種法門。
此地菩薩。
無不通達。
故雲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
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
從一佛土。
入無量佛土。
從一劫。
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
為可說法。
反照見一切法。
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
以一智。
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
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說法。
而身心不變。
以一智。
知十二因緣。
十惡種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切智。
見有無二相。
以一智。
知入十禅支行。
三十七道。
而現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切智。
知十方色色。
分分了起。
入受色報。
而心心無縛。
此釋住無間心之義。
謂上繇得聖智。
入聖位。
證聖理。
成聖行。
是故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也。
言生出佛家者。
謂在佛家而生出也。
如摩耶夫人。
凡有諸佛出世。
則為其母。
羅睺羅則為子。
故雲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者。
謂此菩薩。
所證真如境界。
與諸佛同。
平等無差。
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如世尊降生時。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世出世間。
此法最勝。
故雲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
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此三句者。
正明斷障之義。
既雲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是則一切異生性障。
凡夫有漏因果。
俱已解脫。
故雲。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者。
既永離一切障礙。
即得出世間心。
未曾有法。
是故大樂歡喜。
所謂分别二障。
極喜無也。
從一佛土。
入無量佛土者。
此明身土圓融無礙之義。
菩薩既已離障得樂。
故能現百佛身。
百佛之土。
乃至百千億佛身。
百千億佛土。
于是一處出生。
十方齊現。
是以身不礙土。
土不礙身。
塵塵混入。
刹刹圓融故。
從一劫。
入無量劫者。
此明時劫圓融無礙之義。
謂既能現身現土。
是故能以短時而為長時。
長時複為短時。
如世尊一坐之中。
過六十小劫。
複以六十小劫。
如彈指頃。
乃至于一刹那際。
三時轉大法輪者是也。
不可說法。
為可說法者。
此明說法圓融無礙之義。
以是真如之法。
本無言說。
本無名相。
但随衆生機宜。
巧設方便。
而于無名相法。
以名相說。
無語言法。
以語言說故。
反照見一切法者。
謂此菩薩。
證佛平等大慧。
以反照見。
從凡夫時。
反妄皈真。
以始覺智。
而滅一切染法。
生一切淨法故。
逆順見一切法者。
即以平等佛慧。
見本源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不覺。
一念妄動。
逆真如理。
順無明流。
而滅一切淨法。
生一切染法故。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者。
謂雖常照真谛而不沉空。
照俗而不滞有。
二谛圓融。
了無二相。
而恒在第一義中。
不即不離故。
以一智。
至心心無縛一節。
廣明住無間心。
智體照用之義。
既上入刹入劫。
說法智照。
而恒在第一義中。
即以第一義谛中道理智。
而起六種妙智。
發明世出世間至善。
開示衆生。
令入佛地。
永離苦趣故。
六種妙智者何。
一者。
以此一智。
能入初地。
了知十地中次第。
斷障證真事。
雖然位僅初地。
而十地中智理。
業已圓該。
故能以十地法門。
指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也。
二者。
以此一智。
了知一切諸佛國土殊品。
染淨不一。
及知一切諸佛。
為諸染淨國土衆生。
說諸染淨法門。
即如娑婆世界佛。
為娑婆衆生說。
極樂世界佛。
為極樂衆生說。
雖一一了知。
而身心未曾變動故。
三者。
以一智。
了知無明老死。
十二因緣。
生滅始終。
亦知一切衆生。
三業。
六根。
十惡。
種性差别現行。
而常住于善道。
四者。
以一切智。
了見外道。
執常之有相。
執斷之無相。
雖分内外。
而于真如性體。
本無差别。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同一法性。
不見有無二相故。
五者。
以此一智。
知入四禅天。
十禅支之觀行。
及權小助菩提三十七品之道法。
而現一切色身。
随類現形。
入于六道。
使未種善根者。
令種。
已種善根者。
令其增長。
皆使入禅修道故。
六者。
以一切智。
了知十方法界。
依報。
正報。
内色。
外色。
分分幻化。
了滅生起。
入受色報。
緣起差别。
開示衆生。
而心心之際。
了無著縛故。
光光照一切。
是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從一地二地。
乃至佛界。
其中間一切法門。
一時而行故。
略出平等地功德。
海藏行願。
如海一滴。
毛頭許事。
此結當地功德。
以明解脫心也。
光光照一切者。
如是六種智光。
其光普照。
一切世出世間。
所有染淨諸法。
當體皆如如相。
是故無生信忍。
無生空慧。
常現在前。
以是常在前故。
而得解脫。
繇解脫故。
從此一地二地。
乃至十地。
入佛境界。
于其中間。
一切聖行法門。
一時而能盡行故。
略出等者。
顯上所說。
未能盡言。
蓋此平等地功德。
其海藏行願。
如海甚深。
無量無邊。
難可具說。
此所言者。
如大海之一滴。
毛頭許事。
至極至微。
故雲略出耳。
○二體性善慧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解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
斷一種邪行障。
此障。
即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法執。
誤犯三業所起。
故名之也。
并斷二種愚執。
一者。
微細誤犯愚。
二者。
種種業趣愚。
此之三法。
能障二地。
斷此愚障。
方登二地。
菩薩今得增上屍羅波羅蜜多。
性戒具足。
遠離誤犯。
愚障既斷。
故名離垢地。
以所證真如。
名最勝真如。
此真如性。
具無邊德。
于一切法。
最為殊勝故。
菩薩位寄忉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
化導衆生。
于十波羅蜜中。
屍羅波羅蜜最勝。
○二正解文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
善慧體性地。
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
悲。
喜。
舍。
慧。
一切功德本。
從觀入大空慧。
方便道智中。
見諸衆生。
無非苦谛。
皆有識心。
三惡道。
刀。
杖。
一切苦惱。
緣中生識。
名為苦谛。
三苦相者。
如者。
如身初覺。
從刀杖。
身色陰。
二緣中生覺。
為行苦緣。
次意地覺。
緣身覺所緣。
得刀杖。
及身瘡腫等法故。
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
次受行覺二心。
緣向身色陰。
壞瘡中。
生苦覺故。
名為壞苦緣。
是以三覺。
次第生三心。
故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
标顯名德位。
以明加行心之義。
善慧體性地者。
善者。
能也。
慧者。
明也。
謂此菩薩。
善修清淨法身平等大慧。
名善慧地。
别經名離垢地。
因中持戒。
梵行清白。
體離垢染。
名離垢地。
清淨明達。
即善慧離垢義。
正明所證所得體用。
清淨。
即所證法身理。
明達。
即能證菩提智。
一切善根。
乃智用也。
所謂等下。
出善根也。
何等善根。
所謂慈悲喜舍慧也。
慈者。
與衆生樂。
悲者。
能拔其苦。
喜者。
慶悅自他。
舍者。
自他解脫。
慧者。
鑒機說法。
一切功德本者。
如是五觀。
一切諸佛菩薩。
六度。
四攝。
三身。
四智。
無量恒沙。
稱性功德。
皆以四無量心慧。
五觀法門而為根本。
故雲。
一切功德本也。
從觀入大空慧者。
申明慈等五觀之義。
大空慧者。
是佛所證甚深無相大空般若智體。
圓照法界。
心。
佛。
衆生。
三無差别。
無苦無樂。
無生無滅。
一切衆生。
迷而不覺。
是故菩薩。
興慈運悲。
拔苦與樂。
從此觀入大空慧體。
依體所起方便道智用中。
觀見三界二十五有。
四生六道。
十二類生。
迷本大空。
慧體。
認妄緣心。
起識分别。
造貪瞋癡。
殺盜淫等。
輕重善惡業輪。
堕在六道。
輪回三有。
此等衆生。
未出三界火宅。
六道俱苦。
故雲無非苦谛。
推其苦谛因緣。
皆由六識造業。
六識受報。
故雲。
皆有識心。
六道之中。
三善且置。
就三惡道而言。
地獄。
餓鬼。
畜生。
舉受刀杖二境。
以例一切極苦逼惱。
緣中生識。
以識未空。
故名苦谛。
其苦無量。
總三苦攝。
行苦。
苦苦。
壞苦。
如是三苦相者。
互為因緣。
由過去業。
感現五蘊有漏色身。
五陰遷流。
四相不停。
名為行苦。
更加六塵苦境觸心。
苦受相應。
難堪難忍。
是名苦苦。
一期壽終。
四大将散。
難割難舍。
是名壞苦。
三苦展轉。
無有間斷。
非大智慧人。
不能了知。
此三苦相。
虛空不實。
初發明行苦相。
如者。
指定之詞。
謂如身根初覺。
雲何初覺。
從外刀杖境緣。
内具有情身根色陰。
于是根。
境。
二緣相觸。
其中觸令生覺。
此覺未别苦樂。
隻有随念。
而無計度。
但名為行苦緣。
所以前五識心。
為第六明了門。
第六識心。
為前五分别依。
前五識。
若不照境。
第六。
即無所緣。
第六
即法界行。
一切之心。
即法界心。
故雲。
一切行心。
名一乘也。
乘一空智等者。
此釋智行雙運之義。
謂乘一乘之空智故。
而顯乘一乘之空理也。
以一乘空理故。
而起一乘空行。
繇一乘空行故。
而運一乘空理。
若非乘一乘之空智。
斷然不能破衆生堅固之迷。
非乘一乘之空行。
則亦不能成衆生真實之德也。
是故智起惑亡。
行興道成。
以是智行雙乘。
廣化衆生。
到涅槃城。
無諸難事。
如鳥二翼。
一舉萬裡。
亦如目足相資。
直抵中堂。
故雲。
乘一空智。
智乘行乘也。
乘智心心。
至趨入佛海故一節。
申明獨大乘義。
乘智心心。
任載任用。
此二句者承上。
繇乘大乘空智。
故能堪可心心大乘。
任載任用。
而任意運為也。
雲任載者。
謂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
并結縛河。
生滅河也。
一切衆生。
總舉凡聖權小而言。
言度三界河者。
度。
即度脫。
三界。
即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河者。
漂流沒溺之義。
以諸凡夫。
沒溺愛河。
不得出離。
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
不緻沒溺故也。
結縛河者。
此度外道。
見使執縛。
以諸外道。
有種種邪見執縛。
是故不得出離生死苦海。
今令乘此大乘。
得解脫故。
生滅河者。
此度二乘生滅知見。
以二乘人。
生滅知見未亡。
而使乘此大乘。
超變易生死故。
上明任載之義。
向下明任用義。
其任用者。
謂此行者。
坐乘大乘任用。
任意縱橫。
自在無礙。
以是能載能用。
皆以一空智乘。
而趨入佛海故。
佛海。
即妙覺果海也。
一切衆生等者。
結顯獨大乘心之義。
揀别小乘。
不得至此。
何者。
謂以一切衆生。
未得一空智乘。
任載任用。
不得名為大乘。
但名為乘。
得度苦海。
安住化城。
自善而已。
所以菩薩不與權小人同。
故名獨大乘心也。
○八無相心位。
若佛子。
無相心者。
妄想解脫。
照般若波羅蜜無二。
一切結業。
三世法。
如如一谛。
而行于無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
是我等師。
一切賢聖。
是我同學。
皆同無生空故。
名無相心。
此釋無相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真如相回向。
謂心得自在。
等三世佛。
常照有無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妄想解脫。
至如如一谛一節。
此正明無相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
無相心者。
謂無妄想。
及與解脫。
分别之心。
妄想。
是生死法。
解脫。
是涅槃法。
生死。
即此岸道。
涅槃。
即彼岸道。
以諸凡夫妄想。
恒居生死此岸。
二乘已得解脫。
住着涅槃彼岸。
菩薩以般若大智慧。
照了生死。
及與涅槃。
于此無相般若波羅蜜中。
實無二法。
故雲。
照般若波羅蜜無二。
既了妄想。
解脫。
無二法故。
則一切結業法。
三世因果等法。
皆即如如一谛。
無二理也。
而行于無生空。
至皆同無生空故一節。
此申明無相心觀照回向之義。
謂上既了妄想解脫。
皆如如一谛。
是以不住生死此岸。
亦即不住涅槃彼岸。
以不住故。
而能常行于無生空。
以行無生空故。
自知決定信得當來成佛。
亦知一切諸佛。
是已成佛道者。
是我等本源師。
一切三賢。
十聖。
是未成佛道者。
是我等同學友。
何以故。
皆同無生空故。
所雲皆同無生空者。
謂諸一切賢聖所修。
以修此無生空。
一切諸佛所證。
以證此無生空。
故雲。
皆同無生空故。
所以結顯名為無相心也。
佛藏經雲。
釋迦如來因地。
從過去遠劫時。
而以四事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及佛弟子。
無空過者。
而此諸佛。
皆不記我。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何以故。
以我有所得故。
乃至最後供養普明如來。
方始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以我無所得故。
無所得者。
即常行于無生空。
無生空者。
即無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
如如慧者。
無量法界。
無集。
無受生。
生生煩惱。
而不縛。
一切法門。
一切賢。
所行道。
一切聖。
所觀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
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論。
邪定功用。
幻化。
魔說。
佛說。
皆分别入二谛處。
非一非二。
非有陰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
入一切法。
此釋慧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無縛無著解脫相回向。
謂以般若。
照三世諸法。
是一合相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無量法界。
至所有亦如是一節。
正明如如慧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
所言如如慧者。
即真如之理慧。
謂此菩薩。
将親見真如之道。
真如相現前。
其智慧心中。
明了十界依正等法。
互攝圓融。
自在無礙。
所謂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所以得此如如慧者。
能于無量十法界中。
現身益物。
雖現身益物。
而無集因。
亦無受果。
無有生死。
無有煩惱。
如空谷以答響。
實無身心。
受彼生死。
故雲無量法界。
無集。
無受生也。
生生煩惱。
而不縛者。
此二句義。
謂不止六凡法。
所不能縛。
即四聖界。
一切修證法門。
皆亦無著無縛。
言一切法門者。
乃即一切三賢。
所修行菩提道。
一切十聖。
所觀證真如法。
謂此所有賢聖法門。
悉皆如是。
不着不縛。
故雲。
所有亦如是也。
一切佛。
教化方便法。
至非有陰界入一節。
申明如如慧心觀照之義。
既凡所有一切法門。
無著無縛故。
即能于一切諸佛。
教化開導。
方便法門。
菩薩亦皆集在如如慧心之中。
融通無礙。
豈但諸佛法門。
融通無二。
即入外道一切辯論。
一切邪定功用。
一切種種幻化。
若魔說。
若佛說。
若魔見。
若佛見。
我能融通。
如如慧心。
曆曆明明。
皆以分别入二谛處。
二谛。
即真谛俗谛也。
于此二谛。
究竟無惑。
非一非二。
雲何非一。
謂魔說非佛說。
佛說非魔說。
魔說者。
邪見也。
佛說者。
正見也。
故非一也。
雲何非二。
魔說。
實非魔說。
佛說。
實非佛說。
是故魔說。
佛說。
實無二法。
魔見。
佛見。
實無二體。
故非二也。
非有陰界等者。
謂魔與佛。
既是非二。
何有陰界入耶。
所以觀五陰。
非五陰。
觀十八界。
非十八界。
觀十二入。
非十二入故也。
是慧光明三句。
結成如如慧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承上。
問。
既是諸法。
一切皆非。
是何境界。
答。
乃即如如智慧光明。
即此光明。
照法界性。
入一切法。
于本法界。
無二别故。
如是智慧。
如是觀照。
是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壞心位。
若佛子。
不壞心者。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衆聖摩頂。
諸佛勸發。
入摩頂三昧。
放身光。
光照十方佛土。
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與平等地心。
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
無量國土。
現為說法。
爾時即得頂三昧。
證虛空平等地。
總持法門。
聖行滿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
無相照故。
一切相滅。
得金剛三昧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
如佛華經中廣說。
此釋不壞心回向之義也。
别經名入法界無量回向。
謂覺一切法。
中道無相故。
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入聖地智。
至下而非中觀知道一節。
此正明不壞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
所言不壞心者。
其義有六。
故得不壞。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有此六義。
故名不壞心也。
言入聖地智者。
謂住行向之三十心。
名賢。
地上菩薩。
名聖。
今茲十向終心。
所得智慧。
即登初地智慧。
故雲。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者。
近者。
鄰也。
三賢至此。
相鄰初地。
将解脫分别二障。
故雲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者。
道。
即諸佛達道。
此道不偏。
不邪。
曰正。
門者。
通也。
以初歡喜菩薩。
得正修行門路。
若到此門。
一超直入如來覺地。
所謂歡喜菩薩。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今即十向終心。
将登初地。
故雲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者。
明。
即了明。
菩提心者。
華言覺道。
亦雲道心。
具大道心。
以成衆生。
明了此心。
故雲明菩提心。
智度論雲。
菩提心有五種。
一者。
十信菩薩。
名為發菩提心。
謂此菩薩。
于無量生死中。
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而乃發此大心。
故名發菩提心。
二者。
住行向諸菩薩。
名為伏菩提心。
謂此菩薩。
折諸煩惱。
降伏其心。
行諸波羅蜜行。
利益衆生。
故名伏菩提心。
三者。
初地。
至七地諸菩薩。
名為明菩提心。
謂此菩薩。
觀三世法總相。
别相。
分别籌量。
得見諸法。
本末實相。
清淨明了。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故名明菩提心。
四者。
八地。
九地。
十地。
三位菩薩。
名出到菩提心。
謂此菩薩。
于般若波羅蜜中。
得方便力。
亦不著于般若波羅蜜故。
能滅一切煩惱障故。
得見一切十方諸佛體性。
真得無生法忍。
出離三界。
到薩婆若海。
故名出到菩提心。
五者。
等妙二地菩薩。
名為證無上菩提心。
謂此菩薩。
坐于道場。
斷諸煩惱。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證無上菩提心。
此五種中之第三也。
謂此十向終心。
将登聖地。
明真見道。
究竟明了。
故曰。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者。
忍。
有五忍。
三賢菩薩。
名伏忍位。
初地。
二地。
三地名信忍位。
四地。
五地。
六地。
名順忍位。
七地。
八地。
九地。
名無生忍。
十地。
等。
妙。
名寂滅忍。
此三賢位行滿。
居伏忍道極頂。
将登聖地。
一切異相無明。
現行不起。
亦能随順于無生空。
故雲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者。
八魔。
一色魔。
二受魔。
三想魔。
四行魔。
五識魔。
六煩惱魔。
七死魔。
八天魔也。
五陰魔者。
亦名五蘊魔。
陰為蓋覆。
蘊猶積聚。
以集五蘊生滅。
使修行人。
不能超脫。
名五陰魔。
煩惱魔者。
即三界中見思煩惱。
一切妄惑。
若修行人。
為此妄惑。
惱亂心神。
不能成就阿耨菩提。
名煩惱魔。
言死魔者。
即身四大分散。
夭喪殒沒。
若修行人。
為此夭喪。
不能續延慧命。
名為死魔。
言天魔者。
乃即欲界。
第六他化自在天魔。
若修行人。
勤修勝善。
欲超三界生死。
而此天魔。
為作障礙。
發起種種擾亂之事。
令修行人。
不能成就世出世善。
樂因樂果。
故名天魔。
天魔一種。
是為外魔。
前七種。
是内魔。
梵語魔羅。
華言奪命。
又雲殺者。
謂奪智慧之命。
而殺世出世間一切善根。
故雲魔也。
言不壞者。
繇是菩薩。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達妄想。
即真如。
了無明。
即佛性。
是故八魔不能壞也。
以是魔無能壞。
故感衆聖摩頂。
安慰其心。
諸佛勸發。
增進其行。
華嚴十回向品中雲。
十方諸佛。
各以右手。
摩金剛幢菩薩之頂加被。
為說法主。
即此摩頂之義。
是故得入摩頂三昧。
即放身光。
而此身光。
光照十方國土。
即能入佛威神。
形儀如佛。
于十方國土中。
若出。
若沒。
或隐。
或顯。
自在無礙。
以是神變。
一時震動大千世界。
即與虛空平等地心。
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者。
謂此菩薩。
雖然如是神變。
而尚非歡喜地。
實證第一義谛中觀智道。
現百佛身。
百佛世界。
一一遍知無礙者也。
以三昧力。
至入虛空平等地一節。
申明加被之義。
承上所雲。
既非初地中觀知道。
是何力也。
謂此菩薩。
雖非中觀知道。
而以諸佛三昧定水加被力故。
亦能于自身光中。
得見十方諸佛。
在無量國土中。
現為衆生說諸妙法。
以是見佛。
得聞法故。
爾時即得證入頂三昧。
而能實證虛空平等初歡喜地。
總持門也。
總持門者。
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璎珞經雲。
地名持。
即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智慧故。
所以證此地者。
一切如來聖行功德。
悉皆圓滿具足。
以是聖行悉滿足故。
而心心行空也。
言心心行空者。
即住行向之三十心。
心心分别我法二執之行。
至此悉空。
故雲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者。
空空。
是即所證人空法空。
三空之理。
慧者即是能證二空之智。
以是如理如智。
不即不離。
不一不二。
名空空慧中道。
所謂二谛融通三昧印也。
無相照故等者。
釋空空慧中道之義。
謂以無相中道之智。
而照無相中道之理。
無理不顯。
無相不滅。
是故一切異生性障等相。
滅盡無餘。
所謂虛空平等之地。
性德真如之理。
圓滿成就。
含攝周遍。
其量無外。
十界差别之相。
了不可得。
所以無相照故。
而一切相滅也。
以是障礙滅故。
即得金剛三昧。
正受法門。
一時現前。
繇現前故。
能入十地。
一切行門。
一時具足。
是名證入虛空平等地也。
此是略說。
如佛華經。
廣說其義。
○四釋十地義(三) 初總标問辭 二别解文義 三結贊法門。
○初總标問詞。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問。
地者有何義。
此能說報佛。
召告當機化佛誡聽。
牒前問詞。
解脫十地菩薩。
理智觀行。
修證次第之法義也。
○二别解文義(十) 初體性平等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其義。
○初明斷證義。
華嚴疏雲。
十地菩薩。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真如體性。
實無差别。
乃随勝德。
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
已達一切。
而所證如。
猶未圓滿。
令圓滿故。
後後建立。
又初地中。
雖離分别我法二執。
但能遠離六識粗惑。
猶有七識微細俱生我法二執。
尚未空盡。
第六分别二執。
自初信。
發心時。
修生空觀。
至七信位。
已斷分别我執。
而随入法空觀。
曆三賢位。
至初地時。
分别法執。
亦即斷矣。
第七。
俱生二執。
自初地位。
恒住雙空觀中。
至第七地後心。
方舍藏識。
乃至八地初心。
即得無功用行。
是則俱生我執現行永伏。
俱生法執間起。
至等覺後心位。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一刹那間。
生相無明。
異熟種子。
方始斷盡而無餘也。
其雲十地。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者何。
如初地斷一種異生性障。
此障。
乃從凡夫分别我執。
現行所起。
故名異生性障。
并斷二種愚執。
一執着我法愚。
二惡趣雜染愚。
謂此三法。
能障初地。
斷此愚障。
方登初地。
此地菩薩。
自從賢位。
初證理性。
始獲法味。
證二空理。
今二空觀現前。
便能永斷。
愚障既斷。
能益自他。
生大歡喜。
名歡喜地。
其所證者。
名曰遍行真如。
以能遍行染淨法故。
菩薩位寄轉輪聖王。
廣修慈悲等法。
而化導衆生故。
華嚴經雲。
歡喜菩薩。
于十波羅蜜中。
檀波羅蜜最勝。
餘非不修。
但能随力随分。
下九度義仿此。
○二正釋其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
入平等慧體性地。
真實法化。
一切行華光滿足。
四天果乘用。
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
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法。
住佛淨土。
無量大願。
辯才無畏。
一切論。
一切行。
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
标名。
菩提薩埵。
顯德。
入平等地。
舉德位也。
每一地。
有三心。
初加行心。
以勇悍力。
奮迅不怯。
深證真如。
而趣入故。
中無間心。
以猛利行。
承事諸佛。
十方化導。
無間歇故。
後解脫心。
以無住行。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而解脫故。
自若佛子三句。
标名德位。
以明勝進心義。
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言有覺可求。
有生可度故。
入平等慧體性地者。
入。
即證入。
平等。
即法身理。
謂即證入真如平等。
不增不減法身理故。
此是心。
佛。
衆生。
三無差别之理。
慧。
乃佛慧。
謂即證入諸佛平等之慧。
以故凡所作為。
其慧平等。
故雲入平等慧體性地。
别經名歡喜地。
菩薩智同佛智。
理齊佛理。
徹見大道。
盡佛境界。
而得法喜。
登于初地。
故名為歡喜地。
真實法化等者。
标所證之法也。
真者。
無妄。
實者。
不虛。
法。
謂教法。
化。
謂攝化。
言即轉此所證真實平等大法。
開化衆生。
而轉衆生成正覺故。
一切行華光滿足者。
行。
即六度四攝。
一切萬行。
華。
即因華。
光。
即智光。
菩薩至此。
一切皆得。
悉滿足故。
四天果乘用者。
四天。
即須彌山四洲。
謂歡喜地菩薩。
多作轉輪聖王。
掌護正法。
能大惠施。
周給孤露。
以法化世。
能令一切。
恒修善行。
諸所作業。
皆不離于念佛。
念法。
念僧。
統領閻浮提王。
七寶具足。
一日一夜。
遊四天下。
故雲。
四天果乘用。
任化無方者。
任意教化。
但随機感。
無有方所。
故雲。
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者。
如理而化。
是何等人。
說何等法。
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
以神通力。
折伏驕慢。
使令信受。
所謂應折伏者。
而折伏之。
應攝受者。
而攝受之。
或慈或威。
鹹令衆生。
離苦得樂。
故雲。
理化神通。
十力等者。
謂不但得四天果德。
以行教化。
而且更得如來十種智力。
十種聖号。
十八不共等法。
恒常住佛淨土。
以能随類現化。
淨土有四。
合為三土。
此地菩薩。
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
菩薩住此淨土。
廣發無邊弘誓大願。
以四無礙辯才。
說諸法門。
而無怖畏。
怖畏。
總有五種。
别有無量。
一切皆無。
故雲無畏。
一切論者。
即是四明。
五明。
一切諸論。
一切行者。
即十地。
等。
妙。
諸大菩薩。
一切之聖行也。
我皆得入者。
此句總結上文。
如是種種法門。
此地菩薩。
無不通達。
故雲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
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
從一佛土。
入無量佛土。
從一劫。
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
為可說法。
反照見一切法。
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
以一智。
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
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說法。
而身心不變。
以一智。
知十二因緣。
十惡種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切智。
見有無二相。
以一智。
知入十禅支行。
三十七道。
而現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切智。
知十方色色。
分分了起。
入受色報。
而心心無縛。
此釋住無間心之義。
謂上繇得聖智。
入聖位。
證聖理。
成聖行。
是故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也。
言生出佛家者。
謂在佛家而生出也。
如摩耶夫人。
凡有諸佛出世。
則為其母。
羅睺羅則為子。
故雲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者。
謂此菩薩。
所證真如境界。
與諸佛同。
平等無差。
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如世尊降生時。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世出世間。
此法最勝。
故雲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
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此三句者。
正明斷障之義。
既雲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是則一切異生性障。
凡夫有漏因果。
俱已解脫。
故雲。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者。
既永離一切障礙。
即得出世間心。
未曾有法。
是故大樂歡喜。
所謂分别二障。
極喜無也。
從一佛土。
入無量佛土者。
此明身土圓融無礙之義。
菩薩既已離障得樂。
故能現百佛身。
百佛之土。
乃至百千億佛身。
百千億佛土。
于是一處出生。
十方齊現。
是以身不礙土。
土不礙身。
塵塵混入。
刹刹圓融故。
從一劫。
入無量劫者。
此明時劫圓融無礙之義。
謂既能現身現土。
是故能以短時而為長時。
長時複為短時。
如世尊一坐之中。
過六十小劫。
複以六十小劫。
如彈指頃。
乃至于一刹那際。
三時轉大法輪者是也。
不可說法。
為可說法者。
此明說法圓融無礙之義。
以是真如之法。
本無言說。
本無名相。
但随衆生機宜。
巧設方便。
而于無名相法。
以名相說。
無語言法。
以語言說故。
反照見一切法者。
謂此菩薩。
證佛平等大慧。
以反照見。
從凡夫時。
反妄皈真。
以始覺智。
而滅一切染法。
生一切淨法故。
逆順見一切法者。
即以平等佛慧。
見本源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不覺。
一念妄動。
逆真如理。
順無明流。
而滅一切淨法。
生一切染法故。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者。
謂雖常照真谛而不沉空。
照俗而不滞有。
二谛圓融。
了無二相。
而恒在第一義中。
不即不離故。
以一智。
至心心無縛一節。
廣明住無間心。
智體照用之義。
既上入刹入劫。
說法智照。
而恒在第一義中。
即以第一義谛中道理智。
而起六種妙智。
發明世出世間至善。
開示衆生。
令入佛地。
永離苦趣故。
六種妙智者何。
一者。
以此一智。
能入初地。
了知十地中次第。
斷障證真事。
雖然位僅初地。
而十地中智理。
業已圓該。
故能以十地法門。
指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也。
二者。
以此一智。
了知一切諸佛國土殊品。
染淨不一。
及知一切諸佛。
為諸染淨國土衆生。
說諸染淨法門。
即如娑婆世界佛。
為娑婆衆生說。
極樂世界佛。
為極樂衆生說。
雖一一了知。
而身心未曾變動故。
三者。
以一智。
了知無明老死。
十二因緣。
生滅始終。
亦知一切衆生。
三業。
六根。
十惡。
種性差别現行。
而常住于善道。
四者。
以一切智。
了見外道。
執常之有相。
執斷之無相。
雖分内外。
而于真如性體。
本無差别。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同一法性。
不見有無二相故。
五者。
以此一智。
知入四禅天。
十禅支之觀行。
及權小助菩提三十七品之道法。
而現一切色身。
随類現形。
入于六道。
使未種善根者。
令種。
已種善根者。
令其增長。
皆使入禅修道故。
六者。
以一切智。
了知十方法界。
依報。
正報。
内色。
外色。
分分幻化。
了滅生起。
入受色報。
緣起差别。
開示衆生。
而心心之際。
了無著縛故。
光光照一切。
是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從一地二地。
乃至佛界。
其中間一切法門。
一時而行故。
略出平等地功德。
海藏行願。
如海一滴。
毛頭許事。
此結當地功德。
以明解脫心也。
光光照一切者。
如是六種智光。
其光普照。
一切世出世間。
所有染淨諸法。
當體皆如如相。
是故無生信忍。
無生空慧。
常現在前。
以是常在前故。
而得解脫。
繇解脫故。
從此一地二地。
乃至十地。
入佛境界。
于其中間。
一切聖行法門。
一時而能盡行故。
略出等者。
顯上所說。
未能盡言。
蓋此平等地功德。
其海藏行願。
如海甚深。
無量無邊。
難可具說。
此所言者。
如大海之一滴。
毛頭許事。
至極至微。
故雲略出耳。
○二體性善慧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解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
斷一種邪行障。
此障。
即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法執。
誤犯三業所起。
故名之也。
并斷二種愚執。
一者。
微細誤犯愚。
二者。
種種業趣愚。
此之三法。
能障二地。
斷此愚障。
方登二地。
菩薩今得增上屍羅波羅蜜多。
性戒具足。
遠離誤犯。
愚障既斷。
故名離垢地。
以所證真如。
名最勝真如。
此真如性。
具無邊德。
于一切法。
最為殊勝故。
菩薩位寄忉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
化導衆生。
于十波羅蜜中。
屍羅波羅蜜最勝。
○二正解文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
善慧體性地。
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
悲。
喜。
舍。
慧。
一切功德本。
從觀入大空慧。
方便道智中。
見諸衆生。
無非苦谛。
皆有識心。
三惡道。
刀。
杖。
一切苦惱。
緣中生識。
名為苦谛。
三苦相者。
如者。
如身初覺。
從刀杖。
身色陰。
二緣中生覺。
為行苦緣。
次意地覺。
緣身覺所緣。
得刀杖。
及身瘡腫等法故。
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
次受行覺二心。
緣向身色陰。
壞瘡中。
生苦覺故。
名為壞苦緣。
是以三覺。
次第生三心。
故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
标顯名德位。
以明加行心之義。
善慧體性地者。
善者。
能也。
慧者。
明也。
謂此菩薩。
善修清淨法身平等大慧。
名善慧地。
别經名離垢地。
因中持戒。
梵行清白。
體離垢染。
名離垢地。
清淨明達。
即善慧離垢義。
正明所證所得體用。
清淨。
即所證法身理。
明達。
即能證菩提智。
一切善根。
乃智用也。
所謂等下。
出善根也。
何等善根。
所謂慈悲喜舍慧也。
慈者。
與衆生樂。
悲者。
能拔其苦。
喜者。
慶悅自他。
舍者。
自他解脫。
慧者。
鑒機說法。
一切功德本者。
如是五觀。
一切諸佛菩薩。
六度。
四攝。
三身。
四智。
無量恒沙。
稱性功德。
皆以四無量心慧。
五觀法門而為根本。
故雲。
一切功德本也。
從觀入大空慧者。
申明慈等五觀之義。
大空慧者。
是佛所證甚深無相大空般若智體。
圓照法界。
心。
佛。
衆生。
三無差别。
無苦無樂。
無生無滅。
一切衆生。
迷而不覺。
是故菩薩。
興慈運悲。
拔苦與樂。
從此觀入大空慧體。
依體所起方便道智用中。
觀見三界二十五有。
四生六道。
十二類生。
迷本大空。
慧體。
認妄緣心。
起識分别。
造貪瞋癡。
殺盜淫等。
輕重善惡業輪。
堕在六道。
輪回三有。
此等衆生。
未出三界火宅。
六道俱苦。
故雲無非苦谛。
推其苦谛因緣。
皆由六識造業。
六識受報。
故雲。
皆有識心。
六道之中。
三善且置。
就三惡道而言。
地獄。
餓鬼。
畜生。
舉受刀杖二境。
以例一切極苦逼惱。
緣中生識。
以識未空。
故名苦谛。
其苦無量。
總三苦攝。
行苦。
苦苦。
壞苦。
如是三苦相者。
互為因緣。
由過去業。
感現五蘊有漏色身。
五陰遷流。
四相不停。
名為行苦。
更加六塵苦境觸心。
苦受相應。
難堪難忍。
是名苦苦。
一期壽終。
四大将散。
難割難舍。
是名壞苦。
三苦展轉。
無有間斷。
非大智慧人。
不能了知。
此三苦相。
虛空不實。
初發明行苦相。
如者。
指定之詞。
謂如身根初覺。
雲何初覺。
從外刀杖境緣。
内具有情身根色陰。
于是根。
境。
二緣相觸。
其中觸令生覺。
此覺未别苦樂。
隻有随念。
而無計度。
但名為行苦緣。
所以前五識心。
為第六明了門。
第六識心。
為前五分别依。
前五識。
若不照境。
第六。
即無所緣。
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