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上卷之一

關燈
體。

    本無分别。

    而言分别一切法者。

    惟是真心照用。

    不同二乘灰心泯智。

    不緣一切生法。

    亦不同諸凡夫外道。

    分别識心。

    繇假因緣會合而成。

    假名主者。

    假立其名。

    實無主宰。

    雖曰是妄。

    皆即依真而起。

    如水之波。

    依水而有。

    菩薩依般若智照。

    于諸妄心。

    了然無二。

    實與至道。

    通同一味。

    體無差别。

    故曰假名主者。

    與道通同也。

    取果行因等者。

    釋明慧心照用之義。

    謂此菩薩直超佛果。

    惟以本源平等空慧。

    修因地行。

    即可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凡夫以我相分别。

    處處不得解脫故縛。

    聖人無我。

    能以般若智照。

    處處皆得自在故解。

    即此凡聖迷悟縛解。

    菩薩視之。

    盡是體性功用。

    所謂從凡夫中來者。

    用其識心。

    從聖性中來者。

    用其智慧。

    識智元無二體。

    惟在用處有差殊耳。

    一切見。

    至所為慧用故一節。

    申明空慧觀照之益。

    問。

    一切見者。

    凡聖縛解。

    何處差别。

    以凡夫。

    二乘。

    一切倒見。

    皆由不知如來常樂我淨。

    無餘涅槃。

    真如德相。

    是心佛與衆生。

    三無差别。

    平等具足。

    乃于真常。

    真樂。

    真我。

    真淨心上。

    而起倒見故也。

    常者。

    無暫改動之義。

    性體虛融。

    曆三際而不遷。

    混萬法而不變。

    故名常德。

    樂者。

    安隐寂滅之義。

    離生死逼迫之苦。

    證涅槃寂滅之樂。

    故名樂德。

    我者。

    自在無礙之義。

    外道凡夫。

    強立主宰。

    執之為我。

    乃是妄我。

    若佛所具八自在為我者。

    即是真我。

    故名我德。

    淨者。

    離垢無染之義。

    諸惑盡除。

    湛然清淨。

    如大圓鏡。

    了無纖翳。

    故名淨德。

    而凡夫人。

    迷而不知。

    反以非常計常。

    常計無常。

    非樂計樂。

    樂計無樂。

    非我計我。

    我計無我。

    不淨計淨。

    淨計無淨。

    是名八倒。

    非常計常者。

    世間一切諸有為法。

    故悉無常。

    虛幻不實。

    執為實有故。

    非樂計樂者。

    世間五欲之樂。

    皆是受苦之因。

    諸凡夫人。

    貪着不舍。

    不求解脫故。

    非我計我者。

    四大假合之身。

    本非有我。

    于此幻色身中。

    強作主宰。

    妄執為我故。

    不淨計淨者。

    自身他身。

    三十六物。

    五種不淨之身。

    本非是淨。

    反生貪着。

    以為是淨故。

    如是四見。

    增長惑業。

    名為凡夫四榮倒見。

    常計無常者。

    法身常住。

    本無遷改。

    而于如來常住法身之中。

    妄計有變異故。

    樂計無樂者。

    涅槃大樂。

    離諸苦故。

    乃于如來涅槃樂中。

    妄計是苦故。

    我計無我者。

    無生真我。

    即是真常。

    不了無我法中佛性真我。

    于真我中。

    妄計無我故。

    淨計不淨者。

    體性真淨。

    離諸垢染。

    不了無惑無障之淨。

    乃于如來真淨法中。

    妄計不淨故。

    如是四見。

    乃二乘人。

    觀察無常。

    苦。

    空。

    無我等法。

    俾煩惱有朽滅不生之義。

    名為四枯倒見。

    此八倒見。

    凡夫之人。

    凡所作為。

    皆是煩惱業力。

    将此慧性。

    障覆不開。

    不得真實識知用故。

    所謂煩惱慧性不明故。

    名為煩惱無明二障。

    煩惱事障障理。

    無明理障障事。

    其煩惱障者。

    謂此昏煩之法。

    惱亂心神。

    因貪等惑。

    障蔽正道。

    故名煩惱障。

    無明障者。

    謂諸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

    而于一切法上。

    無所明了。

    名無明障。

    此惑。

    是業識之種子。

    為煩惱之根本。

    以二乘人。

    慧性不明。

    不能斷去此障。

    惟菩薩斷之。

    欲破煩惱。

    必以智慧為首。

    欲破無明。

    必修不可說觀慧為助。

    細審細察。

    智慧德相。

    本來無遷無變。

    是如來常德。

    無生無死。

    是如來樂德。

    無挂無礙。

    是如來我德。

    無障無惑。

    是如來淨德。

    如是種種觀慧。

    相續相連。

    無間無斷。

    方乃證入中道第一義谛。

    智起惑亡。

    即無明惑障頓破。

    而本有慧性頓開。

    向之無明煩惱為障者。

    即障慧性。

    故曰無明障慧。

    今者了知無明障慧。

    當體全空。

    何有形相。

    故曰非相。

    既非形相。

    安有去來。

    故曰非來。

    既無去來。

    則非心所緣。

    故曰非緣。

    若有所緣。

    是為心境不空。

    成颠倒想。

    起惑造業。

    則有生滅因緣之罪法。

    今既非緣。

    則亦非罪矣。

    又何八倒生滅之有哉。

    故曰。

    非八倒。

    無生滅。

    此惟菩薩慧光明??。

    為照為樂。

    虛徹靈通。

    無量方便。

    無障無礙無量轉變。

    種種神通。

    種種妙用。

    皆以平等智為體性。

    一切所為所用。

    無非空慧為用故。

    若不依此平等智體。

    本源空慧。

    以為照用。

    則凡所為所作。

    皆是無明業力使然。

    學者知之。

    當修此慧。

    是名佛子慧心體用之。

    觀照也。

     ○七釋願心位。

     若佛子。

    願。

    願大求。

    一切求。

    以果行因故。

    願心連。

    願心連。

    相續百劫。

    得佛滅罪。

    求求至心。

    無生空一願。

    觀觀入定照。

    無量見縛。

    以求心故。

    解脫無量妙行。

    以求心成菩提。

    無量功德。

    以求為本。

    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行滿願故。

    佛果便成觀一谛中道。

    非陰。

    非界。

    非沒生。

    見見非。

    解慧是願體性。

    一切行本源。

     此釋願心之義。

    即願波羅蜜也。

    别經名不退住。

    入于無生畢竟空界故。

    願者。

    願要。

    乃即發諸大願成佛度生者也。

    願大求。

    至得佛滅罪一節。

    正明佛子願心體用。

    觀照之義。

    願大求者。

    即上求佛果。

    一切求者。

    即下化衆生也。

    以果行因故者。

    釋上發願成佛度生之疑。

    經雲。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今先自利。

    次乃利生。

    何以故欲以果地之覺。

    而行因地心故。

    謂凡世出世間。

    有漏無漏。

    善惡因果。

    必有決定誓願。

    如地藏菩薩。

    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觀音大士。

    度盡衆生。

    方證菩提。

    彌陀如來。

    四十八願。

    願願結雲。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乃至閻羅天子。

    誓願治諸罪人。

    一一随願而生。

    所以要度衆生。

    先當發願成佛也。

    願心連者。

    承上以果行因之願心故。

    須當念念不忘。

    心心無間。

    相連相續。

    百劫修行。

    難忍能忍。

    難舍能舍。

    外舍國城妻子。

    内舍頭目髓腦。

    乃至無量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非是菩薩舍身命處。

    如是心無能所。

    人法雙忘。

    忘亦複忘。

    始能得見本佛。

    滅無量罪。

    故雲得佛滅罪。

    求求至心。

    至佛果便成一節。

    申明願心始終因果究竟之義。

    求求至心者。

    上求字。

    即求佛果。

    下求字。

    即求化衆生。

    至心二字。

    謂求佛果。

    及化衆生之心。

    必須聯續增進。

    乃至大願成就。

    求無所求。

    即以無生空智。

    而契無生空理。

    智理一如。

    一願平等。

    生佛無二。

    故雲。

    無生空一願也。

    觀觀入定照者。

    雙明二觀。

    惟顯中道。

    以空觀入假觀。

    故照。

    以假觀入空觀。

    故定。

    如是二觀俱遣。

    空假不立。

    定慧圓融。

    是即照而常定。

    定而常照。

    即此觀觀之照。

    照照之觀。

    是故無量見縛。

    皆以上求下化之大願心。

    平等觀照之定慧力。

    故得解脫。

    即上滅罪之義。

    不惟無量見縛。

    因求心故而得解脫。

    即無量妙行。

    亦以是願求求至心。

    故得成就阿耨菩提。

    即上得佛之義。

    乃至無量恒沙。

    稱性功德。

    亦皆以求心故。

    而為根本。

    即無生空一願之義。

    言初發下。

    勸必行也。

    如是求心。

    非是空發願樂之心。

    而或不行願樂之行。

    故必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行滿願足。

    是故佛果。

    便得成就。

    初發求心。

    即始覺也。

    中間修道。

    即漸次覺。

    及随分覺。

    行滿願故。

    即究竟覺。

    三覺果滿。

    萬德周圓。

    方能得成佛果。

    稱兩足尊。

    觀一谛中道。

    至一切行本源一節。

    此結願心中道觀慧。

    為願體性。

    為一切行本也。

    觀一谛中道者。

    承上。

    謂于佛果位中。

    觀中道一谛之理。

    不見立一切願。

    本無佛道可成。

    本無衆生可度。

    本來無縛無解。

    菩提本具。

    功德本圓。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以觀五陰。

    非五陰。

    觀十八界。

    非十八界。

    觀生滅。

    非生滅。

    觀諸見。

    非諸見。

    故雲見見非。

    解慧是願體性者。

    乃即華嚴信。

    解。

    行。

    證。

    四法之一。

    菩薩初發願心。

    繇信起解。

    繇解發願。

    繇願起行。

    繇行證果。

    非初解慧。

    無繇能入。

    如是妙慧。

    為一切願心本體。

    一切萬行本源。

    是故發願成佛度生。

    必以無生空一願之中道智。

    解無生空一願之中道理。

    即依此起一切無相妙行。

    而即證佛無相菩提涅槃妙果。

    若他觀他願者。

    即為狂慧。

    即為狂解矣。

    學者知之。

     ○八釋護心位。

     若佛子。

    護三寶。

    護一切行功德。

    使外道八倒惡邪見。

    不娆正信。

    滅我縛見縛。

    無生照達二谛。

    觀心現前。

    以護根本。

    無相護護。

    空無作無相。

    以心慧連慧連。

    入無生空道智道。

    皆明光明光。

    護觀入空假。

    分分幻化。

    幻化所起。

    如無如無。

    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此釋護心之義。

    即力波羅蜜也。

    别經名童真住。

    謂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

    護者。

    護持。

    不使魔外侵壞菩提心故。

    護三寶。

    至于護根本一節。

    正明佛子護心體用觀照之義。

    三寶。

    即佛法僧。

    佛者。

    覺照義。

    法者。

    執持義。

    僧者。

    和合義。

    此有世間住持三寶。

    有出世間常住三寶。

    有大乘。

    小乘。

    一體。

    别相。

    如是三寶。

    皆一切衆生法身慧命父母。

    良友福田。

    若不護持。

    即法身慧命斷滅。

    一切功德。

    無從而生。

    故當大力護持。

    護三寶者無他。

    即護自己所修六度萬行。

    一切所行功德。

    何名功德。

    即于行門。

    無怠無惰。

    有始有終。

    是名為功。

    無人無我。

    無取無舍。

    是名為德。

    故雲功德。

    仁王經雲。

    以護佛果。

    護十地行若此。

    使外道不娆者。

    正明護三寶義。

    外道有多種。

    凡不達心地道戒。

    向外馳求。

    俱名外道。

    其八倒者。

    即諸凡夫。

    小乘。

    外道。

    妄想倒執。

    此諸倒見。

    不善不正。

    斷佛種故。

    名惡邪見。

    言正信者。

    翻邪名正。

    除疑曰信。

    正其所信。

    名曰正信。

    所謂護功德者。

    正在使諸外道。

    凡小八倒。

    惡邪知見。

    不能娆我。

    如是護三寶之正信也。

    雲何能令惡見。

    不娆正信。

    亦無他法。

    但滅我縛見縛。

    而信自正。

    蓋此颠倒邪見。

    繇依我見而生。

    因執我故。

    則被我縛。

    繇我縛故。

    而起諸見。

    則被見縛我見相縛。

    所信不正。

    所信不正。

    則諸魔外得入。

    魔外一入。

    則壞一切功德。

    一切功德破壞。

    緻令佛種。

    法種。

    僧種俱被破壞。

    故護三寶。

    實無别法。

    唯護自行功德。

    則滅我縛見縛。

    我見不生。

    即入無生。

    即以無生理智。

    而起觀照。

    照空。

    即不沈空。

    照有。

    即不滞有。

    空而不空。

    不堕斷見。

    有而不有。

    不堕常見。

    是以不滞空有。

    不堕斷常。

    二谛圓融。

    互攝無礙。

    故雲無生照達二谛。

    即此觀心。

    倏然現前。

    以護根本。

    其根本者。

    即正信也。

    以是正信一立。

    直超無上佛果。

    而無障礙。

    一切功德。

    從此生長。

    是故正信而為根本。

    以是護持。

    無有窮盡。

    故雲觀心現前。

    以護根本。

    所謂心性不迷。

    即是佛寶。

    心體離念。

    即是法寶。

    于理不違。

    即是僧寶也。

    無相護護。

    至皆明光明光一節。

    申明無生觀照工夫之益。

    蓋上以無生智觀照現前。

    以護信根。

    即此能護觀照。

    所護信根。

    一一無相。

    從無相護心中。

    行無相護行。

    故曰無相護護。

    以是無相護護。

    則所護之正信。

    處處解脫。

    以是處處解脫。

    即證無相真空。

    以證無相空故。

    而無所造。

    而無所作。

    以無所造作故。

    名為無相。

    故雲空無作無相。

    以心慧連等者。

    承上。

    既雲入空無作無相之三解脫理慧。

    不同小乘住着解脫。

    即此真空。

    無作無相之慧心中。

    相續相連。

    無間無斷。

    即得深入無生空道。

    無生智道。

    皆明光明光矣。

    無生空道。

    即是無餘涅槃理果。

    無生智道。

    即是無上菩提智果。

    皆明光明光者。

    智理互照之象。

    繇智契理。

    因理冥智。

    智理如如。

    互發圓照。

    故雲明光明光也。

    護觀入空假。

    至觀法亦爾一節。

    乃即結遣觀法。

    以顯無相護心之義。

    言護觀入空假等者。

    承上。

    既以無相護心。

    深入智理。

    即以如理平等。

    大慧光明。

    從護心中。

    而起觀照。

    觀入于空。

    即遣真相。

    觀入于假。

    即遣俗相。

    空之真相既遣。

    則空中之分分許多幻化所滅何有。

    假之俗相既遣。

    則假中之分分幻化所起何有。

    以是生即如生。

    滅即如滅。

    生滅皆如。

    故雲如無如無。

    法體集散不可護者。

    菩薩既以無生妙慧。

    觀照諸法。

    幻化起滅如無。

    故知諸法緣會而集。

    法體本自不生。

    緣滅而散。

    法體本自不滅。

    既諸法體。

    本無集散。

    則無實法可護。

    故雲法體集散不可護也。

    言觀法亦爾者。

    謂所護法體既不可得。

    豈有能護智觀而可存耶。

    故雲觀法亦爾。

    是則境智俱遣。

    了不可得。

    如是觀行。

    如是正信。

    方能護持三寶功德。

    是為佛子。

    護心之體用觀照也。

     ○九釋喜心位。

     若佛子。

    見他人得樂。

    常生喜悅。

    及一切物。

    假空照寂。

    而不入有為。

    不無。

    寂然大樂無合。

    有受而化。

    有法而見。

    雲假。

    法性平等一觀。

    心心行。

    多聞一切佛行功德。

    無相喜智。

    心心生念。

    而靜照樂心。

    緣一切法。

     此釋喜心之義。

    即方便波羅蜜也。

    别經名法王子住。

    謂從佛正教而生于解。

    當紹佛位故。

    喜者。

    即歡悅義。

    乃快自他得樂之謂。

    見他人得樂。

    至大樂無合一節。

    正明佛子喜心體用觀照之義。

    見他人得樂者。

    即喜境也。

    常生喜悅者。

    即喜心也。

    何謂常生菩薩喜悅之心。

    非因暫有。

    亦非暫無。

    從久遠來。

    發菩提心。

    元為令諸衆生。

    離苦得樂。

    今見得樂之人。

    适其所願。

    故心常生喜悅。

    及一切物者。

    明菩薩喜心廣大之義。

    言不惟見人樂而生喜心。

    并見一切有情物類。

    凡得樂者。

    亦常生喜悅也。

    假空照寂等者。

    正明菩薩三觀圓修。

    以顯無相喜心之義。

    假。

    即假觀。

    空。

    即空觀。

    照。

    即是慧。

    寂。

    即定也。

    菩薩喜心。

    不同凡夫情見之喜。

    亦不同二乘空執之喜。

    二乘自喜。

    得出三界苦惱之患。

    得證三解脫門。

    于菩薩法。

    遊戲神通。

    及見衆生有苦樂時。

    不起悲忻。

    菩薩不然。

    如觀入假時。

    照而常寂。

    而不入有為。

    離此有相。

    故不同凡夫情見之喜。

    如觀入空時。

    寂而常照。

    而不入無為。

    離此無相。

    故不同二乘空見之喜。

    既不空不假。

    不有不無。

    是何等境界。

    即寂然大樂無合。

    此等境界。

    非塵勞衆生所受用事。

    亦非二乘滞寂境界。

    惟是菩薩。

    定慧圓融。

    乃能寂然大樂。

    又能樂及衆生。

    其所樂者。

    二邊不住。

    中道不立。

    故曰大樂無合也。

    有受而化。

    至心心生念一節。

    申明喜心寂照之義。

    以其無合于有。

    不妨有受而化。

    受。

    即喜心。

    化者。

    不留之意。

    有定力故。

    不被物轉。

    以其無合于無。

    不妨有法而見法。

    即喜境。

    見者。

    透徹之意。

    有慧力故。

    即能轉物。

    故雲有受而化。

    有法而見。

    其雲假者。

    謂以種種諸境。

    本無實體。

    當體如如。

    法性平等一觀照之。

    法性。

    即法性身。

    諸佛以法為身。

    既觀諸法之相雲假。

    複觀諸法之性本真。

    此法性身。

    不随生滅。

    等虛空界。

    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各各具足。

    是為平等一觀。

    所謂先悟毗盧法界也。

    心心行等者。

    乃複行普賢行門也。

    謂此菩薩。

    雖然智照諸法體性平等。

    而法身理果。

    尚未究竟。

    更當心心發大願。

    起大行。

    一心一行。

    皆從多聞一切佛行功德而行。

    是即佛行。

    不落小乘功行。

    所謂盡行諸佛無量道法也。

    無相喜智。

    心心生念。

    此二句者承上。

    菩薩思惟諸佛功德。

    本乎無相。

    以無相智。

    契無相理。

    以為喜心。

    如空合空。

    不相妨礙。

    故雲無相喜智。

    即此無相喜智。

    起行長養。

    永永無失。

    不敢怠惰。

    故雲心心生念。

    而靜照樂心。

    緣一切法者。

    此二句義結前。

    謂此喜心。

    既以無相。

    常生于念。

    是則在在利生。

    不妨常靜常照。

    即以靜照不二之樂心。

    緣一切已得法樂。

    未得法樂之諸衆生。

    令其同證無相喜中。

    寂然大樂無合之道。

    是為佛子喜心體用之觀照也。

     ○十釋頂心位。

     若佛子。

    是人最上智。

    滅無我輪。

    見。

    疑。

    身。

    一切瞋等。

    如頂觀連。

    觀連如頂。

    法界中因果。

    如如一道。

    最勝上如頂。

    如人頂。

    非非身見。

    六十二見。

    五陰生滅。

    神我主人。

    動轉屈伸。

    無受無行可捉縛者。

    是人爾時入内空值道。

    心心衆生。

    不見緣。

    不見非緣。

    住頂三昧寂滅定。

    發行趣道性實。

    我人常見。

    八倒生緣。

    不二法門。

    不受八難。

    幻化果。

    畢竟不受。

    惟一衆生。

    去來坐立。

    修行滅罪。

    除十惡。

    生十善。

    入道正人。

    正智。

    正行。

    菩薩達觀現前。

    不受六道果。

    必不退佛種性中生。

    生入佛家。

    不離正信。

    上十天光品廣說。

     此釋頂心之義。

    即智波羅蜜也。

    别經名灌頂住。

    謂觀空無相。

    得無生心。

    法水灌頂故。

    是人最上智。

    至可捉縛者一節。

    正明菩薩頂心上智體用觀行。

    破惑義也。

    若佛子。

    是人最上智者。

    先舉能滅之智。

    謂此十住菩薩智。

    超前九位觀智。

    故雲最上智也。

    滅無我輪等者。

    次舉所滅惑相。

    顯能滅智用也。

    滅者。

    除也。

    無者。

    空也。

    我。

    即我見。

    凡見皆繇我起。

    故從我滅而無之也。

    輪。

    即車輪。

    具有二義。

    一者。

    法輪。

    謂佛菩薩轉此法輪。

    于衆生心海中。

    摧輾一切煩惱無明。

    令盡無餘。

    得成佛故。

    二者。

    衆生我輪。

    因執我故。

    起貪。

    瞋。

    癡。

    殺。

    盜。

    淫等。

    諸惡業輪。

    流轉三界。

    無休息故。

    菩薩因修頂心智定。

    破除我相。

    将三界十使等煩惱輪去。

    故雲。

    滅無我輪。

    見等。

    見身即五利使之二。

    疑瞋即五鈍使之二。

    一切等者。

    該餘惑也。

    如頂觀連。

    觀連如頂。

    此二句者。

    即智觀察連絡無間。

    因諸衆生。

    我慢山高。

    非以高大智慧觀照。

    不能破除。

    故以頂心妙智作觀。

    而起觀照。

    以此智觀相續不斷。

    始能超出我慢山輪。

    方得明見四聖。

    六凡。

    十法界中因果。

    皆如如一道也。

    是故此智為最上最勝頂智。

    首出庶物。

    如頂之象。

    如山之有頂也。

    如人頂者。

    人身唯頂最尊。

    喻此菩薩頂心觀智。

    高顯而無上也。

    非非身見。

    至可捉縛者。

    此申所破之惑。

    非非二字貫下。

    前一非字。

    是能遣之觀智。

    後一非字。

    乃所遣之惑業。

    言非外道身見。

    可捉可縛。

    亦非六十二種斷常邪見。

    可捉可縛。

    亦非五蘊妄身妄心和合因緣。

    可捉可縛。

    亦非神我主谛。

    動轉屈伸。

    種種計量。

    種種幻相。

    可捉可縛。

    何以故。

    如是諸見。

    皆有受有行。

    可捉可縛。

    雲捉縛者。

    即執着義。

    謂凡有執着。

    俱屬生死。

    不能解脫。

    菩薩以是頂心智觀。

    超出一切情見。

    如太虛空。

    無有邊表。

    今盡諸見。

    是則無受無行。

    無可捉縛者矣。

    是人爾時。

    至寂滅定一節。

    乃明菩薩頂心寂定體用觀行。

    破惑證真之義。

    言是人者。

    即當位之人也。

    爾時二字。

    即當入觀之時。

    謂菩薩人。

    當爾最上頂心智照而人觀行。

    觀外之時。

    空卻諸塵世界。

    因果一道。

    觀内之時。

    空卻五蘊身心。

    内外空時。

    當值空道。

    一切妄想颠倒。

    永不複行。

    心心平等智以度衆生。

    而為進修之念。

    故雲心心衆生。

    然雖度生為念。

    而不見有能緣之心。

    所緣之境。

    能緣所緣二性空故。

    是則終日度生無生。

    可度。

    終日說法。

    無法可說。

    不但無能所緣度生之相。

    亦無非能所緣理智之相。

    故雲不見緣。

    不見非緣。

    以是心境雙泯。

    智理全空。

    爾時倏然安住最勝頂心三昧寂滅正定。

    故雲住頂三昧寂滅定也。

    發行趣道性實至正智正行一節。

    申明頂心智定。

    破惑證真起智利生之義。

    謂此智定。

    不同二乘住于空智寂定。

    不肯前進以饒益衆生。

    菩薩雖住智定而不貪着。

    故從此正定中。

    發起慈悲喜舍廣大之心。

    修行妙行。

    趨向佛道。

    是為自利。

    以是所起之道。

    體性真實。

    不為魔外所侵。

    而即我人四相。

    八倒妄見。

    生滅因緣。

    于此真實不二法門。

    永無受行。

    滅盡無餘。

    生滅因緣。

    既然無受無行。

    即當八難幻化異熟業果。

    即亦畢竟不受其報。

    八難者。

    地獄。

    餓鬼。

    畜生。

    邊地下賤。

    生不見佛。

    諸根不具。

    生長壽夭。

    世智辯聰之八難也。

    蓋此八難。

    無而忽有。

    有而忽無。

    幻化不實。

    菩薩覺破。

    故雲八難幻化果。

    畢竟不受。

    所謂因窮而果喪也。

    唯一衆生等者。

    釋上心心衆生之義。

    謂此菩薩雖得解脫。

    不受輪回。

    而即思惟一切衆生。

    不知是幻現前輪回。

    是故示現去來坐立。

    于三界中四威儀内。

    示作精進修行衆行。

    集福滅罪。

    種種方便。

    令諸衆生。

    除滅十惡。

    而生十善。

    使人佛道。

    為佛法中正信之人。

    具足正智。

    而起正行故也。

    所言正人等者。

    知因識果。

    滅惡生善。

    反邪皈正。

    即是正人。

    了達善惡體空。

    即具正智。

    是以深明空而不空。

    有而不有。

    起行而修。

    即正行也。

    如是所修。

    自利利他。

    即入佛道。

    為佛真子。

    菩薩達觀現前。

    至不離正信一節。

    總結頂心智定現身益物之義。

    菩薩通達實相。

    觀無生于現前。

    雖然往返三界。

    示同凡夫。

    實非業系。

    故永不受六道果報。

    亦即不退于佛種性中生。

    佛種不退。

    即生生世世。

    入佛法家。

    不離菩提正覺正信。

    如是智觀。

    是為佛子頂心之體用觀照也。

    上十天光品者。

    乃大部内。

    别品之中。

    更廣說之。

     ○二明十行義(二) 初标牒問辭 二正解其義。

     ○初标牒問辭。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問長養十心者。

     此牒問誡聽。

    許說十行修進地位觀行之義。

     ○二正解其義(十)。

     ○初釋慈心位。

     若佛子。

    常行慈心。

    生樂因已。

    于無我智中樂相應觀。

    入法受想行識。

    色等大法中。

    無生。

    無住。

    無滅。

    如幻。

    如化。

    如如無二故。

    一切修行成法輪。

    化被一切。

    能生正信。

    不由魔教。

    亦能使一切衆生。

    得慈樂果。

    非實。

    非善惡果。

    解空體性三昧。

     此釋慈心之義。

    于四無量心中。

    即慈無量行也。

    别經名歡喜行。

    謂入法界。

    不為邪動故也。

    常行慈心。

    至得慈樂果一節。

    正明佛子慈無量心體用觀行之義。

    前十住修十度。

    為被自利。

    以能自利。

    後利人也。

    此修十種利他法行。

    饒益衆生。

    又前十住位人。

    發心修行。

    即以檀波羅蜜為首。

    此十行人。

    接物利生。

    以慈為本。

    是故常行慈心。

    慈有三種。

    一者。

    有情緣慈。

    謂佛菩薩。

    觀諸衆生。

    猶如赤子。

    運大慈心而弘濟之。

    令其皆得受安樂故。

    二者。

    觀法緣慈。

    謂諸菩薩。

    觀一切法。

    皆從因緣和合而生。

    了無自性。

    運大慈心以弘濟之。

    令其皆得受安樂故。

    三者。

    無緣大慈。

    謂諸菩薩。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

    而于一切衆生。

    自然各各獲利益故。

    菩薩如是恒常修此三種慈心。

    使諸衆生獲離苦得樂之因。

    故雲常行慈心。

    生樂因已。

    于無我智中樂相應觀者。

    此正釋上三種慈也。

    其無我智。

    即根本智。

    于此智中。

    觀諸衆生。

    實無苦境。

    本來自樂。

    是故自樂樂他。

    皆以此智。

    是所謂相應也。

    入法受想行識。

    色等大法中者。

    釋承樂相應義。

    入。

    即能入觀行。

    法。

    即所入觀法。

    受想行識。

    即心蘊法。

    菩薩繇入觀時。

    以觀五蘊身心。

    四大法中。

    本無生住異滅法相。

    如幻如化。

    一切皆空。

    本來平等。

    以如如無二故。

    所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也。

    即有情緣慈義。

    一切修行成法輪者。

    謂此菩薩。

    修行六度萬行。

    無非成就大法。

    自利利他。

    故先修行種種妙行。

    成就無上法輪。

    用以自利。

    而又化被一切衆生。

    能生正信。

    不繇外道邪魔所教。

    既得正信。

    不受魔教。

    是獲離苦得樂之因也。

    即法緣慈義。

    亦能使一切衆生。

    得慈樂果。

    不但令得樂因而已。

    亦能使諸衆生。

    乘此樂因。

    得至無上菩提覺法之樂。

    無餘涅槃寂滅之樂果也。

    即無緣慈義。

    非實。

    非善惡果等者。

    結示觀體照用之義。

    所得慈樂果者。

    非權小實法。

    亦非人天善惡有漏因果。

    是何等果。

    是如如智所解。

    是如如理所空。

    空解之中。

    體性平等之道。

    以此平等體性三昧。

    自樂樂人。

    如是修慈。

    是真佛子慈無量心之體用觀行也。

     ○二釋悲心位。

     若佛子。

    以悲。

    空空無相。

    悲緣行道。

    自滅一切苦。

    于一切衆生。

    無量苦中生智。

    不殺生緣。

    不殺法緣。

    不着我緣。

    故常行不殺。

    不盜。

    不淫。

    而一切衆生不惱發菩提心者。

    于空見一切法如實相。

    種性行中。

    生道智心。

    于六親六怨。

    親怨三品中與上樂智。

    上怨緣中九品得樂果。

    空現時。

    自身他一切衆生。

    平等一樂。

    起大悲。

     此釋悲心之義。

    即悲無量行也。

    别經名饒益行。

    謂常化衆生。

    使得法利故。

    以悲。

    空空無相。

    至發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