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上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是座中有一菩薩者。
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薩也。
華光王大智明者。
前雲玄通華光主。
此雲華光王大智明。
正顯此心地戒法門。
非具大智慧者。
不能通問。
所以斷惑證真。
必以智慧為首故也。
從座而立。
身業之誠。
白盧舍那佛言。
口業之誠。
身口如如。
心契實相。
則意業之誠也。
佛上略開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四十法門名相。
名相雖多。
以相求之。
則名相又為略。
故雲略開。
名相且略。
其義尚廣。
其中一一義趣。
修斷觀智。
未曾解了。
必請詳明。
故曰。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重叙請意。
以表翹誠之至也。
言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者。
此請正觀。
乃起方便觀行。
以期佛果故也。
妙極。
即妙覺果海。
金剛。
即堅利之智。
謂若至果海。
非金剛智不能。
此智一起。
諸物不能壞。
而能壞諸物。
一切雜染。
諸惡種子。
斷盡無餘。
故雲。
妙極金剛。
此智。
具足一切功德。
故雲寶藏。
能為一切賢聖修斷方便。
觀智根本。
故雲一切智門。
如來下引證。
以明此處文義。
在大部内。
如來百觀品中。
已更詳明矣。
○四舍那酬釋(四) 初釋十住義 二釋十行義 三釋十向義 四釋十地義。
○初釋十住義(二) 初總标牒問 二别解其義。
○初總标牒問。
爾時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言雲何義者。
發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薩。
請釋其義。
誡聽許說十住進修地位觀行之義。
○二别解其義(十)。
○初釋舍心位。
若佛子。
一切舍。
國土。
城邑。
田宅。
金銀。
明珠。
男女。
己身。
有為諸物一切舍。
無為無相。
我人知見。
假會合成主者。
造作我見。
十二因緣。
無合無散無受者。
十二入。
十八界。
五陰。
一切一合相。
無我我所相。
假成諸法。
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名如假會。
觀現前故。
舍心入空三昧。
初釋舍心之義。
即檀波羅蜜也。
别經名發心住。
謂于諸劫之中。
行十信心。
不作邪見。
廣求智慧。
而行舍心。
舍有十種。
總即唯三。
财。
法。
竭盡舍也。
問。
心地法門。
位有四十。
初明舍心者。
何也。
答。
欲令趨佛道人。
一切解脫。
始望無上菩提。
無餘涅槃。
若于身心世界。
不能盡舍。
縱能修行。
居然全體凡夫。
入道何繇。
以故首示。
真為生死。
志求佛道。
應當漸漸。
從外舍去。
以至内舍。
内外俱舍。
舍亦複舍。
如是之人。
名為肉身菩薩。
乃可入道自利。
因此檀度。
則能廣攝衆生。
而諸衆生亦易從化。
若夫三賢位人。
惟舍二執粗惑。
還有微細我法二執。
亦要盡舍。
方證佛果。
是故一切菩薩位中。
必以舍位居先。
故初明舍心也。
若佛子者。
标能修之人。
堪當大法。
代佛化導。
故稱佛子。
一切舍者。
标所修之法。
理智觀行。
三輪體空。
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一切諸有為相。
無所顧惜。
俱能舍之。
無有追悔。
故雲。
一切舍也。
下凡佛子二句仿此。
國土城邑。
至一切舍一節。
正明佛子舍心體用觀照之義。
言國土等者。
釋上一切舍事。
以顯。
空觀門也。
謂乞寶位。
即舍國土城邑。
不作主宰想。
如乞安養。
即舍田宅。
金銀。
明珠。
不作貴重想。
如乞奴婢。
即舍男女。
乃至己身。
不作情愛想。
盡其所有。
悉無一毫貪戀。
但凡有為諸物。
一切盡舍。
何以故。
以滿檀波羅蜜。
莊嚴無上菩提故也。
無為無相。
至不舍不受一節。
申明一切舍觀之義。
國土城邑等外物。
屬于疏分。
舍之猶易。
男女己身。
屬于親分。
己舍之甚難。
且己身視男女。
尤親。
雲何難舍能舍。
以此菩薩。
了達身世。
一切皆空。
本來無為無相。
實無有法。
悉繇無明不覺。
展轉現起。
于是我相人相。
人我之間。
情之所知。
目之所見。
妄認為實。
遂爾假借衆緣合會而成主宰。
稱我稱人。
千臂經雲。
假會合成。
立名生者。
主字。
念作生字亦可。
謂即不識緣生如幻。
執我執人。
造作我見。
種種取舍。
繇是我見造作。
故受生滅流轉。
無有休息。
輪回不絕。
十二因緣等者。
正名假會合成。
立名生者。
以顯緣生性空之義。
十二因緣者。
蓋以無明為因。
行即為緣。
行為因識為緣。
識為因。
名色為緣。
名色為因。
六入為緣。
六入為因。
觸為緣。
觸為因。
受為緣。
受為因。
愛為緣。
愛為因。
取為緣。
取為因。
有為緣。
有為因。
生為緣。
生為因。
老死憂悲苦惱為緣。
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故法華雲。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既從因緣有。
亦從因緣滅也。
無合無散無受者。
釋上因緣如幻。
法體本來靈明絕待之義。
蓋此因緣之法。
緣會而生。
法體本來不生。
以本無生死流轉之法。
故雲無合。
緣盡而滅。
法體本來不滅。
以本無解脫轉流之法。
故雲無散。
既無生滅合散。
其中亦無受彼生滅者。
故雲無受者。
十二入等者。
上言十二因緣。
是即總舉三世生滅因果。
此下别釋現在之法。
而欲一切衆生。
在此六根門頭薦取。
不緻向外馳求。
楞嚴所雲。
輪生死。
證涅槃。
皆汝六根。
故于六根薦取。
十二入者。
六根六塵。
互攝入故。
亦名十二處。
謂眼為色入處。
色為眼入處。
耳為聲入處。
聲為耳入處。
乃至意為法入處。
法是意入處。
所謂單根不立。
獨境不生。
根境相對。
自無體性之義。
十八界者。
界是分位。
六根六塵六識分位之疆界也。
五陰。
亦名五蘊。
即色受想行識。
質礙曰色。
領納曰受。
緣慮曰想。
遷流曰行。
了别曰識。
其雲陰者。
以此五種蓋覆吾人本有真性故。
其雲蘊者。
繇此五種集聚蘊藏而成妄身妄心。
受無量生死故。
此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如來于諸經中。
處處演說。
為迷心者。
開心說蘊。
為迷色者。
開色說處。
為俱迷者。
開蘊說界。
此之三科五蘊開合之法者。
無非要令一切衆生。
知此虛幻。
猶如空華。
若能于此空華。
了知是妄。
則當下永無生死輪轉矣。
一切一合相者。
此明菩薩觀智。
即妄以明真義。
謂觀身心世界。
一切諸有為法。
當體全空之性。
本來無為無相。
不繇假合而成。
故曰一切一合相也。
一合二字。
正說無為無相之處。
與上假會合成之合字不同。
既曰無相。
又曰一合相者。
總無相中而妙言之。
無我我所相者。
此句總結上義。
所言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等。
一切有為法。
既一合相。
誰有我者。
推一我相。
終不可得。
既無有我。
誰有我所。
究一所相。
終不可得。
以是故知因緣和合諸法。
皆是假成也。
是故所言若内一切法。
五蘊身心等。
若外一切法。
國邑男女等。
此内外一切法。
悉皆空故。
是以雖舍。
不見有我。
為能舍之人。
亦不見有物。
為我所舍之法。
二性空故。
其中自亦不見有受施者。
以是三輪體空。
故雲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等下。
結承舍觀之益。
謂如上三輪空舍。
菩薩當爾之時。
是名如假會幻化觀照現在前故。
而令舍心證入真空三昧。
正定正受之利益也。
如假會觀。
現前故者。
謂此十住菩薩。
修習空觀。
蕩一切法。
無所有相。
今既于假法上而修舍心。
似同假觀。
故名如假會觀現前也。
此義千臂經中廣明。
如是舍心。
如是舍行。
是名佛子無相舍心體用觀照也。
○二釋戒心位。
若佛子。
戒。
非非戒。
無受者。
十善戒。
無師說法。
欺盜。
乃至邪見。
無集者。
慈。
良。
清。
直。
正實。
正見。
舍。
喜等。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
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
此釋戒心之義。
即屍羅波羅蜜也。
别經雲治地住。
謂乃常随空心。
行諸法門。
以嚴戒品。
此戒總有三聚。
十無盡戒。
則則三千八萬無量戒也。
非非戒下。
至無集者一節。
正明佛子戒心體用觀照之義。
千臂經中。
于此非非戒上。
有非戒二字。
言非戒者。
謂佛子之大戒。
不同諸小乘人。
有戒相可持。
但束其身。
而于戒性不能究竟明了。
經雲。
戒性如虛空。
持者為迷倒。
惟以菩薩大乘佛戒。
體如虛空。
受而無受。
持而無持。
乃為非戒。
而不堕常見故。
非非戒者。
謂佛子之大戒。
又不同諸魔外道。
分别有無。
其言有戒。
即持牛狗等戒。
望生天上。
其言無戒。
即不受戒。
妄談無戒可持。
說淫。
怒。
癡。
皆是梵行。
惡罵捶打。
無非佛事。
縱貪瞋癡。
恣殺盜淫。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疑誤衆生。
自迷迷人。
大妄語人。
師及弟子。
俱堕惡道。
以是菩薩大戒。
無受而受。
無戒而戒。
雖則了知性戒。
體如虛空。
本無垢染。
不妨随順性戒修行。
是故雲非非戒。
不同斷滅見也。
言無受者。
者字牒定佛子。
于小乘魔外諸所有戒。
皆不受行。
故雲無受者。
十善戒者。
正明佛子大戒。
謂此菩薩。
所以不受行諸不善戒者。
以但自精進。
奉持三世諸佛所說十無盡藏波羅提木叉清淨妙戒故也。
言無師說法者。
千臂經雲。
名無師說法戒。
此即光明金剛寶戒。
言十善戒。
固為諸佛菩薩修行法門。
乃即一切衆生本體性中。
各具足者。
非從師說而有。
故曰無師說法戒。
欺盜乃至邪見。
無集者。
此明惡戒體空。
欺。
謂欺诳。
盜。
謂盜竊。
俱從邪魔外道之戒而言。
非泛指者。
乃至二字是超略言。
謂此惡法之多。
不能枚舉。
假此二言。
以該淫。
殺。
貪。
瞋。
癡等。
諸惡法也。
邪見。
即不正惡知見。
具該六十二種。
言無集者。
謂小乘善戒。
尚且無持無受。
豈況欺等惡法。
反可集聚于心耶。
故雲無集者也。
慈。
良。
清。
直。
至是十戒體性一節。
申明佛子戒心體用之義。
所雲慈者哀愍一切。
則無殺生之念。
良者。
溫和善熟。
則無盜竊之事。
清者。
體湛澄潔。
則無染污之行。
直者。
正直無私。
則無虛诳之語。
正實者。
邪妄虛浮盡遣。
則無沽酒之事。
正見者。
絲毫邪僻皆除。
此一攝三。
即不說四衆過。
不自贊毀他。
不讪謗三寶。
舍。
謂能舍而不吝。
則無悭惜加毀之心。
喜。
謂喜而不恚。
則無瞋心不受悔之意。
等者。
統餘法言。
謂此八者。
是前十善妙戒之全體性。
故雲。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三句。
結明佛子戒心體用之益。
謂此十戒。
全體本性大用之力。
即能禁制止絕凡。
外。
八種颠倒。
言八倒者。
凡夫四倒。
即無常計常。
無樂計樂。
無我計我。
不淨計淨。
小乘四倒。
常計無常。
樂計無樂。
我計無我。
淨計不淨。
此之八倒。
總不達如來真常四德故耳。
言一切性離者。
菩薩了達自性本源之戒。
謂不但惡戒體空。
即善戒。
亦體空。
何以故。
以屬對待故。
善惡俱性。
空于何有。
其于正戒性離。
邪戒性離。
有戒性離。
無戒性離。
持戒性離。
毀戒性離。
得戒性離。
失戒性離。
乃至一切依他偏計颠倒等性。
俱永遠離。
故雲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者。
謂此颠倒之性。
既已遠離。
唯證一道無師所說清淨體性。
光明金剛寶戒。
獨露顯現。
以不思議業用。
饒益衆生。
如是受持。
方名佛子戒心體用之觀照也。
○三釋忍心位。
若佛子。
忍。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
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
一切處得名如苦忍。
無量行。
一一名忍。
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
皆如如。
無一一谛。
一相。
無無相。
有無有相。
非非心相。
緣無緣相。
立住動止。
我人縛解。
一切法如忍相。
不可得。
此釋忍心之義。
即羼提波羅蜜也。
别經名修行住。
謂能修行忍力。
長養衆善根故。
忍者。
謂于逆順諸境。
安然自如。
乃即造道之強力也。
忍有多種。
此中具六。
以該一切。
有無相慧體性。
至無無相一節。
正明佛子忍心體用觀照之義。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者。
千臂經雲。
此名無相慧忍。
有。
即本有。
不從外得也。
無相。
即如如理。
慧。
即如如智。
謂此菩薩忍心。
不在事迹之間。
亦不離事。
于此不離不即之處。
本乎無相慧體。
而起無相大智慧光。
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悉如虛空。
無有色相。
無彼無此。
實無二法。
惟一體性。
性淨無物。
即以無相之能。
開化無相之所。
達入一切空空。
故雲。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也。
一切處忍等者。
千臂經中。
名曰普願行忍。
謂一切空空之忍。
凡一切處。
無所非忍。
以一切處所忍之心。
不見有少法生。
不見有少法滅。
以無生滅。
二俱離故。
即入無生。
故雲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也。
言一切處得名如苦忍者。
千臂經雲。
名耐怨忍。
菩薩因契無生行忍。
更為法界有情。
修持三種大忍。
每被他人妒害之處。
不見有苦可忍。
菩薩達境惟心。
心不自心。
因境有心。
境不自境。
因心有境。
心境一空。
得名如苦忍。
所謂不因讪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也。
無量行一一名忍者。
千臂經中。
名曰無量行忍。
此即推廣所忍之行。
總收上一切處。
能忍心智。
與夫所忍心法。
然雖無量行門。
種種不同。
是則皆依無相慧體而起照用。
是故所雲無量行。
一一名為無相慧忍也。
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
皆如如者。
千臂經中。
此名安受苦忍。
申明空上一切處如苦忍之事迹也。
謂上難忍易瞋之中。
分明以受刀杖所打。
菩薩了達三輪體空。
即其内心而推。
覓一受相。
了不可得。
則無受打之我相故。
即其外境而推。
覓一打相。
本不可得。
則無打我之人相故。
即其所中而推。
刀杖本寂。
則無所打刀杖之衆生相。
即其能中而推。
心本自如。
則無忍苦瞋心之壽者相。
故雲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也。
所言皆如如者。
此句釋上三無字義。
以顯三輪空寂。
四相無從。
故示總相雲。
皆如如也。
無一一谛。
一相等者千臂經中。
名曰谛察法忍。
此二句義。
釋明皆如如意。
問。
既曰受打刀杖瞋心。
根境曆然。
何故又曰。
無受打刀杖瞋心。
皆如如耶。
答。
所言皆如如者。
以無相慧體性忍中。
本無世出世谛真俗二法。
故雲無一一谛。
此即不堕常見。
一相者。
實相也。
雖雲無二谛相。
不堕常見。
惟恐又作斷見理會。
故揭一相示之。
不堕斷見。
十住菩薩作空觀時。
觀一切法。
當體皆空。
無中無假無不空。
惟空無相。
故雲一相。
無無相者。
此句雙申上義。
問曰。
既有一相。
何名無一一谛。
既雲無一一谛。
何有一相。
豈尚有一相可得。
而雲無一一谛耶。
答曰。
雲一相者。
即謂無相。
無相而相。
相即無相。
實無一相可得。
故曰無無相也。
有無有相。
至緣無緣相一節。
展轉釋破外道偏計之性。
以結忍中無相慧體性之義。
有無有相者。
乃總遣所忍之法相不可得。
非非心相者。
乃總遣能忍之心相不可得。
緣無緣相者。
此乃雙遣能所俱相亦不可得。
此三句義。
是緊貼上無字說來。
發明上無相亦無之義。
有相者。
下乘也。
無有相。
是所忍之法本空。
而有此無有相。
又非真空。
心相者。
下乘也。
非心相。
是能忍之心本空。
而非此非心相。
又非真空。
緣相者。
下乘也。
無緣相。
是忍智中本來能所一空。
而緣此無緣相。
又非真空。
惟菩薩能所心境俱空。
空亦複空。
方是無相真空。
實相法忍也。
立住動止等者。
總結顯忍心。
觀智。
破依他性。
令證圓成實性也。
立。
謂站立。
住。
謂安住。
動。
即行動。
止。
即卧止。
我。
乃對人相而稱。
人。
乃對我相而舉。
縛者。
不空之凡相。
解者。
能空之聖相。
于上有無有相等。
一切諸相。
菩薩二六時中。
四威儀處。
一一照破。
于立住動止。
其相無寂感之分。
于我于人。
其相無彼此之分。
于縛于解。
其相無聖凡之分。
諸相既無。
何有一切法耶。
忍法既無。
隻有慧體。
自照自觀。
以為忍行。
又何忍相之有哉。
故曰。
一切法如忍相。
不可得。
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
此則名為觀自在。
金剛雲。
若有我相。
人相。
即非菩薩。
又千臂經雲。
于一切法。
悉皆無相。
了了分明。
忍性空寂。
不可得故。
皆此義也。
如是行忍。
是名佛子無相慧忍體性之照用也。
○四釋進心位。
若佛子。
若四威儀。
一切時行伏空。
假會法性。
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
如有如無。
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
一切信進道。
空。
無生。
無作。
無慧。
起空入世谛法。
亦無二相。
續空心通達。
進分善根。
此釋進心之義。
即毗黎耶波羅蜜也。
别經名生貴住。
謂生在佛家。
種性清淨故。
梵語毗黎耶。
此雲精進。
謂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
即前施戒忍三法。
勤?不怠。
乃智行無間之功力也。
若四威儀。
至亦無二相一節。
正明佛子進心體用觀照之義。
四威儀者。
即行。
住。
坐。
卧。
四行精進。
遍諸行故。
以行字表其象。
一切時者。
即二六之時也。
行伏空者。
即是空觀。
假會法性。
即是假觀。
登無生山。
即是中觀。
三賢菩薩。
名伏忍位。
初住位伏空。
二行位伏假。
三向位伏中。
雖分為三。
是各依本位得名。
實互融攝。
一而三。
三而一。
菩薩于此行。
住。
坐。
卧。
四行法門。
以有威可畏。
能折伏衆生。
有儀可表。
攝受衆生。
即于此四儀處。
一切時中。
進修菩提。
降伏其心。
而入于空。
無法可得。
如鏡中相。
無相可得。
此即行伏空也。
言假會法性者承上。
謂雖常入真空。
觀照諸法一切體性。
然而假合而成。
即假而真。
離真無假。
此即行伏假也。
于假法上當體明真。
故雲。
假會法性。
言登無生山者。
謂此菩薩修無生理。
最高最顯。
在塵出塵。
迥超二邊。
得無所礙。
如登山頂。
高出無礙。
名登無生山也。
菩薩既蕩一切法空。
不見纖法可生。
複觀一切法假。
不見毫法可滅。
以無生滅。
空假皆真。
雙伏中道無生。
故以登山為喻也。
而見一切有無者。
申明登無生山之義。
菩薩于四威儀。
一切時中。
思惟真谛之理。
發生一切無漏智慧。
了見一切内外四大。
有無性相。
諸法性空。
空無所有。
故雲。
見一切有無。
如有如無等者。
牒定所觀世出世間染淨諸法。
先觀世間之法。
以無生心。
見天地中。
包羅青黃赤白。
長短方圓。
若根若塵。
有質對待者。
名一切顯現色。
若根若塵。
無質對待者。
名一切無表色。
如四禅天。
定中果色。
并五根中一分淨色。
及緣想過。
未來。
種種境界。
現雖對待。
無可表示。
雖雲。
無可表示。
總色像攝。
一切色相。
元無實體。
色法如此。
心法亦然。
無有一法。
不是如來藏心。
性淨明體。
故雲如有。
如無。
一切入也。
乃至三寶智性等者。
此觀出世間法也。
三寶。
即佛。
法。
僧。
智性。
即法身。
般若。
解脫。
一切信進道。
即一切賢聖誠信進修之道。
空。
無生。
無作。
即三解脫門義。
謂此菩薩。
繇觀世出世間。
真淨體性之理。
性淨無物。
故得證入三解脫門也。
其空解脫門者。
菩薩觀照一切諸法。
皆從因緣和合而生。
其體本空。
即悟自性真空。
而不随因緣生。
故得解脫也。
無生解脫門者。
即無相解脫門也。
承上既觀諸法。
一切皆空。
無相可得。
既無有相。
即悟自性常生。
而不随因緣滅。
故得解脫也。
無作解脫門者。
即無願解脫門也。
菩薩既觀諸法。
空無有相。
則無願求。
既無願求。
即不造作生死之因。
以無生死因故。
即無有果。
故得解脫。
解脫。
即自在義。
門。
即通達義。
以三解脫。
得至涅槃。
故雲三解脫也。
無慧者。
承上所觀諸法。
既不可得。
能觀智慧。
豈可得哉。
故雲無慧。
起空入世谛。
法者。
謂向以觀凡聖有無諸法體空。
即證入空定矣。
此空不同聲聞。
緣覺。
沈空滞寂之空。
乃觀實際理中。
纖塵不立。
今世門頭。
一法不舍故。
雖證于空忍。
而不住着。
即從伏空定忍。
而起入世谛法。
雖然入真。
入俗。
亦無二相。
無二相者。
謂入真不着真。
而入俗不着俗。
故雲無二相。
續空心通達等。
此二句者。
結顯無相精進之心。
體用觀智之益。
續空心者。
乃即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
空假圓融。
通達無礙。
以是通達實相心故。
名續空心通達也。
進分善根者。
善根。
即菩提本妙心。
為衆善根本故。
即此無相心。
發起種種精進。
心心相續。
念念無間。
分分增進。
永無退轉。
趨向佛位。
故雲進分善根。
千臂經雲。
佛子于四威儀。
進修菩提之時。
即得證入一切三寶智性。
真淨體性。
常得現前。
則得生生值佛。
見法見僧。
世世精進。
學佛威儀。
于伏空忍之理。
亦不見四威儀。
證無生空。
是以不進而進道也。
又法句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如是精進。
是名佛子進心體用之觀照也。
○五釋定心位。
若佛子。
寂滅。
無相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
體性相應。
一切以定力故。
我。
人。
作者。
受者。
一切縛見性。
是障因緣。
散風動心。
不寂而滅。
空空八倒無緣。
假靜慧觀。
一切假會。
念念寂滅。
一切三界果罪性。
皆繇定滅。
而生一切善。
此釋定心之義。
即禅波羅蜜也。
别經名具足方便住。
謂修習無量善根力故。
寂滅。
無相無相。
至空空八倒無緣一節。
正明佛子定心體用。
觀照之義。
寂滅者。
此标定體。
梵語禅那。
此雲寂滅。
即指一心而言。
亦雲靜慮。
即攀緣如禅。
亦雲寂靜。
謂根境如如。
不即不離。
若鏡現相。
故雲寂滅。
無相無相。
此二無相。
釋寂滅義。
上無相。
明能定之心。
下無相。
明所定之境。
以是心境二皆無相。
故雲無相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者。
明菩薩動靜一如義。
繇入定時。
以無能所二相。
故能契合無量心行。
總成三昧。
此即四威儀中。
常明禅觀。
所謂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也。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者。
此言定體平等。
不惟聖人入此三昧。
凡夫亦入此定。
既爾。
何故說名凡夫。
以被一切識情垢染。
故不自覺。
亦如衣裡明珠。
不自覺知。
貧苦他方。
終無濟益。
所謂終日圓覺。
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何以故。
以體性不相應。
安能得定。
菩薩不見一法當情。
境空心寂。
智理一如。
故恒與諸佛體性相應。
繇證體性三昧。
則一切時中。
以聖定力故。
得照見一切微細我。
人。
作者。
受者。
之妄惑也。
我。
即我見。
人。
即人見。
作者。
自心施為。
即衆生見。
受者。
領納好惡。
堅着不舍。
即壽者見。
繇此四見。
生一切執縛。
邪見種性。
皆是障道因緣。
被此散亂境風。
鼓動心海。
随波逐浪。
流轉生死。
無窮無盡。
無有休息。
故雲一切縛等。
言不寂而滅者。
謂此障惑。
若不假修寂滅觀照三昧正定之力。
而能滅者。
終無暫止之日。
意謂必以寂滅定力故。
而得此滅。
故雲不寂而滅。
千臂經雲。
不得寂靜定力。
而能滅者。
無有是處。
空空八倒無緣者。
承上。
謂此定力。
既止我見生滅之因。
即小乘凡外八倒。
生滅之緣自空。
故雲八倒無緣。
假靜慧觀。
至而生一切善一節。
結顯定力照用功能之義。
假靜止動。
假慧照昏。
假此二者為觀。
定慧圓明。
靜照一切我人假會。
幻化合成。
妄想因緣之法。
念念從此寂滅矣。
生滅颠倒之念既空。
則一切三界異熟苦果。
諸惡罪性。
亦皆繇此定力而滅。
苦果罪性。
既已滅盡。
則本不生不滅。
無漏功德智慧。
亦悉繇此定力而生。
故雲而生一切善也。
所謂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如是修禅。
是名佛子定心之體用觀照也。
○六釋慧心位。
若佛子。
空慧。
非無緣。
知體名心。
分别一切法。
假名主者。
與道通同。
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縛解盡是體性功用。
一切見。
常樂我淨。
煩惱慧性不明故。
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入中道一谛。
其無明障慧。
非相非來。
非緣非罪。
非八倒。
無生滅。
慧光明??。
為照樂虛。
方便轉變神通。
以智體性。
所為慧用故。
此釋慧心之義即般若波羅蜜也。
别經名正心住。
成就第六般若法門故。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以是智能照境。
慧能了境。
于境分明無惑。
能轉物也。
空慧。
非無緣。
至體性功用一節。
正明佛子慧心體用觀照之義。
言空慧非無緣者。
謂此真空體性。
本源妙慧。
非是無緣而生。
又非即緣而生。
是即本有空慧靈明知體。
名之為心。
不假他緣故也。
以是真知覺
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薩也。
華光王大智明者。
前雲玄通華光主。
此雲華光王大智明。
正顯此心地戒法門。
非具大智慧者。
不能通問。
所以斷惑證真。
必以智慧為首故也。
從座而立。
身業之誠。
白盧舍那佛言。
口業之誠。
身口如如。
心契實相。
則意業之誠也。
佛上略開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四十法門名相。
名相雖多。
以相求之。
則名相又為略。
故雲略開。
名相且略。
其義尚廣。
其中一一義趣。
修斷觀智。
未曾解了。
必請詳明。
故曰。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重叙請意。
以表翹誠之至也。
言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者。
此請正觀。
乃起方便觀行。
以期佛果故也。
妙極。
即妙覺果海。
金剛。
即堅利之智。
謂若至果海。
非金剛智不能。
此智一起。
諸物不能壞。
而能壞諸物。
一切雜染。
諸惡種子。
斷盡無餘。
故雲。
妙極金剛。
此智。
具足一切功德。
故雲寶藏。
能為一切賢聖修斷方便。
觀智根本。
故雲一切智門。
如來下引證。
以明此處文義。
在大部内。
如來百觀品中。
已更詳明矣。
○四舍那酬釋(四) 初釋十住義 二釋十行義 三釋十向義 四釋十地義。
○初釋十住義(二) 初總标牒問 二别解其義。
○初總标牒問。
爾時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言雲何義者。
發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薩。
請釋其義。
誡聽許說十住進修地位觀行之義。
○二别解其義(十)。
○初釋舍心位。
若佛子。
一切舍。
國土。
城邑。
田宅。
金銀。
明珠。
男女。
己身。
有為諸物一切舍。
無為無相。
我人知見。
假會合成主者。
造作我見。
十二因緣。
無合無散無受者。
十二入。
十八界。
五陰。
一切一合相。
無我我所相。
假成諸法。
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名如假會。
觀現前故。
舍心入空三昧。
初釋舍心之義。
即檀波羅蜜也。
别經名發心住。
謂于諸劫之中。
行十信心。
不作邪見。
廣求智慧。
而行舍心。
舍有十種。
總即唯三。
财。
法。
竭盡舍也。
問。
心地法門。
位有四十。
初明舍心者。
何也。
答。
欲令趨佛道人。
一切解脫。
始望無上菩提。
無餘涅槃。
若于身心世界。
不能盡舍。
縱能修行。
居然全體凡夫。
入道何繇。
以故首示。
真為生死。
志求佛道。
應當漸漸。
從外舍去。
以至内舍。
内外俱舍。
舍亦複舍。
如是之人。
名為肉身菩薩。
乃可入道自利。
因此檀度。
則能廣攝衆生。
而諸衆生亦易從化。
若夫三賢位人。
惟舍二執粗惑。
還有微細我法二執。
亦要盡舍。
方證佛果。
是故一切菩薩位中。
必以舍位居先。
故初明舍心也。
若佛子者。
标能修之人。
堪當大法。
代佛化導。
故稱佛子。
一切舍者。
标所修之法。
理智觀行。
三輪體空。
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一切諸有為相。
無所顧惜。
俱能舍之。
無有追悔。
故雲。
一切舍也。
下凡佛子二句仿此。
國土城邑。
至一切舍一節。
正明佛子舍心體用觀照之義。
言國土等者。
釋上一切舍事。
以顯。
空觀門也。
謂乞寶位。
即舍國土城邑。
不作主宰想。
如乞安養。
即舍田宅。
金銀。
明珠。
不作貴重想。
如乞奴婢。
即舍男女。
乃至己身。
不作情愛想。
盡其所有。
悉無一毫貪戀。
但凡有為諸物。
一切盡舍。
何以故。
以滿檀波羅蜜。
莊嚴無上菩提故也。
無為無相。
至不舍不受一節。
申明一切舍觀之義。
國土城邑等外物。
屬于疏分。
舍之猶易。
男女己身。
屬于親分。
己舍之甚難。
且己身視男女。
尤親。
雲何難舍能舍。
以此菩薩。
了達身世。
一切皆空。
本來無為無相。
實無有法。
悉繇無明不覺。
展轉現起。
于是我相人相。
人我之間。
情之所知。
目之所見。
妄認為實。
遂爾假借衆緣合會而成主宰。
稱我稱人。
千臂經雲。
假會合成。
立名生者。
主字。
念作生字亦可。
謂即不識緣生如幻。
執我執人。
造作我見。
種種取舍。
繇是我見造作。
故受生滅流轉。
無有休息。
輪回不絕。
十二因緣等者。
正名假會合成。
立名生者。
以顯緣生性空之義。
十二因緣者。
蓋以無明為因。
行即為緣。
行為因識為緣。
識為因。
名色為緣。
名色為因。
六入為緣。
六入為因。
觸為緣。
觸為因。
受為緣。
受為因。
愛為緣。
愛為因。
取為緣。
取為因。
有為緣。
有為因。
生為緣。
生為因。
老死憂悲苦惱為緣。
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故法華雲。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既從因緣有。
亦從因緣滅也。
無合無散無受者。
釋上因緣如幻。
法體本來靈明絕待之義。
蓋此因緣之法。
緣會而生。
法體本來不生。
以本無生死流轉之法。
故雲無合。
緣盡而滅。
法體本來不滅。
以本無解脫轉流之法。
故雲無散。
既無生滅合散。
其中亦無受彼生滅者。
故雲無受者。
十二入等者。
上言十二因緣。
是即總舉三世生滅因果。
此下别釋現在之法。
而欲一切衆生。
在此六根門頭薦取。
不緻向外馳求。
楞嚴所雲。
輪生死。
證涅槃。
皆汝六根。
故于六根薦取。
十二入者。
六根六塵。
互攝入故。
亦名十二處。
謂眼為色入處。
色為眼入處。
耳為聲入處。
聲為耳入處。
乃至意為法入處。
法是意入處。
所謂單根不立。
獨境不生。
根境相對。
自無體性之義。
十八界者。
界是分位。
六根六塵六識分位之疆界也。
五陰。
亦名五蘊。
即色受想行識。
質礙曰色。
領納曰受。
緣慮曰想。
遷流曰行。
了别曰識。
其雲陰者。
以此五種蓋覆吾人本有真性故。
其雲蘊者。
繇此五種集聚蘊藏而成妄身妄心。
受無量生死故。
此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如來于諸經中。
處處演說。
為迷心者。
開心說蘊。
為迷色者。
開色說處。
為俱迷者。
開蘊說界。
此之三科五蘊開合之法者。
無非要令一切衆生。
知此虛幻。
猶如空華。
若能于此空華。
了知是妄。
則當下永無生死輪轉矣。
一切一合相者。
此明菩薩觀智。
即妄以明真義。
謂觀身心世界。
一切諸有為法。
當體全空之性。
本來無為無相。
不繇假合而成。
故曰一切一合相也。
一合二字。
正說無為無相之處。
與上假會合成之合字不同。
既曰無相。
又曰一合相者。
總無相中而妙言之。
無我我所相者。
此句總結上義。
所言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等。
一切有為法。
既一合相。
誰有我者。
推一我相。
終不可得。
既無有我。
誰有我所。
究一所相。
終不可得。
以是故知因緣和合諸法。
皆是假成也。
是故所言若内一切法。
五蘊身心等。
若外一切法。
國邑男女等。
此内外一切法。
悉皆空故。
是以雖舍。
不見有我。
為能舍之人。
亦不見有物。
為我所舍之法。
二性空故。
其中自亦不見有受施者。
以是三輪體空。
故雲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等下。
結承舍觀之益。
謂如上三輪空舍。
菩薩當爾之時。
是名如假會幻化觀照現在前故。
而令舍心證入真空三昧。
正定正受之利益也。
如假會觀。
現前故者。
謂此十住菩薩。
修習空觀。
蕩一切法。
無所有相。
今既于假法上而修舍心。
似同假觀。
故名如假會觀現前也。
此義千臂經中廣明。
如是舍心。
如是舍行。
是名佛子無相舍心體用觀照也。
○二釋戒心位。
若佛子。
戒。
非非戒。
無受者。
十善戒。
無師說法。
欺盜。
乃至邪見。
無集者。
慈。
良。
清。
直。
正實。
正見。
舍。
喜等。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
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
此釋戒心之義。
即屍羅波羅蜜也。
别經雲治地住。
謂乃常随空心。
行諸法門。
以嚴戒品。
此戒總有三聚。
十無盡戒。
則則三千八萬無量戒也。
非非戒下。
至無集者一節。
正明佛子戒心體用觀照之義。
千臂經中。
于此非非戒上。
有非戒二字。
言非戒者。
謂佛子之大戒。
不同諸小乘人。
有戒相可持。
但束其身。
而于戒性不能究竟明了。
經雲。
戒性如虛空。
持者為迷倒。
惟以菩薩大乘佛戒。
體如虛空。
受而無受。
持而無持。
乃為非戒。
而不堕常見故。
非非戒者。
謂佛子之大戒。
又不同諸魔外道。
分别有無。
其言有戒。
即持牛狗等戒。
望生天上。
其言無戒。
即不受戒。
妄談無戒可持。
說淫。
怒。
癡。
皆是梵行。
惡罵捶打。
無非佛事。
縱貪瞋癡。
恣殺盜淫。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疑誤衆生。
自迷迷人。
大妄語人。
師及弟子。
俱堕惡道。
以是菩薩大戒。
無受而受。
無戒而戒。
雖則了知性戒。
體如虛空。
本無垢染。
不妨随順性戒修行。
是故雲非非戒。
不同斷滅見也。
言無受者。
者字牒定佛子。
于小乘魔外諸所有戒。
皆不受行。
故雲無受者。
十善戒者。
正明佛子大戒。
謂此菩薩。
所以不受行諸不善戒者。
以但自精進。
奉持三世諸佛所說十無盡藏波羅提木叉清淨妙戒故也。
言無師說法者。
千臂經雲。
名無師說法戒。
此即光明金剛寶戒。
言十善戒。
固為諸佛菩薩修行法門。
乃即一切衆生本體性中。
各具足者。
非從師說而有。
故曰無師說法戒。
欺盜乃至邪見。
無集者。
此明惡戒體空。
欺。
謂欺诳。
盜。
謂盜竊。
俱從邪魔外道之戒而言。
非泛指者。
乃至二字是超略言。
謂此惡法之多。
不能枚舉。
假此二言。
以該淫。
殺。
貪。
瞋。
癡等。
諸惡法也。
邪見。
即不正惡知見。
具該六十二種。
言無集者。
謂小乘善戒。
尚且無持無受。
豈況欺等惡法。
反可集聚于心耶。
故雲無集者也。
慈。
良。
清。
直。
至是十戒體性一節。
申明佛子戒心體用之義。
所雲慈者哀愍一切。
則無殺生之念。
良者。
溫和善熟。
則無盜竊之事。
清者。
體湛澄潔。
則無染污之行。
直者。
正直無私。
則無虛诳之語。
正實者。
邪妄虛浮盡遣。
則無沽酒之事。
正見者。
絲毫邪僻皆除。
此一攝三。
即不說四衆過。
不自贊毀他。
不讪謗三寶。
舍。
謂能舍而不吝。
則無悭惜加毀之心。
喜。
謂喜而不恚。
則無瞋心不受悔之意。
等者。
統餘法言。
謂此八者。
是前十善妙戒之全體性。
故雲。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三句。
結明佛子戒心體用之益。
謂此十戒。
全體本性大用之力。
即能禁制止絕凡。
外。
八種颠倒。
言八倒者。
凡夫四倒。
即無常計常。
無樂計樂。
無我計我。
不淨計淨。
小乘四倒。
常計無常。
樂計無樂。
我計無我。
淨計不淨。
此之八倒。
總不達如來真常四德故耳。
言一切性離者。
菩薩了達自性本源之戒。
謂不但惡戒體空。
即善戒。
亦體空。
何以故。
以屬對待故。
善惡俱性。
空于何有。
其于正戒性離。
邪戒性離。
有戒性離。
無戒性離。
持戒性離。
毀戒性離。
得戒性離。
失戒性離。
乃至一切依他偏計颠倒等性。
俱永遠離。
故雲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者。
謂此颠倒之性。
既已遠離。
唯證一道無師所說清淨體性。
光明金剛寶戒。
獨露顯現。
以不思議業用。
饒益衆生。
如是受持。
方名佛子戒心體用之觀照也。
○三釋忍心位。
若佛子。
忍。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
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
一切處得名如苦忍。
無量行。
一一名忍。
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
皆如如。
無一一谛。
一相。
無無相。
有無有相。
非非心相。
緣無緣相。
立住動止。
我人縛解。
一切法如忍相。
不可得。
此釋忍心之義。
即羼提波羅蜜也。
别經名修行住。
謂能修行忍力。
長養衆善根故。
忍者。
謂于逆順諸境。
安然自如。
乃即造道之強力也。
忍有多種。
此中具六。
以該一切。
有無相慧體性。
至無無相一節。
正明佛子忍心體用觀照之義。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者。
千臂經雲。
此名無相慧忍。
有。
即本有。
不從外得也。
無相。
即如如理。
慧。
即如如智。
謂此菩薩忍心。
不在事迹之間。
亦不離事。
于此不離不即之處。
本乎無相慧體。
而起無相大智慧光。
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悉如虛空。
無有色相。
無彼無此。
實無二法。
惟一體性。
性淨無物。
即以無相之能。
開化無相之所。
達入一切空空。
故雲。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也。
一切處忍等者。
千臂經中。
名曰普願行忍。
謂一切空空之忍。
凡一切處。
無所非忍。
以一切處所忍之心。
不見有少法生。
不見有少法滅。
以無生滅。
二俱離故。
即入無生。
故雲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也。
言一切處得名如苦忍者。
千臂經雲。
名耐怨忍。
菩薩因契無生行忍。
更為法界有情。
修持三種大忍。
每被他人妒害之處。
不見有苦可忍。
菩薩達境惟心。
心不自心。
因境有心。
境不自境。
因心有境。
心境一空。
得名如苦忍。
所謂不因讪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也。
無量行一一名忍者。
千臂經中。
名曰無量行忍。
此即推廣所忍之行。
總收上一切處。
能忍心智。
與夫所忍心法。
然雖無量行門。
種種不同。
是則皆依無相慧體而起照用。
是故所雲無量行。
一一名為無相慧忍也。
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
皆如如者。
千臂經中。
此名安受苦忍。
申明空上一切處如苦忍之事迹也。
謂上難忍易瞋之中。
分明以受刀杖所打。
菩薩了達三輪體空。
即其内心而推。
覓一受相。
了不可得。
則無受打之我相故。
即其外境而推。
覓一打相。
本不可得。
則無打我之人相故。
即其所中而推。
刀杖本寂。
則無所打刀杖之衆生相。
即其能中而推。
心本自如。
則無忍苦瞋心之壽者相。
故雲無受。
無打。
無刀杖瞋心也。
所言皆如如者。
此句釋上三無字義。
以顯三輪空寂。
四相無從。
故示總相雲。
皆如如也。
無一一谛。
一相等者千臂經中。
名曰谛察法忍。
此二句義。
釋明皆如如意。
問。
既曰受打刀杖瞋心。
根境曆然。
何故又曰。
無受打刀杖瞋心。
皆如如耶。
答。
所言皆如如者。
以無相慧體性忍中。
本無世出世谛真俗二法。
故雲無一一谛。
此即不堕常見。
一相者。
實相也。
雖雲無二谛相。
不堕常見。
惟恐又作斷見理會。
故揭一相示之。
不堕斷見。
十住菩薩作空觀時。
觀一切法。
當體皆空。
無中無假無不空。
惟空無相。
故雲一相。
無無相者。
此句雙申上義。
問曰。
既有一相。
何名無一一谛。
既雲無一一谛。
何有一相。
豈尚有一相可得。
而雲無一一谛耶。
答曰。
雲一相者。
即謂無相。
無相而相。
相即無相。
實無一相可得。
故曰無無相也。
有無有相。
至緣無緣相一節。
展轉釋破外道偏計之性。
以結忍中無相慧體性之義。
有無有相者。
乃總遣所忍之法相不可得。
非非心相者。
乃總遣能忍之心相不可得。
緣無緣相者。
此乃雙遣能所俱相亦不可得。
此三句義。
是緊貼上無字說來。
發明上無相亦無之義。
有相者。
下乘也。
無有相。
是所忍之法本空。
而有此無有相。
又非真空。
心相者。
下乘也。
非心相。
是能忍之心本空。
而非此非心相。
又非真空。
緣相者。
下乘也。
無緣相。
是忍智中本來能所一空。
而緣此無緣相。
又非真空。
惟菩薩能所心境俱空。
空亦複空。
方是無相真空。
實相法忍也。
立住動止等者。
總結顯忍心。
觀智。
破依他性。
令證圓成實性也。
立。
謂站立。
住。
謂安住。
動。
即行動。
止。
即卧止。
我。
乃對人相而稱。
人。
乃對我相而舉。
縛者。
不空之凡相。
解者。
能空之聖相。
于上有無有相等。
一切諸相。
菩薩二六時中。
四威儀處。
一一照破。
于立住動止。
其相無寂感之分。
于我于人。
其相無彼此之分。
于縛于解。
其相無聖凡之分。
諸相既無。
何有一切法耶。
忍法既無。
隻有慧體。
自照自觀。
以為忍行。
又何忍相之有哉。
故曰。
一切法如忍相。
不可得。
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
此則名為觀自在。
金剛雲。
若有我相。
人相。
即非菩薩。
又千臂經雲。
于一切法。
悉皆無相。
了了分明。
忍性空寂。
不可得故。
皆此義也。
如是行忍。
是名佛子無相慧忍體性之照用也。
○四釋進心位。
若佛子。
若四威儀。
一切時行伏空。
假會法性。
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
如有如無。
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
一切信進道。
空。
無生。
無作。
無慧。
起空入世谛法。
亦無二相。
續空心通達。
進分善根。
此釋進心之義。
即毗黎耶波羅蜜也。
别經名生貴住。
謂生在佛家。
種性清淨故。
梵語毗黎耶。
此雲精進。
謂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
即前施戒忍三法。
勤?不怠。
乃智行無間之功力也。
若四威儀。
至亦無二相一節。
正明佛子進心體用觀照之義。
四威儀者。
即行。
住。
坐。
卧。
四行精進。
遍諸行故。
以行字表其象。
一切時者。
即二六之時也。
行伏空者。
即是空觀。
假會法性。
即是假觀。
登無生山。
即是中觀。
三賢菩薩。
名伏忍位。
初住位伏空。
二行位伏假。
三向位伏中。
雖分為三。
是各依本位得名。
實互融攝。
一而三。
三而一。
菩薩于此行。
住。
坐。
卧。
四行法門。
以有威可畏。
能折伏衆生。
有儀可表。
攝受衆生。
即于此四儀處。
一切時中。
進修菩提。
降伏其心。
而入于空。
無法可得。
如鏡中相。
無相可得。
此即行伏空也。
言假會法性者承上。
謂雖常入真空。
觀照諸法一切體性。
然而假合而成。
即假而真。
離真無假。
此即行伏假也。
于假法上當體明真。
故雲。
假會法性。
言登無生山者。
謂此菩薩修無生理。
最高最顯。
在塵出塵。
迥超二邊。
得無所礙。
如登山頂。
高出無礙。
名登無生山也。
菩薩既蕩一切法空。
不見纖法可生。
複觀一切法假。
不見毫法可滅。
以無生滅。
空假皆真。
雙伏中道無生。
故以登山為喻也。
而見一切有無者。
申明登無生山之義。
菩薩于四威儀。
一切時中。
思惟真谛之理。
發生一切無漏智慧。
了見一切内外四大。
有無性相。
諸法性空。
空無所有。
故雲。
見一切有無。
如有如無等者。
牒定所觀世出世間染淨諸法。
先觀世間之法。
以無生心。
見天地中。
包羅青黃赤白。
長短方圓。
若根若塵。
有質對待者。
名一切顯現色。
若根若塵。
無質對待者。
名一切無表色。
如四禅天。
定中果色。
并五根中一分淨色。
及緣想過。
未來。
種種境界。
現雖對待。
無可表示。
雖雲。
無可表示。
總色像攝。
一切色相。
元無實體。
色法如此。
心法亦然。
無有一法。
不是如來藏心。
性淨明體。
故雲如有。
如無。
一切入也。
乃至三寶智性等者。
此觀出世間法也。
三寶。
即佛。
法。
僧。
智性。
即法身。
般若。
解脫。
一切信進道。
即一切賢聖誠信進修之道。
空。
無生。
無作。
即三解脫門義。
謂此菩薩。
繇觀世出世間。
真淨體性之理。
性淨無物。
故得證入三解脫門也。
其空解脫門者。
菩薩觀照一切諸法。
皆從因緣和合而生。
其體本空。
即悟自性真空。
而不随因緣生。
故得解脫也。
無生解脫門者。
即無相解脫門也。
承上既觀諸法。
一切皆空。
無相可得。
既無有相。
即悟自性常生。
而不随因緣滅。
故得解脫也。
無作解脫門者。
即無願解脫門也。
菩薩既觀諸法。
空無有相。
則無願求。
既無願求。
即不造作生死之因。
以無生死因故。
即無有果。
故得解脫。
解脫。
即自在義。
門。
即通達義。
以三解脫。
得至涅槃。
故雲三解脫也。
無慧者。
承上所觀諸法。
既不可得。
能觀智慧。
豈可得哉。
故雲無慧。
起空入世谛。
法者。
謂向以觀凡聖有無諸法體空。
即證入空定矣。
此空不同聲聞。
緣覺。
沈空滞寂之空。
乃觀實際理中。
纖塵不立。
今世門頭。
一法不舍故。
雖證于空忍。
而不住着。
即從伏空定忍。
而起入世谛法。
雖然入真。
入俗。
亦無二相。
無二相者。
謂入真不着真。
而入俗不着俗。
故雲無二相。
續空心通達等。
此二句者。
結顯無相精進之心。
體用觀智之益。
續空心者。
乃即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
空假圓融。
通達無礙。
以是通達實相心故。
名續空心通達也。
進分善根者。
善根。
即菩提本妙心。
為衆善根本故。
即此無相心。
發起種種精進。
心心相續。
念念無間。
分分增進。
永無退轉。
趨向佛位。
故雲進分善根。
千臂經雲。
佛子于四威儀。
進修菩提之時。
即得證入一切三寶智性。
真淨體性。
常得現前。
則得生生值佛。
見法見僧。
世世精進。
學佛威儀。
于伏空忍之理。
亦不見四威儀。
證無生空。
是以不進而進道也。
又法句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如是精進。
是名佛子進心體用之觀照也。
○五釋定心位。
若佛子。
寂滅。
無相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
體性相應。
一切以定力故。
我。
人。
作者。
受者。
一切縛見性。
是障因緣。
散風動心。
不寂而滅。
空空八倒無緣。
假靜慧觀。
一切假會。
念念寂滅。
一切三界果罪性。
皆繇定滅。
而生一切善。
此釋定心之義。
即禅波羅蜜也。
别經名具足方便住。
謂修習無量善根力故。
寂滅。
無相無相。
至空空八倒無緣一節。
正明佛子定心體用。
觀照之義。
寂滅者。
此标定體。
梵語禅那。
此雲寂滅。
即指一心而言。
亦雲靜慮。
即攀緣如禅。
亦雲寂靜。
謂根境如如。
不即不離。
若鏡現相。
故雲寂滅。
無相無相。
此二無相。
釋寂滅義。
上無相。
明能定之心。
下無相。
明所定之境。
以是心境二皆無相。
故雲無相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者。
明菩薩動靜一如義。
繇入定時。
以無能所二相。
故能契合無量心行。
總成三昧。
此即四威儀中。
常明禅觀。
所謂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也。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者。
此言定體平等。
不惟聖人入此三昧。
凡夫亦入此定。
既爾。
何故說名凡夫。
以被一切識情垢染。
故不自覺。
亦如衣裡明珠。
不自覺知。
貧苦他方。
終無濟益。
所謂終日圓覺。
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何以故。
以體性不相應。
安能得定。
菩薩不見一法當情。
境空心寂。
智理一如。
故恒與諸佛體性相應。
繇證體性三昧。
則一切時中。
以聖定力故。
得照見一切微細我。
人。
作者。
受者。
之妄惑也。
我。
即我見。
人。
即人見。
作者。
自心施為。
即衆生見。
受者。
領納好惡。
堅着不舍。
即壽者見。
繇此四見。
生一切執縛。
邪見種性。
皆是障道因緣。
被此散亂境風。
鼓動心海。
随波逐浪。
流轉生死。
無窮無盡。
無有休息。
故雲一切縛等。
言不寂而滅者。
謂此障惑。
若不假修寂滅觀照三昧正定之力。
而能滅者。
終無暫止之日。
意謂必以寂滅定力故。
而得此滅。
故雲不寂而滅。
千臂經雲。
不得寂靜定力。
而能滅者。
無有是處。
空空八倒無緣者。
承上。
謂此定力。
既止我見生滅之因。
即小乘凡外八倒。
生滅之緣自空。
故雲八倒無緣。
假靜慧觀。
至而生一切善一節。
結顯定力照用功能之義。
假靜止動。
假慧照昏。
假此二者為觀。
定慧圓明。
靜照一切我人假會。
幻化合成。
妄想因緣之法。
念念從此寂滅矣。
生滅颠倒之念既空。
則一切三界異熟苦果。
諸惡罪性。
亦皆繇此定力而滅。
苦果罪性。
既已滅盡。
則本不生不滅。
無漏功德智慧。
亦悉繇此定力而生。
故雲而生一切善也。
所謂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如是修禅。
是名佛子定心之體用觀照也。
○六釋慧心位。
若佛子。
空慧。
非無緣。
知體名心。
分别一切法。
假名主者。
與道通同。
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縛解盡是體性功用。
一切見。
常樂我淨。
煩惱慧性不明故。
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入中道一谛。
其無明障慧。
非相非來。
非緣非罪。
非八倒。
無生滅。
慧光明??。
為照樂虛。
方便轉變神通。
以智體性。
所為慧用故。
此釋慧心之義即般若波羅蜜也。
别經名正心住。
成就第六般若法門故。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以是智能照境。
慧能了境。
于境分明無惑。
能轉物也。
空慧。
非無緣。
至體性功用一節。
正明佛子慧心體用觀照之義。
言空慧非無緣者。
謂此真空體性。
本源妙慧。
非是無緣而生。
又非即緣而生。
是即本有空慧靈明知體。
名之為心。
不假他緣故也。
以是真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