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發隐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說衆生當受苦行。
苦盡得涅槃。
五迦羅鸠陀迦旃延。
說諸法亦有亦無。
六尼犍陀若提子。
說皆繇業定無逃避處。
躬處疠坊 唐智岩。
于石頭城置疠人坊。
為其說法。
吮膿洗穢。
無不曲盡。
永徽中。
終于疠所。
顔色不變。
異香經旬。
輿歸病者 唐智寬。
性慈惠。
好贍病人。
不計道俗。
及路遠近。
無人治者。
即輿來房中。
躬自經理。
有患癰。
膿不能出。
口為吮之。
遂獲痊可。
解網 商王成湯。
出遇獵人布四面網。
祝曰。
從天來者。
從地來者。
從四方來者。
皆入吾網。
湯為去三面。
止留其一。
改祝曰。
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
欲上者上。
欲下者下。
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折弓 許真君少好畋獵。
一日射中一鹿。
鹿母為?瘡痕。
良久不活。
鹿母亦死。
真君剖其腹視之。
腸寸寸斷。
乃大恨悔過。
折弓矢。
入山修道。
後證仙品。
德山棒 德王宣鑒禅師嘗示衆曰。
道得也三十棒。
道不得也三十棒。
石鞏弓 石鞏慧藏禅師本以弋獵為務。
因逐鹿。
從馬祖庵前過。
聞祖開示。
擲弓箭。
投祖出家。
師住後。
常以弓箭接機。
各擅縱衡 公孫衍張儀蘇秦蘇代等。
蘇秦為合縱之計。
合六國以拒秦。
張儀為連衡之計。
連六國割地以事秦。
談仁義 宋牼曰。
吾聞秦楚構兵。
将說而罷之。
言其不利也。
孟子曰。
何必曰利。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
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
卻獻納 宋富弼使契丹議增币。
契丹曰。
南朝既增我歲币。
其辭當曰獻。
弼曰。
南朝為兄。
豈有兄獻于弟乎。
曰。
然則為納字。
弼曰亦不可。
契丹主曰。
南朝既以厚币遺我。
是懼我也。
則于二字何有。
弼曰。
本朝兼愛南北。
何名為懼。
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
則當以曲直為勝負。
非使臣之所知也。
契丹主不能奪。
飛錫止兵 鄧隐峰禅師詣五台。
路淮西。
屬吳元濟阻兵拒命。
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
師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視空中。
鬥心頓息。
占鈴息難 石晉佛圖澄。
占殿閣鈴聲。
能知鈴語而占吉兇。
趙王石勒奉事如神明。
勒好殺。
賴師保全甚衆。
棄野易棺 周易雲。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
巫匠之誡 孟子曰。
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
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巫者為人祈祝。
利人之生。
匠者作為棺椁。
利人之死。
三朝貴寵 南陽忠國師。
曆唐肅宗代宗德宗。
靡不崇奉。
七帝尊崇 清涼國師諱澄觀。
會稽人。
生于唐玄宗開元。
示寂于文宗開成。
凡曆九朝。
為七帝師。
洛黨朔黨 宋程頤為崇正殿說書。
在經筵多用古禮。
蘇轼謂其不近人情。
深嫉之。
遂成隙。
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洛黨程頤為首。
而朱光庭賈易為輔。
蜀黨蘇轼為首。
呂陶等為輔。
朔黨劉光世為首。
而輔者尤衆。
圓悟高庵 妙喜曰。
昔圓悟住雲居。
高庵退東堂。
愛圓悟者惡高庵。
同高庵者異圓悟。
繇是叢林紛紛然有圓悟高庵之黨。
不飽衆夫 楞嚴雲。
佛告阿難。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
諸人飽否。
阿難答言。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不分弟痛 宋太祖弟晉王嘗病。
醫為之灸。
王覺痛。
帝取艾自灸。
以分其痛。
噬指惕心 蔡順少孤養母。
嘗出求薪。
有客卒至。
母望順不還。
乃噬指。
順即心動。
棄薪馳歸。
斫像堕首 唐臣有與安祿山謀叛者。
其人先為阆守。
有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
怒。
以劍擊其首。
時阆守居陝西。
首忽堕地。
約始三章 漢高祖始人關。
召諸父老謂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诽謗者族。
偶語者棄市。
吾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
傷人及盜抵罪。
餘悉除去。
答或人問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孔讨陳恒 陳成子弑簡公。
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
陳恒弑其君。
請讨之。
趙不讨賊 晉君被弑。
太史書曰。
趙盾弑其君。
盾不服罪。
曰。
子為正卿。
亡不越境。
反不讨賊。
弑君非子而誰。
外道數論 演義鈔雲。
梵音僧佉。
此翻為數。
數即慧數。
數度從數起論。
所談二十五谛。
五明論 一聲明。
二因明。
三醫方明。
四工巧明。
五内明。
七毗尼法 四分律雲。
應與現毗尼(雲雲)。
僧物作僧堂 人天寶鑒雲。
湖南雲蓋山智禅師夜坐丈室。
忽聞焦灼氣枷鎖聲。
視之。
乃有荷火枷者。
枷尾倚于門阃。
智驚問曰。
汝為誰。
答曰。
前住當山守某也。
不合将供僧物造僧堂。
故受此苦。
望為估值僧堂。
填設僧供。
乃可免耳。
智如其言為償之。
一夕夢颙謝曰。
賴師力獲免地獄。
生人天中。
三生後複得為僧。
今門阃燒痕猶存。
△卷第五 黃鐘大呂 禮記。
六律。
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
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為陰。
清廟明堂 清廟以供先祖。
明堂以朝諸侯。
昭德象成 樂記謂樂以昭德。
指先王之德行也。
又曰。
夫樂以象成。
指先王之治功也。
化民成俗 樂記曰。
樂行而倫清。
耳目聰明。
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
天下皆甯。
之周觀樂 周景王元年。
吳使季子聘于魯。
請觀周樂。
魯人為奏六代之樂。
按六代樂。
謂黃門。
黃帝樂也。
鹹池。
堯樂也。
大韶。
舜樂也。
大夏。
禹樂也。
大濩。
湯樂也。
大武。
武王樂也(黃帝曰雲門。
又曰鹹池。
堯曰大章。
存以備考)。
令瞽誦詩 列女傳曰。
古者婦人妊子。
寝不側。
坐不邊。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視邪色。
耳不聽淫聲。
夜則令瞽誦詩。
道正事。
如是。
則生子形容端正。
才過人矣。
援琴解圍 孔子遊于匡。
宋人圍之數匝。
而弦歌不辍。
無何。
将甲者進曰。
以為陽虎也。
故圍之。
今非也。
請辭而退。
鼓瑟春風 曾點言志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玉樹增悲 陳後主每飲宴。
選宮女千餘人。
習新聲而歌之。
分部疊進。
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
因以亡國。
霓裳肇亂 唐明皇溺于聲色。
作霓裳羽衣曲。
啟安祿山範陽之亂。
乘輿走蜀。
幾至滅亡。
鄭衛忘倦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
吾端冕而聽古樂。
則惟恐卧。
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敢問何也。
鹦鹉傷心 王淳妾善琵琶。
淳擊闆。
鹦鹉即呼琵琶。
妾随呼而至。
後妾死。
偶擊闆。
鹦鹉呼琵琶。
公感傷為詩曰。
鹦鹉言猶在。
琵琶事已非。
傷心漢江水。
同度不同歸。
遂成疾而卒。
畜笛自娛 宋太微禅師扄門念佛。
精進不怠。
常縱步後山。
忽聞笛聲。
豁然開悟。
因畜一笛自娛。
投壺 禮記
說衆生當受苦行。
苦盡得涅槃。
五迦羅鸠陀迦旃延。
說諸法亦有亦無。
六尼犍陀若提子。
說皆繇業定無逃避處。
躬處疠坊 唐智岩。
于石頭城置疠人坊。
為其說法。
吮膿洗穢。
無不曲盡。
永徽中。
終于疠所。
顔色不變。
異香經旬。
輿歸病者 唐智寬。
性慈惠。
好贍病人。
不計道俗。
及路遠近。
無人治者。
即輿來房中。
躬自經理。
有患癰。
膿不能出。
口為吮之。
遂獲痊可。
解網 商王成湯。
出遇獵人布四面網。
祝曰。
從天來者。
從地來者。
從四方來者。
皆入吾網。
湯為去三面。
止留其一。
改祝曰。
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
欲上者上。
欲下者下。
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折弓 許真君少好畋獵。
一日射中一鹿。
鹿母為?瘡痕。
良久不活。
鹿母亦死。
真君剖其腹視之。
腸寸寸斷。
乃大恨悔過。
折弓矢。
入山修道。
後證仙品。
德山棒 德王宣鑒禅師嘗示衆曰。
道得也三十棒。
道不得也三十棒。
石鞏弓 石鞏慧藏禅師本以弋獵為務。
因逐鹿。
從馬祖庵前過。
聞祖開示。
擲弓箭。
投祖出家。
師住後。
常以弓箭接機。
各擅縱衡 公孫衍張儀蘇秦蘇代等。
蘇秦為合縱之計。
合六國以拒秦。
張儀為連衡之計。
連六國割地以事秦。
談仁義 宋牼曰。
吾聞秦楚構兵。
将說而罷之。
言其不利也。
孟子曰。
何必曰利。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
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
卻獻納 宋富弼使契丹議增币。
契丹曰。
南朝既增我歲币。
其辭當曰獻。
弼曰。
南朝為兄。
豈有兄獻于弟乎。
曰。
然則為納字。
弼曰亦不可。
契丹主曰。
南朝既以厚币遺我。
是懼我也。
則于二字何有。
弼曰。
本朝兼愛南北。
何名為懼。
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
則當以曲直為勝負。
非使臣之所知也。
契丹主不能奪。
飛錫止兵 鄧隐峰禅師詣五台。
路淮西。
屬吳元濟阻兵拒命。
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
師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視空中。
鬥心頓息。
占鈴息難 石晉佛圖澄。
占殿閣鈴聲。
能知鈴語而占吉兇。
趙王石勒奉事如神明。
勒好殺。
賴師保全甚衆。
棄野易棺 周易雲。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
巫匠之誡 孟子曰。
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
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巫者為人祈祝。
利人之生。
匠者作為棺椁。
利人之死。
三朝貴寵 南陽忠國師。
曆唐肅宗代宗德宗。
靡不崇奉。
七帝尊崇 清涼國師諱澄觀。
會稽人。
生于唐玄宗開元。
示寂于文宗開成。
凡曆九朝。
為七帝師。
洛黨朔黨 宋程頤為崇正殿說書。
在經筵多用古禮。
蘇轼謂其不近人情。
深嫉之。
遂成隙。
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洛黨程頤為首。
而朱光庭賈易為輔。
蜀黨蘇轼為首。
呂陶等為輔。
朔黨劉光世為首。
而輔者尤衆。
圓悟高庵 妙喜曰。
昔圓悟住雲居。
高庵退東堂。
愛圓悟者惡高庵。
同高庵者異圓悟。
繇是叢林紛紛然有圓悟高庵之黨。
不飽衆夫 楞嚴雲。
佛告阿難。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
諸人飽否。
阿難答言。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不分弟痛 宋太祖弟晉王嘗病。
醫為之灸。
王覺痛。
帝取艾自灸。
以分其痛。
噬指惕心 蔡順少孤養母。
嘗出求薪。
有客卒至。
母望順不還。
乃噬指。
順即心動。
棄薪馳歸。
斫像堕首 唐臣有與安祿山謀叛者。
其人先為阆守。
有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
怒。
以劍擊其首。
時阆守居陝西。
首忽堕地。
約始三章 漢高祖始人關。
召諸父老謂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诽謗者族。
偶語者棄市。
吾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
傷人及盜抵罪。
餘悉除去。
答或人問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孔讨陳恒 陳成子弑簡公。
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
陳恒弑其君。
請讨之。
趙不讨賊 晉君被弑。
太史書曰。
趙盾弑其君。
盾不服罪。
曰。
子為正卿。
亡不越境。
反不讨賊。
弑君非子而誰。
外道數論 演義鈔雲。
梵音僧佉。
此翻為數。
數即慧數。
數度從數起論。
所談二十五谛。
五明論 一聲明。
二因明。
三醫方明。
四工巧明。
五内明。
七毗尼法 四分律雲。
應與現毗尼(雲雲)。
僧物作僧堂 人天寶鑒雲。
湖南雲蓋山智禅師夜坐丈室。
忽聞焦灼氣枷鎖聲。
視之。
乃有荷火枷者。
枷尾倚于門阃。
智驚問曰。
汝為誰。
答曰。
前住當山守某也。
不合将供僧物造僧堂。
故受此苦。
望為估值僧堂。
填設僧供。
乃可免耳。
智如其言為償之。
一夕夢颙謝曰。
賴師力獲免地獄。
生人天中。
三生後複得為僧。
今門阃燒痕猶存。
△卷第五 黃鐘大呂 禮記。
六律。
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
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為陰。
清廟明堂 清廟以供先祖。
明堂以朝諸侯。
昭德象成 樂記謂樂以昭德。
指先王之德行也。
又曰。
夫樂以象成。
指先王之治功也。
化民成俗 樂記曰。
樂行而倫清。
耳目聰明。
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
天下皆甯。
之周觀樂 周景王元年。
吳使季子聘于魯。
請觀周樂。
魯人為奏六代之樂。
按六代樂。
謂黃門。
黃帝樂也。
鹹池。
堯樂也。
大韶。
舜樂也。
大夏。
禹樂也。
大濩。
湯樂也。
大武。
武王樂也(黃帝曰雲門。
又曰鹹池。
堯曰大章。
存以備考)。
令瞽誦詩 列女傳曰。
古者婦人妊子。
寝不側。
坐不邊。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視邪色。
耳不聽淫聲。
夜則令瞽誦詩。
道正事。
如是。
則生子形容端正。
才過人矣。
援琴解圍 孔子遊于匡。
宋人圍之數匝。
而弦歌不辍。
無何。
将甲者進曰。
以為陽虎也。
故圍之。
今非也。
請辭而退。
鼓瑟春風 曾點言志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玉樹增悲 陳後主每飲宴。
選宮女千餘人。
習新聲而歌之。
分部疊進。
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
因以亡國。
霓裳肇亂 唐明皇溺于聲色。
作霓裳羽衣曲。
啟安祿山範陽之亂。
乘輿走蜀。
幾至滅亡。
鄭衛忘倦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
吾端冕而聽古樂。
則惟恐卧。
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敢問何也。
鹦鹉傷心 王淳妾善琵琶。
淳擊闆。
鹦鹉即呼琵琶。
妾随呼而至。
後妾死。
偶擊闆。
鹦鹉呼琵琶。
公感傷為詩曰。
鹦鹉言猶在。
琵琶事已非。
傷心漢江水。
同度不同歸。
遂成疾而卒。
畜笛自娛 宋太微禅師扄門念佛。
精進不怠。
常縱步後山。
忽聞笛聲。
豁然開悟。
因畜一笛自娛。
投壺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