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發隐事義

關燈
克誠。

     孔甘蔬水 孔子曰。

    飯蔬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雲。

     面為犧牲 梁天監十六年四月。

    诏以宗廟用牲牢。

    有累冥道。

    宜皆以面為之。

     象人以葬 孔子曰。

    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虎北渡河 漢劉昆為弘農太守。

    先是肴渑驿道多虎。

    行旅不通。

    昆為政三年。

    仁化大行。

    虎皆負子渡河。

     鳄魚遠徙 韓文公知潮州。

    州有鳄魚為害。

    公作文祭而遣之。

    魚遂遠去。

     捕蝗斬蛟 唐開元間。

    山東大蝗。

    姚崇奏遣捕而瘗之。

    盧懷慎以為殺蝗太多。

    恐傷和氣。

    姚崇曰。

    昔楚莊吞蛭而愈疾。

    叔敖殺蛇而緻福。

    奈何不忍于蝗。

    而忍人之饑死乎。

    若使殺蝗有禍。

    崇請當之。

    周處不修細行。

    州裡患之。

    慨然有改勵之志。

    謂父老曰。

    今時稔歲豐。

    何為不樂。

    父老曰。

    三害未除。

    何樂之有。

    處曰。

    何為三害。

    曰。

    南山白額猛虎。

    長橋下蛟。

    并子為三害。

    處曰。

    吾能除之。

    乃入山射殺虎。

    投水搏殺蛟。

    遂勵志好學。

    心存義烈。

    言必忠信克己。

    期年。

    州縣交辟。

     聲聞三篇 說極重過犯僧殘篇。

    說次重罪犯波逸篇。

    說輕罪犯惡作篇。

     有譽不有毀過仁不過義 孔子曰。

    吾之于人也。

    誰毀誰譽。

    如有所譽者。

    其有所試矣。

    古雲。

    仁可過也。

    義不可過也。

     義同三谏 四分律雲。

    九戒初犯。

    餘至三谏。

    書雲。

    父母有過。

    三谏不聽。

    則号泣而随之。

    人臣三谏不聽。

    則去之。

     秦皇賢逐客 秦宗室大臣谏曰。

    諸侯人來仕者。

    皆為其主耳。

    請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楚人李斯亦在逐中。

    行且上書曰。

    臣聞泰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衆庶。

    故能明其德。

    王乃召李斯複其官。

    卒用李斯之謀兼天下。

     漢主悅智囊 漢鼌錯以才辯得幸。

    景帝号曰智囊。

    美其智之廣也。

     析石斷命 若比丘犯非梵行。

    譬如有人刀斷其頭。

    終不得活。

    若妄語。

    譬如大石破為二分。

    終不還合。

     △卷第四 公孤 書曰。

    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受孔子戒 元廉希憲。

    世祖常令受帝師八思馬戒。

    希憲對曰。

    臣已受孔子戒。

    世祖曰。

    汝孔子亦有戒耶。

    對曰。

    為臣當忠為子當孝是也。

     常啼 □□□□□□□□□□□□□□□□□□□□□□□□□□□□□□□。

     律明十過 一顔色惡。

    二少力。

    三目視不明。

    四現瞋恚相。

    五壞田業資生。

    六緻疾病。

    七益鬥訟。

    八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少。

    十死堕惡道。

     伏地無知 佛世一羅漢能降龍。

    後因誤飲如水色酒。

    醉卧于地。

    蝦蟆戲于頤側。

    如來與阿難遊行見之。

    謂阿難曰。

    汝識此人否。

    能降惡龍。

    今不能搏蝦蟆。

    酒不可不戒也。

     諸戒盡喪 昔有優婆夷。

    因飲酒醉。

    鄰有雞至其家。

    攘而殺之。

    人為索雞。

    又從而淫。

    複妄言不取。

    為一飲故。

    五戒盡喪。

     牛飲滅宗 商王纣作酒池。

    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懸肉為林。

    男女相逐于其間。

    終至亡國。

     漏言失事 宋寇萊公準。

    當真宗有疾。

    事決于後。

    準以為憂。

    一日請問曰。

    皇太子人所屬望。

    願陛下思宗廟之重。

    傳以神器。

    擇方正大臣羽翼之。

    丁謂錢惟演乃佞人也。

    不可以輔少主。

    帝然之。

    準密令楊億草表。

    請太子監國。

    且欲億輔政。

    已而準被酒漏言。

    謂聞之。

    竟以是罷。

     棄酒不棄身 齊桓公飲管仲以酒。

    仲半棄。

    公曰。

    棄酒可乎。

    仲曰。

    臣聞飲酒者言失。

    言失者身棄。

    臣甯棄酒不棄身也。

     末利飲酒 波斯匿王嘗欲殺廚人。

    時末利後即辦酒肉。

    沐浴莊嚴。

    将諸妓女來至王所。

    王見後飲宴。

    嗔心乃息。

    後遣人詐傳王敕。

    勿殺廚人。

    明日詣佛忏罪。

    佛言如是犯者。

    得大功德。

    何以故。

    為利益故。

     百拜禍弗侵 樂記曰。

    先王為酒禮。

    一獻之禮。

    賓主百拜。

    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

    此所以備酒禍也。

     無量亂不及 孔子惟酒無量。

    不及亂。

     終身不醉 蔡文忠公少縱酒。

    登第後。

    友人贈詩雲。

    聖君寵重龍頭選。

    慈母恩深鶴發垂。

    君寵母恩俱未報。

    酒如成疾悔何追。

    公遂終身飲不至醉。

     醉勝醒人 晉孔思遠性嗜酒。

    居官常醉。

    而政事不廢。

    時謂遠一月有二十九日醉。

    勝餘人常醒也。

     九種 一不為己殺。

    二不見殺。

    三不聞殺。

    四不疑為己殺。

    五自死。

    六鳥殘。

    七生幹。

    八不期遇。

    九前已殺。

     十種 人蛇象馬驢狗獅子狐豬猕猴十不可食。

     鷗去海翁之機 列子雲。

    海上之人好鷗者。

    每旦之海上。

    從鷗鳥遊。

    鷗之至者百數之止。

    其父曰。

    吾聞鷗鳥皆從汝遊。

    取來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

    鷗鳥舞而不下。

     鴿搖羅漢之影 昔有鴿為鷹所逐。

    趣避于舍利弗之影。

    猶載栗不已。

    遷于佛影。

    方乃釋然。

    繇羅漢尚有殺之習氣。

    未能如佛大慈悲也。

     惡衣 孔子曰。

    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

    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

    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衣服。

    常服。

    黻。

    蔽膝也。

    以韋為之。

    冕冠也。

    智祭服也)。

     晬盤 世俗孩子盈周歲。

    以百物列前。

    試其所取。

    名曰晬盤。

     八齋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坐高廣大床。

    七不着香華鬘及香油塗身。

    八不自歌舞及往觀聽。

    八者助成不過中食之齋。

     雪山殒軀 昔菩薩雪山修道。

    帝釋欲往試之。

    化為夜叉。

    口說半偈雲。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菩薩求說後之半偈。

    夜叉曰。

    我腹饑虛。

    何暇為說。

    菩薩問欲得何食。

    答曰。

    吾所食者。

    人血肉耳。

    曰。

    願為說之。

    舍身供養。

    即敷座請說。

    夜叉曰。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菩薩以偈遍書于山石樹木之間。

    登樹舍身。

    夜叉以手接之。

    複其本形。

    作禮而去。

     南诟百郡 華嚴經。

    善财童子展轉南行。

    求善如識。

    經一百一十城。

    今但舉大數。

     遍曆千山 唐大随法真禅師。

    有僧問劫火洞然。

    這個壞也不壞。

    答雲壞。

    僧雲。

    恁麼則随他去也。

    答雲随他去。

    其僧疑之。

    尋師參叩。

    遍曆山川。

    至于萬裡。

    古所謂一句随他語。

    千山走衲僧者是也。

     三登九上 雪峰存禅師。

    為大事未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竄身伍隊 慈明。

    琅玡。

    谷泉。

    大愚。

    結伴參汾陽。

    當西北用兵。

    遂易衣混火隊中。

     行腳八旬 古雲趙州八十猶行腳。

    隻為心頭未悄然是也。

     緻诏曹溪 唐中宗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

    二師曰。

    南方有能禅師。

    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因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祖上表辭。

    願終林麓。

     手書明教 宋仁宗時。

    明教嵩禅師進傳法正宗輔教篇。

    上覽之大喜。

    手書賜号明教。

     外道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

    說諸法不生不滅。

    二末伽黎拘賒黎子。

    說衆住苦樂皆自然。

    三删阇多毗羅胝子。

    說衆生時熟得道。

    如縷丸所投。

    極則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