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發隐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前後異席定地參差
華嚴再會普光說十定。
先地而後定。
此經他化天說十定。
先定而後地。
南中三教同異 南中諸師也。
彼無漸教。
以央掘六年即說大故。
歸不定。
今不為此。
以唯為大士。
境本定身 境本定者。
不變不動也。
什迦已證三身。
重複現起報身。
舍那說戒。
而應身什迦受戒。
則與此經舍那說什迦受不相違背(什。
疑釋。
存考)。
八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
二以塵身滿大千界。
三以大身輕舉遠到。
四現無量常居一國。
五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如無想。
七說一偈經無量劫。
八身如虛空。
存沒随宜不窮。
青帝慈仁 春屬東方。
其色青。
主春生者名為青帝。
越人神聖 扁鵲。
春秋時渤海郡人。
姓秦。
名越人。
神聖者。
醫經雲。
望顔色而知之謂神。
聞聲而知之謂聖。
問證而知之謂工。
切脈而知之謂巧。
有山從四方來 涅槃雲。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有四大山從四方來。
欲害人民。
王設何計。
王言世尊。
設有此來。
無逃避處。
唯當專心持戒布施。
我即贊言善哉大王。
我說四山。
即是衆生生老病死。
羅刹乞浮囊 涅槃雲。
如世有人欲渡大海。
得一浮囊。
專心保守。
有羅刹言。
如是浮囊。
可全乞我。
彼人不從。
乞半。
乞如手許。
乞如指許。
乞一微塵許。
皆不從之。
比丘保守淨戒浮囊亦複如是。
乃至不與煩惱羅刹一微塵許破戒因緣。
若有少損。
則不能渡生死大海。
遮難重詢 來受具足戒者。
先問十三重難。
十六輕遮。
無者方授。
放下屠刀 涅槃雲。
波羅奈國有屠兒名曰廣額。
于日日中殺無量羊。
見舍利弗。
回心受戒。
放下屠刀。
自言我是千佛一數。
毀訾不輕 常不輕菩薩見諸四衆常語之言。
我不輕于汝。
汝等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以是因緣。
堕阿鼻獄。
奉養無方 禮記曰。
事親有隐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無方者。
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當奉養。
有何方所。
簡在 書曰。
惟簡在上帝之心(簡。
閱也。
人有善。
簡閱于天心也)。
冥加 孝衡雲。
加護有二種。
一顯加。
謂現身語贊。
印其所作。
二冥加。
謂潛垂覆攝。
不現身語。
[目*焱]魔救父 睒魔王子父有疚。
醫謂唯人目可許。
遂割目救父。
慈心代苦 慈心童子偶斷母發一莖。
堕火輪地獄。
見諸罪者受苦無量。
即立誓言。
彼之所受。
我悉代之。
發是誓已。
火輪即滅。
曾參闵損 孟子曰。
曾子養曾晰。
必有酒肉。
将徹。
必請所與。
問有餘。
必曰有。
曾晰死。
曾元養曾子。
必有酒肉。
将徹。
不請所與。
問有餘。
曰。
無矣。
将以複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
則可謂養志。
闵損。
字子骞。
早喪母。
父娶後妻。
生二子。
衣以綿絮。
衣損以蘆花。
父令損禦車。
體寒失靷。
父察知之。
欲出後母。
損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大舜萊子 虞舜。
父頑母嚚象傲。
克諧以孝。
蒸蒸又。
不格奸。
老萊子孝奉二親。
行年七十。
恐親以老為憂。
乃身着五色斑斓之衣。
作嬰兒戲。
嘗取水上堂。
詐跌仆地。
為小兒啼。
弄雛于親側。
欲親之喜。
忘其老也。
文王薛包 文王之為世子。
朝于王季日三。
雞初鳴。
至寝門外。
問内侍曰。
今日安否何如。
内豎曰安。
文王乃喜。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暮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
文王色憂。
行不能正履。
○薛包好學笃行。
父娶後妻。
憎包。
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
不能去。
至被毆杖。
不得已。
廬于舍外。
旦入而灑掃。
父怒。
又逐之。
乃廬于裡門。
晨昏不廢。
積歲餘。
父母慚而還之。
贊孝 仲尼曰。
先王有至總要道以順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無怨。
又曰。
甚哉孝之大也。
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
性命孝悌為一事 論語雲。
夫子言性。
不可得而問也。
命者夫子所罕言也。
然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矣。
性命之外無孝悌也。
四境 孝衡雲。
父母有生育之恩。
故須孝順。
師僧有訓導之恩。
故順孝順。
三寶有拔濟之恩。
故須孝順。
至道之法。
真如法性也。
離過契合。
故名孝順。
故開四境。
今不用。
下氣怡聲 内則曰。
父母有過。
下氣怡色。
柔聲以谏。
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
定省周旋 曲禮曰。
凡為人子之禮。
冬溫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
深愛 曲禮曰。
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終慕 孟子曰。
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則慕少艾。
有妻子則慕妻子。
仕則慕君。
不得于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
子于大舜見之矣。
恐辱其親 樂正子春曰。
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惡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反于身。
不辱其身。
不羞其親。
可謂孝矣。
思顯其親 孔子曰。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拾椹回兇 漢蔡順。
少孤養母。
值王莽亂。
天下大荒。
順拾桑椹。
赤黑二器盛之。
赤眉賊見而問之。
順曰。
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
賊乃感悟。
舍肉悟主 左傳。
鄭莊公怨其母姜氏。
幽置之。
誓曰。
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
穎考叔見莊公。
公賜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
對曰。
小人有母。
皆嘗小人之食。
未嘗君之食。
請以遺之。
公曰。
爾有母遺。
我獨無也。
曰。
何謂也。
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對曰。
君何患焉。
若掘地及泉。
隧而相見。
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遂為母子如初。
△卷第三 命根 唯識開蒙雲。
雲何為命根。
答。
依業所引第八種子。
連持色心不斷功能。
假立命根。
取長陵土 漢文帝時。
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
張釋之奏當棄市。
上欲緻之族。
釋之言法如是足也。
今盜宗廟器而族。
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高帝墓曰長陵。
結草護戒 昔佛在世。
有諸比丘為賊劫掠。
恐其追獲。
以草系之。
佛制比丘不壞生草。
繇此安坐不敢動作。
王過見之。
乃得解釋。
折柳谏君 宋程頤為崇正殿說書。
哲宗戲折柳枝。
頤谏曰。
方春發生。
不可無故摧折。
舜誅四兇 書雲。
舜流共工于幽州。
放歡兜于崇山。
竄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鹹服。
周公戮逆 周公居冢宰。
以成王年幼。
代王當國。
南面負扆以朝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
公将不利于孺子。
奄君武庚與管叔等同反。
周公乃作大诰。
奉王命讨武庚管叔誅之。
斷死流涕 梁武帝斷重罪。
則終日不怿。
或謀反事覺。
亦泣而宥之。
三覆行刑 唐太宗謂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
故令臨刑三覆奏。
無疑。
然後行刑。
物誠何罪 齊宣王坐于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牛何之。
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神享克誠 書曰。
神無常享。
享于
先地而後定。
此經他化天說十定。
先定而後地。
南中三教同異 南中諸師也。
彼無漸教。
以央掘六年即說大故。
歸不定。
今不為此。
以唯為大士。
境本定身 境本定者。
不變不動也。
什迦已證三身。
重複現起報身。
舍那說戒。
而應身什迦受戒。
則與此經舍那說什迦受不相違背(什。
疑釋。
存考)。
八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
二以塵身滿大千界。
三以大身輕舉遠到。
四現無量常居一國。
五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如無想。
七說一偈經無量劫。
八身如虛空。
存沒随宜不窮。
青帝慈仁 春屬東方。
其色青。
主春生者名為青帝。
越人神聖 扁鵲。
春秋時渤海郡人。
姓秦。
名越人。
神聖者。
醫經雲。
望顔色而知之謂神。
聞聲而知之謂聖。
問證而知之謂工。
切脈而知之謂巧。
有山從四方來 涅槃雲。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有四大山從四方來。
欲害人民。
王設何計。
王言世尊。
設有此來。
無逃避處。
唯當專心持戒布施。
我即贊言善哉大王。
我說四山。
即是衆生生老病死。
羅刹乞浮囊 涅槃雲。
如世有人欲渡大海。
得一浮囊。
專心保守。
有羅刹言。
如是浮囊。
可全乞我。
彼人不從。
乞半。
乞如手許。
乞如指許。
乞一微塵許。
皆不從之。
比丘保守淨戒浮囊亦複如是。
乃至不與煩惱羅刹一微塵許破戒因緣。
若有少損。
則不能渡生死大海。
遮難重詢 來受具足戒者。
先問十三重難。
十六輕遮。
無者方授。
放下屠刀 涅槃雲。
波羅奈國有屠兒名曰廣額。
于日日中殺無量羊。
見舍利弗。
回心受戒。
放下屠刀。
自言我是千佛一數。
毀訾不輕 常不輕菩薩見諸四衆常語之言。
我不輕于汝。
汝等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以是因緣。
堕阿鼻獄。
奉養無方 禮記曰。
事親有隐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無方者。
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當奉養。
有何方所。
簡在 書曰。
惟簡在上帝之心(簡。
閱也。
人有善。
簡閱于天心也)。
冥加 孝衡雲。
加護有二種。
一顯加。
謂現身語贊。
印其所作。
二冥加。
謂潛垂覆攝。
不現身語。
[目*焱]魔救父 睒魔王子父有疚。
醫謂唯人目可許。
遂割目救父。
慈心代苦 慈心童子偶斷母發一莖。
堕火輪地獄。
見諸罪者受苦無量。
即立誓言。
彼之所受。
我悉代之。
發是誓已。
火輪即滅。
曾參闵損 孟子曰。
曾子養曾晰。
必有酒肉。
将徹。
必請所與。
問有餘。
必曰有。
曾晰死。
曾元養曾子。
必有酒肉。
将徹。
不請所與。
問有餘。
曰。
無矣。
将以複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
則可謂養志。
闵損。
字子骞。
早喪母。
父娶後妻。
生二子。
衣以綿絮。
衣損以蘆花。
父令損禦車。
體寒失靷。
父察知之。
欲出後母。
損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大舜萊子 虞舜。
父頑母嚚象傲。
克諧以孝。
蒸蒸又。
不格奸。
老萊子孝奉二親。
行年七十。
恐親以老為憂。
乃身着五色斑斓之衣。
作嬰兒戲。
嘗取水上堂。
詐跌仆地。
為小兒啼。
弄雛于親側。
欲親之喜。
忘其老也。
文王薛包 文王之為世子。
朝于王季日三。
雞初鳴。
至寝門外。
問内侍曰。
今日安否何如。
内豎曰安。
文王乃喜。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暮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
文王色憂。
行不能正履。
○薛包好學笃行。
父娶後妻。
憎包。
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
不能去。
至被毆杖。
不得已。
廬于舍外。
旦入而灑掃。
父怒。
又逐之。
乃廬于裡門。
晨昏不廢。
積歲餘。
父母慚而還之。
贊孝 仲尼曰。
先王有至總要道以順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無怨。
又曰。
甚哉孝之大也。
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
性命孝悌為一事 論語雲。
夫子言性。
不可得而問也。
命者夫子所罕言也。
然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矣。
性命之外無孝悌也。
四境 孝衡雲。
父母有生育之恩。
故須孝順。
師僧有訓導之恩。
故順孝順。
三寶有拔濟之恩。
故須孝順。
至道之法。
真如法性也。
離過契合。
故名孝順。
故開四境。
今不用。
下氣怡聲 内則曰。
父母有過。
下氣怡色。
柔聲以谏。
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
定省周旋 曲禮曰。
凡為人子之禮。
冬溫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
深愛 曲禮曰。
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終慕 孟子曰。
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則慕少艾。
有妻子則慕妻子。
仕則慕君。
不得于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
子于大舜見之矣。
恐辱其親 樂正子春曰。
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惡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反于身。
不辱其身。
不羞其親。
可謂孝矣。
思顯其親 孔子曰。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拾椹回兇 漢蔡順。
少孤養母。
值王莽亂。
天下大荒。
順拾桑椹。
赤黑二器盛之。
赤眉賊見而問之。
順曰。
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
賊乃感悟。
舍肉悟主 左傳。
鄭莊公怨其母姜氏。
幽置之。
誓曰。
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
穎考叔見莊公。
公賜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
對曰。
小人有母。
皆嘗小人之食。
未嘗君之食。
請以遺之。
公曰。
爾有母遺。
我獨無也。
曰。
何謂也。
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對曰。
君何患焉。
若掘地及泉。
隧而相見。
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遂為母子如初。
△卷第三 命根 唯識開蒙雲。
雲何為命根。
答。
依業所引第八種子。
連持色心不斷功能。
假立命根。
取長陵土 漢文帝時。
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
張釋之奏當棄市。
上欲緻之族。
釋之言法如是足也。
今盜宗廟器而族。
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高帝墓曰長陵。
結草護戒 昔佛在世。
有諸比丘為賊劫掠。
恐其追獲。
以草系之。
佛制比丘不壞生草。
繇此安坐不敢動作。
王過見之。
乃得解釋。
折柳谏君 宋程頤為崇正殿說書。
哲宗戲折柳枝。
頤谏曰。
方春發生。
不可無故摧折。
舜誅四兇 書雲。
舜流共工于幽州。
放歡兜于崇山。
竄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鹹服。
周公戮逆 周公居冢宰。
以成王年幼。
代王當國。
南面負扆以朝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
公将不利于孺子。
奄君武庚與管叔等同反。
周公乃作大诰。
奉王命讨武庚管叔誅之。
斷死流涕 梁武帝斷重罪。
則終日不怿。
或謀反事覺。
亦泣而宥之。
三覆行刑 唐太宗謂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
故令臨刑三覆奏。
無疑。
然後行刑。
物誠何罪 齊宣王坐于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牛何之。
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神享克誠 書曰。
神無常享。
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