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發隐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後學雲栖寺沙門 袾宏 述
△卷第一
畫一之規
漢曹參代蕭何為相。
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何約束。
百姓歌曰。
蕭何為政。
較若畫一。
曹參代之。
守而勿失。
畫。
直也。
明也。
又整齊也。
陳隋 陳時。
大師于瓦官寺開法華經題。
講大論等。
于光宅寺講仁王般若。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太子于金城殿從師受戒。
夢符手接 大師年十八。
出家湘州果願寺。
一日夢岩崖萬重。
雲日在側。
滄海在下。
山頂一僧。
招手喚上。
接引令登。
覺以語人。
曰。
此天台山也。
師遂往。
遇定光禅師。
光謂師雲。
憶昔年招手相接時否。
瑞感鐘鳴 又聞鐘聲滿谷。
衆鹹怪異。
光謂師雲。
鐘是召集有緣。
爾當住此之祥也。
魑魅望德而消 師往華頂。
獨靜頭陀。
忽于後夜大風拔木。
雷震動山。
魍魉千群。
一形百狀。
而能安心湛然空寂。
又作父母師僧之形。
師唯深念實相。
尋複消滅。
強軟二緣所不能動。
梵僧從空而禮 師講淨名。
忽見空中有三道寶階。
跨似虹橋。
梵僧數十。
皆手擎香爐。
從階而下。
入堂敬禮。
弘經螺水 佛隴山北。
螺溪之源。
地平泉清。
處所閑敞。
師乃止焉。
有神人具疏雲。
請師于此行道。
示寂石城 隋帝屢诏請。
師不獲已。
行至石城。
乃雲大王召吾。
吾不負言而來。
今知命在此。
不須前進也。
于是示寂。
智者 大師為炀帝授戒竟。
乃雲大王纡遵聖禁。
名曰總持。
王曰。
大師傳佛法燈。
稱為智者。
委質虔恭 左傳雲。
?名委質。
委質。
言屈膝也。
委身也。
豫讓曰。
既已委質為臣。
孟子曰。
庶人不傳質為臣。
質讀曰至。
質者當也。
委其身以質當于君。
非己有也。
又質者贽也。
執贽而奉君。
是就臣列也。
一說委其形質曰委質。
羅什法師 師在龜茲。
前秦符堅。
遣骁騎将軍呂光伐龜茲請師。
至涼州。
聞堅已殁。
後秦姚興又伐涼。
遂迎師至長安。
師少時。
日誦三萬二千言。
随母出家。
遍遊西域。
淹貫群籍。
尤善大乘。
後居秦國。
大闡經論。
秦主師事之。
優寵特甚。
指掌 論語雲。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視諸斯乎。
指其掌。
指掌。
言明且易也。
屍毗代鴿 昔有菩薩為大國王。
号薩婆達。
布施衆生。
恣其所索。
帝釋欲試之。
乃命邊王化鴿。
己身化鷹逐之。
鴿怖。
投王足下。
雲大王哀哉。
吾命窮矣。
王曰莫恐。
吾今活汝。
鷹至。
向王說曰。
鴿足吾食。
願王相還。
王曰鴿以相歸。
已受其歸。
吾自足爾。
鷹曰惟欲得鴿。
不以餘肉。
若王慈惠。
必哀衆生者。
割王肌肉令與鴿等。
吾欣而受。
王即自割髀肉稱之。
令與鴿等。
鴿肉逾重。
割身肉盡。
猶未與等。
命近臣曰。
爾疾殺我。
稱之令與鴿等。
吾奉佛戒。
濟衆生苦厄。
雖有衆邪之惱。
猶若微風。
焉能動太山乎。
鷹照王懷。
守道不移。
各複本形。
稽首于地。
令天醫神藥傅王身瘡。
斯須霍然都愈。
二王右繞三匝。
歡喜而去(輔行叙佛昔作王名屍毗。
天變鴿以試。
按薩婆達即屍毗)。
普明全信 昔有國王曰普明。
慈惠光被。
十方歌懿。
鄰國有王名曰駁足。
常好食人。
誓取千王以賽山神。
普明王出。
察民苦樂。
為駁足所執。
王大啼哭。
恨生來實語。
許民救濟。
而今乖信。
駁足放之。
還國大施。
王安立太子。
仍往就死。
駁足感悟。
歌利割截 昔有菩薩号忍辱仙人。
山中修道。
歌利王入山畋獵。
疲倦而寝。
妃共禮仙人。
王覺。
尋至仙所。
問得四果否。
皆答言不得。
王乃割截菩薩支體。
仙人忍受。
略不起瞋。
反生慈憫。
大施抒海 大施太子求如意珠。
雨寶濟貧。
得珠堕海。
抒海取之。
曰。
筋骨斷壞。
終不懈廢。
諸天助抒。
海水減半。
龍恐海幹。
送珠還之。
尚阇鳥巢 尚阇黎得第四禅。
出入息斷。
鳥謂為木。
于髻生卵。
定起欲行。
恐損其卵。
即更入禅。
鳥去方起。
分地息诤 劬賓大臣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
平均各足。
曾無缺欠。
繇是息诤。
二中進位 中道二種。
謂但不但。
若見但中。
别教來接。
若見不但中。
圓教來接。
又受接人三根不同。
若上根。
三地四地被接。
中根。
五地六地。
下根。
七地八地。
所接之教。
真似不同。
若似位被接。
别十回向。
圓十信。
若真位受接。
别初地。
圓初住。
麗澤交滋 易兌卦象曰。
麗澤兌。
君子以朋友講習(兩澤相麗互相滋益。
朋友講習。
其象如此)。
止觀誡勿領徒 摩诃止觀雲。
若被名譽羅罥。
利養毛繩。
眷屬集樹。
當早推之。
莫受莫着。
台衡皆曰損己 天台曰。
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止登五品耳。
南嶽雲。
一生望入銅輪。
領徒太早。
祇獲六根清淨位耳。
三軌四行 入如來慈悲室。
着如來忍辱衣。
坐如來法空座。
是名三軌。
身行。
口行。
意行。
慈悲行。
名四安樂行。
飯犬 人有以飯上佛。
佛分飯與餓狗。
佛言此二功德平等不異。
投醪 越王伐吳。
有饋醇醪者。
命投于河。
令軍士下流飲之。
一軍皆醉。
邊際智滿 妙宗雲。
達無明底。
到諸法邊。
名邊際智。
不思議權智也。
今發隐另出一說。
達無明源底邊際為句。
雖小不同。
大意則一。
八念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狄邑不能下 田單将攻狄。
往見魯仲連。
仲連曰。
将軍攻狄。
不能下也。
田單攻狄。
三月不克。
乃問仲連。
連曰。
将軍之在即墨。
坐别織篑。
立則杖锸。
為士卒倡。
當此之時。
将軍有死之心。
士卒無生之氣。
所以破燕也。
今将軍東有夜邑之奉。
西有淄上之娛。
黃金橫帶。
而騁乎淄渑之間。
有生之樂。
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也。
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神堯。
唐高祖也。
以一旅之小取天下。
傳至代宗時。
河北叛。
終不能平。
故曰不能以天下之大取河北。
言姑息不振也。
投身飼虎 昔有菩薩逝心。
恒處山澤。
專精念道。
行索果蓏。
道逢乳虎乏食。
欲食其子。
菩薩心悲。
四顧無物可以飼虎。
遂投身飼之。
破脊全鹿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普覆群鹿。
牧人以聞。
王率士衆合圍逼之。
鹿王垂泣謂群鹿言。
吾将沒命。
濟爾群小。
鹿王就索下前兩足。
雲登吾踴出。
群鹿如之。
鹹獲免焉。
鹿王身肉決裂。
血流滿地。
碎形飯民 昔有饑世。
菩薩化為大魚。
令諸饑民割肉食之。
謂諸人言。
汝但勿斷吾命。
若斷命者。
身肉腐爛。
難久濟爾。
不斷命者。
吾肉久存。
可濟爾等至禾熟時也。
△卷第二 南洲三事勝 一斷淫力。
二念力。
三精進力。
一雲三佛皆生此故。
五十學易 子曰假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注雲五十字似是卒字。
蓋孔子此時年已六十。
佛性種子 佛性雖含靈普具。
繇戒發生。
亦可稱種子。
如佛種從緣起是也。
地不相應 華嚴化樂不說。
此經說。
華嚴普光明殿說十忍。
此經二禅中說。
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何約束。
百姓歌曰。
蕭何為政。
較若畫一。
曹參代之。
守而勿失。
畫。
直也。
明也。
又整齊也。
陳隋 陳時。
大師于瓦官寺開法華經題。
講大論等。
于光宅寺講仁王般若。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太子于金城殿從師受戒。
夢符手接 大師年十八。
出家湘州果願寺。
一日夢岩崖萬重。
雲日在側。
滄海在下。
山頂一僧。
招手喚上。
接引令登。
覺以語人。
曰。
此天台山也。
師遂往。
遇定光禅師。
光謂師雲。
憶昔年招手相接時否。
瑞感鐘鳴 又聞鐘聲滿谷。
衆鹹怪異。
光謂師雲。
鐘是召集有緣。
爾當住此之祥也。
魑魅望德而消 師往華頂。
獨靜頭陀。
忽于後夜大風拔木。
雷震動山。
魍魉千群。
一形百狀。
而能安心湛然空寂。
又作父母師僧之形。
師唯深念實相。
尋複消滅。
強軟二緣所不能動。
梵僧從空而禮 師講淨名。
忽見空中有三道寶階。
跨似虹橋。
梵僧數十。
皆手擎香爐。
從階而下。
入堂敬禮。
弘經螺水 佛隴山北。
螺溪之源。
地平泉清。
處所閑敞。
師乃止焉。
有神人具疏雲。
請師于此行道。
示寂石城 隋帝屢诏請。
師不獲已。
行至石城。
乃雲大王召吾。
吾不負言而來。
今知命在此。
不須前進也。
于是示寂。
智者 大師為炀帝授戒竟。
乃雲大王纡遵聖禁。
名曰總持。
王曰。
大師傳佛法燈。
稱為智者。
委質虔恭 左傳雲。
?名委質。
委質。
言屈膝也。
委身也。
豫讓曰。
既已委質為臣。
孟子曰。
庶人不傳質為臣。
質讀曰至。
質者當也。
委其身以質當于君。
非己有也。
又質者贽也。
執贽而奉君。
是就臣列也。
一說委其形質曰委質。
羅什法師 師在龜茲。
前秦符堅。
遣骁騎将軍呂光伐龜茲請師。
至涼州。
聞堅已殁。
後秦姚興又伐涼。
遂迎師至長安。
師少時。
日誦三萬二千言。
随母出家。
遍遊西域。
淹貫群籍。
尤善大乘。
後居秦國。
大闡經論。
秦主師事之。
優寵特甚。
指掌 論語雲。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視諸斯乎。
指其掌。
指掌。
言明且易也。
屍毗代鴿 昔有菩薩為大國王。
号薩婆達。
布施衆生。
恣其所索。
帝釋欲試之。
乃命邊王化鴿。
己身化鷹逐之。
鴿怖。
投王足下。
雲大王哀哉。
吾命窮矣。
王曰莫恐。
吾今活汝。
鷹至。
向王說曰。
鴿足吾食。
願王相還。
王曰鴿以相歸。
已受其歸。
吾自足爾。
鷹曰惟欲得鴿。
不以餘肉。
若王慈惠。
必哀衆生者。
割王肌肉令與鴿等。
吾欣而受。
王即自割髀肉稱之。
令與鴿等。
鴿肉逾重。
割身肉盡。
猶未與等。
命近臣曰。
爾疾殺我。
稱之令與鴿等。
吾奉佛戒。
濟衆生苦厄。
雖有衆邪之惱。
猶若微風。
焉能動太山乎。
鷹照王懷。
守道不移。
各複本形。
稽首于地。
令天醫神藥傅王身瘡。
斯須霍然都愈。
二王右繞三匝。
歡喜而去(輔行叙佛昔作王名屍毗。
天變鴿以試。
按薩婆達即屍毗)。
普明全信 昔有國王曰普明。
慈惠光被。
十方歌懿。
鄰國有王名曰駁足。
常好食人。
誓取千王以賽山神。
普明王出。
察民苦樂。
為駁足所執。
王大啼哭。
恨生來實語。
許民救濟。
而今乖信。
駁足放之。
還國大施。
王安立太子。
仍往就死。
駁足感悟。
歌利割截 昔有菩薩号忍辱仙人。
山中修道。
歌利王入山畋獵。
疲倦而寝。
妃共禮仙人。
王覺。
尋至仙所。
問得四果否。
皆答言不得。
王乃割截菩薩支體。
仙人忍受。
略不起瞋。
反生慈憫。
大施抒海 大施太子求如意珠。
雨寶濟貧。
得珠堕海。
抒海取之。
曰。
筋骨斷壞。
終不懈廢。
諸天助抒。
海水減半。
龍恐海幹。
送珠還之。
尚阇鳥巢 尚阇黎得第四禅。
出入息斷。
鳥謂為木。
于髻生卵。
定起欲行。
恐損其卵。
即更入禅。
鳥去方起。
分地息诤 劬賓大臣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
平均各足。
曾無缺欠。
繇是息诤。
二中進位 中道二種。
謂但不但。
若見但中。
别教來接。
若見不但中。
圓教來接。
又受接人三根不同。
若上根。
三地四地被接。
中根。
五地六地。
下根。
七地八地。
所接之教。
真似不同。
若似位被接。
别十回向。
圓十信。
若真位受接。
别初地。
圓初住。
麗澤交滋 易兌卦象曰。
麗澤兌。
君子以朋友講習(兩澤相麗互相滋益。
朋友講習。
其象如此)。
止觀誡勿領徒 摩诃止觀雲。
若被名譽羅罥。
利養毛繩。
眷屬集樹。
當早推之。
莫受莫着。
台衡皆曰損己 天台曰。
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止登五品耳。
南嶽雲。
一生望入銅輪。
領徒太早。
祇獲六根清淨位耳。
三軌四行 入如來慈悲室。
着如來忍辱衣。
坐如來法空座。
是名三軌。
身行。
口行。
意行。
慈悲行。
名四安樂行。
飯犬 人有以飯上佛。
佛分飯與餓狗。
佛言此二功德平等不異。
投醪 越王伐吳。
有饋醇醪者。
命投于河。
令軍士下流飲之。
一軍皆醉。
邊際智滿 妙宗雲。
達無明底。
到諸法邊。
名邊際智。
不思議權智也。
今發隐另出一說。
達無明源底邊際為句。
雖小不同。
大意則一。
八念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狄邑不能下 田單将攻狄。
往見魯仲連。
仲連曰。
将軍攻狄。
不能下也。
田單攻狄。
三月不克。
乃問仲連。
連曰。
将軍之在即墨。
坐别織篑。
立則杖锸。
為士卒倡。
當此之時。
将軍有死之心。
士卒無生之氣。
所以破燕也。
今将軍東有夜邑之奉。
西有淄上之娛。
黃金橫帶。
而騁乎淄渑之間。
有生之樂。
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也。
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神堯。
唐高祖也。
以一旅之小取天下。
傳至代宗時。
河北叛。
終不能平。
故曰不能以天下之大取河北。
言姑息不振也。
投身飼虎 昔有菩薩逝心。
恒處山澤。
專精念道。
行索果蓏。
道逢乳虎乏食。
欲食其子。
菩薩心悲。
四顧無物可以飼虎。
遂投身飼之。
破脊全鹿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普覆群鹿。
牧人以聞。
王率士衆合圍逼之。
鹿王垂泣謂群鹿言。
吾将沒命。
濟爾群小。
鹿王就索下前兩足。
雲登吾踴出。
群鹿如之。
鹹獲免焉。
鹿王身肉決裂。
血流滿地。
碎形飯民 昔有饑世。
菩薩化為大魚。
令諸饑民割肉食之。
謂諸人言。
汝但勿斷吾命。
若斷命者。
身肉腐爛。
難久濟爾。
不斷命者。
吾肉久存。
可濟爾等至禾熟時也。
△卷第二 南洲三事勝 一斷淫力。
二念力。
三精進力。
一雲三佛皆生此故。
五十學易 子曰假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注雲五十字似是卒字。
蓋孔子此時年已六十。
佛性種子 佛性雖含靈普具。
繇戒發生。
亦可稱種子。
如佛種從緣起是也。
地不相應 華嚴化樂不說。
此經說。
華嚴普光明殿說十忍。
此經二禅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