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先覺事相。
六識茫昧無知曰愚。
五根昏迷不曉曰癡。
愚為惑惱之首。
癡是惡業之元因也。
無明事理。
從冥入冥。
生死險道受苦不斷。
背去三寶。
貧無福慧。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果也。
菩薩下。
次觀治法。
廣學博究三藏也。
多聞聽講十二部也。
增慧無觀不習故。
成辯無經不誦故。
聞即聞慧。
身根聰也。
智即思慧。
意識通也。
辯即修慧。
口舌利也。
上三句。
自度。
此教化句度他。
一切不揀。
道俗賢愚五性三根。
普皆化導也。
末一句。
自他均利也。
他得開通佛法樂。
自得增明教觀樂。
又自他現得六根通利樂。
當得三德安住樂。
并以出世大道。
揀非世間小果。
故雲大也。
四弘對之。
聞即法門。
智即煩惱。
教即衆生。
樂即佛道。
前二治愚癡。
後二治生死。
△六覺貧苦結怨觀念施善。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
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
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先覺事。
财産缺乏為貧。
饑寒逼迫為苦。
多怨者。
上則怨天。
下則怨人。
内則怨于父母妻子。
外則怨于師友親鄰。
書雲。
貧而無怨難。
結惡緣者。
苦境怨心一時交接。
諸惡業緣無不備造。
所謂悭惜己物。
貪求人财。
嫉妒其富。
瞋恨其貴。
起諸邪見。
撥無因果。
好勇鬥狠。
欺長淩幼。
由此父子不和。
夫妻反目。
孟子曰。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
放辟邪侈。
無不為己。
而雲橫者。
儒雲。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佛雲。
今感貧富貴賤之報。
皆因前世悭施敬慢之業。
與人結諸怨尤。
豈不枉造空作惡耶。
菩薩下次觀法。
孔子曰。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孟子曰。
古之人修其天爵。
而人爵從之。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
今開四法。
即是去貧之道。
得爵之術也。
一布施。
經言。
為人貧困從悭貪中來。
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
故以施治貧也。
有二财。
則四事七珍。
乃至一縷一麻。
法則五教三乘。
片言片行。
老子曰。
富貴者送人以财。
仁人者送人以言。
一言可以興邦。
則法施之拔苦與樂。
識不可較量也。
二等念。
經言。
有親則有怨。
離親即離怨。
今以同體慈悲怨親平等觀之。
善與人同。
樂取于人。
求仁得仁。
何怨之有。
孟子雲。
不怨勝己者。
反求諸己而已矣。
故以等治怨也。
三不念。
如伯夷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是以有舊惡者。
當與勸釋不得加報也。
四不憎。
如子張之尊賢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老子曰。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以見惡逆者。
當與教誡。
不得痛絕也。
三四治結惡。
四法一修。
貧苦無不離矣。
△七覺五欲過患觀念梵行。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遠。
慈悲一切。
初覺事。
五欲者五塵欲也。
過患者煩惱過也。
欲是境。
患是心。
由外塵欲。
牽起愛心。
瑜伽雲。
欲有二種。
一事境欲。
二煩惱欲。
經雲。
由于欲境。
起諸違順。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如五百仙。
聞甄陀女歌而失禅定。
一角老為淫女騎頸而無神通。
夏以妹喜。
商以姐己。
周以褒似。
并亡其國。
凡為道者。
須知過罪。
當诃責也。
世樂有十。
謂女色。
财寶。
聲名。
飲食。
睡眠。
家宅。
田園。
衣服。
眷屬。
官貴。
圓覺疏開為四相。
一内愛欲。
緣自身形。
按拭摩觸。
起諸染着。
二外愛欲。
緣他男女姿态妖豔。
念念貪愛。
三内外愛欲。
于自他身柔軟細滑。
攀緣不舍。
四遍一切處愛欲。
緣于一切五欲塵境。
生結縛心。
不染者。
猶如蓮華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大論雲。
五欲無樂。
如狗齧骨。
五欲增诤。
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
如執風炬。
五欲害人。
如踐毒蛇。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如系石火。
禅經偈雲。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豈可入道則淨。
涉俗便染耶。
常下次觀法有五。
一衣缽。
迦葉受頭陀法。
衣但糞掃三衣。
食常次第乞食。
器即香爐钖杖念珠澡瓶。
梵網雲。
菩薩行頭陀時。
此十八物。
常随其身。
二出家。
阿蘭若處離于聚落。
放牧聲絕。
無諸愦鬧。
此則出五欲塵染之家。
入一真寂靜之家。
曰志願者。
身雖俗家。
心實佛家也。
四句揀之。
一心形俱不出家。
二心形俱出家。
三心出形不出。
四形出心不出。
今當第三句。
此二治為俗。
四十二章經雲。
受道法者。
去世資财。
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慎勿再矣。
使人愚蔽者。
愛與欲也。
三守道。
謂守涅槃清淨之道。
出離生死濁海。
守菩提潔白之道。
解脫煩惱淤泥。
此一治五欲過患。
四梵行有三。
一明悟欲心。
二潔淨欲身。
三不犯欲塵。
出世第一。
如梵天行。
高超六欲。
遠越釋天。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此一治不染世樂。
五慈悲。
慈與一切之樂。
悲拔一切之苦。
若非一味法雨。
何能三根普潤。
此句總治三種也。
配四法門。
初二理。
三果。
四行。
五教也。
問。
二七何别。
答。
二約能緣莫起多欲心也。
七約所緣莫染五塵欲也。
△八覺生死苦惱觀念心願。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
苦惱無量。
發
六識茫昧無知曰愚。
五根昏迷不曉曰癡。
愚為惑惱之首。
癡是惡業之元因也。
無明事理。
從冥入冥。
生死險道受苦不斷。
背去三寶。
貧無福慧。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果也。
菩薩下。
次觀治法。
廣學博究三藏也。
多聞聽講十二部也。
增慧無觀不習故。
成辯無經不誦故。
聞即聞慧。
身根聰也。
智即思慧。
意識通也。
辯即修慧。
口舌利也。
上三句。
自度。
此教化句度他。
一切不揀。
道俗賢愚五性三根。
普皆化導也。
末一句。
自他均利也。
他得開通佛法樂。
自得增明教觀樂。
又自他現得六根通利樂。
當得三德安住樂。
并以出世大道。
揀非世間小果。
故雲大也。
四弘對之。
聞即法門。
智即煩惱。
教即衆生。
樂即佛道。
前二治愚癡。
後二治生死。
△六覺貧苦結怨觀念施善。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
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
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先覺事。
财産缺乏為貧。
饑寒逼迫為苦。
多怨者。
上則怨天。
下則怨人。
内則怨于父母妻子。
外則怨于師友親鄰。
書雲。
貧而無怨難。
結惡緣者。
苦境怨心一時交接。
諸惡業緣無不備造。
所謂悭惜己物。
貪求人财。
嫉妒其富。
瞋恨其貴。
起諸邪見。
撥無因果。
好勇鬥狠。
欺長淩幼。
由此父子不和。
夫妻反目。
孟子曰。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
放辟邪侈。
無不為己。
而雲橫者。
儒雲。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佛雲。
今感貧富貴賤之報。
皆因前世悭施敬慢之業。
與人結諸怨尤。
豈不枉造空作惡耶。
菩薩下次觀法。
孔子曰。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孟子曰。
古之人修其天爵。
而人爵從之。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
今開四法。
即是去貧之道。
得爵之術也。
一布施。
經言。
為人貧困從悭貪中來。
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
故以施治貧也。
有二财。
則四事七珍。
乃至一縷一麻。
法則五教三乘。
片言片行。
老子曰。
富貴者送人以财。
仁人者送人以言。
一言可以興邦。
則法施之拔苦與樂。
識不可較量也。
二等念。
經言。
有親則有怨。
離親即離怨。
今以同體慈悲怨親平等觀之。
善與人同。
樂取于人。
求仁得仁。
何怨之有。
孟子雲。
不怨勝己者。
反求諸己而已矣。
故以等治怨也。
三不念。
如伯夷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是以有舊惡者。
當與勸釋不得加報也。
四不憎。
如子張之尊賢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老子曰。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以見惡逆者。
當與教誡。
不得痛絕也。
三四治結惡。
四法一修。
貧苦無不離矣。
△七覺五欲過患觀念梵行。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遠。
慈悲一切。
初覺事。
五欲者五塵欲也。
過患者煩惱過也。
欲是境。
患是心。
由外塵欲。
牽起愛心。
瑜伽雲。
欲有二種。
一事境欲。
二煩惱欲。
經雲。
由于欲境。
起諸違順。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如五百仙。
聞甄陀女歌而失禅定。
一角老為淫女騎頸而無神通。
夏以妹喜。
商以姐己。
周以褒似。
并亡其國。
凡為道者。
須知過罪。
當诃責也。
世樂有十。
謂女色。
财寶。
聲名。
飲食。
睡眠。
家宅。
田園。
衣服。
眷屬。
官貴。
圓覺疏開為四相。
一内愛欲。
緣自身形。
按拭摩觸。
起諸染着。
二外愛欲。
緣他男女姿态妖豔。
念念貪愛。
三内外愛欲。
于自他身柔軟細滑。
攀緣不舍。
四遍一切處愛欲。
緣于一切五欲塵境。
生結縛心。
不染者。
猶如蓮華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大論雲。
五欲無樂。
如狗齧骨。
五欲增诤。
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
如執風炬。
五欲害人。
如踐毒蛇。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如系石火。
禅經偈雲。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豈可入道則淨。
涉俗便染耶。
常下次觀法有五。
一衣缽。
迦葉受頭陀法。
衣但糞掃三衣。
食常次第乞食。
器即香爐钖杖念珠澡瓶。
梵網雲。
菩薩行頭陀時。
此十八物。
常随其身。
二出家。
阿蘭若處離于聚落。
放牧聲絕。
無諸愦鬧。
此則出五欲塵染之家。
入一真寂靜之家。
曰志願者。
身雖俗家。
心實佛家也。
四句揀之。
一心形俱不出家。
二心形俱出家。
三心出形不出。
四形出心不出。
今當第三句。
此二治為俗。
四十二章經雲。
受道法者。
去世資财。
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慎勿再矣。
使人愚蔽者。
愛與欲也。
三守道。
謂守涅槃清淨之道。
出離生死濁海。
守菩提潔白之道。
解脫煩惱淤泥。
此一治五欲過患。
四梵行有三。
一明悟欲心。
二潔淨欲身。
三不犯欲塵。
出世第一。
如梵天行。
高超六欲。
遠越釋天。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此一治不染世樂。
五慈悲。
慈與一切之樂。
悲拔一切之苦。
若非一味法雨。
何能三根普潤。
此句總治三種也。
配四法門。
初二理。
三果。
四行。
五教也。
問。
二七何别。
答。
二約能緣莫起多欲心也。
七約所緣莫染五塵欲也。
△八覺生死苦惱觀念心願。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
苦惱無量。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