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心。
普濟一切。
願代衆生受無量苦。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先覺事相生死者。
三界内外。
有二種生死。
稱為苦海。
第一分段生死。
即六道衆生。
四大所成身體。
有分齊段落。
受其生生滅滅。
第二變易生死。
即聲聞菩薩。
雖離分段之身。
未得圓證法身常寂。
不免四相遷流。
因移果易。
熾然者。
楞嚴雲。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苦惱無量者。
苦有三苦八苦一百一十苦。
惱有六惱十惱八萬四千惱。
問前後何别。
答。
初明一切生死虛幻不實。
二明自他生死因貪欲起。
五明自己生死愚迷癡受。
八明衆生生死發心普濟。
又四明自己多欲便多苦惱。
六明自他貧苦多怨結惡。
七明一切五欲皆有過患。
八明衆生苦惱誓願代受。
故前後不同也。
四句揀之。
謂一人受一生死苦惱。
一人受多生死苦惱。
多人受一生死苦惱。
多人受多生死苦惱。
複有四句。
謂同業同報。
别業别報。
同業别報。
别業同報。
故如火之熾然。
空之無量。
發下次觀法相。
初二句發心。
濟一切出生死。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三心四願。
乃菩薩之初因也。
起信雲。
發心盡于未來。
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
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故雲普濟。
次願代二句立願。
代衆生受苦惱。
還源觀雲。
普代衆生受苦者。
謂修諸行法。
不為自身。
但欲廣利群生。
冤親平等。
普令斷惡。
備修萬行。
速證菩提。
又菩薩大悲大願。
以身為質。
于三惡趣。
救贖一切受苦衆生。
惡令得樂。
盡未來際心無退屈。
不于衆生希望毛發報恩之心。
問。
衆生無量。
業苦無邊。
雲何菩薩而能普代衆生受苦。
答。
菩薩代衆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
但以衆生妄執。
不了業體從妄而生。
無由出苦。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
心無暫替。
因亡果喪。
苦業無由得生。
但令不入三途。
名為普代衆生受苦惱也。
後令諸二句。
誓令與無上二果樂。
起信雲。
為令衆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賢首疏雲。
苦者二死煩惱苦也。
樂者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樂。
非求者。
非欲令其求于後世人天利樂。
長水記雲。
凡諸菩薩有所作為。
皆為衆生離苦得樂。
此令轉滅煩惱生死。
得此菩提涅槃。
一得永得。
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
不亦樂乎。
然上離苦。
是菩薩大悲。
此令得樂。
是菩薩大慈。
至覺之心于焉備矣。
△後總結三覺以成行證。
如此八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
令諸衆生覺生死苦。
舍離五欲。
修心聖道。
先結前八事。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前七自利。
第八利他。
故屬諸佛一乘。
菩薩大乘之事。
非比自利小乘界内人天乘輕細事也。
孟子曰。
從其大體為大人。
從其小體為小人。
然事為所觀境。
覺為能知心。
佛是滿覺先覺果地覺。
菩薩是始覺後覺因地覺也。
精下次起後三覺。
初四句自覺。
複還下覺他。
合則三覺圓矣。
又精進四法。
行道正助道品也。
三法慈悲。
七法修慧。
二空觀知也。
五法法身。
無為法性也。
經雲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
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
不為洄流。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
不為衆邪所娆。
精進無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當第一涅槃秦言滅度。
義翻圓寂。
唯識明四種。
一性淨涅槃。
二有餘涅槃。
三無餘涅槃。
四無住涅槃。
今屬後二也。
當第二複還生死海。
代受苦惱八也。
度脫惡衆生怨親平等六也。
上乃自覺。
八事下以前等覺他。
八事開導五六也。
覺苦一八也。
離欲二七也。
修道三四也。
修習自心入于聖道故。
肇師曰。
佛者何也。
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生死長寝莫能自覺。
自覺覺彼其唯佛也。
佛地論雲。
于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
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故名為佛。
今依八事覺之。
豈有不成正覺也哉。
△三結八門利益以廣通。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
于念念中。
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
速登正覺。
永斷生死。
常住快樂。
此當流通分也。
初舉能修法行。
于念下次顯所獲勝益。
略開有五。
一滅罪。
罪業為因。
苦報為果。
修行斷惑。
罪滅福生矣。
二趣果。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必須多聞廣慧而進。
今誦八大人覺。
自到菩提覺道。
經雲。
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三成覺。
迅疾曰速。
成證曰登。
中直曰正。
種智曰覺。
過五十五菩提路已。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坐華王座。
名登正覺。
四斷死。
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也。
五住樂。
約三身釋。
法性身土。
無為不動真常樂故。
受用身土。
具足無量快樂相故。
變化身土。
相續不斷諸法樂故。
廣開為八。
一二果成證樂。
二依正常然樂。
三恒見諸佛樂。
四時聞妙法樂。
五賢聖相會樂。
六衆生離苦樂。
七願行廣大樂。
八本覺真常樂。
三德配之。
念念滅罪解脫德也。
菩提正覺般若德也。
永斷常樂法身德也。
三德五益唯此經為然。
可不誦習而力行之。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終) 音釋 ? (九容切音恭亭名)。
轄 (胡瞎切音轄)。
淨土三經論 清 彭際清 述 卍雲。
無量壽經起信論。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及阿彌陀經約論之三般。
合稱三經解。
既分出别處。
故省于此。
普濟一切。
願代衆生受無量苦。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先覺事相生死者。
三界内外。
有二種生死。
稱為苦海。
第一分段生死。
即六道衆生。
四大所成身體。
有分齊段落。
受其生生滅滅。
第二變易生死。
即聲聞菩薩。
雖離分段之身。
未得圓證法身常寂。
不免四相遷流。
因移果易。
熾然者。
楞嚴雲。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苦惱無量者。
苦有三苦八苦一百一十苦。
惱有六惱十惱八萬四千惱。
問前後何别。
答。
初明一切生死虛幻不實。
二明自他生死因貪欲起。
五明自己生死愚迷癡受。
八明衆生生死發心普濟。
又四明自己多欲便多苦惱。
六明自他貧苦多怨結惡。
七明一切五欲皆有過患。
八明衆生苦惱誓願代受。
故前後不同也。
四句揀之。
謂一人受一生死苦惱。
一人受多生死苦惱。
多人受一生死苦惱。
多人受多生死苦惱。
複有四句。
謂同業同報。
别業别報。
同業别報。
别業同報。
故如火之熾然。
空之無量。
發下次觀法相。
初二句發心。
濟一切出生死。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三心四願。
乃菩薩之初因也。
起信雲。
發心盡于未來。
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
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故雲普濟。
次願代二句立願。
代衆生受苦惱。
還源觀雲。
普代衆生受苦者。
謂修諸行法。
不為自身。
但欲廣利群生。
冤親平等。
普令斷惡。
備修萬行。
速證菩提。
又菩薩大悲大願。
以身為質。
于三惡趣。
救贖一切受苦衆生。
惡令得樂。
盡未來際心無退屈。
不于衆生希望毛發報恩之心。
問。
衆生無量。
業苦無邊。
雲何菩薩而能普代衆生受苦。
答。
菩薩代衆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
但以衆生妄執。
不了業體從妄而生。
無由出苦。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
心無暫替。
因亡果喪。
苦業無由得生。
但令不入三途。
名為普代衆生受苦惱也。
後令諸二句。
誓令與無上二果樂。
起信雲。
為令衆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賢首疏雲。
苦者二死煩惱苦也。
樂者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樂。
非求者。
非欲令其求于後世人天利樂。
長水記雲。
凡諸菩薩有所作為。
皆為衆生離苦得樂。
此令轉滅煩惱生死。
得此菩提涅槃。
一得永得。
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
不亦樂乎。
然上離苦。
是菩薩大悲。
此令得樂。
是菩薩大慈。
至覺之心于焉備矣。
△後總結三覺以成行證。
如此八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
令諸衆生覺生死苦。
舍離五欲。
修心聖道。
先結前八事。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前七自利。
第八利他。
故屬諸佛一乘。
菩薩大乘之事。
非比自利小乘界内人天乘輕細事也。
孟子曰。
從其大體為大人。
從其小體為小人。
然事為所觀境。
覺為能知心。
佛是滿覺先覺果地覺。
菩薩是始覺後覺因地覺也。
精下次起後三覺。
初四句自覺。
複還下覺他。
合則三覺圓矣。
又精進四法。
行道正助道品也。
三法慈悲。
七法修慧。
二空觀知也。
五法法身。
無為法性也。
經雲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
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
不為洄流。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
不為衆邪所娆。
精進無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當第一涅槃秦言滅度。
義翻圓寂。
唯識明四種。
一性淨涅槃。
二有餘涅槃。
三無餘涅槃。
四無住涅槃。
今屬後二也。
當第二複還生死海。
代受苦惱八也。
度脫惡衆生怨親平等六也。
上乃自覺。
八事下以前等覺他。
八事開導五六也。
覺苦一八也。
離欲二七也。
修道三四也。
修習自心入于聖道故。
肇師曰。
佛者何也。
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生死長寝莫能自覺。
自覺覺彼其唯佛也。
佛地論雲。
于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
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故名為佛。
今依八事覺之。
豈有不成正覺也哉。
△三結八門利益以廣通。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
于念念中。
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
速登正覺。
永斷生死。
常住快樂。
此當流通分也。
初舉能修法行。
于念下次顯所獲勝益。
略開有五。
一滅罪。
罪業為因。
苦報為果。
修行斷惑。
罪滅福生矣。
二趣果。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必須多聞廣慧而進。
今誦八大人覺。
自到菩提覺道。
經雲。
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三成覺。
迅疾曰速。
成證曰登。
中直曰正。
種智曰覺。
過五十五菩提路已。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坐華王座。
名登正覺。
四斷死。
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也。
五住樂。
約三身釋。
法性身土。
無為不動真常樂故。
受用身土。
具足無量快樂相故。
變化身土。
相續不斷諸法樂故。
廣開為八。
一二果成證樂。
二依正常然樂。
三恒見諸佛樂。
四時聞妙法樂。
五賢聖相會樂。
六衆生離苦樂。
七願行廣大樂。
八本覺真常樂。
三德配之。
念念滅罪解脫德也。
菩提正覺般若德也。
永斷常樂法身德也。
三德五益唯此經為然。
可不誦習而力行之。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終) 音釋 ? (九容切音恭亭名)。
轄 (胡瞎切音轄)。
淨土三經論 清 彭際清 述 卍雲。
無量壽經起信論。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及阿彌陀經約論之三般。
合稱三經解。
既分出别處。
故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