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中。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昏擾擾以為性相。
是故心為功之首惡之魁也。
六識頌曰。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息心達本無善無惡。
是一真源如如不動心矣。
八外身形。
身口也。
罪七支四種業也。
本末續生。
遞相為種。
喻如草木生長不絕。
故雲薮也。
遺教雲。
此是罪惡之物。
假名為身。
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智者除之。
如殺怨賊。
如是下。
次觀察法相對治。
五識照矚曰觀。
意識尋伺曰察。
如是結上八種覺悟。
上乃别明。
此句總攝。
謂世間國土五陰生滅虛僞心形。
皆為惡源罪薮。
無常苦空危脆無我變滅無主者也。
漸離者。
舉第五生死。
以該餘七也。
若對翻之。
轉無常壽命。
以成十世真常。
轉危脆家産。
以成性土悠久。
苦空大種成五大。
圓融無我陰處成法身真我。
變異生死成不滅不生。
無主虛想成無位真人。
翻惡源之心而為菩提道心。
翻罪薮之身而為涅槃法身。
如此最勝法益。
非觀察覺悟。
不能得成也。
△二覺貪欲為苦觀念少欲。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先覺事相非真。
初一句現招苦惱。
唯識雲。
雲何為欲。
于所樂境希望為性。
欲境有五。
謂财色名食睡。
今約希望。
欲心不一而足曰多。
經雲。
常求諸欲境。
苦者。
五苦中求不得苦也。
遺教雲。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次二句當感生死。
生死果也。
疲勞輪轉不休故。
貪欲因也。
唯識雲。
雲何為貪。
于有有具染着為性。
貪愛為本。
欲樂為末。
圓覺雲。
一切衆生從無始際。
由有種種恩愛貪欲。
故有轉回。
佛名。
經雲。
有愛則生。
愛盡則滅。
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文)若去貪欲之因。
生死苦輪之報息矣。
少欲下。
次觀法相對治。
初句無為樂則無苦惱。
少欲而外無所貪。
無為而内無所作。
豈不逍遙暢快。
次句自在樂則無生死。
身離生老病死。
心離生住異滅。
豈不解脫自在。
經雲。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
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
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少欲既能生諸功德。
無欲更受無盡益矣。
△三覺多求增罪觀念知足。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
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惟慧是業。
先覺事非真也。
初句内存無厭足心。
次句外惟多求境物。
三漸增惡求罪過。
梵網雲。
自為飲食錢财利養名譽故。
親近王臣。
恃作形勢。
橫取錢物。
名為惡求。
菩薩下。
次觀法對治。
菩薩心者。
利人為先。
豈有惡求多求。
故雲不爾。
念知足如迦葉頭陀。
無厭斷矣。
貧樂道若顔回陋巷。
多求滅矣。
此則惑障除也。
空慧業猶善現阿蘭那行。
罪惡消矣。
此則業障除也。
惑業之因既絕。
苦報之果何來。
故遺教雲。
汝等若欲脫諸苦惱。
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念知足也)。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貧樂道也)。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惟以二空觀慧為事業也)。
△四覺懈怠墜落觀念精進。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先覺事相。
懈則根身疲倦。
怠則心識恣放。
墜則堕下難上。
落則退後不前。
由此上弘下化之功。
自利利他之德。
皆喪失矣。
華嚴雲。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随止滅。
懈怠者亦然。
遺教雲。
行者之心數數懈。
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
雖欲得火。
火難可得。
清涼疏。
約三慧。
以辨懈怠。
聞則聽習。
數息明解不生。
思則決擇。
數息真智不生。
修則定慧。
數息聖道不生。
懈怠之過豈細小哉。
常下。
次觀治法。
初一句總。
純一不雜曰精。
勇往直前曰進。
常行者。
一生不退也。
起信雲。
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
随己堪能。
不舍修學。
遺教雲。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次三句别。
初即唯識論中攝善精進。
以諸十善破十惱惡。
八萬法行破八萬塵勞。
蓋此精進觀中法不欲其精。
無行不欲其進故。
亦即起信論明勤勇精進。
文雲。
于諸善事心不懈退。
淨名雲。
譬如勝怨乃可名勇。
此明見思無明怨賊皆悉破也。
二即唯識論中被甲精進。
四魔者。
一天魔。
二煩惱魔。
三五陰魔。
四生死魔。
摧伏者。
以知生死定為苦故。
佛果決然樂故。
衆生與己足可度故。
由是志堅不怯。
必定取辦。
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亦即起信論明難壞精進。
文雲。
立志堅強。
遠離怯弱。
寶藏論雲。
決歸者不顧其疲。
決戰者不顧其死。
決學者不顧其身。
決道者不重其事。
此其難壞相也。
後即唯識論中利樂精進。
陰即五陰。
界即三界。
獄者三界五陰如牢獄桎梏故。
出者克己造修。
唯日不足。
直至超出陰界得大利樂。
而後已也。
亦即起信論明無足精進。
文雲。
念過去久遠已來。
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無有利益。
是故應勤修諸功德。
自利利他。
速離衆苦。
此明練磨其心。
修二利行。
堅固熾然。
總無厭足。
畢竟超出成最勝樂也。
破治怠失。
摧治懈失。
出治墜失。
精進法門廣矣大矣。
△五覺愚癡無智觀念多聞。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
增長智慧。
成就辨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樂。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昏擾擾以為性相。
是故心為功之首惡之魁也。
六識頌曰。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息心達本無善無惡。
是一真源如如不動心矣。
八外身形。
身口也。
罪七支四種業也。
本末續生。
遞相為種。
喻如草木生長不絕。
故雲薮也。
遺教雲。
此是罪惡之物。
假名為身。
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智者除之。
如殺怨賊。
如是下。
次觀察法相對治。
五識照矚曰觀。
意識尋伺曰察。
如是結上八種覺悟。
上乃别明。
此句總攝。
謂世間國土五陰生滅虛僞心形。
皆為惡源罪薮。
無常苦空危脆無我變滅無主者也。
漸離者。
舉第五生死。
以該餘七也。
若對翻之。
轉無常壽命。
以成十世真常。
轉危脆家産。
以成性土悠久。
苦空大種成五大。
圓融無我陰處成法身真我。
變異生死成不滅不生。
無主虛想成無位真人。
翻惡源之心而為菩提道心。
翻罪薮之身而為涅槃法身。
如此最勝法益。
非觀察覺悟。
不能得成也。
△二覺貪欲為苦觀念少欲。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先覺事相非真。
初一句現招苦惱。
唯識雲。
雲何為欲。
于所樂境希望為性。
欲境有五。
謂财色名食睡。
今約希望。
欲心不一而足曰多。
經雲。
常求諸欲境。
苦者。
五苦中求不得苦也。
遺教雲。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次二句當感生死。
生死果也。
疲勞輪轉不休故。
貪欲因也。
唯識雲。
雲何為貪。
于有有具染着為性。
貪愛為本。
欲樂為末。
圓覺雲。
一切衆生從無始際。
由有種種恩愛貪欲。
故有轉回。
佛名。
經雲。
有愛則生。
愛盡則滅。
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文)若去貪欲之因。
生死苦輪之報息矣。
少欲下。
次觀法相對治。
初句無為樂則無苦惱。
少欲而外無所貪。
無為而内無所作。
豈不逍遙暢快。
次句自在樂則無生死。
身離生老病死。
心離生住異滅。
豈不解脫自在。
經雲。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
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
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少欲既能生諸功德。
無欲更受無盡益矣。
△三覺多求增罪觀念知足。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
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惟慧是業。
先覺事非真也。
初句内存無厭足心。
次句外惟多求境物。
三漸增惡求罪過。
梵網雲。
自為飲食錢财利養名譽故。
親近王臣。
恃作形勢。
橫取錢物。
名為惡求。
菩薩下。
次觀法對治。
菩薩心者。
利人為先。
豈有惡求多求。
故雲不爾。
念知足如迦葉頭陀。
無厭斷矣。
貧樂道若顔回陋巷。
多求滅矣。
此則惑障除也。
空慧業猶善現阿蘭那行。
罪惡消矣。
此則業障除也。
惑業之因既絕。
苦報之果何來。
故遺教雲。
汝等若欲脫諸苦惱。
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念知足也)。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貧樂道也)。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惟以二空觀慧為事業也)。
△四覺懈怠墜落觀念精進。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先覺事相。
懈則根身疲倦。
怠則心識恣放。
墜則堕下難上。
落則退後不前。
由此上弘下化之功。
自利利他之德。
皆喪失矣。
華嚴雲。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随止滅。
懈怠者亦然。
遺教雲。
行者之心數數懈。
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
雖欲得火。
火難可得。
清涼疏。
約三慧。
以辨懈怠。
聞則聽習。
數息明解不生。
思則決擇。
數息真智不生。
修則定慧。
數息聖道不生。
懈怠之過豈細小哉。
常下。
次觀治法。
初一句總。
純一不雜曰精。
勇往直前曰進。
常行者。
一生不退也。
起信雲。
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
随己堪能。
不舍修學。
遺教雲。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次三句别。
初即唯識論中攝善精進。
以諸十善破十惱惡。
八萬法行破八萬塵勞。
蓋此精進觀中法不欲其精。
無行不欲其進故。
亦即起信論明勤勇精進。
文雲。
于諸善事心不懈退。
淨名雲。
譬如勝怨乃可名勇。
此明見思無明怨賊皆悉破也。
二即唯識論中被甲精進。
四魔者。
一天魔。
二煩惱魔。
三五陰魔。
四生死魔。
摧伏者。
以知生死定為苦故。
佛果決然樂故。
衆生與己足可度故。
由是志堅不怯。
必定取辦。
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亦即起信論明難壞精進。
文雲。
立志堅強。
遠離怯弱。
寶藏論雲。
決歸者不顧其疲。
決戰者不顧其死。
決學者不顧其身。
決道者不重其事。
此其難壞相也。
後即唯識論中利樂精進。
陰即五陰。
界即三界。
獄者三界五陰如牢獄桎梏故。
出者克己造修。
唯日不足。
直至超出陰界得大利樂。
而後已也。
亦即起信論明無足精進。
文雲。
念過去久遠已來。
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無有利益。
是故應勤修諸功德。
自利利他。
速離衆苦。
此明練磨其心。
修二利行。
堅固熾然。
總無厭足。
畢竟超出成最勝樂也。
破治怠失。
摧治懈失。
出治墜失。
精進法門廣矣大矣。
△五覺愚癡無智觀念多聞。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
增長智慧。
成就辨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