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關燈
世高字也。

    譯者翻譯。

    謂翻梵天之語。

    轉成漢地之言。

    音雖似别。

    義則大同也。

    傳雲。

    姓安。

    名清。

    字世高。

    安息國王子也。

    當嗣位。

    讓國于叔。

    而求出家。

    博曉經綸。

    七曜五行醫方異術無不綜達。

    既而遊方。

    遍曆諸國。

    行見群燕。

    忽謂伴曰。

    燕雲應有送食者。

    頃之果有緻焉。

    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中夏。

    通習華言。

    宣譯佛經二十九部凡一伯七十六卷。

    多有神迹。

    自稱先身已經出家。

    有一同學多瞋。

    乃與辭訣雲。

    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

    既而适廣州。

    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刀。

    乃延頸受刃無懼。

    少年殺之。

    觀者駭異。

    已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子。

    今來遊化。

    度昔同學。

    靈帝建甯四年關洛擾亂。

    乃附舟過廬山。

    行達?亭湖。

    廟神極靈。

    能分風送。

    往來之舟。

    會同旅三十餘船。

    奉牲請福。

    神降祝曰。

    舟有沙門。

    請來入廟。

    告高雲。

    吾昔與子出家學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

    今為?亭廟神。

    此湖千裡皆吾所轄。

    壽盡旦夕。

    當堕惡道。

    有絹千疋并雜寶物。

    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

    高向之梵語數番。

    即取絹物辭别。

    便達豫章。

    遂以廟物為造東寺。

    名曰大安。

    乃江淮寺。

    塔之始也。

    暮有一少年。

    長跽高前。

    受其咒願。

    高謂衆曰。

    向之少年即?亭廟神。

    得生善處。

    離醜惡形矣。

    後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裡(今浔陽郡大蛇村是)。

    高後複到廣州。

    尋前害己少年。

    時少年尚在。

    高投其家。

    說昔日償對之事。

    歡喜相向。

    謂雲。

    吾猶有餘報。

    今當往會稽畢對。

    廣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

    追悔前愆。

    厚相資供。

    随高東遊。

    遂達會稽。

    至便入市。

    正值群鬥。

    誤傷高首。

    應時殒命。

    廣客頻驗二報。

    遂發心出家。

    精勤佛法。

    弘傳八大人覺經。

    具說世高事緣。

    遠近聞知。

    莫不歎伏。

     △五詳解文義。

     道安三分。

    今古同遵。

    考此文意。

    似有正宗而無序通。

    今以義判仍分為三。

    初标八法誦念以發起。

     為佛弟子。

    常于晝夜。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三分中。

    此當序分。

    屬發起。

    非證信也。

    八大覺事佛菩薩本。

    故不待問而自教誡。

    文有四句。

    初句人作成曰為。

    妙覺曰佛。

    解後曰弟。

    從生曰子。

    然有五位。

    一本性。

    二名字。

    三相似。

    四随分。

    五究竟。

    今屬名字。

    依佛為師。

    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允成大乘佛弟子也。

    次句時。

    晝夜約日。

    晝三夜三也。

    常者約年。

    盡形不懈也。

    三四句法。

    先行也。

    至心意業行。

    誦念身口行。

    後教也。

    八種法門。

    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者。

    服佛之服。

    誦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若晝夜不念八大人覺。

    豈稱佛弟子哉。

     △二詳八大法相以成宗。

    分二。

    先别釋八法以起信解八。

    初覺身心無常觀念真常。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

    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

    虛僞無主。

    是心惡源。

    形為罪薮。

    如是觀察。

    漸離生死。

     此下八門當正宗也。

    初門分二。

    先覺知事相非真。

    明而不昧謂之覺。

    知而不迷謂之悟。

    于中有八。

    一三世。

    世為遷流。

    流數有三。

    過去未來現在也。

    無常有二。

    一者敗壞無常。

    二者念念無常。

    過去諸法恍惚如夢。

    現在諸法猶如電光。

    未來諸法如雲歘起。

    賢首疏雲。

    過去則無體難追。

    現在則刹那不住。

    未來則本無積聚。

    故曰無常。

    楞嚴雲。

    豈惟年變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

    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二十方。

    國土橫遍十方故。

    界為方位。

    方位有十。

    四方四維上下也。

    總收國界。

    略為八類。

    謂淨穢小大粗妙廣狹。

    不安曰危。

    虛浮曰脆。

    三界不安。

    猶如火宅。

    塵刹虛浮。

    喻同朝露。

    經雲。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散壞。

    大海深無底。

    亦複有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皈盡。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三四大。

    堅相為地大。

    潤濕為水大。

    暖觸為火大。

    動搖為風大。

    内四大為苦。

    外四大為空。

    經雲。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

    四大各離。

    誰和合者。

    則内四大皆苦空也。

    又雲。

    火乃燒于色。

    水複為爛壞。

    風能令散滅。

    四大互相違。

    堅濕暖動法。

    假名無有實。

    大種本無生。

    故無所造色。

    則外四大亦苦空也。

    四五陰。

    根塵名色。

    質礙為義。

    違順名受。

    領納為義。

    苦樂名想。

    取像為義。

    善惡名行。

    造作為義。

    是非名識。

    了别為義。

    皆曰陰者。

    蓋覆真性故。

    無我者。

    謂五陰中都無我主。

    但形骸色思慮心耳。

    楞伽雲。

    諸蘊業因和合而起。

    離我我所。

    是名行空。

    圭山雲。

    色有地水火風。

    心有受想行識。

    若皆是我。

    即成八我。

    翻覆推析。

    皆不可得。

    便悟此身衆緣和合。

    似我人相。

    元無我人。

    欲求出離。

    修無我觀。

    斷分别我執。

    證我空真如。

    即知五陰皆空無我也。

    五生死。

    生滅是生死之因。

    生死為生滅之果。

    天如雲。

    那個生死業根。

    隻在汝一念生滅之間。

    變異者。

    遷改也。

    經雲。

    我此之身雖未曾滅。

    我觀前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然四相遷流。

    有一期刹那二種之别。

    以理推之。

    生如石女懷兒。

    住若陽焰翻浪。

    異同浮雲千變。

    滅猶狂華謝空。

    六煩惱。

    虛妄相想為虛。

    假名無明為僞。

    無主者。

    謂此無明。

    妄想因緣和合而有。

    實無自性。

    亦無有我。

    觀此想念屬誰誰。

    便是煩惱想曆曆見。

    此一念想中無有主宰。

    即人空慧。

    如幻化相。

    即法空慧。

    頌曰。

    一切妄想中。

    因緣空無主。

    七内心。

    心六識也。

    惡十惱三毒也。

    根塵為緣。

    識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