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關燈
清 淅水崇壽沙門 灌頂續法 集 △疏此經義。

    文分為二。

    先略标章門。

     将釋此經。

    五門分别。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教攝。

    三宗趣通局。

    四略釋題名。

    五詳解文義。

     △後廣釋義相五。

    初教起因緣。

     初教起因緣者。

    法華雲。

    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起信雲。

    有如是等八種因緣所以造論。

    今此教興。

    略開為十。

    一為了世法虛幻故。

    二為顯無為真常故。

    三為破惡惱修慧故。

    四為離欲患淨行故。

    五為示耐苦守道故。

    六為勸解怨興慈故。

    七為明大乘心願故。

    八為圓諸佛果覺故。

    九為度衆生離苦故。

    十為施教化與樂故。

     △二藏乘教攝。

     二藏乘教攝者。

    藏有二。

    一三藏。

    經律論也。

    佛為弟子說八大覺。

    經藏所攝。

    二二藏。

    菩薩聲聞也。

    此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菩薩藏藏攝。

    乘有二。

    一五乘。

    人天聲聞辟支菩薩也。

    今教菩薩常念。

    菩薩乘攝。

    二四乘。

    小乘羊車。

    中乘鹿車。

    大乘牛車。

    一乘大白牛車也。

    經雲。

    八事乃是佛菩薩覺。

    大乘一乘所攝。

    教有三。

    一十二分教。

    契經。

    重頌。

    授記。

    諷頌。

    因緣。

    自說。

    本事。

    本生。

    方廣。

    未曾有。

    譬喻。

    論議也。

    今此契經自說二分所攝。

    二化儀十教。

    本末差别。

    依本起末。

    攝末歸本。

    本末無礙。

    随機不定。

    顯密同時。

    一時頓演。

    寂寞無言。

    該通三際。

    重重無盡也。

    今屬本末差别教中本分所攝。

    一經始終唯大人覺定無異故。

    三化法五教。

    小始終頓圓也。

    經雲苦空無我。

    初教空宗所攝。

    又雲精進廣學。

    分教相宗所攝。

    又雲進趣菩提。

    性宗實教所攝。

    又雲速登正覺。

    頓教所攝。

    又雲念念滅罪普濟一切永斷常樂。

    圓教所攝。

    是知此經之義廣大深遠也矣。

     △三宗趣通局。

     三宗趣通局者。

    通辨諸宗。

    儒教孔子宗于五常。

    意以修身慎行。

    齊家治國。

    揚名後代也。

    道教老子宗于自然。

    意以融蕩是非。

    齊平生死。

    終歸虛無也。

    釋教世尊宗于因緣。

    意以識心達本。

    斷惑證真。

    稱體起用也。

    小乘以生滅因緣為宗。

    大乘以無性因緣為宗。

    因緣即空空宗也。

    因緣即假相宗也。

    因緣即中性宗終頓圓也。

    存二以顯中終義。

    泯二以顯中頓義。

    混融以顯中圓義。

    故一代佛教通宗因緣也。

    局論此經。

    複有總别。

    總以覺觀事法修心聖道為宗。

    進趣菩提普濟一切令諸衆生悉以大樂為趣。

    别有五對。

    一教義。

    教誦八大人覺文字為宗。

    了達所诠八門義旨為趣。

    二事理。

    舉八重事相為宗。

    顯八法理性為趣。

    三境智。

    所緣真俗谛境為宗。

    能緣權實觀智為趣。

    四修證。

    精進修道梵行高遠為宗。

    直趣菩提速登正覺為趣。

    五體用。

    圓滿菩提還歸覺體常住快樂為宗。

    全大覺體發真如用普化一切為趣。

    如是五對展轉相因而為生起也。

     △四略釋題名二。

    初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四略釋題名者。

    先随相釋。

    佛者。

    梵語佛陀。

    此雲覺者。

    準起信論具有三義。

    一本覺。

    即所證理。

    二始覺。

    即能證智。

    三究竟覺。

    即智與理冥始本不二也。

    又一者自覺。

    覺于我空。

    異凡夫也。

    二者覺他。

    覺于法空。

    異二乘也。

    三者覺滿。

    覺于俱空。

    異菩薩也。

    楞嚴雲。

    自覺己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也。

    說者悅也。

    八音四辨暢本懷故。

    中論雲。

    佛依二谛為衆生說。

    法義無礙。

    莫不歡悅。

    揀非餘人說也。

    八者法數。

    一苦空。

    二少欲。

    三知足。

    四精進。

    五多聞。

    六布施。

    七梵行。

    八心願。

    即見定思進語業念命八正道也。

    亦即理斷智位教因行果八法門也。

    大人者。

    菩薩稱為大道心衆生。

    如來稱為大覺世尊。

    覺者覺悟證知也。

    先覺後覺自覺覺他名大人覺。

    高出凡夫二乘唯自覺者。

    華嚴雲。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孟子曰。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八大人覺者。

    經雲。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

    寶積亦雲。

    菩薩成就八法于諸佛前蓮華化生。

    經者。

    梵語修多羅。

    此雲契經。

    契謂契理契機。

    經謂貫說攝生也。

    案五印土呼彩線席經井索聖教。

    皆名修多羅。

    線能貫華。

    經能持緯。

    索能汲水。

    教能诠義。

    敵對翻之。

    應名聖教。

    古德見此方聖說為經。

    賢說為傳。

    遂分借席經一義。

    以目西方佛說名修多羅。

    菩薩羅漢說名阿毗達磨。

    又恐濫席經名。

    更加契字揀之。

    故名契經。

    甚為允當。

    次作對釋。

    共有六義。

    一通别。

    經字通也。

    通餘經故。

    佛等别也。

    别諸部故。

    二人法。

    佛說人也。

    八覺法也。

    三一多就法中。

    八者多也。

    大人覺一也。

    不離一覺觀故。

    四能所。

    人為能。

    覺為所。

    經雲。

    大人之所覺悟。

    五名德。

    人則共有虛名。

    大乃獨成實德。

    六應感就人中。

    佛者應也。

    顯我能應法主也。

    說者感也。

    悅彼所感機宜也。

    三離合釋。

    佛之說經。

    依主釋。

    佛說有八大人覺經。

    有财釋。

    八大人覺經。

    帶數釋。

    八大人覺即經。

    持業釋。

    佛說八大人覺經。

    非法華論四分律。

    相違釋也。

    四立名釋。

    諸經得名。

    或人或處。

    或法或喻。

    乍單乍複。

    乍具乍缺。

    此經以人法受稱也。

    則一題名具四門義。

    釋題尚爾。

    況經文耶。

     △二譯人。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标朝代。

    對前高祖稱名曰後。

    安息出處所。

    揀非餘國土也。

    沙門人也。

    此言功勞。

    修八正道有多功勞故。

    秦言勤行。

    勤行八覺進取涅槃故。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