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
關燈
小
中
大
悉不敢害(九)。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十)。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十一)。
雲雷鼓挈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十二)。
難雖十二。
要不出地水火風空識之六。
不過多出幾端以顯大士妙能。
文則可知也。
△三總結救苦無量。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長行中先明總救諸苦雲。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
聞是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已。
然後别出救拔七難。
今明拔諸難已。
然後總結普救。
此說法後先互明之體也。
前雲百千萬億衆生。
今雲世間衆生。
前雲受諸苦惱。
今雲無量苦逼。
義一也。
△二釋普門與樂。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刹不現身。
長行中普門示現列三十二身。
曆十法界國土。
以三輪不思議化物則何其冗廣。
今隻以一偈頌之。
而義無不周。
此詳處宜略也。
如上拔苦中但列七難重頌中廣開十二。
而義無所增。
此略處反詳也。
△上來重頌長行與拔二章竟。
但兩章後有勸持勸供二意。
此中不頌。
直待孤起釋觀音二字完。
方總結雲。
是故須常念。
是故應頂禮者。
何也。
蓋由觀音二字雖是孤起别頌。
要其義意。
不出與拔二端。
故直待與拔義竟。
方結勸持勸供也。
△二别釋觀音。
此非頌長行之偈。
名孤起頌。
由上稱觀音之名。
即能拔苦。
重頌已完。
而今别釋觀音二字功德。
故雲别偈。
分二。
一約拔苦釋觀。
二約與樂釋音。
長行中但雲觀音拔苦普門與樂。
則似大士之名。
偏而非圓矣。
故今詳此一名。
雙具與拔。
始盡大土名義圓通。
又複長行中但出稱名拔苦。
不知名下有何奇異因緣。
乃能一稱即遂與拔。
故今釋出觀音二字即圓妙谛觀。
生佛一體。
感應同源。
故能拔同體之苦。
與同體之樂。
用顯衆生稱觀音者。
即感自性之本佛。
觀音遂與拔者。
即應自心之群生。
所以一稱名而與拔頓遂也。
初中分三。
一牒所拔苦。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将欲詳大士拔苦圓妙三觀。
先出所拔衆苦。
為大士妙觀對治之境。
三惡趣上貫以種種者。
通至界外變易國土也。
生老病死不但六道。
直至等覺。
有後生死。
皆有因移果易。
生滅無常。
但在界外。
轉名緣因生壞耳。
良由見思招分段生老病死。
塵沙通界内外。
無明招變易生老病死。
大士妙觀。
悉能令滅。
若論大士圓觀。
隻應五住二死圓破。
今言漸者。
譬如冶鐵。
粗垢先落。
法爾先滅界内生死。
次滅界内外生死。
然後淨除界外生老病死也。
次即出能拔之本。
△二釋能拔觀。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真觀清淨觀。
乃圓空觀也。
以此真空。
破四住之妄。
真空觀成。
遍淨六凡生老病死之染污惡趣。
古來隻有空觀。
因王家諱此空字。
故易為清淨二字。
廣大智慧觀。
即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之中道觀。
以此中觀。
遍滅界外生老病死五住無明之變易惡趣。
楞嚴雲初于聞中入流忘所。
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遍滅兩種世間惡趣生死之苦。
功在空中二觀。
蓋自行破惑先需此二。
即以之破他之惑。
亦先宜此二。
指要雲亡淨穢。
故以空以中。
又雲遮則法爾空中。
是生死惡惑既破。
即可感而遂通。
随緣出假。
遍化衆生。
而假觀度生。
不出拔苦與樂。
即悲觀慈觀。
楞嚴雲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與樂慈觀也。
下與法界衆生同一悲仰。
拔苦悲觀也。
此假觀遍滅衆生種種惡趣生老病死。
即破惡業塵沙也。
蓋由大士。
自以二十五王三昧。
一一三昧皆以三觀功成。
遍滅惑業苦三障。
然後以本法功德。
遍破法界衆生之三障。
如雲空觀成故。
見思煩惱破。
假觀成故。
惡業塵沙破。
中觀成故。
無明根本破。
菩薩自以三觀破三障。
複以三觀遍破二十五有三障是也。
常願常瞻仰句。
是本尊結勸之詞。
言大士既有如此三種妙觀。
悉滅衆苦。
則凡在衆生。
應當常常發願。
以瞻仰大士。
求其滅苦矣。
此觀字作去聲。
又當約埤雅雚見分明而訓。
△二結成智用。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以三觀功。
悉滅種種惡趣生老病死之五住二死。
則塵淨光生。
觀成智顯。
任運成三種智光。
照用同時也。
清淨觀成清淨光。
真觀破四住染污成無垢光。
廣大智慧中觀成慧日破五住二死之闇。
經雲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是也。
假觀慈悲與拔苦樂。
苦屬報障。
如前七難等報。
報又莫重乎大小三災。
今妙假觀成。
成道種智。
能圓拔法界三障。
故雲能伏災風火。
災字是總。
風火是别。
總别兼舉。
以顯妙假種智破惡業。
塵沙三障之盡淨也。
上來觀成智用。
且皆論破。
障既破已。
則三觀洞明。
普照法界。
一一世間。
皆是寂光正境。
而常寂光土。
不離娑婆。
又非太虛。
空無一物。
所謂不如三界。
見于三界。
以圓三觀三智皆妙一切法。
故雲普明照世間也。
前論遮情。
後明顯法。
法應爾也。
又複應知前未得三觀圓破三障。
則種種無非惡趣生死。
既破已後。
即此種種。
皆成普明所照妙境也。
△二約與樂釋音二。
一先示二輪為音本。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
欲說三種音弘三周妙法以與樂。
先出說法之本。
由于慈悲身意久成。
方能口輪雨法除??。
身體名悲。
即大悲驚入火宅也。
然此身輪必由作無作戒。
精持無犯而成。
戒言雷震者。
行人四羯磨成。
十方戒光。
從行人頂入。
如天崩地震之聲。
天眼聖人能見。
故喻如雷震。
意名慈者。
如雲應以何身得度。
三七觀樹經行等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十)。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十一)。
雲雷鼓挈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十二)。
難雖十二。
要不出地水火風空識之六。
不過多出幾端以顯大士妙能。
文則可知也。
△三總結救苦無量。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長行中先明總救諸苦雲。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
聞是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已。
然後别出救拔七難。
今明拔諸難已。
然後總結普救。
此說法後先互明之體也。
前雲百千萬億衆生。
今雲世間衆生。
前雲受諸苦惱。
今雲無量苦逼。
義一也。
△二釋普門與樂。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刹不現身。
長行中普門示現列三十二身。
曆十法界國土。
以三輪不思議化物則何其冗廣。
今隻以一偈頌之。
而義無不周。
此詳處宜略也。
如上拔苦中但列七難重頌中廣開十二。
而義無所增。
此略處反詳也。
△上來重頌長行與拔二章竟。
但兩章後有勸持勸供二意。
此中不頌。
直待孤起釋觀音二字完。
方總結雲。
是故須常念。
是故應頂禮者。
何也。
蓋由觀音二字雖是孤起别頌。
要其義意。
不出與拔二端。
故直待與拔義竟。
方結勸持勸供也。
△二别釋觀音。
此非頌長行之偈。
名孤起頌。
由上稱觀音之名。
即能拔苦。
重頌已完。
而今别釋觀音二字功德。
故雲别偈。
分二。
一約拔苦釋觀。
二約與樂釋音。
長行中但雲觀音拔苦普門與樂。
則似大士之名。
偏而非圓矣。
故今詳此一名。
雙具與拔。
始盡大土名義圓通。
又複長行中但出稱名拔苦。
不知名下有何奇異因緣。
乃能一稱即遂與拔。
故今釋出觀音二字即圓妙谛觀。
生佛一體。
感應同源。
故能拔同體之苦。
與同體之樂。
用顯衆生稱觀音者。
即感自性之本佛。
觀音遂與拔者。
即應自心之群生。
所以一稱名而與拔頓遂也。
初中分三。
一牒所拔苦。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将欲詳大士拔苦圓妙三觀。
先出所拔衆苦。
為大士妙觀對治之境。
三惡趣上貫以種種者。
通至界外變易國土也。
生老病死不但六道。
直至等覺。
有後生死。
皆有因移果易。
生滅無常。
但在界外。
轉名緣因生壞耳。
良由見思招分段生老病死。
塵沙通界内外。
無明招變易生老病死。
大士妙觀。
悉能令滅。
若論大士圓觀。
隻應五住二死圓破。
今言漸者。
譬如冶鐵。
粗垢先落。
法爾先滅界内生死。
次滅界内外生死。
然後淨除界外生老病死也。
次即出能拔之本。
△二釋能拔觀。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真觀清淨觀。
乃圓空觀也。
以此真空。
破四住之妄。
真空觀成。
遍淨六凡生老病死之染污惡趣。
古來隻有空觀。
因王家諱此空字。
故易為清淨二字。
廣大智慧觀。
即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之中道觀。
以此中觀。
遍滅界外生老病死五住無明之變易惡趣。
楞嚴雲初于聞中入流忘所。
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遍滅兩種世間惡趣生死之苦。
功在空中二觀。
蓋自行破惑先需此二。
即以之破他之惑。
亦先宜此二。
指要雲亡淨穢。
故以空以中。
又雲遮則法爾空中。
是生死惡惑既破。
即可感而遂通。
随緣出假。
遍化衆生。
而假觀度生。
不出拔苦與樂。
即悲觀慈觀。
楞嚴雲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與樂慈觀也。
下與法界衆生同一悲仰。
拔苦悲觀也。
此假觀遍滅衆生種種惡趣生老病死。
即破惡業塵沙也。
蓋由大士。
自以二十五王三昧。
一一三昧皆以三觀功成。
遍滅惑業苦三障。
然後以本法功德。
遍破法界衆生之三障。
如雲空觀成故。
見思煩惱破。
假觀成故。
惡業塵沙破。
中觀成故。
無明根本破。
菩薩自以三觀破三障。
複以三觀遍破二十五有三障是也。
常願常瞻仰句。
是本尊結勸之詞。
言大士既有如此三種妙觀。
悉滅衆苦。
則凡在衆生。
應當常常發願。
以瞻仰大士。
求其滅苦矣。
此觀字作去聲。
又當約埤雅雚見分明而訓。
△二結成智用。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以三觀功。
悉滅種種惡趣生老病死之五住二死。
則塵淨光生。
觀成智顯。
任運成三種智光。
照用同時也。
清淨觀成清淨光。
真觀破四住染污成無垢光。
廣大智慧中觀成慧日破五住二死之闇。
經雲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是也。
假觀慈悲與拔苦樂。
苦屬報障。
如前七難等報。
報又莫重乎大小三災。
今妙假觀成。
成道種智。
能圓拔法界三障。
故雲能伏災風火。
災字是總。
風火是别。
總别兼舉。
以顯妙假種智破惡業。
塵沙三障之盡淨也。
上來觀成智用。
且皆論破。
障既破已。
則三觀洞明。
普照法界。
一一世間。
皆是寂光正境。
而常寂光土。
不離娑婆。
又非太虛。
空無一物。
所謂不如三界。
見于三界。
以圓三觀三智皆妙一切法。
故雲普明照世間也。
前論遮情。
後明顯法。
法應爾也。
又複應知前未得三觀圓破三障。
則種種無非惡趣生死。
既破已後。
即此種種。
皆成普明所照妙境也。
△二約與樂釋音二。
一先示二輪為音本。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
欲說三種音弘三周妙法以與樂。
先出說法之本。
由于慈悲身意久成。
方能口輪雨法除??。
身體名悲。
即大悲驚入火宅也。
然此身輪必由作無作戒。
精持無犯而成。
戒言雷震者。
行人四羯磨成。
十方戒光。
從行人頂入。
如天崩地震之聲。
天眼聖人能見。
故喻如雷震。
意名慈者。
如雲應以何身得度。
三七觀樹經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