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
關燈
小
中
大
。
多分鑒機。
欲與出世四教之法樂。
豈非是慈。
又如大雲者。
雲能含雨。
如世人雲皆望這朵雲裡雨。
即心含法雨。
言乃心之表。
即說心中所含法門。
如澍甘露雨。
音輪說法。
活人法身慧命如諸天不死甘露也。
當知此口音說教。
皆由大悲身戒久成。
大慈意雲久畜。
然後得以音輪弘化也。
△二正出三音皆與樂。
三音。
指法音。
喻音。
勝世間因緣音。
分二。
一念音與樂。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衆冤悉退散。
诤訟軍陣。
似牒前十二難之未盡。
念觀音力皆得退散。
文同拔苦。
而今科為與樂者。
以下正釋音字。
重在樂邊。
即普門與樂中。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之音。
此說法定在與樂。
故且名之。
若論正體與拔同時。
然不可以通難别。
既雲怖畏退散。
豈不歡樂。
△二正出三音。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此五個音。
皆指定大士而為說法之音。
所說之法。
定指妙法。
不可因有觀其音聲之句。
誤判為衆生之音。
若作機感之音。
文義俱失。
妙音即中實谛觀之音。
能弘妙法。
而中機不多。
大士出假度生。
又當遍觀世間機宜何如。
分别藥病。
如塵若沙。
悉皆知已。
方以法音而教化之。
此俗谛出假音也。
梵。
淨也。
真空慧觀當前。
直顯真谛。
則煩惱染污盡淨無餘。
如雲真谛者泯一切法。
此是大士以圓妙三谛三觀之法音。
以弘如來法說周中之妙法。
遍化衆生令得開示悟入之樂也。
海潮音是譬喻。
海中之潮極有信準。
斷不前後失時。
大士說法。
妙逗機宜。
斷不先後差機。
若機未叩而先說。
機已過而不說。
則如初一十五應子時潮者。
而反在已未二時。
失信差機矣。
今大士法音。
如洪鐘在架。
有叩即鳴。
明鏡當台。
有形即現。
不先不後。
準逗機宜。
喻如海潮也。
大士以此喻音。
弘如來喻說周之妙法也。
勝彼世間音者。
如來又恐衆生不解大士說法當機。
與拔無爽之音。
故放下法喻。
而直示之曰。
總是大士應求之音。
勝如你輩世間人之音言也。
世人侵諾者必寡信。
人或以緩急求濟。
雖口允而心不與。
或患難求救。
雖口佯應而不為排難解紛。
雖有好言好語。
以祝頌與樂。
而終不與焉。
此世間人之音聲也。
大士則不然。
人有苦難呼求。
求而即拔。
人稍修行求樂。
樂即遍與。
如今長行中所雲者是也。
非發願時皆許與拔。
及至幹求皆了無實濟之世間虛語人也。
大士以此勝世間因緣之法音。
以弘如來過去塵點世界。
王子覆講因緣之妙法也。
蓋此品既屬流通獨妙之人法。
不可漫指散釋。
良由大士東來。
說法度生。
具此三種妙音。
故能弘通本尊三周妙法。
況此音聲。
正逗娑婆世界耳根最利之衆生。
故又宜在娑婆弘妙法。
以度群生。
非他菩薩能企及也。
△三重結持供二。
一結勸持名。
二結勸禮供。
長行中拔七難等苦已。
即結勸持名。
普門與樂已。
即結勸禮供。
今直待孤起觀音完後。
方總出前二結。
故雲重結。
良由别釋觀音。
秪足上與拔慈悲二端。
非别說他事。
故得待完總結。
于義無隔也。
今初。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苦惱死厄能作依怙故須常念。
即是結上勸持拔苦矣。
△二結勸供禮。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慈眼視生是與樂。
福聚如海能與樂。
故應頂禮。
是勸禮供。
即是頌上與樂勸供矣。
問。
長行雲供養。
今雲頂禮。
雲何通。
答。
供養該四事。
該獻珠頂禮恭敬等法。
前雲供養。
乃舉其總。
今雲頂禮。
乃舉供養中之别。
總别互出。
義則一也。
問。
長行派勸。
今何總結。
答。
派勸總勸。
于義無妨。
但前後稍移。
彌覺隽永。
又以見說法融通。
辯才無礙。
不堕騃實之譏也。
問。
長行中二章各出。
前有較量。
後明獻供。
何等鄭重委悉。
今何幾句而已。
答。
如來說法。
隻貴義顯。
不論多少。
所謂多亦四德。
少亦四德。
廣亦般若。
略亦般若。
明珠一顆。
甯有不具衆寶耶。
再探佛意。
重在發明大士與拔慈悲。
至于勸供持名。
意似稍緩。
可以略結。
況上既廣詳。
此宜略點。
廣略互顯。
勸意彌明。
不須疑也。
△大章第二結益。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
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
衆中八萬四千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持地結益。
似較本尊稱歎更深一層。
夫以大師之口。
贊迷弟子與拔慈悲至矣盡矣。
誰敢贊辭。
而持地忽然起座白佛。
有何智過于師。
能資師不足。
以呈露乎。
持地謂必衆生稱觀音名而後拔苦。
心念然後滅毒。
禮拜然後遂求。
供養然後現身與樂等。
則世之不能稱念禮供者。
大士皆不度矣。
豈大士之無緣慈悲哉。
須知即不稱念禮供。
但能聞今日說菩薩普門神力之經。
當知是人功德即不少矣。
但聞此經功尚不少。
何況持名心念乎。
又何況禮拜恭敬乎。
又何況盡力供養乎。
請問為得何等利益。
乃為不少聻。
若出三途生三善道功德則少。
若離六凡而證二乘功德亦少。
若棄小乘而入菩薩功德亦少。
畢竟聞經得何巨利。
方為不少。
如今現在法會。
聞佛說是普門品時。
衆中有八萬四千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直至成佛。
方為不少耳。
聞普門經者。
尚名字開解。
發無上道心。
何況持念禮供之五品。
相似。
究竟。
得無上正覺哉。
此持地以聞經之淺淺。
況持禮之深深。
初似推開佛所稱歎曰。
多不必得。
多不必得。
隻須聞此經名。
功至無上。
綽有超師之見。
次則以聞經淺益。
形出持禮深功。
則又有資師之功。
豈徒泛泛贅辭比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終)
多分鑒機。
欲與出世四教之法樂。
豈非是慈。
又如大雲者。
雲能含雨。
如世人雲皆望這朵雲裡雨。
即心含法雨。
言乃心之表。
即說心中所含法門。
如澍甘露雨。
音輪說法。
活人法身慧命如諸天不死甘露也。
當知此口音說教。
皆由大悲身戒久成。
大慈意雲久畜。
然後得以音輪弘化也。
△二正出三音皆與樂。
三音。
指法音。
喻音。
勝世間因緣音。
分二。
一念音與樂。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衆冤悉退散。
诤訟軍陣。
似牒前十二難之未盡。
念觀音力皆得退散。
文同拔苦。
而今科為與樂者。
以下正釋音字。
重在樂邊。
即普門與樂中。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之音。
此說法定在與樂。
故且名之。
若論正體與拔同時。
然不可以通難别。
既雲怖畏退散。
豈不歡樂。
△二正出三音。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此五個音。
皆指定大士而為說法之音。
所說之法。
定指妙法。
不可因有觀其音聲之句。
誤判為衆生之音。
若作機感之音。
文義俱失。
妙音即中實谛觀之音。
能弘妙法。
而中機不多。
大士出假度生。
又當遍觀世間機宜何如。
分别藥病。
如塵若沙。
悉皆知已。
方以法音而教化之。
此俗谛出假音也。
梵。
淨也。
真空慧觀當前。
直顯真谛。
則煩惱染污盡淨無餘。
如雲真谛者泯一切法。
此是大士以圓妙三谛三觀之法音。
以弘如來法說周中之妙法。
遍化衆生令得開示悟入之樂也。
海潮音是譬喻。
海中之潮極有信準。
斷不前後失時。
大士說法。
妙逗機宜。
斷不先後差機。
若機未叩而先說。
機已過而不說。
則如初一十五應子時潮者。
而反在已未二時。
失信差機矣。
今大士法音。
如洪鐘在架。
有叩即鳴。
明鏡當台。
有形即現。
不先不後。
準逗機宜。
喻如海潮也。
大士以此喻音。
弘如來喻說周之妙法也。
勝彼世間音者。
如來又恐衆生不解大士說法當機。
與拔無爽之音。
故放下法喻。
而直示之曰。
總是大士應求之音。
勝如你輩世間人之音言也。
世人侵諾者必寡信。
人或以緩急求濟。
雖口允而心不與。
或患難求救。
雖口佯應而不為排難解紛。
雖有好言好語。
以祝頌與樂。
而終不與焉。
此世間人之音聲也。
大士則不然。
人有苦難呼求。
求而即拔。
人稍修行求樂。
樂即遍與。
如今長行中所雲者是也。
非發願時皆許與拔。
及至幹求皆了無實濟之世間虛語人也。
大士以此勝世間因緣之法音。
以弘如來過去塵點世界。
王子覆講因緣之妙法也。
蓋此品既屬流通獨妙之人法。
不可漫指散釋。
良由大士東來。
說法度生。
具此三種妙音。
故能弘通本尊三周妙法。
況此音聲。
正逗娑婆世界耳根最利之衆生。
故又宜在娑婆弘妙法。
以度群生。
非他菩薩能企及也。
△三重結持供二。
一結勸持名。
二結勸禮供。
長行中拔七難等苦已。
即結勸持名。
普門與樂已。
即結勸禮供。
今直待孤起觀音完後。
方總出前二結。
故雲重結。
良由别釋觀音。
秪足上與拔慈悲二端。
非别說他事。
故得待完總結。
于義無隔也。
今初。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苦惱死厄能作依怙故須常念。
即是結上勸持拔苦矣。
△二結勸供禮。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慈眼視生是與樂。
福聚如海能與樂。
故應頂禮。
是勸禮供。
即是頌上與樂勸供矣。
問。
長行雲供養。
今雲頂禮。
雲何通。
答。
供養該四事。
該獻珠頂禮恭敬等法。
前雲供養。
乃舉其總。
今雲頂禮。
乃舉供養中之别。
總别互出。
義則一也。
問。
長行派勸。
今何總結。
答。
派勸總勸。
于義無妨。
但前後稍移。
彌覺隽永。
又以見說法融通。
辯才無礙。
不堕騃實之譏也。
問。
長行中二章各出。
前有較量。
後明獻供。
何等鄭重委悉。
今何幾句而已。
答。
如來說法。
隻貴義顯。
不論多少。
所謂多亦四德。
少亦四德。
廣亦般若。
略亦般若。
明珠一顆。
甯有不具衆寶耶。
再探佛意。
重在發明大士與拔慈悲。
至于勸供持名。
意似稍緩。
可以略結。
況上既廣詳。
此宜略點。
廣略互顯。
勸意彌明。
不須疑也。
△大章第二結益。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
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
衆中八萬四千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持地結益。
似較本尊稱歎更深一層。
夫以大師之口。
贊迷弟子與拔慈悲至矣盡矣。
誰敢贊辭。
而持地忽然起座白佛。
有何智過于師。
能資師不足。
以呈露乎。
持地謂必衆生稱觀音名而後拔苦。
心念然後滅毒。
禮拜然後遂求。
供養然後現身與樂等。
則世之不能稱念禮供者。
大士皆不度矣。
豈大士之無緣慈悲哉。
須知即不稱念禮供。
但能聞今日說菩薩普門神力之經。
當知是人功德即不少矣。
但聞此經功尚不少。
何況持名心念乎。
又何況禮拜恭敬乎。
又何況盡力供養乎。
請問為得何等利益。
乃為不少聻。
若出三途生三善道功德則少。
若離六凡而證二乘功德亦少。
若棄小乘而入菩薩功德亦少。
畢竟聞經得何巨利。
方為不少。
如今現在法會。
聞佛說是普門品時。
衆中有八萬四千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直至成佛。
方為不少耳。
聞普門經者。
尚名字開解。
發無上道心。
何況持念禮供之五品。
相似。
究竟。
得無上正覺哉。
此持地以聞經之淺淺。
況持禮之深深。
初似推開佛所稱歎曰。
多不必得。
多不必得。
隻須聞此經名。
功至無上。
綽有超師之見。
次則以聞經淺益。
形出持禮深功。
則又有資師之功。
豈徒泛泛贅辭比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