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
關燈
小
中
大
請觀音經中天人丈夫觀世音。
大梵深遠觀世音。
皆現為君主。
以對治自尊之臣民者。
楞嚴雲彼四禅中五淨居人。
及彼天王。
但有欽聞而無瞻見。
良由皆大權菩薩示現其中故也。
稽此處示現。
即足以消彼經疑心矣。
人道中男女貴賤畢現者。
正若能整心慮趣菩提。
惟人道為能耳。
況人間苦樂相間。
有書般若儆念無常。
發心不定。
十界機心俱在人中。
人可證成。
人是現見。
大士既到人間說法。
故多現人身也。
然此三十二應。
略舉其端。
若論大士普門示現。
如大悲雲現千手眼。
楞嚴雲八萬四千身手。
不可涯量。
秪如為金嬰妻。
馬郎婦。
唐文皇蚶内。
唐代宗卵中。
馮巨區豬齒臼化身。
又豈數端而能盡普門自在哉。
○普門與樂之後結勸供養者。
亦未嘗不具三業。
大供養之大事猶宜勇為。
何況心念口稱之次者。
而不當精進哉。
前則較持名之淺淺以況身意之深深。
今則舉供養之巨大。
以該心口之次貳。
說法巧妙。
莫過此矣。
應知前持名中以六十二億恒沙菩薩以較觀音一位。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今觀供養中何不出較量一端耶。
須知以地住之無盡意菩薩。
猶以曆劫修感法門璎珞。
而供觀音。
求其愍庇。
則知供餘菩薩。
與供觀音大士之福。
不啻霄壤什百之不可思議矣。
又複以璎珞上供。
隻财施耳。
無盡意何得雲受此法施珍寶璎珞耶。
蓋地住菩薩。
曆劫修行。
已入實報。
福慧俱隆。
故皆以法門珍寶嚴身。
如華嚴雲舍那珍禦之服。
法華雲璎珞長者。
豈非以功德珍寶莊嚴之法門身耶。
如世貧人。
夙不修福。
衣不遮身。
凍餒而死。
植福之人。
珠衣玉食。
是其例也。
然則頸珠之供。
即是以所修法門為施也。
此中觀音不受。
無盡再上。
乃假本尊一為緩頰。
而與受各得其正。
佛曰當愍無盡意及四衆八部受此璎珞者。
言無盡舍供非自邀福也。
欲引四衆八部仿效興供。
以與大士結緣。
以求大士與拔。
此無盡意之苦心也。
觀音汝當愍渠為衆之心。
受此璎珞。
故雲當愍無盡意也。
況今無盡意率先興供。
以引餘衆。
若大士不受。
則四衆八部目擊不受。
皆借口謂大士不受。
不肯興施。
不與大士結緣。
豈不永斷衆生善緣哉。
今勸觀音慨受供養。
則開衆生供養之門。
悉皆上行下效。
與聖結緣。
即有出生死之期矣。
故雲愍四衆八部受此璎珞。
此一勸足以見與者為人不為己。
悲心别白。
受者亦為人不為物。
與拔可行。
言既中理。
與受得正。
故觀音即時受之矣。
夫法身大士。
固與受之間。
皆為法為生。
而娑婆惡人。
極難遊化。
彼即從傍冷觑。
以見聖遇雲觀音之來。
如商估賈人。
賺我東土璎珞去矣。
觀音為遮惡人惡見。
不堕貪着。
即以還供二聖。
無盡意汝問雲何能遊娑婆為生說法。
此足以見大士能遊娑婆。
能化惡人之神力自在也。
△二别偈。
本是普門重頌。
今名别偈有二義。
一此非什師同時所翻。
至隋阇那笈多别譯故。
二非但重頌長行。
複有長頌與拔行願。
及别釋觀音二字。
并與長行出沒少異故。
律師雲自餘支品别偈。
蓋指此也。
分三。
一重頌經文。
二别釋觀音。
三重結持供。
初又二。
一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
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二答分二。
一雙标二。
一正标與拔二。
一觀音拔苦。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諸菩薩各有專修行門。
而觀音獨以大悲拔苦為行。
如大悲經十六願。
前之四弘以度衆生之苦為先。
而後六願全對治四趣之苦。
又如請觀音中六觀音對破六道。
大悲大慈師子無畏大光普照率以對治為主。
正歸拔苦。
故此句标前觀音拔苦也。
△二普門與樂。
善應諸方所。
标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可知。
△二長頌行願。
長。
餘也。
經文中但明與拔。
不出與拔之本。
今補出之。
故雲長也。
弘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誓願如十六願。
十二願。
及于寶藏佛時。
若有衆生稱我名字不得解脫者。
我誓不成正覺。
若有誦持大悲神咒。
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等。
侍佛即是行也。
如初遇古觀音如來。
發心成果以後。
同慈同悲。
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遇千光王靜住如來頓超八地等是也。
由久有如此行願之本。
方能現身無量與拔無方也。
前雲觀音行。
是果後拔苦。
今侍佛之行。
乃因中所修。
△二雙釋二。
一釋觀音拔苦三。
一總頌三業滅苦。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長行拔苦中呼名救七難。
心念滅三毒。
身禮遂二求。
今先總頌之曰。
聞名見身心念。
能滅諸有苦。
即免七難等苦。
由此七難二求。
約三障釋。
元通十界。
故雲諸有。
感觀音二十五王三昧。
遍拔二十五有三障。
直至于極。
故雲能滅。
大師于文句中約義以作三釋。
今于偈頌中宛出此義。
深見大師觀行即佛。
知如來秘藏之東土小釋迦也。
不空過三字。
即上福不唐捐句也。
既總頌三業拔苦已。
然後廣出口呼一端。
△二廣頌稱名救難。
廣者。
以長行但列七難。
今頌乃出十二。
故雲廣。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一)。
或漂流巨海。
魚龍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二)。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堕。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三)。
或被惡人逐。
堕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四)。
或值冤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五)。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六)。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七)。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于本人(八)。
或遇惡羅刹。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
大梵深遠觀世音。
皆現為君主。
以對治自尊之臣民者。
楞嚴雲彼四禅中五淨居人。
及彼天王。
但有欽聞而無瞻見。
良由皆大權菩薩示現其中故也。
稽此處示現。
即足以消彼經疑心矣。
人道中男女貴賤畢現者。
正若能整心慮趣菩提。
惟人道為能耳。
況人間苦樂相間。
有書般若儆念無常。
發心不定。
十界機心俱在人中。
人可證成。
人是現見。
大士既到人間說法。
故多現人身也。
然此三十二應。
略舉其端。
若論大士普門示現。
如大悲雲現千手眼。
楞嚴雲八萬四千身手。
不可涯量。
秪如為金嬰妻。
馬郎婦。
唐文皇蚶内。
唐代宗卵中。
馮巨區豬齒臼化身。
又豈數端而能盡普門自在哉。
○普門與樂之後結勸供養者。
亦未嘗不具三業。
大供養之大事猶宜勇為。
何況心念口稱之次者。
而不當精進哉。
前則較持名之淺淺以況身意之深深。
今則舉供養之巨大。
以該心口之次貳。
說法巧妙。
莫過此矣。
應知前持名中以六十二億恒沙菩薩以較觀音一位。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今觀供養中何不出較量一端耶。
須知以地住之無盡意菩薩。
猶以曆劫修感法門璎珞。
而供觀音。
求其愍庇。
則知供餘菩薩。
與供觀音大士之福。
不啻霄壤什百之不可思議矣。
又複以璎珞上供。
隻财施耳。
無盡意何得雲受此法施珍寶璎珞耶。
蓋地住菩薩。
曆劫修行。
已入實報。
福慧俱隆。
故皆以法門珍寶嚴身。
如華嚴雲舍那珍禦之服。
法華雲璎珞長者。
豈非以功德珍寶莊嚴之法門身耶。
如世貧人。
夙不修福。
衣不遮身。
凍餒而死。
植福之人。
珠衣玉食。
是其例也。
然則頸珠之供。
即是以所修法門為施也。
此中觀音不受。
無盡再上。
乃假本尊一為緩頰。
而與受各得其正。
佛曰當愍無盡意及四衆八部受此璎珞者。
言無盡舍供非自邀福也。
欲引四衆八部仿效興供。
以與大士結緣。
以求大士與拔。
此無盡意之苦心也。
觀音汝當愍渠為衆之心。
受此璎珞。
故雲當愍無盡意也。
況今無盡意率先興供。
以引餘衆。
若大士不受。
則四衆八部目擊不受。
皆借口謂大士不受。
不肯興施。
不與大士結緣。
豈不永斷衆生善緣哉。
今勸觀音慨受供養。
則開衆生供養之門。
悉皆上行下效。
與聖結緣。
即有出生死之期矣。
故雲愍四衆八部受此璎珞。
此一勸足以見與者為人不為己。
悲心别白。
受者亦為人不為物。
與拔可行。
言既中理。
與受得正。
故觀音即時受之矣。
夫法身大士。
固與受之間。
皆為法為生。
而娑婆惡人。
極難遊化。
彼即從傍冷觑。
以見聖遇雲觀音之來。
如商估賈人。
賺我東土璎珞去矣。
觀音為遮惡人惡見。
不堕貪着。
即以還供二聖。
無盡意汝問雲何能遊娑婆為生說法。
此足以見大士能遊娑婆。
能化惡人之神力自在也。
△二别偈。
本是普門重頌。
今名别偈有二義。
一此非什師同時所翻。
至隋阇那笈多别譯故。
二非但重頌長行。
複有長頌與拔行願。
及别釋觀音二字。
并與長行出沒少異故。
律師雲自餘支品别偈。
蓋指此也。
分三。
一重頌經文。
二别釋觀音。
三重結持供。
初又二。
一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
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二答分二。
一雙标二。
一正标與拔二。
一觀音拔苦。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諸菩薩各有專修行門。
而觀音獨以大悲拔苦為行。
如大悲經十六願。
前之四弘以度衆生之苦為先。
而後六願全對治四趣之苦。
又如請觀音中六觀音對破六道。
大悲大慈師子無畏大光普照率以對治為主。
正歸拔苦。
故此句标前觀音拔苦也。
△二普門與樂。
善應諸方所。
标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可知。
△二長頌行願。
長。
餘也。
經文中但明與拔。
不出與拔之本。
今補出之。
故雲長也。
弘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誓願如十六願。
十二願。
及于寶藏佛時。
若有衆生稱我名字不得解脫者。
我誓不成正覺。
若有誦持大悲神咒。
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等。
侍佛即是行也。
如初遇古觀音如來。
發心成果以後。
同慈同悲。
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遇千光王靜住如來頓超八地等是也。
由久有如此行願之本。
方能現身無量與拔無方也。
前雲觀音行。
是果後拔苦。
今侍佛之行。
乃因中所修。
△二雙釋二。
一釋觀音拔苦三。
一總頌三業滅苦。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長行拔苦中呼名救七難。
心念滅三毒。
身禮遂二求。
今先總頌之曰。
聞名見身心念。
能滅諸有苦。
即免七難等苦。
由此七難二求。
約三障釋。
元通十界。
故雲諸有。
感觀音二十五王三昧。
遍拔二十五有三障。
直至于極。
故雲能滅。
大師于文句中約義以作三釋。
今于偈頌中宛出此義。
深見大師觀行即佛。
知如來秘藏之東土小釋迦也。
不空過三字。
即上福不唐捐句也。
既總頌三業拔苦已。
然後廣出口呼一端。
△二廣頌稱名救難。
廣者。
以長行但列七難。
今頌乃出十二。
故雲廣。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一)。
或漂流巨海。
魚龍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二)。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堕。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三)。
或被惡人逐。
堕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四)。
或值冤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五)。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六)。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七)。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于本人(八)。
或遇惡羅刹。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