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
關燈
小
中
大
。
而大士亦于無量法門上以圓三觀了之皆是實相。
故能與拔無方。
故知法即門。
門即法。
普即妙。
妙即普。
無二無别。
如此之妙法。
非普門不能流通。
如此之普門。
方能流通如是之妙法。
則不同諸菩薩之各住一門。
而未必普遍者矣。
故雲流通獨妙之人法。
乃與正宗旨趣略同也。
若論十雙五隻。
具如玄記。
說文 正說中長行之文。
大師約三釋消經。
科段定義。
奚翅呂氏春秋。
千金不易一字。
今依祖師大段作兩章。
前是觀世音救苦。
後是普門與樂。
前拔苦竟。
結勸持名。
後普現竟。
結勸供養。
雖前後各有與拔三業。
今且約義大分。
如下重頌中亦隻與拔兩章。
即孤起頌中釋觀音二字。
亦約拔苦釋觀。
與樂釋音。
至别偈已完。
方總頌勸持勸供二義。
蓋與拔足以盡大士之慈悲。
不必更有别說也。
嘗推大士離安養來娑婆。
元欲接引堪忍衆生俱生安養。
現無量身而為說法。
與出世之樂。
是其本懷。
其如五濁罪重苦多。
先宜拔苦。
所謂病急必先治其表也。
況此邦下劣。
名為堪忍。
苟非大難大苦。
隻耽粗獘五欲。
以之為樂。
不能回心向道。
必至水火刀賊。
大難臨頭。
無可如何。
方思求救大士。
若大士因其平日怠惰。
至苦方求。
而不為救拔。
則此頑冥衆生。
永無發心脫苦之期。
又非大士度苦普門。
故大士因其急難一稱。
則為大士悲心所緣。
即令脫苦。
如水在盆中。
月在天上。
而感應道交。
成機感因緣。
由此一脫苦後。
便能志心皈向。
緩予法樂矣。
則大士豈不欲即與天下蒼生之樂哉。
勢未可也。
即此拔苦之中。
亦必先其急者。
如入水入火。
乃報障已臨。
在劫在數。
命在須臾。
必無免理。
而卒呼大士。
如童子無知。
已堕水火。
心中既無相識之人。
亦無脫苦之法。
隻得号呼父母。
父母即行匍匐救之。
略不後時矣。
故拔七難在前。
至于内心三毒。
雖足害身招報。
當受現苦後苦。
事如稍緩。
故亦次之。
無男無女。
雖曰惡報。
猶身外事也。
特居拔苦之後。
再推大士來我娑婆。
意欲化我衆生斷愛纏。
出生死。
今此人求男求女。
全是貪愛膠粘。
留連生死之事。
大士何故返遂其求。
母乃失其東來本意乎。
是大不然。
蓋剛強世界。
愚癡衆生。
惡念易生。
善心難發。
大士多方求渠一點向善之機。
了不可得。
今因無後為不孝之大。
不舍資财。
則死與别人矣。
故欲求男女。
平日未嘗禮敬供養大士也。
因有私求。
暫加禮敬。
若大士鄙其愚癡。
而不遂其求。
則愚人惡心轉盛。
永與大士絕緣矣。
故遂其不正之求。
而引出向佛之心。
即可循循善誘。
漸令離苦與樂。
得出生死也。
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是諸菩薩之所不屑為。
而觀音獨能俯就之者也。
況大士久證智母三昧。
常與十方諸佛為法王子。
則又是大士普門中之所暇整。
所謂是集義所生者。
非無本而偶中之也。
且大士所開之門名普。
正如王将軍之武庫。
無一法而不具者。
若世人求男女而不與。
則失普門之名實矣。
良由世人求六度萬行。
五停四念。
事理禅定。
人間散善。
固皆與之。
即以愚愛心求纏縛事。
亦如洪鐘在架。
有叩即鳴。
千機并感。
雲湧泉落。
牛溲馬浡。
醫師并畜。
方得名之曰普門也。
○結勸持名中。
先總結三業以标持名。
次約偏圓較量以顯功德。
三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是結示。
先總結标持中雲。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者。
此有三意。
一由上持名恭念禮拜。
必得脫苦除毒遂求。
故雲若有衆生恭敬禮拜。
福不唐捐。
此一句是結前諸義。
是故皆應受持名号。
此一句是勸持。
當知前但雲恭敬禮拜必具持名。
次雲皆應受持名号。
必該恭敬禮拜。
結勸互出。
則互具可知。
蓋前既出身意二業。
讵有不具口業。
後但雲持名。
豈有不具二業。
是本尊說法之巧。
故各出一邊。
而令互具義顯也。
良由上來三業感叩。
福不唐捐。
即得三業妙應。
是故衆生皆應恭敬禮拜受持名号也。
不唐捐。
即如下别偈中。
聞名及見身心。
念不空過三字。
二者文句雲若言禮拜滿願。
自有禮拜不蒙滿願者。
何得雲不唐捐耶。
釋曰。
由心不志。
即未滿願。
禮拜之功。
冥資不失。
此如梵網中忏悔。
雖不見光見華。
亦得增益受戒。
是故應禮拜受持也。
三者。
問。
今以有難呼名。
有毒心念。
有求禮拜。
然後脫苦。
倘世人有無難無毒無求者。
則似不須禮念。
禮念亦無用無福矣。
答。
縱無難無求。
若有禮拜恭敬福不唐捐。
有求即遂。
固不徒棄。
無求禮念。
獲福彌勝。
故不唐捐。
良以有難稱名。
即能脫苦。
固須持禮。
即無難稱名。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受持名号。
有毒即除。
固宜恭敬。
無毒恭敬。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受持。
有求必遂。
固須禮拜。
無求禮拜。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禮念持名也。
則知有求者固當禮念。
無求者尤當禮念矣。
皆之一字。
乃普指天下衆生。
蓋有求有難而禮念者。
人不多得。
今以無求無難者念禮不唐。
則天下皆宜禮念受持名号矣。
故雲皆應。
問。
既通結三業。
以勸持禮。
何故至下但約持名。
以較功德耶。
答。
但一口業持名小善。
福尚無窮。
何況内心恭敬常念之功德乎。
又何況禮拜供養之功德乎。
有難有求而持禮之福尚是無窮。
何況無難無求。
修于日用尋常時之功德乎。
此如來說法巧妙。
但較持名小福。
足以況出念禮深功。
及無求亦修之恒德無量無邊矣。
○普門示現中。
天道但現幾尊天王。
人道巨細俱現者。
由天男天女等天民。
皆是凡夫修去。
着樂既深。
不念無常。
大士雖現入彼類。
彼不回心。
況天民以自感之樂為極。
别無忻慕佛法之心。
似乎無人如彼之意。
故大士現入彼類。
作渠君主。
超過此等。
而修證佛法以自威力。
普化臣民。
自然上行下效。
漸引歸心。
如
而大士亦于無量法門上以圓三觀了之皆是實相。
故能與拔無方。
故知法即門。
門即法。
普即妙。
妙即普。
無二無别。
如此之妙法。
非普門不能流通。
如此之普門。
方能流通如是之妙法。
則不同諸菩薩之各住一門。
而未必普遍者矣。
故雲流通獨妙之人法。
乃與正宗旨趣略同也。
若論十雙五隻。
具如玄記。
說文 正說中長行之文。
大師約三釋消經。
科段定義。
奚翅呂氏春秋。
千金不易一字。
今依祖師大段作兩章。
前是觀世音救苦。
後是普門與樂。
前拔苦竟。
結勸持名。
後普現竟。
結勸供養。
雖前後各有與拔三業。
今且約義大分。
如下重頌中亦隻與拔兩章。
即孤起頌中釋觀音二字。
亦約拔苦釋觀。
與樂釋音。
至别偈已完。
方總頌勸持勸供二義。
蓋與拔足以盡大士之慈悲。
不必更有别說也。
嘗推大士離安養來娑婆。
元欲接引堪忍衆生俱生安養。
現無量身而為說法。
與出世之樂。
是其本懷。
其如五濁罪重苦多。
先宜拔苦。
所謂病急必先治其表也。
況此邦下劣。
名為堪忍。
苟非大難大苦。
隻耽粗獘五欲。
以之為樂。
不能回心向道。
必至水火刀賊。
大難臨頭。
無可如何。
方思求救大士。
若大士因其平日怠惰。
至苦方求。
而不為救拔。
則此頑冥衆生。
永無發心脫苦之期。
又非大士度苦普門。
故大士因其急難一稱。
則為大士悲心所緣。
即令脫苦。
如水在盆中。
月在天上。
而感應道交。
成機感因緣。
由此一脫苦後。
便能志心皈向。
緩予法樂矣。
則大士豈不欲即與天下蒼生之樂哉。
勢未可也。
即此拔苦之中。
亦必先其急者。
如入水入火。
乃報障已臨。
在劫在數。
命在須臾。
必無免理。
而卒呼大士。
如童子無知。
已堕水火。
心中既無相識之人。
亦無脫苦之法。
隻得号呼父母。
父母即行匍匐救之。
略不後時矣。
故拔七難在前。
至于内心三毒。
雖足害身招報。
當受現苦後苦。
事如稍緩。
故亦次之。
無男無女。
雖曰惡報。
猶身外事也。
特居拔苦之後。
再推大士來我娑婆。
意欲化我衆生斷愛纏。
出生死。
今此人求男求女。
全是貪愛膠粘。
留連生死之事。
大士何故返遂其求。
母乃失其東來本意乎。
是大不然。
蓋剛強世界。
愚癡衆生。
惡念易生。
善心難發。
大士多方求渠一點向善之機。
了不可得。
今因無後為不孝之大。
不舍資财。
則死與别人矣。
故欲求男女。
平日未嘗禮敬供養大士也。
因有私求。
暫加禮敬。
若大士鄙其愚癡。
而不遂其求。
則愚人惡心轉盛。
永與大士絕緣矣。
故遂其不正之求。
而引出向佛之心。
即可循循善誘。
漸令離苦與樂。
得出生死也。
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是諸菩薩之所不屑為。
而觀音獨能俯就之者也。
況大士久證智母三昧。
常與十方諸佛為法王子。
則又是大士普門中之所暇整。
所謂是集義所生者。
非無本而偶中之也。
且大士所開之門名普。
正如王将軍之武庫。
無一法而不具者。
若世人求男女而不與。
則失普門之名實矣。
良由世人求六度萬行。
五停四念。
事理禅定。
人間散善。
固皆與之。
即以愚愛心求纏縛事。
亦如洪鐘在架。
有叩即鳴。
千機并感。
雲湧泉落。
牛溲馬浡。
醫師并畜。
方得名之曰普門也。
○結勸持名中。
先總結三業以标持名。
次約偏圓較量以顯功德。
三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是結示。
先總結标持中雲。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者。
此有三意。
一由上持名恭念禮拜。
必得脫苦除毒遂求。
故雲若有衆生恭敬禮拜。
福不唐捐。
此一句是結前諸義。
是故皆應受持名号。
此一句是勸持。
當知前但雲恭敬禮拜必具持名。
次雲皆應受持名号。
必該恭敬禮拜。
結勸互出。
則互具可知。
蓋前既出身意二業。
讵有不具口業。
後但雲持名。
豈有不具二業。
是本尊說法之巧。
故各出一邊。
而令互具義顯也。
良由上來三業感叩。
福不唐捐。
即得三業妙應。
是故衆生皆應恭敬禮拜受持名号也。
不唐捐。
即如下别偈中。
聞名及見身心。
念不空過三字。
二者文句雲若言禮拜滿願。
自有禮拜不蒙滿願者。
何得雲不唐捐耶。
釋曰。
由心不志。
即未滿願。
禮拜之功。
冥資不失。
此如梵網中忏悔。
雖不見光見華。
亦得增益受戒。
是故應禮拜受持也。
三者。
問。
今以有難呼名。
有毒心念。
有求禮拜。
然後脫苦。
倘世人有無難無毒無求者。
則似不須禮念。
禮念亦無用無福矣。
答。
縱無難無求。
若有禮拜恭敬福不唐捐。
有求即遂。
固不徒棄。
無求禮念。
獲福彌勝。
故不唐捐。
良以有難稱名。
即能脫苦。
固須持禮。
即無難稱名。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受持名号。
有毒即除。
固宜恭敬。
無毒恭敬。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受持。
有求必遂。
固須禮拜。
無求禮拜。
福不唐捐。
是故皆應禮念持名也。
則知有求者固當禮念。
無求者尤當禮念矣。
皆之一字。
乃普指天下衆生。
蓋有求有難而禮念者。
人不多得。
今以無求無難者念禮不唐。
則天下皆宜禮念受持名号矣。
故雲皆應。
問。
既通結三業。
以勸持禮。
何故至下但約持名。
以較功德耶。
答。
但一口業持名小善。
福尚無窮。
何況内心恭敬常念之功德乎。
又何況禮拜供養之功德乎。
有難有求而持禮之福尚是無窮。
何況無難無求。
修于日用尋常時之功德乎。
此如來說法巧妙。
但較持名小福。
足以況出念禮深功。
及無求亦修之恒德無量無邊矣。
○普門示現中。
天道但現幾尊天王。
人道巨細俱現者。
由天男天女等天民。
皆是凡夫修去。
着樂既深。
不念無常。
大士雖現入彼類。
彼不回心。
況天民以自感之樂為極。
别無忻慕佛法之心。
似乎無人如彼之意。
故大士現入彼類。
作渠君主。
超過此等。
而修證佛法以自威力。
普化臣民。
自然上行下效。
漸引歸心。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