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

關燈
天台後學 靈耀 說 說題 此品乃流通本尊獨妙之人法。

    故與正宗旨趣略同。

    夫世尊欲普暢妙法于世間。

    先普觀世間根機可否。

    然後施以妙音。

    如華嚴略拟。

    鹿苑密露。

    方等對說。

    般若帶明。

    既至靈山。

    可以普開十世界人同歸獨妙矣。

    又觀世間機宜有上中下别。

    佛則複以法譬因緣之音。

    大開方便之門。

    則知如來欲開獨妙。

    事不率爾。

    委觀世機。

    方伸開導。

    今流通獨妙大士。

    正能仰體聖儀。

    先觀世機方逗法音。

    如下别偈釋音中。

    以三種音流通三周妙法。

    故名觀世音也。

     觀。

    是大士本有大光明藏。

    般若圓照。

    意密鑒機也。

    世。

    是身密普現。

    如華嚴十身相好。

    論依正兩種十身。

    則有國土身。

    世界身。

    如今經應以佛世界身得度者即現佛世界身。

    應以九世界身得度者即現九世界身。

    總是大士以法界無礙身雲。

    入不思議無記化化禅。

    法身普現群生前也。

    音。

    是大士四無礙辯才。

    普為衆生說。

    法能令聞法音者皆得解脫。

    所謂文門即解脫。

    口密說法也。

    此三德三密乃大士久修久證之中道應本。

    雖由三觀修克。

    若作一句呼之。

    可指圓中應本。

    既得中道應本。

    便可于俗谛門頭。

    妙假施設遍化衆生。

    而化衆生處。

    不出慈悲與拔。

    若觀字作一句。

    世音二字作一句。

    此即大士寂而常照。

    普鑒象馬牛羊鐘鈴鑼鼓男子女人二乘菩薩十世界感叩音聲而皆令解脫。

    此即大士于散提岚界寶藏佛所發願。

    凡世間衆生呼我名字不得脫苦者。

    我誓不成正覺。

    大悲經中皆應志心稱念我之名字。

    今經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楞嚴下與法界衆生同一悲仰。

    拔苦悲觀也。

    若觀世二字作一句讀。

    音字作一句讀。

    則是大士遍觀十世間機宜差别。

    然後随機逗法。

    此如今經應現何世間身得度者。

    即現何世間身而為說法令得解脫。

    乃先以意密鑒機。

    後以口輪說法。

    楞嚴雲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與樂慈觀也。

    要之假觀度生。

    俗谛設化。

    總不外乎慈悲與拔耳。

    然世有但稱觀音菩薩。

    觀音大士。

    而略去中間一世字者。

    亦足盡大士之德也。

    蓋此觀字即大士初修一心三觀。

    而音之一字即三谛一境。

    所謂常境無相。

    常智無緣。

    名字解此。

    觀行修此。

    乃至始本一合。

    始本雙忘。

    則三谛三觀三非三。

    舉一即三三即一。

    谛觀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

    如楞嚴中初于古觀音如來時禀受從聞思修入三摩提。

    初于聞中入流忘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盡聞聞所聞盡。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乃以所聞之音為境。

    用圓觀觀之。

    直破十界五住之真空蕩相觀也。

    問。

    空觀隻破四住六凡。

    今雲寂滅現前。

    則遮則法爾空中矣。

    何得但言空觀蕩相耶。

    答。

    别家次第三觀。

    藏通入道空觀。

    則但破四住六凡。

    今大士所修。

    乃圓妙谛觀。

    空則十界俱空。

    立則十界俱立。

    即如三谛。

    亦雲真谛者泯一切法。

    豈但偏真小空而已哉。

    故此圓空當前。

    不但破四住。

    亦破無明。

    不但破六凡。

    亦破十界。

    方得謂之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也。

    秪如初釋觀世音三字。

    即中實應本。

    亦豈次第但中乎哉。

    良由大士具此圓妙盛德。

    故加以觀世音三字美名也。

    成如是妙觀之人。

    出如是圓妙之音。

    故能流通如來妙法。

    豈他人所能比拟耶。

     ○菩薩者。

    大士既具圓德則與佛孱齊。

    況過去已為正法明如來。

    不應仍就菩薩之位。

    菩薩乃師弟中之弟位。

    如君臣中之臣位。

    父子中之子位也。

    此有二意。

    一是大士之撝謙。

    蓋本師亦名觀世音。

    秪因箕裘克紹盂圓水圓。

    故亦名觀世音。

    然如父在子不敢稱老。

    故謙居子位。

    又複現在安養世界作寶池内紹。

    宜居子位。

    今來娑婆。

    雖雲是客。

    既來輔化。

    同列弟子。

    不甯若是。

    楞嚴雲。

    願于十方諸佛位下作法王子。

    則是大士素心謙退。

    坎德自居。

    不同世人之貢高憍慢矣。

    二是大士之慈悲。

    蓋居佛位則尊而高。

    難于與拔。

    如天子深居九重之内。

    雖有洪恩大赦。

    欲遍及蒼生。

    其如君赦則官不赦。

    官赦則吏不赦。

    若有帑賜。

    士大夫之所匿。

    厮養士之所竊。

    下民不能親炙上德矣。

    故古之大人有抱恨不曾身為縣令者。

    大士身既佛已。

    然似薄天子而不為。

    甘居菩薩之位。

    以遍拔衆生之苦。

    遍與衆生之樂。

    如楞嚴大悲。

    今經所雲。

    是能實能權。

    能上能下。

    能進能退。

    能诎能信。

    如君子不器。

    左右具宜。

    又與釋迦同其大權自在。

    無施不可之妙能。

    不同亢龍無首。

    能上不能下。

    能進不能退之拘拘小聖作為也。

     ○普門品。

    諸菩薩自行化他。

    皆各住一法門。

    如文殊以智為門。

    普賢以行為門等。

    今大士之門名普者。

    正與教主妙法宛同。

    蓋教主所證所施之法門難解難入稱之為妙者。

    以其非頓非漸非秘密不定非藏通别圓。

    非阿含四門俱入清涼池。

    非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之朱雀門中不妨庶民出入。

    非華嚴曆别之五十三知識門。

    非四十二字門。

    非八萬四千陀羅尼三昧波羅蜜法門。

    而衆生感叩。

    則如來不妨施頓施漸施秘密不定施藏通别圓。

    乃至施八萬四千陀羅尼三昧波羅蜜法門。

    又不妨即頓即漸即秘密不定即藏通别圓。

    乃至即八萬四千波羅蜜法門。

    故稱之曰妙。

    大士所修所施之法與拔苦樂。

    而稱之曰普者。

    亦以此門非大非小非方非圓非頓漸秘密不定乃至非八萬四千陀羅尼三昧波羅蜜門。

    而能随機感叩。

    不妨開大小方圓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别圓。

    乃至八萬四千三昧陀羅尼之法門。

    以遍拔法界之苦。

    遍與法界之樂。

    遍應衆生之求。

    當知若住定一法一門。

    即不能遍逗普應。

    雖不住着一門。

    又非無本可據者。

    故不妨即大小方圓頓漸秘密不定即藏通别圓。

    即四門俱入。

    即朱雀門不礙庶民出入。

    乃至即八萬四千陀羅尼正受波羅蜜法門。

    故稱之曰普。

    釋尊于三千性相法上以圓三觀了之。

    皆是實相。

    故能卷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