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

關燈
問七寶出處。

    其本何耶。

    答按觀佛三昧經。

    有金翅鳥。

    名正音伽樓羅王。

    命終已後。

    火起焚之。

    餘悉灰滅。

    唯有心在。

    難陀龍王。

    取此鳥心。

    為明珠。

    輪王得。

    名如意寶珠。

    餘經不言。

    複傳釋雲。

    輪珠二寶。

    天帝所有。

    下應輪王。

    象是善住龍王。

    五百子中之一子也。

    馬亦天帝之龍馬。

    象女臣兵三。

    亦皆天帝之臣妾也。

    後之五寶。

    下生閻浮。

    以應輪王。

    輪王化息。

    還無皈天。

    餘二但從天中應下。

    問尼乾子經雲。

    如帝釋王與。

    豈不相違。

    答諸教對機。

    說各有異。

    亦應無失。

    問王之千子。

    其德雲何。

    答尼乾子經。

    輪王千子。

    身體洪壯。

    勇猛雄傑。

    降伏世間。

    随順王命。

    能護大法。

    随順法行。

    心能慈愍。

    一切衆生。

    廣會諸教。

    及餘門義。

    具如章辨。

     疏三種魔類者。

    分段變易。

    各有三種。

    故品三類。

    由經但言三魔。

    故疏言三。

    天魔别說。

    故言并也。

     疏六恒住者。

    謂阿羅漢而住六境。

    無喜憂等。

    故大論第五十雲。

    謂阿羅漢。

    諸漏永盡。

    于六恒住常無間。

    多分安住。

    謂眼見色已。

    不喜不憂。

    安住上舍。

    正念正知。

    如是耳聞聲已。

    鼻嗅香已。

    舌嘗味已。

    身覺觸已。

    意了法已。

    不喜不憂。

    安住上舍。

    正念正知。

     疏二乘聖者至全破分破等者。

    有學分除。

    無學全破。

    二乘不能任運畢竟除于天魔。

    故但言三。

    下言四者。

    約其加行。

    及暫時說。

    疏破魔先後者。

     疏亦名蓮華者。

    此釋伏難。

    難言。

    二乘破分段。

    而賜法華。

    菩薩破變易。

    何不賜法華。

    故今雲。

    無量經即是法華。

     經若于夢中等者。

    問外境本無。

    夢因何起。

    答假餘緣力。

    雖無實境。

    夢心得起。

    故智度論第六雲。

    有五種夢。

    一熱氣多。

    多夢見火。

    見黃見赤。

    二冷氣多。

    多見水見白。

    三風氣多。

    多見飛見黑。

    四所聞見事多。

    思惟念故。

    則夢見。

    五天與夢。

    而欲令知未來事故。

    今經所明。

    即是第五。

    縱佛菩薩加之令夢。

    亦第五收。

    類相似故。

     湧出品 經他方國土諸來菩薩等者。

    問此等菩薩。

    何時而至。

    經之上下。

    無文辨故。

    答有義。

    塔品命持經人。

    故諸菩薩。

    應命欲持。

    至此方矣。

    又釋。

    即無量義經會中菩薩。

    經家舉勝。

    是以經首而不列歎。

    或是妙音普賢二士所從之衆。

    問湧出品後。

    妙音等方至。

    雲何八恒。

    是彼徒耶。

    答理實妙音等。

    湧出前至。

    而集經者。

    排其次第。

    安在于後。

    若不爾者。

    妙音等本旨。

    欲聽法華。

    及至此方。

    說經宗已訖。

    來作何為。

    以此故知。

    湧出之前。

    早已來矣。

    議曰。

    初釋省非。

    後二不如。

    思之。

     經止善子不須汝等者。

    問縱彼持經。

    何傷不許。

    答有義。

    他方菩薩。

    非釋迦所化。

    不得顯釋迦壽量。

    是故止之。

    此土菩薩。

    是釋迦所化。

    得顯釋迦壽量。

    故即許之。

    疏釋如文。

    議曰。

    與本疏釋。

    言雖有别。

    意相似矣。

    問疏雲為顯佛化功能者。

    豈可欲自炫德。

    而止他乎。

    答若不顯自功。

    諸疑不起。

    疑既不有。

    因何顯佛壽量長遠。

    為斯止他。

    非欲自炫。

     經此界虛空中住者。

    問既言虛空。

    即金輪下。

    雲何得是此界攝耶。

    答此界勢分。

    亦此界攝。

    如律結界之勢分。

    遠近而分。

    亦屬近界。

     經少病少惱者。

    問病惱何别。

    而俱問耶。

    答身心異也。

    故智度論雲。

    随世俗法。

    有二種問辭。

    一問訊心。

    名為少惱。

    二問訊身。

    名為少病。

     經乃不識一人者。

    問彌勒妙覺當成。

    薰習已遠。

    雲何此衆。

    不識一人。

    答據真實理。

    無彼此相。

    彼此相無。

    故不得言。

    我識于彼也。

    或諸法離言。

    未可語之。

    識與不識。

    或依示相。

    故下經雲。

    新發意菩薩。

    或不信受。

    明已信知。

    亦兼識矣。

    有義。

    踴出菩薩。

    為開法身之相。

    法身非十地所了。

    故言不識一人。

    議曰。

    意明不識能開之人。

    不明所開法身之體。

    不識法身。

    何關踴出菩薩之事。

     疏于此伽耶處至此城亦爾者。

    或伽耶名。

    往已有矣。

    久已在此。

    成道化生。

    下彌勒疑。

    為言今世。

    居伽耶城。

    成道化也。

    故揲為問。

     疏佛言不虛四無謬者。

    不妄說四事。

    名四無謬。

    故天親般若論雲。

    以如來實智。

    不妄說佛菩薩小乘大乘受記之事。

    所以經雲。

    如來是真語。

    實語。

    如語。

    不異語。

    如次說四。

    說彼小乘苦谛等法。

    唯是谛故。

    名不妄說小。

    說大乘者。

    說法無我真如故。

    名不妄說大。

    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受記故。

    名不妄說受記。

    問何故如來有此四語。

    答按功德施菩薩釋雲。

    以世間中求名利者。

    于上人法。

    未證言證。

    言證佛異彼人。

    故說真語。

    複有貪欲。

    情多憍妄。

    曾獲神通。

    自知已失。

    有人來問。

    但雲先得。

    遠離是心。

    說于實語。

    又有修得世間之定。

    心暫不生。

    相同寂滅。

    而向人說。

    我證涅槃。

    求除此謬。

    故說如語。

    以諸凡夫。

    于乾闼婆城等。

    如其所對。

    如是取着。

    名為異如。

    諸佛不然。

    是故說不異如語。

    凡夫所取。

    城等非城等。

    有名為異。

    如來所證。

    非虛妄有不诳性。

    故名不異如。

    又約如來證四谛理。

    說于四谛。

    而無虛謬。

    如次名真語等也。

     壽量品 疏于第一乘至增上慢者。

    不集善者。

    不集大乘善根故。

    論雲。

    于第一乘。

    不集善根。

    故言不取。

    為第一者。

    釋于此人。

    成于颠倒。

    增上慢之所以。

    今昔二時。

    皆未集故。

    名為不集。

     疏且除八障者。

    問對治行相。

    雲何得知。

    答按莊嚴論。

    略而言之。

    一除輕佛障者。

    謂有有情。

    見于如來。

    始生王宮。

    道樹成佛。

    蕰道時近。

    疑無種智。

    生輕蔑想。

    為治此人。

    故大乘經。

    說往昔毗婆屍佛。

    即我身是。

    約平等意。

    故作斯說。

    二餘輕法障者。

    謂有衆生。

    取于釋典。

    粗文淺義。

    非不解生。

    遂于佛教。

    生鄙淺心。

    輕而蔑之。

    為對治此。

    故大乘說。

    于無量恒河沙佛所。

    修大乘行。

    乃能生解。

    言生解者。

    生證解也。

    依别義意。

    故作斯說。

    三除懈怠障者。

    謂有有情。

    雖已發心。

    謂行難修。

    而生懈怠。

    不肯進習。

    為對此人。

    故大乘說。

    郁生安樂。

    及稱無垢月光佛名。

    決定當得。

    據别時意。

    作斯說也。

    四除少善等障者。

    謂有有情。

    已修少行。

    謂有所得。

    便生足想。

    更不進趣。

    為治此人。

    故大乘中。

    于一善根。

    或贊或毀。

    冀令衆生。

    不執一法。

    生喜足心。

    令遍修善。

    依意樂意。

    故作斯說。

    五除貪行障者。

    謂有有情。

    貪此穢土五塵境界。

    而不修習勝妙之因。

    為治斯執。

    故大乘說。

    諸佛國界極妙樂事。

    而令求趣。

    六除慢行障者。

    謂有有情。

    恃己高貴。

    見佛居穢刹。

    身命俱短。

    及諸下事。

    便輕慢之。

    為治斯過。

    故大乘說。

    身命修長。

    國界嚴麗。

    諸德圓明。

    無有可惡。

    七除悔行障者。

    謂有有情。

    輕佛法僧。

    恒生追悔。

    悔為修善。

    敬崇等事。

    障修勝善。

    故大乘說。

    于佛菩薩起不饒益事。

    得生善道。

    況修善乎。

    冀修勝善。

    八除不定障。

    如疏可知。

    問除前四障。

    見四意趣。

    雲何得言。

    對治秘密之所治耶。

    答意趣别分。

    四秘密中。

    但第三攝。

    開合異也。

    若爾。

    意趣秘密何殊。

    答有二釋。

    一雲。

    意趣約彼能說者意趣。

    秘密據彼所說難解。

    二雲。

    謂能化者。

    遠方便中。

    先須觀他所化根器。

    宜以何法。

    而攝受之。

    故名意趣。

    後親對機。

    善巧方便。

    說法開悟。

    名為秘密。

    良由如來意趣善巧。

    有方便故。

    依秘密義。

    對彼根宜。

    有益便說。

    故所設教。

    皆名秘密。

    意趣是能說。

    秘密是所說。

    遠觀根性。

    近設方便。

    依秘密義。

    趣秘密教。

    故二别也。

    議曰。

    廣略不同。

    大意無别。

    問疏列八障。

    第二與莊嚴等行相。

    何故不同。

    答應疏寫誤。

    或疏意雲。

    勝觀如來。

    既即我身。

    明所有法。

    亦為秘妙。

    不如初釋。

     疏轉變秘密等者。

    于能诠字。

    所诠義中。

    轉變顯義。

    為此密義。

    又轉诠顯了義字變。

    目密義故。

    無性論雲。

    謂于字義。

    轉變差别。

    言覺不堅等者。

    謂即調柔。

    無散亂定。

    名為不堅。

    能于此定。

    起堅固慧。

    故雲為堅。

    為彼散亂。

    令心剛逸。

    名之為堅。

    定異于彼。

    故名不堅。

    問不堅之名。

    自目于定。

    何名轉變。

    複稱秘密。

    答不堅之名。

    俱目定散。

    目散義顯。

    目定義隐。

    何所以者。

    謂散亂者。

    于境馳流。

    不專守一。

    世共所知。

    故名為顯。

    若彼定心。

    而專一境。

    不堅義微。

    唯善解法者。

    知定調柔。

    有不堅義。

    非世共知。

    故名為密。

    以彼顯言。

    诠此隐義。

    故名轉變。

    準理而言。

    定散俱名堅不堅矣。

    若也真實專守一境。

    名之為堅。

    即唯定矣。

    若馳流散動。

    令心剛逸。

    名之為堅。

    即散亂也。

    若性調柔。

    名不堅者。

    即在于定。

    不能專境。

    非真實故。

    名為不堅。

    即是散亂。

    故對法雲。

    堅有二義。

    一真實。

    二散動。

    由此散動。

    令心剛逸。

    故亦名堅。

    無性論雲。

    剛強流散。

    說名為堅。

    非此堅故。

    說名不堅。

    即是調柔。

    無散亂定。

    二論影說。

    故知定散具堅不堅。

    妄執有為常樂我淨。

    名為颠倒。

    若人于此颠倒之中。

    解知無彼常樂我淨。

    名為善住。

    為利有情。

    長時精勤。

    修難行行。

    為彼劬勞。

    疲倦所逼。

    名煩惱所惱。

    由前三句。

    行而不廢。

    得于諸佛三菩提義。

    名為最上。

    有義。

    覺不堅為堅。

    謂如意足。

    善住于颠倒。

    謂四念住。

    極煩惱所惱謂四正勤。

    由正勤故。

    為諸有情。

    受諸難苦。

    是故精進。

    名極煩惱。

    準思作。

    餘同于前。

     疏他報化身俱名生者。

    随衆所宜。

    數現生故。

    得生身名。

     疏二應身非化生至一應身者。

    問準何得知。

    四善根人。

    見于大千。

    一應佛耶。

    答雖未見文。

    以理言之。

    固應有也。

    如十地别。

    他受用身。

    各各不同。

    資糧加行。

    位既不同。

    所應佛身。

    何故不異。

    準斯形量。

    大小亦别。

    問資糧位有四十心别。

    亦應佛身。

    應不一種。

    答取大位别。

    不依一一少分不同。

    即令身異。

    四十總名資糧位故。

     疏十佛至随其所應三身所攝者。

    釋曰。

    化身現于樹下成道。

    名現等覺。

    以願乘通。

    化一切生。

    名弘誓願。

    百劫修業。

    招王宮身。

    相好之報。

    名業異熟。

    縷素等像。

    名為住持。

    法身自體。

    名法界佛。

    第八無漏。

    名為心佛。

    大定之身。

    名為定佛。

    自受用身。

    從本種姓。

    三劫修成。

    名本性佛。

    随彼地上。

    所樂不同。

    現身有異。

    名随樂佛。

    初五化身。

    住持似化。

    故化所攝。

    第六法身。

    後四受用。

    或初五化身。

    次二法身。

    後三受用。

    或第一第二。

    第四第五。

    四是化身。

    第六七九三是法身。

    第九佛地。

    名本性佛。

    法身為本。

    其義顯故。

    第三八十三是受用。

    受用酬因。

    名異熟佛。

    名義符會。

    化身化應。

    以為業報。

    理不明着。

    且随相增。

    分為三釋。

     疏楞伽經至蕰界入等者。

    按四卷楞伽第一雲。

    法佛者離心自性者。

    釋法佛所說之法。

    離妄想心。

    自性相法。

    即離能緣所緣自性相也。

    又雲。

    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者。

    釋自覺。

    謂自悟智所證之理。

    名所緣境。

    建立自覺所證之法。

    以為法佛所說之法。

    言施作者。

    即是說也。

    舉能證者。

    而顯法佛說法所以。

    又雲。

    法佛者離攀緣。

    釋。

    離諸妄想攀緣心也。

    又雲。

    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

    相滅者。

    釋由離攀緣心故。

    一切妄想。

    諸根量相等。

    皆悉滅也。

    問夫言說法。

    假文名等。

    既離攀緣。

    諸相寂然。

    雲何名說。

    答說法本意。

    令他生解。

    法佛為境。

    令菩薩等。

    根本智生。

    故名為說。

    所以經雲。

    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又雲。

    法依佛說一切法者。

    釋即報佛也。

    依法身起。

    名法依佛。

    即他受用。

    名為報身。

    非自受用。

    自受用身。

    不說法故。

    有雲。

    法依佛者。

    即是化身。

    此義不然。

    下文自說化佛相故。

    又雲。

    入自共相者。

    釋。

    五蕰等法。

    各異名自。

    苦無常等。

    通貫諸法。

    名為共相。

    問貫何法。

    答四雖名共。

    貫有寬狹。

    苦是有漏法之共相。

    漏皆苦故。

    無常一切有為共相。

    諸造作者。

    皆無常故。

    空無我二。

    是一切法之共相也。

    一切諸法。

    皆無有我我所故。

    故大般若經四百一十三雲。

    苦是有漏法共相。

    無常是有為法共相。

    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

    問五蕰何故。

    名自相耶。

    答相不互通。

    故名自相。

    故大般若經四百一十三雲。

    變礙是色自相。

    領納是受自相。

    取像是想自相。

    造作是行自相。

    了别是識自相。

    共成一身。

    故名共相。

    此不然矣。

    無文義局。

    複言。

    入者解也。

    解自共相。

    是自心現。

    或入者攝也。

    前雲。

    法依佛說一切法。

    此一切法。

    皆攝入彼。

    自共相中。

    或入解也。

    令所化生解自共相。

    名入自共。

    非約佛身名之為解。

    佛解極成。

    不待說故。

    又雲。

    自心現習氣因者。

    釋現者現行變現。

    習氣謂種子。

    此自共相。

    自心變現。

    熏成種子。

    即此現行。

    為種子因。

    名習氣因。

    又雲。

    如工幻師。

    依草木瓦石。

    作種種幻。

    起一切衆生若幹形色。

    起種種妄想。

    釋以況衆生。

    依緣起法。

    起種種妄想。

    又雲。

    彼諸妄想。

    亦無真實者。

    如彼幻師。

    所幻起法。

    既無其實。

    依緣起法。

    所起妄想。

    亦無真實。

    然疏引文。

    而取大意。

    文雖差異。

    意乃同也。

    三佛所說。

    粗細别也。

    問化佛說于六度等法。

    雲何名粗。

    答雖言六度。

    不言有為。

    皆如幻化。

    是故名粗。

     疏如一切智光仙人等者。

    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中。

    廣說其事。

    今略言之。

    乃往過去。

    無量阿僧祇劫時。

    有世界名勝華敷。

    佛号彌勒。

    恒以慈心四無量法。

    教化衆生。

    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

    聞者必超百億劫重罪。

    成佛無疑。

    時有大婆羅門。

    名一切智光明。

    六十四能。

    聞佛彼經。

    即生诘難。

    不能屈伏。

    便發信心。

    願持彼經。

    必得成佛。

    号曰彌勒。

    舍家入山。

    滿八千歲。

    乞食誦經。

    時遇荒年。

    乞食不得。

    經于七日。

    是時林中。

    而有白兔。

    其數五百。

    一兔母子。

    見仙無食。

    而作是言。

    法山将崩。

    法海将渴。

    我今為法。

    不惜身命。

    供養法師。

    舍身投火。

    以充其膳。

    用濟仙命。

    肉既熱已。

    後諸神等。

    而白仙言。

    兔王母子。

    為供養故。

    自投于火。

    其肉已熟。

    宜可取食。

    仙人聞之。

    悲不能對。

    久而說偈。

    甯當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中彼經說慈悲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又發願言。

    世世不起殺想。

    恒不啖肉。

    乃至成佛。

    制斷肉戒。

    語已投火。

    與兔并命。

    由是菩薩。

    乃至成佛。

    猶名彌勒。

     疏如說阿彌陀為法藏比丘等者。

    按無量壽經雲。

    錠光如來。

    出世之後。

    更有無量諸佛出世。

    最後佛名世自在王。

    時有國王。

    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号曰法藏。

    高才勇哲。

    與世超異。

    詣自在王佛所。

    說偈請法。

    願佛為我。

    廣宣經法。

    我當修行。

    攝取佛國。

    清淨莊嚴。

    無量妙土。

    令我于世速成正覺。

    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法藏聞法。

    廣發大願。

    佛告阿難。

    法藏菩薩。

    今已成佛。

    現在西方。

    去此十萬億刹。

    其佛世界。

    名曰安樂。

    成道已來。

    凡經十劫。

     疏合是生至四生根熟等者。

    取初見佛所受之身。

    名為初生。

    第二生者。

    不約見佛。

    三四亦見。

    即此喻中有此四生。

    思配可悉。

    問觀疏之意。

    即舍利等。

    今見釋迦。

    為第三生。

    按五濁經。

    賢劫之中。

    有千佛出。

    第九住劫。

    已四佛出。

    人壽四萬歲。

    迦諾迦村陀佛出世。

    人壽三萬歲。

    迦諾迦牟尼佛出世。

    人壽二萬歲。

    迦葉婆佛出世。

    人壽百歲。

    釋迦佛出世。

    縱舍利等。

    逢迦葉佛。

    已為初生。

    至今釋迦。

    豈唯三生。

    若爾。

    雲何獨乃長壽。

    甚為可怪。

    若不爾者。

    雲何從初逢佛。

    至今釋迦。

    名三生耶。

    答略為二釋。

    一雲。

    初逢迦葉佛。

    還生此界。

    迨逢釋迦。

    合有多生。

    此界命促故。

    若生他界。

    及于天上長壽之處。

    至遇釋迦。

    何廢隻三。

    二雲。

    但言從初。

    至釋迦佛。

    總有三生。

    何必要逢此界佛也。

    他界逢佛。

    後至此界。

    更逢釋迦。

    合為三生。

    于理何爽。

    其第二生。

    或此他界。

    受皆無失。

     疏是第四生值彌勒佛者。

    問彌勒出世。

    望去釋迦。

    當于人間。

    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是人雲何。

    但受一生。

    即逢彌勒。

    若更經生。

    雲何得言是第四生。

    逢彌勒耶。

    答約三生後。

    至逢彌勒。

    總名一生。

    不言此後唯更一生。

    名第四生。

    逢彌勒也。

    不障此人有多生故。

    問何故三生。

    即約行人。

    自經生說。

    是第四生。

    即不爾耶。

    答利根極遠。

    限至三生。

    故唯約自。

    鈍根之人。

    極遲六十劫。

    生即不定。

    故且對前三生雲。

    後生逢彌勒。

    名第四生。

    議曰。

    經文之中。

    既不定生。

    論複不說。

    縱不約生。

    而明其喻。

    斯亦何過。

    若法歸分别。

    假生贊成經之深旨。

    所有妨難。

    當如前會。

    亦何不通。

     疏為有不定等者。

    不唯二乘。

    兼有菩薩。

    為此不定。

    故經說言。

    乃至百也。

     分别功德品 疏菩薩無取舍等者。

    問任持所餘說一乘。

    準此亦為菩薩。

    說乘權實。

    而有取舍。

    如何無有道證等耶。

    答為二乘說。

    令舍昔權。

    而取今實。

    故有記證。

    菩薩之人。

    先取彼大。

    為說權實。

    但令不退。

    不同小乘。

    故不相例。

     疏無生是境等者。

    今依大般若經。

    略為二釋。

    一法即無生。

    名無生法。

    故彼經三百七十六。

    及第五第六十帙。

    并同。

    雲謂令一切煩惱不生。

    微妙智慧。

    常無間斷。

    觀一切法。

    畢竟不生。

    是名為無生法忍。

    意雲。

    謂能斷彼煩惱之智。

    觀彼一切遍計所執。

    畢竟不生。

    此能觀智。

    名無生忍。

    無生即法。

    無生法之忍。

    依主釋也。

    無體之法。

    亦名法故。

    二智所斷惑。

    畢竟不起。

    名為無生。

    智了諸行同陽炎等。

    名之為忍。

    無生即法。

    無生法之忍。

    依主釋也。

    不同于前。

    唯依遍計所執。

    名無生法。

    故前經雲。

    由斯勢力。

    乃至少分。

    惡不善法。

    亦不得生。

    是故名為無生法忍。

    此令一切我及我所慢等煩惱。

    畢竟寂然。

    如實忍受。

    諸行如夢。

    尋香城等。

    此忍名智。

    得此智故。

    名為獲得無生法忍。

    有義。

    真如法身。

    名為無生。

    初地證得此真如故。

    名得無生忍。

    議曰。

    雖有此理。

    準般若等經。

    義即不爾。

    聖教多途亦無有失。

     疏即三無生等者。

    問何以得知。

    緣三之智。

    名無生忍。

    智緣三種耶。

    答按集一切福德三昧經第三雲。

    為緣何法無生忍。

    佛言緣陰界入。

    得無生忍。

    釋曰。

    緣陰界入。

    無自然生。

    得無生忍。

    又雲。

    亦複緣于常樂我淨。

    彼得法忍。

    釋曰。

    緣常樂等。

    惑苦無生。

    得無生忍。

    又雲。

    忍之所緣。

    非與世法。

    而共俱行。

    乃至不與一切法俱行。

    釋曰。

    有體之法。

    可雲與俱。

    遍計所執。

    本無其體。

    所以故雲。

    不與一切諸法俱行。

    而緣此之遍計無法。

    得無生忍。

    如次即緣依他圓成遍計所執三種無性。

     疏涅槃十六分義者。

    經文不釋。

    古今多解。

    今略叙三。

    一雲。

    常樂我淨。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若迷此者名倒。

    若悟此者名正。

    涅槃所明。

    大意不逾此之八種。

    見道已前。

    而能信悟此之八種。

    入見去往。

    即證悟入。

    見未見别。

    各有八種。

    合成十六。

    二雲。

    有為無為。

    各有八倒。

    合成十六。

    返十六倒。

    即十六義。

    三雲。

    涅槃總意。

    明諸衆生。

    皆有佛性。

    如來常住。

    能解此者。

    品類不同。

    有十六分。

    十六分者。

    而是成數。

    故舉言之。

    如一斤十六兩故。

    故涅槃雲。

    十六分慈。

    不可難言。

    何唯十六。

    分終有一難。

    不必須通。

    議曰。

    既無明教。

    三德所言。

    無可不可。

    涅槃抄中。

    當廣言也。

     疏末尼珠王最勝等者。

    勝劣有殊。

    分為二種。

    或經說言。

    末尼如意。

    唐梵雙說。

    由此珠有品類不同。

    唐梵雙言。

    為彰勝劣。

     疏此經雖說出生等。

    釋伏難也。

    難雲。

    法華勝鬘。

    俱說出生一乘之義。

    何故彼經。

    總對六度。

    此除般若。

    故有斯答。

    如文可解。

     疏多雲此經唯說出生。

    唯字誤也。

    合為雖字。

     疏數力無似勝等者。

    按天親釋雲。

    數勝者。

    如經百分不及一等。

    以數無限。

    齊是以攝得餘數。

    意雲。

    持經之福。

    以數無限。

    是以攝得布施之福。

    布施之福。

    量所不及。

    故雲數勝。

    力勝者。

    如經不及一歌羅分故。

    疏雲勝時。

    疏意說雲。

    胎内五時。

    歌羅是初。

    最少時也。

    舉此少時持經之德。

    餘施多時。

    所不及也。

    據有其能。

    故論名力。

    有雲。

    如折一毛。

    以為百分。

    百分中一。

    名歌羅分。

    以少歒多。

    故論義翻。

    名為力勝。

    言無似勝者。

    此福德中。

    數不相似。

    以此福德不可數故。

    如經數不能及。

    疏雲。

    勝喻故者。

    疏意雲。

    似者喻也。

    不可喻故。

    故名勝喻。

    今助一釋。

    布施之德。

    可以數數。

    名為相似。

    持經之福。

    數不可數。

    故雲無似。

    論自别言不可喻故。

    故知似者。

    未必取喻。

    言因果不相似。

    此因果勝彼因故。

    如經乃至憂波尼沙陀分者。

    意雲。

    金等布施。

    得三界果。

    持經等福。

    必得佛果。

    所以名勝。

     疏四方衆僧生八道者。

    四方衆僧。

    各各皆成八道也。

    故三十二。

    餘之表意。

    類此可知。

     随喜功德品 疏卷第十 經皆衰老将死不久者。

    若未登聖位。

    雖受人天福樂歡喜。

    老病死事。

    而無避者。

    故知三有。

    深可厭患。

    是以勸之。

    修證聖果。

    故出曜經雲。

    自古迠今。

    大畏有五。

    不可得避。

    應老之法。

    欲使不老者。

    此不可得。

    應病之法。

    欲使不病。

    此不可得。

    應死之法。

    欲使不死。

    此不可得。

    應磨滅之法。

    欲使不磨滅者。

    此不可得。

    應盡之法。

    欲使不盡者。

    此不可得。

    問何故老等名可畏耶。

    答能壞盛事。

    諸苦所依。

    故名可畏。

    故本行經雲。

    老最可畏。

    所以者何。

    老來逼時。

    能奪年少。

    盛壯将去。

    摧折身形。

    腰脊伛偻。

    不能行步。

    猶如枯樹。

    誰喜樂着。

    此最可畏。

    其病來者。

    是名可畏。

    所以者何。

    平健之時。

    不知不覺。

    一期痛切。

    宛轉呻吟。

    華色充鮮。

    忽然悴減。

    煩冤楚毒。

    眠坐不安。

    當于是時。

    誰能代者。

    卧在床機。

    勢不從心。

    以是因緣。

    病最可畏。

    死最可畏。

    所以者何。

    死來之日。

    滅我壽命。

    忽撮将去。

    雖複力能。

    統四天下。

    金輪摧伏。

    七寶道箭。

    利刃強兵。

    不能遮制。

    争奪可得。

    以是義故。

    死最怖人。

    問居老等位。

    誠可籲嗟。

    棄之修練。

    若處盛年貴健之際。

    阿患須厭。

    令更造習。

    答夫處世者。

    必不可保。

    隙影石光。

    須臾變滅。

    故教捐舍。

    故出曜經雲。

    世有四事。

    不可久保。

    一者。

    常必無常。

    二者。

    貴必貧賤。

    三者。

    合會必别離。

    四者。

    強健必死。

     疏如挍量佛梵音聲相者。

    除梵音相。

    餘三十相。

    不及無見頂相一種。

    無量頂相。

    不及一梵音。

    何以故。

    以梵音中。

    能出無量百千梵音。

    百千法義。

    利樂有情。

    證意可悉。

    故智度論雲。

    三千果樹。

    不及一如意樹。

    亦猶十方螢光。

    不及一日。

    大千野幹。

    不如一師子也。

    又大般若三百四十一雲。

    若善男子等。

    于初發心。

    及至一生所系菩薩功德。

    起随喜心。

    得幾所福。

    佛告憍屍迦。

    假使三千大千界。

    合為一海。

    若複有能取一毛發。

    折為一百分。

    取一分端。

    沾彼海水。

    可知渧數。

    是随喜福。

    不可數知。

    何以故。

    是随喜福。

    無邊際故。

    又雲。

    于諸菩薩功德善根。

    生随喜回向菩提善男子等。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速能圓滿諸菩薩行。

    又四百三十二。

    菩薩所有。

    随喜功德。

    于彼異生。

    聲聞獨覺。

    諸福業事。

    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妙。

    為上為無上。

    無等無等等。

    何以故。

    以異生修福業事。

    但為令己自在安樂。

    二乘修福業事。

    但為自調伏。

    為自寂靜。

    為自涅槃。

    菩薩所有随喜功德。

    普為一切有情。

    調伏寂靜。

    般涅槃故。

    所以今者。

    第五十人。

    随喜功德難為比。

     法師功德品 疏百福十善因所惑者。

    按涅槃經二十四雲。

    菩薩不殺戒。

    有五種心。

    謂下中上。

    上中上。

    上乃至正見。

    亦複如是。

    是五十心。

    名初發心。

    具足決定。

    成五十心。

    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

    名百福德。

    具足百福。

    成于一相。

     琉今解唯在四善根位者。

    問至四善根。

    自能見于三千界等。

    何關經力。

    答由持法華。

    得至四善根。

    故見境等。

    亦名經力。

    又不持經。

    至善根位者。

    雖見三千。

    而不明利。

    若持經者。

    見乃明矣。

    又不持經。

    雖見界等。

    而無八百等功德也。

    今持經得見大千功德。

     疏即如經雲三千大千一化佛境等者。

    其教非一。

    又華嚴經言。

    初地得百法明門。

    見百佛世界。

    即是百個大千世界。

    一界一佛。

    名百佛界。

    此據四善根人所見佛境。

    故名百界。

    若據凡夫二乘資糧菩薩所見說者。

    即合說見百個百億佛之世界。

    一四天下。

    一化佛故。

    故梵網經。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又大悲芬陀利經第四雲。

    一切四天下。

    示成佛故。

    并是凡夫二乘資糧菩薩所見佛也。

    百億四天。

    為大千故。

    經既但雲。

    見百佛界。

    故知據彼善根人見佛境說也。

     疏一雲至于理無爽者。

    此解之中。

    文意有二。

    初雲。

    諸根互用。

    至非唯三千故者。

    此釋意雲。

    言得功德。

    及見境量。

    屬于地前。

    諸根互用。

    乃屬地上。

    聖凡别也。

    二又初地至理無爽者。

    此意釋雲。

    見三千界。

    亦通地上。

    會意可知。

     疏若加行地前亦得者。

    以加行力。

    而少分得。

    地前容得。

     疏此本論至互用中故者。

    此意言者。

    論前所說。

    凡夫之言。

    通在得勝根用及根。

    及根互用兩處文。

     疏前凡夫位至有互用者。

    疏主結斷。

    取初釋也。

    地前功德。

    見境地上互用兩位别也。

    實非地前得有互用。

    議曰。

    論意本明持經之人。

    所得功德。

    六根境量。

    諸根互用。

    功德境量。

    既屬凡失。

    諸根互用。

    何即菩薩本不欲明地上菩薩。

    故又論引經。

    證互用雲。

    眼見者。

    聞香知故。

    如經釋提桓因。

    乃至鼻根知故。

    經中結雲。

    父母所生。

    明非地上。

    準此之理。

    論明凡夫諸根互用。

    然疏斷意。

    若論加行少分得者。

    不障地前自在即非。

    非全不許凡得互用。

    論據少分。

    故不相違。

    更思。

     疏但知百劫劣二乘者。

    據任運起。

    言百劫也。

    若加行者。

    數即廣多。

    豈可二乘同年而語。

    如華嚴經十地論中。

    而具言矣。

    若二乘者。

    知八萬劫。

    即加功矣。

    又百劫言。

    且對所證百法門說。

     經悉見三千界者。

    問何但三千。

    更不多耶。

    答有義。

    智度論雲。

    三千界外。

    有風輪。

    天眼相違。

    故不能見。

    意明凡夫肉眼之力。

    風輪能違。

    故不更多見。

     經彌樓山者。

    傳雲。

    此名光明山。

     經須彌山者。

    傳雲。

    此名安明山。

    今正雲妙高山。

     疏又得三千至亦不相違者。

    意明此中所說耳境。

    通于凡聖大小位人。

    所有境分。

     經三千大千界至有頂天者。

    問三千界量。

    如第二疏。

    五趣所依身壽量等。

    如第六疏。

    四洲及天。

    一一别名。

    疏未曾釋。

    其事雲何。

    答四洲者。

    一東毗提诃。

    此雲勝身。

    身形勝故。

    或形南方。

    以得勝名。

    或翻為前。

    在餘方前故。

    二南瞻部。

    即是樹名。

    此樹極高。

    故标洲稱。

    或雲林名。

    或以果标名。

    此無相當。

    故不譯也。

    舊雲穢樹者。

    誤矣。

    何以知者。

    樹既高香。

    何得稱穢。

    三西瞿陀尼。

    此雲牛貨。

    因高樹下有一寶牛貨。

    即是寶洲。

    從二事以得其名。

    或以牛貨易。

    故名牛貨。

    四北俱盧者。

    此雲勝處。

    于四洲中。

    處最勝故。

    或雲勝生。

    四洲有情。

    此最勝故。

    次明天趣。

    欲有六天。

    一四天王。

    如第二疏。

    二忉利天。

    此雲三十三天。

    四面各八。

    及中帝釋。

    從數為名。

    上之二天。

    皆地居也。

    居須彌故。

    三夜摩天。

    此雲時分。

    受樂時分。

    有不同故。

    四都史多。

    此雲知足。

    謂即受樂。

    而知足故。

    或名喜足。

    多情喜足。

    行滿足故。

    名喜足。

    五樂變化。

    樂變五塵。

    于中受樂。

    雖複亦有業所生境。

    從勝标名。

    六他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