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

關燈
在。

    有自在力。

    令他變化五塵之境。

    而自受樂。

    雖複亦有業生。

    自變五塵之境。

    而自受用。

    從勝标名。

    次明色界四靜慮天。

    初禅有三。

    一者梵衆。

    大梵從衆。

    大梵所有。

    所領所化。

    故名梵衆。

    二者梵輔。

    于大梵前。

    行列侍衛。

    輔弼大梵。

    名梵輔也。

    三者大梵。

    由彼獲得中間定故。

    最初生故。

    最後沒故。

    威德等勝。

    是天主故。

    得大梵名。

    梵言雖通。

    此為其初。

    獨名為梵。

    二禅三者。

    一名小光。

    光明小故。

    二無量光。

    光明轉勝。

    量難測故。

    三極光淨。

    淨光遍照自地處故。

    三禅三者。

    一名小淨。

    意離喜踴。

    而純受樂。

    名之為淨。

    于自地中。

    此淨最劣。

    名為少也。

    二無量淨。

    淨轉增勝。

    量難測故。

    故名無量。

    三者遍淨。

    淨周普故。

    四禅九者。

    一者無雲。

    以下空居。

    天所止處。

    如雲密合。

    第四禅所居之處。

    是極輕薄。

    不同彼雲。

    此天初故。

    故名無雲。

    二者福生。

    有勝福者。

    方可生故。

    三者廣果。

    居在方所。

    異生果中。

    此最勝故。

    故名廣果。

    四者無想。

    一期生中。

    除生及沒。

    粗想不轉。

    立無想名。

    五者無煩。

    謂彼天身。

    心無煩擾。

    一期領受純寂靜樂。

    非下所有。

    或證苦等谛。

    離下粗重諸煩惱故。

    故名無煩。

    六者無熱。

    證四谛故。

    離下所起煩惱蒸熱。

    或熱者。

    熾盛之義。

    上品雜修靜慮及果。

    此猶未得。

    故名無熱。

    七者善現。

    由彼天形色妙端正。

    過下二天。

    又得上品雜修靜慮。

    善彰顯故。

    故雲善現。

    八者善見。

    彼天形色轉複妙好。

    衆所樂見。

    又雜修定障。

    餘品至微。

    見極清微。

    又得上勝圓滿雜修靜慮。

    所得善法。

    轉複粗顯。

    故名善見。

    九者色究竟。

    謂彼天形色最勝妙。

    餘所不及。

    又複于彼有色界中。

    最尊最極。

    又複色者。

    積聚之義。

    至積聚邊。

    名色究竟。

    無色四天。

    如第三疏八解脫釋。

     疏壞根不壞境者。

    壞者雜壞。

    壞亂之義。

    下皆準知。

    互用之義。

    如唯識抄。

     疏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者。

    第六意識相應之智。

    依于鼻根。

    而能知彼。

    亦鼻根知。

     疏得假似香等者。

    問諸教不見說香有假。

    雲何言得假似之香。

    答準瑜伽論。

    好惡香等。

    名之為實。

    和合等香而是假也。

    故五十四雲。

    空行風中。

    無俱生香。

    準有假合者。

    既言假合。

    故知是假。

    問空行風中。

    假合香者。

    其相雲何。

    答風中無有根本之香。

    如風過樹。

    樹華等香。

    逐風而來。

    由因華等。

    風方有香。

    故名假合。

    假合故假。

    疏言得似。

    即瑜伽空行風香。

    不得實者。

    不得根本香之自體。

     疏此據依形等者。

    此約依色界實身。

    而起通力。

    變起香等。

     經地中伏藏聞香知者。

    問按成實論雲。

    金銀無香。

    金剛無味。

    豈不相違。

    答小乘根鈍。

    而不知有。

    今經大乘。

    豈同彼耶。

     經雲命命鳥者。

    共命鳥也。

     經末利華者。

    鬘華。

    堪作鬘。

     經阇提者。

    金銀華也。

     經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者。

    問許因五識通無漏者。

    正符此文。

    護法所立。

    豈不違教。

    言雖未得。

    顯有得故。

    答但言無漏而為能生。

    不言所生體即無漏。

    體即無漏。

    何須說雲無漏生耶。

    問從無漏生。

    體應無漏。

    答如等無間。

    諸心相生。

    通乎三性。

    及漏無漏。

    此何疑乎。

    又言鼻者。

    而是根也。

    故長行雲。

    清淨鼻根。

    豈容鼻根同成無漏。

    故知經意。

    明聖菩薩。

    以無漏法。

    起鼻等用。

    名無漏生。

    生猶起也。

    非感親生。

    聖不議故。

     疏經亦說佛有鼻舌通過于眼耳者。

    按菩薩璎珞經第三。

    明有鼻通。

    又十住斷結經第六雲。

    如來眼通不可思議。

    如來耳通無能限量。

    如來鼻通倍不可計。

    如來舌通廣無邊際。

     疏一月四月等且舉月時分齊等者。

    按西國法。

    一年之内。

    分為三際。

    謂熱雨寒。

    四月為一際也。

    所以經言四月等也。

     不輕品 疏因彼說非正明者。

    彼謂不輕。

    因不輕故。

    方說威音。

    非為正說威音佛事。

     疏初不可輕後犯戒故者。

    初是菩薩。

    而非比丘。

    禮拜四衆。

    而不可輕。

    後是比丘。

    而非菩薩。

    若禮四衆。

    即犯戒也。

    今者不輕。

    亦比丘亦菩薩。

    雖違遮禁。

    為利既大。

    是以禮也。

     疏此二在凡四十心位者。

    問前早已住四善根位。

    何故今言在四十心。

    四十心者。

    資糧位故。

    答第十回向。

    攝四善根。

    今言滿處。

    亦不相違。

     疏後三并名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者。

    後三總名。

    在大衆中。

    說法無畏。

    然别行别。

    故開為三。

    足前成四。

    行相易了。

     神力品 經千世界至踴出菩薩等。

    問何故踴出。

    複請持經。

    答有義。

    菩薩踴出。

    而有二意。

    一為開敷壽量。

    則善其始也。

    二發誓流通。

    則合其終。

     疏促不延時等者。

    若取舒舌。

    延劫之時。

    佛年無量。

    今除放時。

    但言八十。

    問何故攝舌。

    而不收光。

    答有義。

    表說法竟。

    故攝舌相。

    欲令十方通徹彼此相見。

    故不收光。

     屬累品 疏累謂重疊等者。

    按說文。

    屬連也。

    廣疋。

    委托累也。

    謂以事相屬累。

    左傳。

    相時而動。

    無累後人。

    謂累重也。

    有義。

    累謂憑累。

     藥王品 疏八塵之痼者。

    色香味觸。

    地水火風。

     疏七漏者。

    按成實論。

    及涅槃師子吼品。

    一者見漏。

    見道煩惱。

    二者修漏。

    修道煩惱。

    三者根漏。

    謂眼等根。

    能生漏故。

    四者惡漏。

    謂惡象等。

    生煩惱者。

    悉名惡漏。

    能生漏故。

    而得漏名。

    五親近漏。

    謂衣食等。

    生貪因緣。

    近能生漏。

    名親近漏。

    六者受漏。

    受三惡覺。

    能生漏因。

    不以受數名為受漏。

    三惡覺者。

    謂欲瞋惱。

    七者念漏。

    邪念起漏。

    故名念漏。

    七中前二。

    是其漏體。

    後五即是生漏因緣。

    總名為漏。

     疏得此定已能随樂現身者。

    所起色身。

    即是定果也。

    或得定已。

    而能發通。

    現諸色身。

    身即通果所攝。

    色之三昧。

    依主為稱。

    餘皆類知。

    或有财釋。

     經兜樓婆畢力迦者。

    傳什公雲。

    出龍神國。

    此土所無。

    故不翻。

    又有雲。

    畢力迦者。

    此翻為觸。

     經滿千二百歲者。

    表居因位。

    十三住中。

    前十二住。

    皆因位故。

    問依毗尼法。

    若自燒身。

    得偷蘭遮。

    燒臂得突吉羅。

    喜見豈不将犯戒乎。

    答古有兩釋。

    一雲。

    可是在家菩薩。

    不預犯列。

    二者。

    設令出家。

    适時而化。

    如身子與須達長者。

    共載一乘。

    而不犯罪。

    或大小異。

    故無違也。

     經以佛法至亦付汝等者。

    問若小乘者。

    言佛畢竟入于涅槃。

    可須付屬。

    大乘如來。

    常住不滅。

    有感而應。

    何待付屬。

    答有三因。

    一者。

    時衆見佛殷勤付屬有在。

    則重法情存。

    各欲宣持。

    二付屬菩薩。

    令其自行及化他故。

    三者。

    佛知衆生。

    于菩薩所。

    有深重緣。

    故付令其弘法濟物。

    文中付屬。

    而有二事。

    一法。

    二人。

    故金剛般若經論雲。

    以根未熟菩薩。

    付屬根熟菩薩。

     經八萬四千寶塔者。

    表佛八萬四千功德滿矣。

    八萬四千塵勞之垢。

    以能除矣。

    問如來之體。

    金剛之固。

    雲何燒破。

    為多分耶。

    答理實覺體。

    莫有能壞。

    良以悲感應物。

    佛力破之。

    以施三有。

    作諸佛事。

    故大般若經一百二十九。

    及五百三雲。

    一切如來。

    應正等覺。

    本以大悲。

    觀有情類。

    應于諸佛設利羅所。

    皈敬供養。

    而得度者。

    以金剛喻三摩地力。

    碎金剛身。

    令如芥子。

    問供養佛體。

    有何福利。

    此之菩薩。

    廣崇寶塔。

    答近而言之。

    越三惡趣。

    受人天樂。

    遠而言者。

    登涅槃樂。

    故大般若經一百二十七雲。

    諸善男子等。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佛設利羅。

    決定不複堕三惡趣。

    常生天人。

    受諸快樂。

    富貴自在。

    随心所願。

    乘三法而趣涅槃。

    問自供施他。

    福何優耶。

    答後勝于前。

    為能令彼廣流布故。

    故大般若一百二十九。

    五百三雲。

    若善男子等。

    從他請得佛設利羅。

    種種供養。

    若善男子等。

    從他請得。

    分施與他。

    如芥子許。

    令彼敬受。

    此二福德。

    何者為勝。

    天帝釋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

    當勝。

    所以者何。

    令他得于無量福故。

    問舍利雖是如來之體。

    然不能現通說法。

    以利有情。

    雲何堪受人天供養。

    複令供養獲福無限。

    答按大般若一百二十八雲。

    佛設利羅。

    是極圓滿。

    甚深般若。

    所薰修故。

    是清淨。

    甚深般若所依器故。

    堪受人阿素洛等。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又五百三雲。

    皆因般若甚深經典。

    而皆生故。

    堪受供養。

    又一百二十九。

    五百三雲。

     複次深廣大悲神力加持。

    如是佛設利羅。

    令于如來般涅槃後。

    有得一粒。

    如芥子量。

    種種供養。

    其福無邊。

    于天人中。

    受諸妙樂。

    乃至最後。

    得盡古際。

     經七萬二千歲者。

    表居因位。

    德未滿也。

    問前生何乃燒身以供養。

    今者但燃兩臂獻耶。

    答前生佛在。

    弘法生在。

    物有導者。

    所以燃身。

    今世佛無。

    若也燒身。

    衆生無導。

    法無弘者。

    故但燃臂。

     疏總别離惡攝善等者。

    初句名總。

    具彼離惡攝善二故。

     疏随其所應配前三句者。

    配前法中三句法也。

    次下合文。

    亦準此也。

     疏聞書功德等者。

    聞謂聞經。

    書謂書經。

     疏得無邊邊等者。

    彼人功德。

    而無有邊。

    佛能知彼無邊功德。

    無有有邊功德可知。

    名佛不知。

     經聞是藥王品不受女身者。

    問何獨聞此品。

    得離女身。

    豈聞餘品女身不離。

    答實聞餘品。

    女身亦離。

    但約事相類。

    偏寄此明。

    何者。

    以女人者性多樂着己身。

    種種嚴營。

    今明菩薩舍身舍臂。

    破彼着性。

    不生染愛。

    故舍女身。

     疏方便攝引雲菩薩慧無與汝等者。

    佛為引接聞經之類。

    令其進趣。

    故雲菩薩無與汝等。

    非實菩薩總不及也。

     經病即消不老不死者。

    問夫有漏者。

    皆有病老死。

    雲何凡夫聞經。

    離病老死。

    答古有多釋。

    一雲。

    由聞經已。

    要至于老方死。

    無中夭者。

    雲不老不死。

    又雲。

    百八煩惱。

    名之為病。

    得聞經已。

    能斷煩惱。

    故雲病消。

    不起六十二見。

    名為不老。

    不失慧命。

    名為不死。

    又雲。

    由聞此經。

    知老病死本來寂靜滅。

    故雲不老病死。

    又雲。

    由持經故。

    得好顔色。

    故不老。

    得延命。

    故雲不死。

    不病可知。

     妙音品 經甄叔迦寶者。

    赤色寶也。

    按西域傳雲。

    印度多有甄叔迦樹。

    其華赤色。

    形大如手。

    此寶色似彼華。

    因以為名。

    又傳雲。

    璧圭也。

    又有雲。

    此雲鹦鹉寶。

    此寶似鹦鹉鳥嘴而赤色。

     普門品 疏随類往化者。

    問菩薩發願。

    常侍于佛。

    如影随形。

    雲何得言。

    随類化物。

    答據不化生。

    言不離佛。

    又心不離佛。

    身化六趣。

    又不起滅定。

    尚現威儀。

    化生侍佛。

    二皆不阙。

     疏法琳皈命等者。

    按法琳法師别傳雲。

    俗姓陳氏。

    穎川郡人。

    祖因官從寓襄陽。

    住長安濟法道場。

    貞觀十一年。

    春正月。

    帝欲宣暢李風。

    導崇李系。

    爰發明诏。

    令道士女道士。

    齊供行立。

    在僧尼之前。

    時法師與京邑僧等進表。

    論佛道優劣。

    李氏真僞。

    申以直言。

    時天威震怒。

    敕法師曰。

    汝所著辨正論信毀交報篇言。

    念觀音者。

    臨刀不傷。

    既有斯靈。

    朕今赦汝。

    七日之内。

    爾其念哉。

    俟及刑科。

    能無斷不。

    法師既羁缧绁。

    複迫刑期。

    冰炭交壞。

    控告無所。

    至第六日。

    夜從倚沈。

    吟步朗月以煙燃。

    慨浮生之若寄。

    仰天而歎曰。

    昔鄒拘齊獄。

    丹質秦郊。

    尚敢夏景遷霜。

    烏穎為白。

    豈可獨于琳也。

    無微應者哉。

    言已。

    俄有神人。

    身長丈餘。

    素服無冠。

    逾垣戾止。

    而謂法師曰。

    既雲刑殉道。

    弄紉類網。

    冥衛寔繁。

    幸無勞慮。

    語訖而失。

    法師恭虔五體。

    默念三尊。

    遂思逸胸懷。

    怿然無懼。

    至七日。

    來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

    問法師曰。

    今赦期已滿。

    當屆臨刑。

    比丘念觀音。

    有何靈應。

    法師對曰。

    七日已來。

    唯念陛下。

    威等問曰。

    前奉來旨。

    令師誦念觀音。

    因何不念。

    乃雲唯念陛下。

    法師對曰。

    琳聞觀音聖鑒。

    塵形六道。

    上天下地。

    皆為師範。

    然我皇文思聰明。

    光宅海内。

    九夷奉職。

    八表刑消。

    君聖臣賢。

    不為狂濫。

    今陛下字育恒品。

    如經即是觀音。

    既其靈應相符。

    所以唯念陛下。

    威等錄狀奏帝。

    帝悅。

    因召法師。

    而問釋道優劣。

    法師援據今古。

    鴻儒博達。

    校量二宗優劣之事。

    而以面奏。

    來覽法師對異。

    而釋放焉。

     疏齊歡憑依者。

    按齊書。

    元魏天平年中。

    定州募士。

    孫敬德。

    在防造觀音像。

    年滿将還。

    在家禮事。

    後為賊所引。

    不堪拷楚。

    遂妄承罪。

    明日将決。

    其夜禮忏流淚。

    忽如睡夢。

    見一沙門。

    教誦救生觀世音經。

    經有諸佛名。

    令誦千遍。

    得勉苦難。

    敬德忽覺。

    如夢所緣。

    了無參錯。

    遂誦百遍。

    有司執縛向市。

    且行專誦。

    臨刑滿千邊。

    刀下斫之。

    刀為三段。

    皮肉不傷。

    易刀又斫。

    凡經三換。

    刀折如初。

    監司問之。

    具陳本末。

    以狀奏聞承相齊歡。

    歡為表請免死。

    因此廣行于世。

    所謂齊王觀世音也。

    敬還設齋迎像。

    乃見頂上有三刀痕。

    疏意以事因歡奏得免。

    經複從齊立名。

    故雲齋歡。

    實非歡身。

    免田之厄。

    亦不相違。

     疏一定異熟等者。

    按瑜伽雲。

    順定受業者。

    謂故思已。

    若作若增長。

    釋起思故作。

    兼複增長。

    此業定招異熟果故。

    名順定業。

    言順不定受業者。

    謂故思已。

    而不增長業者。

    釋故思雖同。

    不增長别。

    是故此業。

    招果不決。

    名順不定業。

    疏取論意。

    而以牒雲。

    文少不次。

    尋此應悉。

     疏八十九至不增長者。

    按彼論雲。

    若有離作不增長者。

    諸有造作如是業已。

    若無追悔。

    不修對治。

    彼于此業。

    若更增長。

    若不增長。

    此業亦轉。

    令成順惡受受。

    釋由不追悔。

    及更作故。

    故令其業。

    受惡趣果。

    然論不言名增長業。

    疏取論意。

    立增長名。

    以論說言。

    若更增長。

    順惡趣受。

    故知此業。

    得名增長。

    下言名不增長業。

    亦準此釋。

     疏或先增長業至複名不增長者。

    此來意者。

    論次前雲。

    諸有故思。

    造不善業。

    此業亦作增長者。

    定于當來。

    受惡趣異熟故。

    疏雲。

    此人若不起追悔之心。

    誠為定業。

    若逢善友。

    起追悔心。

    亦名不定。

    如未生怨。

    舉事為證。

    由此故知。

    定不定業。

    大網望彼。

    悔不悔别。

    悔即不定。

    不悔定也。

    瑜伽前雲。

    定受惡者。

    據不悔說。

    以猛利造惡有情。

    多不悔故。

    亦不相違。

     疏對法第七有五故思業者。

    問他來等。

    何名故思。

    答初雖他來。

    後發故心故。

    亦名故思。

    故彼論雲。

    他教來者。

    猶如有一。

    雖不欲樂。

    因他強力之所來教。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他勸請者。

    雖不欲樂。

    因他勸導。

    執為利益。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無所了者。

    不了得失。

    無所執着。

    随欲所作。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倒分别者。

    依不平等因見。

    愛樂邪法。

    為求當來可愛異熟。

    發起故思。

    行不善業。

    餘如疏引。

     疏八自性無記者。

    略有二釋。

    一雲。

    謂善不善。

    非業道攝。

    中下品性。

    自性不增。

    不同善惡業道攝者。

    故名無記。

    非三性中無記性也。

    二雲。

    即三性中性也。

     疏九悔所損者。

    即是追悔。

    令業不增。

    名為損也。

     疏六增長業者。

    一者加行。

    由極猛利三毒加行。

    發起諸業。

    二者串習。

    于長夜中。

    親近修習。

    若多修習不善之業。

    三者自性。

    語業中。

    妄語為重。

    于身業中。

    殺生為重。

    于意業中。

    邪見為重。

    四者事故。

    謂佛法僧。

    及随一種。

    尊重處事。

    為損為益。

    五者所治。

    一向受行諸不善業。

    乃至壽盡。

    無一時善。

    六者所治損害。

    斷所對治。

    諸不善業。

    令諸善業。

    離欲清淨。

     疏其十不增至多少者。

    十種不增。

    不越對法三種不增。

    六種增長。

    不離對法二種增長。

    但作論者。

    依分位殊。

    開合有異。

    問十種三種。

    相攝雲何。

    答若名體而相攝者。

    瑜伽第二。

    攝彼第三。

    瑜伽第七。

    攝彼初二。

    餘之七種。

    随其所應。

    義通三種。

    七據睡寤。

    狂不狂等。

    位之不同。

    而故開也。

    問對法五種。

    總言故思。

    十中第三。

    雲無故思。

    雲何相攝。

    答對法據後。

    總言故思。

    瑜伽據初。

    言無故思。

    對法初二。

    初雲不欲。

    即是無故思也。

    問第九第十。

    與彼對法。

    全無相似。

    雲何相攝。

    答即彼初二。

    由二損故。

    故他來勸。

    而不增長。

    問一四五六八。

    彼五何所攝。

    答一五第六。

    是彼末三。

    四八二種。

    前二随攝。

    問六增長業。

    與對法二。

    相攝雲何。

    答五中偏指惡業作法。

    六中通論善不善業。

    六總義通。

    彼二中有。

    對文觀之。

    其義可見。

    故不具之。

    問若作增長。

    非不招果。

    頗有增長不作等耶。

    答有。

    故瑜伽論第六十中。

    作四句雲。

    殺生所引不善諸業。

    或有是作而非增長。

    即前夢等所作。

    十不增業。

    或有增長而非是作。

    為害生故。

    于長夜中。

    數随尋伺。

    由此因緣。

    彼遂增長殺生所引惡不善法。

    然不能作殺生之業。

    亦作亦增長者。

    除先二句。

    所餘一切殺生業相。

    非作增長者。

    謂除前相。

    餘九業道。

    仿此應知。

     疏第十三業等者。

    三四五業。

    諸教不同。

    開合差異。

    可具言之。

    疏既有指。

    就披可悉。

    故不繁重。

     疏由此故知初釋為善者。

    即前亦有釋言。

    上疏引瑜伽對法。

    而成立者。

    并名初釋。

     疏撿系攝錄等者。

    又按廣疋雲。

    申也括也。

    為括束之。

    釋名雲。

    禁也。

    謂禁閉。

    誨物使不得開露也。

     經天大将軍者。

    有雲。

    是天力士。

    如缽健提之類。

    亦如那羅延之流。

    那羅延者。

    即天名也。

     疏處位荏人曰宰者。

    又按聲類雲。

    宰治也。

    謂治邑吏。

    廣疋。

    制也。

    謂制事也。

     疏三轉施恐乖彼心者。

    問既雲不受。

    将何轉施。

    故釋之雲。

    恐乖彼心。

    故見受之。

    而乃轉施。

    亦名不受。

     疏所以不受者。

    通結前三。

     經觀音受珠分作二分奉多寶等者。

    有義。

    受有二意。

    一上順佛旨。

    二下愍群生。

    欲展轉生施主福故。

    分為二分。

    示現生死涅槃平等。

    但奉二尊。

    又釋迦生。

    而為智德。

    多寶滅入。

    即是斷德。

    為顯智斷為福田故。

    又顯二佛俱受。

    明二如來不滅也。

     疏如巧醫師至令發勝意者。

    可有二意。

    一令行惡者。

    以己方人。

    自知其苦。

    故不苦人。

    二令傍人見于不堅。

    而内自省。

    不與于惡。

    故着本人。

    非是菩薩無利困物。

     經無等等菩提者。

    略為兩釋。

    一者。

    佛大菩提。

    而有二義。

    下所不及。

    名為無等。

    上佛有齊。

    故名為等。

    二者。

    上無等言。

    為顯佛果超過一切。

    故雲無等。

    下一等字。

    因菩提心。

    與果相似。

    故名為等。

    故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又智度論四十一雲。

    無等名佛。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一切法。

    無與等故。

    是菩提心。

    與佛相似。

    所以者何。

    因似果故。

    是名無等等心。

    前解不正。

    後理教具。

     陀羅尼品 疏以少略密無義文字者。

    能以少略。

    而含多義。

    複是秘密。

    觀其文句。

    而似無義。

    名無義言。

    非實無義。

    問何以明之。

    以少包廣。

    複何所以少含多耶。

    答按大法炬陀羅尼經第二雲。

    此一法句。

    出無量句。

    是大總持。

    通說諸義。

    何以故。

    欲令一切衆生。

    易受解故。

     疏總持有四謂法義等者。

    然四總持。

    一法。

    二義。

    三咒。

    四能。

    得菩薩無生忍。

    疏中所言辨才詞者而有兩義。

    一者疏錯。

    辨才及詞。

    非總持故。

    二者不錯。

    詞無礙解。

    法總持攝。

    辨才無礙。

    通于法義。

    總持中收。

    故舉之也。

     疏上來長行名法義持者。

    有二義。

    一當此品初長行。

    在咒上故。

    名為上來。

    二通前諸品諸長行也。

    後正問何除偈耶。

    答亦不除。

    為對後咒。

    總名長行。

    更思。

     疏無得無生忍持者。

    此經不說得無生忍之總持也。

    問分别功德品中。

    由聞如來壽量長遠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得無生法忍。

    妙音菩薩品。

    四萬二千天子。

    得無生忍。

    此品之中。

    六萬八千人。

    得無生法忍。

    何得言無。

    答經不明得無生法忍。

    法用位次差别之義。

    名無無生。

    不障聞經有得者也。

    有義。

    下聞神咒。

    悟無生忍。

    豈非一乘。

    即此亦有無生忍總持也。

    議曰。

    兼取于前所得之忍。

    并名總持。

    斯亦何過。

    更思。

    問神咒所诠。

    诠于何法。

    答有義。

    不出三義。

    一者。

    說于極果勝德。

    或因中萬行。

    二說三寶名字。

    或大力鬼神之名。

    三者。

    說于諸法深理無相。

    使聞者悟道。

    問此方何乃不譯從此音乎。

    答有義。

    咒語含多。

    此間無物以拟之。

    若譯之者。

    于義不盡。

    又恐失其勢用。

    傳有譯者。

    未可依之。

     經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侵毀是諸佛已者。

    問何故損人。

    即名損佛。

    答法師即如來使者。

    行如來事。

    是以毀之。

    即是毀佛。

    問夫何等者。

    真法師相。

    答三業清淨。

    蕰德遠非。

    可真法主。

    故涅槃經雲。

    若欲說佛性如來藏。

    及三乘者。

    先當清淨其身。

    以身淨故。

    則無诃責。

    無诃責。

    令無量人于大涅槃生清淨信。

    信心生故。

    恭敬是經。

    若聞一偈一句一字。

    及說法者。

    則便發菩提心。

    當知是人。

    是衆生真善知識。

    是我弟子。

    非魔眷屬。

    釋曰。

    且舉粗相。

    而易為者。

    言令身淨。

    實淨三業。

    又按大集經第七雲。

    凡所演說。

    不為飯食。

    至心演說。

    說時不輕。

    亦不自高。

    為出善巧。

    所聞不失。

    又般若經五百六十七雲。

    謂随所化。

    多為愛語。

    含笑先言。

    遠離頻蹙。

    發詞有義。

    能稱如實。

    諸有所說。

    不欺侮人。

    所言決定。

    種種樂說。

    以柔暖語。

    令衆歡悅。

    容色寬和。

    使他親附。

    随義而說。

    聞悟解。

    為利益故。

    稱法相說。

    平等為說。

    心無偏傥。

    離虛妄言。

    作決定說。

    随衆根性。

    由此因緣。

    令衆歡喜。

     妙莊嚴王品 疏又淨眼至故不說者。

    問妙嚴王。

    即前華德。

    今更明之。

    何不重濫。

    答妙莊嚴王。

    雖即華德。

    華德于前。

    不題為品。

    今立名題故無重濫。

    淨眼即是前者藥王。

    藥王前者。

    以标品号。

    今者更言。

    豈無重濫。

    故不取也。

     疏又作枛者。

    五篇稻也。

    稻音若冷反。

     經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者。

    問在家何過。

    厭而舍之。

    答損德敗善。

    長諸惡緣。

    所以見舍。

    故郁伽長者經雲。

    所謂在家者。

    名殺善根。

    名不舍過。

    害助善業。

    是故名家。

    雲何名在。

    一切結使。

    在中住故。

    故名為在。

    又複家者。

    在是中住。

    無惡不造。

    則于父母。

    沙門婆羅門。

    不好敬順。

    又複家者。

    長愛枝條。

    憂悲苦惱。

    患在中生。

    未作善根。

    掉動不造。

    已作善根。

    悉令散滅。

    又若住是中。

    好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聚。

    又若住是中。

    父母妻息。

    姊妹親友。

    眷屬知識。

    貪愛所攝。

    常思念财。

    貪欲無限。

    如海吞流。

    終不滿足。

    又在家如幻。

    多容集聚。

    無實衆生。

    在家如夢興衰代故。

    在家如露。

    速破故。

    家如蜜渧。

    須臾味故。

    家如刺網。

    貪着色聲香味觸故。

    家如毒蛇。

    互相侵故。

    在家多怖。

    王賊水火所劫奪故。

    具斯多難。

    故見舍之。

    事同脫屣。

    問夫出家者。

    何利有之。

    而見求趣。

    答真出家者。

    能在三有門。

    滅諸嚣累。

    發菩提路。

    生植衆德。

    故郁伽長者經雲。

    出家妙好。

    舍離多垢。

    遠離愛欲淤泥。

    是涅槃際。

    甘露器。

    億劫難得。

    有百餘翻。

    對在家者。

    以明優劣。

    有斯勝德。

    故求出家。

    問若欲出家。

    以何為心。

    名真出家。

    答為損生死。

    為趣涅槃。

    離諸執著名利等事。

    是真出家。

    故郁伽長者經雲。

    以何緣故。

    舍業出家。

    為修慧故。

    勤加精進。

    如救頭然。

    應作是念。

    我應住于四聖種。

    樂行頭陀。

    四聖種者。

    謂随所有衣服乞食卧具。

    而生知足。

    歎美知足。

    不為此等而行妄語。

    若不得此。

    不想不念。

    不生憂惱。

    設令得之。

    心不生着。

    不貪不住。

    知其過咎。

    知于出離。

    随是知足。

    不自稱譽。

    不毀他人。

    樂斷樂離。

    樂于修習。

    于樂斷等。

    不自稱譽。

    是名住四聖種。

     疏善或經等親近善友者。

    又按瑜伽三十五雲。

    由四種相。

    當知菩薩具足。

    一謂菩薩所遇善友。

    性不愚鈍。

    聰明黠慧。

    不堕惡見。

    二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放逸。

    亦不授與諸放逸具。

    三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惡行。

    亦不授與諸惡行具。

    四所遇善友。

    終不勸舍增上信欲。

    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而複勸修下劣信欲。

    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所謂終不勸舍大乘。

    勸修二乘。

    勸舍修慧。

    勸修思慧。

    勸舍思慧。

    勸修聞慧。

    勸舍聞慧。

    勸修福業。

    勸舍屍羅。

    勸修惠施。

    終不勸舍如是等類。

    增上功德。

    而複勸修如是等類。

    下劣功德。

    是名善友具足之相。

     疏绀青赤色者。

    按說文。

    帛染青而備赤色。

    釋名雲。

    绀含也。

    青而含赤色。

    切韻。

    音赤也。

     經河月者螺屬者。

    出海中。

    潔白如雪者也。

     疏然瑜伽正定聚要入初地等者。

    按瑜伽論第一百雲。

    邪正定法聚者。

    謂無間業。

    及斷善根。

    正性定法聚者。

    謂學無學所有諸法。

    不定法聚者。

    謂餘非學非無學法。

    問按大般若三百九十四雲。

    若初發心。

    若不退位。

    若最後身菩薩。

    皆住正性定聚。

    如何論中。

    言學無學。

    方名正定。

    答略為二釋。

    一論通三乘。

    經唯大運。

    二乘發心。

    多有退故。

    二經論相似。

    經言發心。

    即是初地證發心也。

    故彼經雲。

    住正定菩薩。

    不複堕于三塗八難。

    三塗八難。

    得永不生。

    由入見故。

    更思。

     勸發品 疏有雲。

    滅後人年五十歲時者。

    又按楞伽經亦雲。

    後五十年。

    注雲。

    四百五十年後。

    至五百年。

    中間所有五十者。

    名後五十年。

     經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者。

    有義。

    有三因故。

    而乘象也。

    一明菩薩羽儀。

    二欲以靈獸伏諸魔毒。

    三者。

    欲表三乘之人?馬象三。

    如次喻故。

    又菩薩能乘之人。

    象乃所乘之物。

    表能所乘之法。

    并離于染。

    故複白也。

    又按??舍論雲。

    六牙譬六度。

    四腳譬四如意足。

    七支譬七覺。

    皆是一乘中别行。

    有斯表彰。

    故乘其象。

     疏生下四天亦下品等者。

    四王衆天。

    名下四天。

     疏生夜摩天至文略無果者。

    兜率陀天。

    有彌勒佛。

    諸天得見。

    經文明舉。

    其夜摩天。

    及上二天中無佛。

    天無所見。

    由此經中。

    略不說之。

    為中品修所感之果。

    議曰。

    忉利天中。

    亦無其佛。

    經何故言。

    但是舉彼下上品修所感之果。

    影顯中果。

    非要約彼見不見佛。

    方言不言。

    或不見佛。

    言釋上二天為中品。

    所以文略無果。

    釋經不言。

    若準斯理。

    疏言無失。

    文約義含。

    尋披方悟。

     疏隻如中品至各有下上者。

    意明十行。

    一一之中。

    皆有三品。

    如受持讀誦中上品中而皆說故。

    取證于餘。

     疏今但于中品說有等者。

    如說修行。

    實有三品。

    今者經中但中品說。

    如說行下上兩品。

    便不說也。

     疏又修一二三行為下等者。

    若複有人。

    十法行中。

    唯能修一。

    或修二行。

    或修三行。

    并名下品行人。

    即下品中。

    有三類也。

    中上之行。

    亦準此悉。

    問下品之中。

    行二三行。

    對彼中品。

    二行之人。

    且高複勝。

    雲何名下。

    答下品中三。

    如次對彼中之三品。

    名之為下。

    非以下品。

    第三對中。

    初一名為下也。

    中對于上。

    亦準此知。

    或複疏言。

    一二三者。

    如次下品之三品也。

    複雲二四五六者。

    二言題是第二中品。

    非目十行之中二行。

    複雲三七八九十者。

    三言乃目第三上品。

    非目第三行文中三法行也。

    此意總說。

    約彼十行。

    而有多少。

    分三品也。

    此釋為正。

     疏切韻至更無了音者。

    切韻。

    了音之中。

    唯四了字。

    無彼缭缭燎燎二字。

    字音刀小反。

    非了音也。

    了音盧鳥反。

    然镽者。

    镽??長貌也。

    ??音巨小反。

     疏有二燎字者。

    謂缭缭二也。

    缭者。

    按說文雲。

    缭繞潦纏也。

    謂相纏繞也。

     疏視也内視也者。

    按蒼颉篇内視曰睐。

    疏寫多誤也。

    又相傳雲。

    内視者。

    俗雲眼仰視。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