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三變所由為答。
言三至道。
似同儒典。
按論語雲。
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鄭康成雲。
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
太公大賢。
周公聖人。
今其政教雖衰。
若有明君興之。
齊可使如魯。
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
經師子座者。
佛無所畏。
能伏一切。
故名師子。
師子之座。
名師子座。
非實師子。
亦非金等。
作師子座。
故智度論第七雲。
号名師子。
非實師子。
佛為人中師子。
佛所座處。
若床若地。
皆名師子座。
疏座假燈王者。
燈王佛刹。
而借于座。
以待客也。
疏放光至唯在八方者。
此釋伏難。
放光變土。
方域數異。
故為難也。
疏上位佛土中有者。
為四善根位。
所現土有此山也。
對餘凡等。
名為上位。
又上位者。
即他受用土。
亦有山也。
所以經雲。
摩诃迷盧。
若不爾者。
何假複緻摩诃之言。
又壽量品雲。
在靈鹫山。
故知受用土有山也。
若爾何故。
經雲移山。
答移彼化土諸山也。
又解他受未必有山。
言摩诃者。
亦是多義。
如言大比丘。
衆多得大名。
此亦爾。
疏字林僮苫者。
撿諸字書。
竟未見釋。
今以愚度。
應是僮仆。
所居第室。
以苫覆之。
名為僮苫。
從人從物。
以立名焉。
疏示現化佛至為成大事者。
總說三身。
皆為成此一大事也。
經行頭陀事者。
大小三藏。
具明斯義。
今依瑜伽。
略舉二門。
一辨名相。
二别對治。
然總名者。
應雲杜多。
正釋如疏。
又雲洗浣。
洗浣煩惱。
故浣衣之子。
名杜多也。
應雲鬥薮。
鬥薮塵垢故。
浣義相類。
亦雲修治其心也。
十二功德。
束為三類。
一者明食。
而有四種。
謂常期乞食。
次第乞食。
但一坐食。
先止後食。
二者明衣。
而有三種。
謂持三衣。
毳衣。
糞掃等衣。
三者明處。
有其五種。
謂空閑處。
及樹下露處。
塳間常坐。
名為五處。
一常期乞食者。
而常邀期。
乞食自濟。
二次第乞者。
謂入聖巷。
巡家而乞。
随得随現。
而便受食。
不高舉手。
越趣餘家。
願我當獲精妙飲食。
三一坐食者。
謂坐一坐。
乃至應食。
悉皆受食。
從座起已。
必不重食。
四先止後食者。
謂為食故。
坐如應座。
乃至未食。
先應具受諸所應食。
應正了知。
我今唯受爾所飲食。
當自支持。
過此不食。
如是念已。
然後方食。
五但持三衣者。
謂但三衣。
而自支持。
一僧伽胝。
此當在上義。
謂入王宮聚落。
最在上披。
名為在上。
二嗢怛羅僧伽。
亦有在上披義。
謂在寺内。
謂即七條。
于寺内中。
在五條上披。
亦名在上。
或名為中。
在大衣下。
五條之上。
故名為中。
三安怛婆參。
此雲内衣。
安怛内也。
婆參衣義。
下一婆參。
該上二處。
論巧略也。
除此三衣。
更無過長。
六但持毳衣者。
謂所持三衣。
或是長衣。
皆用毳作。
無餘所作。
謂細羊毛。
名之為毳。
毳織為衣。
名為毳衣。
或但細毛。
即名為毳。
通諸禽獸。
一切細毳。
非獨羊也。
七持糞掃衣者。
謂所有衣。
他舍棄擲。
或街巷市廛。
道非道處。
或雜便穢膿血洟唾之所塗染。
取如是等不淨衣物。
除去粗穢。
堅執洗浣。
縫染受持。
問毳毛雜物。
亦作三衣。
與前三衣。
而有何别。
答初三衣者。
用好氎等之所刺成。
非毛雜物。
恐不知足者。
以無價氎等。
而為其衣。
故以毛雜物。
而為衣也。
此三三中。
随持一三。
非三三衣悉頓總待。
八住阿練若者。
此名空閑處。
謂住空閑。
山林垧野。
受用邊際。
所有卧具。
遠離一切村邑聚落。
極惡卧具。
名邊際也。
郊外林外。
名為垧野。
九常居樹下。
謂常期願。
住于樹下。
依止樹根。
十常居迥露者。
謂常期願。
住于迥露。
無覆障處。
十一常住冢間。
塳間者。
謂常期願。
住冢墓間。
諸有命過。
送屍骸處。
十二常期坐處。
如常坐者。
謂于大林小林。
草葉等座。
端身而坐。
推度時日。
不以背脅。
依倚大林。
小繩床樹。
草葉等坐。
名常期坐。
謂所坐卧。
諸草諸葉等座。
如應敷設。
而常坐卧。
一敷設後。
不數翻舉修理。
第二對治者。
先總後别。
問何名為杜多功德。
答譬如毛等。
未鞭彈紛擘等之時。
相着不輕?。
不任作縷線及氈蓐等。
若紛等己。
耎輕任用。
如是行人。
由于飲食衣服敷具。
而心染着。
彼由杜多功德。
能淨修治。
令其純直。
柔妙堪任。
随順依止。
能修梵行。
别對治者于飲食中。
有二種貪。
能障修善。
斷美食貪故。
故常期乞食。
次第乞食。
斷多食貪。
故但一座食。
先止後食。
于衣服中。
有三種貪。
能障修善。
斷多貪故。
但持三衣。
斷耎觸貪故。
但持毳衣。
斷上妙貪故。
持糞掃衣。
于敷具中。
有四種貪。
能障修善。
斷諠雜貪。
故住阿練若。
斷屋宇及淫佚貪故。
常居樹下。
迥露冢問。
斷倚樂卧樂貪故。
常期端座。
斷敷具貪故。
處如常座。
或開屋宇淫佚二貪。
為五亦得。
疏卷第九 提婆達多品 疏天授與之者。
古有解雲。
提婆天也。
達多名熱。
由造逆罪。
堕地獄中。
受燒煮等苦。
故名天熱。
又雲。
以初生時。
諸天心熱。
故名天熱。
天心何熱。
天知此人造三逆罪。
故見初生。
心所以熱。
因為名也。
議曰。
西方土俗。
從天乞得。
名提婆達多。
同祠祀得。
名耶若達多。
餘提婆達多。
非造逆罪。
何故天心而為熱耶。
非一切提婆皆造逆故。
故知古釋乃意定之。
應從疏正。
疏蓏謂瓜瓞之屬者。
瓞音侄。
俗雲。
瓟子小瓜之類。
瓟音撲也。
經本聲聞人至大乘空義者。
問明海會衆。
何故說言住虛空中。
答有二釋。
一在聲聞時。
觀三空門。
以為依止。
名住虛空。
說聲聞行。
二直指海會出者。
在虛空中。
問此聲聞人。
為在空後修行大行。
為在海中。
已回趣耶。
若在海中。
已回趣者。
如何在空。
說聲聞行。
答設已回心。
說聲聞行。
亦複何失。
豈佛菩薩。
不得說彼聲聞行耶。
或談彼昔說聲聞行。
皆不違也。
疏不得作魔王等者。
問具修十善。
奉敬三寶。
何得名魔。
答由因十善。
敬三寶故。
故得于魔。
非得魔已。
肯行斯敬。
然人趣者。
皆因善招。
女者乃是别報惑感。
所以不得作魔王等。
持品 經複有學無學八千人等。
問準前授記。
無八千人。
此何而來。
答有三釋。
一準涅槃文。
有八十人。
千字應誤。
二即法師品中。
得授記。
三八字疑錯。
應為二字。
是前授學無學人二千人。
有義。
持品有五類人。
前四人中。
初三是直往菩薩。
後比丘尼。
是回小入大。
議曰。
初之一類。
直往可然。
五百八千。
既昔聲聞。
今适發趣。
何非亦是回小入大。
文極分明。
不知此德。
何意斯斷。
疏傾身似有下至身語谄者。
按玉篇。
谄谀也。
傾身似有下也。
莊子雲。
希望其意道。
其言曰谄。
疏雲身語谄者。
釋彼兩家差别。
非莊子等中。
雲身語也。
疏??聲之行者。
按瑜伽論第二十一雲。
或犯屍羅。
内懷朽敗。
外現貞實。
如水所生雜穢蝸牛。
螺音狗行。
實非沙門。
自稱沙門。
略有二釋。
一雲。
蝸牛在水。
而令水濁。
如彼牛涎。
惡行比丘。
亦污佛法水。
亦複如是。
故類蝸牛。
然西國土俗。
尚彼螺音。
而有狗呼。
似彼螺音。
而行狗行。
況彼比丘。
内懷貪欲不善之行。
外現善言直正之行。
二雲。
蝸牛喻出家身行不清。
螺音喻比丘語不正。
法此似好語。
而不能表出離因故。
狗行喻彼意行。
顯如其狗。
相雖可愛。
常懷貪嫉。
非真出家。
亦複如是。
疏喬答彌于女聲中呼者。
西域聲明之法。
總聲有三。
謂男聲。
女聲。
非男女聲。
輕重等異故。
有雲。
喬答彌。
此雲明女。
故十二遊經雲。
明女亦得其少分。
非盡理也。
問何故釋迦及喬答彌。
而同姓耶。
豈可同姓。
而為姻媾。
答國俗不同。
未可為難。
又釋姓是總。
非親族類而以為婚。
稍似此方五姓之中。
如一商等。
而有多類。
同商為婚。
亦如農商四人之類。
有雲。
如此方者。
适主家。
名王氏女。
其喬答彌。
亦複如是。
此釋不然。
違本行經等。
經觀八萬菩薩等者。
有義。
顯諸菩薩智慧利根。
懸得佛意。
及經旨趣。
令物信之。
如莊周雲。
目擊道存故也。
經貪着利養故者。
按出曜經第十利養品。
佛昔為提婆。
說于偈雲。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螺驢坐任死。
士以貪自喪。
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
首領分在地。
愚人貪利養。
求望名舉稱。
在家自興嫉。
常求他供養。
能谛知是者。
比丘真佛子。
不樂着利養。
閑居智亂意。
又大菩薩藏經第十二偈雲。
苦樂欲住諸财寶。
不樂出離所行處。
如是無理諸凡愚。
安住地獄之前道。
經惡鬼入其身者。
外魔來入身中。
令其毀謗。
或同火宅。
諸煩惱等。
亦為惡鬼。
前釋善也。
後釋理通。
經念佛告來故皆當忍是事者。
問本意弘經。
何乃行忍。
答由行忍故。
諸诤不生。
诤不生故。
惡事當息。
既無惡事。
何法不弘。
經說佛所囑法等者。
問馳驟諸道。
受諸傷毀。
堅志傳法。
其利如何。
答法為佛師。
人能弘道。
道既常存。
佛亦不滅。
具多德故。
故假佛宣。
故持人經第一雲。
若有持誦。
為他人說。
以是象典。
勸諸菩薩。
令學諷誦。
轉複宣布。
所以者何。
若是景仆。
久在天下。
則佛正道。
永長現矣。
如來常存。
以是觀之。
故須傳布。
安樂行品 疏正行助行令無傷毀者。
有雲。
安樂行品所明四行。
名之為正。
餘六品所明。
名為助行。
議曰。
不然。
且如法師功德品中五種法師。
自力勤求。
雲何名助餘類非一。
應雲自正行者。
名為正行。
傍聞随喜等。
皆名助行。
非局一品。
疏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法者。
顯颠倒也。
實有大乘。
而不肯取。
實無小乘。
而妄求之。
故名颠倒。
又本學大乘。
而返取小。
故名倒矣。
問為聞說大。
即趣小果。
為退大後。
方趣小果。
答法華會所。
大分為彼退大聲聞。
故聞大後。
退求小果。
然實亦有聞于大乘即求小者。
何以明之。
故大品經雲。
六十菩薩。
聞說般若。
成阿羅漢。
問豈不根法。
有差失耶。
答一雨所潤。
生長不同。
從多所為。
名為大乘。
故未爽矣。
疏以此法門令二乘同十地滿等者。
此法門者。
所謂一乘。
一乘而辨。
十地行滿。
今令此人。
依此一乘。
得行圓滿。
如十地大士。
故論言同。
或複此經。
是一乘故。
如十地行滿。
故名為同。
以頂明珠。
最為尊極。
故比此經。
為極亦爾。
疏如來密與解釋等者。
論雲授記。
授記者。
解釋之義。
王賜珠意。
令彼為王。
佛與其法。
令其作佛。
與珠與法。
表作佛王。
故稱為密。
疏雖文有異至是前義殘者。
第六無上。
第六喻皆說明珠。
雖前後異。
明珠是同。
故是義殘。
疏身行親疏總别等者。
即親近處。
名之為親。
行處各疏。
疏即總行。
親是别行。
或可親附。
名為親。
不可親者名疏。
空有名總。
餘四名别。
疏下頌雖依人至于理無違者。
即下頌雲。
又複不行一頌。
頌前長行又複于法無所行等。
頌雲亦不分别等頌。
頌此一唱亦不行不分别等。
然觀頌文。
雖寄人法。
解于二空。
總明于法無所行攝。
言解二種者。
即前雲又複不行等。
及此雲亦行不分别等。
兩唱文也。
疏六書者。
按周禮保氏教國子六書。
一曰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随體诘诎。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迳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連義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托事。
令長是也。
書者。
按廣雅。
書如也。
記也。
又說文。
蒼颉之初作書。
蓋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字者。
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
謂之書。
書者如也。
又釋名。
書庶也。
記庶物也。
亦言着也。
着之簡紙。
永不滅也。
疏律中入王宮有十種過者。
按四分律第六十雲。
出家人入王宮。
有十過失。
一若王與夫人和合時。
比丘入宮。
至彩女間。
夫人見比丘笑。
比丘見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
比丘若已作是事。
當作是事。
二若王醉時。
與夫人和合不憶。
後夫人有娠。
王作是意言。
比丘來入宮。
是比丘所為。
三王太子欲反殺王。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教。
四王在内秘密之言。
以聞于外。
王作是念。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傳。
五王失寶若似寶。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取去。
六王以賤人。
在高位處。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七王或以高位者。
處在下職。
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八無事因緣。
非時王集四部兵。
其不喜者。
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九王或集兵中路而還。
其不喜者。
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十若王在宮。
彩女間出好馬鳥端正女人。
見則心生愛着。
非比丘法。
是為十過失。
疏吳主同辇者。
按高僧傳。
吳王孫皓。
以馬車迎沙門康僧會入宮。
不言同辇。
按高僧傳。
道安法師。
與秦主符堅同辇。
傳雲。
釋道安。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七歲讀書。
再覽能誦。
至十二出家。
遇佛圖澄。
因澄為師。
後避難襄陽。
廣宣佛法。
備構福事。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雲。
襄陽有釋道安。
是神器。
方欲緻之。
以輔朕祈。
後遣符丕。
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
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
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後堅出東苑。
命安升辇同載。
仆射權翼谏曰。
臣聞天子法駕。
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
甯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
易輿辇之榮。
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
扶安登辇。
餘之神德。
具言于傳。
今略不叙。
議曰。
今從于傳。
疏言吳者。
乃草誤耳。
或餘傳記。
有吳王事。
或約車馬迎會之事。
名為同辇。
疏秦主讓妻千齡受恥者。
按高僧傳雲。
鸠摩羅什。
此雲童壽。
天竺人也。
家世國相。
什父鸠摩炎。
聰明有懿節。
将嗣相位。
乃辭出家。
東度?嶺。
龜茲主聞其棄榮。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
請為國師。
主有妹。
年二十。
識悟明慜。
乃适妻焉。
生什公也。
什年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萬二千言。
善大小乘。
博覽四韋陀典。
五明諸論。
陰陽星算。
莫不必盡。
妙達吉兇。
言若符契。
以僞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秦主姚興。
遣使敦請。
至長安。
興待以國師之禮。
甚見優寵。
請入西明閣。
及逍遙園。
譯出衆經。
後秦主謂什曰。
大師聰明。
超悟。
天下莫二。
若一旦沒世。
何可使法種無嗣。
遂以伎女十人。
逼令受之。
自爾以來。
不住僧坊。
别立其舍。
每至講說。
先自說譬。
譬如臭泥中生蓮華。
但秉蓮華。
勿取臭泥也。
疏掉戲之人等者。
按出曜經第四複第五放逸品雲。
又第十四雲。
放逸之人。
轉能行惡。
不顧後緣。
不念後世。
猶如谷子投火。
欲望苗幹者事不然。
猶如小塊塞江。
欲以止流者。
終不可得。
放逸之人。
意行暴虐。
欲求毫??善者。
吾亦不見。
疏對法有十四至皆名不律儀者。
為欲活命。
屠養買賣羊豬等類。
乃捕魚等。
恒處山林。
調執野象。
習咒龍蛇。
戲樂自活。
以離間語。
毀壞他親。
持用活命。
名不律儀。
問雲何得成不律儀者。
答若生如是不律儀家。
或生餘家。
如其次第。
謂身語方便。
為先決定。
要期現行彼業未起舍彼不律儀緣。
名不律儀者。
疏不悕二乘果至是菩薩破戒者。
又按大般若經五百八十六雲。
若時菩薩。
不現發起一切智心。
爾時無記心相續而住。
是時菩薩。
猶名具戒。
未名毀犯棄舍菩薩淨戒。
若時菩薩不現記一切智心。
向聲聞等地。
是菩薩舍菩薩地。
失自行處。
随爾所時。
回向聲聞。
即爾所時。
于無上乘。
應知名死。
雖非實死。
而得死名。
如工巧幻師。
執小兒手。
引上高梯。
幻解身支。
分分堕落。
時彼眷屬。
鹹謂命終。
菩薩亦爾。
舍大菩提。
退住聲聞等地。
失一切智。
應知如死。
彼小兒而彼親屬。
起于死想。
疏五種不男等者。
故雜集第八雲。
如扇??迦。
及半擇迦。
不堪親近奉事苾刍苾刍尼等。
又雲。
半擇迦有五種。
生便等故同。
此經令遠離也。
問扇??迦等。
唐義目何。
答扇??迦。
此雲無根。
設縱有根形。
畢竟不有男根勢用。
并名扇??迦。
半擇迦者。
此雲樂欲。
樂他于己為非法故。
或雲染污。
由樂他人。
于己為過。
能染污他。
故名染污。
問五種之中。
生便除去。
此之二種。
永無男勢。
應名扇??。
雲何乃言半擇迦耶。
答若無男勢。
複不樂他。
于己為過。
即名扇??。
雖無男勢。
若樂他人于己為過。
故名半擇迦。
據實望彼。
無男勢用。
合名扇??。
此經集論。
據與他人。
而為所遏。
五種總名。
為半擇迦。
故瑜伽雲。
是除去等。
若不被他。
于己為過。
唯扇??迦。
若有被他。
于己為過。
名半擇迦。
五種之中。
見他行淫。
自男勢動。
名為嫉妒。
被他于己。
行非梵行。
得他精血。
自男勢起。
名為灌灑。
半月半月。
男勢方動。
得半月名。
餘二可悉。
又瑜伽論五十中。
三說有三種。
此開彼合。
亦不相違。
疏六方之中各有五事者。
按迦羅越禮六方經雲。
向東禮拜者。
謂子事父母。
當有五事。
一者。
當念治生。
二者。
早起敕令奴婢。
時作飲食。
三者。
不益父母憂。
四者。
當念父母思。
五者。
父母疾病。
當恐懼求藥師治之。
父母視子。
亦有五事。
一者。
當念去惡就善。
二當教計書疏。
三當教持經戒。
四者。
當早與取婦。
五者。
家中所有。
當給與之。
南向拜者。
謂弟子事師。
當有五事。
一者。
當敬歎之。
二者。
當念其恩。
三者。
所教随之。
四者。
恩念不厭。
五者。
當後稱譽之。
師教弟子。
亦有五事。
一者。
當令疾知。
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
三者。
欲令知不妄。
四者。
諸疑難悉為解。
五者。
欲令弟子知勝師。
西向拜者。
謂婦事夫。
有五事。
一者。
夫從外來。
當起迎之。
二者。
夫出不在。
當炊蒸掃除待之。
三者。
不得有淫心于外。
夫罵詈之。
不得還言作色。
四者。
當用夫教戒。
所有什物。
不藏匿。
五者。
夫休息。
善藏乃得卧。
夫視婦。
亦有五事。
一者。
出入當敬于婦。
二者。
飲食以時節。
與衣被。
三者。
當給與金銀珠璅。
四者。
家中所有多少。
悉用付之。
五者。
不得于外邪畜侍禦。
北向拜者。
謂入親屬朋友。
當有五事。
一者。
見之非惡。
私往于屏處。
谏曉呵止之。
二者。
小有急。
當奔赴救護之。
三者。
私不得為他人說。
四者。
當相敬歎。
五者。
所有好物。
當多少與之。
向地拜者。
謂大夫視奴婢使。
亦有五事。
一者。
當以時飲食與衣被。
二者。
病疲當為呼醫治之。
三者。
不得妄撾捶之。
四者。
有私财物。
不得奪之。
五者。
分時之财物。
當使平等。
奴容婢使事大夫。
亦有五事。
一者。
當早起勿令大夫呼。
二者。
所當作自用心為之。
三者。
當愛惜大夫物。
不得棄指乞丐人。
四者。
大夫出入。
當送迎之。
五者。
當稱譽大夫善。
不得說其惡。
向天拜者。
謂人事沙門道士。
當用五事。
一者。
以善心向之。
二者。
擇好之與語。
三者。
以身敬之。
四者。
當慕戀之。
五者。
沙門道士人中雄。
當恭敬承事。
問度世出之事。
沙門道士。
當以六意視凡氏。
一者。
教之布施。
不得自悭貪。
二者。
教之持戒。
不得自犯。
三者。
教之忍辱。
不得自恚怒。
四者。
教精進。
不得自懈慢。
五者。
教人一心。
不得自放意。
六者。
教人黠慧。
不得自愚癡。
沙門道士教人。
去惡為善。
開示正道。
恩大于父母。
如是行之。
為如汝父在時。
六向拜之教。
何憂不富乎。
問何故以父母等。
配之六方。
有斯次第。
答拟日出沒下上尊卑圓缺為喻。
思之可悉。
疏遠四惡友者。
問何等人。
名為惡友。
答破戒邪見。
背菩提等。
為惡友故。
大般若經五百六十八雲。
菩薩不親近惡友。
謂破戒人。
着邪見人。
不律儀人。
邪命人。
無義語人。
住懶惰人。
樂生死人。
背菩提人。
愛俗務人。
問何時不親。
答一切時不親。
即前經雲。
菩薩夢中。
不近惡友。
況于覺時。
而親近彼。
若爾。
雲何憐愍衆生。
如一子耶。
答即彼經雲。
菩薩雖常憐愍。
而不共住。
由如是法。
遠離惡友。
但令離長染等緣。
非心善根。
令離彼也。
故郁伽長者經雲。
出家菩薩。
不應親近多人衆中。
我應舍彼。
我之善根。
終不舍于一切衆生。
疏或七倒者。
謂于無常樂我淨之法。
妄計為常樂我淨等。
名之為四。
五者想倒。
于常等四。
起妄想分别。
六見倒。
于是妄想所分别中。
忍可欲樂。
建立執着。
七心倒。
于執着貪等煩惱。
疏亂相及亂體等者。
五塵等界。
名為亂相。
相者因也。
能生識故。
諸能緣心。
名為亂體。
體是妄倒。
故名亂體。
第二句結前亂相。
識所變故。
能生識故。
不離識等。
故名色識。
第三句者。
結前亂體。
第四句者。
顯無所變。
亂相色等。
能變亂體。
亦不得有。
要有其因。
果方有故。
經是名菩薩第二親近處者。
舉前不可親近之處。
翻彼即名可親近處。
又按郁伽長者經。
有四親近行。
彼雲。
出家菩薩有四親道。
如來所許。
一親近法。
二親近成就一切衆生。
三供養如來。
四親近不舍一切智心。
疏如食曠野子肉等者。
按報恩經第一孝養品。
佛告衆言。
過無量劫。
爾時有國。
号波羅奈。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佛。
像法中有王出世。
号曰羅阇王。
波羅奈國王大臣。
名曰羅睺。
心生惡逆。
斷大王命。
尋詣邊國。
次殺二子。
其第三子。
有守宮神。
而語之言。
羅睺大臣。
逆謀奪國。
殺于父王及二兄竟。
不久将至。
何不逃命去也。
而王思念。
欲投鄰國。
然路有二。
一七日。
二十四日至。
王時入宮。
命子須闡提。
即出進路。
夫人亦随。
心竟迷亂。
誤入十四日道。
路險糧盡。
王欲殺妻。
以活其子。
其子谏曰。
何處有子。
啖于母肉。
可乞一願耶。
日割子肉三斤。
以充三人之食。
父母從願。
得至前路。
爾時王者。
今我父悅頭檀王是。
母者。
今摩耶是。
太子者。
今我身是。
今引意者。
食子肉者。
非甜其味。
但為命也。
沙門受食。
但為修道。
而支其身。
不貪味也。
疏如無垢稱者。
即維摩經雲。
迦葉住平等法。
應次行乞食。
為不食故。
應行乞食。
為壞和合相應取抟食。
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
以空聚想。
入于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所聞聲與響等。
所嗅香與風等。
所食味不分别受。
諸觸如智證。
知諸法如幻相。
無自性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以一食施一切。
供養諸佛。
及衆賢聖。
然後可食。
經于聲聞至贊歎其義者。
問夫菩薩者。
揚善止惡。
謙下正直。
若也二乘非正。
即直言斥之。
若許善可錄。
即謙辭贊美。
何因二事。
俱不許為。
答夫人贊毀。
情必欣惡。
欣惡斯起。
種智莫生。
淨戒淪沒。
故今見止。
故大般若經五百八十八雲。
諸菩薩若暫起心。
贊毀二乘。
應知毀犯菩薩淨戒。
所以者何。
若贊彼地。
便于彼地。
心生愛着。
不能趣求一切智。
若毀彼地。
心生輕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于菩薩戒。
有所毀犯。
是故菩薩。
于二乘地。
不應贊毀。
此亦應爾。
故誠無爽。
經譬如強力轉輪聖王等。
問輪王有四。
王領不同。
具辨如疏。
七寶德化。
其義如何。
答薩遮尼乾子經第三雲。
轉輪聖王。
七寶具足。
一夫人寶。
二摩尼寶。
三者輪寶。
四者象寶。
五者馬寶。
六大臣寶。
七主藏寶。
其化德者。
彼轉輪七寶具足。
遍行大地。
無有敵對。
無有怨刺。
無有諸惱。
無諸刀杖。
依于正法。
平等無偏。
安慰降伏。
王四天下。
得自在故。
所出教令。
無違逆故。
以十善道。
化四天下。
悉令受持。
離十惡業。
行十善道。
具足成就。
名為法王。
問所感七寶。
何因而至。
答依離瞋心不善業道之所得也。
若爾何故仁王經言。
上品十善。
鐵輪王等。
答彼經具言。
此據增勝。
故無過矣。
問七寶現者。
本應聖王。
各有何德。
以先聖王。
夫人德者。
身口等中。
出于無價栴檀優缽羅華之香。
身觸柔暖。
寒時能暖。
熱時能涼。
王見夫人。
離諸疲勞饑渴憂惱。
受最第一無極之樂。
複有五德。
一者。
知念不違王心。
二者。
能生千子具足。
三者。
自然性尊豪貴。
四者。
能令住處具足一切資生。
五者。
若王與諸夫人。
受欲樂時。
不起嫉妒瞋恨惡心。
摩尼珠寶德。
有八種。
一于夜闇放大明光。
如秋滿月。
光明能照一百由旬。
至于夏日。
衆生患熱。
放光觸身。
得清涼故。
二王行曠野無水之處。
衆生饑渴。
珠放八味具功德水。
充足饑渴。
三王所須者。
一切皆從摩尼寶出。
四有八楞相。
一一楞中。
出種種光。
五在所能令一百由旬。
所有衆生。
皆離病苦。
常得定心。
所作善業。
無空過者。
六所住境界。
無諸惡龍能放毒氣。
雹風惡雨。
傷害衆生。
七一切山川。
溪谷溝澗。
泉水幹竭。
悉令還服。
樹林草木華果枯悴。
能令滋茂。
池水華林。
一切具足。
八所在之處。
人民無有疾疫諸毒。
非時死者。
至于畜生。
虎狼之類。
相食啖者。
不起害心。
輪寶之德。
而有五種。
一輪寶體。
純閻浮金。
具足千輻。
廣五由旬。
顯現世間。
如第二日輪。
二飛虛空。
去無能障。
而一日能行八千由旬。
三随王心念欲。
謂四天王。
行四天下。
随王念處。
即飛虛空。
在前而去。
依彼輪力。
四兵象馬。
及車步等。
一切悉皆飛騰而去。
四有不伏轉輪王者。
王若心念。
而彼輪寶。
随所念處。
即飛而去。
悉令降伏。
五輪寶勢。
無有歒對。
一切小王。
見者降伏。
象寶德者。
彼大象寶。
猶如良馬。
調伏柔濡。
随自在用。
降伏他國。
七友善住。
彼象能于三處有用。
所謂虛空水中陸地。
彼象能速疾行。
一日三匝。
行閻浮提。
輪王乘象。
象同王心。
随王念處。
即從而去。
行步平正。
猶如鵝王。
不疾不遲。
不曲不戾。
凡人中行。
不令驚怖。
至鬥戰時。
極能現大兇害之相。
不可侵近。
馬寶德者。
色白如彼拘牟頭華。
天旋輪文。
遍滿身相。
不小不大。
不高不下。
身體正足。
心性柔濡。
善能調伏。
如帝釋王婆羅河馬。
随意去住。
一日三遍。
行閻浮提。
無疲勞相。
大臣寶德者。
代王理政。
一如王心。
憂國忘身。
不營私務。
念護百姓。
如養草木。
随王所念。
如念即辦。
不礙不着。
修行正道。
離于非法。
主藏寶德者。
彼主藏寶。
有大功德。
一切諸山。
深??幽峪。
曠野川澤。
丘陵堆阜。
坑坎高下。
不平之處。
能以金剛寶因陀羅寶等。
一切珍寶。
以用填滿。
而寶不盡。
何況金銀琉璃頗梨。
不在數者。
彼主藏寶。
心常歡喜。
無谄曲相。
問七寶之中。
幾情非情。
答珠輪二寶。
是非情法。
餘五有情。
問七寶将應。
其相雲何。
答按中阿含第十一。
增一經中。
第四十八雲。
王具七寶。
而現空中。
有白象王。
須臾之間。
行遍四海。
王上西樓。
向視見。
有绀馬王。
乘空而來。
王土東樓。
東向視見。
有神珠長。
一尺六寸。
有八楞相。
绀琉璃色。
乘空而來。
懸于幢頭。
照十二由旬。
王上東樓。
東向視見。
有刹帝利女。
名曰奪情。
端政無雙。
乘空而來。
王上北樓。
北向視見。
有主藏臣。
名曰财幢。
乘空而來。
王上南樓。
南向視見。
有大将軍。
名曰無畏。
乘空而來。
問馬色珠光。
與前經别。
一何不同。
答大小乘異。
見聞不同。
故無過也。
餘準此釋。
言三至道。
似同儒典。
按論語雲。
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鄭康成雲。
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
太公大賢。
周公聖人。
今其政教雖衰。
若有明君興之。
齊可使如魯。
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
經師子座者。
佛無所畏。
能伏一切。
故名師子。
師子之座。
名師子座。
非實師子。
亦非金等。
作師子座。
故智度論第七雲。
号名師子。
非實師子。
佛為人中師子。
佛所座處。
若床若地。
皆名師子座。
疏座假燈王者。
燈王佛刹。
而借于座。
以待客也。
疏放光至唯在八方者。
此釋伏難。
放光變土。
方域數異。
故為難也。
疏上位佛土中有者。
為四善根位。
所現土有此山也。
對餘凡等。
名為上位。
又上位者。
即他受用土。
亦有山也。
所以經雲。
摩诃迷盧。
若不爾者。
何假複緻摩诃之言。
又壽量品雲。
在靈鹫山。
故知受用土有山也。
若爾何故。
經雲移山。
答移彼化土諸山也。
又解他受未必有山。
言摩诃者。
亦是多義。
如言大比丘。
衆多得大名。
此亦爾。
疏字林僮苫者。
撿諸字書。
竟未見釋。
今以愚度。
應是僮仆。
所居第室。
以苫覆之。
名為僮苫。
從人從物。
以立名焉。
疏示現化佛至為成大事者。
總說三身。
皆為成此一大事也。
經行頭陀事者。
大小三藏。
具明斯義。
今依瑜伽。
略舉二門。
一辨名相。
二别對治。
然總名者。
應雲杜多。
正釋如疏。
又雲洗浣。
洗浣煩惱。
故浣衣之子。
名杜多也。
應雲鬥薮。
鬥薮塵垢故。
浣義相類。
亦雲修治其心也。
十二功德。
束為三類。
一者明食。
而有四種。
謂常期乞食。
次第乞食。
但一坐食。
先止後食。
二者明衣。
而有三種。
謂持三衣。
毳衣。
糞掃等衣。
三者明處。
有其五種。
謂空閑處。
及樹下露處。
塳間常坐。
名為五處。
一常期乞食者。
而常邀期。
乞食自濟。
二次第乞者。
謂入聖巷。
巡家而乞。
随得随現。
而便受食。
不高舉手。
越趣餘家。
願我當獲精妙飲食。
三一坐食者。
謂坐一坐。
乃至應食。
悉皆受食。
從座起已。
必不重食。
四先止後食者。
謂為食故。
坐如應座。
乃至未食。
先應具受諸所應食。
應正了知。
我今唯受爾所飲食。
當自支持。
過此不食。
如是念已。
然後方食。
五但持三衣者。
謂但三衣。
而自支持。
一僧伽胝。
此當在上義。
謂入王宮聚落。
最在上披。
名為在上。
二嗢怛羅僧伽。
亦有在上披義。
謂在寺内。
謂即七條。
于寺内中。
在五條上披。
亦名在上。
或名為中。
在大衣下。
五條之上。
故名為中。
三安怛婆參。
此雲内衣。
安怛内也。
婆參衣義。
下一婆參。
該上二處。
論巧略也。
除此三衣。
更無過長。
六但持毳衣者。
謂所持三衣。
或是長衣。
皆用毳作。
無餘所作。
謂細羊毛。
名之為毳。
毳織為衣。
名為毳衣。
或但細毛。
即名為毳。
通諸禽獸。
一切細毳。
非獨羊也。
七持糞掃衣者。
謂所有衣。
他舍棄擲。
或街巷市廛。
道非道處。
或雜便穢膿血洟唾之所塗染。
取如是等不淨衣物。
除去粗穢。
堅執洗浣。
縫染受持。
問毳毛雜物。
亦作三衣。
與前三衣。
而有何别。
答初三衣者。
用好氎等之所刺成。
非毛雜物。
恐不知足者。
以無價氎等。
而為其衣。
故以毛雜物。
而為衣也。
此三三中。
随持一三。
非三三衣悉頓總待。
八住阿練若者。
此名空閑處。
謂住空閑。
山林垧野。
受用邊際。
所有卧具。
遠離一切村邑聚落。
極惡卧具。
名邊際也。
郊外林外。
名為垧野。
九常居樹下。
謂常期願。
住于樹下。
依止樹根。
十常居迥露者。
謂常期願。
住于迥露。
無覆障處。
十一常住冢間。
塳間者。
謂常期願。
住冢墓間。
諸有命過。
送屍骸處。
十二常期坐處。
如常坐者。
謂于大林小林。
草葉等座。
端身而坐。
推度時日。
不以背脅。
依倚大林。
小繩床樹。
草葉等坐。
名常期坐。
謂所坐卧。
諸草諸葉等座。
如應敷設。
而常坐卧。
一敷設後。
不數翻舉修理。
第二對治者。
先總後别。
問何名為杜多功德。
答譬如毛等。
未鞭彈紛擘等之時。
相着不輕?。
不任作縷線及氈蓐等。
若紛等己。
耎輕任用。
如是行人。
由于飲食衣服敷具。
而心染着。
彼由杜多功德。
能淨修治。
令其純直。
柔妙堪任。
随順依止。
能修梵行。
别對治者于飲食中。
有二種貪。
能障修善。
斷美食貪故。
故常期乞食。
次第乞食。
斷多食貪。
故但一座食。
先止後食。
于衣服中。
有三種貪。
能障修善。
斷多貪故。
但持三衣。
斷耎觸貪故。
但持毳衣。
斷上妙貪故。
持糞掃衣。
于敷具中。
有四種貪。
能障修善。
斷諠雜貪。
故住阿練若。
斷屋宇及淫佚貪故。
常居樹下。
迥露冢問。
斷倚樂卧樂貪故。
常期端座。
斷敷具貪故。
處如常座。
或開屋宇淫佚二貪。
為五亦得。
疏卷第九 提婆達多品 疏天授與之者。
古有解雲。
提婆天也。
達多名熱。
由造逆罪。
堕地獄中。
受燒煮等苦。
故名天熱。
又雲。
以初生時。
諸天心熱。
故名天熱。
天心何熱。
天知此人造三逆罪。
故見初生。
心所以熱。
因為名也。
議曰。
西方土俗。
從天乞得。
名提婆達多。
同祠祀得。
名耶若達多。
餘提婆達多。
非造逆罪。
何故天心而為熱耶。
非一切提婆皆造逆故。
故知古釋乃意定之。
應從疏正。
疏蓏謂瓜瓞之屬者。
瓞音侄。
俗雲。
瓟子小瓜之類。
瓟音撲也。
經本聲聞人至大乘空義者。
問明海會衆。
何故說言住虛空中。
答有二釋。
一在聲聞時。
觀三空門。
以為依止。
名住虛空。
說聲聞行。
二直指海會出者。
在虛空中。
問此聲聞人。
為在空後修行大行。
為在海中。
已回趣耶。
若在海中。
已回趣者。
如何在空。
說聲聞行。
答設已回心。
說聲聞行。
亦複何失。
豈佛菩薩。
不得說彼聲聞行耶。
或談彼昔說聲聞行。
皆不違也。
疏不得作魔王等者。
問具修十善。
奉敬三寶。
何得名魔。
答由因十善。
敬三寶故。
故得于魔。
非得魔已。
肯行斯敬。
然人趣者。
皆因善招。
女者乃是别報惑感。
所以不得作魔王等。
持品 經複有學無學八千人等。
問準前授記。
無八千人。
此何而來。
答有三釋。
一準涅槃文。
有八十人。
千字應誤。
二即法師品中。
得授記。
三八字疑錯。
應為二字。
是前授學無學人二千人。
有義。
持品有五類人。
前四人中。
初三是直往菩薩。
後比丘尼。
是回小入大。
議曰。
初之一類。
直往可然。
五百八千。
既昔聲聞。
今适發趣。
何非亦是回小入大。
文極分明。
不知此德。
何意斯斷。
疏傾身似有下至身語谄者。
按玉篇。
谄谀也。
傾身似有下也。
莊子雲。
希望其意道。
其言曰谄。
疏雲身語谄者。
釋彼兩家差别。
非莊子等中。
雲身語也。
疏??聲之行者。
按瑜伽論第二十一雲。
或犯屍羅。
内懷朽敗。
外現貞實。
如水所生雜穢蝸牛。
螺音狗行。
實非沙門。
自稱沙門。
略有二釋。
一雲。
蝸牛在水。
而令水濁。
如彼牛涎。
惡行比丘。
亦污佛法水。
亦複如是。
故類蝸牛。
然西國土俗。
尚彼螺音。
而有狗呼。
似彼螺音。
而行狗行。
況彼比丘。
内懷貪欲不善之行。
外現善言直正之行。
二雲。
蝸牛喻出家身行不清。
螺音喻比丘語不正。
法此似好語。
而不能表出離因故。
狗行喻彼意行。
顯如其狗。
相雖可愛。
常懷貪嫉。
非真出家。
亦複如是。
疏喬答彌于女聲中呼者。
西域聲明之法。
總聲有三。
謂男聲。
女聲。
非男女聲。
輕重等異故。
有雲。
喬答彌。
此雲明女。
故十二遊經雲。
明女亦得其少分。
非盡理也。
問何故釋迦及喬答彌。
而同姓耶。
豈可同姓。
而為姻媾。
答國俗不同。
未可為難。
又釋姓是總。
非親族類而以為婚。
稍似此方五姓之中。
如一商等。
而有多類。
同商為婚。
亦如農商四人之類。
有雲。
如此方者。
适主家。
名王氏女。
其喬答彌。
亦複如是。
此釋不然。
違本行經等。
經觀八萬菩薩等者。
有義。
顯諸菩薩智慧利根。
懸得佛意。
及經旨趣。
令物信之。
如莊周雲。
目擊道存故也。
經貪着利養故者。
按出曜經第十利養品。
佛昔為提婆。
說于偈雲。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螺驢坐任死。
士以貪自喪。
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癡生。
愚為此害賢。
首領分在地。
愚人貪利養。
求望名舉稱。
在家自興嫉。
常求他供養。
能谛知是者。
比丘真佛子。
不樂着利養。
閑居智亂意。
又大菩薩藏經第十二偈雲。
苦樂欲住諸财寶。
不樂出離所行處。
如是無理諸凡愚。
安住地獄之前道。
經惡鬼入其身者。
外魔來入身中。
令其毀謗。
或同火宅。
諸煩惱等。
亦為惡鬼。
前釋善也。
後釋理通。
經念佛告來故皆當忍是事者。
問本意弘經。
何乃行忍。
答由行忍故。
諸诤不生。
诤不生故。
惡事當息。
既無惡事。
何法不弘。
經說佛所囑法等者。
問馳驟諸道。
受諸傷毀。
堅志傳法。
其利如何。
答法為佛師。
人能弘道。
道既常存。
佛亦不滅。
具多德故。
故假佛宣。
故持人經第一雲。
若有持誦。
為他人說。
以是象典。
勸諸菩薩。
令學諷誦。
轉複宣布。
所以者何。
若是景仆。
久在天下。
則佛正道。
永長現矣。
如來常存。
以是觀之。
故須傳布。
安樂行品 疏正行助行令無傷毀者。
有雲。
安樂行品所明四行。
名之為正。
餘六品所明。
名為助行。
議曰。
不然。
且如法師功德品中五種法師。
自力勤求。
雲何名助餘類非一。
應雲自正行者。
名為正行。
傍聞随喜等。
皆名助行。
非局一品。
疏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法者。
顯颠倒也。
實有大乘。
而不肯取。
實無小乘。
而妄求之。
故名颠倒。
又本學大乘。
而返取小。
故名倒矣。
問為聞說大。
即趣小果。
為退大後。
方趣小果。
答法華會所。
大分為彼退大聲聞。
故聞大後。
退求小果。
然實亦有聞于大乘即求小者。
何以明之。
故大品經雲。
六十菩薩。
聞說般若。
成阿羅漢。
問豈不根法。
有差失耶。
答一雨所潤。
生長不同。
從多所為。
名為大乘。
故未爽矣。
疏以此法門令二乘同十地滿等者。
此法門者。
所謂一乘。
一乘而辨。
十地行滿。
今令此人。
依此一乘。
得行圓滿。
如十地大士。
故論言同。
或複此經。
是一乘故。
如十地行滿。
故名為同。
以頂明珠。
最為尊極。
故比此經。
為極亦爾。
疏如來密與解釋等者。
論雲授記。
授記者。
解釋之義。
王賜珠意。
令彼為王。
佛與其法。
令其作佛。
與珠與法。
表作佛王。
故稱為密。
疏雖文有異至是前義殘者。
第六無上。
第六喻皆說明珠。
雖前後異。
明珠是同。
故是義殘。
疏身行親疏總别等者。
即親近處。
名之為親。
行處各疏。
疏即總行。
親是别行。
或可親附。
名為親。
不可親者名疏。
空有名總。
餘四名别。
疏下頌雖依人至于理無違者。
即下頌雲。
又複不行一頌。
頌前長行又複于法無所行等。
頌雲亦不分别等頌。
頌此一唱亦不行不分别等。
然觀頌文。
雖寄人法。
解于二空。
總明于法無所行攝。
言解二種者。
即前雲又複不行等。
及此雲亦行不分别等。
兩唱文也。
疏六書者。
按周禮保氏教國子六書。
一曰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随體诘诎。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迳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連義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托事。
令長是也。
書者。
按廣雅。
書如也。
記也。
又說文。
蒼颉之初作書。
蓋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字者。
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
謂之書。
書者如也。
又釋名。
書庶也。
記庶物也。
亦言着也。
着之簡紙。
永不滅也。
疏律中入王宮有十種過者。
按四分律第六十雲。
出家人入王宮。
有十過失。
一若王與夫人和合時。
比丘入宮。
至彩女間。
夫人見比丘笑。
比丘見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
比丘若已作是事。
當作是事。
二若王醉時。
與夫人和合不憶。
後夫人有娠。
王作是意言。
比丘來入宮。
是比丘所為。
三王太子欲反殺王。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教。
四王在内秘密之言。
以聞于外。
王作是念。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傳。
五王失寶若似寶。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取去。
六王以賤人。
在高位處。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七王或以高位者。
處在下職。
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八無事因緣。
非時王集四部兵。
其不喜者。
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九王或集兵中路而還。
其不喜者。
作是言。
比丘入宮。
是其所作。
十若王在宮。
彩女間出好馬鳥端正女人。
見則心生愛着。
非比丘法。
是為十過失。
疏吳主同辇者。
按高僧傳。
吳王孫皓。
以馬車迎沙門康僧會入宮。
不言同辇。
按高僧傳。
道安法師。
與秦主符堅同辇。
傳雲。
釋道安。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七歲讀書。
再覽能誦。
至十二出家。
遇佛圖澄。
因澄為師。
後避難襄陽。
廣宣佛法。
備構福事。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雲。
襄陽有釋道安。
是神器。
方欲緻之。
以輔朕祈。
後遣符丕。
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
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
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後堅出東苑。
命安升辇同載。
仆射權翼谏曰。
臣聞天子法駕。
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
甯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
易輿辇之榮。
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
扶安登辇。
餘之神德。
具言于傳。
今略不叙。
議曰。
今從于傳。
疏言吳者。
乃草誤耳。
或餘傳記。
有吳王事。
或約車馬迎會之事。
名為同辇。
疏秦主讓妻千齡受恥者。
按高僧傳雲。
鸠摩羅什。
此雲童壽。
天竺人也。
家世國相。
什父鸠摩炎。
聰明有懿節。
将嗣相位。
乃辭出家。
東度?嶺。
龜茲主聞其棄榮。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
請為國師。
主有妹。
年二十。
識悟明慜。
乃适妻焉。
生什公也。
什年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萬二千言。
善大小乘。
博覽四韋陀典。
五明諸論。
陰陽星算。
莫不必盡。
妙達吉兇。
言若符契。
以僞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秦主姚興。
遣使敦請。
至長安。
興待以國師之禮。
甚見優寵。
請入西明閣。
及逍遙園。
譯出衆經。
後秦主謂什曰。
大師聰明。
超悟。
天下莫二。
若一旦沒世。
何可使法種無嗣。
遂以伎女十人。
逼令受之。
自爾以來。
不住僧坊。
别立其舍。
每至講說。
先自說譬。
譬如臭泥中生蓮華。
但秉蓮華。
勿取臭泥也。
疏掉戲之人等者。
按出曜經第四複第五放逸品雲。
又第十四雲。
放逸之人。
轉能行惡。
不顧後緣。
不念後世。
猶如谷子投火。
欲望苗幹者事不然。
猶如小塊塞江。
欲以止流者。
終不可得。
放逸之人。
意行暴虐。
欲求毫??善者。
吾亦不見。
疏對法有十四至皆名不律儀者。
為欲活命。
屠養買賣羊豬等類。
乃捕魚等。
恒處山林。
調執野象。
習咒龍蛇。
戲樂自活。
以離間語。
毀壞他親。
持用活命。
名不律儀。
問雲何得成不律儀者。
答若生如是不律儀家。
或生餘家。
如其次第。
謂身語方便。
為先決定。
要期現行彼業未起舍彼不律儀緣。
名不律儀者。
疏不悕二乘果至是菩薩破戒者。
又按大般若經五百八十六雲。
若時菩薩。
不現發起一切智心。
爾時無記心相續而住。
是時菩薩。
猶名具戒。
未名毀犯棄舍菩薩淨戒。
若時菩薩不現記一切智心。
向聲聞等地。
是菩薩舍菩薩地。
失自行處。
随爾所時。
回向聲聞。
即爾所時。
于無上乘。
應知名死。
雖非實死。
而得死名。
如工巧幻師。
執小兒手。
引上高梯。
幻解身支。
分分堕落。
時彼眷屬。
鹹謂命終。
菩薩亦爾。
舍大菩提。
退住聲聞等地。
失一切智。
應知如死。
彼小兒而彼親屬。
起于死想。
疏五種不男等者。
故雜集第八雲。
如扇??迦。
及半擇迦。
不堪親近奉事苾刍苾刍尼等。
又雲。
半擇迦有五種。
生便等故同。
此經令遠離也。
問扇??迦等。
唐義目何。
答扇??迦。
此雲無根。
設縱有根形。
畢竟不有男根勢用。
并名扇??迦。
半擇迦者。
此雲樂欲。
樂他于己為非法故。
或雲染污。
由樂他人。
于己為過。
能染污他。
故名染污。
問五種之中。
生便除去。
此之二種。
永無男勢。
應名扇??。
雲何乃言半擇迦耶。
答若無男勢。
複不樂他。
于己為過。
即名扇??。
雖無男勢。
若樂他人于己為過。
故名半擇迦。
據實望彼。
無男勢用。
合名扇??。
此經集論。
據與他人。
而為所遏。
五種總名。
為半擇迦。
故瑜伽雲。
是除去等。
若不被他。
于己為過。
唯扇??迦。
若有被他。
于己為過。
名半擇迦。
五種之中。
見他行淫。
自男勢動。
名為嫉妒。
被他于己。
行非梵行。
得他精血。
自男勢起。
名為灌灑。
半月半月。
男勢方動。
得半月名。
餘二可悉。
又瑜伽論五十中。
三說有三種。
此開彼合。
亦不相違。
疏六方之中各有五事者。
按迦羅越禮六方經雲。
向東禮拜者。
謂子事父母。
當有五事。
一者。
當念治生。
二者。
早起敕令奴婢。
時作飲食。
三者。
不益父母憂。
四者。
當念父母思。
五者。
父母疾病。
當恐懼求藥師治之。
父母視子。
亦有五事。
一者。
當念去惡就善。
二當教計書疏。
三當教持經戒。
四者。
當早與取婦。
五者。
家中所有。
當給與之。
南向拜者。
謂弟子事師。
當有五事。
一者。
當敬歎之。
二者。
當念其恩。
三者。
所教随之。
四者。
恩念不厭。
五者。
當後稱譽之。
師教弟子。
亦有五事。
一者。
當令疾知。
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
三者。
欲令知不妄。
四者。
諸疑難悉為解。
五者。
欲令弟子知勝師。
西向拜者。
謂婦事夫。
有五事。
一者。
夫從外來。
當起迎之。
二者。
夫出不在。
當炊蒸掃除待之。
三者。
不得有淫心于外。
夫罵詈之。
不得還言作色。
四者。
當用夫教戒。
所有什物。
不藏匿。
五者。
夫休息。
善藏乃得卧。
夫視婦。
亦有五事。
一者。
出入當敬于婦。
二者。
飲食以時節。
與衣被。
三者。
當給與金銀珠璅。
四者。
家中所有多少。
悉用付之。
五者。
不得于外邪畜侍禦。
北向拜者。
謂入親屬朋友。
當有五事。
一者。
見之非惡。
私往于屏處。
谏曉呵止之。
二者。
小有急。
當奔赴救護之。
三者。
私不得為他人說。
四者。
當相敬歎。
五者。
所有好物。
當多少與之。
向地拜者。
謂大夫視奴婢使。
亦有五事。
一者。
當以時飲食與衣被。
二者。
病疲當為呼醫治之。
三者。
不得妄撾捶之。
四者。
有私财物。
不得奪之。
五者。
分時之财物。
當使平等。
奴容婢使事大夫。
亦有五事。
一者。
當早起勿令大夫呼。
二者。
所當作自用心為之。
三者。
當愛惜大夫物。
不得棄指乞丐人。
四者。
大夫出入。
當送迎之。
五者。
當稱譽大夫善。
不得說其惡。
向天拜者。
謂人事沙門道士。
當用五事。
一者。
以善心向之。
二者。
擇好之與語。
三者。
以身敬之。
四者。
當慕戀之。
五者。
沙門道士人中雄。
當恭敬承事。
問度世出之事。
沙門道士。
當以六意視凡氏。
一者。
教之布施。
不得自悭貪。
二者。
教之持戒。
不得自犯。
三者。
教之忍辱。
不得自恚怒。
四者。
教精進。
不得自懈慢。
五者。
教人一心。
不得自放意。
六者。
教人黠慧。
不得自愚癡。
沙門道士教人。
去惡為善。
開示正道。
恩大于父母。
如是行之。
為如汝父在時。
六向拜之教。
何憂不富乎。
問何故以父母等。
配之六方。
有斯次第。
答拟日出沒下上尊卑圓缺為喻。
思之可悉。
疏遠四惡友者。
問何等人。
名為惡友。
答破戒邪見。
背菩提等。
為惡友故。
大般若經五百六十八雲。
菩薩不親近惡友。
謂破戒人。
着邪見人。
不律儀人。
邪命人。
無義語人。
住懶惰人。
樂生死人。
背菩提人。
愛俗務人。
問何時不親。
答一切時不親。
即前經雲。
菩薩夢中。
不近惡友。
況于覺時。
而親近彼。
若爾。
雲何憐愍衆生。
如一子耶。
答即彼經雲。
菩薩雖常憐愍。
而不共住。
由如是法。
遠離惡友。
但令離長染等緣。
非心善根。
令離彼也。
故郁伽長者經雲。
出家菩薩。
不應親近多人衆中。
我應舍彼。
我之善根。
終不舍于一切衆生。
疏或七倒者。
謂于無常樂我淨之法。
妄計為常樂我淨等。
名之為四。
五者想倒。
于常等四。
起妄想分别。
六見倒。
于是妄想所分别中。
忍可欲樂。
建立執着。
七心倒。
于執着貪等煩惱。
疏亂相及亂體等者。
五塵等界。
名為亂相。
相者因也。
能生識故。
諸能緣心。
名為亂體。
體是妄倒。
故名亂體。
第二句結前亂相。
識所變故。
能生識故。
不離識等。
故名色識。
第三句者。
結前亂體。
第四句者。
顯無所變。
亂相色等。
能變亂體。
亦不得有。
要有其因。
果方有故。
經是名菩薩第二親近處者。
舉前不可親近之處。
翻彼即名可親近處。
又按郁伽長者經。
有四親近行。
彼雲。
出家菩薩有四親道。
如來所許。
一親近法。
二親近成就一切衆生。
三供養如來。
四親近不舍一切智心。
疏如食曠野子肉等者。
按報恩經第一孝養品。
佛告衆言。
過無量劫。
爾時有國。
号波羅奈。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佛。
像法中有王出世。
号曰羅阇王。
波羅奈國王大臣。
名曰羅睺。
心生惡逆。
斷大王命。
尋詣邊國。
次殺二子。
其第三子。
有守宮神。
而語之言。
羅睺大臣。
逆謀奪國。
殺于父王及二兄竟。
不久将至。
何不逃命去也。
而王思念。
欲投鄰國。
然路有二。
一七日。
二十四日至。
王時入宮。
命子須闡提。
即出進路。
夫人亦随。
心竟迷亂。
誤入十四日道。
路險糧盡。
王欲殺妻。
以活其子。
其子谏曰。
何處有子。
啖于母肉。
可乞一願耶。
日割子肉三斤。
以充三人之食。
父母從願。
得至前路。
爾時王者。
今我父悅頭檀王是。
母者。
今摩耶是。
太子者。
今我身是。
今引意者。
食子肉者。
非甜其味。
但為命也。
沙門受食。
但為修道。
而支其身。
不貪味也。
疏如無垢稱者。
即維摩經雲。
迦葉住平等法。
應次行乞食。
為不食故。
應行乞食。
為壞和合相應取抟食。
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
以空聚想。
入于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所聞聲與響等。
所嗅香與風等。
所食味不分别受。
諸觸如智證。
知諸法如幻相。
無自性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以一食施一切。
供養諸佛。
及衆賢聖。
然後可食。
經于聲聞至贊歎其義者。
問夫菩薩者。
揚善止惡。
謙下正直。
若也二乘非正。
即直言斥之。
若許善可錄。
即謙辭贊美。
何因二事。
俱不許為。
答夫人贊毀。
情必欣惡。
欣惡斯起。
種智莫生。
淨戒淪沒。
故今見止。
故大般若經五百八十八雲。
諸菩薩若暫起心。
贊毀二乘。
應知毀犯菩薩淨戒。
所以者何。
若贊彼地。
便于彼地。
心生愛着。
不能趣求一切智。
若毀彼地。
心生輕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于菩薩戒。
有所毀犯。
是故菩薩。
于二乘地。
不應贊毀。
此亦應爾。
故誠無爽。
經譬如強力轉輪聖王等。
問輪王有四。
王領不同。
具辨如疏。
七寶德化。
其義如何。
答薩遮尼乾子經第三雲。
轉輪聖王。
七寶具足。
一夫人寶。
二摩尼寶。
三者輪寶。
四者象寶。
五者馬寶。
六大臣寶。
七主藏寶。
其化德者。
彼轉輪七寶具足。
遍行大地。
無有敵對。
無有怨刺。
無有諸惱。
無諸刀杖。
依于正法。
平等無偏。
安慰降伏。
王四天下。
得自在故。
所出教令。
無違逆故。
以十善道。
化四天下。
悉令受持。
離十惡業。
行十善道。
具足成就。
名為法王。
問所感七寶。
何因而至。
答依離瞋心不善業道之所得也。
若爾何故仁王經言。
上品十善。
鐵輪王等。
答彼經具言。
此據增勝。
故無過矣。
問七寶現者。
本應聖王。
各有何德。
以先聖王。
夫人德者。
身口等中。
出于無價栴檀優缽羅華之香。
身觸柔暖。
寒時能暖。
熱時能涼。
王見夫人。
離諸疲勞饑渴憂惱。
受最第一無極之樂。
複有五德。
一者。
知念不違王心。
二者。
能生千子具足。
三者。
自然性尊豪貴。
四者。
能令住處具足一切資生。
五者。
若王與諸夫人。
受欲樂時。
不起嫉妒瞋恨惡心。
摩尼珠寶德。
有八種。
一于夜闇放大明光。
如秋滿月。
光明能照一百由旬。
至于夏日。
衆生患熱。
放光觸身。
得清涼故。
二王行曠野無水之處。
衆生饑渴。
珠放八味具功德水。
充足饑渴。
三王所須者。
一切皆從摩尼寶出。
四有八楞相。
一一楞中。
出種種光。
五在所能令一百由旬。
所有衆生。
皆離病苦。
常得定心。
所作善業。
無空過者。
六所住境界。
無諸惡龍能放毒氣。
雹風惡雨。
傷害衆生。
七一切山川。
溪谷溝澗。
泉水幹竭。
悉令還服。
樹林草木華果枯悴。
能令滋茂。
池水華林。
一切具足。
八所在之處。
人民無有疾疫諸毒。
非時死者。
至于畜生。
虎狼之類。
相食啖者。
不起害心。
輪寶之德。
而有五種。
一輪寶體。
純閻浮金。
具足千輻。
廣五由旬。
顯現世間。
如第二日輪。
二飛虛空。
去無能障。
而一日能行八千由旬。
三随王心念欲。
謂四天王。
行四天下。
随王念處。
即飛虛空。
在前而去。
依彼輪力。
四兵象馬。
及車步等。
一切悉皆飛騰而去。
四有不伏轉輪王者。
王若心念。
而彼輪寶。
随所念處。
即飛而去。
悉令降伏。
五輪寶勢。
無有歒對。
一切小王。
見者降伏。
象寶德者。
彼大象寶。
猶如良馬。
調伏柔濡。
随自在用。
降伏他國。
七友善住。
彼象能于三處有用。
所謂虛空水中陸地。
彼象能速疾行。
一日三匝。
行閻浮提。
輪王乘象。
象同王心。
随王念處。
即從而去。
行步平正。
猶如鵝王。
不疾不遲。
不曲不戾。
凡人中行。
不令驚怖。
至鬥戰時。
極能現大兇害之相。
不可侵近。
馬寶德者。
色白如彼拘牟頭華。
天旋輪文。
遍滿身相。
不小不大。
不高不下。
身體正足。
心性柔濡。
善能調伏。
如帝釋王婆羅河馬。
随意去住。
一日三遍。
行閻浮提。
無疲勞相。
大臣寶德者。
代王理政。
一如王心。
憂國忘身。
不營私務。
念護百姓。
如養草木。
随王所念。
如念即辦。
不礙不着。
修行正道。
離于非法。
主藏寶德者。
彼主藏寶。
有大功德。
一切諸山。
深??幽峪。
曠野川澤。
丘陵堆阜。
坑坎高下。
不平之處。
能以金剛寶因陀羅寶等。
一切珍寶。
以用填滿。
而寶不盡。
何況金銀琉璃頗梨。
不在數者。
彼主藏寶。
心常歡喜。
無谄曲相。
問七寶之中。
幾情非情。
答珠輪二寶。
是非情法。
餘五有情。
問七寶将應。
其相雲何。
答按中阿含第十一。
增一經中。
第四十八雲。
王具七寶。
而現空中。
有白象王。
須臾之間。
行遍四海。
王上西樓。
向視見。
有绀馬王。
乘空而來。
王土東樓。
東向視見。
有神珠長。
一尺六寸。
有八楞相。
绀琉璃色。
乘空而來。
懸于幢頭。
照十二由旬。
王上東樓。
東向視見。
有刹帝利女。
名曰奪情。
端政無雙。
乘空而來。
王上北樓。
北向視見。
有主藏臣。
名曰财幢。
乘空而來。
王上南樓。
南向視見。
有大将軍。
名曰無畏。
乘空而來。
問馬色珠光。
與前經别。
一何不同。
答大小乘異。
見聞不同。
故無過也。
餘準此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