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

關燈
觀苦。

    答安立四谛。

    苦谛在前。

    故先觀苦。

     疏謂老死至趣滅行者。

    四谛如次如觀老死。

    當老死支。

    名為苦谛。

    生支名為老死集谛。

    老死因故。

    滅道可知。

    餘支皆爾。

    當支為苦。

    前支為集。

     疏無明無因即智種阙故者。

    種猶因也。

    由智無因故不得成四十八也。

    又按婆沙百一十雲。

    何故不說知無明智。

    答若法有支所攝。

    以有支為因。

    是有支果者。

    此中說之。

    無明雖亦有支所攝。

    而不以有支為因。

    亦非有支果。

    故此不說。

    複次若依此法。

    具起四智。

    此中說之。

    依無明支。

    但起三智。

    不起緣有支集智。

    故此不說。

     疏緣教法名支不攝者。

    即此教法。

    非十二支。

    名支不攝。

    前之六智。

    緣理之智。

    道理理也。

    第七之智。

    緣事之智。

    問何故名法住。

    答謂世俗智。

    如佛施設。

    聽聞法已。

    智無倒智。

    名法住智。

    智無其謬。

    而住法也。

    法即四谛。

    因果法也。

    故瑜伽論九十四雲。

    能以妙慧。

    悟入信解。

    苦真是苦。

    乃至道真是道。

    諸如是等。

    如其因果。

    安立法中。

    所有妙智。

    名法住智。

    或法是果。

    住是因名。

    名為法住。

    同于小宗故。

    按婆沙百一十雲。

    法者是果。

    住者是因。

    智知果法。

    所住因故。

    謂知三界上中下果所住之因。

    名法住智。

    此智唯知因之别相。

    非聖行相。

    故唯世俗智所攝也。

    評家取之。

    以為正義。

     疏異生聖者俱有此智者。

    問準瑜伽論九十四雲。

    住異生地。

    能以妙慧。

    悟入信解。

    四谛法中。

    名法住智。

    又雲。

    當知建立七十七智。

    從此無間。

    入谛現觀。

    準斯聖旨。

    但目異生。

    雲何而雲。

    皆通凡聖。

    答若法住智。

    凡多聖少。

    若真實智。

    聖多凡少。

    論據多分。

    故不相違。

     疏是聞慧故名法住智者。

    問按瑜伽論九十四雲。

    住異生地。

    便能如實。

    以聞思修所成作意。

    如理思惟。

    能以妙慧。

    悟入信解。

    四谛因果。

    名法住智。

    何故違教斷唯聞慧。

    答疏主既言通聖得有。

    豈容不許有修慧耶。

    但據異生。

    多分說也。

    故不相違。

     疏逆順緣起者。

    問逆順之名。

    據何而立。

    答有三對。

    一因果對。

    先因後果。

    名之為順。

    順生之理。

    返此名逆。

    二細粗相對。

    先細後粗。

    名之為順。

    順積聚理。

    返此名逆。

    三近遠相對。

    先近後遠。

    名之為順。

    順觀适理。

    返此名逆。

    故婆沙論二十三雲。

    以因推果。

    名順觀察。

    以果推因。

    名逆觀察。

    複次從細入粗名順觀察。

    從粗入細。

    名逆觀察。

    複次因近觀遠。

    名順觀察。

    因遠觀近。

    名逆觀察。

     疏雖無現前至十二行相者。

    此伏釋違。

    違雲。

    十二因緣。

    本被緣覺。

    下明得益。

    元無辟支。

    所為既不會莚。

    甘露豈無徒降。

    故疏答雲。

    令聲聞人。

    聞緣起教。

    因茲亦得悟于自乘。

    如因外典得悟内宗。

    賴彼小乘。

    趣皈大運。

    議曰。

    亦有緣覺。

    經中但雲。

    說法時那由他人。

    不受一切法等。

    通有辟支。

    斯亦何失。

    若爾何故。

    經次說雲。

    從是已後。

    聲聞無量。

    答有二種。

    一從多言。

    二從通說。

    聲聞之名。

    通辟支故。

    若不爾者。

    有相例失。

    雲何佛說四谛大乘之法。

    即有所被聲聞菩薩。

    說十二支。

    何無所化。

    故通無爽。

     疏彌勒三會等。

    問彌勒大通。

    俱言有會。

    齊是化身。

    何化生數。

    多少不等。

    答彌勒三會。

    而所列者。

    且舉釋迦遺法弟子。

    非準爾數。

    或舉德首。

    或緣感異。

    何要齊同。

    後解勝也。

     疏釋迦不說會者。

    或說有空非空非有三時說法。

    即名三會。

     疏待機熟故過二萬劫者。

    或令于法生稀有難遭心故。

     經佛說是經于八千劫者。

    問佛說法時。

    何少沙彌。

    答對機感故。

    或由如來處定時多。

    是以沙彌。

    說法時廣。

     疏示現四種道理者。

    按集論第十一雲。

    由依四種道理。

    能觀彼法故。

    一觀待道理。

    謂諸行生時。

    要待衆緣。

    如牙生時。

    待種子等。

    諸識生時。

    待根境等。

    二作用道理。

    謂異相諸法。

    各别作用。

    如眼根等。

    為眼識等。

    所依作用。

    色等境界。

    為眼識等。

    所緣作用。

    眼等諸識。

    了别色等。

    金銀匠等。

    善修金等。

    三證成道理。

    謂為證成所應成義。

    宣說諸量不相違語。

    所應成義者。

    謂自體差别。

    不相違語者。

    謂現量等。

    不相違立宗等。

    言四法爾道理者。

    謂無始來。

    于自共相。

    所住法中。

    所有成就。

    法相法爾。

    如火能燒等。

    如經說言。

    眼雖圓淨。

    空無有常等。

    所以者何。

    其性法爾。

     疏今此除離欲等者。

    今此經中。

    脫離欲者。

    以彼離欲與其示現。

    俱令修行。

    譯主合之。

    然實不可。

    雖俱修行。

    初令離染。

    第二示現。

    令其信解。

    兩義别故。

    又化之漸法須五故。

    又按智度論五十四雲。

    示其善惡。

    教令舍惡。

    而從于善。

    未得法味。

    心生退沒。

    能為說勝果。

    使修善因。

    令見利益。

    故名為利。

    随其所樂。

    而稱歎之。

    令歡喜故。

    故名為喜。

    有義。

    取今經意。

    釋斯四者。

    初示三乘是方便乘。

    一乘是真實乘。

    故名為示。

    次令舍三入于一乘。

    故出教也。

    次複說彼三乘報劣。

    一乘果勝。

    使修一因。

    令見利益。

    說名為利。

    複觀機緣。

    或以法說喻說。

    說宿世因。

    随其所樂。

    應器令欣。

    故雲喜也。

    議曰。

    雖無其教。

    理可觀也。

    然雲令舍于三。

    說三報劣。

    理即不可。

    但應說雲。

    令舍于二。

    說二報劣。

    理如乘章。

    或三學錯。

    令為二字。

    更勘餘本。

     疏因言長理者。

    如言因論。

    而生論也。

     疏今解至名為涅槃者。

    問諸有學未回心前。

    元本未得有餘涅槃。

    雲何今言。

    未回心前。

    所得有餘。

    答約彼有學。

    若不回心。

    定能證得自乘有餘。

    今經談彼未回心前。

    所令證得。

    涅槃為名。

    名之為住。

    問何故此聖回心劫數。

    懸隔若斯。

    答有惑無惑。

    利鈍差别。

    緻此不等。

    問有學煩惱多。

    多劫至菩提。

    凡夫頓發心。

    應稽于漸悟。

    答凡夫二惑全。

    欣背增。

    故稱頓悟。

    有學缺于惑。

    背舍悲增。

    故多劫。

    問惑少背舍劣。

    所以經多劫。

    無學惑全無。

    無背更多劫。

    答無學全無凡全有。

    背增無彰劫無多。

    有學有障背不增。

    有無不全劫經久。

    問有學趣向二乘極果。

    時不經多。

    縱回心已。

    取二無學。

    豈不省彼長劫艱虞。

    答既回心已。

    厭彼二乘。

    由如怨敵。

    誰肯更取。

    有經雲。

    菩薩怖向二乘之中。

    如惜命者。

    怖歸屠肆。

    如下廣引。

     疏曾經七生等者。

    古師意雲。

    前五種人。

    皆是無學。

    由經生數。

    多少不定。

    經中遂與初果等名。

    雖俱無學。

    根有利鈍。

    故所經劫。

    多少不定。

     疏凡身得果等者。

    創從凡位。

    得于聖果。

    名凡身得聖。

    得聖已後。

    複經于生。

    後所起身。

    名為聖身。

    即依此身。

    而證無學。

    入般涅槃。

    故總說雲。

    凡身得果。

    聖身涅槃。

    若從凡夫。

    更不經生。

    即得二乘無學之果。

    入般涅槃。

    即說此類。

    名凡得果。

    凡身涅槃。

     疏卷第八 疏十煩惱至皆互相資者。

    略為二釋。

    一雲。

    煩惱及業。

    各自類十。

    而互相資。

    非煩惱業更相資也。

    以能感業等。

    相資有百。

    故所感苦。

    亦有百也。

    非是果體能自相資。

    由煩惱等而以資故。

    若爾惑業。

    既各有百。

    所資苦果。

    應成二百。

    答理實應爾。

    然二能資苦資一果。

    故但雲百。

    不以能資而有二故。

    惑業苦三。

    分成二苦。

    今亦應爾。

    二雲。

    所感十類。

    自各相資。

    以成其百。

    問自各為果。

    更何待藉。

    雲互相資。

    答相假有力。

    即名相資。

    非己為果。

    便不待藉。

    如現根境。

    雜是其果。

    由相待起。

    豈彼不得名相資耶。

    其類非一。

    議曰。

    二解俱得。

    然後釋者。

    順于疏文。

    自雲惑業苦三。

    皆互相資。

    苦苦不相資。

    何須标列。

    後釋故順。

    任情取舍。

     疏變易生死至二百者。

    問何故不取能招之業。

    亦為三百。

    答無漏業者。

    不名為險。

    有漏業者。

    非正能感變易之果。

    所以除之。

    有義。

    五百喻三界二乘。

    過三百者。

    出三界也。

    故智度論牒大品經雲。

    度四百由旬。

    即去城邑不遠。

    龍樹釋雲。

    三百譬三界。

    四百喻二乘。

    若爾四五數既不同。

    何得為證。

    答大品經中。

    合于二乘。

    以名一百。

    此經開之。

    開合雖殊。

    體即無别。

    取喻何過。

    議曰。

    此與疏釋。

    名目雖殊。

    義意無别。

    分明易悟。

    疏議可玩。

     經聰慧明達者。

    有義。

    智在耳曰聦慧。

    在眼為明達。

    又聰慧譬種智。

    明達譬三達。

    種智橫照萬法。

    三達豎鑒三世。

    議曰。

    依俗而釋。

    耳目聰明。

    理可通矣。

    若依佛典。

    未必須然。

    後釋無妨。

     經今欲退還者。

    問若時未退。

    拟将退故。

    言今欲者。

    下文更無說退之處。

    若時即退。

    何得言欲。

    答有義。

    為根性不定。

    有退為凡。

    退住二乘。

    進為菩薩。

    為斯不定。

    故标欲言。

    實當已退。

    問既有二退。

    今雲退者。

    退處何位。

    答退處凡夫生死之位。

    所以導師為設化城。

    議曰。

    據根性殊。

    意欲不定。

    而言欲者。

    非無其理。

    然觀經文。

    但雲其退。

    無有根性求退别相。

    白佛今欲。

    如是之言。

    皆義說矣。

    佛知其意。

    而義談之。

     疏或令求出至後時說故等者。

    舉事釋成。

    如身見戒取及疑三結。

    入見道除。

    然說不還。

    除五下結者。

    據彼盡處。

    後時說也。

    即初果等。

    出三惡道。

    亦令得名。

    過于三百。

    然未永出。

    永出之者。

    即是無學。

    五全離者。

    名永出也。

    故言無學過三百也。

    問理實初果具斷見惑。

    雲何聖教言斷三結。

    答按雜集論第十三。

    略為二釋。

    一障解脫。

    二迷三境。

    由斷此過。

    但說斷三。

    即彼論雲。

    由此三種。

    障解脫得。

    最為殊勝。

    由薩迦耶見。

    執取五蕰。

    為我我所。

    深生愛樂。

    于大苦聚。

    不生厭背。

    于勝解脫。

    無發趣心。

    或雖發趣。

    然戒禁取。

    及疑僻執邪道。

    疑正道故。

    便邪出離。

    及不正出離。

    又薩迦耶見。

    迷所知境。

    因于大苦聚。

    虛妄增益我我所相。

    故由戒禁取迷能見因。

    于颠倒見。

    謂為清淨出離因故。

    由疑迷對治因。

    于三寶所。

    不決定故。

    若依小乘。

    義與此異。

    如俱舍論二十一說。

     疏雖亦出于人天等者。

    然無學人。

    亦出人天。

    斯乃應名過五百矣。

    但變易生。

    人天趣攝。

    二乘未離彼變易生。

    不得言越人天趣也。

    所以但言。

    過三百矣。

     疏對種智車故名為一者。

    約為無為異。

    種智有為。

    既有三種。

    滅理無為。

    故稱一也。

    或可種智。

    而體一故。

    對之名一。

    若爾車三。

    雲何言一。

    答據名雖三。

    論體但一。

    羊鹿兩運。

    本無體故。

    問滅理無二。

    自然是一。

    何假對智。

    方名為一。

    答滅理無二。

    是一一義。

    對種智故。

    複是一義。

    二文别也。

    乍看似同。

     疏實得無餘至終滿處說者。

    以類成也。

    欲入滅定。

    至近加行。

    早已證得。

    想受無為。

    然言滅定得無為者。

    依顯處說。

    定中想受。

    而皆不行。

    想受滅言。

    彼時顯故。

    若不爾者。

    已入定竟。

    六識不行。

    說誰證于想受滅耶。

    要有能證心。

    方有所證故。

    況意可悟。

    有雲。

    此第九定中。

    無想受故。

    前定雖厭。

    未名受想滅無為者。

    議曰。

    理義甚乖。

    且以前定。

    得此受想無為不耶。

    若言不得。

    為喻不成。

    意證無餘已前得故。

    若言得者。

    大小乘教。

    皆總不言。

    先之八定。

    得想受滅。

    故名說謬。

     疏勝鬘至去涅槃界遠者。

    明二乘四智不具所以。

    言餘生等者。

    顯我生盡。

    而未究竟。

    即知苦智。

    雖斷分段。

    變易猶在。

    故言有餘。

    以未盡故。

    當更有生。

    雖更不受後有之生。

    然變易生。

    既生死法。

    有此生死。

    名為有生。

    分段後受故。

     疏言更言餘梵成故等者。

    明梵行以立未究竟也。

    即證滅智涅槃名梵證。

    梵之行。

    依主為名。

    梵行有二。

    一分段因盡。

    顯有餘依。

    分段果盡。

    顯無餘依。

    二變易果盡。

    顯無餘依。

    無漏依在。

    顯有餘依。

    定性二乘。

    但得前一。

    不定性者。

    前一之中。

    唯得有餘。

    定不定性。

    俱未得後有無餘智。

    雖有所成。

    然為變易因果所雜。

    故名不純。

    望自得者。

    名為成也。

    是後智餘。

    名有餘矣。

    或複後智。

    二乘未得。

    是得者餘。

    此當可成。

    故名為成。

    言事不究竟等者。

    明所作已辦。

    不究竟也。

    即修道智。

    修道有二。

    一分段對治。

    二變易對冶。

    二乘未修後之對治。

    謂此修道。

    事猶未畢。

    名不究竟。

    更可進習。

    名有所作。

    言不度彼等者。

    明不受後有。

    不究竟也。

    即斷集智。

    斷集有二。

    一分段因。

    二變易因。

    二乘雖斷分段之因。

    變易因在。

    名不度彼。

    不度彼故。

    當必須斷。

    上總明彼四智不究竟也。

    言去涅槃界遠等。

    牒前第四。

    以例餘三。

    顯彼涅槃未滿足也。

    佛大涅槃。

    名涅槃界。

    二乘功德。

    而未圓成。

    複要三祇。

    乃方逮彼。

    故雲逮也。

     疏所作未辦等者。

    以此經文。

    屬彼四智未究竟義。

    經文略也。

    疏具明之。

    細尋可悟。

    故不釋也。

    然疏雲。

    梵行不成。

    不字[日*責]也。

    彼經之中。

    無不字故。

     疏思空勝義舍者。

    思謂能思。

    空勝義者。

    所思勝義。

    真如之理。

    理為其舍。

    如來家故。

    故論說雲。

    住極喜地。

    生如來家。

    舉彼能思。

    顯所思體。

    取以為舍。

    依主釋名。

    或思屬所思。

    即持業也。

    義可知矣。

    住空真如。

    亦得名空勝義也。

    故二乘得。

     疏覺品至八解為浴地者。

    三十七菩提品。

    而以為華。

    并有敷榮顯實義故。

    總持能以攝持諸行。

    類園禦外。

    能持内故。

    大乘之法。

    萬德滋茂。

    故等于林。

    華莖幹實。

    備諸蓊郁。

    二乘功德。

    雖不名大。

    亦有滋茂。

    故亦名林。

    故取彼經。

    相拟宜矣。

    又阿含經。

    四無量為園。

    諸無漏為林。

    望義别也。

    定能洽潤。

    解脫離垢。

    故比流池。

     疏重門等者。

    空無相願。

    俱為人空。

    舍之所由。

    故名重。

    重為不壹。

    有義。

    重門同前。

    盡無生智。

    稱高樓閣。

    有雲四谛十六行。

    配三空門。

    義如信解品疏所配。

    初觀所取。

    以之為空。

    後觀能取。

    亦複是空。

    故名為重。

    無相願二重。

    而亦準此。

    又十六行。

    攝之為三。

    觀四谛境。

    以為空故。

    即行空智。

    入無餘滅。

    心境俱空。

    以此為門。

    名為重門。

    無想願二。

    亦準此知。

    然入滅者。

    即唯定性。

    不定性人。

    亦得有此重空之義。

    故有宗雲。

    如杖轉屍。

    屍既盡已。

    杖亦棄之。

    議曰。

    喻意全差。

    非為善釋。

    有宗但據能所二空。

    名之重空。

    不明門義。

    此況三種俱能入理。

    故名重門。

    思之可悉。

     疏真實谛法為男生空真智是者。

    由聞谛教。

    生空智起。

    所起之智。

    能紹三寶。

    名之為界。

    谛法之界。

    依主立稱。

     五百弟子品 疏于下劣心生虛妄解者。

    挾劣心者。

    所求二果。

    生虛妄者。

    能求執心。

    或心字屬下。

    是能執心。

    更思。

     疏此是有學及凡夫者。

    問七種染慢。

    皆是凡夫。

    何故複言是有學耶。

    答雖言有學。

    亦凡夫攝。

    若爾何故置及字耶。

    答凡夫有二。

    一學求趣。

    得有學名。

    二不求趣。

    但得凡稱。

    此二種人。

    俱無定心。

    俱執二極。

    為有所簡。

    故有及言。

    或可修習。

    久近不同。

    故言有學及凡夫也。

     疏又下根至先已領故者。

    滿慈領際。

    五百之徒。

    亦同領訖。

    餘如文。

     疏二領授記等者。

    問授記品末。

    總言弟子皆當授記。

    今即領之。

    方便品末。

    亦言聲聞。

    聞說一偈。

    皆成于佛。

    何不領之。

    答方便品中。

    雖總言成。

    未見别與二乘記别。

    尚懷猶豫。

    授記品前。

    已鹙子等。

    得别記别。

    方生決定。

    所以領之。

    不同舍利是上根人。

    而能領解方便品也。

     疏鹙子已下授記者。

    通取四大聲聞之事。

    故言已下。

     疏四領神通等者。

    問設化城等。

    言中施為。

    導諸倦高。

    即名神通。

    火宅窮子。

    藥草喻等。

    義亦同之。

    何不通攝。

    俱言設故。

    答理實俱是悟通所收。

    但為化城。

    文中自言。

    我所化作。

    餘喻不然。

    故不為例。

     疏離所诠故者。

    于所诠法。

    不生執着。

    名離所诠。

    故名清淨。

     疏修梵行常持菩薩三聚戒者。

    梵謂涅槃。

    行者因義。

    三聚淨戒。

    是涅槃因。

    名為梵行。

     疏七佛等者。

    問佛實恒數。

    何唯言七。

    答傳雲。

    佛之施化。

    本利群惑。

    惑俗而立七廟之事。

    今随于彼。

    故立七佛。

    欲漸化之。

    歸真實故。

     疏賢劫有四等者。

    何故爾耶。

    答所言七者。

    兼自他數。

    所以故爾。

    後至彌勒。

    退毗缽屍。

    加慈氏也。

    問賢劫之稱。

    何所因立。

    答按悲華經第五雲。

    何因緣故。

    劫名善賢。

    是大劫中。

    多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衆生。

    有千世尊。

    成就大悲。

    出現于世。

    因立劫名。

    餘經多分。

    而無善字。

    問七佛之中。

    已兼釋迦。

    雲何複言。

    今于我所說法人中。

    亦第一耶。

    答七佛據總。

    今我所者。

    依别而說。

    是今化主。

    故更獨明。

    下言賢劫。

    總别準知。

     經護持佛法等者。

    問夫護法者。

    為任既重。

    何人堪可。

    法等複何。

    答義有多門。

    略明三種。

    一能護人行。

    二護法之意。

    三得益。

    就初複二。

    一總明其行。

    二約人别辨。

    總護法者。

    上自諸佛。

    下至末俗。

    佛具功德。

    護法決能。

    未知餘者。

    何行能護。

    夫欲護法。

    當崇重尊德。

    不陵卑下。

    無違教诠。

    随順正理。

    惠舍育物。

    調心守根。

    過惡揚善。

    殡邪樹正。

    言行相應。

    能成斯行。

    真護法矣。

    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一及二雲。

    行不違言。

    尊重師長。

    随順正法。

    心行調柔。

    志性純質。

    諸根寂靜。

    遠離一切惡不善法。

    修勝善根。

    又雲。

    甯舍身命。

    不舍正法。

    于他謙下。

    不起憍慢。

    卑賤恥辱。

    其心能忍。

    饑渴有情。

    施好飲食。

    在危難者。

    能施無畏。

    于諸疾病。

    如法療治。

    嚴飾塔廟。

    惡事掩過。

    善事無揚。

    又雲。

    若順文字。

    不違正理。

    常無诤論。

    名護正法。

    又大集經第十九雲。

    有二種人。

    能守護法。

    一如法而住。

    二誦是文字。

    若無文字。

    法不可說。

    二依人别者。

    初僧護法。

    戒德嚴總。

    智慧凝明。

    遠離傷毀為護法矣。

    故涅槃經第三雲。

    夫護法者。

    謂具正見。

    能廣宣說大乘經典。

    終不捉持王者寶蓋。

    油瓶谷米。

    種種果瓜。

    不為利養。

    觀近國王大臣長者。

    于是檀越。

    心無谄曲。

    具足威儀。

    摧伏破戒諸惡人等。

    是名持戒護法之師。

    後俗護法者。

    為護法城。

    牆塹三寶。

    示威攝物。

    懷慈不殺。

    即護法矣。

    故涅槃經第三雲。

    今聽持戒人。

    依諸白衣持刀杖者。

    以為伴侶。

    若諸國王大臣長者。

    優婆塞等。

    為護法故。

    雖持刀杖。

    我說是等。

    名為持戒。

    雖持刀杖。

    不應斷命。

    若能如是。

    即得名為第一持戒。

    又大集經第六雲。

    諸天子。

    若能護我諸弟子者。

    即是護持我之正法。

    如是護者。

    法則久住。

    二護法意者。

    顯法難遇。

    為令不滅。

    度諸有情。

    所以護之。

    故大般若三百二十七雲。

    護持正法。

    不惜身命。

    常作是念。

    我甯棄舍财寶親屬。

    終不棄舍諸佛正法。

    所以者何。

    财寶親屬。

    及自身命。

    生生恒有。

    甚為易得。

    諸佛正法。

    百千俱胝邪庾多劫。

    乃得一遇。

    遇已長夜。

    獲大利樂。

    又五百七十二雲。

    一切如來。

    常共守護。

    如是文字。

    不起不盡。

    常無隐滅。

    其所顯義。

    亦不起盡。

    常無隐滅。

    所以護法。

    又五百七十三偈雲。

    為度諸有情。

    成大悲願力。

    護持佛所說。

    此甚深法要。

    三護法得益者。

    常為四攝。

    眷屬堅固。

    功業難量。

    皆賴護法。

    故大集經第十雲。

    若人能護佛正法者。

    即為四攝。

    一為佛攝。

    二為天攝。

    三為福攝。

    四智攝。

    佛攝複四。

    一常得親近諸佛。

    二魔不得便。

    三獲得無盡陀羅尼門。

    四得住不退轉地。

    天攝亦四。

    一說法之處。

    諸王設淨。

    二說法之時。

    衆樂聽受。

    三終不為因緣所害。

    四不信者信。

    福攝亦四。

    一莊嚴于身。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二莊嚴于口。

    凡所演說。

    衆生樂聞。

    三莊嚴土。

    四莊嚴種姓。

    所謂釋梵轉輪王。

    智攝亦四。

    一知衆生根。

    如意說法。

    二知衆生病者。

    随病施藥。

    三得大神通。

    遊諸佛土。

    四了了通達法界。

    善男子。

    欲得如是功德。

    當護正法。

    又偈雲。

    世界微塵可說盡。

    護法功德不可量。

    欲得不可宣說知。

    應當堅心護正法。

    又涅槃第九雲。

    若諸菩薩。

    勤加精進。

    欲護正法。

    以是因緣。

    所得眷屬。

    不可阻壞。

     疏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

    廣大法味。

    是能生法。

    喜樂二種。

    是所生法。

    由因大法。

    喜樂生故。

    取彼所生。

    為二食也。

     疏不淨等食者。

    欲界有情。

    名不清淨。

    見修煩惱現種具有不清淨。

    反此二乘無學。

    名為清淨。

    上之二界。

    有學三果。

    名淨不淨。

    上界異生。

    能伏下惑。

    名為清淨。

    随眠未斷。

    自他之惑。

    猶未能伏。

    名不清淨。

    前三果人。

    見等惑亡。

    名淨。

    修惑未盡。

    名不淨。

    如來及八地已上菩薩。

    實不受食。

    亦不假食。

    自身安住。

    然順世間。

    示現受食。

    示現假食。

    其身安住。

    名示現食。

    問按彼論雲。

    食有四種。

    謂依止住食等。

    雲何其食。

    雲何依止耶。

    答人是能依。

    依止于食。

    方得住故。

    食從人果。

    以立其名。

    名依止住。

    問如欲界者。

    能伏無所有處下惑。

    此所住食。

    四中何攝。

    答是俱句收。

    論據全界。

    及有學明。

    故略不說。

    問此之四食。

    段等四食。

    攝幾種。

    答不淨具四。

    淨不淨中。

    上二界者。

    除段有三。

    下欲界中。

    亦具四種。

    第三清淨。

    随何界聖。

    具三四也。

    方現示之。

    亦有四也。

    問雲何上界無段食耶。

    答已離欲故。

    故無段食。

    段食能長淫等故。

    又身輕微。

    無色無形。

    俱不假段。

    問彼論但說佛示現食。

    雲何兼說八地上聖。

    答論據果滿。

    略不明因。

    實爾八地。

    亦不假段。

    決定已受變易身故。

     疏能長氣力至不壞者。

    段觸長力。

    思長希望。

    識攝根種。

    或通四明之。

    皆有此能故。

    今但依初。

     疏觀入念住故但有四者。

    為觀此境。

    入念住故。

    念住既四。

    故所觀食。

    亦但四也。

     疏不頌問衆者。

    前長行中。

    雲汝等見是富樓那等。

    是佛問衆。

    亦有疏雲。

    不頌四衆。

    四字誤也。

    長行無文。

    列四衆故。

     疏理雖至應化弟子者。

    據理但頌滿慈今現之德。

    乍觀頌文。

    似頌一切應化之德。

    故經雲。

    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問文中既有諸菩薩言。

    何故不許兼頌一切。

    答舉諸菩薩。

    意顯滿慈權化所以。

    非為顯餘。

    言諸菩薩。

     疏僚友等者。

    疏華嚴有十種行者。

    按彼經第三十八雲。

    樂聽受法故。

    利益衆生故。

    調伏自心故。

    教化成就欲界衆生故。

    令速轉故。

    速成淨慧故。

    教化衆生故。

    恭敬禮拜供養一切佛故。

    斷一切生死相續故。

    不斷菩薩行故。

    名如疏列。

    此十行相。

    如次配名。

     疏今取此為喻者。

    取如意珠。

    以為譬也。

     疏衣謂意識者。

    發菩提心。

    而在意識。

    故以喻衣。

    或第八識。

    名為意識。

    在意處故。

    立意識名。

    是所熏處。

    以喻衣也。

    若不爾者。

    第六意識。

    體非能持。

    雲何得言。

    汝衣裡珠。

    今故現在。

     疏今以第六不共無明等者。

    若第七識。

    在異生位。

    一類染污。

    雲何可言起已遊行。

    第六可有起于善心。

    求勝法時。

    名起無失。

    議曰。

    菩提心珠。

    第六意發。

    發時不得與無明俱。

    雲何得言醉時而系。

    由此理故。

    取第七識癡為醉體。

    亦應無失。

    後言遊行。

    據第六善。

    然亦而是醉中行也。

    真無漏智。

    方名醒故。

     疏或是大乘至謂戒身等者。

    謂是大乘五分法身。

    舉戒等餘慧定等四。

     疏從貝[宋-?][宋-?]音酉者。

    [宋-?]者。

    酉字也。

    疏主恐有不識。

    故以今時酉字音之。

    然寫疏者。

    皆錯為卯字。

    卯字與古酉字。

    稍相似故。

     人記品 疏高名之記等者。

    滿慈一人。

    授佛名号。

    時節等别。

    名為一異。

    陳如五百。

    佛号等同。

    故名為同。

    陳如五百。

    得記前後。

    有差别故。

    名為二異。

     疏非高名等者。

    二千得記。

    得名号同。

    名為一同。

    慶喜羅睺。

    得佛各别。

    名為二異。

     法師品 疏此中多以至名法師故者。

    現得記中。

    既名法師。

    故知持讀在佛前者。

    亦名法師。

    約多分者。

    且依滅後。

    現為弟子。

     疏又現習學至亦名法師者。

    此影略言。

    若在佛前。

    人為弟子。

    影八部類。

    持經亦然。

    佛滅度後。

    人為法師。

    八部持讀。

    示為法師。

     疏以藥王久持經等者。

    問已後方便說藥王因事。

    如何今者即告藥王。

    答藥王在會。

    以彼昔時早時此經。

    所以告之。

    稱因何失。

    因者因由。

    所以義故。

    又準法華經。

    此品名藥王如來品。

    初長行及偈。

    廣明過去藥王佛世。

    有寶蓋王及善蓋太子。

    法供養事已。

    然後方言。

     爾時世尊。

    告八萬菩薩。

    因藥王開士。

    故知疏釋。

    理無違也。

    有雲。

    正法華經。

    法師品初。

    先明藥王過去持經之事。

    所以經雲。

    因藥王菩薩。

    告八萬大士。

    議曰。

    品初雖有藥王之号。

    乃是佛也。

    非菩薩矣。

    王及太子。

    經自會雲。

    爾時王者。

    現在寶焰佛。

    是太子善蓋。

    今我身是。

    總無藥王菩薩之事。

    故知謬引。

     經何況盡能受持等者。

    問法本亡言。

    名诠莫迨。

    若取名字。

    非善求法。

    所以淨名經雲。

    法非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今贊受持經者。

    豈不轉增其痼。

    答依言妄執。

    諸教共诃。

    假筏筌真。

    衆聖同許。

    誰之人出。

    不由戶哉。

    故大菩薩藏經第十六頌雲。

    如人入闇室。

    覆蔽絕光明。

    雖有衆色像。

    非明眼所見。

    如是随有人。

    内具諸明解。

    不聞于正法。

    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淨覺法相應。

    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已。

    正法善安住。

    為世大光明。

    行菩提妙行。

    所以如來鄭重贊詠。

    又般若論。

    福不取菩提。

    一者受持。

    二者演說。

     經能竊為一人說等者。

    問雲何而為一人說法。

    即為佛使。

    答說乖正理。

    而無巧便。

    縱為多人。

    誠非佛使。

    不因于此。

    緻出世故。

    若也順理善巧。

    雖為一人。

    實為佛使。

    能令所作。

    至究竟故。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雲。

    夫其說法。

    随順法相。

    是名稱理。

    若諸所說。

    不違法相。

    與法相應。

    能入平等。

    顯現義理。

    名巧便說。

    由此故知。

    非諸說法者。

    皆得名佛使。

     疏若壞亂菩薩至毀壞一切佛法者。

    問害佛破僧。

    殺阿羅漢。

    焚毀障礙。

    雲何不名壞一切法。

    答金剛之體。

    何有害者。

    害者縱有。

    豈廢法行。

    僧破殺羅漢。

    但是小乘。

    設有破亡。

    大乘之法。

    讵因而滅。

    又複不依大乘五逆。

    若菩薩者。

    能弘大法。

    即人既亡。

    故法随失。

     疏自他有多少等者。

    若贊于佛。

    唯能贊得益。

    如來果圓。

    更無益故。

    故名無少。

    若贊持者。

    能所贊者。

    皆得其益。

    以所贊者。

    其果未圓。

    遇贊己已。

    歡喜勇銳。

    而倍進習。

    既自他利。

    故名為多。

    準前毀佛輕重理也。

     疏無生而有生等者。

    無學之者。

    集苦都盡。

    名曰無生。

    今令回趣三大劫生。

    名為有生。

    亦如燋谷可更生故。

    故為難信。

     疏中外相形名之為舍者。

    大乘名中。

    外道小乘。

    名之為外。

    由形于彼。

    名之為舍。

    舍為中故。

     經我于餘國遣化人等者。

    問遣化衆生。

    意何以耶。

    答略申三意。

    一供養法師。

    二引導實人。

    三擁護法師。

     寶塔品 疏智度論至如何有衆者。

    問按論第七。

    誠文如疏。

    疏如何斷。

    傳解難知。

    答論言無請。

    無請多寶說法華故。

    非言多寶全不說經名為無請。

    若不爾者。

    無人請說法華故。

    塔現為證。

    亦不說餘。

    餘經寶塔。

    何不現證。

    證不證殊。

    故知有說。

    不說異也。

    論言無請不證法者。

    言總意别。

    非古難知。

    故無過矣。

     疏同為寶性故者。

    同以七寶。

    而為國土。

    名寶同也。

    即釋經中。

    所變國土。

    以頗梨等。

    莊嚴所以。

     經懸鈴者。

    按說文雲。

    鈴下也。

    從金令聲。

     疏容佛佛世尊何須再坐等者。

    問問于再坐。

    何故乃答三變所由。

    答容佛再坐。

    為主三變。

    故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