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 智周 撰
化城喻品
疏此所起慢或欲界等者。
此得定人。
要伏欲界俱生煩惱。
分别不伏。
故容得起。
欲分别惑。
有雲。
此所起執分别煩惱。
而是色界。
以得上定。
欲分别惑。
雖未伏斷。
以無影輩。
故不得起。
議曰。
雖有此斷。
未可為依。
無明教故。
問起欲分别。
為何性耶。
答有二釋。
一雲。
此得定人。
雖不能伏欲分别惑。
由定慚等力所制伏。
不起不善。
二雲。
既不能伏。
容起不善。
議曰。
若準前解。
所起慢等。
非是欲界。
唯識論雲。
若欲界系分别起者。
唯不善攝。
發惡行故。
若依後釋。
起欲慢等。
理即無違。
疏凡夫有學聞此假解等者。
問若聞他說所變假相。
以為涅槃。
而執求者。
何要得定。
豈不得定。
不聞他說。
不執求耶。
答論據曾習勝人說也。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
舉此證彼二乘假解。
在出定後。
非解脫道。
作斯解也。
所言四倒者。
謂我生盡等。
疏又有釋等者。
問疏主結斷。
取于初解。
然觀論旨。
後釋為優。
故論雲。
以有三昧。
實無涅槃。
生涅槃想。
若不執于自所得定。
以為涅槃。
論言有定生涅槃想。
豈非虛設。
答談彼二乘。
有世間定。
生涅槃想。
凡夫求之。
斯有何過。
問論文既通斯之二理。
疏何斷令依于前解。
答佛陳七喻。
大意有二。
一叙昔事。
二者談今。
若言叙昔。
無文說彼下根之類。
在凡位曰。
執自得定。
以為聖果。
是增上慢。
若言對今。
增上慢衆。
方便品中。
拂席而去。
枝葉無遺。
對何說耶。
以此推究。
故初釋善。
疏說化滅化者。
說彼二乘涅槃。
為化滅。
彼凡夫自執化城。
疏是喻法者。
法者涅槃。
今以化城。
喻涅槃法。
或喻即法。
法名通故。
疏釋迦修行至猶稱王子者。
此難意雲。
設大通世。
初始發心。
迨于今時。
已逾三劫。
況大通時。
早為王子。
王子行位。
非是初心。
雲何許時。
今方得佛。
猶為尚也。
義意可知。
疏意趣有四者。
莊嚴攝論。
皆廣辨之。
今疏所引。
與論名字。
雖少有殊。
大意不别。
今依攝論等。
粗宣其義。
冀諸後學。
披疏易悟。
略開三義。
一立意。
二出體。
三正釋。
初立意者。
以斯四種。
決了如來秘密言教。
令生開悟。
故對法雲。
由此意趣。
故方廣中。
一切如來所有秘密。
應随決了。
二體性者。
皆以如來後智為體。
由緣一切差别義理。
為利衆生。
安立教故。
故無性雲。
遠觀于他。
欲作攝受。
名為意趣。
意雲。
謂能化者。
遠方便中。
先視于彼所化人之宜。
以何法而攝受之。
名為意趣。
三正釋者。
先總後别。
思量名意。
趣謂理趣。
思量理趣。
故名意趣。
有财釋也。
趣謂其境。
意是相應。
智用斯二。
以得名故。
别名四者。
一平等意趣。
此彼佛身。
身功德等。
悉皆相似。
言過去佛。
即是我身。
非實彼佛即定是此。
故楞伽經。
大慧菩薩白佛言。
何故世尊言。
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佛言以四等故。
一字平等。
過去及我。
同名佛故。
二語平等。
謂三世佛。
皆有六十四種美妙梵音。
言語說法。
我亦同彼。
三身平等。
我及諸佛。
法身色身。
相好莊嚴。
無異無别。
四法平等。
我及諸佛。
皆得三十七菩提分。
十力無畏。
諸功德故。
依此四種。
唱言我是??留孫等。
又無性釋雲。
謂一切佛。
由資糧等。
互相似故。
作如是言。
彼即是我。
然非昔時毗缽屍佛。
即今釋迦。
問本以意趣。
決諸秘密。
如言彼佛即是我身。
有何秘密。
複如何決。
答勝觀釋迦。
本非一體。
經言彼佛即是我身。
道理有乖。
故雲秘密。
談佛意趣。
據平等理。
言彼是我。
以會相違。
餘三準此。
二别時意趣者。
言雖說此。
意在他時。
言說與意。
時分有異。
名為别時。
故無無性釋雲。
謂觀懈怠。
不能于法精勤學者。
故說是言。
若誦多寶如來名者。
便得決定。
由唯發願。
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此意長養先時善根。
如世間說。
但由一錢。
而得于千。
意雲。
最初一錢。
是彼後時得千之因。
于一因中。
說千之果。
法亦如是。
問持名願往。
何秘密耶。
答持名發願。
皆是其因。
後時方得決定菩提。
往生淨土。
經依今因。
說于當果。
言持名等。
即是決定往生安樂國。
故名秘密。
今以别時意趣通之。
故無妨矣。
言雖即指持經決定。
意在後時。
方得決定。
三别義意趣者。
雖談此義。
意主别義。
言說與意。
義有不同。
名别義意。
故攝論雲。
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
于大乘法。
方能解義。
無性釋雲。
謂證相大乘法義。
與教相大乘法義。
甚有差别。
由此故言。
于河沙佛。
方能解義。
意雲。
解義有二。
一證理之時。
名為解義。
即證相大乘。
在初地已上菩薩所證。
二聽法聞思之時。
亦名解義。
即教相大乘。
在十信前。
凡夫所聞。
聖凡階位。
而有不同。
故言差别。
問言逢多佛。
方能解義。
何秘密耶。
答據教中義。
解實非難。
言逢多佛方能悟解。
豈非秘密。
故以别義意趣通之。
佛雖指于教相中義。
本意在彼所證之義。
故事多佛。
方能解之。
故涅槃經雲。
初依菩薩。
供五恒佛。
方解十六分之少分。
然疏中雲。
謂說諸法。
皆無自性等者。
言雖總說法無自性。
而意别在遍計法也。
餘類可知。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
雖于一法贊毀不同。
為對所化意樂故爾。
故名衆生意樂意趣。
故攝論雲。
謂如為一補特伽羅。
先贊布施。
後還毀呰。
如于布施。
屍羅亦爾。
無性釋雲。
先為悭貪。
贊歎布施。
後為樂施。
毀呰布施。
為欲令修勝品善故。
贊毀惑等。
準施可知。
問此贊毀教。
何名秘密。
答于一施中。
贊而複毀。
而豈非是自語相違。
故是秘密觀所化器。
意樂不同。
對彼而說。
故不相違。
疏善心相續至猶稱王子者。
言三劫者。
據求菩提方便善心。
刹那積數相續而說。
若起餘無記不善等時。
不取為數。
今者三性所有時節。
總合而言。
故經爾許。
問唯壽量品。
明成佛時。
已在十六王子前矣。
縱有多會。
豈不相違。
答彼據實成。
此依示相。
或複彼依平等意趣。
此據實成。
廣如下疏。
疏下諸長行方頌有文者。
末品下頌。
方始頌此。
長行之文。
中間頌者。
諸梵請文。
非頌長行。
文言似倒。
應雲頌方有文。
疏十事坐于道場者。
按彼經第四十雲。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事故。
坐于道場。
何等為十。
所謂種種震動一切刹故。
普照一切諸世界故。
除滅一切諸惡道故。
變一切刹為金剛故。
觀一切佛師子吼故。
離一切虛妄心。
淨如虛空故。
示現随順淨身威儀故。
随順圓滿金剛三昧故。
受一切佛清淨坐處故。
自善根力。
悉能受持一切衆生故。
坐于道場。
疏破魔軍有十義者。
按彼經第四十雲。
菩薩摩诃薩。
坐道場時。
有十種義。
故示現降魔。
何等為十。
所謂五濁惡世衆生。
樂相征伐。
欲顯菩薩功德力故。
悉滅天人諸疑惑故。
為欲化度魔眷屬故。
諸天世人樂征伐者。
令集化故。
集天人已。
顯現菩薩功德之力不可破壞。
調伏衆生故。
發起一切衆生力故。
哀愍未來一切衆生故。
乃至道場現有魔事。
悉能超出衆魔境故。
顯煩惱力勢羸劣。
大悲善根勢強威故。
順五濁世諸衆生故。
示現降魔。
疏即二世界鐵圍山間者。
即兩圍山之中間也。
而由日月持雙山高圍山障故。
故兩山中。
常無日也。
問中間衆生。
何界所攝。
設攝不攝。
俱何失耶。
難二俱有失。
若言攝者。
如兩界物取不犯盜。
以無屬故。
此何不爾若不攝者。
此中間者。
應非三界之所收故。
若複爾者。
即有三界攝生不盡之妨。
答未見正文。
待後撿之未間。
且為一釋。
如物處中。
雖非二界。
然亦不離三界之中。
名三界物。
中間衆生類亦應爾。
雖非二界。
何廢亦是三界中收。
疏或初禅至梵福量者。
請轉法輪。
感梵福量。
梵福量報。
即初禅故。
經東方五百萬億國等者。
問二乘通運。
不越三千。
梵王凡夫。
雲何得逾五百萬億。
答略為二釋。
一諸梵王等。
皆是菩薩。
得受十王位故。
二或是凡夫。
佛加被故。
故唯識雲。
定通等力。
即不決定。
仗佛通力。
遠來何失。
又序品雲。
毫光照于萬八千界。
而此世界。
盡見彼土。
又如十住斷結經法界品後雲。
吾曾遊處野馬世界。
去此七十二億江河沙數諸佛刹土。
時我弟子。
名目連。
神通第一。
至野馬界。
放大音聲。
遍三千界。
演說其法。
此乃如來加之令往。
若不爾者。
二乘神通。
不越大千。
雲何得至塵沙界外。
故佛加也。
故知凡夫佛加亦得。
二釋任取。
經其所散華如須彌山等者。
問十方梵衆。
皆悉獻華。
一一華積。
并若須彌。
此界雲何容多須彌。
答此中化土。
及受用境。
合而說之。
大即報境。
小即化土。
随應釋之。
餘皆準此。
經諸梵天王說偈請轉等者。
按大集經第二。
梵王說偈。
請轉法輪雲。
如來雖有大慈悲。
憐愍衆生如一子。
我今勸請法應爾。
願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初生發誓言。
我當救彼苦衆生。
衆生渴仰甘露味。
願大施主施法雨。
經天宮殿俱者。
問雲何宮殿天身俱來。
答有二釋。
一雲。
梵王既是菩薩。
宮殿俱來何難。
二雲。
縱是凡夫。
自亦有通。
複依佛加。
如來亦無失。
問若言梵王是菩薩者。
八地菩薩。
必受變易。
梵衆等類。
雲何得見。
答凡梵所見。
亦即化身。
疏老死有二因至齊識退還等者。
德證無說等。
能為依者。
亦得名因。
以彼生支。
是無記故。
問證意可詳。
然文難悟。
何唯二因。
複分粗細。
俱至識退。
不及餘二。
答生果所由。
二種便足。
去果遠近。
能所感異。
分為粗細。
然舉一隅。
以示三故。
至識退還。
故瑜伽論九十三雲。
由老死支。
苦谛所攝。
故于緣起。
逆曆觀察。
當知此中由三種相。
于其老死。
如理觀察。
觀察細因緣故。
二者。
觀察粗因緣故。
三者。
觀察非不定故。
感生因緣。
亦名為生。
即生自體。
亦名為生者。
釋有及取愛。
感生名生。
即能生名生。
生支自體。
而是其生。
複能生他。
總名為生。
言前生是細。
後生為粗者。
釋有取愛。
名之為前。
生支名後。
業煩惱故。
名之為細。
逆報果故。
故得粗名。
言觀前細生有故。
而有老死。
亦觀由後粗生緣故。
得有老死。
當來老死。
細生為因。
現法老死。
粗生為因者。
釋明彼粗細二因各别。
而與其果。
異世同世。
名前後矣。
待前過去。
故得後名。
言除二生。
體餘定無。
能與老死果者。
釋第三相。
非不定義。
言如觀老死。
生有取愛。
各由二種。
如理觀察。
當知亦爾者。
釋例顯生等。
各有粗細兩種因。
言依緣起門。
逆次而入。
先緣後際。
如理思惟。
老死苦谛。
乃至其愛者。
釋未來生死與死。
總名苦谛。
有取愛三。
名為集谛。
言如是觀察。
後際苦集。
未為喜足。
釋雖知未來生老死苦。
因有取愛集之所起。
然未知有取愛三法。
依何而有。
更欲知之。
言未喜足。
言遂複觀察後察集谛由誰而有者。
釋推有取愛有之所從。
言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若有者。
釋觀受與觸六處名色。
至識為極。
故名邊際。
此現識等。
苦谛之法。
是彼先集之所生起。
未來有取愛等三集。
依此識等。
現苦方有。
言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複觀此雲何有者。
釋此顯逆觀。
但至識支。
不觀過去。
行無明支之所以也。
為前已推後際。
有取愛等三法。
依先集谛之所生起。
現識等五。
準知識等。
即是過去行無明生。
不應複觀識等五支。
雲何而有。
由觀至識。
更不觀行。
及無明支。
名為退還。
又依前文及無性論意。
逆觀老死。
由生而有。
及至名色。
由識而有。
識複由彼名色而有。
由識名色展轉為依。
故為此觀。
而至于識。
不觀由行得有識支。
卻觀因彼名色得有。
名為退還。
故彼論雲。
齊識退還者。
識者即是阿賴耶識。
自體為依。
無間轉故。
自體即是名色支也。
問十二支緣識于行。
雲何今言依名色耶。
答據識現緣。
但觀名色。
故不觀行。
疏不說非支亦名為集者。
諸無漏法。
外無情物。
并名非支。
不說此等以為集谛。
疏真如至名為滅谛者。
标滅谛相。
言滅依能滅滅性者。
亦彼論文。
釋前三種名滅所以。
滅性即是擇滅無為。
正名滅谛。
滅依能滅。
相從而言。
亦名滅谛。
非正滅谛。
故辨中邊論雲。
能寂靜道。
并寂靜道。
所緣真如。
及彼所證并是寂靜無為。
疏依诠顯實至滅谛所攝者。
若息于诠。
即非滅谛。
寄诠以辨。
可滅谛收。
即對法雲。
真如滅依。
亦名為滅。
疏滅性正是滅谛所攝者。
舉正滅谛。
以顯真如。
約诠相從。
亦名滅也。
疏有作無作四聖谛者。
小乘觀谛。
望度更有。
大乘谛觀。
可修習故。
故名有作。
大乘觀谛。
望後更無。
餘觀可修。
故名無作。
亦名有量無量四谛。
小乘法中。
雖觀四谛。
總相粗知。
名為有量。
大乘法中。
随别細知。
名為無量。
如一苦中知塵沙苦。
集滅道三。
亦複如是。
即涅槃經。
以為明證。
疏如是八谛非二乘所知者。
問無作四谛。
可非二乘知。
有作雲何彼亦不悟。
答知不盡故。
亦名不知。
故勝鬘經雲。
如是八聖谛。
如來說四聖谛。
如是四無作義。
唯如來事究竟。
非二乘事究竟。
釋究竟有二。
一解究竟。
解知一切四谛法相故。
二行究竟。
于己苦集斷盡。
滅道修滿足故。
如來名事究竟。
不究竟者。
亦有二種。
翻前應知。
是故二乘。
名非究竟。
然彼經文。
而不一處。
言八聖谛。
非二乘知。
疏主取意。
合一處言。
讀者知之疏即新經雲安立等者。
問非安立者。
廢诠為義。
言無作者。
無後可作。
名為無作。
然可施設。
二義既差。
雲何相即。
答非安立名。
通于二義。
一唯廢诠。
與無作别。
即瑜伽論。
非安立谛。
唯是一也。
二言非者即是無義。
安立是作。
名字有别。
義谛無差。
經雲。
非安立故。
即無作也。
疏如所說相不舍離義者。
如說苦相。
實是其苦。
不可令樂。
乃至滅苦之道。
實是真道。
不可令其苦為非苦。
乃至道為非道。
名不舍離。
不舍離者。
是即實義。
實義名谛。
疏由觀此故等者。
此即能生不颠倒覺。
名為谛義。
離颠倒者。
名清淨故。
疏滅者彼俱寂靜義者。
彼苦集二。
悉皆滅離。
名俱寂靜。
疏能成三義義者。
能成知苦斷集證滅。
三種義利之義。
故論重言義義也。
疏此中苦事至亦爾者。
一一谛中。
皆有事理。
及如三種。
三種皆随自谛為名。
疏趣苦滅行者。
道谛名為趣苦滅行。
行者是道。
此道而能趣向苦滅。
疏由彼集谛苦谛攝者。
煩惱業種。
更無别體。
即是賴耶。
故苦谛。
攝相皈性門也。
問現行惑業。
複如何耶。
非賴耶故。
答現行望種。
正是其果。
體複逼迫。
苦谛所收。
義明顯也。
何待言矣。
疏言觸證者至觸證滅谛者。
能緣之智。
親對了悟。
簡彼非親。
故言觸證。
是現見也。
又顯不起貪染等心。
言不生怖等。
或從喻言。
身根取境。
對觸而證。
親于餘根。
故取為喻。
疏乃能成辦所說三義者。
即是知苦斷集證滅。
疏由此故苦為初者。
逼迫故苦。
為此苦谛。
而是取蕰。
逼迫體故。
故取在初。
疏如此故苦為次者。
而論正雲。
如此故苦。
此為第二。
如此者。
指斥之詞。
如此集谛。
故今有苦。
故在第二。
或如者似義。
集因似此。
所生苦果。
有逼迫義。
故在第二。
所似能似。
以為次故。
疏由此故樂為第三者。
由此苦集。
二種滅故。
故有其樂。
故此滅谛。
以為第三。
疏如此故樂為第四者。
如此之言。
指斥詞也。
如此聖道。
能證彼樂。
故為第四。
或如者似義。
道因似此所滅之果。
離逼迫故。
故在第二。
所證能證。
以為次故。
疏如次無常等者。
大小乘中。
皆悉有明。
今依雜集。
粗顯之也。
苦四行相者。
一無常相者。
略有十二。
一非有相。
謂蕰處界。
于一切時。
我我所性。
常非有故。
故曰無常。
無彼常相。
名無常矣。
二壞滅相。
謂諸行法。
生已即滅。
暫有還無故。
三變異相。
謂諸行異。
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四别離相。
謂于諸行。
失增上力。
或他所執。
或資具等。
自在失壞。
或他陵奪。
為己有故。
五現前相。
謂正處無常。
由因随逐。
今受無常故。
六法爾相。
謂當來無常。
由因随逐。
定當受故。
死無常性。
決定當受。
七刹那相。
謂諸行刹那。
後必不住。
無間必壞故。
八相續相。
謂無始來。
諸行生滅。
相續不斷。
展轉相乘。
輪回不絕故。
九病等相。
謂四大乖違。
住持勢力盡故。
十種種心行轉相。
謂一切時起有貪心。
或于一時起離貪心。
餘瞋癡等。
諸不善善。
皆如是知。
十一資産興衰相。
謂諸興盛。
終歸衰變。
由諸世間富貴榮盛。
不可愛樂。
非究竟故。
十二器世成壞相。
謂火水風三種成壞故。
二苦相。
謂三苦八苦。
廣如前明。
三空相。
謂若于是處此非有。
由此理。
正觀為空。
問于何處。
誰非有。
答于蕰界處。
常恒不變。
我我所等非有。
由此理。
彼皆是空。
又有三種空性。
一自性空性。
二如性空性。
三真性空性。
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
由此自相定非有故。
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
由此如所計度。
皆非有故。
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
由此即空真性故。
四無我相。
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
蕰界處非此相。
由蕰界處我相無故。
我論外道計度諸行為我。
彼諸行非此相故。
故名無我。
集四行相者。
一因相。
謂能引發後有習氣因。
是名因相。
由業煩惱。
是能引發後有習氣因故。
二集相。
謂彼彼有情。
所集習氣。
于彼彼有情類。
為等起因。
是名集相。
由諸有情所集習氣。
于天人等有情類中。
能為相似形貌種類平等起因故。
三生相。
謂各别内身。
無量品類差别生因。
是名生相。
是諸有情。
各别内身相續決定。
趣生地等。
所有一切品類差别。
乃至有頂生因故。
四緣相。
謂諸有情。
别别得舍因。
是名緣相。
能令有情得未曾有。
得自體舍已。
曾得自體故。
滅四行相者。
一滅相。
謂煩惱離系故。
即流轉因。
煩惱離系。
故名為滅。
二靜相。
謂苦離系故。
行苦所攝。
不寂靜相。
取蕰離系。
故名為靜。
三妙相。
謂樂淨事。
諸煩惱苦。
究竟離系。
自然樂淨。
以為自體。
故名為妙。
四離相。
謂常利益事故。
不複退還。
最極安隐。
如其次第。
名常利益。
最勝善性。
故名為離。
道四行相者。
一道相。
謂因此道。
尋求真實義故。
所以者何。
由此聖道。
是諸聖者。
證真義路。
是故名道。
二如相。
謂能對治諸煩惱故。
所以者何。
一切煩惱。
皆不如理。
道能除此。
是故名如。
三行相。
謂善能成辦心。
令不颠倒故。
所以者何。
心不覺悟真實道理。
于無常等法。
起常等颠倒。
善能修治此颠倒心。
令離颠倒。
覺真實義。
是故名行。
四出相。
謂趣真常路故。
所以者何。
由此聖道。
能趣出離。
究竟常路。
是故名出。
疏為除四倒至除我者。
問何故苦一除二倒。
空無我二除一我倒。
答夫言苦者。
體必有漏。
有漏之法。
唯是不淨。
由知是苦。
即知不淨。
故一苦行。
能除二倒。
蕰界處中。
無彼所執常恒之我。
名之為空。
即蕰界處。
無彼外道所計我相。
名為無我。
由斯二行。
共對治我倒。
疏集谛至獨愛者。
四愛行相。
如前已辨。
依此四倒。
四愛生也。
行相可悉。
問集谛四行。
一一别觀四種愛耶。
答此四數總相。
相當立集四行。
非一一行别别對彼四種愛也。
以彼四愛一一皆有因集生緣四種理故。
思可知之。
滅道四行。
對四愛等。
亦據總相。
以一一愛滅。
皆有滅靜妙離四種理故。
道亦如之。
并思可悟。
疏于一刹那為行所集等者。
如刹那頃。
而殺生等。
即刹那行。
而能集于當來苦報五果之種。
善亦準此。
疏有處亦說至非通種子者。
彼經既言。
生引同時。
引因識等。
既是種子。
生支老死明亦通種。
然實非種。
義言是種。
問然觀唯識。
唯會彼經。
說識等五通現所以。
不言彼經說生老支亦是種子。
故唯識雲。
或依當來現起分位。
複由此說。
生引同時。
但明識等。
據當起位。
名為同時通現所以。
何以得知。
彼經亦言生等通種。
答文不明言。
理準知矣。
既言生引。
同時而有。
即言彼經說識等五。
通現行收。
以彼引支。
同生支故。
亦應生支與引同時。
生支同引。
亦通種子。
由有此理。
故疏說雲。
經說生老。
死通種子也。
不爾難悟。
疏此有故彼有顯無作緣生義者。
由此無明等緣法有。
故彼行等果法。
而得有也。
餘支相望。
皆準斯矣。
外道小乘。
執緣有用。
今破于彼。
名為無作。
雖無妄執真實作用。
仍能生果。
故名緣生。
疏此生故彼生顯無常緣生義者。
此無明等。
從因生故。
彼行等果。
方得從于無明等生。
餘支相生。
例亦同此。
外道妄執自在梵世冥性神我等。
體是常法。
不從因生。
而能為因。
生他果法。
今顯異彼。
名曰無常。
從因生故。
緣生同前。
疏顯勢用緣生等者。
外道執時方等法。
能為多果之因。
今破于彼。
顯無明等。
但望于行。
能有勢用生起之義。
不能普生餘一切支。
餘支展轉。
相望亦爾。
問若但鄰次。
有生能故。
名勢用者。
何故瑜伽雲。
無明支乃至亦與老死為緣。
答緣有二種。
一近。
二疏。
瑜伽前文。
及對法論。
據近緣故。
但言無明與行為緣。
瑜伽後文。
通依近遠。
故雲乃至。
亦與老死。
而為緣也。
不相違。
疏無明有二至異熟果起者。
異熟。
謂三塗惡報。
由愚不信惡行能感三塗異熟。
異熟之愚。
依主名也。
由此愚故。
起諸惡行。
正違信解三塗異熟。
所有正見。
故對法論第七卷雲。
由異熟愚。
發非福行。
必不容受信解異熟。
行相正見。
真實義者。
即四聖谛。
由愚迷此。
不知三界。
皆是其苦。
妄執人天。
以之為樂。
及涅槃等。
故起不動。
及以福行。
願求彼果。
真實義之愚。
亦依主也。
故對法雲。
真實義者。
即四聖谛。
于彼愚癡。
名真實義。
愚于三界苦。
不如實知。
便能發起後有因性。
福不動行。
問發行無明。
為現為種。
為同為異時。
答種現俱通。
通同異時。
故對法雲。
由非福行。
是染污性。
與無明合時。
此即現行。
與非福行。
俱時起也。
又雲。
雖起善心。
由彼随眠。
所随縛故。
亦名愚癡。
此明種與不動福二行俱也。
又雲。
由彼勢力。
于三界苦。
不如實知。
發福不動行。
此明前念愚癡所有勢力。
發後念福不動行也。
真實義愚。
既以行同時種及後念現。
能發二行。
異熟愚中。
亦應如是。
影略說故。
唯現無明。
福不動行。
不俱時發。
明昧異故。
問若據谛故。
名真實義。
五趣果體。
皆苦谛收。
總名真實。
若酬因邊。
名為異熟。
三界果法。
悉是異熟。
何故無明迷人天報。
名真實愚。
迷三塗果。
名異熟愚。
答非福行與愚合時。
不了惡因。
得惡異熟。
由迷所感異熟果故。
發非福行。
福不動行。
由無明力。
迷人天果。
謂為樂報。
及以出離。
起行求生。
雖人天果。
亦是異熟。
三塗異熟。
亦苦谛收。
然起非福行時。
不知得報。
所以不明報中有苦。
名為逆苦但由迷彼所感異熟。
名異熟愚。
迷人天者。
定知其業而能感果。
所以不得言異熟愚。
但為不知人天果苦。
及非涅槃。
妄以名樂。
及以涅槃。
起行求生。
所以名為真實義愚。
疏一分别自性緣起等者。
分别者。
區分差别之義。
即諸法因。
令所生果。
各各分類。
差别轉故。
名為分别。
非是緣慮解釋分别。
言自性者。
即是種子因之自體。
或是種子所生果體。
後解為勝。
故瑜伽雲。
因緣者。
自體種子緣所顯故。
分别者。
是因之用。
自性即是所生果體。
從用及界。
以立名矣。
自性之分别。
依主釋也。
自性分别之緣起。
亦依主釋。
愛非愛者。
善趣異熟。
可欣樂故。
名之為愛。
惡趣異熟。
不可欣樂。
名為非愛。
緣起即是二趣因也。
分别同前。
亦是從用及果。
以為其因。
依主釋也。
問此二緣起。
以何為體。
答有雲。
初自性緣。
若據通論。
三熏習種。
各生自果。
并自性緣。
今此所明。
多取名言無記種子。
望異熟果。
為自性緣。
議曰。
觀攝論意。
三熏習種。
對望自果。
為自性體。
不唯無記。
望異熟果。
故本論雲。
此中依阿賴耶識。
諸法生起。
是名分别自性緣起。
無性釋雲。
以能分折一切有生雜染法性。
令差别故。
準本論中。
言諸法生起。
釋論雲。
一切有生。
豈唯望于異熟之法。
而名諸法及一切耶。
故知即以三熏習種。
以為自性。
是論言心矣。
愛非愛緣體克性。
唯以有漏善種不善種生。
望生善惡異熟之果。
是愛非愛。
故緣起經雲。
由善不善業。
令三塗人天差别。
又梁攝論雲。
福及不動是可愛。
非福是不可愛。
若據通論。
十二有支。
現種因果。
皆愛非愛。
故攝論雲。
後有十二支緣起。
是名分别愛非愛緣起。
以于善惡趣。
能分别愛非愛種種自體。
為緣性故。
本釋二論。
皆依通體。
疏依阿賴耶識等者。
出緣體也。
本識是彼諸依處故。
舉所依識。
顯能依種。
言諸法生起者。
舉所生果。
疏一則名緣識等者。
言緣識者。
謂即藏識。
是餘轉識之生緣故。
藏識為緣。
所生轉識。
受用主故。
名為受者。
以受用境。
受數為勝。
從識俱受。
立受者名。
即鄰近釋。
言此中者。
六轉識中。
名為此中。
或雙指前緣識受者。
名為此中。
議曰。
後解為勝。
不爾。
緣識豈無相應受心。
所等耶。
能受用者。
謂即受蕰。
言分别者。
即是想蕰。
推心所者。
謂行蕰中。
思作意等。
令心造作。
?舉于心。
故名推心。
舉思作意等行蕰中。
諸心所也。
此心心所。
皆能受用所緣境故。
名受用緣。
疏若識俱三蕰等者。
除受蕰也。
自是支故。
即想蕰全。
行色二蕰。
各少分也。
色除五根及身語表無表業色。
如次屬彼六處有支行。
除無明無慚無愧。
以無慚愧纏中攝故。
思觸沉掉貪生異滅。
别立支故。
故取少分。
疏住名色根說為六處者。
名色是總。
根是其别。
以别依總。
名住名色。
問意根過去。
現唯有五。
雲何刹那具十二支。
阙六處故。
答如名色支。
非攝非色。
色法皆盡。
由居此位。
得名名色。
六處亦爾。
雖數有少。
亦不名阙。
或由五根。
能滿六處。
六處之分。
亦名六處。
如言燒衣。
燒衣一分。
名燒衣故。
故正理雲。
有色諸根。
說為六處。
疏諸法生起名生業者。
問生相未來。
老死唯現。
時既分二。
雲何刹那具十二支。
答有二釋。
一雲。
此依四相作用究竟。
名一刹那。
故十二支。
而有具義。
二雲。
四相體用合說。
生據其體。
得與老死。
用同現在。
二釋任取。
疏複有說至非同前義者。
此異師說。
刹那連縛。
俱遍有為。
通情非情有漏無漏。
然連縛緣。
諸師皆許。
遍諸有為。
刹那有别。
故對連縛。
钗異說也。
問連縛何義。
答無間名連。
相接為縛。
或鄰次名連。
相屬名縛。
故正理論雲。
連縛緣起。
謂同異類。
因果無間。
相屬而起。
疏即此至名遠續者。
即此第三分位緣起。
約起隔遠。
而相續故。
故名遠續。
此據于後。
及不定說。
故正理論雲。
遠續緣起。
謂前後際。
有順後受及不定受。
業煩惱故。
無始輪轉。
問此緣起差别雲何。
答刹那緣起。
二說不同。
如前已辨。
連縛緣起。
通情非情有漏無漏。
分位遠續。
有情有漏。
又連縛緣。
前後刹那。
無間相鄰。
連接相續。
若分位緣。
據十二支。
分位無間。
相續而起。
及不定說。
若遠續緣。
據分位中。
後及不定說也。
疏或位安立谛等者。
問縱依安立。
何先
此得定人。
要伏欲界俱生煩惱。
分别不伏。
故容得起。
欲分别惑。
有雲。
此所起執分别煩惱。
而是色界。
以得上定。
欲分别惑。
雖未伏斷。
以無影輩。
故不得起。
議曰。
雖有此斷。
未可為依。
無明教故。
問起欲分别。
為何性耶。
答有二釋。
一雲。
此得定人。
雖不能伏欲分别惑。
由定慚等力所制伏。
不起不善。
二雲。
既不能伏。
容起不善。
議曰。
若準前解。
所起慢等。
非是欲界。
唯識論雲。
若欲界系分别起者。
唯不善攝。
發惡行故。
若依後釋。
起欲慢等。
理即無違。
疏凡夫有學聞此假解等者。
問若聞他說所變假相。
以為涅槃。
而執求者。
何要得定。
豈不得定。
不聞他說。
不執求耶。
答論據曾習勝人說也。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
舉此證彼二乘假解。
在出定後。
非解脫道。
作斯解也。
所言四倒者。
謂我生盡等。
疏又有釋等者。
問疏主結斷。
取于初解。
然觀論旨。
後釋為優。
故論雲。
以有三昧。
實無涅槃。
生涅槃想。
若不執于自所得定。
以為涅槃。
論言有定生涅槃想。
豈非虛設。
答談彼二乘。
有世間定。
生涅槃想。
凡夫求之。
斯有何過。
問論文既通斯之二理。
疏何斷令依于前解。
答佛陳七喻。
大意有二。
一叙昔事。
二者談今。
若言叙昔。
無文說彼下根之類。
在凡位曰。
執自得定。
以為聖果。
是增上慢。
若言對今。
增上慢衆。
方便品中。
拂席而去。
枝葉無遺。
對何說耶。
以此推究。
故初釋善。
疏說化滅化者。
說彼二乘涅槃。
為化滅。
彼凡夫自執化城。
疏是喻法者。
法者涅槃。
今以化城。
喻涅槃法。
或喻即法。
法名通故。
疏釋迦修行至猶稱王子者。
此難意雲。
設大通世。
初始發心。
迨于今時。
已逾三劫。
況大通時。
早為王子。
王子行位。
非是初心。
雲何許時。
今方得佛。
猶為尚也。
義意可知。
疏意趣有四者。
莊嚴攝論。
皆廣辨之。
今疏所引。
與論名字。
雖少有殊。
大意不别。
今依攝論等。
粗宣其義。
冀諸後學。
披疏易悟。
略開三義。
一立意。
二出體。
三正釋。
初立意者。
以斯四種。
決了如來秘密言教。
令生開悟。
故對法雲。
由此意趣。
故方廣中。
一切如來所有秘密。
應随決了。
二體性者。
皆以如來後智為體。
由緣一切差别義理。
為利衆生。
安立教故。
故無性雲。
遠觀于他。
欲作攝受。
名為意趣。
意雲。
謂能化者。
遠方便中。
先視于彼所化人之宜。
以何法而攝受之。
名為意趣。
三正釋者。
先總後别。
思量名意。
趣謂理趣。
思量理趣。
故名意趣。
有财釋也。
趣謂其境。
意是相應。
智用斯二。
以得名故。
别名四者。
一平等意趣。
此彼佛身。
身功德等。
悉皆相似。
言過去佛。
即是我身。
非實彼佛即定是此。
故楞伽經。
大慧菩薩白佛言。
何故世尊言。
我是過去一切諸佛。
佛言以四等故。
一字平等。
過去及我。
同名佛故。
二語平等。
謂三世佛。
皆有六十四種美妙梵音。
言語說法。
我亦同彼。
三身平等。
我及諸佛。
法身色身。
相好莊嚴。
無異無别。
四法平等。
我及諸佛。
皆得三十七菩提分。
十力無畏。
諸功德故。
依此四種。
唱言我是??留孫等。
又無性釋雲。
謂一切佛。
由資糧等。
互相似故。
作如是言。
彼即是我。
然非昔時毗缽屍佛。
即今釋迦。
問本以意趣。
決諸秘密。
如言彼佛即是我身。
有何秘密。
複如何決。
答勝觀釋迦。
本非一體。
經言彼佛即是我身。
道理有乖。
故雲秘密。
談佛意趣。
據平等理。
言彼是我。
以會相違。
餘三準此。
二别時意趣者。
言雖說此。
意在他時。
言說與意。
時分有異。
名為别時。
故無無性釋雲。
謂觀懈怠。
不能于法精勤學者。
故說是言。
若誦多寶如來名者。
便得決定。
由唯發願。
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此意長養先時善根。
如世間說。
但由一錢。
而得于千。
意雲。
最初一錢。
是彼後時得千之因。
于一因中。
說千之果。
法亦如是。
問持名願往。
何秘密耶。
答持名發願。
皆是其因。
後時方得決定菩提。
往生淨土。
經依今因。
說于當果。
言持名等。
即是決定往生安樂國。
故名秘密。
今以别時意趣通之。
故無妨矣。
言雖即指持經決定。
意在後時。
方得決定。
三别義意趣者。
雖談此義。
意主别義。
言說與意。
義有不同。
名别義意。
故攝論雲。
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
于大乘法。
方能解義。
無性釋雲。
謂證相大乘法義。
與教相大乘法義。
甚有差别。
由此故言。
于河沙佛。
方能解義。
意雲。
解義有二。
一證理之時。
名為解義。
即證相大乘。
在初地已上菩薩所證。
二聽法聞思之時。
亦名解義。
即教相大乘。
在十信前。
凡夫所聞。
聖凡階位。
而有不同。
故言差别。
問言逢多佛。
方能解義。
何秘密耶。
答據教中義。
解實非難。
言逢多佛方能悟解。
豈非秘密。
故以别義意趣通之。
佛雖指于教相中義。
本意在彼所證之義。
故事多佛。
方能解之。
故涅槃經雲。
初依菩薩。
供五恒佛。
方解十六分之少分。
然疏中雲。
謂說諸法。
皆無自性等者。
言雖總說法無自性。
而意别在遍計法也。
餘類可知。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
雖于一法贊毀不同。
為對所化意樂故爾。
故名衆生意樂意趣。
故攝論雲。
謂如為一補特伽羅。
先贊布施。
後還毀呰。
如于布施。
屍羅亦爾。
無性釋雲。
先為悭貪。
贊歎布施。
後為樂施。
毀呰布施。
為欲令修勝品善故。
贊毀惑等。
準施可知。
問此贊毀教。
何名秘密。
答于一施中。
贊而複毀。
而豈非是自語相違。
故是秘密觀所化器。
意樂不同。
對彼而說。
故不相違。
疏善心相續至猶稱王子者。
言三劫者。
據求菩提方便善心。
刹那積數相續而說。
若起餘無記不善等時。
不取為數。
今者三性所有時節。
總合而言。
故經爾許。
問唯壽量品。
明成佛時。
已在十六王子前矣。
縱有多會。
豈不相違。
答彼據實成。
此依示相。
或複彼依平等意趣。
此據實成。
廣如下疏。
疏下諸長行方頌有文者。
末品下頌。
方始頌此。
長行之文。
中間頌者。
諸梵請文。
非頌長行。
文言似倒。
應雲頌方有文。
疏十事坐于道場者。
按彼經第四十雲。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事故。
坐于道場。
何等為十。
所謂種種震動一切刹故。
普照一切諸世界故。
除滅一切諸惡道故。
變一切刹為金剛故。
觀一切佛師子吼故。
離一切虛妄心。
淨如虛空故。
示現随順淨身威儀故。
随順圓滿金剛三昧故。
受一切佛清淨坐處故。
自善根力。
悉能受持一切衆生故。
坐于道場。
疏破魔軍有十義者。
按彼經第四十雲。
菩薩摩诃薩。
坐道場時。
有十種義。
故示現降魔。
何等為十。
所謂五濁惡世衆生。
樂相征伐。
欲顯菩薩功德力故。
悉滅天人諸疑惑故。
為欲化度魔眷屬故。
諸天世人樂征伐者。
令集化故。
集天人已。
顯現菩薩功德之力不可破壞。
調伏衆生故。
發起一切衆生力故。
哀愍未來一切衆生故。
乃至道場現有魔事。
悉能超出衆魔境故。
顯煩惱力勢羸劣。
大悲善根勢強威故。
順五濁世諸衆生故。
示現降魔。
疏即二世界鐵圍山間者。
即兩圍山之中間也。
而由日月持雙山高圍山障故。
故兩山中。
常無日也。
問中間衆生。
何界所攝。
設攝不攝。
俱何失耶。
難二俱有失。
若言攝者。
如兩界物取不犯盜。
以無屬故。
此何不爾若不攝者。
此中間者。
應非三界之所收故。
若複爾者。
即有三界攝生不盡之妨。
答未見正文。
待後撿之未間。
且為一釋。
如物處中。
雖非二界。
然亦不離三界之中。
名三界物。
中間衆生類亦應爾。
雖非二界。
何廢亦是三界中收。
疏或初禅至梵福量者。
請轉法輪。
感梵福量。
梵福量報。
即初禅故。
經東方五百萬億國等者。
問二乘通運。
不越三千。
梵王凡夫。
雲何得逾五百萬億。
答略為二釋。
一諸梵王等。
皆是菩薩。
得受十王位故。
二或是凡夫。
佛加被故。
故唯識雲。
定通等力。
即不決定。
仗佛通力。
遠來何失。
又序品雲。
毫光照于萬八千界。
而此世界。
盡見彼土。
又如十住斷結經法界品後雲。
吾曾遊處野馬世界。
去此七十二億江河沙數諸佛刹土。
時我弟子。
名目連。
神通第一。
至野馬界。
放大音聲。
遍三千界。
演說其法。
此乃如來加之令往。
若不爾者。
二乘神通。
不越大千。
雲何得至塵沙界外。
故佛加也。
故知凡夫佛加亦得。
二釋任取。
經其所散華如須彌山等者。
問十方梵衆。
皆悉獻華。
一一華積。
并若須彌。
此界雲何容多須彌。
答此中化土。
及受用境。
合而說之。
大即報境。
小即化土。
随應釋之。
餘皆準此。
經諸梵天王說偈請轉等者。
按大集經第二。
梵王說偈。
請轉法輪雲。
如來雖有大慈悲。
憐愍衆生如一子。
我今勸請法應爾。
願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初生發誓言。
我當救彼苦衆生。
衆生渴仰甘露味。
願大施主施法雨。
經天宮殿俱者。
問雲何宮殿天身俱來。
答有二釋。
一雲。
梵王既是菩薩。
宮殿俱來何難。
二雲。
縱是凡夫。
自亦有通。
複依佛加。
如來亦無失。
問若言梵王是菩薩者。
八地菩薩。
必受變易。
梵衆等類。
雲何得見。
答凡梵所見。
亦即化身。
疏老死有二因至齊識退還等者。
德證無說等。
能為依者。
亦得名因。
以彼生支。
是無記故。
問證意可詳。
然文難悟。
何唯二因。
複分粗細。
俱至識退。
不及餘二。
答生果所由。
二種便足。
去果遠近。
能所感異。
分為粗細。
然舉一隅。
以示三故。
至識退還。
故瑜伽論九十三雲。
由老死支。
苦谛所攝。
故于緣起。
逆曆觀察。
當知此中由三種相。
于其老死。
如理觀察。
觀察細因緣故。
二者。
觀察粗因緣故。
三者。
觀察非不定故。
感生因緣。
亦名為生。
即生自體。
亦名為生者。
釋有及取愛。
感生名生。
即能生名生。
生支自體。
而是其生。
複能生他。
總名為生。
言前生是細。
後生為粗者。
釋有取愛。
名之為前。
生支名後。
業煩惱故。
名之為細。
逆報果故。
故得粗名。
言觀前細生有故。
而有老死。
亦觀由後粗生緣故。
得有老死。
當來老死。
細生為因。
現法老死。
粗生為因者。
釋明彼粗細二因各别。
而與其果。
異世同世。
名前後矣。
待前過去。
故得後名。
言除二生。
體餘定無。
能與老死果者。
釋第三相。
非不定義。
言如觀老死。
生有取愛。
各由二種。
如理觀察。
當知亦爾者。
釋例顯生等。
各有粗細兩種因。
言依緣起門。
逆次而入。
先緣後際。
如理思惟。
老死苦谛。
乃至其愛者。
釋未來生死與死。
總名苦谛。
有取愛三。
名為集谛。
言如是觀察。
後際苦集。
未為喜足。
釋雖知未來生老死苦。
因有取愛集之所起。
然未知有取愛三法。
依何而有。
更欲知之。
言未喜足。
言遂複觀察後察集谛由誰而有者。
釋推有取愛有之所從。
言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若有者。
釋觀受與觸六處名色。
至識為極。
故名邊際。
此現識等。
苦谛之法。
是彼先集之所生起。
未來有取愛等三集。
依此識等。
現苦方有。
言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複觀此雲何有者。
釋此顯逆觀。
但至識支。
不觀過去。
行無明支之所以也。
為前已推後際。
有取愛等三法。
依先集谛之所生起。
現識等五。
準知識等。
即是過去行無明生。
不應複觀識等五支。
雲何而有。
由觀至識。
更不觀行。
及無明支。
名為退還。
又依前文及無性論意。
逆觀老死。
由生而有。
及至名色。
由識而有。
識複由彼名色而有。
由識名色展轉為依。
故為此觀。
而至于識。
不觀由行得有識支。
卻觀因彼名色得有。
名為退還。
故彼論雲。
齊識退還者。
識者即是阿賴耶識。
自體為依。
無間轉故。
自體即是名色支也。
問十二支緣識于行。
雲何今言依名色耶。
答據識現緣。
但觀名色。
故不觀行。
疏不說非支亦名為集者。
諸無漏法。
外無情物。
并名非支。
不說此等以為集谛。
疏真如至名為滅谛者。
标滅谛相。
言滅依能滅滅性者。
亦彼論文。
釋前三種名滅所以。
滅性即是擇滅無為。
正名滅谛。
滅依能滅。
相從而言。
亦名滅谛。
非正滅谛。
故辨中邊論雲。
能寂靜道。
并寂靜道。
所緣真如。
及彼所證并是寂靜無為。
疏依诠顯實至滅谛所攝者。
若息于诠。
即非滅谛。
寄诠以辨。
可滅谛收。
即對法雲。
真如滅依。
亦名為滅。
疏滅性正是滅谛所攝者。
舉正滅谛。
以顯真如。
約诠相從。
亦名滅也。
疏有作無作四聖谛者。
小乘觀谛。
望度更有。
大乘谛觀。
可修習故。
故名有作。
大乘觀谛。
望後更無。
餘觀可修。
故名無作。
亦名有量無量四谛。
小乘法中。
雖觀四谛。
總相粗知。
名為有量。
大乘法中。
随别細知。
名為無量。
如一苦中知塵沙苦。
集滅道三。
亦複如是。
即涅槃經。
以為明證。
疏如是八谛非二乘所知者。
問無作四谛。
可非二乘知。
有作雲何彼亦不悟。
答知不盡故。
亦名不知。
故勝鬘經雲。
如是八聖谛。
如來說四聖谛。
如是四無作義。
唯如來事究竟。
非二乘事究竟。
釋究竟有二。
一解究竟。
解知一切四谛法相故。
二行究竟。
于己苦集斷盡。
滅道修滿足故。
如來名事究竟。
不究竟者。
亦有二種。
翻前應知。
是故二乘。
名非究竟。
然彼經文。
而不一處。
言八聖谛。
非二乘知。
疏主取意。
合一處言。
讀者知之疏即新經雲安立等者。
問非安立者。
廢诠為義。
言無作者。
無後可作。
名為無作。
然可施設。
二義既差。
雲何相即。
答非安立名。
通于二義。
一唯廢诠。
與無作别。
即瑜伽論。
非安立谛。
唯是一也。
二言非者即是無義。
安立是作。
名字有别。
義谛無差。
經雲。
非安立故。
即無作也。
疏如所說相不舍離義者。
如說苦相。
實是其苦。
不可令樂。
乃至滅苦之道。
實是真道。
不可令其苦為非苦。
乃至道為非道。
名不舍離。
不舍離者。
是即實義。
實義名谛。
疏由觀此故等者。
此即能生不颠倒覺。
名為谛義。
離颠倒者。
名清淨故。
疏滅者彼俱寂靜義者。
彼苦集二。
悉皆滅離。
名俱寂靜。
疏能成三義義者。
能成知苦斷集證滅。
三種義利之義。
故論重言義義也。
疏此中苦事至亦爾者。
一一谛中。
皆有事理。
及如三種。
三種皆随自谛為名。
疏趣苦滅行者。
道谛名為趣苦滅行。
行者是道。
此道而能趣向苦滅。
疏由彼集谛苦谛攝者。
煩惱業種。
更無别體。
即是賴耶。
故苦谛。
攝相皈性門也。
問現行惑業。
複如何耶。
非賴耶故。
答現行望種。
正是其果。
體複逼迫。
苦谛所收。
義明顯也。
何待言矣。
疏言觸證者至觸證滅谛者。
能緣之智。
親對了悟。
簡彼非親。
故言觸證。
是現見也。
又顯不起貪染等心。
言不生怖等。
或從喻言。
身根取境。
對觸而證。
親于餘根。
故取為喻。
疏乃能成辦所說三義者。
即是知苦斷集證滅。
疏由此故苦為初者。
逼迫故苦。
為此苦谛。
而是取蕰。
逼迫體故。
故取在初。
疏如此故苦為次者。
而論正雲。
如此故苦。
此為第二。
如此者。
指斥之詞。
如此集谛。
故今有苦。
故在第二。
或如者似義。
集因似此。
所生苦果。
有逼迫義。
故在第二。
所似能似。
以為次故。
疏由此故樂為第三者。
由此苦集。
二種滅故。
故有其樂。
故此滅谛。
以為第三。
疏如此故樂為第四者。
如此之言。
指斥詞也。
如此聖道。
能證彼樂。
故為第四。
或如者似義。
道因似此所滅之果。
離逼迫故。
故在第二。
所證能證。
以為次故。
疏如次無常等者。
大小乘中。
皆悉有明。
今依雜集。
粗顯之也。
苦四行相者。
一無常相者。
略有十二。
一非有相。
謂蕰處界。
于一切時。
我我所性。
常非有故。
故曰無常。
無彼常相。
名無常矣。
二壞滅相。
謂諸行法。
生已即滅。
暫有還無故。
三變異相。
謂諸行異。
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四别離相。
謂于諸行。
失增上力。
或他所執。
或資具等。
自在失壞。
或他陵奪。
為己有故。
五現前相。
謂正處無常。
由因随逐。
今受無常故。
六法爾相。
謂當來無常。
由因随逐。
定當受故。
死無常性。
決定當受。
七刹那相。
謂諸行刹那。
後必不住。
無間必壞故。
八相續相。
謂無始來。
諸行生滅。
相續不斷。
展轉相乘。
輪回不絕故。
九病等相。
謂四大乖違。
住持勢力盡故。
十種種心行轉相。
謂一切時起有貪心。
或于一時起離貪心。
餘瞋癡等。
諸不善善。
皆如是知。
十一資産興衰相。
謂諸興盛。
終歸衰變。
由諸世間富貴榮盛。
不可愛樂。
非究竟故。
十二器世成壞相。
謂火水風三種成壞故。
二苦相。
謂三苦八苦。
廣如前明。
三空相。
謂若于是處此非有。
由此理。
正觀為空。
問于何處。
誰非有。
答于蕰界處。
常恒不變。
我我所等非有。
由此理。
彼皆是空。
又有三種空性。
一自性空性。
二如性空性。
三真性空性。
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
由此自相定非有故。
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
由此如所計度。
皆非有故。
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
由此即空真性故。
四無我相。
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
蕰界處非此相。
由蕰界處我相無故。
我論外道計度諸行為我。
彼諸行非此相故。
故名無我。
集四行相者。
一因相。
謂能引發後有習氣因。
是名因相。
由業煩惱。
是能引發後有習氣因故。
二集相。
謂彼彼有情。
所集習氣。
于彼彼有情類。
為等起因。
是名集相。
由諸有情所集習氣。
于天人等有情類中。
能為相似形貌種類平等起因故。
三生相。
謂各别内身。
無量品類差别生因。
是名生相。
是諸有情。
各别内身相續決定。
趣生地等。
所有一切品類差别。
乃至有頂生因故。
四緣相。
謂諸有情。
别别得舍因。
是名緣相。
能令有情得未曾有。
得自體舍已。
曾得自體故。
滅四行相者。
一滅相。
謂煩惱離系故。
即流轉因。
煩惱離系。
故名為滅。
二靜相。
謂苦離系故。
行苦所攝。
不寂靜相。
取蕰離系。
故名為靜。
三妙相。
謂樂淨事。
諸煩惱苦。
究竟離系。
自然樂淨。
以為自體。
故名為妙。
四離相。
謂常利益事故。
不複退還。
最極安隐。
如其次第。
名常利益。
最勝善性。
故名為離。
道四行相者。
一道相。
謂因此道。
尋求真實義故。
所以者何。
由此聖道。
是諸聖者。
證真義路。
是故名道。
二如相。
謂能對治諸煩惱故。
所以者何。
一切煩惱。
皆不如理。
道能除此。
是故名如。
三行相。
謂善能成辦心。
令不颠倒故。
所以者何。
心不覺悟真實道理。
于無常等法。
起常等颠倒。
善能修治此颠倒心。
令離颠倒。
覺真實義。
是故名行。
四出相。
謂趣真常路故。
所以者何。
由此聖道。
能趣出離。
究竟常路。
是故名出。
疏為除四倒至除我者。
問何故苦一除二倒。
空無我二除一我倒。
答夫言苦者。
體必有漏。
有漏之法。
唯是不淨。
由知是苦。
即知不淨。
故一苦行。
能除二倒。
蕰界處中。
無彼所執常恒之我。
名之為空。
即蕰界處。
無彼外道所計我相。
名為無我。
由斯二行。
共對治我倒。
疏集谛至獨愛者。
四愛行相。
如前已辨。
依此四倒。
四愛生也。
行相可悉。
問集谛四行。
一一别觀四種愛耶。
答此四數總相。
相當立集四行。
非一一行别别對彼四種愛也。
以彼四愛一一皆有因集生緣四種理故。
思可知之。
滅道四行。
對四愛等。
亦據總相。
以一一愛滅。
皆有滅靜妙離四種理故。
道亦如之。
并思可悟。
疏于一刹那為行所集等者。
如刹那頃。
而殺生等。
即刹那行。
而能集于當來苦報五果之種。
善亦準此。
疏有處亦說至非通種子者。
彼經既言。
生引同時。
引因識等。
既是種子。
生支老死明亦通種。
然實非種。
義言是種。
問然觀唯識。
唯會彼經。
說識等五通現所以。
不言彼經說生老支亦是種子。
故唯識雲。
或依當來現起分位。
複由此說。
生引同時。
但明識等。
據當起位。
名為同時通現所以。
何以得知。
彼經亦言生等通種。
答文不明言。
理準知矣。
既言生引。
同時而有。
即言彼經說識等五。
通現行收。
以彼引支。
同生支故。
亦應生支與引同時。
生支同引。
亦通種子。
由有此理。
故疏說雲。
經說生老。
死通種子也。
不爾難悟。
疏此有故彼有顯無作緣生義者。
由此無明等緣法有。
故彼行等果法。
而得有也。
餘支相望。
皆準斯矣。
外道小乘。
執緣有用。
今破于彼。
名為無作。
雖無妄執真實作用。
仍能生果。
故名緣生。
疏此生故彼生顯無常緣生義者。
此無明等。
從因生故。
彼行等果。
方得從于無明等生。
餘支相生。
例亦同此。
外道妄執自在梵世冥性神我等。
體是常法。
不從因生。
而能為因。
生他果法。
今顯異彼。
名曰無常。
從因生故。
緣生同前。
疏顯勢用緣生等者。
外道執時方等法。
能為多果之因。
今破于彼。
顯無明等。
但望于行。
能有勢用生起之義。
不能普生餘一切支。
餘支展轉。
相望亦爾。
問若但鄰次。
有生能故。
名勢用者。
何故瑜伽雲。
無明支乃至亦與老死為緣。
答緣有二種。
一近。
二疏。
瑜伽前文。
及對法論。
據近緣故。
但言無明與行為緣。
瑜伽後文。
通依近遠。
故雲乃至。
亦與老死。
而為緣也。
不相違。
疏無明有二至異熟果起者。
異熟。
謂三塗惡報。
由愚不信惡行能感三塗異熟。
異熟之愚。
依主名也。
由此愚故。
起諸惡行。
正違信解三塗異熟。
所有正見。
故對法論第七卷雲。
由異熟愚。
發非福行。
必不容受信解異熟。
行相正見。
真實義者。
即四聖谛。
由愚迷此。
不知三界。
皆是其苦。
妄執人天。
以之為樂。
及涅槃等。
故起不動。
及以福行。
願求彼果。
真實義之愚。
亦依主也。
故對法雲。
真實義者。
即四聖谛。
于彼愚癡。
名真實義。
愚于三界苦。
不如實知。
便能發起後有因性。
福不動行。
問發行無明。
為現為種。
為同為異時。
答種現俱通。
通同異時。
故對法雲。
由非福行。
是染污性。
與無明合時。
此即現行。
與非福行。
俱時起也。
又雲。
雖起善心。
由彼随眠。
所随縛故。
亦名愚癡。
此明種與不動福二行俱也。
又雲。
由彼勢力。
于三界苦。
不如實知。
發福不動行。
此明前念愚癡所有勢力。
發後念福不動行也。
真實義愚。
既以行同時種及後念現。
能發二行。
異熟愚中。
亦應如是。
影略說故。
唯現無明。
福不動行。
不俱時發。
明昧異故。
問若據谛故。
名真實義。
五趣果體。
皆苦谛收。
總名真實。
若酬因邊。
名為異熟。
三界果法。
悉是異熟。
何故無明迷人天報。
名真實愚。
迷三塗果。
名異熟愚。
答非福行與愚合時。
不了惡因。
得惡異熟。
由迷所感異熟果故。
發非福行。
福不動行。
由無明力。
迷人天果。
謂為樂報。
及以出離。
起行求生。
雖人天果。
亦是異熟。
三塗異熟。
亦苦谛收。
然起非福行時。
不知得報。
所以不明報中有苦。
名為逆苦但由迷彼所感異熟。
名異熟愚。
迷人天者。
定知其業而能感果。
所以不得言異熟愚。
但為不知人天果苦。
及非涅槃。
妄以名樂。
及以涅槃。
起行求生。
所以名為真實義愚。
疏一分别自性緣起等者。
分别者。
區分差别之義。
即諸法因。
令所生果。
各各分類。
差别轉故。
名為分别。
非是緣慮解釋分别。
言自性者。
即是種子因之自體。
或是種子所生果體。
後解為勝。
故瑜伽雲。
因緣者。
自體種子緣所顯故。
分别者。
是因之用。
自性即是所生果體。
從用及界。
以立名矣。
自性之分别。
依主釋也。
自性分别之緣起。
亦依主釋。
愛非愛者。
善趣異熟。
可欣樂故。
名之為愛。
惡趣異熟。
不可欣樂。
名為非愛。
緣起即是二趣因也。
分别同前。
亦是從用及果。
以為其因。
依主釋也。
問此二緣起。
以何為體。
答有雲。
初自性緣。
若據通論。
三熏習種。
各生自果。
并自性緣。
今此所明。
多取名言無記種子。
望異熟果。
為自性緣。
議曰。
觀攝論意。
三熏習種。
對望自果。
為自性體。
不唯無記。
望異熟果。
故本論雲。
此中依阿賴耶識。
諸法生起。
是名分别自性緣起。
無性釋雲。
以能分折一切有生雜染法性。
令差别故。
準本論中。
言諸法生起。
釋論雲。
一切有生。
豈唯望于異熟之法。
而名諸法及一切耶。
故知即以三熏習種。
以為自性。
是論言心矣。
愛非愛緣體克性。
唯以有漏善種不善種生。
望生善惡異熟之果。
是愛非愛。
故緣起經雲。
由善不善業。
令三塗人天差别。
又梁攝論雲。
福及不動是可愛。
非福是不可愛。
若據通論。
十二有支。
現種因果。
皆愛非愛。
故攝論雲。
後有十二支緣起。
是名分别愛非愛緣起。
以于善惡趣。
能分别愛非愛種種自體。
為緣性故。
本釋二論。
皆依通體。
疏依阿賴耶識等者。
出緣體也。
本識是彼諸依處故。
舉所依識。
顯能依種。
言諸法生起者。
舉所生果。
疏一則名緣識等者。
言緣識者。
謂即藏識。
是餘轉識之生緣故。
藏識為緣。
所生轉識。
受用主故。
名為受者。
以受用境。
受數為勝。
從識俱受。
立受者名。
即鄰近釋。
言此中者。
六轉識中。
名為此中。
或雙指前緣識受者。
名為此中。
議曰。
後解為勝。
不爾。
緣識豈無相應受心。
所等耶。
能受用者。
謂即受蕰。
言分别者。
即是想蕰。
推心所者。
謂行蕰中。
思作意等。
令心造作。
?舉于心。
故名推心。
舉思作意等行蕰中。
諸心所也。
此心心所。
皆能受用所緣境故。
名受用緣。
疏若識俱三蕰等者。
除受蕰也。
自是支故。
即想蕰全。
行色二蕰。
各少分也。
色除五根及身語表無表業色。
如次屬彼六處有支行。
除無明無慚無愧。
以無慚愧纏中攝故。
思觸沉掉貪生異滅。
别立支故。
故取少分。
疏住名色根說為六處者。
名色是總。
根是其别。
以别依總。
名住名色。
問意根過去。
現唯有五。
雲何刹那具十二支。
阙六處故。
答如名色支。
非攝非色。
色法皆盡。
由居此位。
得名名色。
六處亦爾。
雖數有少。
亦不名阙。
或由五根。
能滿六處。
六處之分。
亦名六處。
如言燒衣。
燒衣一分。
名燒衣故。
故正理雲。
有色諸根。
說為六處。
疏諸法生起名生業者。
問生相未來。
老死唯現。
時既分二。
雲何刹那具十二支。
答有二釋。
一雲。
此依四相作用究竟。
名一刹那。
故十二支。
而有具義。
二雲。
四相體用合說。
生據其體。
得與老死。
用同現在。
二釋任取。
疏複有說至非同前義者。
此異師說。
刹那連縛。
俱遍有為。
通情非情有漏無漏。
然連縛緣。
諸師皆許。
遍諸有為。
刹那有别。
故對連縛。
钗異說也。
問連縛何義。
答無間名連。
相接為縛。
或鄰次名連。
相屬名縛。
故正理論雲。
連縛緣起。
謂同異類。
因果無間。
相屬而起。
疏即此至名遠續者。
即此第三分位緣起。
約起隔遠。
而相續故。
故名遠續。
此據于後。
及不定說。
故正理論雲。
遠續緣起。
謂前後際。
有順後受及不定受。
業煩惱故。
無始輪轉。
問此緣起差别雲何。
答刹那緣起。
二說不同。
如前已辨。
連縛緣起。
通情非情有漏無漏。
分位遠續。
有情有漏。
又連縛緣。
前後刹那。
無間相鄰。
連接相續。
若分位緣。
據十二支。
分位無間。
相續而起。
及不定說。
若遠續緣。
據分位中。
後及不定說也。
疏或位安立谛等者。
問縱依安立。
何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