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關燈
沙門 智周 撰 疏第四卷 疏正行無上等六者。

    按彼論第三雲。

    一最勝正行。

    具十二最勝正行。

    一者廣大。

    終不欣樂世樂自在。

    志高遠故。

    二者長時。

    三無數劫。

    熏習成故。

    三者依處。

    普利有情。

    為依處故。

    四者無盡。

    回向菩提。

    無窮盡故。

    五者無間。

    由得自他平等勝解。

    于諸有情。

    起施等度。

    速圓滿故。

    六者無難。

    于他善所。

    但深随喜。

    令自施等。

    速圓滿故。

    七者自在。

    由虛空藏等三摩地力。

    令修施等。

    速圓滿故。

    釋曰。

    以定殊勝。

    變金等物。

    施與衆生。

    無邊盡故。

    如虛空藏。

    從喻為名。

    依于此定。

    而行施等。

    名為自在。

    得此定者。

    勝全八地。

    分劣初地。

    餘地可知。

    八者攝受。

    無分别攝。

    令施等淨故。

    釋曰。

    不見施受及物。

    即本後智。

    或通加行。

    九者發起。

    上品忍中。

    釋曰。

    此上品忍。

    能起見道世第一法。

    以時促故。

    略而不論。

    非無體也。

    十者至得。

    在極喜地。

    釋曰。

    由至此地。

    初得無為。

    故名至得。

    十一者等流。

    在次八地。

    十二者究竟。

    在第十地。

    及佛地中。

    菩薩如來。

    因果滿故。

    由施等十。

    有斯十二。

    得到彼岸。

    二作意正行。

    若諸菩薩。

    以聞思修所成妙慧。

    數數作意。

    思惟大乘。

    依布施等。

    契經等法。

    名作意行。

    又此三慧。

    思惟大乘。

    如次能令善根增長。

    能正悟入所聞實義。

    能令所求事業成滿。

    三随法正行。

    略有二種。

    一無散亂。

    謂無六種散亂轉變。

    二無颠倒。

    謂無十種颠轉倒變。

    菩薩于此六十等中。

    應遍了知。

    名随法行。

    四遠離二邊正行。

    若于色等。

    執我有異。

    或執是一。

    名為一邊。

    為離此執。

    說中道行。

    謂觀無我。

    名離邊行。

    五差别正行。

    于十地中。

    十到彼岸。

    随一增上。

    而修集者。

    名差别正行。

    六無差别正行。

    于一切地。

    皆等修集布施等十。

    名無别行。

    此六正行。

    于十度中。

    随修差别。

    一一具之。

     疏所緣無上十二種等者。

    按彼論第三雲。

    一安立法施設所緣。

    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門。

    釋曰。

    安立施等所有教法施設。

    即所緣。

    二法界所緣。

    謂真如。

    釋曰。

    亦持業釋。

    三所立所緣。

    四能立所緣。

    如次前二。

    釋曰。

    到彼岸等差别法門。

    要證法界。

    方展轉流出十二分。

    故教為所立。

    如為能立。

    五任持所緣。

    謂聞慧境。

    任持文故。

    釋曰。

    任持者。

    謂即聞慧。

    能任持文教。

    令不忘。

    故名為任持。

    六印持所緣。

    謂思慧境。

    印持義故。

    釋曰。

    印持者。

    謂即思慧。

    印持于義。

    令決定故。

    雖聞思慧。

    皆緣教義。

    以互少故。

    随舉多者。

    聞思能緣文。

    與聞何别。

    聞能緣義。

    與思何異。

    答聞以文先義後。

    思以文後義先。

    故成差别。

    七内持所緣。

    謂修慧境。

    内别持故。

    釋曰。

    謂即修慧。

    緣于四谛三性等理。

    名之為内。

    于谛等境。

    各别證知。

    令不謬解。

    故名别持。

    别持之所緣。

    依主釋也。

    以持屬慧。

    依境得名。

    前聞思等。

    亦同于此。

    八通達所緣。

    謂初地中。

    見道境也。

    釋曰。

    持業依主。

    二釋無違。

    通達屬于能所二故。

    九增廣所緣。

    謂修道中。

    至七地境。

    釋道境二種。

    漸俱勝故。

    持業依主。

    通二釋也。

    十分證所緣。

    謂七地中。

    世出世道。

    品類差别。

    分分證境。

    釋曰。

    分分謂道。

    道之所緣。

    名分分證。

    依主釋也。

    十一等運所緣。

    謂第八地境。

    釋曰。

    從此以後。

    無有功用。

    任運緣如。

    今說初得。

    故唯此地。

    等即平等。

    運謂任運。

    轉前心後心。

    一類無别。

    名為等運。

    等運之境。

    名彼所緣。

    依主釋也。

    十二最勝所緣。

    謂第九十如來地境。

    釋曰。

    此之三地。

    得四辨才。

    逮真灌頂。

    果明圓滿。

    故名最勝。

    持業依主。

    二釋無違。

    能緣所緣。

    俱最勝故。

     疏三修證無上至十種修證等修者。

    謂修修習。

    證謂證得。

    因修而證。

    故名修證。

    按彼論第三雲。

    一種姓修證。

    緣無阙故。

    釋曰。

    親善友等。

    四親近行。

    名之為緣。

    此緣不阙。

    故本種姓。

    修而有證。

    此修能證。

    故名修證。

    皆以一緣。

    而釋一證。

    然此種姓。

    體非修證。

    修證之因。

    故名修證。

    從果立号。

    餘九準之。

    二信解修證。

    不謗大乘故。

    釋曰。

    由不謗故。

    乃能信解。

    而修有證。

    三發心修證。

    非下劣心。

    所擾動故。

    釋曰。

    由下心不擾。

    方能發心。

    而修有證。

    四正行修證。

    波羅蜜多得圓滿故。

    釋曰。

    由度滿故。

    其行乃行。

    修而有證。

    五入離生修證。

    起聖道故。

    釋曰。

    由起聖道修證。

    此入離生。

    離生之義。

    如前已釋。

    六成就有情修證。

    堅固善根。

    長時集故。

    釋曰。

    由堅固善。

    長時修證故。

    成就有情。

    七淨土修證。

    心調柔故。

    釋曰。

    由心調柔。

    證于淨土。

    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

    以不住着生死涅槃。

    非此二種。

    所退轉故。

    釋曰。

    不同凡夫二乘。

    為二所退。

    九佛地修證。

    無二障故。

    十示現菩提修證。

    無休息故。

    釋曰。

    由利樂事。

    無休息故。

    修證得彼。

    示現菩提。

     疏通攝至境行果者。

    三無上中。

    初是因行。

    次二境果。

    皆通因位佛果之者。

    尋上自悉。

     疏羅漢有恐怖等者。

    按彼經雲。

    阿羅漢有恐怖。

    釋曰。

    對治未滿。

    所以有怖。

    問何時怖耶。

    答若不愚法者。

    見前變易生死。

    對治未立。

    所以有怖。

    愚法之人。

    未來有餘涅槃之後。

    心想生時。

    而方有怖。

    經雲。

    何以故。

    羅漢于一切無行怖畏想住。

    釋曰。

    明前怖畏之所以也。

    其徴意雲。

    佛于昔時。

    經中常說。

    羅漢離怖。

    今此何故。

    言有怖耶。

    解經答辭。

    略有二釋。

    一雲。

    謂于一切變易生死。

    無對治行。

    怖畏想住。

    正明怖畏。

    緣已無行。

    而生畏心。

    名無行怖。

    心在畏中。

    名之為住。

    惑未進斷。

    亦名為住。

    二雲。

    無者空也。

    而于一切法空行中。

    住怖畏想。

    不行修證。

    于法空行。

    深生怖畏。

    若如前言。

    由無治行。

    畏依作者。

    理乃不然。

    阿羅漢等。

    未回心前。

    未有變易。

    何得于此治行之所。

    怖想住耶。

    若得變易。

    即趣大竟。

    更何怖畏。

    若雲不愚法者。

    聞有變易。

    雖未回趣。

    豫于彼怖。

    斯有何失。

    若準此理。

    前釋亦通。

    然義不遍。

    不攝愚法人。

    故後釋寬。

    知者思之。

    經如人執劍。

    欲來害己。

    亦有二釋。

    一雲。

    喻顯于畏變易之因。

    喻之如人。

    能趣未來變易之果。

    名為執劍。

    當果臨至。

    故雲欲來。

    來必切身。

    名為害己。

    二雲。

    怖畏法空。

    如劍欲害。

    不敢前修。

     疏有歸依者。

    惡法未盡。

    故有歸依。

    故彼經雲。

    如衆生無依。

    彼彼恐怖故。

    則有求歸依。

    如是羅漢。

    以怖畏故。

    依于如來。

    釋曰。

    如世衆生。

    無所依仗。

    多有怖畏。

    非一名為彼彼。

    餘文可知。

     疏正法住等者。

    經論二藏。

    生善名住。

    即此二藏。

    除障名滅。

    木叉毗尼。

    此二律藏。

    略廣分二。

    解脫調伏。

    二本異故。

    故初受得。

    名别解脫。

    後名調伏。

    出家受具。

    學三藏人。

    沙彌大僧。

    如次配也。

    複有義。

    前四教法。

    後二行法。

    前中住滅。

    而是經法修善之法。

    故名為住。

    斷障之法。

    名為法滅。

    木叉毗尼。

    并為律藏。

    木叉梵言。

    此雲解脫。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雲解脫。

    又複戒行。

    既絕業縛。

    名為解脫。

    律教诠彼。

    從其所诠。

    故雲解脫。

    又此律法。

    能生解脫。

    亦名解脫。

    毗尼梵音。

    此翻名滅。

    戒能得于究竟滅果。

    故名為滅。

    又複戒行。

    随分滅過。

    亦名為滅。

    律從所诠。

    故說為滅。

    又此律法。

    能生律行。

    亦名為滅。

    二行法者。

    沙彌大僧。

    如次二别。

    更有多釋。

    不出于此。

    故不言也。

     疏三種意生身皆入初地等者。

    謂二乘菩薩。

    既言二乘。

    受變易生。

    得入初地。

    明地二乘。

    所有功德。

    皆是大乘。

    不爾。

    雲何受變易生。

    得入初地。

     疏如取為緣等者。

    如者指斥。

    取即是愛。

    愛增名取。

    諸論說故。

    取是着義。

    助業感生。

    目之為緣。

    理實諸惑。

    皆能潤生。

    而愛力增。

    故偏說也。

    有漏業因者。

    謂善惡業與漏俱故。

    得有漏名。

    親生自果。

    立為因稱。

    三界名有。

    體是有為有漏法故。

    即第八識。

    而為自體。

    此上喻也。

    無明住地。

    即所知障。

    緣執有情。

    菩提實有。

    助業以牽變易生死。

    名之為緣。

    無漏業者。

    謂後得智。

    有分别業。

    正感生死。

    故名為因。

    阿羅漢等。

    受變易人。

    此即法也。

     疏為大乘故說此六處者。

    正法住等。

    是起行處所。

    故名為處。

    處之不同。

    而有六也。

    故名六處。

    問六是小法。

    非實大乘。

    雲何得言為大乘說。

    答且正法住。

    謂依經論二藏。

    習生空善。

    随應近遠。

    皆作大因。

    是名之為大乘說。

    餘準可悉。

     疏失開敷之二能者。

    即第二能也。

     疏所行二利滅道所攝者。

    滅理所證。

    令他智起。

    亦名悟他。

    苦集有漏。

    非究竟利。

    故不取也。

    故唯識論。

    說彼法佛。

    通二利故。

     疏能诠之教二即稱權者。

    教中說彼二乘之者。

    非有彼體。

    以權說故。

    故稱為權。

     疏非别簡三唯無二極者。

    非言一故。

    即乃總簡。

    無有三乘。

    但隻簡去二乘之極。

    大非無也。

     疏又以果一簡因三等者。

    教為理因。

    行為因故。

    理果俱果。

    教行并因。

    簡彼行教理果名一。

     疏不破執彼二身極者。

    對能執人。

    說身為二。

    非所執身。

    有兩種也。

    聲聞緣覺。

    為二能執。

     疏既爾即應舍頓學漸者。

    問難意如何。

    答先所習者。

    而是頓法。

    出宅舍之。

    而更授法。

    所與非漸。

    是何法耶。

    若還是頓。

    舍與無差。

    何須與舍。

    若是别法。

    非漸更何。

    由此為難。

     疏為求牛車至皆與牛者。

    二子雖求羊鹿出宅。

    然佛本意。

    令出取牛。

    設羊鹿者。

    牛乘之漸。

    疏談佛意。

    雲為牛車出于宅也。

     疏此以所诠至非要真如者。

    意明牛車。

    亦名理也。

     疏密亦通會行果二同者。

    三乘行果。

    會令同也。

    又會同彼教理二種。

    得有開敷秀出之義。

    初解為本。

     疏勝鬘正說一乘因果者。

    問勝鬘一乘。

    以理為性。

    即合顯會。

    正說理教。

    何不然耶。

    答對二乘執權行及果。

    是故說彼因果一乘。

    非即以彼為一乘體。

    明言彼得。

    非為究竟。

    可為大漸。

    是故名為顯會行果。

    密會教理。

    準之可悟。

    或即因果。

    即名為理。

    理性所诠。

    俱名理故。

    法華顯密。

    仿此應悉。

    故不繁雲。

     疏此正取至故不相違者。

    教雖非是正一乘體。

    一乘方便。

    亦名一乘。

    取之無失。

    問何不言理。

    答言因果者。

    已攝理矣。

    因果之中。

    定有理故。

    故不待言。

     疏初二解通定不定姓者。

    問簡别通二。

    理誠不爽。

    無别理故。

    破别雲何得通定姓。

    定姓之果。

    自堅極故。

    答略為二釋。

    一破别之一。

    唯對不定姓。

    不定姓人。

    定得大果。

    令于小果妄執為極。

    不肯進發。

    可須破之而令升趣。

    定姓所得。

    即以為極。

    今亦破之。

    令何所往。

    是以破别。

    唯對不定。

    二亦對定姓。

    夫最尊至勝。

    無所能逾。

    可名一極。

    定姓所得。

    理即不然。

    何名一極。

    非自不得他之勝說。

    即将己得。

    名為一極。

    故後解勝。

     疏得二意樂者。

    問既佛二乘菩薩三别。

    何非三意。

    答自他為二。

    二乘菩薩。

    他義等故。

     疏為不定姓等者。

    問第六既具三乘種姓。

    正是不定。

    何故不被。

    答據與記故。

    故不取之。

    若爾。

    亦應不取第二。

    此會不說菩薩記故。

    答不定有二。

    一者。

    已行大乘之行。

    而欲退之。

    二者。

    雖有大乘等性。

    未曾行大。

    初即第二。

    後即第六。

    法華本意。

    為第二故。

    故除第六。

    是以經雲。

    聲聞菩薩。

    聞我說法。

    成佛無疑。

    菩薩即是第二不定。

    議曰。

    設取第六。

    亦應無過。

    若據分明。

    别别記者。

    十中第二。

    何不除之。

    若依總相受記之義。

    第六應得。

    據此理言。

    十中一一。

    随應皆取不定姓也。

    應化随宜。

    亦準斯義。

    疏中唯取初二八者。

    以所餘者。

    約于别義。

    以明一乘。

    非并不定。

    故不取之。

    今以理準。

    縱通不定。

    亦應無過。

    豈不定中。

    無解脫等。

    是以不定。

    未必局唯初二第八。

    問法苑乘章。

    但取第一。

    與此不同。

    而何乖異。

    答彼據論言。

    為二聲聞。

    不說菩薩。

    所以不取。

    此依菩薩。

    性是不定。

    是以取之。

     疏此唯攝入者。

    破二歸一。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言九部法。

    入大乘本。

    皆攝入也。

    上下非一。

     疏彼通出生者。

    按勝鬘雲。

    摩诃衍者。

    出生一切聲聞緣覺。

    世出世間善法。

    如阿耨大池。

    出八大河。

    又如一切種子。

    皆依于地。

    而得生長。

    如是一切聲聞等善法依于大乘。

    而得增長。

    又雲。

    如世尊說。

    六處謂正法住。

    乃至受具。

    為大乘故說出生攝入。

    如文次第。

    問彼理為乘。

    如何出生。

    答如十二分教。

    依于法界平等所流。

    為依名生。

    此亦相似。

    中有稍異。

    智者思之。

     疏第五問答等者。

    問引攝一類。

    說于一乘。

    設不引之。

    此為畢竟。

    實趣自乘。

    無餘滅度。

    為不爾耶。

    答傳有兩釋。

    一雲。

    必無趣滅。

    會得回心。

    以有大乘種姓排故。

    二雲。

    若不遇緣。

    亦入無餘。

    由此如來丁甯示勉。

    令回心也。

    不爾。

    何假大師殷勤。

    議曰。

    初釋為善。

    何以驗之。

    答雖有勸文。

    無文說言不誨入滅。

    又如八地已至不動。

    如來亦勸。

    令遣進趣。

    豈可畏此入寂故誨。

    此既不爾。

    彼雲何然。

    故十地經雲。

    菩薩住此不動地。

    一切心意識等不行。

    諸佛作是言。

    汝得此究竟忍。

    順一切法故。

    我等十力四無畏等。

    汝今未得。

    當勤精進。

    煩惱衆生。

    汝當愍念等。

    又按楞伽經雲。

    諸佛世尊。

    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注雲。

    諸佛勸加八地菩薩言。

    如來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汝未得之。

    不應住此無以為證。

    此不動地。

    畏不升進。

    而尚勸之。

    小聖猶未發菩提心。

    雲何不動。

    問十地經雲。

    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

    菩薩爾時。

    即入涅槃。

    棄舍利益一切衆生。

    準此但恐入于涅槃。

    諸佛方勸。

    菩薩既爾。

    故知二乘。

    如來不勸。

    定入涅槃。

    以斯明矣。

    答彼經不言。

    入無餘依。

    不可為證。

    彼據寂滅無分别法。

    名涅槃也。

    故彼經雲。

    汝今适得此法明。

    所謂一切法寂滅。

    無分别法明。

    又雲。

    法界常住。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

    說名為佛。

    二乘亦得此無分别法故。

    又雲。

    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等。

    當念如是煩惱。

    準此等文。

    非無餘依。

    若不爾者。

    二乘無餘。

    此不可起。

    大乘中者。

    時未至故。

    更取何法。

    名為涅槃。

    故前說善。

    但說趣寂入無餘依。

    尚自難悉。

    況不定姓。

    而入無餘。

    智者思之。

     經一切十方諸佛亦如是者。

    疏判如文。

    複有義雲。

    此文合屬。

    第四合住。

    斥疏科誤。

    何以知之。

    據論釋第五依中。

    而引三世。

    不引十方。

    十方故知屬第四也。

    又十方中。

    言亦如是。

    夫言亦者。

    而亦于前。

    若屬第五。

    前未有言。

    而亦何者。

    議曰。

    疏釋無妨。

    若以論不引故。

    證非第五。

    第四令住。

    論亦不引十方之文。

    雲何即判。

    屬于第四。

    俱不引故。

    十方非一。

    法戒皆同。

    顯多佛同。

    置亦何過。

    或亦第三。

    依何義也。

    舉他亦自異他為證。

    又取為則。

    何簡十方。

    獨取三世。

    或屬第四。

    非無斯理。

     疏橫豎有殊者。

    橫為十方。

    豎為三世。

     疏說法為方便皆為後得一乘故者。

    此意釋雲。

    小大方便。

    皆是佛乘之階漸故。

    總對佛乘。

    名為方便。

    有義小乘方便。

    但為自身。

    令得解脫。

    對自小果。

    名為方便。

    大乘方便。

    為濟自他。

    對于大乘。

    名為方便。

    議曰。

    本釋為勝。

    故經結雲。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若小乘方便。

    不對大者。

    雲何結雲。

    皆為佛乘。

     疏觀陰界入至得解脫者。

    由作三觀。

    能厭離苦。

    得解脫也。

    問厭苦等者。

    是何位也。

    答有二釋。

    一雲。

    厭苦者。

    謂見道前。

    七方便也。

    離苦得解脫者。

    由起方便。

    故得解脫。

    即果位也。

    二雲。

    厭苦。

    同前見修二道。

    名為離苦。

    得真無漏。

    實能斷苦。

    少離全離。

    俱名離故。

    得解脫者。

    即無學位。

    離系縛故。

     疏一佛乘者依四種義者。

    此論文也。

    開示悟入。

    名為四義。

     疏遮無二種法身之體等者。

    問經中但言無二三乘。

    論言遮體。

    體義亦得通于有為。

    何以得知。

    經論據理。

    言無二耶。

    答此經上下。

    非不有文。

    然不明着。

    按薩遮尼乾子經第二雲。

    說三乘者。

    示地着别。

    法相差别。

    非乘着别。

    而佛法中。

    無乘差别。

    何以故。

    以法界性無差别故。

    地差别者。

    示諸衆生三乘作業。

    漸次令入。

    法相差别者。

    示現衆生如來種智。

    漸次令入。

    又雲。

    佛說三乘者。

    依世谛說。

    說一乘者。

    依第一義說。

    第一義者。

    唯是一乘。

    更無第二故。

    以斯明證。

    故法華言無二三乘處法身說。

    理極成矣。

     疏由殺生業之所感故者。

    總報命根。

    雖因善業。

    短命别報。

    故殺業招。

     疏若于今世法壞法沒等者。

    問法若壞沒。

    佛已出竟。

    若不壞沒。

    不名為濁。

    雲何經言。

    佛出濁世。

    答有兩釋。

    一雲。

    世間仁義禮智之法。

    亦名正法。

    此法不行。

    名法壞沒。

    二雲。

    即佛法壞。

    名正法壞。

    雖佛出時。

    非法已滅。

    亦名見濁。

    據增勝言。

    且雲法壞。

    名為見濁。

    理實佛在。

    外道邪見。

    非不名濁。

    餘皆準此。

     疏像法漸起者。

    像猶似也。

    濁諸邪教。

    倚托正法。

    以惑生靈。

    信者信有。

    名為漸起。

    如末磨尼法子三階。

    即其事也。

     疏若饑馑劫等者。

    唯言饑疾。

    體即觸收。

    故色蕰中。

    觸塵為體。

    若兼所造。

    即通四塵。

    除聲與法。

    若言饑病劫。

    劫即時分。

    依四五蕰。

    無色色欲。

    三界别故。

     疏四悉擅者。

    世界者。

    世間之異名。

    為有情及器。

    俱名世間。

    并可壞故。

    能達此二。

    從緣和合。

    無别實性。

    猶如于車。

    轅軸辋等。

    和合而成。

    無别車體。

    世界亦爾。

    言各各為人者。

    所化衆生。

    根生不同。

    别别治之。

    名為各各。

    如多貪者。

    不淨觀治。

    即為其藥。

    餘觀非藥。

    餘病餘藥。

    绮互相望。

    為藥不藥。

    第一義者。

    謂一切法性。

    一切言論。

    一切法非法。

    一一不可分别。

    離此等故。

    名第一義。

     疏由此二因至離不同等者。

    能感之因。

    二共招果。

    名之為合。

    所感之果。

    分内外别。

    名之為離。

     疏薩遮尼乾子經十二濁者。

    他受等土。

    有十二淨。

    化土異彼。

    即名為濁。

    不同五濁。

    望于減劫。

    煩惱尤重。

    方得濁名。

    欲知十二濁之行相。

    對彼淨義。

    義即易知。

    故彼經中。

    第二說雲。

    十二最上清淨佛土。

    如來于中。

    成佛菩提。

    一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勝清淨劫。

    離諸劫濁。

    二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最勝妙時。

    諸佛法行。

    不失時節。

    三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最勝法器。

    受佛正法。

    四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淨妙智海。

    清淨一切諸煩惱垢。

    五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柔濡之心。

    其中常有調伏衆生。

    六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最勝妙乘。

    能以一乘。

    究竟取于無上涅槃。

    七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勝器世間。

    無有餘相。

    八彼國衆生畢。

    竟能成如來正教。

    無諸一切外道邪法。

    九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直心正心。

    無諸谄曲。

    十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無垢功德。

    一切清淨白法。

    十一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諸聖人法。

    其中常有勝福田衆。

    十二彼國衆生。

    畢竟能成勝妙道場。

    過去諸佛。

    于中成道。

    與十二濁。

    次第相翻。

    所以名濁。

    然第七淨無餘相者。

    無砂礫等。

    第四第九。

    望無煩惱。

    總别分二。

    第三第八。

    望善法器。

    及離惡緣。

    以為兩種。

    濁中準此。

    辨相差别。

     疏其劫至即五濁者。

    問示現與實。

    既複不同。

    雲何相攝。

    答望佛實無滓穢之法。

    現居于此。

    故得示名。

    對凡下聖。

    即非是示。

    故得相攝。

    若爾劫增惑微。

    命不至短。

    皆非凡濁。

    雲何對凡。

    得相攝耶。

    答若據增相。

    劫初等時。

    實不名濁。

    論體異淨。

    而得濁名。

    故惑等微。

    亦得為濁。

    據此相攝。

    理亦無違。

    或約名同。

    而相攝也。

     疏十二濁中通能化能障等者。

    三乘差别。

    名為能化魔及魔業。

    名為能障。

     疏障據類同等者。

    同礙于聖。

    名類同也。

     疏此唯據行濁等者。

    此之六濁。

    唯處衆生惡行以立。

    不同五濁。

    通依餘法。

     疏嚴故者。

    嚴政嚴肅之義。

    故以此嚴。

    治威儀濁。

     疏垢謂六垢者。

    起必粗猛。

    損煩尤深。

    污染增強。

    故偏名也。

    不取本惑。

    及中太随。

    方此不及。

     疏緣他正法名體等者。

    二體無别。

    名既不同。

    故各别釋。

    緣他身中。

    所有正法。

    道德體起。

    名之為嫉。

    有義。

    忌他外财為嫉。

    忌他正報為妒。

    悭貪為貧窮因。

    嫉妒為下賤業。

     疏初猶未信名損驚怖等者。

    問唯前疏解。

    但疑自果。

    無畢竟滅。

    名損驚怖。

    非不信大。

    名之為損。

    今何異彼。

    答準理觀疏。

    疏有二意前後兩處。

    各别申也。

    餘德多同。

    疏後意也。

    即此文是。

    或可前言。

    疑于自果。

    不言于大。

    而即生信。

    故知疑小。

    亦未信大。

    由此前後。

    亦不相違。

     疏我在必得除我滅後者。

    問若爾何處。

    說增上慢。

    重回受化。

    答此雖不說。

    按大方廣寶箧經。

    善住天子。

    問增上慢比丘。

    初退後來。

    以此而言。

    今增上慢。

    何即不返。

     疏般若論佛說四事無虛妄者。

    按天親論雲。

    不妄說小乘者。

    說小乘苦等。

    唯是谛故。

    不妄說大乘者。

    說法無我。

    真如故不妄。

    說授記者。

    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授記故。

    如彼義。

    如是說。

    不颠倒故。

    不妄記菩提。

    論不釋也。

    以可悟故。

     疏初疑與記上生者。

    諸本不同。

    與記生正。

     疏依初解第三疑等者。

    解第三疑。

    而分兩釋。

    若依初解。

    此第三疑。

    于因記上。

    而生起也。

    問若依初解而言答。

    言除佛滅後。

    現前無佛。

    若依後釋。

    增上慢人。

    佛前起退。

    如何得言。

    除佛滅後。

    答畢竟能令信佛所說。

    故亦無過。

     經有懷增上慢者。

    謂心有所懷。

    即是有所得也。

    言增上慢。

    古有兩釋。

    一雲。

    慢中增慢。

    名增上慢。

    二雲。

    增謂增勝之名。

    未得增勝之法。

    謂之已得。

    恃此自高。

    名增上慢。

    議曰。

    後解善矣。

    思可知之。

     經優婆塞我慢者。

    注經雲。

    雖知無我。

    而以無我為我。

    亦為慢也。

    有釋注雲。

    謂我能解無我。

    故名我慢。

    議曰。

    注義無違。

    釋注有過。

    然注意雲。

    法實無我。

    愚者于此無我法中。

    妄以為我。

    自恃高倨。

    故名我慢。

    不說愚者。

    能知無我。

    雲雖知無我。

     疏戒中既言除上慢等者。

    此會違也。

    故外難雲。

    屍羅不淨。

    三昧不現。

    今于或漏。

    雲何得定。

    雲增上慢。

    故今會雲。

    屍羅不淨。

    據犯重說。

    律中犯重。

    既除增上。

    故知增上。

    得定何失。

    是以律中。

    為四句雲。

    一心實境不實。

    心将為是。

    境實不是。

    乃至第四心境俱實。

    自所得法。

    實無學法。

    自心作無學法。

    自心亦作無學之解。

    餘悉準知。

    唯第三句。

    成大妄語。

    可犯于重。

    今增上慢。

    既初句收。

    故不犯重。

    可複得定。

    又五千中。

    有是破惑。

    有增上慢。

    言戒缺漏。

    談彼犯者。

    言增上慢。

    據不犯者。

    或增上慢。

    依犯小罪。

    亦名缺漏。

    故并無失。

     疏米籺名糠者。

    按撿字書。

    不見此字。

    然切韻中。

    有麧字者。

    麧糏頭也。

    音下沒反。

    有義。

    三乘之名。

    如米外糠。

    一乘之理。

    如糠内米。

    但得三乘之名。

    不知三乘之義。

    故雲糟糠。

    人從所執。

    得糠等名。

    展轉喻也。

     經佛威德故去者。

    注經雲。

    風起則塵沙自飛。

    日出即白黑自别。

    此謂非遣。

    而為遣也。

     疏正法久住者。

    即證行也。

    如正像法。

    有證行教。

    名正法住。

     疏如我出世至各分别空者。

    然所說法。

    有總别名。

    如華嚴等。

    即是别名。

    言界經者。

    乃是總稱。

    總為一代所說經稱。

    如世之樂。

    雲門等者。

    樂之總名。

    陽春白雪可為别目。

    餘佛所說。

    亦準斯釋。

    義如名解。

    故不釋之。

     疏宣說諸佛弟子等者。

    按瑜伽論二十五雲。

    是中宣說諸佛。

    諸佛弟子。

    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勞?男勞?女。

    近事男近事女。

    若共不共。

    最勝功德等者。

    釋曰。

    式叉摩那。

    此雲正學。

    正學大比丘尼。

    此之七衆。

    為求涅槃。

    斷惡修善。

    所生功德。

    近感人天。

    同外道等。

    故名為共。

    因此遠克出世涅槃。

    故名不共。

    如此勝義。

    一切智者。

    同意所許。

    甚奇希有。

    最勝功德。

    是名希法。

    議曰。

    疏雲八衆通大小乘。

    言諸佛弟子。

    大乘弟子比丘等下。

    小乘弟子。

    合之為八。

    故雜集論第十一雲。

    若于是處。

    宣說聲聞。

    諸大菩薩。

    及如來等。

    甚奇等法。

    名為希法。

    故知通取大小弟子。

    餘德唯依小乘弟子。

    言佛弟子。

    此乃标舉。

    比丘等下。

    明别七也。

    理各通也。

    任情取舍。

     疏應頌至唯依主釋者。

    應者應當應合之義。

    義理應當。

    更誦明之。

    誦不是應。

    從于應理。

    以得其名。

    名應之誦。

    故依主釋。

    應為主故。

    諷詠。

    以二句等頌。

    諷詠諸法。

    諷與頌别。

    即可諷之誦。

    故亦依主。

    自謂能。

    說謂所說。

    所說從于能說立名。

    即自陳之說。

    所說之教。

    待緣而起。

    依能起緣。

    而以立名。

    即緣之起。

    希有即是所說法。

    為能诠即希有之法。

    二利無缺。

    名之為方。

    大教為此二依利處。

    名之為廣。

    或理體甚深。

    方整無缺。

    名之為方。

    教能宣此。

    名之為廣。

    并依主也。

     疏或即諷誦至此誦是言者。

    即依此分。

    諷詠諸法。

    複為其頌。

    二三等句。

    名可諷誦。

    如攝大乘。

    亦乘亦大。

    持業之義。

    诠于理邊。

    名之為教。

    言辭諷詠。

    不對其理。

    此之教者。

    但名為言。

    若爾何故。

    不複諷誦。

    有應頌耶。

    答隻緣诠理。

    不诠别故。

    故此二中。

    而不互有。

     疏契理即經者。

    契屬于教。

    經亦是教。

    故持業釋。

    契理之經者。

    契屬所契。

    經從所契。

    以得其名。

    故依主釋。

    若記謂開示。

    即是能記。

    别謂因果差别等法。

    即是所别。

    能記從彼所别得名。

    名為記别。

    差别之記。

    依主釋也。

    又若記者。

    謂能區分。

    明白指陳。

    記即是别。

    是持業釋。

    若譬者是況。

    喻者曉義。

    即曉喻之譬。

    是依主釋。

    喻依于譬。

    名譬喻故。

    若譬是類義。

    喻是況義。

    譬體即喻。

    是持業釋。

    體無異故。

    若本者是世。

    事者即是過去人法。

    事依于本。

    而得本名。

    即本世之事。

    依主釋也。

    若過去世事。

    即是本者。

    本即是事。

    持業釋也。

    本生二釋。

    類此可悟。

     經如其所得法等者。

    正釋如疏。

    今助一釋。

    如我所得法報二身。

    定慧嚴法。

    用濟衆生。

     疏未曾修善至唯生得者。

    若為求出世。

    所修之善。

    名為方便。

    若不爾者。

    雖加功行。

    但名生得。

    有義。

    未曾修行。

    無所得善。

    為菩提本。

    問鹙子等類。

    曾六十劫。

    行菩薩道。

    此所修善。

    何非方便。

    及菩提因。

    若非因者。

    衣珠之喻。

    應不得成。

    若是方便。

    即以曾修。

    雲何言未。

    答略為三釋。

    一雲。

    言未修者。

    據今生說。

    縱已前修。

    非無相故。

    衣珠之喻。

    據有相因。

    二雲。

    據未曾起無漏善法。

    無漏善法。

    菩提本故。

    三雲。

    未曾于餘佛修。

    前二義勝。

     疏箭内稀故者。

    俱舍論雲。

    此胎中箭。

    漸次轉增。

    釋曰。

    若子處胎。

    胎損害母。

    如中于箭。

    箭能損身。

    從喻為名。

    名胎中箭。

    以上初凝。

    故名内稀。

    此談形相。

     疏雲何六十二見等者。

    此義。

    經論章紀。

    而有廣明。

    疏撮綱要。

    以成其頌。

    若博學者。

    據而易知。

    不待剖釋。

    如初業人。

    睹而難悟。

    要資縷說。

    故對始修。

    略開展也。

     頌二四八十劫見生死遍常者。

    釋此四遍常也。

    謂諸外道。

    得于靜慮。

    起宿住通。

    能憶二十成壞劫事。

    遂執世間及我俱常。

    見有死此而生彼者。

    但是隐顯。

    非是斷滅。

    故執為常。

    四十八十。

    憶有短長。

    常義一種。

    此為三也。

    四由得天眼。

    見諸有情死生之時。

    諸蕰相續。

    遂執世間及我俱常。

     頌梵至一分者。

    釋此二句。

    明一分常。

    一有從梵天沒。

    來生此間。

    得宿住通。

    作如是執。

    我等皆是梵天所作。

    梵王是常。

    我等無常。

    二或在梵世。

    或複傳聞。

    梵王有如是見。

    言大種常心。

    是無。

    常或翻此說。

    聞如是理。

    我以梵王為量。

    信其所說。

    故執世間一分常住。

    三有先從戲忘天沒。

    來生此間。

    得通起執。

    在彼諸天。

    不遊戲等。

    在彼常住。

    我等無常。

    四有從意憤恚天沒。

    來生此間。

    餘同第三。

     頌有色至有想者。

    釋此四句。

    明有想十六。

    論有四四句。

    第一四者。

    一我有色。

    死後有想。

    我體是色。

    名為有色。

    能取法相。

    名為有想。

    即欲界全。

    色界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