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 智周 撰
疏第二卷
疏或及初解皆持業釋者。
略有五釋。
一雲。
大悲即是大智之用。
亦悲亦智。
名為持業。
二雲。
無上佛果。
不離于心。
智所起處。
即是菩提。
故觀經雲。
心即是佛。
三雲。
所求之果。
不離能求。
可名持業。
所度之生。
自他有别。
不名持業。
據一邊說。
四雲。
攝他同己。
故所度生。
即能度者。
亦名菩提薩埵。
五者。
大悲大智。
屬能度人。
不取所求及所度者。
議曰。
初解理通。
文略不具。
次三非正。
今依第五。
問既與初解。
全自不同。
雲何得言初亦持業。
答初依大悲大智而釋。
今亦取之。
故雲亦也。
但自他異。
故成有财持業二别。
若不爾者。
持業有财而有何别。
疏顯示菩提者。
法身理體。
及菩提道者。
四智心品。
疏顯示人平等相。
三世諸佛。
功德平均。
名人平等。
或有釋雲。
約真理說。
有情共有。
名人平等。
議曰。
不及初釋。
與解脫相。
而無别故。
複攝四智。
而不得故。
論複說雲。
以菩提法。
故知是佛。
若依真理。
二乘亦有。
豈即名佛。
疏說智及智處者。
智謂四智。
處謂真如。
智依處故。
疏菩提菩提斷者。
智名菩提。
真理名斷。
因斷障得。
立以斷名。
疏一切莫過超遍等喻者。
按涅槃經十九雲。
喻者有八種。
一者順喻。
謂從小至大。
從因至果。
法喻皆爾。
展轉而增。
名為順喻。
即順次第也。
二者逆喻。
至極處已。
卻尋至所依。
尋至初首。
法喻皆爾。
名為逆喻。
逆次第也。
三者現喻。
衆生心性。
猶如猕猴。
猕猴之性。
舍一取一。
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
取着五塵。
無暫時住。
衆生及猴。
現皆不住。
将現比現。
名為現喻。
四者非喻。
如佛先言。
四山從四方來。
四山即是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
實非是山。
而名為山。
故名非喻。
五者先喻。
譬如有人。
有貪着妙華。
采取之時。
為水所漂。
衆生亦爾。
貪愛五欲。
為生死水之所漂沒。
喻初貪欲能為後患。
名為先喻也。
六者後喻。
如法句說。
莫輕小罪以為無。
殃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謂取後時盈大為喻。
故名後喻。
七先後喻。
譬如芭蕉。
生果則死。
愚人得養。
亦複如是。
如螺懷妊。
命不久全。
謂以生死兩時為比。
名先後喻。
八遍喻。
謂遍計法。
以比彼物。
名為遍喻。
如波利樹根葉等。
一一以比如來弟子。
從初出家。
終至菩提。
廣如彼經。
恐繁不具。
疏然諸經論至菩提體者。
按大般若三百八十七雲。
此本性空。
即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
又二百三十雲。
何謂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諸法真如。
是謂無上正等。
菩提。
斯教非一。
恐繁不具。
疏不退非即不轉者。
略有二釋。
一雲。
退者失也。
轉謂動焉。
于彼菩提。
修而不失。
相用煩惱。
複能不動。
故退轉别。
二雲。
前三不退。
但名不退。
非名不轉。
猶為相惑之所動故。
第四不退。
雖通即别二種之義。
今取于别。
所以者何。
為不退名該前三種。
故從于寬。
而取别也。
疏不退即不轉者。
忻覺進心。
即不為彼相用等動。
故得不退。
即名不動。
問約二不退。
解不退轉。
已得不退。
亦同第二即不轉耶。
答不得。
猶為相用之所動故。
若爾何由對四及二。
分為兩釋。
答由諸聖教泛明不退。
有四二别。
故對以明。
非對四二。
證不退轉。
成即别也。
設對四種。
明退轉别。
理亦無失。
對二準知。
疏十地經至分三用者。
引釋外難。
難八地去。
唯定非散。
雲何說言有聞持耶。
聞是散故。
答意可悉。
疏散者施也等者。
問能持持四。
可名總持。
所持各一。
何名總持。
答且如法中。
以一言中。
現一切言等。
如一字咒。
示含多法。
義等可知。
故示名總。
疏因果别故者。
聞持為因。
法義等果。
疏謂轉如前四位二種等者。
四即信等四種不退。
二即已得未得二也。
有雲。
四不退中。
一一皆有已得未得二種不退。
且第六信前。
已得不退。
未得有退。
第六已去。
于未得法。
亦複不退。
餘三準知。
又有雲。
證行不退。
名為二也。
議曰。
若信等位。
未得不退。
與八地上。
而複何别。
又疏指前。
前疏不明證行不退。
但依初解。
疏說自分功德等者。
謂諸菩薩。
說自所得大乘之法。
名為自分。
談二乘法。
名為外分。
又當地已得。
上地未得。
名自名外。
已得之法。
更不退失。
未得進求。
心固而趣。
名不退轉。
或說二乘法。
令他不為邪染所動。
自不為彼小乘法拘。
亦名不動。
疏說智等者。
智四智等。
福謂百劫所修福事。
或但餘福。
或令有情所引福事。
初福未得。
名為不轉。
于次福者。
不生愛染。
若于後福。
勸生行之。
離于邪欲。
并名不轉。
或無漏福。
資成正覺。
窮未來際。
不同人天福有遷改。
故名不動。
說智可知。
疏說般若等。
體用分之。
行相準悉。
疏說有為等者。
真理凝寂。
非動搖故。
名為不轉。
或于無為。
任運證修。
志無傾怯。
名為不轉。
或可前三。
約勝劣明。
言不退者。
已得劣法。
言不轉者。
未得勝法。
泛明福智。
智勝福劣。
今約後時修相好故。
福名不轉。
方便乃是智慧妙用。
為勝無失。
審詳。
疏蟷螂拒轍者。
按韓詩外傳曰。
齊莊公出獵。
有蟷螂舉首将搏其輪。
問其禦曰。
此何蟲。
對曰。
蟷螂也。
為蟲知進。
而不知退。
不量其力。
而輕就歒。
又莊子曰。
蟷螂努臂。
以當車轍。
不知不勝任也。
疏動宣言教至言後者。
如次屬彼教理行果。
能行行人。
因佛等聲。
能得聖道。
名運聲前。
據究竟說。
非是一切正聞聲時。
即運聖道。
言後準知。
疏以己身心業者。
菩薩依舉自色身體。
攝餘二業。
有雲。
菩薩依佛色身種植。
名為攝取。
問何不依彼法身種善。
答今明供養。
故明色身。
疏供養有十者。
有三義。
一于三寶起恩德想。
二明差别。
三顯得果。
先于三寶。
起六種心。
一起福田心。
如世良田能生稼穑。
三寶能生衆生善牙。
二起恩德心。
能拔衆生一切諸若。
能與衆生涅槃常樂。
三起最勝心。
一切衆生。
無有能勝于三寶者。
三寶乃勝一切衆生。
何以然者。
衆生未免生老病死種種等苦。
三寶不然。
故為最勝。
四起難值心。
于百千劫。
不聞名字。
況能可見。
如邬昙華。
極難遇矣。
五起獨現心。
三千界中。
但一佛出。
出即不多。
故頗逢遇。
六起德依心。
世出世間所有功德。
皆依三寶。
而有之故。
如諸卉木岩石泉流。
皆依大地。
方得有矣。
二明差别。
具如疏辨。
然第十正行。
略更分五。
一于諸有情。
起四無量心。
普緣衆生。
有求樂者。
發起無倒與樂之心。
緣有苦者。
起除苦心。
緣有樂者。
發起随喜。
不妒嫉心。
緣諸有情。
無苦無樂。
有苦有樂。
三類衆生。
逆次發起除貪瞋癡清淨之心。
如次名為慈悲喜舍。
二于諸行。
修被無常苦無我想。
一切世法。
皆為生住異滅等相之所遷變。
輪回三有。
生死不息。
故名無常。
此無常法。
有生死等種種逼迫。
故名為苦此。
苦之法。
假無其體。
獨幻化等。
故名無我。
三于涅拌。
修勝利行。
謂彼涅槃。
體圓寂靜。
無生無滅。
離煩惱縛。
是衆德本。
湛若虛空。
勝一切法。
能證此者。
即能永斷一切煩惱。
得一切智。
一切功德。
出過三界。
為人天師。
是故當須觀此涅槃。
所有勝利。
而求證之。
四于三寶六處。
而修随念。
念佛具有大悲等德。
是大導師。
能引衆生。
出于毀宅生死險路。
是大醫王。
療衆生苦。
念此如來種種功德。
不得颠倒執着分别。
名佛随念。
念于三乘清淨之法。
是大良藥。
能除衆生三界等苦。
念此法時。
示不颠倒執着分别。
念于一切菩薩二乘。
能離煩惱。
得大功德。
和合無诤。
衆生善友能救衆生苦。
複能與樂。
念賢聖等一切功德。
亦不執着。
念布施等是大般筏。
能度衆生生死大海。
至于彼岸。
念六度時。
亦不執着等。
是名六度随念。
五于一切法。
發生智慧。
信離言法真如之體。
不起分别。
住無相心。
謂情非情。
莫不皆以真如為體。
如體離言。
言诠不逮。
本無分别。
亦無有相。
實如既然。
諸法亦爾。
但由衆生虛妄颠倒。
于無分别無相法中。
起分别相。
若能于法。
知實無相。
及無分别。
自心不起分别等相。
此即名為住無相觀正行供養。
三顯果差别者。
且初第一現前供養。
當獲無量大福德果。
受大梵福。
于無量劫。
不堕惡道。
由此亦能為菩提因。
後所得果。
轉勝于前。
乃至第十。
寂為上妙。
何所以然。
答正行正是成佛之因。
餘非正因。
故勝劣别。
恐繁且止。
疏理事疑盡者。
問疑唯分别。
入見已除。
雲何今言二疑盡耶。
答有三釋。
一雲。
然于事中八地已前。
容得有疑。
今皆永盡。
二雲。
約習氣言。
八地方盡。
三雲。
疑要與彼有漏心俱。
八地已上。
漏心永絕。
已前猶有。
約此俱心永無之處。
言八地除。
實初地斷。
義同得于無餘涅拌及想受滅。
無為之中。
疏入一切智等者。
有雲。
論文而不倒也。
入一切智。
是能證智。
如實境界。
是所證理。
複有釋雲。
佛一切智。
于菩薩所入之境界也。
議曰。
準于經文。
後釋亦得。
依論文解。
道理無失。
據理明白。
改亦應得。
然觀經意。
以釋論者。
入者能入。
菩薩之智。
一切智者。
即是如來如實境界。
佛所觀境。
今談菩薩能入佛境。
故經說雲。
善入佛慧之性也。
此釋望于經論。
莫不相順。
疏通大智者。
問何獨稱大。
答小唯生空。
今生法二。
故雲大也。
疏應作所作等者。
問菩薩二利。
萬行俱修。
何故獨言化衆生事。
名為應作。
答菩薩之行。
外己親人。
是以菩薩利他為本。
又得忍已。
物我平等。
故常利他。
故大品經雲。
大事者。
謂救衆生。
此是菩薩常所應作。
智度論雲。
菩薩得無生忍已。
更無餘事。
唯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疏攝取事門等者。
此中文意。
鈎鎖相連。
皆以上句。
生起下句。
思準可悉。
故不作也。
疏不同下上等者。
所言下上。
不約地分。
但取勝劣。
以為上下。
七地已前。
為彼有無相用等動。
今此八地。
離斯二種。
問按十地論雲。
八地菩薩。
耽寂滅酒。
十方諸佛。
摩頂七勸。
唯識亦雲。
于利他中。
不欲行障。
如何今說任運而行。
答七勸有障。
皆據利他。
不能任運。
非依自利。
自利實能任運進故。
又八地中。
有入住出。
勸為創入。
任運依後。
故十地雲。
汝已經二大阿僧祇已。
故知創入。
非勸住出。
疏八九十地示現諸地者。
同得攝取九句。
功德名同。
示現諸地。
諸地即是八九十也。
此總舉結論之大意也。
疏何智等者。
問上下支門。
及攝取事。
兩複次釋。
總有三處。
明此三智。
為同為異。
答初門三智。
如次根本後得真如。
真如名智。
智實性故。
觀照雖通本後二智。
今取後得攝取事門。
初複次釋。
與前釋同。
第二複次。
與前有異。
初中二智。
俱是後得。
望義異故。
問論歎菩薩。
何不立上上起門。
答有兩釋。
一雲。
羅漢上下起定。
菩薩不爾。
所以不說。
二雲。
亦有影略說故。
前舉羅漢。
影後菩薩。
理亦有也。
且下起上者。
由得陀羅尼。
故于菩提。
而不退轉。
餘皆準知。
議曰。
後釋理全。
不然且如羅漢定由漏盡。
菩提不退。
非定總持。
九地八地。
亦名不退轉故。
餘皆思悉。
故不具非。
有古德釋十三句。
分為二種。
初總後别。
别有十二。
名十二淨。
一持法淨。
二知機淨。
三正事淨。
四習解淨。
五修因淨。
六斷疑淨。
七深心淨。
八入密淨。
凡悟理淨。
十究竟淨。
十一長他功德淨。
十二令他解脫淨。
又束十二。
總為六德。
一不退菩提德。
二知機說法德。
三供佛修因德。
四他贊自修德。
五凝真照俗德。
六譽遠功高德。
配經可悉。
經勇施者。
有釋雲。
大士了畢竟空。
舍身命财。
不生怯弱。
經大力菩薩等者。
有釋雲。
據理釋者。
煩惱能令三界紛綸。
二乘迷倒。
其力最大。
菩薩能摧此大惡法。
故名大力。
經無量力者。
有釋雲。
依理明者。
無相之力。
不以有量為名。
故名無量。
疏不樂異熟果者。
先業所招。
縱依于樹及起念等。
所得衣等。
皆名異熟。
今即不然。
變化而作。
名非異熟。
問設是變化。
亦遠托因。
複欲界中。
何有變化。
答應名異熟。
然似通果變起。
故得變化名。
複言。
言化者。
但業化非通化也。
問下二空居等。
所受樂具。
為是先有。
為念方現。
答待念方現。
若爾雲何名為先住欲塵求耶。
答樂具等物。
雖待念現。
宮殿等事。
先即非無。
故亦無失。
疏若依後釋無四空居等者。
依後初釋。
空居但一。
據後第二。
四種總無。
不足全無。
總名無也。
問無縱何過。
答疏但舉言。
法華會無四空居衆。
不言即過。
或亦有過。
何獨空居。
不來聽耶。
疏三光天子等者。
問三光何攝。
答有雲。
散天以恒空中散居不定。
議曰。
此答與問。
無不相應。
應地居攝。
雖實處空。
以屬四天。
故空地二。
屬地居也。
疏大般若至堪忍界主者。
頂髻光頂。
俱名屍棄。
若依般若。
屍棄大梵。
即第四梵。
光明同前。
等言但等初禅諸天。
及第三禅。
經娑伽羅龍者。
即天授品。
娑竭羅龍。
此從所依海得名也。
疏無熱惱等者。
依池得名。
離三熱惱。
何以知然。
答如阿耨達經雲佛往欲池。
化彼龍衆。
先遣目連。
警覺彼類。
時目連化為妙翅。
而于池上。
鼓羽鳴觜。
諸龍子等。
驚集王所。
而作是言。
比無此鳥。
今何忽有。
按此經言。
鳥既不到。
何被食憂。
餘二可悉。
疏絞妙高令細龍之類者。
傳雲。
此龍欲食帝釋等。
絞山令斷。
冀令墜海。
将欲食之。
議曰。
此非也。
或可亦通。
為顯般若之威力故。
山欲将覆。
帝釋知已。
集諸天衆。
處善法堂。
而念般若。
龍威自息。
不能為害。
經緊那羅者。
有雲歌神。
馬頭人身能語。
問何道所攝。
按雜心論。
畜生趣攝。
經乾闼婆等者。
又按智度論雲。
犍闼婆。
名童龍摩。
此雲樹。
居在地上。
十寶山中。
若諸天須樂。
乃身有異相。
即飛上天。
與緊那羅。
番休上下。
問何趣所攝。
傳有二釋。
一雲鬼攝。
一雲屬修羅。
未見正文。
疏師子兒等者。
此亦不然。
非以畜生生。
即畜生攝。
如犢子雞胤部等。
非畜攝故。
卵生人等。
其類非一。
疏深于須彌者。
略有三釋。
一雲量度。
大小不同。
今見猶有大小兩釋。
所以增減。
而無失也。
二雲。
業力所緻。
縱入金剛。
亦複何失。
亦猶石鐵火等中。
有衆生故。
又同中有。
于山等物。
皆不礙故。
三雲。
據實海水亦深八萬四千。
舉其成數。
但言八萬。
如俱舍頌雲。
煩惱八十千。
此亦應爾。
故知經論所望不同。
并無有爽。
疏化生鳥能食四生龍者。
問夫化生死。
屍骸頓滅。
食化生龍。
何有食取。
答鳥吞咽已。
未死之間。
能為食事。
或雖死已。
暫爾之間。
亦有資益。
疏聞小乘經等者。
按普超三昧經第三雲。
阿阇世王所入地獄。
名賓跎羅。
普曰集欲。
适入尋出。
其身不遭苦惱之患。
問準古今錄。
皆說此經是大乘經。
雲何既依小乘判耶。
答疏随古人。
且依小判。
何以明之。
答按吉藏疏雲。
阿含經雲。
阇王忏悔。
猶堕拍鞠地獄。
得成辟支。
實爾大乘亦說入地獄。
疏聞大乘經不堕地獄者。
問普超經中。
明言堕獄。
雲何乃違。
答亦依古說。
古疏說雲。
大乘經力勝。
重罪都滅。
所以不堕。
議曰。
雖雲順古。
而違經文。
不具指陳。
來誤後也。
疏後得柔順忍者。
普超經雲。
如來為說三世之心。
則無形貌。
無所有等。
以何心害。
說是語時。
王阿阇世。
得柔順忍。
又雲。
王尋逮得不起法忍。
問既得忍已。
雲何堕獄。
答斯權現也。
示于後人。
令生恭敬。
問普超涅拌。
俱是大乘。
雲何二說。
得有不同。
答略為三釋。
一普超經說。
随轉理門。
涅拌所言。
據真實理。
二普超意明不孝過重。
業障難逃。
令生猒怖。
言堕地獄。
涅槃意顯大乘力大。
令其令忻慕。
三普超而據示相而說。
涅槃依實。
不入談之。
各據一義。
并不相違。
疏并客衆者。
古疏雲。
聖有二種。
謂聲聞菩薩。
凡有兩衆。
即客舊二。
問何謂客衆。
答有雲。
吠舍黧等。
并名客衆。
或妙音等。
亦名客衆。
議曰。
疏意不然。
古疏雲。
經文自有。
經文何處。
有吠舍黧。
複雲凡衆。
妙音非凡。
故知非也。
彼意言者。
經之所言。
餘域人天。
并名客衆。
疏以面向為前者。
問此經不說。
何以明之。
答維摩經等雲。
皆謂世尊在其前。
即為證矣。
論依此義。
故加前後。
經為諸菩薩等者。
問上雲。
四衆之所圍繞。
何故今唯為菩薩。
答據正所被。
若爾前明四衆。
取比丘等。
何有菩薩。
答且舉四衆。
實有菩薩。
又比丘等。
亦攝菩薩。
何以為證。
按智度論雲。
菩薩必堕四衆之中。
四衆未必堕菩薩中。
疏對法十一明七種大姓等者。
問般若論中。
但列七名。
餘指瑜伽。
依撿瑜伽四十六釋。
與對法論。
義有不同。
雲何得言名别義同。
答略為二釋。
一乍觀二論。
似若肝膽。
審而察之。
誠同水乳。
今具牒會。
冀令易悟。
疏中已具對法論文。
今者但引瑜伽對會。
瑜伽論雲。
一法大性。
謂十二分教中。
菩薩藏攝。
方廣之教。
會雲。
對法望彼能緣之心。
瑜伽據體。
二論名别。
體實不殊。
二發心大姓。
謂有一類。
于其無上正等菩提。
發正願心。
會雲。
對法具牒。
瑜伽影顯。
願求菩提。
即自利故。
或亦具之。
欲趣菩提。
要起正願。
願中含于二義。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
不興二願。
無得菩提故。
四十八雲。
願有二種。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也。
三勝解大姓。
謂有一類。
于法大姓。
生勝信解。
會雲。
法大姓者。
即二無我之真理也。
實了二理。
而在于智。
智之同時。
非無淨信。
瑜伽據彼鄰近而言。
言生信解。
四增上意樂大姓。
謂有一類。
已過勝解行地。
證入淨勝意樂地。
會雲。
對法據總。
凡聖合言。
瑜伽約别。
但說聖者。
五資糧大性。
謂福德智慧。
修習圓滿。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會雲。
由福智故。
不住于二。
方得菩提。
對法據用。
明所不住。
而雲方便。
不住生死及于涅槃。
瑜伽依體及所求果。
故雲福智及得菩提。
互舉一邊。
影略明也。
六時大性。
謂經于三無數大劫。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會雲。
瑜伽明言其時所得之果。
影顯業用。
對法明言果業。
密亦顯時。
互舉一義。
七圓證大性。
謂即所證無上菩提。
會雲。
開合次第。
雖複不同。
體竟不别。
二釋兩論七義。
義有不同。
随作者意。
何要會之而使一種。
且如對法。
前五為因。
後二是果。
瑜伽前六是因。
後一是果。
故論雲。
前六皆是圓證大性之因。
圓證大性。
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故知别也。
餘别可悉。
又按大集經第七雲。
其乘廣大故。
于諸衆生。
無障礙故。
是一切智善根本故。
無有煩惱諸結黑闇故。
所有光明。
無處不遍故。
周遍有眼目故。
本性常淨故。
初無垢行故。
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
故名大乘。
準此經文。
通攝有為無為二種功德。
廣如彼說。
疏無相不相等者。
略有三釋。
一雲。
初相是有。
不相是無。
不者無也。
上一無字。
該下兩處。
應言無有相無有相。
意顯真如離空有二。
二雲。
初言相者。
即有為法。
次言相者。
法實體相。
意言無一有為法中。
不以真如而為體相。
三雲。
初無相者。
無遍計相。
次雲不相。
有依圓二。
議曰。
後釋稍疏。
經意唯明一真法界。
前二義通。
疏最勝經典者。
問制伏放逸。
尋求理覆。
律論為勝。
何故今雲修多勝耶。
答意雲。
此經明于一乘。
會二皈一。
形二藏勝。
不言餘經。
亦總名勝。
形對不同。
互有勝故。
疏諸佛德藏者。
略有二釋。
一雲。
定能含諸功德故。
而名為藏。
定依此經。
經亦名藏。
二雲。
此經能含功德。
及諸定等。
經即名藏。
議曰。
後釋為勝。
順經論故。
故神力品雲。
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自在神力等。
皆入此經。
疏一出水不可盡等者。
有議曰。
法身雖在二乘濁水。
而不滅盡。
即如經言。
有垢真如。
若出水已。
名無垢如。
皆不可盡。
又雲。
三世諸佛。
化他成佛。
令出二乘。
而佛乘不可盡。
即如經言。
以我此物。
周給一國。
猶尚不匮等。
又雲。
蓮華出泥水。
而不舍泥水。
雖令衆生出二乘。
而不舍二乘。
常作二乘。
方便即如。
經雲。
一雨所潤。
三草得益等。
疏前解頓悟菩薩等者。
有義談于如來法身之體。
出離二乘濁泥水也。
問先在中後超名出。
如來菩薩元不在中。
何以名出。
答有二釋。
一雲。
菩薩等有二乘種姓。
今成菩薩。
永不取彼二乘之果。
亦名為出。
若爾元無二乘姓者。
何名為出。
既有斯妨。
故第二釋雲。
夫言出者。
不要先入後出名出。
但離于彼。
即得出名。
如言岸上。
先在于岸。
及後出者。
但名岸上。
此亦應爾。
議曰。
疏中上下皆雲。
彼經對菩薩故。
名無量義。
對二乘故。
名為蓮華。
今不可盡。
既比頓悟。
雲何得言蓮華之号。
唯對二乘。
今即一釋。
即不可盡。
亦喻漸悟。
漸悟身中。
大乘體法性。
能出彼小乘水。
故後出泥水。
喻彼二乘。
後回心已。
用能出彼小乘水故。
是以蓮華對于二乘。
無量義名對彼菩薩。
即無妨矣。
若爾師資豈不自為魚肉。
答依法不依人。
豈以所宗。
曲相阿僮。
又疏主本意。
言不可盡。
喻大乘體性。
言喻頓悟。
且順古釋。
故嘉祥雲。
前義與後義異者。
而有二釋。
第二釋雲。
前約直往菩薩。
後就回心入大也。
又疏主問答之中。
言彼蓮華。
據未出水。
性能出故。
此據水上。
用能出故。
若以頓悟。
名不可盡。
雲何未出。
又雲。
彼經正對菩薩。
名無量義。
傍被二乘。
名為蓮華。
若頓悟者。
名不可盡。
雲何得言。
蓮華之名。
不對菩薩。
豈可前後自相矛??。
故知疏主前叙他解。
後申自義。
以為問答。
熟思應悉。
問若爾何故初出水義。
不言二乘。
第二方言喻聲聞耶。
答既取真理。
而以為體。
豈獨不定二乘有耶。
既通菩薩。
所以不得同于後義。
而指聲聞。
疏此乃所诠等者。
且此能诠為餘。
能所二诠門者。
待此能诠。
彼所诠義。
方得顯故。
此能诠法。
以為本故。
餘能诠法。
方因起故。
所诠為門。
翻前可悉。
疏二雲至與此名體無二者。
問俱号蓮華。
名可無二。
真如行果。
既各不同。
雲何言體。
亦無二耶。
答兩經蓮華。
俱以真如行果為體。
但緣彼對菩薩。
正舉真如。
此應二乘。
偏言行果。
互舉一邊。
實體不别。
有雲。
彼理之中。
而有行果。
此經以彼行果為體。
故雲無别。
有雲。
取能依行果之體為華。
體即如故。
有雲。
雖彼真如。
此是行果。
能所依别。
然以彼此。
各用一法。
名為無二。
議曰。
言即有餘。
理即不可。
若以理中行果為體。
彼理之中。
即包行果。
此行果中。
不兼彼理。
雲何無二。
疏中但雲能依行果。
名此蓮華。
不言其體。
雲何言俱真如故。
故名無二。
疏言體無其二。
即雲。
各以一法為體。
名為無二。
疏亦說雲。
名無其二。
應亦不同。
得名蓮華。
名為無二。
此既不爾。
彼雲何然。
又彼理為體。
可雲一法。
此有行果。
雲何名一。
故皆不可。
疏後二義釋此寬彼狹者。
問第五此寬。
理無有爽。
第四彼狹。
有多疑矣。
彼此皆以二法為
略有五釋。
一雲。
大悲即是大智之用。
亦悲亦智。
名為持業。
二雲。
無上佛果。
不離于心。
智所起處。
即是菩提。
故觀經雲。
心即是佛。
三雲。
所求之果。
不離能求。
可名持業。
所度之生。
自他有别。
不名持業。
據一邊說。
四雲。
攝他同己。
故所度生。
即能度者。
亦名菩提薩埵。
五者。
大悲大智。
屬能度人。
不取所求及所度者。
議曰。
初解理通。
文略不具。
次三非正。
今依第五。
問既與初解。
全自不同。
雲何得言初亦持業。
答初依大悲大智而釋。
今亦取之。
故雲亦也。
但自他異。
故成有财持業二别。
若不爾者。
持業有财而有何别。
疏顯示菩提者。
法身理體。
及菩提道者。
四智心品。
疏顯示人平等相。
三世諸佛。
功德平均。
名人平等。
或有釋雲。
約真理說。
有情共有。
名人平等。
議曰。
不及初釋。
與解脫相。
而無别故。
複攝四智。
而不得故。
論複說雲。
以菩提法。
故知是佛。
若依真理。
二乘亦有。
豈即名佛。
疏說智及智處者。
智謂四智。
處謂真如。
智依處故。
疏菩提菩提斷者。
智名菩提。
真理名斷。
因斷障得。
立以斷名。
疏一切莫過超遍等喻者。
按涅槃經十九雲。
喻者有八種。
一者順喻。
謂從小至大。
從因至果。
法喻皆爾。
展轉而增。
名為順喻。
即順次第也。
二者逆喻。
至極處已。
卻尋至所依。
尋至初首。
法喻皆爾。
名為逆喻。
逆次第也。
三者現喻。
衆生心性。
猶如猕猴。
猕猴之性。
舍一取一。
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
取着五塵。
無暫時住。
衆生及猴。
現皆不住。
将現比現。
名為現喻。
四者非喻。
如佛先言。
四山從四方來。
四山即是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
實非是山。
而名為山。
故名非喻。
五者先喻。
譬如有人。
有貪着妙華。
采取之時。
為水所漂。
衆生亦爾。
貪愛五欲。
為生死水之所漂沒。
喻初貪欲能為後患。
名為先喻也。
六者後喻。
如法句說。
莫輕小罪以為無。
殃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謂取後時盈大為喻。
故名後喻。
七先後喻。
譬如芭蕉。
生果則死。
愚人得養。
亦複如是。
如螺懷妊。
命不久全。
謂以生死兩時為比。
名先後喻。
八遍喻。
謂遍計法。
以比彼物。
名為遍喻。
如波利樹根葉等。
一一以比如來弟子。
從初出家。
終至菩提。
廣如彼經。
恐繁不具。
疏然諸經論至菩提體者。
按大般若三百八十七雲。
此本性空。
即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
又二百三十雲。
何謂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諸法真如。
是謂無上正等。
菩提。
斯教非一。
恐繁不具。
疏不退非即不轉者。
略有二釋。
一雲。
退者失也。
轉謂動焉。
于彼菩提。
修而不失。
相用煩惱。
複能不動。
故退轉别。
二雲。
前三不退。
但名不退。
非名不轉。
猶為相惑之所動故。
第四不退。
雖通即别二種之義。
今取于别。
所以者何。
為不退名該前三種。
故從于寬。
而取别也。
疏不退即不轉者。
忻覺進心。
即不為彼相用等動。
故得不退。
即名不動。
問約二不退。
解不退轉。
已得不退。
亦同第二即不轉耶。
答不得。
猶為相用之所動故。
若爾何由對四及二。
分為兩釋。
答由諸聖教泛明不退。
有四二别。
故對以明。
非對四二。
證不退轉。
成即别也。
設對四種。
明退轉别。
理亦無失。
對二準知。
疏十地經至分三用者。
引釋外難。
難八地去。
唯定非散。
雲何說言有聞持耶。
聞是散故。
答意可悉。
疏散者施也等者。
問能持持四。
可名總持。
所持各一。
何名總持。
答且如法中。
以一言中。
現一切言等。
如一字咒。
示含多法。
義等可知。
故示名總。
疏因果别故者。
聞持為因。
法義等果。
疏謂轉如前四位二種等者。
四即信等四種不退。
二即已得未得二也。
有雲。
四不退中。
一一皆有已得未得二種不退。
且第六信前。
已得不退。
未得有退。
第六已去。
于未得法。
亦複不退。
餘三準知。
又有雲。
證行不退。
名為二也。
議曰。
若信等位。
未得不退。
與八地上。
而複何别。
又疏指前。
前疏不明證行不退。
但依初解。
疏說自分功德等者。
謂諸菩薩。
說自所得大乘之法。
名為自分。
談二乘法。
名為外分。
又當地已得。
上地未得。
名自名外。
已得之法。
更不退失。
未得進求。
心固而趣。
名不退轉。
或說二乘法。
令他不為邪染所動。
自不為彼小乘法拘。
亦名不動。
疏說智等者。
智四智等。
福謂百劫所修福事。
或但餘福。
或令有情所引福事。
初福未得。
名為不轉。
于次福者。
不生愛染。
若于後福。
勸生行之。
離于邪欲。
并名不轉。
或無漏福。
資成正覺。
窮未來際。
不同人天福有遷改。
故名不動。
說智可知。
疏說般若等。
體用分之。
行相準悉。
疏說有為等者。
真理凝寂。
非動搖故。
名為不轉。
或于無為。
任運證修。
志無傾怯。
名為不轉。
或可前三。
約勝劣明。
言不退者。
已得劣法。
言不轉者。
未得勝法。
泛明福智。
智勝福劣。
今約後時修相好故。
福名不轉。
方便乃是智慧妙用。
為勝無失。
審詳。
疏蟷螂拒轍者。
按韓詩外傳曰。
齊莊公出獵。
有蟷螂舉首将搏其輪。
問其禦曰。
此何蟲。
對曰。
蟷螂也。
為蟲知進。
而不知退。
不量其力。
而輕就歒。
又莊子曰。
蟷螂努臂。
以當車轍。
不知不勝任也。
疏動宣言教至言後者。
如次屬彼教理行果。
能行行人。
因佛等聲。
能得聖道。
名運聲前。
據究竟說。
非是一切正聞聲時。
即運聖道。
言後準知。
疏以己身心業者。
菩薩依舉自色身體。
攝餘二業。
有雲。
菩薩依佛色身種植。
名為攝取。
問何不依彼法身種善。
答今明供養。
故明色身。
疏供養有十者。
有三義。
一于三寶起恩德想。
二明差别。
三顯得果。
先于三寶。
起六種心。
一起福田心。
如世良田能生稼穑。
三寶能生衆生善牙。
二起恩德心。
能拔衆生一切諸若。
能與衆生涅槃常樂。
三起最勝心。
一切衆生。
無有能勝于三寶者。
三寶乃勝一切衆生。
何以然者。
衆生未免生老病死種種等苦。
三寶不然。
故為最勝。
四起難值心。
于百千劫。
不聞名字。
況能可見。
如邬昙華。
極難遇矣。
五起獨現心。
三千界中。
但一佛出。
出即不多。
故頗逢遇。
六起德依心。
世出世間所有功德。
皆依三寶。
而有之故。
如諸卉木岩石泉流。
皆依大地。
方得有矣。
二明差别。
具如疏辨。
然第十正行。
略更分五。
一于諸有情。
起四無量心。
普緣衆生。
有求樂者。
發起無倒與樂之心。
緣有苦者。
起除苦心。
緣有樂者。
發起随喜。
不妒嫉心。
緣諸有情。
無苦無樂。
有苦有樂。
三類衆生。
逆次發起除貪瞋癡清淨之心。
如次名為慈悲喜舍。
二于諸行。
修被無常苦無我想。
一切世法。
皆為生住異滅等相之所遷變。
輪回三有。
生死不息。
故名無常。
此無常法。
有生死等種種逼迫。
故名為苦此。
苦之法。
假無其體。
獨幻化等。
故名無我。
三于涅拌。
修勝利行。
謂彼涅槃。
體圓寂靜。
無生無滅。
離煩惱縛。
是衆德本。
湛若虛空。
勝一切法。
能證此者。
即能永斷一切煩惱。
得一切智。
一切功德。
出過三界。
為人天師。
是故當須觀此涅槃。
所有勝利。
而求證之。
四于三寶六處。
而修随念。
念佛具有大悲等德。
是大導師。
能引衆生。
出于毀宅生死險路。
是大醫王。
療衆生苦。
念此如來種種功德。
不得颠倒執着分别。
名佛随念。
念于三乘清淨之法。
是大良藥。
能除衆生三界等苦。
念此法時。
示不颠倒執着分别。
念于一切菩薩二乘。
能離煩惱。
得大功德。
和合無诤。
衆生善友能救衆生苦。
複能與樂。
念賢聖等一切功德。
亦不執着。
念布施等是大般筏。
能度衆生生死大海。
至于彼岸。
念六度時。
亦不執着等。
是名六度随念。
五于一切法。
發生智慧。
信離言法真如之體。
不起分别。
住無相心。
謂情非情。
莫不皆以真如為體。
如體離言。
言诠不逮。
本無分别。
亦無有相。
實如既然。
諸法亦爾。
但由衆生虛妄颠倒。
于無分别無相法中。
起分别相。
若能于法。
知實無相。
及無分别。
自心不起分别等相。
此即名為住無相觀正行供養。
三顯果差别者。
且初第一現前供養。
當獲無量大福德果。
受大梵福。
于無量劫。
不堕惡道。
由此亦能為菩提因。
後所得果。
轉勝于前。
乃至第十。
寂為上妙。
何所以然。
答正行正是成佛之因。
餘非正因。
故勝劣别。
恐繁且止。
疏理事疑盡者。
問疑唯分别。
入見已除。
雲何今言二疑盡耶。
答有三釋。
一雲。
然于事中八地已前。
容得有疑。
今皆永盡。
二雲。
約習氣言。
八地方盡。
三雲。
疑要與彼有漏心俱。
八地已上。
漏心永絕。
已前猶有。
約此俱心永無之處。
言八地除。
實初地斷。
義同得于無餘涅拌及想受滅。
無為之中。
疏入一切智等者。
有雲。
論文而不倒也。
入一切智。
是能證智。
如實境界。
是所證理。
複有釋雲。
佛一切智。
于菩薩所入之境界也。
議曰。
準于經文。
後釋亦得。
依論文解。
道理無失。
據理明白。
改亦應得。
然觀經意。
以釋論者。
入者能入。
菩薩之智。
一切智者。
即是如來如實境界。
佛所觀境。
今談菩薩能入佛境。
故經說雲。
善入佛慧之性也。
此釋望于經論。
莫不相順。
疏通大智者。
問何獨稱大。
答小唯生空。
今生法二。
故雲大也。
疏應作所作等者。
問菩薩二利。
萬行俱修。
何故獨言化衆生事。
名為應作。
答菩薩之行。
外己親人。
是以菩薩利他為本。
又得忍已。
物我平等。
故常利他。
故大品經雲。
大事者。
謂救衆生。
此是菩薩常所應作。
智度論雲。
菩薩得無生忍已。
更無餘事。
唯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疏攝取事門等者。
此中文意。
鈎鎖相連。
皆以上句。
生起下句。
思準可悉。
故不作也。
疏不同下上等者。
所言下上。
不約地分。
但取勝劣。
以為上下。
七地已前。
為彼有無相用等動。
今此八地。
離斯二種。
問按十地論雲。
八地菩薩。
耽寂滅酒。
十方諸佛。
摩頂七勸。
唯識亦雲。
于利他中。
不欲行障。
如何今說任運而行。
答七勸有障。
皆據利他。
不能任運。
非依自利。
自利實能任運進故。
又八地中。
有入住出。
勸為創入。
任運依後。
故十地雲。
汝已經二大阿僧祇已。
故知創入。
非勸住出。
疏八九十地示現諸地者。
同得攝取九句。
功德名同。
示現諸地。
諸地即是八九十也。
此總舉結論之大意也。
疏何智等者。
問上下支門。
及攝取事。
兩複次釋。
總有三處。
明此三智。
為同為異。
答初門三智。
如次根本後得真如。
真如名智。
智實性故。
觀照雖通本後二智。
今取後得攝取事門。
初複次釋。
與前釋同。
第二複次。
與前有異。
初中二智。
俱是後得。
望義異故。
問論歎菩薩。
何不立上上起門。
答有兩釋。
一雲。
羅漢上下起定。
菩薩不爾。
所以不說。
二雲。
亦有影略說故。
前舉羅漢。
影後菩薩。
理亦有也。
且下起上者。
由得陀羅尼。
故于菩提。
而不退轉。
餘皆準知。
議曰。
後釋理全。
不然且如羅漢定由漏盡。
菩提不退。
非定總持。
九地八地。
亦名不退轉故。
餘皆思悉。
故不具非。
有古德釋十三句。
分為二種。
初總後别。
别有十二。
名十二淨。
一持法淨。
二知機淨。
三正事淨。
四習解淨。
五修因淨。
六斷疑淨。
七深心淨。
八入密淨。
凡悟理淨。
十究竟淨。
十一長他功德淨。
十二令他解脫淨。
又束十二。
總為六德。
一不退菩提德。
二知機說法德。
三供佛修因德。
四他贊自修德。
五凝真照俗德。
六譽遠功高德。
配經可悉。
經勇施者。
有釋雲。
大士了畢竟空。
舍身命财。
不生怯弱。
經大力菩薩等者。
有釋雲。
據理釋者。
煩惱能令三界紛綸。
二乘迷倒。
其力最大。
菩薩能摧此大惡法。
故名大力。
經無量力者。
有釋雲。
依理明者。
無相之力。
不以有量為名。
故名無量。
疏不樂異熟果者。
先業所招。
縱依于樹及起念等。
所得衣等。
皆名異熟。
今即不然。
變化而作。
名非異熟。
問設是變化。
亦遠托因。
複欲界中。
何有變化。
答應名異熟。
然似通果變起。
故得變化名。
複言。
言化者。
但業化非通化也。
問下二空居等。
所受樂具。
為是先有。
為念方現。
答待念方現。
若爾雲何名為先住欲塵求耶。
答樂具等物。
雖待念現。
宮殿等事。
先即非無。
故亦無失。
疏若依後釋無四空居等者。
依後初釋。
空居但一。
據後第二。
四種總無。
不足全無。
總名無也。
問無縱何過。
答疏但舉言。
法華會無四空居衆。
不言即過。
或亦有過。
何獨空居。
不來聽耶。
疏三光天子等者。
問三光何攝。
答有雲。
散天以恒空中散居不定。
議曰。
此答與問。
無不相應。
應地居攝。
雖實處空。
以屬四天。
故空地二。
屬地居也。
疏大般若至堪忍界主者。
頂髻光頂。
俱名屍棄。
若依般若。
屍棄大梵。
即第四梵。
光明同前。
等言但等初禅諸天。
及第三禅。
經娑伽羅龍者。
即天授品。
娑竭羅龍。
此從所依海得名也。
疏無熱惱等者。
依池得名。
離三熱惱。
何以知然。
答如阿耨達經雲佛往欲池。
化彼龍衆。
先遣目連。
警覺彼類。
時目連化為妙翅。
而于池上。
鼓羽鳴觜。
諸龍子等。
驚集王所。
而作是言。
比無此鳥。
今何忽有。
按此經言。
鳥既不到。
何被食憂。
餘二可悉。
疏絞妙高令細龍之類者。
傳雲。
此龍欲食帝釋等。
絞山令斷。
冀令墜海。
将欲食之。
議曰。
此非也。
或可亦通。
為顯般若之威力故。
山欲将覆。
帝釋知已。
集諸天衆。
處善法堂。
而念般若。
龍威自息。
不能為害。
經緊那羅者。
有雲歌神。
馬頭人身能語。
問何道所攝。
按雜心論。
畜生趣攝。
經乾闼婆等者。
又按智度論雲。
犍闼婆。
名童龍摩。
此雲樹。
居在地上。
十寶山中。
若諸天須樂。
乃身有異相。
即飛上天。
與緊那羅。
番休上下。
問何趣所攝。
傳有二釋。
一雲鬼攝。
一雲屬修羅。
未見正文。
疏師子兒等者。
此亦不然。
非以畜生生。
即畜生攝。
如犢子雞胤部等。
非畜攝故。
卵生人等。
其類非一。
疏深于須彌者。
略有三釋。
一雲量度。
大小不同。
今見猶有大小兩釋。
所以增減。
而無失也。
二雲。
業力所緻。
縱入金剛。
亦複何失。
亦猶石鐵火等中。
有衆生故。
又同中有。
于山等物。
皆不礙故。
三雲。
據實海水亦深八萬四千。
舉其成數。
但言八萬。
如俱舍頌雲。
煩惱八十千。
此亦應爾。
故知經論所望不同。
并無有爽。
疏化生鳥能食四生龍者。
問夫化生死。
屍骸頓滅。
食化生龍。
何有食取。
答鳥吞咽已。
未死之間。
能為食事。
或雖死已。
暫爾之間。
亦有資益。
疏聞小乘經等者。
按普超三昧經第三雲。
阿阇世王所入地獄。
名賓跎羅。
普曰集欲。
适入尋出。
其身不遭苦惱之患。
問準古今錄。
皆說此經是大乘經。
雲何既依小乘判耶。
答疏随古人。
且依小判。
何以明之。
答按吉藏疏雲。
阿含經雲。
阇王忏悔。
猶堕拍鞠地獄。
得成辟支。
實爾大乘亦說入地獄。
疏聞大乘經不堕地獄者。
問普超經中。
明言堕獄。
雲何乃違。
答亦依古說。
古疏說雲。
大乘經力勝。
重罪都滅。
所以不堕。
議曰。
雖雲順古。
而違經文。
不具指陳。
來誤後也。
疏後得柔順忍者。
普超經雲。
如來為說三世之心。
則無形貌。
無所有等。
以何心害。
說是語時。
王阿阇世。
得柔順忍。
又雲。
王尋逮得不起法忍。
問既得忍已。
雲何堕獄。
答斯權現也。
示于後人。
令生恭敬。
問普超涅拌。
俱是大乘。
雲何二說。
得有不同。
答略為三釋。
一普超經說。
随轉理門。
涅拌所言。
據真實理。
二普超意明不孝過重。
業障難逃。
令生猒怖。
言堕地獄。
涅槃意顯大乘力大。
令其令忻慕。
三普超而據示相而說。
涅槃依實。
不入談之。
各據一義。
并不相違。
疏并客衆者。
古疏雲。
聖有二種。
謂聲聞菩薩。
凡有兩衆。
即客舊二。
問何謂客衆。
答有雲。
吠舍黧等。
并名客衆。
或妙音等。
亦名客衆。
議曰。
疏意不然。
古疏雲。
經文自有。
經文何處。
有吠舍黧。
複雲凡衆。
妙音非凡。
故知非也。
彼意言者。
經之所言。
餘域人天。
并名客衆。
疏以面向為前者。
問此經不說。
何以明之。
答維摩經等雲。
皆謂世尊在其前。
即為證矣。
論依此義。
故加前後。
經為諸菩薩等者。
問上雲。
四衆之所圍繞。
何故今唯為菩薩。
答據正所被。
若爾前明四衆。
取比丘等。
何有菩薩。
答且舉四衆。
實有菩薩。
又比丘等。
亦攝菩薩。
何以為證。
按智度論雲。
菩薩必堕四衆之中。
四衆未必堕菩薩中。
疏對法十一明七種大姓等者。
問般若論中。
但列七名。
餘指瑜伽。
依撿瑜伽四十六釋。
與對法論。
義有不同。
雲何得言名别義同。
答略為二釋。
一乍觀二論。
似若肝膽。
審而察之。
誠同水乳。
今具牒會。
冀令易悟。
疏中已具對法論文。
今者但引瑜伽對會。
瑜伽論雲。
一法大性。
謂十二分教中。
菩薩藏攝。
方廣之教。
會雲。
對法望彼能緣之心。
瑜伽據體。
二論名别。
體實不殊。
二發心大姓。
謂有一類。
于其無上正等菩提。
發正願心。
會雲。
對法具牒。
瑜伽影顯。
願求菩提。
即自利故。
或亦具之。
欲趣菩提。
要起正願。
願中含于二義。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
不興二願。
無得菩提故。
四十八雲。
願有二種。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也。
三勝解大姓。
謂有一類。
于法大姓。
生勝信解。
會雲。
法大姓者。
即二無我之真理也。
實了二理。
而在于智。
智之同時。
非無淨信。
瑜伽據彼鄰近而言。
言生信解。
四增上意樂大姓。
謂有一類。
已過勝解行地。
證入淨勝意樂地。
會雲。
對法據總。
凡聖合言。
瑜伽約别。
但說聖者。
五資糧大性。
謂福德智慧。
修習圓滿。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會雲。
由福智故。
不住于二。
方得菩提。
對法據用。
明所不住。
而雲方便。
不住生死及于涅槃。
瑜伽依體及所求果。
故雲福智及得菩提。
互舉一邊。
影略明也。
六時大性。
謂經于三無數大劫。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會雲。
瑜伽明言其時所得之果。
影顯業用。
對法明言果業。
密亦顯時。
互舉一義。
七圓證大性。
謂即所證無上菩提。
會雲。
開合次第。
雖複不同。
體竟不别。
二釋兩論七義。
義有不同。
随作者意。
何要會之而使一種。
且如對法。
前五為因。
後二是果。
瑜伽前六是因。
後一是果。
故論雲。
前六皆是圓證大性之因。
圓證大性。
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故知别也。
餘别可悉。
又按大集經第七雲。
其乘廣大故。
于諸衆生。
無障礙故。
是一切智善根本故。
無有煩惱諸結黑闇故。
所有光明。
無處不遍故。
周遍有眼目故。
本性常淨故。
初無垢行故。
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
故名大乘。
準此經文。
通攝有為無為二種功德。
廣如彼說。
疏無相不相等者。
略有三釋。
一雲。
初相是有。
不相是無。
不者無也。
上一無字。
該下兩處。
應言無有相無有相。
意顯真如離空有二。
二雲。
初言相者。
即有為法。
次言相者。
法實體相。
意言無一有為法中。
不以真如而為體相。
三雲。
初無相者。
無遍計相。
次雲不相。
有依圓二。
議曰。
後釋稍疏。
經意唯明一真法界。
前二義通。
疏最勝經典者。
問制伏放逸。
尋求理覆。
律論為勝。
何故今雲修多勝耶。
答意雲。
此經明于一乘。
會二皈一。
形二藏勝。
不言餘經。
亦總名勝。
形對不同。
互有勝故。
疏諸佛德藏者。
略有二釋。
一雲。
定能含諸功德故。
而名為藏。
定依此經。
經亦名藏。
二雲。
此經能含功德。
及諸定等。
經即名藏。
議曰。
後釋為勝。
順經論故。
故神力品雲。
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自在神力等。
皆入此經。
疏一出水不可盡等者。
有議曰。
法身雖在二乘濁水。
而不滅盡。
即如經言。
有垢真如。
若出水已。
名無垢如。
皆不可盡。
又雲。
三世諸佛。
化他成佛。
令出二乘。
而佛乘不可盡。
即如經言。
以我此物。
周給一國。
猶尚不匮等。
又雲。
蓮華出泥水。
而不舍泥水。
雖令衆生出二乘。
而不舍二乘。
常作二乘。
方便即如。
經雲。
一雨所潤。
三草得益等。
疏前解頓悟菩薩等者。
有義談于如來法身之體。
出離二乘濁泥水也。
問先在中後超名出。
如來菩薩元不在中。
何以名出。
答有二釋。
一雲。
菩薩等有二乘種姓。
今成菩薩。
永不取彼二乘之果。
亦名為出。
若爾元無二乘姓者。
何名為出。
既有斯妨。
故第二釋雲。
夫言出者。
不要先入後出名出。
但離于彼。
即得出名。
如言岸上。
先在于岸。
及後出者。
但名岸上。
此亦應爾。
議曰。
疏中上下皆雲。
彼經對菩薩故。
名無量義。
對二乘故。
名為蓮華。
今不可盡。
既比頓悟。
雲何得言蓮華之号。
唯對二乘。
今即一釋。
即不可盡。
亦喻漸悟。
漸悟身中。
大乘體法性。
能出彼小乘水。
故後出泥水。
喻彼二乘。
後回心已。
用能出彼小乘水故。
是以蓮華對于二乘。
無量義名對彼菩薩。
即無妨矣。
若爾師資豈不自為魚肉。
答依法不依人。
豈以所宗。
曲相阿僮。
又疏主本意。
言不可盡。
喻大乘體性。
言喻頓悟。
且順古釋。
故嘉祥雲。
前義與後義異者。
而有二釋。
第二釋雲。
前約直往菩薩。
後就回心入大也。
又疏主問答之中。
言彼蓮華。
據未出水。
性能出故。
此據水上。
用能出故。
若以頓悟。
名不可盡。
雲何未出。
又雲。
彼經正對菩薩。
名無量義。
傍被二乘。
名為蓮華。
若頓悟者。
名不可盡。
雲何得言。
蓮華之名。
不對菩薩。
豈可前後自相矛??。
故知疏主前叙他解。
後申自義。
以為問答。
熟思應悉。
問若爾何故初出水義。
不言二乘。
第二方言喻聲聞耶。
答既取真理。
而以為體。
豈獨不定二乘有耶。
既通菩薩。
所以不得同于後義。
而指聲聞。
疏此乃所诠等者。
且此能诠為餘。
能所二诠門者。
待此能诠。
彼所诠義。
方得顯故。
此能诠法。
以為本故。
餘能诠法。
方因起故。
所诠為門。
翻前可悉。
疏二雲至與此名體無二者。
問俱号蓮華。
名可無二。
真如行果。
既各不同。
雲何言體。
亦無二耶。
答兩經蓮華。
俱以真如行果為體。
但緣彼對菩薩。
正舉真如。
此應二乘。
偏言行果。
互舉一邊。
實體不别。
有雲。
彼理之中。
而有行果。
此經以彼行果為體。
故雲無别。
有雲。
取能依行果之體為華。
體即如故。
有雲。
雖彼真如。
此是行果。
能所依别。
然以彼此。
各用一法。
名為無二。
議曰。
言即有餘。
理即不可。
若以理中行果為體。
彼理之中。
即包行果。
此行果中。
不兼彼理。
雲何無二。
疏中但雲能依行果。
名此蓮華。
不言其體。
雲何言俱真如故。
故名無二。
疏言體無其二。
即雲。
各以一法為體。
名為無二。
疏亦說雲。
名無其二。
應亦不同。
得名蓮華。
名為無二。
此既不爾。
彼雲何然。
又彼理為體。
可雲一法。
此有行果。
雲何名一。
故皆不可。
疏後二義釋此寬彼狹者。
問第五此寬。
理無有爽。
第四彼狹。
有多疑矣。
彼此皆以二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