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撲揚沙門 智周 撰
開元八年暮秋朔日。
餘濫竿覺使聖佛道場矣。
時群德萃焉。
謂餘曰此修多羅。
辭約理秘。
藏固沖??。
是以龍樹贊歎。
麟角扣寂。
逮乎凡朦罔窺阃奧。
匪夫注記券疏。
而讵遊哉。
故伐蘇命世。
人寶振[茫-亡+(滕-月)]富婁慈恩學襲洛聖。
摛章趙國。
斯謂蓮剖芬馥。
膳含珍味者矣。
故尚道之士。
莫不手儛頂載。
且夫陷圍佩毒。
馳眄未均利涉大川。
淺深幾異。
故有若執炬焉。
思過半焉。
猶瞽聩焉。
方今嗣傳有準。
曷不贊前途啟後躅。
示之貝竹。
利不偉乎。
餘不肖也。
談何容易。
但群情流顧。
莫之以抑。
乃敬述先誨。
捃諸所遺。
長想十翼。
資光一轍。
庶幾後進莅迷無惑者也。
勒成四卷目攝雲爾。
疏酬願因者。
夫願有多種。
不出二種。
如瑜伽論四十八雲。
願有二種。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
因中之願。
具有兩種。
果中唯一。
但願度生。
果已滿故。
疏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者。
問。
現睹四生沉溺九有。
願滿無異。
豈不爽哉。
答傳有四釋。
一雲。
一切有情。
通有無性。
據有有姓。
稱言滿足。
二雲。
就有性中。
有無緣别。
依有緣者。
故言滿足。
三雲。
就有緣中熟差。
約根熟者。
而言滿足。
四雲。
熟者度得。
未熟亦作得度因緣。
是以總言我願滿足議曰。
義門漸略。
理亦可通。
一一甄别。
旨猶朦昧。
且第一釋。
據有性者。
有性既有。
未發心等。
與佛全差。
一何言滿。
餘思得失。
今正釋雲。
願衆如我。
行因趣果。
生既發心。
欣無上覺。
證入道因。
故對有緣。
言滿無失。
疏初依菩薩供五恒佛等者。
問依何地位。
立此四依。
答相傳多釋。
一雲。
見道前劫為第一依。
未入聖故。
初之三地為第二依。
同世間故。
次四五六為第三依。
同二乘故。
餘之四地為第四依。
純菩薩故。
又真谛釋。
如下疏引。
問準下學無學人。
供養五十世界塵佛。
方成正覺。
二十六恒。
一何少耶。
答有三釋。
一供養自國佛二十六恒。
若約他方。
數乃塵界。
二起通供養佛世界五十。
若依業力。
二十六恒。
三四依一一有入住出。
言五恒等。
且約三中之一心也。
初兩釋好。
若依後解。
四依三心。
總計祇有七十八恒。
望五十界。
亦餘少也。
故不取之。
疏餘經無此初大相者。
問初相者何。
答有三釋。
一雲。
入定名初。
此釋不然。
将說餘經。
前亦入定。
何得言無。
二雲。
說無量義經入定等瑞。
總名初相。
若爾涅拌在于遺教前說。
涅拌應是遺教初相。
答不例。
非涅拌後定說遺教。
法華經前。
畢說無量。
無量所以得名初相。
體用兩法相因說故。
又彼經者。
雖被菩薩。
傍益二乘。
作聞此漸故。
三雲。
入定雨華。
放光動地。
總名初相。
餘經不具雨華等事。
故言無也。
問何故不取無量義經。
答雖無量後即說法華。
彼經自為菩薩而說。
彌勒等衆。
複無疑故。
故非其相。
問光等非首。
如何說初。
答正宗前故得稱初也。
問餘經何故無此初相。
答自昔未說二乘作佛。
今欲開權。
顯斯實旨。
恐有疑生。
故現奇祯。
拂彼迷意。
故大般若經第七十七。
四百九十八。
五百五十六等雲。
佛言憍屍迦。
若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彼于生死行流。
已作限隔故。
維摩經雲。
聲聞之人。
猶如敗種。
順權方便經第一雲。
聲聞如敗種。
無所加設。
大樹緊那羅經雲。
入正位者。
燒敗于種。
前大乘中。
永非法器。
更有多文。
恐繁不具。
今談此等悉皆成佛。
與昔說别。
意旨難信。
是以餘經無此初相。
疏說因者。
傳有三釋。
一雲。
法華會前。
說于二乘九部之法。
為調彼心令堪聞大。
說九部法。
是聞大漸。
故名說因。
說即是因。
及說之因。
二雲。
論七成就。
第五名為依止說因。
衆生渴仰。
為說因體。
說之因也。
三雲。
所說法華。
即名說因。
由說此經。
生聞得果。
故正說經。
名為說因。
說即因也。
議曰。
若自别釋。
非無此途。
論取疏意。
三皆不可。
初解非者。
疏引唯以大事因緣。
辨于說因。
大事因緣。
豈九部法。
第二說非。
義亦準此。
第三非者。
為酬說因。
說斯妙法。
妙法體即自是說因。
雲何酬因方說妙法。
能酬所酬。
義乃無别。
今觀疏意。
乃為二釋。
一成佛出世。
是說法因。
故疏自雲。
諸佛成道。
必說一乘。
二未成佛前。
願成佛已。
說于一乘。
故疏結雲。
皆是因中方便求趣。
複雲。
故趣宿因。
說斯妙法。
若爾說因願因。
二有何别。
答願成正覺。
名為願因。
願說妙法。
名為說因。
對望不同。
故分為二。
問所述六因。
為因果因。
為因由因。
答有二釋。
一雲。
因果之因。
若爾大相佛位方起。
何得言因。
答昔見他佛。
現相方說。
遂自發心。
将說現相。
二雲。
通二。
前四在因。
後二居果。
居果即以因由名因。
然觀疏意。
有二釋意。
故疏結雲。
皆是因中。
方便求取。
即前順釋。
疏行七步放光明等者。
大集經第二十一雲。
我不行七步而言行者。
示現行也。
又大般若亦同示現。
又涅拌經第四雲。
南行七步。
示現欲為無量衆生。
作上福田。
西行七步。
示現生盡永斷老死。
是最後身。
北行七步。
示現已度諸有生死。
東行七步。
示現衆生而作導首。
四維七步。
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姓。
成于如來。
上行七步。
示現不為不淨之物之所染污。
猶如虛空。
下行七步。
示現法雨滅地獄火。
令彼衆生受安穩樂。
疏我生胎分盡者。
菩薩有三。
一者一生所系。
二者最後之身。
三者坐于道樹。
上生即一生所系。
下生局得二身。
今說偈身。
即當第二。
若乃成佛。
三生并盡。
今此三生。
唯約化佛。
餘未見文。
以理而言。
亦通餘有。
如第七地。
唯此一身。
即受變易。
名一生系。
八地以上。
名最後身。
往自在宮。
坐蓮華座。
名坐道場。
此取自受。
有三生也。
若他受用。
理亦如是。
觀音之身。
名為最後。
其坐道場。
一生所系。
未見成證。
理必定有。
問一生補處。
約何等生。
名為一生。
答且如彌勒。
昔在人中。
名一生者。
一大生也。
若據小生。
而有四也。
天中中有。
及本有二。
人中中有。
及本有二。
合為四生。
如七生等依大生說。
實理論生。
有二十八。
若爾何故智度論說。
彌勒三生。
答以在人中。
即得成佛。
故除人中本有一生。
但言三也。
又諸菩薩有五種生。
一除災生。
由願自在。
為魚等身。
濟諸饑乏。
為大醫王。
救諸疾病。
乃至變為種種物類。
息除衆患。
二随類生。
願自在力。
于傍生等惡類中生。
彼所行惡。
而自不行。
彼不行善。
而自行之。
如入酒肆能立其操等。
三大勢生。
禀性生時。
壽量形色。
種姓富貴。
最為殊勝。
能斷衆生我慢等過。
四增上生。
受十王果。
自在化導。
随所應生。
五最勝生。
此生資糧已極圓滿。
生王家等。
能現等覺。
作諸佛事。
釋迦即當第五生也。
問得變易生。
已舍胎藏。
雲何子今方說無耶。
答舍之與受。
俱示相言。
理實久離此之穢業。
問若論化相。
盡有情界。
有情界有。
化何盡耶。
答生既無盡。
化亦無窮。
且據一期八相之事。
言盡何失。
或約此界化緣已畢。
言盡無爽。
故處胎經雲。
從此滅度。
于十方面。
各三十二垓諸佛國土。
而複成佛。
教化衆生。
準此盡言。
故知化也。
議曰。
雖有二釋。
前解為正。
若依後釋。
違壽量品。
壽量品雲。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
尋便來皈。
鹹使見之。
既言還來。
故知此界非化總畢。
又處胎經。
不言永不來生此界。
故前釋善。
疏遊出四門至證大菩提等者。
問如來施為。
無非佛事。
示遊觀等。
何所彰表。
答非無所示。
案大集經雲。
示現老人。
為壞貪身。
示現病苦。
為壞貪壽。
示現死相。
為壞貪欲及我我所。
示現沙門。
為令衆生不求釋梵人天之身。
勤求出世無上之法。
逾出宮城者。
示現出離三界系縛。
則除周羅。
棄舍璎珞。
遣馬犍陟。
放闡陀還者。
示現遠離一切煩惱。
現剃髭發者。
示現不貪著于一切法。
受着袈裟者。
示調衆生。
從郁陀伽阿羅邏邊。
咨問受法者。
示破壞自高之心。
六年苦行者。
為壞外道。
現受飲食者。
示現随世法。
現受蘭草者。
示于知足。
坐草辱上者。
示壞憍慢。
降伏魔怨者。
示勇猛力。
獲得無上菩提道者。
示現了知一切法相。
更有餘經。
說有别處。
後當會釋。
問彼時雲何得有沙門。
答有兩釋。
一雲。
是化。
若爾侍者雲何識耶。
答雖無正教。
外俗教中。
何妨說有沙門等狀。
傳聞乃識。
亦猶犧皇等君所有形儀。
記之典冊。
達觀知委。
問犧皇等君。
是彼外事。
外典可記。
沙門非外。
何得為例。
答周書記佛生滅等事。
宣尼說彼西方聖人。
西方外論記。
千年後有佛出世。
此豈非外記内事耶。
彼亦何失。
二雲。
外道沙門雖非是正。
而亦猒世。
承此生欣。
逾城出俗。
累年學外。
若不爾者。
雲何見彼内道沙門而求外法。
準此二解。
理俱通也。
思之。
又案智度論第一雲。
太子以刀剃發。
持上妙寶衣。
貿粗布僧伽黎。
以衣準人。
沙門是化。
而未甄分。
故于外道。
修苦樂行。
疏仙人所住林等者。
又準佛本行經第十二雲。
太子在彼閻浮樹陰之下。
思惟坐禅。
一切樹影悉移。
唯閻浮陰。
獨覆太子。
疏鹙子等請乘權實境等者。
問鹙子問境。
佛何為說果之與因。
開示悟入。
前三為果。
後一因故。
答智所緣故。
亦得名境。
示彼令知使修進也。
疏悔唯小有者。
問何故經雲。
求三乘人。
疑悔皆斷。
答有二釋。
一雲。
文約義繁。
合而言也。
理實菩薩無得有悔。
大勝小劣。
不可悔勝方求劣也。
二雲。
亦有。
如不定性諸小菩薩。
于大菩提。
起懸崖想。
退求小位。
斯豈非悔。
雖有此理。
然無顯文說悔修大。
問此經論雲。
二者多事驚怖。
以大乘衆生。
生如是心。
我無量無邊劫。
行菩薩行。
生驚怖心。
起取異乘心。
此豈非是悔修大。
雲何得言取異乘耶。
答隻言取異。
無悔大文。
若實有悔。
文何不說。
如第四驚怖。
悔實不無。
文即明說。
此既不說。
故知無也。
但揣無力。
欲退求小。
議曰。
以至理言。
有悔修大。
故信解品雲。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複雲。
何故至此。
案此等文。
即悔修大。
若爾疏主何乃言無。
答疏意不障菩薩有悔。
然法華會無有此者。
信解品中。
叙昔事故。
有餘德雲。
菩薩有悔。
引論為證。
斷疏主釋。
為不盡理。
此亦不可。
一論無明文。
二乖疏本意。
問三根聲聞。
各至何處。
而斷疑耶。
答鹙子初聞法說一乘。
疑心已盡。
故方便品末後之偈。
告鹙子雲。
無複諸疑惑等。
譬喻品初。
廣叙疑盡。
須菩提等。
中下根之人。
得記已去。
疑心方盡。
故授記品請記偈雲。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又雲。
雖蒙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常懷憂懼。
如來敢便食。
又五百弟子品雲。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
今乃知之。
如無智者。
又雲。
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案此等文。
得授記已。
疑心方盡。
問何故上根疑除方記。
中下不那。
答根勝劣異。
劣假聞記。
迷情乃息。
中望下勝。
對上不如。
故亦得記。
後始疑盡。
問悔通小有。
即彼三品。
并得有不。
答上根有悔。
經有明文。
中下兩根。
略有二釋。
一雲亦有。
序品末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譬喻品雲。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授記品雲。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五百弟子品雲。
悔過自責。
準此等證。
三根俱有。
悔有新舊。
五百弟子品中言悔。
聞記方生。
即新悔也。
餘悔是舊二雲。
中下兩根。
舊無有悔。
舍利弗請。
言令離悔。
舉己方人。
實彼鈍根。
昔未曾悔。
若論新悔。
理有無失。
議曰。
前釋為正。
經有誠文。
不可意斷言彼無也。
引證如前。
問聲聞之疑。
而有新舊。
如文可知。
未審菩薩疑亦二耶。
答吉藏法師解雲。
菩薩舊疑者。
昔禀三乘之教。
既執道理有三。
或疑退堕二地。
或疑進成佛道。
今疑者。
疑佛所說今昔相違。
昔說有三。
今不應明一。
今辨有一。
昔不應說三。
故方便品。
菩薩聞此法。
疑網皆已除。
問菩薩新疑。
出何文也。
答身子請中雲。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欲聞具足道。
當知菩薩亦有疑也。
問八萬大士。
皆是法身菩薩。
何容有疑。
答身子權行。
接引實人。
法身菩薩。
應同新學。
故無過也。
疏諸經雲餘人善根涅拌時盡者。
準莊嚴論。
而有此言。
疏瑜伽及法華論說四聲聞者。
問何故瑜伽名不定性。
法華論名退菩提心。
答法華一會。
多是退心。
不言不定。
瑜伽總談不定退心。
不定姓寬。
退心言狹。
有不定姓非退心故。
疏增上慢等者。
此舉無學。
例執初禅等。
亦為初果等。
疏菩薩與記令發心者。
發心有二。
一發趣向心。
二發信向心。
增上即初。
趣寂第二。
合而言之。
總名發心。
又菩薩有二。
一者初業。
二者久修。
久修達器。
随姓與記。
如勝鬘經。
菩薩堪能荷四重任。
求菩薩者。
授菩薩乘等。
若初業者。
未識根器。
但總發願。
令得作佛。
即般若經。
我皆令入無餘涅拌。
不輕同此。
疏根未熟者。
議曰。
畢竟未熟。
亦得名未。
何要後熟方名未熟耶。
故趣寂人。
亦名未熟。
疏菩薩與記具理性因者。
問案瑜伽論。
理智雙有。
方名具因。
今但有理。
何得名具。
答此經論雲。
示現衆生皆有佛性。
若非理者。
雲何皆有。
疏主依此。
約理名具。
猶總也。
衆生齊有。
故立具名。
更有餘釋。
如下當悉。
疏菩薩與記令發心等者。
問菩薩與記。
尚令生信。
佛何舍耶。
答佛記作佛。
必具國土名号等事。
增上慢者。
善根未植。
而無此事。
故佛不記。
疏由生數少等者。
前三果人。
有七生等。
名生數少。
無學生盡。
名曰全無。
或在凡位。
經六十劫。
三生修習。
于此生中。
從初至極。
亦名全無。
問頓漸之義。
豈由生數。
若不由者。
何事須言。
答有二釋。
一雲。
舉生數等。
意顯得聖。
得聖得有學無學别。
顯二差别。
并能回趣。
非言生數。
證漸悟義。
二雲。
無學回心。
必名漸悟。
有學回心。
要取無學。
方行大行。
受變易等。
故舉生數。
證有學等。
名為漸悟。
問何要得無學。
方行大行等。
答若至無學。
煩惱已盡。
更不受于長時生死。
若有學位。
未盡煩惱。
容得招生。
為怖斯事。
故取無學。
方行大行。
議曰。
後釋違教。
佛地論雲。
回向菩提。
或于學位。
即能棄舍。
求聲聞願。
或無學位。
方能棄舍。
若雖回心。
要取無學。
豈不違此有學之位棄舍之言。
又雲。
學位回心。
即伏煩惱。
起定願力。
資現身因。
令于長時生死相續。
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言即伏惑。
明非無學。
無學斷故。
準此學人。
得受變易。
變易既得。
即離長苦。
何假要至無學方受。
問前釋者。
理雖可通。
緻生數言。
亦非至要。
但言二乘。
即乃苞盡。
何藉生數。
答若不言數。
恐不能悉。
學無學等。
并能回趣。
故非無要。
疏若從二凡者。
二乘凡位。
具二種姓。
修二乘行。
未得二果。
齊此已還。
并名二凡。
疏況複示有生數少等者。
此依凡位。
望去見道。
說為多少。
問既約聞慧。
而釋于悟。
何以生等。
為理證耶。
答有二釋。
一雲。
雖二凡位發心向大。
然要至彼二乘見道。
後方修大。
以決擇等。
有定生時。
一坐等故。
若不至見。
雲何得名已定生耶。
設未定生。
亦須入見。
所以然者。
為怖長時生死苦故。
若見入已。
即受變易。
若不爾者。
二大劫來。
受生死苦。
故約生數而已為證。
二雲。
但曾發二心。
曾修二行。
即名漸悟。
況複亦有去二見道。
生數近者。
不名漸悟。
言生數者。
意證久修。
亦名漸悟。
非以生數。
證彼入見。
方行大乘行。
議曰。
前釋是本而有多過。
如決中斥。
後解理通。
然非是彼師之本意。
疏中兩釋。
約生數者。
非疏家意。
疏主往在薮門敷闡。
諸德诤此頓漸之義。
有人約此生數以判。
故叙之耳。
疏主但據或得二聖。
或行二行。
回趣大者。
即名漸悟。
疏三種練磨心者。
一菩提廣大屈。
引他況己練。
二萬行難修屈。
省己增修練。
三轉依難證屈。
引粗況妙練。
無性攝論第六卷雲。
無量諸世界。
無量人有情。
刹那刹那。
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是為第一練磨其心者。
解雲。
無量界者。
顯處無邊。
無量人等者。
明趣無限。
刹那刹那者。
時無有障。
證覺等者。
顯前無障。
修因成就。
故證菩提。
此并引他。
文無例已。
準下二練。
亦合有也。
此意例雲。
彼無量界他音情等。
于念念頃。
皆能發心。
證菩提果。
我既與彼。
同有佛性。
何不發心亦趣菩提。
而退屈耶。
第二論雲。
依此意樂。
能行施等波羅蜜多。
我已獲得如是意樂。
我由此故。
少用功力。
修習施等波羅蜜多。
當得圓滿。
是為第二等者。
解雲。
由此意樂者。
顯他已發菩提心故。
為六度等因。
能行施等者。
明地因因行施等果。
此并引他。
我已獲得如是意樂者。
明己亦得六度等因。
我由此故等者。
顯己亦能速圓行果。
第三論雲。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
于命終時。
即便可愛一切自體。
圓滿而生。
我有妙善。
無障礙善。
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等者。
解雲。
若有等者。
引他障善。
于命終等者。
明他因彼障善得果。
此總引他。
四菩薩行菩提分等。
名妙無障。
十地位中。
由證真故。
名之為妙。
金剛無礙。
能除障故。
名無障善。
此并明自有妙善因。
雲何爾時等者。
由金剛等。
既能除障。
得佛果故。
是故佛果自然圓滿。
明己因因複得佛果。
問作三練磨。
未登聖位。
雲何得言我有妙善。
及無障善。
答從當為論。
若修不息。
必得二善。
二善既有。
何不得果。
非時已得。
名有妙善。
問此三練磨。
在何位地。
答有二釋。
一雲。
總在十信初位。
二雲。
第一在十信前。
及十信中。
第二在後十解前。
及十解位。
第三在彼十回向前。
及回向位。
故唯識雲。
此資糧位。
于二種障。
雖未伏除。
修勝行時。
有三退屈。
而能三事。
練磨其心。
堅固熾然。
修諸勝行。
問三種練磨。
通能所治。
及以所練。
各以何法。
而為自性。
答能練總。
以聞思二慧。
而為自體。
由聞于他。
發心修行。
引他例已。
?發自心。
比量智故。
故是聞慧。
所練體者。
本有種姓。
及菩提心。
四菩薩行。
菩提分等。
所治即是三種退屈。
所知障攝。
即彼為體。
由橫思量。
謂自無能。
謂菩提心。
非衆行因。
謂果難得。
故是法執。
所知障攝。
問練磨者何義。
答謂?舉心。
令其猛利。
對治退屈。
是練磨義。
亦猶練金。
複似磨鏡令心純淨。
立練磨名。
廣如唯識鈔疏。
斷除四處障者。
如無性攝論第六。
第一論雲。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
斷作意故者。
解雲。
由者因義。
由離作意障。
能入所知相。
餘三準此。
言斷作意故者。
釋離作意之所由也。
此言斷者。
但是伏也。
後三亦爾。
此意說雲。
初修菩薩。
見生死苦。
涅拌為樂。
欲舍生死。
忻趣涅拌。
此即名為二乘作意。
障大菩提。
故須先斷。
由觀生死涅拌。
同無相性。
及修大悲。
斷執小乘生死作意。
作意即障。
持業釋名。
或二無學執自乘極。
不趣大乘。
或二有學執趣二果。
不樂大乘。
或見道前。
二乘凡夫。
忻求二果。
此等并名二乘作意。
議曰。
前二釋本。
準後兩釋。
理亦無違。
通四不爽。
第二論
餘濫竿覺使聖佛道場矣。
時群德萃焉。
謂餘曰此修多羅。
辭約理秘。
藏固沖??。
是以龍樹贊歎。
麟角扣寂。
逮乎凡朦罔窺阃奧。
匪夫注記券疏。
而讵遊哉。
故伐蘇命世。
人寶振[茫-亡+(滕-月)]富婁慈恩學襲洛聖。
摛章趙國。
斯謂蓮剖芬馥。
膳含珍味者矣。
故尚道之士。
莫不手儛頂載。
且夫陷圍佩毒。
馳眄未均利涉大川。
淺深幾異。
故有若執炬焉。
思過半焉。
猶瞽聩焉。
方今嗣傳有準。
曷不贊前途啟後躅。
示之貝竹。
利不偉乎。
餘不肖也。
談何容易。
但群情流顧。
莫之以抑。
乃敬述先誨。
捃諸所遺。
長想十翼。
資光一轍。
庶幾後進莅迷無惑者也。
勒成四卷目攝雲爾。
疏酬願因者。
夫願有多種。
不出二種。
如瑜伽論四十八雲。
願有二種。
一求菩提。
二利樂他。
因中之願。
具有兩種。
果中唯一。
但願度生。
果已滿故。
疏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者。
問。
現睹四生沉溺九有。
願滿無異。
豈不爽哉。
答傳有四釋。
一雲。
一切有情。
通有無性。
據有有姓。
稱言滿足。
二雲。
就有性中。
有無緣别。
依有緣者。
故言滿足。
三雲。
就有緣中熟差。
約根熟者。
而言滿足。
四雲。
熟者度得。
未熟亦作得度因緣。
是以總言我願滿足議曰。
義門漸略。
理亦可通。
一一甄别。
旨猶朦昧。
且第一釋。
據有性者。
有性既有。
未發心等。
與佛全差。
一何言滿。
餘思得失。
今正釋雲。
願衆如我。
行因趣果。
生既發心。
欣無上覺。
證入道因。
故對有緣。
言滿無失。
疏初依菩薩供五恒佛等者。
問依何地位。
立此四依。
答相傳多釋。
一雲。
見道前劫為第一依。
未入聖故。
初之三地為第二依。
同世間故。
次四五六為第三依。
同二乘故。
餘之四地為第四依。
純菩薩故。
又真谛釋。
如下疏引。
問準下學無學人。
供養五十世界塵佛。
方成正覺。
二十六恒。
一何少耶。
答有三釋。
一供養自國佛二十六恒。
若約他方。
數乃塵界。
二起通供養佛世界五十。
若依業力。
二十六恒。
三四依一一有入住出。
言五恒等。
且約三中之一心也。
初兩釋好。
若依後解。
四依三心。
總計祇有七十八恒。
望五十界。
亦餘少也。
故不取之。
疏餘經無此初大相者。
問初相者何。
答有三釋。
一雲。
入定名初。
此釋不然。
将說餘經。
前亦入定。
何得言無。
二雲。
說無量義經入定等瑞。
總名初相。
若爾涅拌在于遺教前說。
涅拌應是遺教初相。
答不例。
非涅拌後定說遺教。
法華經前。
畢說無量。
無量所以得名初相。
體用兩法相因說故。
又彼經者。
雖被菩薩。
傍益二乘。
作聞此漸故。
三雲。
入定雨華。
放光動地。
總名初相。
餘經不具雨華等事。
故言無也。
問何故不取無量義經。
答雖無量後即說法華。
彼經自為菩薩而說。
彌勒等衆。
複無疑故。
故非其相。
問光等非首。
如何說初。
答正宗前故得稱初也。
問餘經何故無此初相。
答自昔未說二乘作佛。
今欲開權。
顯斯實旨。
恐有疑生。
故現奇祯。
拂彼迷意。
故大般若經第七十七。
四百九十八。
五百五十六等雲。
佛言憍屍迦。
若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彼于生死行流。
已作限隔故。
維摩經雲。
聲聞之人。
猶如敗種。
順權方便經第一雲。
聲聞如敗種。
無所加設。
大樹緊那羅經雲。
入正位者。
燒敗于種。
前大乘中。
永非法器。
更有多文。
恐繁不具。
今談此等悉皆成佛。
與昔說别。
意旨難信。
是以餘經無此初相。
疏說因者。
傳有三釋。
一雲。
法華會前。
說于二乘九部之法。
為調彼心令堪聞大。
說九部法。
是聞大漸。
故名說因。
說即是因。
及說之因。
二雲。
論七成就。
第五名為依止說因。
衆生渴仰。
為說因體。
說之因也。
三雲。
所說法華。
即名說因。
由說此經。
生聞得果。
故正說經。
名為說因。
說即因也。
議曰。
若自别釋。
非無此途。
論取疏意。
三皆不可。
初解非者。
疏引唯以大事因緣。
辨于說因。
大事因緣。
豈九部法。
第二說非。
義亦準此。
第三非者。
為酬說因。
說斯妙法。
妙法體即自是說因。
雲何酬因方說妙法。
能酬所酬。
義乃無别。
今觀疏意。
乃為二釋。
一成佛出世。
是說法因。
故疏自雲。
諸佛成道。
必說一乘。
二未成佛前。
願成佛已。
說于一乘。
故疏結雲。
皆是因中方便求趣。
複雲。
故趣宿因。
說斯妙法。
若爾說因願因。
二有何别。
答願成正覺。
名為願因。
願說妙法。
名為說因。
對望不同。
故分為二。
問所述六因。
為因果因。
為因由因。
答有二釋。
一雲。
因果之因。
若爾大相佛位方起。
何得言因。
答昔見他佛。
現相方說。
遂自發心。
将說現相。
二雲。
通二。
前四在因。
後二居果。
居果即以因由名因。
然觀疏意。
有二釋意。
故疏結雲。
皆是因中。
方便求取。
即前順釋。
疏行七步放光明等者。
大集經第二十一雲。
我不行七步而言行者。
示現行也。
又大般若亦同示現。
又涅拌經第四雲。
南行七步。
示現欲為無量衆生。
作上福田。
西行七步。
示現生盡永斷老死。
是最後身。
北行七步。
示現已度諸有生死。
東行七步。
示現衆生而作導首。
四維七步。
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姓。
成于如來。
上行七步。
示現不為不淨之物之所染污。
猶如虛空。
下行七步。
示現法雨滅地獄火。
令彼衆生受安穩樂。
疏我生胎分盡者。
菩薩有三。
一者一生所系。
二者最後之身。
三者坐于道樹。
上生即一生所系。
下生局得二身。
今說偈身。
即當第二。
若乃成佛。
三生并盡。
今此三生。
唯約化佛。
餘未見文。
以理而言。
亦通餘有。
如第七地。
唯此一身。
即受變易。
名一生系。
八地以上。
名最後身。
往自在宮。
坐蓮華座。
名坐道場。
此取自受。
有三生也。
若他受用。
理亦如是。
觀音之身。
名為最後。
其坐道場。
一生所系。
未見成證。
理必定有。
問一生補處。
約何等生。
名為一生。
答且如彌勒。
昔在人中。
名一生者。
一大生也。
若據小生。
而有四也。
天中中有。
及本有二。
人中中有。
及本有二。
合為四生。
如七生等依大生說。
實理論生。
有二十八。
若爾何故智度論說。
彌勒三生。
答以在人中。
即得成佛。
故除人中本有一生。
但言三也。
又諸菩薩有五種生。
一除災生。
由願自在。
為魚等身。
濟諸饑乏。
為大醫王。
救諸疾病。
乃至變為種種物類。
息除衆患。
二随類生。
願自在力。
于傍生等惡類中生。
彼所行惡。
而自不行。
彼不行善。
而自行之。
如入酒肆能立其操等。
三大勢生。
禀性生時。
壽量形色。
種姓富貴。
最為殊勝。
能斷衆生我慢等過。
四增上生。
受十王果。
自在化導。
随所應生。
五最勝生。
此生資糧已極圓滿。
生王家等。
能現等覺。
作諸佛事。
釋迦即當第五生也。
問得變易生。
已舍胎藏。
雲何子今方說無耶。
答舍之與受。
俱示相言。
理實久離此之穢業。
問若論化相。
盡有情界。
有情界有。
化何盡耶。
答生既無盡。
化亦無窮。
且據一期八相之事。
言盡何失。
或約此界化緣已畢。
言盡無爽。
故處胎經雲。
從此滅度。
于十方面。
各三十二垓諸佛國土。
而複成佛。
教化衆生。
準此盡言。
故知化也。
議曰。
雖有二釋。
前解為正。
若依後釋。
違壽量品。
壽量品雲。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
尋便來皈。
鹹使見之。
既言還來。
故知此界非化總畢。
又處胎經。
不言永不來生此界。
故前釋善。
疏遊出四門至證大菩提等者。
問如來施為。
無非佛事。
示遊觀等。
何所彰表。
答非無所示。
案大集經雲。
示現老人。
為壞貪身。
示現病苦。
為壞貪壽。
示現死相。
為壞貪欲及我我所。
示現沙門。
為令衆生不求釋梵人天之身。
勤求出世無上之法。
逾出宮城者。
示現出離三界系縛。
則除周羅。
棄舍璎珞。
遣馬犍陟。
放闡陀還者。
示現遠離一切煩惱。
現剃髭發者。
示現不貪著于一切法。
受着袈裟者。
示調衆生。
從郁陀伽阿羅邏邊。
咨問受法者。
示破壞自高之心。
六年苦行者。
為壞外道。
現受飲食者。
示現随世法。
現受蘭草者。
示于知足。
坐草辱上者。
示壞憍慢。
降伏魔怨者。
示勇猛力。
獲得無上菩提道者。
示現了知一切法相。
更有餘經。
說有别處。
後當會釋。
問彼時雲何得有沙門。
答有兩釋。
一雲。
是化。
若爾侍者雲何識耶。
答雖無正教。
外俗教中。
何妨說有沙門等狀。
傳聞乃識。
亦猶犧皇等君所有形儀。
記之典冊。
達觀知委。
問犧皇等君。
是彼外事。
外典可記。
沙門非外。
何得為例。
答周書記佛生滅等事。
宣尼說彼西方聖人。
西方外論記。
千年後有佛出世。
此豈非外記内事耶。
彼亦何失。
二雲。
外道沙門雖非是正。
而亦猒世。
承此生欣。
逾城出俗。
累年學外。
若不爾者。
雲何見彼内道沙門而求外法。
準此二解。
理俱通也。
思之。
又案智度論第一雲。
太子以刀剃發。
持上妙寶衣。
貿粗布僧伽黎。
以衣準人。
沙門是化。
而未甄分。
故于外道。
修苦樂行。
疏仙人所住林等者。
又準佛本行經第十二雲。
太子在彼閻浮樹陰之下。
思惟坐禅。
一切樹影悉移。
唯閻浮陰。
獨覆太子。
疏鹙子等請乘權實境等者。
問鹙子問境。
佛何為說果之與因。
開示悟入。
前三為果。
後一因故。
答智所緣故。
亦得名境。
示彼令知使修進也。
疏悔唯小有者。
問何故經雲。
求三乘人。
疑悔皆斷。
答有二釋。
一雲。
文約義繁。
合而言也。
理實菩薩無得有悔。
大勝小劣。
不可悔勝方求劣也。
二雲。
亦有。
如不定性諸小菩薩。
于大菩提。
起懸崖想。
退求小位。
斯豈非悔。
雖有此理。
然無顯文說悔修大。
問此經論雲。
二者多事驚怖。
以大乘衆生。
生如是心。
我無量無邊劫。
行菩薩行。
生驚怖心。
起取異乘心。
此豈非是悔修大。
雲何得言取異乘耶。
答隻言取異。
無悔大文。
若實有悔。
文何不說。
如第四驚怖。
悔實不無。
文即明說。
此既不說。
故知無也。
但揣無力。
欲退求小。
議曰。
以至理言。
有悔修大。
故信解品雲。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複雲。
何故至此。
案此等文。
即悔修大。
若爾疏主何乃言無。
答疏意不障菩薩有悔。
然法華會無有此者。
信解品中。
叙昔事故。
有餘德雲。
菩薩有悔。
引論為證。
斷疏主釋。
為不盡理。
此亦不可。
一論無明文。
二乖疏本意。
問三根聲聞。
各至何處。
而斷疑耶。
答鹙子初聞法說一乘。
疑心已盡。
故方便品末後之偈。
告鹙子雲。
無複諸疑惑等。
譬喻品初。
廣叙疑盡。
須菩提等。
中下根之人。
得記已去。
疑心方盡。
故授記品請記偈雲。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又雲。
雖蒙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常懷憂懼。
如來敢便食。
又五百弟子品雲。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
今乃知之。
如無智者。
又雲。
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案此等文。
得授記已。
疑心方盡。
問何故上根疑除方記。
中下不那。
答根勝劣異。
劣假聞記。
迷情乃息。
中望下勝。
對上不如。
故亦得記。
後始疑盡。
問悔通小有。
即彼三品。
并得有不。
答上根有悔。
經有明文。
中下兩根。
略有二釋。
一雲亦有。
序品末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譬喻品雲。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授記品雲。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五百弟子品雲。
悔過自責。
準此等證。
三根俱有。
悔有新舊。
五百弟子品中言悔。
聞記方生。
即新悔也。
餘悔是舊二雲。
中下兩根。
舊無有悔。
舍利弗請。
言令離悔。
舉己方人。
實彼鈍根。
昔未曾悔。
若論新悔。
理有無失。
議曰。
前釋為正。
經有誠文。
不可意斷言彼無也。
引證如前。
問聲聞之疑。
而有新舊。
如文可知。
未審菩薩疑亦二耶。
答吉藏法師解雲。
菩薩舊疑者。
昔禀三乘之教。
既執道理有三。
或疑退堕二地。
或疑進成佛道。
今疑者。
疑佛所說今昔相違。
昔說有三。
今不應明一。
今辨有一。
昔不應說三。
故方便品。
菩薩聞此法。
疑網皆已除。
問菩薩新疑。
出何文也。
答身子請中雲。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欲聞具足道。
當知菩薩亦有疑也。
問八萬大士。
皆是法身菩薩。
何容有疑。
答身子權行。
接引實人。
法身菩薩。
應同新學。
故無過也。
疏諸經雲餘人善根涅拌時盡者。
準莊嚴論。
而有此言。
疏瑜伽及法華論說四聲聞者。
問何故瑜伽名不定性。
法華論名退菩提心。
答法華一會。
多是退心。
不言不定。
瑜伽總談不定退心。
不定姓寬。
退心言狹。
有不定姓非退心故。
疏增上慢等者。
此舉無學。
例執初禅等。
亦為初果等。
疏菩薩與記令發心者。
發心有二。
一發趣向心。
二發信向心。
增上即初。
趣寂第二。
合而言之。
總名發心。
又菩薩有二。
一者初業。
二者久修。
久修達器。
随姓與記。
如勝鬘經。
菩薩堪能荷四重任。
求菩薩者。
授菩薩乘等。
若初業者。
未識根器。
但總發願。
令得作佛。
即般若經。
我皆令入無餘涅拌。
不輕同此。
疏根未熟者。
議曰。
畢竟未熟。
亦得名未。
何要後熟方名未熟耶。
故趣寂人。
亦名未熟。
疏菩薩與記具理性因者。
問案瑜伽論。
理智雙有。
方名具因。
今但有理。
何得名具。
答此經論雲。
示現衆生皆有佛性。
若非理者。
雲何皆有。
疏主依此。
約理名具。
猶總也。
衆生齊有。
故立具名。
更有餘釋。
如下當悉。
疏菩薩與記令發心等者。
問菩薩與記。
尚令生信。
佛何舍耶。
答佛記作佛。
必具國土名号等事。
增上慢者。
善根未植。
而無此事。
故佛不記。
疏由生數少等者。
前三果人。
有七生等。
名生數少。
無學生盡。
名曰全無。
或在凡位。
經六十劫。
三生修習。
于此生中。
從初至極。
亦名全無。
問頓漸之義。
豈由生數。
若不由者。
何事須言。
答有二釋。
一雲。
舉生數等。
意顯得聖。
得聖得有學無學别。
顯二差别。
并能回趣。
非言生數。
證漸悟義。
二雲。
無學回心。
必名漸悟。
有學回心。
要取無學。
方行大行。
受變易等。
故舉生數。
證有學等。
名為漸悟。
問何要得無學。
方行大行等。
答若至無學。
煩惱已盡。
更不受于長時生死。
若有學位。
未盡煩惱。
容得招生。
為怖斯事。
故取無學。
方行大行。
議曰。
後釋違教。
佛地論雲。
回向菩提。
或于學位。
即能棄舍。
求聲聞願。
或無學位。
方能棄舍。
若雖回心。
要取無學。
豈不違此有學之位棄舍之言。
又雲。
學位回心。
即伏煩惱。
起定願力。
資現身因。
令于長時生死相續。
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言即伏惑。
明非無學。
無學斷故。
準此學人。
得受變易。
變易既得。
即離長苦。
何假要至無學方受。
問前釋者。
理雖可通。
緻生數言。
亦非至要。
但言二乘。
即乃苞盡。
何藉生數。
答若不言數。
恐不能悉。
學無學等。
并能回趣。
故非無要。
疏若從二凡者。
二乘凡位。
具二種姓。
修二乘行。
未得二果。
齊此已還。
并名二凡。
疏況複示有生數少等者。
此依凡位。
望去見道。
說為多少。
問既約聞慧。
而釋于悟。
何以生等。
為理證耶。
答有二釋。
一雲。
雖二凡位發心向大。
然要至彼二乘見道。
後方修大。
以決擇等。
有定生時。
一坐等故。
若不至見。
雲何得名已定生耶。
設未定生。
亦須入見。
所以然者。
為怖長時生死苦故。
若見入已。
即受變易。
若不爾者。
二大劫來。
受生死苦。
故約生數而已為證。
二雲。
但曾發二心。
曾修二行。
即名漸悟。
況複亦有去二見道。
生數近者。
不名漸悟。
言生數者。
意證久修。
亦名漸悟。
非以生數。
證彼入見。
方行大乘行。
議曰。
前釋是本而有多過。
如決中斥。
後解理通。
然非是彼師之本意。
疏中兩釋。
約生數者。
非疏家意。
疏主往在薮門敷闡。
諸德诤此頓漸之義。
有人約此生數以判。
故叙之耳。
疏主但據或得二聖。
或行二行。
回趣大者。
即名漸悟。
疏三種練磨心者。
一菩提廣大屈。
引他況己練。
二萬行難修屈。
省己增修練。
三轉依難證屈。
引粗況妙練。
無性攝論第六卷雲。
無量諸世界。
無量人有情。
刹那刹那。
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是為第一練磨其心者。
解雲。
無量界者。
顯處無邊。
無量人等者。
明趣無限。
刹那刹那者。
時無有障。
證覺等者。
顯前無障。
修因成就。
故證菩提。
此并引他。
文無例已。
準下二練。
亦合有也。
此意例雲。
彼無量界他音情等。
于念念頃。
皆能發心。
證菩提果。
我既與彼。
同有佛性。
何不發心亦趣菩提。
而退屈耶。
第二論雲。
依此意樂。
能行施等波羅蜜多。
我已獲得如是意樂。
我由此故。
少用功力。
修習施等波羅蜜多。
當得圓滿。
是為第二等者。
解雲。
由此意樂者。
顯他已發菩提心故。
為六度等因。
能行施等者。
明地因因行施等果。
此并引他。
我已獲得如是意樂者。
明己亦得六度等因。
我由此故等者。
顯己亦能速圓行果。
第三論雲。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
于命終時。
即便可愛一切自體。
圓滿而生。
我有妙善。
無障礙善。
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等者。
解雲。
若有等者。
引他障善。
于命終等者。
明他因彼障善得果。
此總引他。
四菩薩行菩提分等。
名妙無障。
十地位中。
由證真故。
名之為妙。
金剛無礙。
能除障故。
名無障善。
此并明自有妙善因。
雲何爾時等者。
由金剛等。
既能除障。
得佛果故。
是故佛果自然圓滿。
明己因因複得佛果。
問作三練磨。
未登聖位。
雲何得言我有妙善。
及無障善。
答從當為論。
若修不息。
必得二善。
二善既有。
何不得果。
非時已得。
名有妙善。
問此三練磨。
在何位地。
答有二釋。
一雲。
總在十信初位。
二雲。
第一在十信前。
及十信中。
第二在後十解前。
及十解位。
第三在彼十回向前。
及回向位。
故唯識雲。
此資糧位。
于二種障。
雖未伏除。
修勝行時。
有三退屈。
而能三事。
練磨其心。
堅固熾然。
修諸勝行。
問三種練磨。
通能所治。
及以所練。
各以何法。
而為自性。
答能練總。
以聞思二慧。
而為自體。
由聞于他。
發心修行。
引他例已。
?發自心。
比量智故。
故是聞慧。
所練體者。
本有種姓。
及菩提心。
四菩薩行。
菩提分等。
所治即是三種退屈。
所知障攝。
即彼為體。
由橫思量。
謂自無能。
謂菩提心。
非衆行因。
謂果難得。
故是法執。
所知障攝。
問練磨者何義。
答謂?舉心。
令其猛利。
對治退屈。
是練磨義。
亦猶練金。
複似磨鏡令心純淨。
立練磨名。
廣如唯識鈔疏。
斷除四處障者。
如無性攝論第六。
第一論雲。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
斷作意故者。
解雲。
由者因義。
由離作意障。
能入所知相。
餘三準此。
言斷作意故者。
釋離作意之所由也。
此言斷者。
但是伏也。
後三亦爾。
此意說雲。
初修菩薩。
見生死苦。
涅拌為樂。
欲舍生死。
忻趣涅拌。
此即名為二乘作意。
障大菩提。
故須先斷。
由觀生死涅拌。
同無相性。
及修大悲。
斷執小乘生死作意。
作意即障。
持業釋名。
或二無學執自乘極。
不趣大乘。
或二有學執趣二果。
不樂大乘。
或見道前。
二乘凡夫。
忻求二果。
此等并名二乘作意。
議曰。
前二釋本。
準後兩釋。
理亦無違。
通四不爽。
第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