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體。
雲何即有寬狹不同。
答因果之中。
但有理智。
所以名寬。
具如疏中明理智也。
疏住對面念等者。
面謂涅槃真如之理。
念即與定相應者也。
今意明定。
而言念者。
鄰近釋。
亦有聖教。
言背面念。
面謂生死。
定能永棄生死面故。
疏示聽聰明之相等者。
不思而說。
說多疏誤。
思已方陳。
陳乃審谛。
審谛無過。
故成聰睿。
疏發三問答者。
三字恐誤。
應為二也。
彌勒為問。
文殊為答。
問答合言。
名之為二。
亦有釋雲。
彌勒鹙子文殊等問。
名三問答。
議曰。
理未必然。
鹙子等問。
不因定故。
疏如将說般若等者。
此答意雲。
說般若時。
雖先入定。
定亦不名般若定故。
定經名别。
此亦同彼。
疏适意華等者。
其華之色。
而即不定。
或通四色。
今時所雨。
應唯白華。
有所表故。
同白毫等。
疏行四法迹者。
能與三學。
而為因迹。
按雜集論第十雲。
謂無貪無瞋。
正念正定。
無貪無瞋。
能令增上戒學清淨。
不因貪恚門毀犯學處故。
正念能令增上心學清淨。
由于所緣。
無有忘失。
持心定故。
正定能令增上慧學清淨。
由定心者。
能如實遍知故。
疏截四流者。
按雜集論第七雲。
謂欲暴流。
有暴流。
見暴流。
無明暴流。
随流漂鼓。
是暴流義。
随順雜染故。
疏斷四系者。
按雜集第七雲。
謂貪欲身系。
瞋恚身系。
戒系。
取身系。
此實執取身系。
以能障礙定意性身。
故名為系。
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
故名為系。
非障色身。
何以故。
能為四種心亂因故。
謂由貪愛财物等因。
令心散亂。
于鬥诤事。
不正行為因。
令心散亂。
于難行戒禁。
苦惱為因。
令心散亂。
不如正理。
推求境界為因。
令心散亂。
由彼依止。
各别見故。
忘生執着。
謂唯此真。
餘并愚忘。
由此為因。
令心散動。
于何散動。
謂于定心。
如實知也。
疏四轭者。
按雜集論第七雲。
謂欲有見無明四也。
障礙離系。
是轭義。
又按瑜伽論第十九雲。
一謂染污尋思轭。
二不染尋污思轭。
三喜樂系縛轭。
四一切色想轭。
由此異生。
雖到有頂。
而為四轭所系縛故。
于彼下地。
還複往生。
二論不同。
如餘處會。
疏五合觀說處者。
處有二釋。
一雲。
處謂法也。
今既地動。
必不虛爾。
欲說何法。
二雲。
處謂處所。
疏仁王經頌等者。
按彼經文。
總明五忍。
今此二頌。
明初伏忍。
初之頌明忍方便。
餘正明忍。
忍有三品。
銅銀金輪。
如次三品。
即是地前三十心也。
十善謂戒。
欲趣彼岸。
度生死流。
事資于戒。
為舟為足。
十善為本。
故先明之。
發心将棄。
名為長别。
非已别訖。
近生聖道。
名道種姓。
疏此與餘經三種姓别等者。
按善戒地持瑜伽唯識經論中。
初性後習。
故與般若。
而有異也。
何以故。
答善戒等。
據法爾無漏種子元有。
名性種姓。
複因修增。
并新所熏。
名習種姓。
仁王經中。
不約本種。
但據新熏。
逢緣修行。
初學名習。
習已漸增。
位複不退。
名性種姓。
如世說言。
習以成姓。
道種姓等。
亦望漸增。
所對不同。
故無有失。
問按十地等論。
十王之位。
不說地前。
初地菩薩為鐵輪王。
亦複不說四天王位。
及第三禅。
何乃不同。
答地前三十。
或報不定。
多随業力。
初地已上。
随願力生。
随心自在。
仁王通依業願二力。
十地等論。
但據願力自在者說。
又四天王。
臣而非主。
第三靜慮。
極樂不苦。
所以十地不立王也。
問按仁王經雲。
雖十千劫行十正道。
入習忍位。
習忍位者。
即十位初。
僧祇之始。
按本業經雲。
一二三劫。
得入初住。
二文不同。
一何乖反。
答有二解。
一雲。
十千劫者。
據入習忍不退位說。
若不爾者。
與迂回人辟支何别。
彼十千劫。
到初菩提。
如涅槃說。
二雲。
且舉十千。
非必定爾。
逢緣即減。
不遇或增。
故本業經雲。
若值善知識學佛法。
若一二劫。
方入住位。
準會仁王。
本業可悉。
疏涅槃面門等者。
面門謂口。
一頭之上。
眼鼻等孔。
口最為大。
欲表常住大涅槃理。
故放口光。
然按經文。
雲種種光。
不言四色者。
言四色者。
疏主之意。
為顯涅拌有四德故。
有雲。
光有六色。
雲種種也。
而有二意。
一表真應二身萬德具足。
故雲種種。
二表化身而必滅也。
所以然者。
夫盛必衰。
光既是盛。
顯必有滅。
故有斯表。
疏上生言舉身放光者。
舉猶遍也。
顯佛慈悲。
弘濟普及。
又明修行悉得度故。
或彰彌勒果滿事故。
言金色者。
顯可重也。
濟末代生。
可為寶故。
疏有緣皆函等者。
問有緣至言。
為屬此界。
為亦屬他。
答唯屬此界。
撿上下文。
不見他方尋光至者。
或兼他界。
故下頌雲。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故得通他。
疏不照無色彼無處故者。
問無色既許有定果色。
光何不照。
答非是一切皆能有故。
所以不照。
若爾有者何不偏照。
答光既被彼。
不可于中有照不照。
若爾欲色。
光雖遠臨。
中間無緣。
了不知見。
彼何不爾。
既有此難。
應雲無緣。
故不照也。
疏上下括于五趣者。
問萬八千界。
一一皆耶。
答爾。
既雲悉見。
明知齊等。
疏多思名人者。
諸本不同。
或作思。
或有作恩。
字既不同。
随應兩釋。
一雲是思。
善能思量種種善惡。
異餘趣故。
二雲是恩。
有恩慈德。
勝餘趣故。
更撿經本。
疏意寂靜故者。
略有二釋。
一雲。
寂靜體是涅槃。
人能求彼。
從所求法。
而以立名。
即有财釋。
二雲。
人多無諸劇苦擾惱不同鬼等。
惡求多求。
恐怯多畏。
極大苦等。
故名寂靜。
議曰。
後釋善也。
理可思知。
問經雲。
于此盡見彼土。
為凡為聖。
答居法華會。
凡聖皆見。
問廣慧聲聞所見。
不逾一三千界。
雲何凡夫見萬八千。
答佛威所加故。
有論雲。
定通等力。
即不決定。
故有何過。
疏分段變易生死者。
此廣有章。
今被時要。
略辨名體。
而言體者。
總二生死。
正取異熟第八識為體。
兼通餘識。
異熟五蕰。
且别分段。
名言熏習。
識等五種。
而為親因。
福及非福。
不動三業。
為勝增上。
能招感緣一切煩惱。
能為發業潤生之緣。
由依他緣。
而得生故。
問勝鬘等經雲。
如取為緣。
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
名為分段。
不言識等名言親種。
一何乖反。
答彼等經論。
隐彼親種。
但顯增上。
分因。
與緣。
故亦無失。
變易體者。
即前識等。
五果種子。
皆為親因欲界福業。
并色不動。
但除無想及淨居業。
為近勝緣。
依四靜慮。
緣事無漏。
後得悲智相應定願。
為遠勝緣。
複由所知障。
執彼菩提有情為有。
而起悲願。
亦。
為斷此。
留身久住。
故所知障。
能為其緣。
問勝鬘經雲。
無漏業因。
所知障緣。
有意生身。
雲何得言。
以名言種。
不動等業。
而為其體。
答經隐所資。
但舉能資。
及彼能發勝劣二緣。
故亦無過。
問既有親因。
及所知障等。
何要複用無漏業為因。
答若無無漏。
無勝堪能感變易生。
故假此資。
所以須矣。
言釋名者。
分謂齊限。
即是命根。
段謂差别。
是五蕰體。
舍此受餘。
有差别故。
此差别身。
命有齊限。
即段之分。
名為分段。
命屬身根。
依士釋。
或此分段。
俱通身命。
皆随因緣。
有定齊限。
故名分段。
亦分亦段。
持業釋也。
由此無漏所資感故。
所受變易。
妙用難測。
非下劣境。
變易即不思議。
持業釋也。
或無漏定願。
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
不思議之變易。
依士釋也。
疏四種生死者。
按無上依經。
以分段生死。
有四種難。
變易喻彼。
亦立四種。
四種難者。
一煩惱難。
謂無明愛取。
二者業難。
謂行全及有少分。
三者執報難。
即識等五果。
并生老死。
四過失難。
謂生異滅。
憂悲苦惱。
以變易四。
如次喻彼。
即所知障。
而為方便。
無漏有分别業。
乃為因緣。
所得變易。
名為有有。
以五蕰上有生等故。
重言有有。
即變易上。
生異滅等。
行苦攝故。
更無餘果。
故雲無有。
問若爾。
但有三種生死。
無有即是第三攝故。
若乍看似然。
理實不爾。
第三但取五蕰之體。
由上有彼生等相故。
從其所有。
得有有名。
不取生等而為體也。
第四即取生等為體。
故全别也。
準此而言。
念念有四。
古今釋異。
諸教不同。
廣如章辨。
後便更叙。
疏七有等者。
五趣是所趣業。
及中有是能趣。
能所合言。
故但有七。
若爾煩惱亦為能趣。
無不因惑有趣果故。
據親者言。
隐疏不說。
疏九有情居者。
有情樂居。
有九不同。
名九有情居。
一身異想異。
謂取初禅。
成劫已來。
不計梵王。
為能生時。
欲界人天。
諸受不同。
歡戚有異。
身形彙别。
故成二異。
二身異想一。
即成劫初。
初禅天也。
謂劫初成。
梵王獨住。
念諸輔翼。
因有天生。
梵王念言。
我能生彼。
後來天子。
起宿住通。
知梵王念。
而生梵處。
便雲我從梵王所生。
計能生同。
名為想一。
王勝餘劣。
身貌不同。
故名身異。
三身一想異。
謂第二禅。
身并相似。
根本有喜等。
未至而有舍。
有厭動勇而樂舍者。
樂厭不同。
故想成異。
或初生天子。
見下火災。
言本至此。
舊住天子。
而言不來。
我屢見此。
未曾來也。
來不來别。
名為想異。
四身一想一。
第三禅同一樂想。
身複不别。
五第四禅。
并四無色。
名之為九。
故俱舍頌雲。
身異及想異。
異身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此亦兼明七識住也。
問三塗之中。
及第四禅。
非非想處。
如何損壞。
非識住耶。
答夫言住者。
識所愛樂。
來處樂住。
住樂不離。
三惡道中。
多不愛樂。
設令愛生。
不樂住故。
第四禅中。
五淨居者。
唯聖所居。
深厭生死。
情忻入滅。
無想天中。
而複無識無雲等三。
未生樂生。
生已有樂求無想者。
非非想處。
有滅盡定。
滅心心所。
由斯識住。
但有于七。
三塗有情。
不樂住故。
非九情居。
如餘廣明。
恐繁不具。
疏僧中有二等者。
問二類之中。
有優婆塞等。
此何名僧。
答據理和說。
或僧者衆義。
故近事等。
亦在僧收。
疏由行菩薩道故入二位者。
地前地上。
名為二位。
即是信解相貌二也。
疏四攝法者。
按諸經論。
處處廣明。
今疏所述。
即瑜伽論。
論有九門。
九門多義。
疏撮而言。
不舉名因。
今依疏引。
而略展釋。
疏不言者。
今亦不具。
言九門者。
一自性愛語。
二一切愛語。
三難行愛語。
四一切門愛語。
五善士愛語。
六一切種愛語。
七遂求愛語。
八二世愛語。
九清淨愛語。
利行同事。
亦名九門。
一自性語。
于諸有情。
常樂宣說。
悅可意語。
谛語法語。
引攝義語。
釋曰。
不粗惡語。
名為悅意。
不妄語故。
名之為谛。
不離間語。
名為法語。
不绮語故。
名引攝語。
二一切愛語者。
略有三種。
一設慰喻語。
疏雲。
遠離頻戚等。
二設慶悅語。
見諸有情妻子财谷。
其所昌盛。
而不自知。
如應覺悟。
以申慶悅。
或知信戒聞舍慧增。
亦複慶悅。
釋曰。
言不自知者。
雖有盛事。
自不為盛。
或複不知盛之所因。
由憑三寶福德所緻。
三設勝益語。
宣說一切圓滿法教相應之語。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恒常現前。
以勝益言。
而為餘益。
釋曰。
前之二種。
随世軌語。
後勝益語。
順正法教。
三難行愛語。
略有三種。
一能于怨家。
以善淨心。
無穢濁心。
思擇為說。
如前三語。
二能于上品。
愚癡鈍根。
諸有情所。
心無疑慮。
思擇為說。
種種法教。
誓受疲勞。
如理如法。
如善攝取。
三能于谄詐欺诳親教。
軌範尊長。
真實福田。
行耶惡行諸有情所。
無嫌恨心。
無恚惱心。
思擇為說。
如前三語。
四一切門愛語。
略有四種。
一欲斷諸蓋。
趣向善者。
為說先時所應作法。
釋曰。
為說人天善業等事。
名先所作。
以無如來數數得故。
或為先說五停心觀。
名先作法。
初入法人。
初時須作此五觀故。
五觀初作。
名為先時。
時即初也。
二遠離諸蓋。
心調善者。
為說增進四聖谛等。
相應正法。
三在家出家。
多放逸者。
無倒谏誨。
方便令其出離放逸。
行不放逸行。
四于諸法中。
多疑惑者。
為令當來離諸疑惑。
為說正法。
議論決擇。
五善士愛語。
六一切種愛語。
疏略不引。
七遂求愛語。
謂依四淨。
語起八聖語。
釋曰。
即不粗惡等四善語。
名四淨語。
見言見。
不見言不見。
八種實語。
名八聖語。
八二世愛語。
九清淨愛語。
疏略不引。
利行亦九。
自性利行。
由彼愛語。
為諸有情。
示現正理随其所應。
于諸學處。
随義利行。
法随法行。
如是行中。
安住悲心。
無愛染心。
勸導調伏。
安處建立。
略名自性。
釋曰。
随彼彼趣。
以義利行。
饒益有情。
名為利行。
令如說行。
示其正理。
随其所應。
于諸所學。
随義利行。
法随法行者。
謂教修三學。
問利行愛語。
而有何别。
答愛語泛說教理果法。
今利行中。
随機正授三乘之行。
令其修習。
名為利行。
故二别也。
二一切利行者。
略有二種。
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複有三門。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謂導以法業德。
招集守護。
增長财位。
由此能令獲大名稱。
及現法樂。
釋曰。
作諸金銀。
及種植等。
皆名為法。
作工巧等。
名之為業。
德謂道德。
由有德故。
得他财利。
或言法者。
謂不邪命。
如法求财。
名為法也。
業等同前。
菩薩教人。
以此法等。
三事得财。
故現得樂。
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
謂勸棄舍财位。
清淨出家。
受乞求行。
以自活命。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
現樂不定。
三于現後利勸導利行。
謂導在家。
或出家者。
漸次修行。
趣向離欲。
由此能令現得輕安。
後生淨天。
或般涅槃。
三難行利行。
略有三種。
于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
能行利行。
名第一難。
難勸導故。
于有善因。
現前耽着廣大财位。
衆具圓滿有情。
能行利行。
名第二難。
廣大放逸。
耽着縛故。
于諸外道。
着本異道。
邪見邪行有情。
能行利行。
名第三難。
彼于自宗。
愚癡執着。
于正法律。
增背執故。
四一切門。
五善士。
六一切種。
此之三門。
疏略不引。
七遂求利行。
謂見有情。
有八纏者。
方便開解。
令離被經纏。
謂見有情。
于應慚處。
為無慚纏。
方便令離。
餘七亦爾。
八二世利行。
有九種。
謂于有情。
依淨身業。
勸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
離一切窣羅若迷麗耶。
及以末陀放逸處酒。
依淨語業。
勸離語四過。
依淨意業。
勸離貪瞋癡。
釋曰。
身語各四。
意為根本。
三合為一。
故雲九也。
窣羅若。
米酒也。
迷麗耶。
藥酒也。
末陁者。
蒲桃酒也。
九清淨利行。
略有十種。
依外有五。
一無罪行。
諸惡行者。
于諸善中。
能正安處。
名無罪行。
二不縛行。
于非解脫。
非定清淨處。
求為真解脫。
求為定清淨。
即于其中。
能正勸導。
名不縛行。
三漸次行。
知劣中妙慧。
随次為說下中上法。
教誡教授。
令漸次修。
名漸次行。
四遍行利行。
一切有情。
随力随能。
行義利行。
随類勸導。
名遍行利行。
五如應利行。
于請有情。
若于自義。
善法三品。
功能差别。
可勸導者。
及由方便。
功能差别。
可勸導者。
及于彼如彼。
方便勸導。
名如應行。
依内清淨。
有五利行。
一于諸有情。
起廣大悲。
意樂現前。
而行利行。
二于諸有情。
所作義利。
雖受一切大苦劬勞。
而心無倦。
深生歡喜。
而行利行。
三雖現安處。
最勝第一。
圓滿财位。
而自謙下。
如奴如仆。
亦如孝子。
旋荼羅子。
其心卑屈。
離憍慢我執。
而行利行。
四于諸有情。
心無愛深。
無有虛僞。
真實哀憐。
而行利行。
五于諸有情。
生起畢竟無複退轉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
問何名外内。
答諸依有情。
外緣而起。
立以外名。
依自内悲。
所起之者。
故名為内。
四者同事。
如疏略引。
今更不廣。
疏非如二乘執三别體等者。
如薩婆多。
不立真如。
然計智慧擇滅解脫。
皆别實有。
化地部等。
立善法等三種真如。
亦計智等三事别體。
身智滅後。
得無餘依。
即前後也。
大乘不爾。
問大無三事。
假實不同。
為無為别。
雲何不異。
答起智斷惑。
證滅之時。
不得異時調然而别。
亦猶因果不即離也。
思可知矣。
問二乘解脫。
與佛解脫。
為同為異耶。
答亦同亦異。
約煩惱障惑苦而言。
此即同也。
故經依此。
說三乘人同解脫床。
若諸障盡。
方名解脫。
此即有别。
二乘未斷煩惱障習。
及所知障。
故經下雲。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疏又樂有五種等者。
今者略明五種體性。
自性樂者。
按瑜伽論。
雲受樂也。
有漏無漏。
遍通學無學。
三界所系。
所有攝益。
身心之受。
皆名受樂。
通有無漏喜樂舍受。
而為自性。
二者因樂。
論雲。
謂二樂品。
謂有無漏二樂。
或身心二樂。
順樂果業。
及根塵二。
并彼能生。
順樂受觸。
并名因樂。
體通五蕰。
順樂果業。
相應共有。
皆因樂體。
三苦對治樂。
論雲。
寒熱饑渴等苦滅時。
生起樂覺。
問此樂自性。
為取火等能除之法。
為取所生受之自體。
答設爾何難。
二俱有過。
若取火等。
因樂何殊。
若取所生。
受樂何異。
答俱不取。
但取寒苦息。
所生樂受俱慧。
覺苦無有慧。
為其體。
又苦無之處。
義說為樂。
非實有之。
苦息之時。
但生舍受。
舍受俱慧。
覺無饑等。
故取舍受俱慧為體。
四受斷樂。
論雲。
然依勝義。
諸所有受。
皆悉是苦。
滅盡定時。
此勝義苦。
暫時寂靜。
故名為樂。
即以盡定。
而為自體。
問滅盡定。
具止滿無漏心。
豈無漏心。
名勝義苦。
答無漏之心。
雖是所止。
而非是苦。
而言所猒而是苦者。
從遠所猒有漏為言。
問若爾有漏所猒之心。
乃由無漏加行心遣。
何關滅定。
而雲滅定除勝義苦。
名受斷樂。
答如滅受想。
無為之體。
無間道時。
實已得之。
後時方乃得滅盡定。
卻說無間所得無為。
名想受滅。
此亦然也。
勝者勝心。
方覺為苦。
名勝義苦。
五無惱害樂。
論雲。
有四。
一出離樂。
謂出家者。
信戒等為體。
二遠離樂。
得初靜慮。
離生喜樂受數為體。
或取五支。
并名為體。
三寂靜樂。
二定已上。
尋伺息故。
名為寂靜。
以二禅上定為其體。
或四五支。
随應為體。
四三菩提樂。
謂無分别智。
而為其體。
或通後智。
為此樂體。
或智所證涅槃。
亦為此體。
問遠離等三。
猶居有漏。
雲何總名無惱害耶。
答前三能順三菩提樂。
名無惱害。
故論結雲。
能随順故。
疏以根地人下者。
按佛地婆娑正理俱舍。
謂有三度。
即地根人。
度謂越度。
超過之義。
上地利根。
及以上位。
如次超于下地鈍根。
及于下位。
以名為地根人度。
如彼廣明。
恐繁不具。
問彌勒望佛。
三俱是下。
雲何乃言。
示相懷疑。
答不知實心。
名地等下。
能知化心。
名示相疑。
如猿等類。
猶知佛故。
若爾凡夫。
豈不如猿。
名實心惑。
答彌勒因滿。
曆事既多。
放光等緣。
昔皆曾見。
故能知也。
餘衆不爾。
不可為例。
疏離諸構盡等者。
有難雲。
按下文殊答成就雲。
我于過去。
曾見此瑞。
今佛現光。
亦複如是。
舉古顯今。
即是比度。
複雲。
如我惟忖。
即是構盡。
雲何得言。
離構盡等。
今釋無違。
定心緣境。
無非現量。
舉古顯今。
豈即比知。
下疏科雲。
示相籌量。
名為惟忖。
此并會訖。
無繁緻難。
疏因成就等者。
疏主釋意。
文殊自成放光等事。
名因成就。
此因即是成就一切智之緣也。
故複言緣。
故總說言。
一切智成就緣。
緣字屬上。
論複言因者相也者。
出前因體。
有餘德釋言。
因成就而有二種。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論言一切智成就者。
是正因。
論言緣因者相也者。
是緣因。
緣字屬下。
謂文殊成就一切智。
故見過去事。
故一切智。
即是見彼過去正因。
疏凡重說頌有十所由者。
如文可悉。
又按龍樹十住毗婆沙雲。
複有六體。
一随諸國法有不同。
且如震旦序銘之文。
天竺故有散華貫華二種之說。
二樂不同故。
随彼志說。
彼長行偈頌以應。
三悟非一。
有解長行。
不了于偈。
有了于偈。
不悟長行。
或别聞俱迷。
令聽方悉。
故雙明之。
四根有利鈍。
利根一聞。
而則知了。
鈍根而說。
方乃解之。
五引聽者。
易奪言辭。
轉勢說法。
其猶将息病者。
回互食味。
六衆有前後。
疏頌依于文及文士者。
文者文字。
言文士者。
是作頌人。
依文及士。
而有于頌。
頌實有體。
複有釋雲。
士字誤也。
應為上字。
頌雖依文。
取勝上文。
方為頌依。
并依小乘解。
疏失盧迦頌等者。
傳西方釋。
句有五類。
一處中句。
以八字成者。
二者前句。
或以六字七字所成。
三者後句九字已上。
乃至二十六字所成。
四者短句。
或以三字五字所成。
五者長句。
從二十七。
乃至百字。
或更多字之所成者。
随前五類。
當類四句。
方名為偈。
縱是長行。
亦數四句。
名之為偈。
問觀今經文。
但十六字。
雲何判言當失盧頌。
答若準西方。
有三十二。
今譯從漢。
但有十六。
如言菩提。
此但雲覺。
故無失也。
又按婆沙。
句有三種。
一集義句。
二集字句。
三贊歎句。
今此頌中。
随應皆有。
如文可悉。
複有釋雲。
偈猶竭也。
乃此方言。
明義竭盡。
故名為偈。
議曰不然。
設此方言。
未必偈中。
皆明義盡。
經旃檀香風者。
有雲。
雨華表生一乘之解。
香風表滅二乘之惑。
經照明佛法開悟衆者。
疏釋如文。
議曰。
或此二句。
總結于前。
說四辨意。
疏從革不違者。
革猶改也。
疏西方之行者。
五行之中。
金屬西方。
疏今亦聲也者。
金字形聲攝也。
疏牟婆洛揭婆遏濕摩揭婆者。
釋如疏文。
按泰法師佛地論疏雲。
舊言車渠馬瑙。
然于此方。
無正名相當。
故存梵言。
疏杵藏者。
形似立名。
疏胎藏者。
業力所加。
餘緣不損。
為名之堅。
據實亦有堕胎等者。
據一邊說。
疏帝青大青等者。
梵雲因陀羅尼羅目多。
是帝釋寶。
以其最勝。
複稱為大。
準此勝劣。
而有不同。
雲帝大青。
或雲。
帝釋居處。
波質多羅樹下地。
是此寶故。
故名帝青。
言目多者。
此雲珠也。
以此帝青。
而為珠矣。
問如佛地論攝大乘論。
引七寶名。
與此不同。
何所以耶。
答良為随方所重不同。
經論随俗。
列名。
有異。
故無過矣。
疏挽者。
音萬同。
疏具七攝受等者。
按唯識論雲。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姓。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謂為要具行一切事業。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疏古人四馬一乘逐等者。
馳逐經營等也。
疏西域暑熱等。
問光中所囑。
乃是東方。
華蓋之飾。
自是西域。
何取西法。
以辨東儀。
答所照維東。
能照西發。
故舉西法。
以此東儀。
餘皆類此。
疏曲辀轓車耳者。
車轅曰辀。
車箱曰轓。
曲據形言。
耳助辭也。
或雲。
耳者車耳。
即障泥也。
疏不應施等者。
倚宮形勢。
盜劫活酒。
屠殺得财。
皆名不淨。
酒毒藥等。
名亂衆生。
置羅機網。
名惱生物。
刀弓箭等。
為害生物。
音樂女色。
名壞淨心。
皆不應施。
問何故經雲及妻子施。
令他離背。
即惱所施。
損壞淨心。
複敗受者。
何成檀度。
答菩薩與彼妻
雲何即有寬狹不同。
答因果之中。
但有理智。
所以名寬。
具如疏中明理智也。
疏住對面念等者。
面謂涅槃真如之理。
念即與定相應者也。
今意明定。
而言念者。
鄰近釋。
亦有聖教。
言背面念。
面謂生死。
定能永棄生死面故。
疏示聽聰明之相等者。
不思而說。
說多疏誤。
思已方陳。
陳乃審谛。
審谛無過。
故成聰睿。
疏發三問答者。
三字恐誤。
應為二也。
彌勒為問。
文殊為答。
問答合言。
名之為二。
亦有釋雲。
彌勒鹙子文殊等問。
名三問答。
議曰。
理未必然。
鹙子等問。
不因定故。
疏如将說般若等者。
此答意雲。
說般若時。
雖先入定。
定亦不名般若定故。
定經名别。
此亦同彼。
疏适意華等者。
其華之色。
而即不定。
或通四色。
今時所雨。
應唯白華。
有所表故。
同白毫等。
疏行四法迹者。
能與三學。
而為因迹。
按雜集論第十雲。
謂無貪無瞋。
正念正定。
無貪無瞋。
能令增上戒學清淨。
不因貪恚門毀犯學處故。
正念能令增上心學清淨。
由于所緣。
無有忘失。
持心定故。
正定能令增上慧學清淨。
由定心者。
能如實遍知故。
疏截四流者。
按雜集論第七雲。
謂欲暴流。
有暴流。
見暴流。
無明暴流。
随流漂鼓。
是暴流義。
随順雜染故。
疏斷四系者。
按雜集第七雲。
謂貪欲身系。
瞋恚身系。
戒系。
取身系。
此實執取身系。
以能障礙定意性身。
故名為系。
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
故名為系。
非障色身。
何以故。
能為四種心亂因故。
謂由貪愛财物等因。
令心散亂。
于鬥诤事。
不正行為因。
令心散亂。
于難行戒禁。
苦惱為因。
令心散亂。
不如正理。
推求境界為因。
令心散亂。
由彼依止。
各别見故。
忘生執着。
謂唯此真。
餘并愚忘。
由此為因。
令心散動。
于何散動。
謂于定心。
如實知也。
疏四轭者。
按雜集論第七雲。
謂欲有見無明四也。
障礙離系。
是轭義。
又按瑜伽論第十九雲。
一謂染污尋思轭。
二不染尋污思轭。
三喜樂系縛轭。
四一切色想轭。
由此異生。
雖到有頂。
而為四轭所系縛故。
于彼下地。
還複往生。
二論不同。
如餘處會。
疏五合觀說處者。
處有二釋。
一雲。
處謂法也。
今既地動。
必不虛爾。
欲說何法。
二雲。
處謂處所。
疏仁王經頌等者。
按彼經文。
總明五忍。
今此二頌。
明初伏忍。
初之頌明忍方便。
餘正明忍。
忍有三品。
銅銀金輪。
如次三品。
即是地前三十心也。
十善謂戒。
欲趣彼岸。
度生死流。
事資于戒。
為舟為足。
十善為本。
故先明之。
發心将棄。
名為長别。
非已别訖。
近生聖道。
名道種姓。
疏此與餘經三種姓别等者。
按善戒地持瑜伽唯識經論中。
初性後習。
故與般若。
而有異也。
何以故。
答善戒等。
據法爾無漏種子元有。
名性種姓。
複因修增。
并新所熏。
名習種姓。
仁王經中。
不約本種。
但據新熏。
逢緣修行。
初學名習。
習已漸增。
位複不退。
名性種姓。
如世說言。
習以成姓。
道種姓等。
亦望漸增。
所對不同。
故無有失。
問按十地等論。
十王之位。
不說地前。
初地菩薩為鐵輪王。
亦複不說四天王位。
及第三禅。
何乃不同。
答地前三十。
或報不定。
多随業力。
初地已上。
随願力生。
随心自在。
仁王通依業願二力。
十地等論。
但據願力自在者說。
又四天王。
臣而非主。
第三靜慮。
極樂不苦。
所以十地不立王也。
問按仁王經雲。
雖十千劫行十正道。
入習忍位。
習忍位者。
即十位初。
僧祇之始。
按本業經雲。
一二三劫。
得入初住。
二文不同。
一何乖反。
答有二解。
一雲。
十千劫者。
據入習忍不退位說。
若不爾者。
與迂回人辟支何别。
彼十千劫。
到初菩提。
如涅槃說。
二雲。
且舉十千。
非必定爾。
逢緣即減。
不遇或增。
故本業經雲。
若值善知識學佛法。
若一二劫。
方入住位。
準會仁王。
本業可悉。
疏涅槃面門等者。
面門謂口。
一頭之上。
眼鼻等孔。
口最為大。
欲表常住大涅槃理。
故放口光。
然按經文。
雲種種光。
不言四色者。
言四色者。
疏主之意。
為顯涅拌有四德故。
有雲。
光有六色。
雲種種也。
而有二意。
一表真應二身萬德具足。
故雲種種。
二表化身而必滅也。
所以然者。
夫盛必衰。
光既是盛。
顯必有滅。
故有斯表。
疏上生言舉身放光者。
舉猶遍也。
顯佛慈悲。
弘濟普及。
又明修行悉得度故。
或彰彌勒果滿事故。
言金色者。
顯可重也。
濟末代生。
可為寶故。
疏有緣皆函等者。
問有緣至言。
為屬此界。
為亦屬他。
答唯屬此界。
撿上下文。
不見他方尋光至者。
或兼他界。
故下頌雲。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故得通他。
疏不照無色彼無處故者。
問無色既許有定果色。
光何不照。
答非是一切皆能有故。
所以不照。
若爾有者何不偏照。
答光既被彼。
不可于中有照不照。
若爾欲色。
光雖遠臨。
中間無緣。
了不知見。
彼何不爾。
既有此難。
應雲無緣。
故不照也。
疏上下括于五趣者。
問萬八千界。
一一皆耶。
答爾。
既雲悉見。
明知齊等。
疏多思名人者。
諸本不同。
或作思。
或有作恩。
字既不同。
随應兩釋。
一雲是思。
善能思量種種善惡。
異餘趣故。
二雲是恩。
有恩慈德。
勝餘趣故。
更撿經本。
疏意寂靜故者。
略有二釋。
一雲。
寂靜體是涅槃。
人能求彼。
從所求法。
而以立名。
即有财釋。
二雲。
人多無諸劇苦擾惱不同鬼等。
惡求多求。
恐怯多畏。
極大苦等。
故名寂靜。
議曰。
後釋善也。
理可思知。
問經雲。
于此盡見彼土。
為凡為聖。
答居法華會。
凡聖皆見。
問廣慧聲聞所見。
不逾一三千界。
雲何凡夫見萬八千。
答佛威所加故。
有論雲。
定通等力。
即不決定。
故有何過。
疏分段變易生死者。
此廣有章。
今被時要。
略辨名體。
而言體者。
總二生死。
正取異熟第八識為體。
兼通餘識。
異熟五蕰。
且别分段。
名言熏習。
識等五種。
而為親因。
福及非福。
不動三業。
為勝增上。
能招感緣一切煩惱。
能為發業潤生之緣。
由依他緣。
而得生故。
問勝鬘等經雲。
如取為緣。
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
名為分段。
不言識等名言親種。
一何乖反。
答彼等經論。
隐彼親種。
但顯增上。
分因。
與緣。
故亦無失。
變易體者。
即前識等。
五果種子。
皆為親因欲界福業。
并色不動。
但除無想及淨居業。
為近勝緣。
依四靜慮。
緣事無漏。
後得悲智相應定願。
為遠勝緣。
複由所知障。
執彼菩提有情為有。
而起悲願。
亦。
為斷此。
留身久住。
故所知障。
能為其緣。
問勝鬘經雲。
無漏業因。
所知障緣。
有意生身。
雲何得言。
以名言種。
不動等業。
而為其體。
答經隐所資。
但舉能資。
及彼能發勝劣二緣。
故亦無過。
問既有親因。
及所知障等。
何要複用無漏業為因。
答若無無漏。
無勝堪能感變易生。
故假此資。
所以須矣。
言釋名者。
分謂齊限。
即是命根。
段謂差别。
是五蕰體。
舍此受餘。
有差别故。
此差别身。
命有齊限。
即段之分。
名為分段。
命屬身根。
依士釋。
或此分段。
俱通身命。
皆随因緣。
有定齊限。
故名分段。
亦分亦段。
持業釋也。
由此無漏所資感故。
所受變易。
妙用難測。
非下劣境。
變易即不思議。
持業釋也。
或無漏定願。
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
不思議之變易。
依士釋也。
疏四種生死者。
按無上依經。
以分段生死。
有四種難。
變易喻彼。
亦立四種。
四種難者。
一煩惱難。
謂無明愛取。
二者業難。
謂行全及有少分。
三者執報難。
即識等五果。
并生老死。
四過失難。
謂生異滅。
憂悲苦惱。
以變易四。
如次喻彼。
即所知障。
而為方便。
無漏有分别業。
乃為因緣。
所得變易。
名為有有。
以五蕰上有生等故。
重言有有。
即變易上。
生異滅等。
行苦攝故。
更無餘果。
故雲無有。
問若爾。
但有三種生死。
無有即是第三攝故。
若乍看似然。
理實不爾。
第三但取五蕰之體。
由上有彼生等相故。
從其所有。
得有有名。
不取生等而為體也。
第四即取生等為體。
故全别也。
準此而言。
念念有四。
古今釋異。
諸教不同。
廣如章辨。
後便更叙。
疏七有等者。
五趣是所趣業。
及中有是能趣。
能所合言。
故但有七。
若爾煩惱亦為能趣。
無不因惑有趣果故。
據親者言。
隐疏不說。
疏九有情居者。
有情樂居。
有九不同。
名九有情居。
一身異想異。
謂取初禅。
成劫已來。
不計梵王。
為能生時。
欲界人天。
諸受不同。
歡戚有異。
身形彙别。
故成二異。
二身異想一。
即成劫初。
初禅天也。
謂劫初成。
梵王獨住。
念諸輔翼。
因有天生。
梵王念言。
我能生彼。
後來天子。
起宿住通。
知梵王念。
而生梵處。
便雲我從梵王所生。
計能生同。
名為想一。
王勝餘劣。
身貌不同。
故名身異。
三身一想異。
謂第二禅。
身并相似。
根本有喜等。
未至而有舍。
有厭動勇而樂舍者。
樂厭不同。
故想成異。
或初生天子。
見下火災。
言本至此。
舊住天子。
而言不來。
我屢見此。
未曾來也。
來不來别。
名為想異。
四身一想一。
第三禅同一樂想。
身複不别。
五第四禅。
并四無色。
名之為九。
故俱舍頌雲。
身異及想異。
異身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此亦兼明七識住也。
問三塗之中。
及第四禅。
非非想處。
如何損壞。
非識住耶。
答夫言住者。
識所愛樂。
來處樂住。
住樂不離。
三惡道中。
多不愛樂。
設令愛生。
不樂住故。
第四禅中。
五淨居者。
唯聖所居。
深厭生死。
情忻入滅。
無想天中。
而複無識無雲等三。
未生樂生。
生已有樂求無想者。
非非想處。
有滅盡定。
滅心心所。
由斯識住。
但有于七。
三塗有情。
不樂住故。
非九情居。
如餘廣明。
恐繁不具。
疏僧中有二等者。
問二類之中。
有優婆塞等。
此何名僧。
答據理和說。
或僧者衆義。
故近事等。
亦在僧收。
疏由行菩薩道故入二位者。
地前地上。
名為二位。
即是信解相貌二也。
疏四攝法者。
按諸經論。
處處廣明。
今疏所述。
即瑜伽論。
論有九門。
九門多義。
疏撮而言。
不舉名因。
今依疏引。
而略展釋。
疏不言者。
今亦不具。
言九門者。
一自性愛語。
二一切愛語。
三難行愛語。
四一切門愛語。
五善士愛語。
六一切種愛語。
七遂求愛語。
八二世愛語。
九清淨愛語。
利行同事。
亦名九門。
一自性語。
于諸有情。
常樂宣說。
悅可意語。
谛語法語。
引攝義語。
釋曰。
不粗惡語。
名為悅意。
不妄語故。
名之為谛。
不離間語。
名為法語。
不绮語故。
名引攝語。
二一切愛語者。
略有三種。
一設慰喻語。
疏雲。
遠離頻戚等。
二設慶悅語。
見諸有情妻子财谷。
其所昌盛。
而不自知。
如應覺悟。
以申慶悅。
或知信戒聞舍慧增。
亦複慶悅。
釋曰。
言不自知者。
雖有盛事。
自不為盛。
或複不知盛之所因。
由憑三寶福德所緻。
三設勝益語。
宣說一切圓滿法教相應之語。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恒常現前。
以勝益言。
而為餘益。
釋曰。
前之二種。
随世軌語。
後勝益語。
順正法教。
三難行愛語。
略有三種。
一能于怨家。
以善淨心。
無穢濁心。
思擇為說。
如前三語。
二能于上品。
愚癡鈍根。
諸有情所。
心無疑慮。
思擇為說。
種種法教。
誓受疲勞。
如理如法。
如善攝取。
三能于谄詐欺诳親教。
軌範尊長。
真實福田。
行耶惡行諸有情所。
無嫌恨心。
無恚惱心。
思擇為說。
如前三語。
四一切門愛語。
略有四種。
一欲斷諸蓋。
趣向善者。
為說先時所應作法。
釋曰。
為說人天善業等事。
名先所作。
以無如來數數得故。
或為先說五停心觀。
名先作法。
初入法人。
初時須作此五觀故。
五觀初作。
名為先時。
時即初也。
二遠離諸蓋。
心調善者。
為說增進四聖谛等。
相應正法。
三在家出家。
多放逸者。
無倒谏誨。
方便令其出離放逸。
行不放逸行。
四于諸法中。
多疑惑者。
為令當來離諸疑惑。
為說正法。
議論決擇。
五善士愛語。
六一切種愛語。
疏略不引。
七遂求愛語。
謂依四淨。
語起八聖語。
釋曰。
即不粗惡等四善語。
名四淨語。
見言見。
不見言不見。
八種實語。
名八聖語。
八二世愛語。
九清淨愛語。
疏略不引。
利行亦九。
自性利行。
由彼愛語。
為諸有情。
示現正理随其所應。
于諸學處。
随義利行。
法随法行。
如是行中。
安住悲心。
無愛染心。
勸導調伏。
安處建立。
略名自性。
釋曰。
随彼彼趣。
以義利行。
饒益有情。
名為利行。
令如說行。
示其正理。
随其所應。
于諸所學。
随義利行。
法随法行者。
謂教修三學。
問利行愛語。
而有何别。
答愛語泛說教理果法。
今利行中。
随機正授三乘之行。
令其修習。
名為利行。
故二别也。
二一切利行者。
略有二種。
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複有三門。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謂導以法業德。
招集守護。
增長财位。
由此能令獲大名稱。
及現法樂。
釋曰。
作諸金銀。
及種植等。
皆名為法。
作工巧等。
名之為業。
德謂道德。
由有德故。
得他财利。
或言法者。
謂不邪命。
如法求财。
名為法也。
業等同前。
菩薩教人。
以此法等。
三事得财。
故現得樂。
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
謂勸棄舍财位。
清淨出家。
受乞求行。
以自活命。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
現樂不定。
三于現後利勸導利行。
謂導在家。
或出家者。
漸次修行。
趣向離欲。
由此能令現得輕安。
後生淨天。
或般涅槃。
三難行利行。
略有三種。
于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
能行利行。
名第一難。
難勸導故。
于有善因。
現前耽着廣大财位。
衆具圓滿有情。
能行利行。
名第二難。
廣大放逸。
耽着縛故。
于諸外道。
着本異道。
邪見邪行有情。
能行利行。
名第三難。
彼于自宗。
愚癡執着。
于正法律。
增背執故。
四一切門。
五善士。
六一切種。
此之三門。
疏略不引。
七遂求利行。
謂見有情。
有八纏者。
方便開解。
令離被經纏。
謂見有情。
于應慚處。
為無慚纏。
方便令離。
餘七亦爾。
八二世利行。
有九種。
謂于有情。
依淨身業。
勸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
離一切窣羅若迷麗耶。
及以末陀放逸處酒。
依淨語業。
勸離語四過。
依淨意業。
勸離貪瞋癡。
釋曰。
身語各四。
意為根本。
三合為一。
故雲九也。
窣羅若。
米酒也。
迷麗耶。
藥酒也。
末陁者。
蒲桃酒也。
九清淨利行。
略有十種。
依外有五。
一無罪行。
諸惡行者。
于諸善中。
能正安處。
名無罪行。
二不縛行。
于非解脫。
非定清淨處。
求為真解脫。
求為定清淨。
即于其中。
能正勸導。
名不縛行。
三漸次行。
知劣中妙慧。
随次為說下中上法。
教誡教授。
令漸次修。
名漸次行。
四遍行利行。
一切有情。
随力随能。
行義利行。
随類勸導。
名遍行利行。
五如應利行。
于請有情。
若于自義。
善法三品。
功能差别。
可勸導者。
及由方便。
功能差别。
可勸導者。
及于彼如彼。
方便勸導。
名如應行。
依内清淨。
有五利行。
一于諸有情。
起廣大悲。
意樂現前。
而行利行。
二于諸有情。
所作義利。
雖受一切大苦劬勞。
而心無倦。
深生歡喜。
而行利行。
三雖現安處。
最勝第一。
圓滿财位。
而自謙下。
如奴如仆。
亦如孝子。
旋荼羅子。
其心卑屈。
離憍慢我執。
而行利行。
四于諸有情。
心無愛深。
無有虛僞。
真實哀憐。
而行利行。
五于諸有情。
生起畢竟無複退轉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
問何名外内。
答諸依有情。
外緣而起。
立以外名。
依自内悲。
所起之者。
故名為内。
四者同事。
如疏略引。
今更不廣。
疏非如二乘執三别體等者。
如薩婆多。
不立真如。
然計智慧擇滅解脫。
皆别實有。
化地部等。
立善法等三種真如。
亦計智等三事别體。
身智滅後。
得無餘依。
即前後也。
大乘不爾。
問大無三事。
假實不同。
為無為别。
雲何不異。
答起智斷惑。
證滅之時。
不得異時調然而别。
亦猶因果不即離也。
思可知矣。
問二乘解脫。
與佛解脫。
為同為異耶。
答亦同亦異。
約煩惱障惑苦而言。
此即同也。
故經依此。
說三乘人同解脫床。
若諸障盡。
方名解脫。
此即有别。
二乘未斷煩惱障習。
及所知障。
故經下雲。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疏又樂有五種等者。
今者略明五種體性。
自性樂者。
按瑜伽論。
雲受樂也。
有漏無漏。
遍通學無學。
三界所系。
所有攝益。
身心之受。
皆名受樂。
通有無漏喜樂舍受。
而為自性。
二者因樂。
論雲。
謂二樂品。
謂有無漏二樂。
或身心二樂。
順樂果業。
及根塵二。
并彼能生。
順樂受觸。
并名因樂。
體通五蕰。
順樂果業。
相應共有。
皆因樂體。
三苦對治樂。
論雲。
寒熱饑渴等苦滅時。
生起樂覺。
問此樂自性。
為取火等能除之法。
為取所生受之自體。
答設爾何難。
二俱有過。
若取火等。
因樂何殊。
若取所生。
受樂何異。
答俱不取。
但取寒苦息。
所生樂受俱慧。
覺苦無有慧。
為其體。
又苦無之處。
義說為樂。
非實有之。
苦息之時。
但生舍受。
舍受俱慧。
覺無饑等。
故取舍受俱慧為體。
四受斷樂。
論雲。
然依勝義。
諸所有受。
皆悉是苦。
滅盡定時。
此勝義苦。
暫時寂靜。
故名為樂。
即以盡定。
而為自體。
問滅盡定。
具止滿無漏心。
豈無漏心。
名勝義苦。
答無漏之心。
雖是所止。
而非是苦。
而言所猒而是苦者。
從遠所猒有漏為言。
問若爾有漏所猒之心。
乃由無漏加行心遣。
何關滅定。
而雲滅定除勝義苦。
名受斷樂。
答如滅受想。
無為之體。
無間道時。
實已得之。
後時方乃得滅盡定。
卻說無間所得無為。
名想受滅。
此亦然也。
勝者勝心。
方覺為苦。
名勝義苦。
五無惱害樂。
論雲。
有四。
一出離樂。
謂出家者。
信戒等為體。
二遠離樂。
得初靜慮。
離生喜樂受數為體。
或取五支。
并名為體。
三寂靜樂。
二定已上。
尋伺息故。
名為寂靜。
以二禅上定為其體。
或四五支。
随應為體。
四三菩提樂。
謂無分别智。
而為其體。
或通後智。
為此樂體。
或智所證涅槃。
亦為此體。
問遠離等三。
猶居有漏。
雲何總名無惱害耶。
答前三能順三菩提樂。
名無惱害。
故論結雲。
能随順故。
疏以根地人下者。
按佛地婆娑正理俱舍。
謂有三度。
即地根人。
度謂越度。
超過之義。
上地利根。
及以上位。
如次超于下地鈍根。
及于下位。
以名為地根人度。
如彼廣明。
恐繁不具。
問彌勒望佛。
三俱是下。
雲何乃言。
示相懷疑。
答不知實心。
名地等下。
能知化心。
名示相疑。
如猿等類。
猶知佛故。
若爾凡夫。
豈不如猿。
名實心惑。
答彌勒因滿。
曆事既多。
放光等緣。
昔皆曾見。
故能知也。
餘衆不爾。
不可為例。
疏離諸構盡等者。
有難雲。
按下文殊答成就雲。
我于過去。
曾見此瑞。
今佛現光。
亦複如是。
舉古顯今。
即是比度。
複雲。
如我惟忖。
即是構盡。
雲何得言。
離構盡等。
今釋無違。
定心緣境。
無非現量。
舉古顯今。
豈即比知。
下疏科雲。
示相籌量。
名為惟忖。
此并會訖。
無繁緻難。
疏因成就等者。
疏主釋意。
文殊自成放光等事。
名因成就。
此因即是成就一切智之緣也。
故複言緣。
故總說言。
一切智成就緣。
緣字屬上。
論複言因者相也者。
出前因體。
有餘德釋言。
因成就而有二種。
一者正因。
二者緣因。
論言一切智成就者。
是正因。
論言緣因者相也者。
是緣因。
緣字屬下。
謂文殊成就一切智。
故見過去事。
故一切智。
即是見彼過去正因。
疏凡重說頌有十所由者。
如文可悉。
又按龍樹十住毗婆沙雲。
複有六體。
一随諸國法有不同。
且如震旦序銘之文。
天竺故有散華貫華二種之說。
二樂不同故。
随彼志說。
彼長行偈頌以應。
三悟非一。
有解長行。
不了于偈。
有了于偈。
不悟長行。
或别聞俱迷。
令聽方悉。
故雙明之。
四根有利鈍。
利根一聞。
而則知了。
鈍根而說。
方乃解之。
五引聽者。
易奪言辭。
轉勢說法。
其猶将息病者。
回互食味。
六衆有前後。
疏頌依于文及文士者。
文者文字。
言文士者。
是作頌人。
依文及士。
而有于頌。
頌實有體。
複有釋雲。
士字誤也。
應為上字。
頌雖依文。
取勝上文。
方為頌依。
并依小乘解。
疏失盧迦頌等者。
傳西方釋。
句有五類。
一處中句。
以八字成者。
二者前句。
或以六字七字所成。
三者後句九字已上。
乃至二十六字所成。
四者短句。
或以三字五字所成。
五者長句。
從二十七。
乃至百字。
或更多字之所成者。
随前五類。
當類四句。
方名為偈。
縱是長行。
亦數四句。
名之為偈。
問觀今經文。
但十六字。
雲何判言當失盧頌。
答若準西方。
有三十二。
今譯從漢。
但有十六。
如言菩提。
此但雲覺。
故無失也。
又按婆沙。
句有三種。
一集義句。
二集字句。
三贊歎句。
今此頌中。
随應皆有。
如文可悉。
複有釋雲。
偈猶竭也。
乃此方言。
明義竭盡。
故名為偈。
議曰不然。
設此方言。
未必偈中。
皆明義盡。
經旃檀香風者。
有雲。
雨華表生一乘之解。
香風表滅二乘之惑。
經照明佛法開悟衆者。
疏釋如文。
議曰。
或此二句。
總結于前。
說四辨意。
疏從革不違者。
革猶改也。
疏西方之行者。
五行之中。
金屬西方。
疏今亦聲也者。
金字形聲攝也。
疏牟婆洛揭婆遏濕摩揭婆者。
釋如疏文。
按泰法師佛地論疏雲。
舊言車渠馬瑙。
然于此方。
無正名相當。
故存梵言。
疏杵藏者。
形似立名。
疏胎藏者。
業力所加。
餘緣不損。
為名之堅。
據實亦有堕胎等者。
據一邊說。
疏帝青大青等者。
梵雲因陀羅尼羅目多。
是帝釋寶。
以其最勝。
複稱為大。
準此勝劣。
而有不同。
雲帝大青。
或雲。
帝釋居處。
波質多羅樹下地。
是此寶故。
故名帝青。
言目多者。
此雲珠也。
以此帝青。
而為珠矣。
問如佛地論攝大乘論。
引七寶名。
與此不同。
何所以耶。
答良為随方所重不同。
經論随俗。
列名。
有異。
故無過矣。
疏挽者。
音萬同。
疏具七攝受等者。
按唯識論雲。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姓。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謂為要具行一切事業。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疏古人四馬一乘逐等者。
馳逐經營等也。
疏西域暑熱等。
問光中所囑。
乃是東方。
華蓋之飾。
自是西域。
何取西法。
以辨東儀。
答所照維東。
能照西發。
故舉西法。
以此東儀。
餘皆類此。
疏曲辀轓車耳者。
車轅曰辀。
車箱曰轓。
曲據形言。
耳助辭也。
或雲。
耳者車耳。
即障泥也。
疏不應施等者。
倚宮形勢。
盜劫活酒。
屠殺得财。
皆名不淨。
酒毒藥等。
名亂衆生。
置羅機網。
名惱生物。
刀弓箭等。
為害生物。
音樂女色。
名壞淨心。
皆不應施。
問何故經雲及妻子施。
令他離背。
即惱所施。
損壞淨心。
複敗受者。
何成檀度。
答菩薩與彼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