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除無想天。
若許無色亦有色者。
即前三天。
唯除非想。
總名有想。
死已皆生此有想處。
名死後有想。
二我無色。
死後有想。
以除色蘊。
餘四為我。
餘同于前。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有想。
總以五蘊。
為我之體。
餘同前說。
四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有想。
即遮第三。
更無别見。
餘亦同前。
此四依于尋伺等至。
皆容得起。
第二四句者。
一執我有邊。
死後有想。
若執色為我。
體有分限。
或在身中。
如指節量等。
若非色為我。
亦有分限。
所依所緣。
有分限故。
餘同于前。
二執我無邊。
死後有想。
若以色為我。
遍一切處。
此所不知。
皆謂其有。
非其所見。
能知無邊。
三千界等。
有分限故。
下準此知。
以智不能知其邊際。
故名無邊。
非是遠知無邊邊故名無無邊。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有想。
執我随身。
舒卷不定。
身無量等。
我亦無量等。
餘準上知。
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
即遮第三。
此四依于尋伺等至。
第三四句者。
一我有一想。
死後有想。
前三無色。
二我有種種相。
死後有想。
在欲色界。
除無想天。
三我有小相。
死後有想。
執少色為我。
想為我所。
我與彼合。
名為小想。
在欲色界。
除無想天。
若無色界。
許有色者。
并取前三。
四我有無量想。
死後有想。
無量色為我。
想為我所。
餘如前說。
此四亦依尋伺等至。
第四四句者。
一我純有樂。
死後有想。
在前三靜慮。
二我純有苦。
死後有想。
在地獄中。
三我有苦有樂。
死後有想。
在畜生鬼界人及欲天。
四無苦無樂。
在四定以上。
餘如前說。
亦依尋伺等至容起。
頌即有色邊等生無想俱非者。
釋曰。
此之兩句。
明生無想論。
及非想非非想論。
各有八句。
合成十六。
且無想八論。
謂有色等四。
有邊等四。
有色四者。
一我有色。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得無想定。
見他得定生彼。
遂作是計。
二我無色。
死後無想。
執命根為我。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無想。
執色命根。
總以為我。
于此二中。
起一我想。
餘同前明。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無想。
即遮第三。
無别有物。
依于等至尋伺皆起。
有邊等四者。
一我有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其量狹小。
餘如前說。
二我無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遍一切處等。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或有卷舒。
餘如前說。
四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無想。
遮第三說。
依起同前。
俱非八論者。
亦二四句。
一我有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執色為我。
見諸有情。
入非想非非想定。
想不明了。
住如是執。
唯依尋伺起。
乃至廣說。
二執我無色。
死後如前。
執無色蘊。
以為我等。
入非想非非想定。
不明了故。
作如是計。
唯尋伺起。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如前。
執色無色為我。
見諸有情。
想不明了。
作如是執。
唯依尋伺。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如前。
遮第三句。
有邊等四句者。
一我有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乃至第四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一切。
皆執無色為我。
已得非想非非想定。
容有此執。
一由彼定。
時分促故。
以一一蘊為所緣。
執我有邊。
二由彼定時分長。
總以四蘊為所緣。
執我無邊。
三由彼定時分或短或長。
一一蘊或總為我。
故成第三句。
第四即遮第三說故。
頌人欲天色界四無色斷滅者。
釋曰。
即此兩句。
明七斷滅論。
一我有色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見身死後。
有而無故。
若自他我。
皆是粗色。
死後斷滅。
現在此身。
或複他身。
皆得斷滅。
此即欲界人中之我。
二我欲天。
死後斷滅。
三我色界天。
死後斷滅。
四我空無邊處。
五我識無邊處。
六我無所有處。
七我非想非非想處。
皆死後斷滅。
頌從無想天沒尋伺計無因者。
釋曰。
此明二無因論。
一從無想天沒。
來生此間。
得宿住通。
不能憶彼出必已前所有諸位。
便執諸法本無而起。
諸法如我。
應無因起。
便執我及世間。
無因而生。
二由尋伺。
不憶前身。
作如是執。
無因而起。
乃至廣說。
頌憶上下傍俱壞劫有邊等者。
釋曰。
明四分邊論。
一由能憶下至無間地獄。
上至第四靜慮。
執我于中悉皆遍滿。
便作是念。
過此有我。
我應能見。
故知有邊。
二由能傍憶無邊。
執我遍滿。
故執無邊。
三由能憶下上如初。
近遠傍如第二。
不得邊際。
于上下起有邊想。
于傍起無邊想。
四由能憶壞劫分位。
便生非有邊非無邊想。
諸器世間。
無所得故。
頌怖無知至矯亂者。
釋曰。
二句明四不死矯亂論也。
不死謂天。
以天長壽。
外道執為常住不死。
由答不死天無亂問故。
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一怖無知。
念我不知善不善等。
有餘問我。
不得定答。
若定答者。
勿他鑒我無知。
因即輕笑。
我應語言。
于天秘密義。
不應皆說等。
二行谄者。
作是思惟。
非我淨天。
一切隐密。
皆許記别。
謂自所證。
及修淨道。
作如前語。
三懷恐怖。
而無記别。
勿我昧劣。
為他所知。
由是因緣。
不得解說。
以此怖心。
而為其室。
以自安處。
故名懷怖。
作如前語。
四有愚戆。
專修正行。
不能矯言。
但作是思。
諸有問我。
我當返诘。
随彼所問。
我當一切随言無減。
而印順之。
頌人天至靜慮涅槃者。
釋曰。
明五現涅槃論。
一見現在受于人天五欲之樂。
便謂涅槃。
二厭五欲。
現住初定。
以為涅槃。
引在身中。
名為得樂。
見他現在住定亦爾。
下皆準知。
三厭尋伺。
住第二定。
以為涅槃。
四厭諸欲。
尋伺喜故。
現住第三定。
以為涅槃。
五猒諸欲。
乃至入出息。
現住第四定。
以為涅槃。
以上諸頌。
明六十二見行差别。
頌遍一至前際者。
釋曰。
遍謂四遍常。
一分。
謂四一分常。
無因者。
二無因。
邊謂四有邊。
矯亂。
謂四矯亂。
過現二世。
皆名為前。
現在待于未來世故。
故亦名前。
即四矯亂。
雖對現起。
形未來故。
故名為前。
或聞先教。
因起斯執。
據教名前。
頌所餘四十四皆後際攝者。
釋曰。
數計可知。
皆計未來。
名為後際。
頌遍至皆遍見者。
釋曰。
邊見之中。
有斷常别。
謂四遍常。
四一分常。
有想十六。
無想八論。
俱非八論。
合四十論。
名常邊見。
七斷滅論。
名斷邊見。
常斷二遍。
合四十七。
頌即彼二無至因皆邪見攝者。
釋曰。
總十五類。
非我後起。
皆名邪見。
略展疏頌。
餘多文義。
備如章辨。
經或以膠漆布等者。
問優婆塞經。
不許用膠。
此何即許。
略有兩釋。
一雲。
不許用皮骨等膠。
得用木膠。
二雲。
開遮有異意也。
經若使人作樂等者。
問有經雲。
音樂不施。
壞淨心故。
今者何故。
持以供養。
答邪淫之樂。
蓋損淨心。
真正之樂。
贊德長善。
故施不施。
斯有别也。
亦如此方鄭衛新聲等樂。
謂之為邪。
大夏大韶等古樂。
謂之為正。
邪則滅國亡家。
正則光德誡貞故。
按春秋感精符曰。
公卿大夫。
使八能之士。
擊黃鐘鼓。
以德賀于人主。
又雲。
舞八樂。
皆以肅敬為誡。
又按韓詩外傳雲。
湯作護。
護者樂名。
救護為義。
聞其宮聲。
使人溫良而寬大。
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聞角聲。
使人恻隐而仁愛。
聞徴聲。
使人樂養而好施。
聞羽聲。
使人恭儉而好禮。
又按。
魏文候問子夏新樂之意。
子夏答。
新樂之發也。
淫于色。
害于德。
又史記雲。
纣為朝歌北鄙之音。
身死國亡。
又禮記雲。
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桑聞健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以此況彼。
理可明矣。
疏五聲。
按漢書雲。
聲蕩滌人之邪意。
至主其正性。
商章也。
物成就。
可章度也。
角觸也。
物觸地而出。
戴芒角也。
宮中也。
居中央。
暢四方。
唱始施生。
為四聲網也。
徴秘也。
物爽大番秘也。
羽宇也。
物覆藏字覆之也。
疏八音者。
按禮記樂記雲。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
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動。
故形于聲。
爰成方。
謂之音。
注雲。
方猶文章。
問何用戒八。
八節于何。
答按國語雲。
金石以動。
絲竹以行。
匏以宣之。
土以贊之。
革木以節之。
物得其常曰樂極。
極所集曰聲。
聲相偶曰和。
細大不逾曰樂。
如是金摩之。
石擊之。
絲木越之。
匏竹節之。
鼓而行之。
以節八風。
即八卦之風。
疏幹威羽毛者。
按鄭玄注雲。
幹楯也。
威斧也。
武儛所執。
羽翟也。
旄旄牛尾也。
文仙所執。
經箫者。
按通俗曰。
舜作箫。
其形參差。
像鳳翼。
十管。
長二尺。
易記曰。
易夏至之樂補箫。
箫長尺四寸。
鄭玄注雲。
火數七。
又夏時。
火用事二七十四。
箫長由此也。
釋名曰。
箫肅也。
其聲肅肅。
而清流。
又箾。
經笛者。
釋名曰。
笛聲滌。
又風俗通曰。
武帝時。
丘仲所作。
笛滌也。
所以滌邪穢。
納之雅正。
長尺四寸。
七孔也。
疏琴者。
又按白虎通曰。
琴禁也。
以禁止淫邪。
正人心也。
又爾雅伏羲氏。
琴長七尺二寸。
上有五弦。
經箜篌者。
釋名曰。
師延所造。
靡靡之樂。
後出桑間濮上之地。
蓋空國之候所存也。
又續漢書。
靈帝時。
好胡服。
作胡箜篌。
又風俗通曰。
箜篌一曰坎侯。
按武帝祠太山太一後土。
令樂人侯調。
依琴作坎侯。
言其坎坎應節也。
侯以姓冠章也。
經曰琵琶者。
按釋名曰。
本出于胡中。
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
引卻曰琶。
取其鼓時。
因以為名也。
經铙者。
釋名曰。
聲錿錿也。
疏兩司馬執铎者。
三禮圖曰。
铎今之鈴。
其匡銅為之。
木舌為木铎。
金舌為金铎。
又說文。
铎大鈴也。
釋名曰。
铎度也。
号令限度。
經歌者。
按釋名曰。
人聲曰歌。
歌柯也。
以聲吟詠有上下。
如草木有柯葉。
克莫言歌聲如柯也。
問何事宜歌。
答按禮記。
子貢見師乙而問曰。
賜聞聲歌。
名有宜。
如賜者宜。
何故也。
師乙曰。
夫歌者宜已而陳德也。
動而天地應焉。
四時和焉。
星辰理焉。
萬物育焉。
寬而靜。
柔而正者。
宜歌頌。
廣大而靜。
疏遠而信者。
其歌大雅。
恭儉而好禮者。
宜歌小雅。
正直而靜廉者。
歌風。
肆直而慈愛者。
宜歌商。
溫良而能斷者。
宜歌宮。
疏間俱胝耳等者。
按西域傳雲。
室縷多頻設底拘胝。
唐雲聞二百億。
古譯雲億耳。
謬也。
伊爛拏缽代多國。
昔有長者。
豪貴巨富。
晚有繼嗣。
時有報者。
辄賜金錢二百億。
因名其子。
名二百億。
洎乎成立。
未曾履地。
故其足[跳-兆+呂]。
毛長尺餘。
光潤細軟。
色若黃金。
後頻婆娑羅王聞之欲見。
長者自家至城。
鑿渠通漕。
以滿芥子。
禦舟安止。
以送于子。
冀免象舟沈蹶之患。
先禮世尊。
佛以加夫呈足事。
王善其禮。
因而放歸。
便從如來。
出家得果。
餘廣如傳。
恐繁不錄。
疏一切法中略有兩種等者。
已上按文。
而以釋之。
已下指法。
明于三性。
用聊簡也。
非是别釋。
經爾時諸梵王至請我轉法輪者。
問既為衆生。
而出于世。
即可自說。
何待請乎。
答佛雖不須。
為令請者。
而生福故。
故請方說。
故七卷金光明經雲。
請佛轉法輪。
能滅謗十二部經罪。
問何故天請。
答有二釋。
一外道多事梵王。
梵天既請。
即外道心伏。
二天以勝人。
故明天請。
問大通智勝子請在前。
梵請居後。
今何異彼。
答注經雲。
前佛出于好世。
子繼父業濃。
釋迦出惡世。
子繼父業薄。
故有差别。
疏挍獵者。
挍有二釋。
一李奇雲。
以五挍兵步獵。
顔師古雲。
以木相貫穿。
總為闌挍。
遮止禽獸。
而獵取之。
疏縱獠者。
獠音力予反。
按爾足霄田為獠。
郭璞雲。
江東呼獵為獠。
即今夜獵。
載爐也。
照也。
疏郁頭藍子者。
訛也。
正雲嗢達洛。
此雲猛盛。
疏阿藍迦藍者。
訛也。
正雲阿波羅荼。
此雲逢遇。
疏相傳解五人等者。
今按佛本行經三十四雲。
一陳如。
二?提梨迦。
此雲小賢。
三婆娑波。
此雲起氣。
四摩诃那摩。
此雲大名。
五阿奢谕時。
此雲調馬。
疏所說沙門性等者。
彼論明彼沙門性已。
複明沙門性之異名。
諸無漏道。
為沙門性。
懷此道者。
方曰沙門。
婆羅門等。
即異名也。
若依世俗。
婆羅門等。
與沙門異。
依勝義理。
真沙門性。
經亦說之。
為婆羅門。
何以故。
遣煩惱名婆羅門。
若能勤勞。
息諸煩惱。
是沙門義。
故據勝義。
彼即此。
疏亦為梵輪等者。
即沙門性。
異名梵輪。
從能轉說。
故彼論雲。
亦名梵輪。
是真梵王力所轉故。
佛與無上梵德相應。
是故世尊。
獨應名梵。
由契經說。
佛亦名梵。
亦名寂靜。
亦名清涼。
疏于中唯見道等者。
于此真梵所轉輪中。
唯依見道。
說名法輪。
所餘皆非名法輪也。
疏謂正見至故名法輪者。
正見等四。
要依于戒。
而緣境生。
故似于輻。
依毂而有。
正語等三。
以戒為體。
戒是衆行所依處故。
如世輪毂。
為餘所依。
正定能攝正見等四。
令不散故。
如世輪辋。
故唯此八。
得法輪名。
餘法不類。
疏甯知等者。
彼論問詞。
憍陳那等。
彼論答也。
憍陳如等。
見道生時。
地居天神。
即傳唱言。
世尊已轉正法輪故。
故知見道。
名為法輪。
不爾。
如何名為已轉。
修無學道。
元未轉故。
此據為他。
不約如來自轉法也。
先已得故。
推于如來。
為能轉者。
令所化者。
生尊重故。
故不說自。
疏天親論至立法輪名者。
此難意雲。
由有宗說。
眼智明覺。
顯示三道。
故名轉十二行相。
是故難雲。
十二行相。
不唯見道。
亦通修道。
及無學道。
雲何可說唯于見道。
立法輪名。
疏是故唯應至可應正理者。
天親菩薩依經部宗。
或述自意。
以申正解。
按彼論雲。
三周修曆四聖谛故。
謂此是苦等。
是見道四。
謂此應遍知等。
是修道四。
謂此已遍知等。
無學道四。
故成十二。
釋曰。
即此三轉十二行相。
所有言教。
四谛法門。
各法輪體。
可應正理。
疏或諸聖道皆名法輪者。
天親菩薩第二釋也。
通取見修無學等道。
皆是法輪。
不同有宗。
疏于所化身中轉者。
釋其轉義。
疏于他相續至名已轉者。
此會于前已轉之妨。
疏成實論至作一空行者。
按撿成實。
上下無如疏引之文。
唯二十三。
見一谛品雲。
問曰。
若不以四谛得道。
當以何法得道。
答曰。
以一谛得道。
所謂為滅。
如經中說。
行者觀此五陰空無我故。
如瓶中無水。
名曰空瓶。
如是五陰中無神我。
故名為空。
如是觀者。
亦名為空。
亦名知見。
次三慧品複雲。
三慧次相依生。
議曰。
疏主但取論之大意。
而以為言。
非具錄論。
疏主造判。
其所授證。
多分如此。
然更細撿。
疏前為後因等者。
如聞為思因。
聞思複總能為修因。
見為修因。
名等為後因。
見修總能為無學因。
名合為果因。
餘準此知。
疏見修無學随次第等者。
智見現觀。
如次配彼見修無學。
故彼論雲。
三周正轉。
随其次第。
智見現觀。
名得方便。
應知于入谛現觀時。
如實了知。
是苦谛等。
說名智位。
從此已後。
于諸谛中。
複有所作。
應當遍知等。
由此觀故。
說名見位。
于無學地。
如實解了。
我已遍知等。
名現觀位。
疏是梵增語者。
略為三釋。
一如來非梵非不梵也。
強目為名。
故名為增。
以一切法言诠不逮。
皆是識變。
假施名目。
名之為增。
二法本離言。
而以名句。
增益于聲。
有所诠表。
故名為增。
三增語是名。
謂如來有是梵名。
故說名為梵。
疏此四種若伏若斷等者。
教理行果。
為四法也。
疏得方便至菩提因者。
問見修二道。
可名方便。
得菩提因。
無學滿位。
自是菩提。
更對于何。
名因方便。
答略為二釋。
一菩提涅槃。
俱名菩提。
能證為因。
所證為果。
約于此理。
無學道位。
稱因方便。
二雖至無學。
猶須初起已滿知等四稱行相。
四種行相。
與後之位。
為因等也。
由斯二義。
故疏說雲。
前為後因。
疏依诠門至通三世有者。
略有二解。
一雲。
謂苦等谛。
屬于三世。
苦等谛下。
擇滅之理。
不屬三世。
由斷依世苦等谛故。
顯得彼理。
故苦等谛。
為能诠也。
故依能诠。
說所顯理。
通三世也。
二雲。
此辨第三滅谛理也。
即能證智。
斷所斷惑。
而能顯之。
故名能诠。
從此能诠。
說有三世。
所以谛谛有彼眼等四種行相。
議曰。
前說雖得。
非疏本意。
後解為正。
如文可語。
疏然見道前至不同修道者。
由修道前。
有彼見道無漏法故。
又亦自起無漏法故。
故有漏道伏亦名轉。
見道以前。
全無無漏。
故伏不取。
疏彼以法忍至如次為四者。
然俱舍論不釋眼等。
亦不配于法忍等也。
按婆沙論七十九中。
而有兩釋。
初解即以法忍等四。
配眼等四。
如疏所引。
第二解雲。
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驚察義。
釋曰。
前解約見道。
後解通三道。
今疏彼言。
即彼婆沙第一解也。
由唯見道。
作八谛觀。
有忍等四。
修無學道。
但觀四谛。
非作八谛。
故無類忍及類智也。
是故谛谛四行。
便不足也。
疏此是佛為他三轉等者。
問但諸聲聞。
皆賴如來三轉法耶。
答不定。
如遇世尊得四果者。
佛為三轉。
若不見佛。
而得果者。
即非佛為。
随其所應。
蒙于如來一二轉等。
或總不蒙。
由不逢佛。
及逢于佛。
得果别故。
思可知也。
若爾雲何名為他轉。
答有二釋。
一據逢佛。
二雖不逢。
然遇如來三轉之教。
而得果故。
攝教歸佛。
亦得稱為佛為三轉。
疏令他至深生信解者。
問陳如得理。
于佛所證。
可生信解。
彼地神等。
既未得聖。
如何于彼陳如所證。
而生信解。
答由佛唱言陳如解法。
神信佛言。
故于陳如所證生信。
故婆沙四十一雲。
佛告他言。
我轉法輪。
苾刍見法。
故彼得聞。
問何故告他。
答世尊自顯于九十六道法之中。
最勝無及。
複次顯陳如等真實功德。
亦令世間良福田故。
故告他知。
問會中亦有餘天神等。
何緣地神先唱告耶。
答由彼地神先發聲故。
問何故先發。
答彼恒随佛。
作衛護故。
今見如來轉法輪已。
歡喜自慶。
我先施功。
令得果滿。
故先告唱。
複次地神。
性經[跳-兆+參]故。
複次次第近遠法故。
地神近佛。
所以先告。
疏其輪能寂本性寂者。
本性寂者。
即是真如本體寂理。
法輪境性。
可名法輪。
昔未轉時。
煩惱所覆。
今轉法輪。
生聖道故。
煩惱都盡。
本性真如。
其理便顯。
故言能寂。
其本性寂。
疏希有法智天人證者。
三乘所獲。
無漏正智。
名為法智。
此時天人。
方能得故。
名之為證。
疏獨覺至得燸等法者。
問有經亦說緣覺化生。
而亦得聖。
一何乖反。
答若現神通。
令他得果。
理即可然。
說法不爾。
故大法炬陀羅尼經第二雲。
彼辟支佛。
具足智慧。
然複不能說法度人。
問為總無說。
為亦少說。
答亦少說故。
佛本行經雲。
爾時梵德王。
到辟支佛邊。
時辟支佛。
少說諸法。
令王歡喜。
踴躍無量。
顯示善事。
若有處言不說法者。
而有二意。
一不多說故。
故名不說。
二說法不能。
令他得聖。
亦名不說。
問觀佛三昧經第四雲。
諸辟支佛。
擲缽虛空。
作十八變。
諸辟支佛。
一一足下。
皆有文字。
具說十二因緣。
答彼經不言一切辟支皆不說也。
容有即得。
疏鹘盧支佛等者。
傳有二釋。
一此雲父所愛。
以最小子。
父意偏鐘。
名所愛也。
二此雲啼哭。
由聞諸兄悉先成佛。
恒常啼泣。
憂無生度。
因立名焉。
疏獨王一劫者。
今賢劫數。
總當兩個八十增減。
九百九十九個世尊。
住八十劫。
最後如來獨居一個八十。
名為一劫。
疏十二劫後有莊嚴劫者。
問按藥王藥上經雲。
昔有三千人。
稱三十五佛名。
乘此福祐故。
一千人莊嚴劫成佛。
一千人賢劫成佛。
一千人星宿劫成佛。
準彼經文。
莊嚴劫者。
乃過去劫。
答應是諸經說不同也。
或此疏誤。
法師上生疏中。
亦說莊嚴。
是過去故。
故知疏錯。
疏迦葉佛住壽七日者。
問按萬佛名經雲。
迦葉佛壽命二小劫。
我釋迦佛壽命最少。
得一百歲。
如何相反。
答見聞有異。
諸教不同。
此例非一。
疏說法希等者。
亦如日月燈明佛。
從于初佛。
經二萬佛已後。
燈明佛方說經。
故為希聞。
經懸遠值遇難者。
如經中說。
佛在之日。
有婆羅門。
其妻端美。
愛染尤重。
不肯出家。
每自念言。
世世有佛。
後出非晚。
時遇世尊。
便白佛言。
未來之世。
更有佛耶。
佛答之曰。
未來佛者。
數如恒沙。
聞之便去。
去未遠。
而自念言。
過去有乎。
若有者。
吾何不遇。
旋回問佛。
佛言。
過去佛亦無邊。
聞已便悟。
過去有佛。
我既不逢。
未來佛者。
焉知即過。
便請出家。
因得初果。
譬喻品 疏卷第五 論七種具足煩惱衆生者。
略有二釋。
一雲凡夫。
文言。
具足煩惱性故。
若有學聖。
不得說言煩惱具足。
二雲。
亦通有學。
有學之人。
何名具足。
答具足有二。
一約界言。
二約惑數體言。
若據界言。
前二果人。
欲界有斷。
不可言具。
約體言之。
下界煩惱未全除故。
故亦名具。
議曰。
前正後謬。
何以驗之。
論雲。
第一人者。
而求人天妙境果報。
故名颠倒。
豈有學聖而求此耶。
又前二果。
分别全無。
第二果人。
俱生定[(白/兒)*夫]。
初果不定。
惑既有阙。
雲何說言。
約體名具。
故知謬矣。
疏總顯下二十六品明此三義等者。
然此三義。
于下品中。
有具不具。
或全無者。
具如疏示。
既寬狹異。
亦可相望以為四句。
義雖匪難。
助為光飾。
故具之也。
及文殘等。
為四四句。
第一七喻三平等。
為四句者。
一有喻非平等。
有五品。
謂信解藥草化城安樂壽量。
二有平等非喻。
有七品。
謂授記授學法師寶塔天授勸持不輕。
三俱有。
有二品。
謂譬喻五百。
四俱無。
有十二品。
謂踴出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妙莊嚴普賢囑累。
第二七喻。
對十無上。
以為四句。
一有喻非無上。
有二品。
謂譬喻信解。
二有無上非喻。
有十五品。
謂寶塔踴出。
第十無上。
有十四品。
除安樂一。
三俱有。
有五品。
謂藥草化城五百安樂壽量。
四俱無。
有四品。
謂授記授學法師天授。
第三平等。
對十無上。
以四句。
一有平等非無上。
有五品。
謂譬喻授記授學天授不輕。
二有無上非平等。
有十六品。
謂藥草化城安樂湧出壽量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妙莊普賢囑累。
三俱有。
有四品。
謂五百法師寶塔勸持。
四俱無。
有一品。
謂信解。
第四上下二殘相對。
以為四句。
一有上非下。
有六品。
謂藥草化城五百寶塔湧出壽量。
二有下非上。
有十三品。
謂法師勸持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莊嚴普賢囑累。
三俱有。
有一品。
謂安樂。
四俱無。
有六品。
謂譬喻信解授記授學天授不輕。
疏十無上有二十一品等者。
問說大通事。
明修大行。
名行無上。
譬喻牛車。
亦大乘因。
何非無上。
答譬喻正明。
在三界中。
為說三乘。
漸令出宅。
非唯辨牛。
故非無上。
疏十無上是七喻三平等殘者。
問殘言為目十無上義。
為目說彼無上處經。
答乍觀疏文。
似目無上之義。
準論據疏。
目彼經也。
明無上經。
是明七喻三平等經之餘經也。
故論雲。
無上義者。
餘殘修多羅。
明無上義。
準此論文。
殘俱诠經。
不目無上。
疏文稍略。
讀者多迷。
故重言也。
疏上殘下殘等者。
論文兩處。
而說殘言。
前後不同。
故疏名之。
為上下也。
問诠平等經。
亦在喻後。
何不名殘。
答喻與平等。
俱言治病。
為意相似。
故不名殘。
無上意别。
得名殘稱。
問無上居後。
可名為殘。
亦有在于喻等前說。
何得言殘。
答論以七喻平等無上。
挑為其次。
縱有一二無上在前而明。
從多類言。
總名殘也。
下殘準此。
疏謂凡夫有學等者。
簡聖有學。
故置凡言。
有所欣求。
而修作故。
名為有學。
不同常說。
或此凡夫。
實非有學。
未得聖故。
對三平等無學之人。
故名有學。
疏如執化城至無所求者。
舉此意明七種譬喻。
皆對有學。
不對無學。
城如下辨。
疏無煩惱人至義意如此者。
總釋論意。
如疏可知。
别解論文。
依疏難解。
故今牒疏不釋之處。
而乃釋也。
論雲。
三種染無煩惱人者。
明所為人。
言三昧解脫見等染慢者。
明所治病。
釋上染也。
三昧解脫見等。
是起染處。
染慢正是所起之染。
故勝鬘雲。
阿羅漢辟支佛等。
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
故所應斷法不斷。
所應得法不得。
是故無明住地。
積集生一切煩惱。
謂正受上煩惱。
果上煩惱。
智上煩惱。
如次即是此中三昧解脫見等。
等言等餘。
謂勝鬘經總别因果。
有十四句。
明起染處。
等餘十一。
未得究竟。
自謂滿足。
以斯高舉。
稱之為慢。
問本意明執生死等異。
名三染慢。
何假舉彼三昧見等。
答舉于見等。
而有染慢。
證此三處亦有染也。
若不引明。
恐疑無學。
無斯染慢。
疏乃見惑等後苦下生等者。
後得心粗。
緣根本智及于真如。
皆悉不得。
遂見如行位所作假解惑不生等。
故心變作得涅槃想解。
指此能變。
以之為車。
疏今說至與之遊戲者。
如文可悉。
複有義。
見道以前。
發菩提心。
十信等位。
未得無漏。
并名世間。
此位善等。
名世間功德。
無貪瞋癡。
名為善根。
有漏禅等。
名為三昧。
由彼正貪三界等故。
說無貪等。
着五欲等外世樂故。
為說三昧。
說之令依。
名令遊戲。
因斯後得。
入大涅槃。
議曰。
疏及餘義。
悉為難悟。
疏難知者。
經言火宅。
宅有三子。
告與其車。
車亦言三。
論釋經意。
總言與善。
不定其數。
何故唯取二乘能變想解為車。
名世善根。
而擯菩薩。
若言如來本為二乘。
說火宅者。
何故子車。
皆言有三。
答佛為中根。
猶未體悟。
乃叙昔授二乘果意。
故陳火宅誘進之事。
論取經意。
但說二車。
為世間善。
不爾。
牛車既唯無漏。
何名世間。
正是所行。
何名方便。
餘義難者。
準經陳車。
車在門外。
見道前善。
豈門外耶。
又說火宅。
普示諸子。
與善令戲。
但及大子。
餘何不沐。
故難依準。
本疏為善。
疏能入牛車即是菩提者。
問準經牛車。
乃是因行。
何故今說。
以為菩提。
答牛車運載。
理通因果。
今據果談。
不違下說。
疏二乘至皆息等者。
論據假解所變之法。
經依解脫道中所證之理。
名為涅槃。
望義有别。
至品當知。
疏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者。
略為二釋。
一加行後得。
如次前後。
二根本後得。
以為前後。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
略有兩釋。
一謂我生已盡等。
二謂無常等四。
理皆可通。
疏今為對治至說此車喻者。
問經中叵為中根說之。
豈此中根。
名求勢力。
答此之七喻。
皆有二意。
一為中根。
佛叙昔為說二乘意。
二為現在。
凡夫之類。
耽世樂者。
說彼三界。
名為火宅。
令厭出離。
今昔兩人。
皆是颠倒。
求勢力也。
非望中聖。
名求勢力。
故無過矣。
餘準此知。
問第一人者。
先求世間人天勢力。
今還與彼世間善根。
此增其痼。
何成治疾。
答世間名同。
體位全别。
前世間者。
天人等善。
後世間者。
二乘無學。
後智中善。
二既不同。
故知無過。
譬喻品者。
解如疏文。
注經雲。
譬以标事。
言心及事。
疏餘品不單名譬喻者。
餘下六品。
雖即是喻。
亦名信解藥草等故。
此品唯祗名譬喻也。
亦猶色法。
有十一種。
眼所取者。
上祗名色。
餘即亦名眼耳等也。
眼所取者。
雖摽總稱。
即目别名。
此亦爾也。
疏聞今一實解昔三權者。
問昔三中一。
與今一同。
雲何昔三。
總名為權。
答實唯有一。
昔說有三。
故稱權說。
非三中一。
而亦是假。
名三為權。
疏如阿羅漢疑黑鹽等者。
傳釋雲。
鹽豉名黑鹽。
甲蟲似彼。
時有無學。
乍見甲蟲。
謂之豉也。
或西域有鹽。
為
若許無色亦有色者。
即前三天。
唯除非想。
總名有想。
死已皆生此有想處。
名死後有想。
二我無色。
死後有想。
以除色蘊。
餘四為我。
餘同于前。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有想。
總以五蘊。
為我之體。
餘同前說。
四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有想。
即遮第三。
更無别見。
餘亦同前。
此四依于尋伺等至。
皆容得起。
第二四句者。
一執我有邊。
死後有想。
若執色為我。
體有分限。
或在身中。
如指節量等。
若非色為我。
亦有分限。
所依所緣。
有分限故。
餘同于前。
二執我無邊。
死後有想。
若以色為我。
遍一切處。
此所不知。
皆謂其有。
非其所見。
能知無邊。
三千界等。
有分限故。
下準此知。
以智不能知其邊際。
故名無邊。
非是遠知無邊邊故名無無邊。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有想。
執我随身。
舒卷不定。
身無量等。
我亦無量等。
餘準上知。
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
即遮第三。
此四依于尋伺等至。
第三四句者。
一我有一想。
死後有想。
前三無色。
二我有種種相。
死後有想。
在欲色界。
除無想天。
三我有小相。
死後有想。
執少色為我。
想為我所。
我與彼合。
名為小想。
在欲色界。
除無想天。
若無色界。
許有色者。
并取前三。
四我有無量想。
死後有想。
無量色為我。
想為我所。
餘如前說。
此四亦依尋伺等至。
第四四句者。
一我純有樂。
死後有想。
在前三靜慮。
二我純有苦。
死後有想。
在地獄中。
三我有苦有樂。
死後有想。
在畜生鬼界人及欲天。
四無苦無樂。
在四定以上。
餘如前說。
亦依尋伺等至容起。
頌即有色邊等生無想俱非者。
釋曰。
此之兩句。
明生無想論。
及非想非非想論。
各有八句。
合成十六。
且無想八論。
謂有色等四。
有邊等四。
有色四者。
一我有色。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得無想定。
見他得定生彼。
遂作是計。
二我無色。
死後無想。
執命根為我。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無想。
執色命根。
總以為我。
于此二中。
起一我想。
餘同前明。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無想。
即遮第三。
無别有物。
依于等至尋伺皆起。
有邊等四者。
一我有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其量狹小。
餘如前說。
二我無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遍一切處等。
餘如前說。
三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無想。
執色為我。
或有卷舒。
餘如前說。
四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無想。
遮第三說。
依起同前。
俱非八論者。
亦二四句。
一我有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執色為我。
見諸有情。
入非想非非想定。
想不明了。
住如是執。
唯依尋伺起。
乃至廣說。
二執我無色。
死後如前。
執無色蘊。
以為我等。
入非想非非想定。
不明了故。
作如是計。
唯尋伺起。
三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如前。
執色無色為我。
見諸有情。
想不明了。
作如是執。
唯依尋伺。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如前。
遮第三句。
有邊等四句者。
一我有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乃至第四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一切。
皆執無色為我。
已得非想非非想定。
容有此執。
一由彼定。
時分促故。
以一一蘊為所緣。
執我有邊。
二由彼定時分長。
總以四蘊為所緣。
執我無邊。
三由彼定時分或短或長。
一一蘊或總為我。
故成第三句。
第四即遮第三說故。
頌人欲天色界四無色斷滅者。
釋曰。
即此兩句。
明七斷滅論。
一我有色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見身死後。
有而無故。
若自他我。
皆是粗色。
死後斷滅。
現在此身。
或複他身。
皆得斷滅。
此即欲界人中之我。
二我欲天。
死後斷滅。
三我色界天。
死後斷滅。
四我空無邊處。
五我識無邊處。
六我無所有處。
七我非想非非想處。
皆死後斷滅。
頌從無想天沒尋伺計無因者。
釋曰。
此明二無因論。
一從無想天沒。
來生此間。
得宿住通。
不能憶彼出必已前所有諸位。
便執諸法本無而起。
諸法如我。
應無因起。
便執我及世間。
無因而生。
二由尋伺。
不憶前身。
作如是執。
無因而起。
乃至廣說。
頌憶上下傍俱壞劫有邊等者。
釋曰。
明四分邊論。
一由能憶下至無間地獄。
上至第四靜慮。
執我于中悉皆遍滿。
便作是念。
過此有我。
我應能見。
故知有邊。
二由能傍憶無邊。
執我遍滿。
故執無邊。
三由能憶下上如初。
近遠傍如第二。
不得邊際。
于上下起有邊想。
于傍起無邊想。
四由能憶壞劫分位。
便生非有邊非無邊想。
諸器世間。
無所得故。
頌怖無知至矯亂者。
釋曰。
二句明四不死矯亂論也。
不死謂天。
以天長壽。
外道執為常住不死。
由答不死天無亂問故。
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一怖無知。
念我不知善不善等。
有餘問我。
不得定答。
若定答者。
勿他鑒我無知。
因即輕笑。
我應語言。
于天秘密義。
不應皆說等。
二行谄者。
作是思惟。
非我淨天。
一切隐密。
皆許記别。
謂自所證。
及修淨道。
作如前語。
三懷恐怖。
而無記别。
勿我昧劣。
為他所知。
由是因緣。
不得解說。
以此怖心。
而為其室。
以自安處。
故名懷怖。
作如前語。
四有愚戆。
專修正行。
不能矯言。
但作是思。
諸有問我。
我當返诘。
随彼所問。
我當一切随言無減。
而印順之。
頌人天至靜慮涅槃者。
釋曰。
明五現涅槃論。
一見現在受于人天五欲之樂。
便謂涅槃。
二厭五欲。
現住初定。
以為涅槃。
引在身中。
名為得樂。
見他現在住定亦爾。
下皆準知。
三厭尋伺。
住第二定。
以為涅槃。
四厭諸欲。
尋伺喜故。
現住第三定。
以為涅槃。
五猒諸欲。
乃至入出息。
現住第四定。
以為涅槃。
以上諸頌。
明六十二見行差别。
頌遍一至前際者。
釋曰。
遍謂四遍常。
一分。
謂四一分常。
無因者。
二無因。
邊謂四有邊。
矯亂。
謂四矯亂。
過現二世。
皆名為前。
現在待于未來世故。
故亦名前。
即四矯亂。
雖對現起。
形未來故。
故名為前。
或聞先教。
因起斯執。
據教名前。
頌所餘四十四皆後際攝者。
釋曰。
數計可知。
皆計未來。
名為後際。
頌遍至皆遍見者。
釋曰。
邊見之中。
有斷常别。
謂四遍常。
四一分常。
有想十六。
無想八論。
俱非八論。
合四十論。
名常邊見。
七斷滅論。
名斷邊見。
常斷二遍。
合四十七。
頌即彼二無至因皆邪見攝者。
釋曰。
總十五類。
非我後起。
皆名邪見。
略展疏頌。
餘多文義。
備如章辨。
經或以膠漆布等者。
問優婆塞經。
不許用膠。
此何即許。
略有兩釋。
一雲。
不許用皮骨等膠。
得用木膠。
二雲。
開遮有異意也。
經若使人作樂等者。
問有經雲。
音樂不施。
壞淨心故。
今者何故。
持以供養。
答邪淫之樂。
蓋損淨心。
真正之樂。
贊德長善。
故施不施。
斯有别也。
亦如此方鄭衛新聲等樂。
謂之為邪。
大夏大韶等古樂。
謂之為正。
邪則滅國亡家。
正則光德誡貞故。
按春秋感精符曰。
公卿大夫。
使八能之士。
擊黃鐘鼓。
以德賀于人主。
又雲。
舞八樂。
皆以肅敬為誡。
又按韓詩外傳雲。
湯作護。
護者樂名。
救護為義。
聞其宮聲。
使人溫良而寬大。
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聞角聲。
使人恻隐而仁愛。
聞徴聲。
使人樂養而好施。
聞羽聲。
使人恭儉而好禮。
又按。
魏文候問子夏新樂之意。
子夏答。
新樂之發也。
淫于色。
害于德。
又史記雲。
纣為朝歌北鄙之音。
身死國亡。
又禮記雲。
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桑聞健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以此況彼。
理可明矣。
疏五聲。
按漢書雲。
聲蕩滌人之邪意。
至主其正性。
商章也。
物成就。
可章度也。
角觸也。
物觸地而出。
戴芒角也。
宮中也。
居中央。
暢四方。
唱始施生。
為四聲網也。
徴秘也。
物爽大番秘也。
羽宇也。
物覆藏字覆之也。
疏八音者。
按禮記樂記雲。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
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動。
故形于聲。
爰成方。
謂之音。
注雲。
方猶文章。
問何用戒八。
八節于何。
答按國語雲。
金石以動。
絲竹以行。
匏以宣之。
土以贊之。
革木以節之。
物得其常曰樂極。
極所集曰聲。
聲相偶曰和。
細大不逾曰樂。
如是金摩之。
石擊之。
絲木越之。
匏竹節之。
鼓而行之。
以節八風。
即八卦之風。
疏幹威羽毛者。
按鄭玄注雲。
幹楯也。
威斧也。
武儛所執。
羽翟也。
旄旄牛尾也。
文仙所執。
經箫者。
按通俗曰。
舜作箫。
其形參差。
像鳳翼。
十管。
長二尺。
易記曰。
易夏至之樂補箫。
箫長尺四寸。
鄭玄注雲。
火數七。
又夏時。
火用事二七十四。
箫長由此也。
釋名曰。
箫肅也。
其聲肅肅。
而清流。
又箾。
經笛者。
釋名曰。
笛聲滌。
又風俗通曰。
武帝時。
丘仲所作。
笛滌也。
所以滌邪穢。
納之雅正。
長尺四寸。
七孔也。
疏琴者。
又按白虎通曰。
琴禁也。
以禁止淫邪。
正人心也。
又爾雅伏羲氏。
琴長七尺二寸。
上有五弦。
經箜篌者。
釋名曰。
師延所造。
靡靡之樂。
後出桑間濮上之地。
蓋空國之候所存也。
又續漢書。
靈帝時。
好胡服。
作胡箜篌。
又風俗通曰。
箜篌一曰坎侯。
按武帝祠太山太一後土。
令樂人侯調。
依琴作坎侯。
言其坎坎應節也。
侯以姓冠章也。
經曰琵琶者。
按釋名曰。
本出于胡中。
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
引卻曰琶。
取其鼓時。
因以為名也。
經铙者。
釋名曰。
聲錿錿也。
疏兩司馬執铎者。
三禮圖曰。
铎今之鈴。
其匡銅為之。
木舌為木铎。
金舌為金铎。
又說文。
铎大鈴也。
釋名曰。
铎度也。
号令限度。
經歌者。
按釋名曰。
人聲曰歌。
歌柯也。
以聲吟詠有上下。
如草木有柯葉。
克莫言歌聲如柯也。
問何事宜歌。
答按禮記。
子貢見師乙而問曰。
賜聞聲歌。
名有宜。
如賜者宜。
何故也。
師乙曰。
夫歌者宜已而陳德也。
動而天地應焉。
四時和焉。
星辰理焉。
萬物育焉。
寬而靜。
柔而正者。
宜歌頌。
廣大而靜。
疏遠而信者。
其歌大雅。
恭儉而好禮者。
宜歌小雅。
正直而靜廉者。
歌風。
肆直而慈愛者。
宜歌商。
溫良而能斷者。
宜歌宮。
疏間俱胝耳等者。
按西域傳雲。
室縷多頻設底拘胝。
唐雲聞二百億。
古譯雲億耳。
謬也。
伊爛拏缽代多國。
昔有長者。
豪貴巨富。
晚有繼嗣。
時有報者。
辄賜金錢二百億。
因名其子。
名二百億。
洎乎成立。
未曾履地。
故其足[跳-兆+呂]。
毛長尺餘。
光潤細軟。
色若黃金。
後頻婆娑羅王聞之欲見。
長者自家至城。
鑿渠通漕。
以滿芥子。
禦舟安止。
以送于子。
冀免象舟沈蹶之患。
先禮世尊。
佛以加夫呈足事。
王善其禮。
因而放歸。
便從如來。
出家得果。
餘廣如傳。
恐繁不錄。
疏一切法中略有兩種等者。
已上按文。
而以釋之。
已下指法。
明于三性。
用聊簡也。
非是别釋。
經爾時諸梵王至請我轉法輪者。
問既為衆生。
而出于世。
即可自說。
何待請乎。
答佛雖不須。
為令請者。
而生福故。
故請方說。
故七卷金光明經雲。
請佛轉法輪。
能滅謗十二部經罪。
問何故天請。
答有二釋。
一外道多事梵王。
梵天既請。
即外道心伏。
二天以勝人。
故明天請。
問大通智勝子請在前。
梵請居後。
今何異彼。
答注經雲。
前佛出于好世。
子繼父業濃。
釋迦出惡世。
子繼父業薄。
故有差别。
疏挍獵者。
挍有二釋。
一李奇雲。
以五挍兵步獵。
顔師古雲。
以木相貫穿。
總為闌挍。
遮止禽獸。
而獵取之。
疏縱獠者。
獠音力予反。
按爾足霄田為獠。
郭璞雲。
江東呼獵為獠。
即今夜獵。
載爐也。
照也。
疏郁頭藍子者。
訛也。
正雲嗢達洛。
此雲猛盛。
疏阿藍迦藍者。
訛也。
正雲阿波羅荼。
此雲逢遇。
疏相傳解五人等者。
今按佛本行經三十四雲。
一陳如。
二?提梨迦。
此雲小賢。
三婆娑波。
此雲起氣。
四摩诃那摩。
此雲大名。
五阿奢谕時。
此雲調馬。
疏所說沙門性等者。
彼論明彼沙門性已。
複明沙門性之異名。
諸無漏道。
為沙門性。
懷此道者。
方曰沙門。
婆羅門等。
即異名也。
若依世俗。
婆羅門等。
與沙門異。
依勝義理。
真沙門性。
經亦說之。
為婆羅門。
何以故。
遣煩惱名婆羅門。
若能勤勞。
息諸煩惱。
是沙門義。
故據勝義。
彼即此。
疏亦為梵輪等者。
即沙門性。
異名梵輪。
從能轉說。
故彼論雲。
亦名梵輪。
是真梵王力所轉故。
佛與無上梵德相應。
是故世尊。
獨應名梵。
由契經說。
佛亦名梵。
亦名寂靜。
亦名清涼。
疏于中唯見道等者。
于此真梵所轉輪中。
唯依見道。
說名法輪。
所餘皆非名法輪也。
疏謂正見至故名法輪者。
正見等四。
要依于戒。
而緣境生。
故似于輻。
依毂而有。
正語等三。
以戒為體。
戒是衆行所依處故。
如世輪毂。
為餘所依。
正定能攝正見等四。
令不散故。
如世輪辋。
故唯此八。
得法輪名。
餘法不類。
疏甯知等者。
彼論問詞。
憍陳那等。
彼論答也。
憍陳如等。
見道生時。
地居天神。
即傳唱言。
世尊已轉正法輪故。
故知見道。
名為法輪。
不爾。
如何名為已轉。
修無學道。
元未轉故。
此據為他。
不約如來自轉法也。
先已得故。
推于如來。
為能轉者。
令所化者。
生尊重故。
故不說自。
疏天親論至立法輪名者。
此難意雲。
由有宗說。
眼智明覺。
顯示三道。
故名轉十二行相。
是故難雲。
十二行相。
不唯見道。
亦通修道。
及無學道。
雲何可說唯于見道。
立法輪名。
疏是故唯應至可應正理者。
天親菩薩依經部宗。
或述自意。
以申正解。
按彼論雲。
三周修曆四聖谛故。
謂此是苦等。
是見道四。
謂此應遍知等。
是修道四。
謂此已遍知等。
無學道四。
故成十二。
釋曰。
即此三轉十二行相。
所有言教。
四谛法門。
各法輪體。
可應正理。
疏或諸聖道皆名法輪者。
天親菩薩第二釋也。
通取見修無學等道。
皆是法輪。
不同有宗。
疏于所化身中轉者。
釋其轉義。
疏于他相續至名已轉者。
此會于前已轉之妨。
疏成實論至作一空行者。
按撿成實。
上下無如疏引之文。
唯二十三。
見一谛品雲。
問曰。
若不以四谛得道。
當以何法得道。
答曰。
以一谛得道。
所謂為滅。
如經中說。
行者觀此五陰空無我故。
如瓶中無水。
名曰空瓶。
如是五陰中無神我。
故名為空。
如是觀者。
亦名為空。
亦名知見。
次三慧品複雲。
三慧次相依生。
議曰。
疏主但取論之大意。
而以為言。
非具錄論。
疏主造判。
其所授證。
多分如此。
然更細撿。
疏前為後因等者。
如聞為思因。
聞思複總能為修因。
見為修因。
名等為後因。
見修總能為無學因。
名合為果因。
餘準此知。
疏見修無學随次第等者。
智見現觀。
如次配彼見修無學。
故彼論雲。
三周正轉。
随其次第。
智見現觀。
名得方便。
應知于入谛現觀時。
如實了知。
是苦谛等。
說名智位。
從此已後。
于諸谛中。
複有所作。
應當遍知等。
由此觀故。
說名見位。
于無學地。
如實解了。
我已遍知等。
名現觀位。
疏是梵增語者。
略為三釋。
一如來非梵非不梵也。
強目為名。
故名為增。
以一切法言诠不逮。
皆是識變。
假施名目。
名之為增。
二法本離言。
而以名句。
增益于聲。
有所诠表。
故名為增。
三增語是名。
謂如來有是梵名。
故說名為梵。
疏此四種若伏若斷等者。
教理行果。
為四法也。
疏得方便至菩提因者。
問見修二道。
可名方便。
得菩提因。
無學滿位。
自是菩提。
更對于何。
名因方便。
答略為二釋。
一菩提涅槃。
俱名菩提。
能證為因。
所證為果。
約于此理。
無學道位。
稱因方便。
二雖至無學。
猶須初起已滿知等四稱行相。
四種行相。
與後之位。
為因等也。
由斯二義。
故疏說雲。
前為後因。
疏依诠門至通三世有者。
略有二解。
一雲。
謂苦等谛。
屬于三世。
苦等谛下。
擇滅之理。
不屬三世。
由斷依世苦等谛故。
顯得彼理。
故苦等谛。
為能诠也。
故依能诠。
說所顯理。
通三世也。
二雲。
此辨第三滅谛理也。
即能證智。
斷所斷惑。
而能顯之。
故名能诠。
從此能诠。
說有三世。
所以谛谛有彼眼等四種行相。
議曰。
前說雖得。
非疏本意。
後解為正。
如文可語。
疏然見道前至不同修道者。
由修道前。
有彼見道無漏法故。
又亦自起無漏法故。
故有漏道伏亦名轉。
見道以前。
全無無漏。
故伏不取。
疏彼以法忍至如次為四者。
然俱舍論不釋眼等。
亦不配于法忍等也。
按婆沙論七十九中。
而有兩釋。
初解即以法忍等四。
配眼等四。
如疏所引。
第二解雲。
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驚察義。
釋曰。
前解約見道。
後解通三道。
今疏彼言。
即彼婆沙第一解也。
由唯見道。
作八谛觀。
有忍等四。
修無學道。
但觀四谛。
非作八谛。
故無類忍及類智也。
是故谛谛四行。
便不足也。
疏此是佛為他三轉等者。
問但諸聲聞。
皆賴如來三轉法耶。
答不定。
如遇世尊得四果者。
佛為三轉。
若不見佛。
而得果者。
即非佛為。
随其所應。
蒙于如來一二轉等。
或總不蒙。
由不逢佛。
及逢于佛。
得果别故。
思可知也。
若爾雲何名為他轉。
答有二釋。
一據逢佛。
二雖不逢。
然遇如來三轉之教。
而得果故。
攝教歸佛。
亦得稱為佛為三轉。
疏令他至深生信解者。
問陳如得理。
于佛所證。
可生信解。
彼地神等。
既未得聖。
如何于彼陳如所證。
而生信解。
答由佛唱言陳如解法。
神信佛言。
故于陳如所證生信。
故婆沙四十一雲。
佛告他言。
我轉法輪。
苾刍見法。
故彼得聞。
問何故告他。
答世尊自顯于九十六道法之中。
最勝無及。
複次顯陳如等真實功德。
亦令世間良福田故。
故告他知。
問會中亦有餘天神等。
何緣地神先唱告耶。
答由彼地神先發聲故。
問何故先發。
答彼恒随佛。
作衛護故。
今見如來轉法輪已。
歡喜自慶。
我先施功。
令得果滿。
故先告唱。
複次地神。
性經[跳-兆+參]故。
複次次第近遠法故。
地神近佛。
所以先告。
疏其輪能寂本性寂者。
本性寂者。
即是真如本體寂理。
法輪境性。
可名法輪。
昔未轉時。
煩惱所覆。
今轉法輪。
生聖道故。
煩惱都盡。
本性真如。
其理便顯。
故言能寂。
其本性寂。
疏希有法智天人證者。
三乘所獲。
無漏正智。
名為法智。
此時天人。
方能得故。
名之為證。
疏獨覺至得燸等法者。
問有經亦說緣覺化生。
而亦得聖。
一何乖反。
答若現神通。
令他得果。
理即可然。
說法不爾。
故大法炬陀羅尼經第二雲。
彼辟支佛。
具足智慧。
然複不能說法度人。
問為總無說。
為亦少說。
答亦少說故。
佛本行經雲。
爾時梵德王。
到辟支佛邊。
時辟支佛。
少說諸法。
令王歡喜。
踴躍無量。
顯示善事。
若有處言不說法者。
而有二意。
一不多說故。
故名不說。
二說法不能。
令他得聖。
亦名不說。
問觀佛三昧經第四雲。
諸辟支佛。
擲缽虛空。
作十八變。
諸辟支佛。
一一足下。
皆有文字。
具說十二因緣。
答彼經不言一切辟支皆不說也。
容有即得。
疏鹘盧支佛等者。
傳有二釋。
一此雲父所愛。
以最小子。
父意偏鐘。
名所愛也。
二此雲啼哭。
由聞諸兄悉先成佛。
恒常啼泣。
憂無生度。
因立名焉。
疏獨王一劫者。
今賢劫數。
總當兩個八十增減。
九百九十九個世尊。
住八十劫。
最後如來獨居一個八十。
名為一劫。
疏十二劫後有莊嚴劫者。
問按藥王藥上經雲。
昔有三千人。
稱三十五佛名。
乘此福祐故。
一千人莊嚴劫成佛。
一千人賢劫成佛。
一千人星宿劫成佛。
準彼經文。
莊嚴劫者。
乃過去劫。
答應是諸經說不同也。
或此疏誤。
法師上生疏中。
亦說莊嚴。
是過去故。
故知疏錯。
疏迦葉佛住壽七日者。
問按萬佛名經雲。
迦葉佛壽命二小劫。
我釋迦佛壽命最少。
得一百歲。
如何相反。
答見聞有異。
諸教不同。
此例非一。
疏說法希等者。
亦如日月燈明佛。
從于初佛。
經二萬佛已後。
燈明佛方說經。
故為希聞。
經懸遠值遇難者。
如經中說。
佛在之日。
有婆羅門。
其妻端美。
愛染尤重。
不肯出家。
每自念言。
世世有佛。
後出非晚。
時遇世尊。
便白佛言。
未來之世。
更有佛耶。
佛答之曰。
未來佛者。
數如恒沙。
聞之便去。
去未遠。
而自念言。
過去有乎。
若有者。
吾何不遇。
旋回問佛。
佛言。
過去佛亦無邊。
聞已便悟。
過去有佛。
我既不逢。
未來佛者。
焉知即過。
便請出家。
因得初果。
譬喻品 疏卷第五 論七種具足煩惱衆生者。
略有二釋。
一雲凡夫。
文言。
具足煩惱性故。
若有學聖。
不得說言煩惱具足。
二雲。
亦通有學。
有學之人。
何名具足。
答具足有二。
一約界言。
二約惑數體言。
若據界言。
前二果人。
欲界有斷。
不可言具。
約體言之。
下界煩惱未全除故。
故亦名具。
議曰。
前正後謬。
何以驗之。
論雲。
第一人者。
而求人天妙境果報。
故名颠倒。
豈有學聖而求此耶。
又前二果。
分别全無。
第二果人。
俱生定[(白/兒)*夫]。
初果不定。
惑既有阙。
雲何說言。
約體名具。
故知謬矣。
疏總顯下二十六品明此三義等者。
然此三義。
于下品中。
有具不具。
或全無者。
具如疏示。
既寬狹異。
亦可相望以為四句。
義雖匪難。
助為光飾。
故具之也。
及文殘等。
為四四句。
第一七喻三平等。
為四句者。
一有喻非平等。
有五品。
謂信解藥草化城安樂壽量。
二有平等非喻。
有七品。
謂授記授學法師寶塔天授勸持不輕。
三俱有。
有二品。
謂譬喻五百。
四俱無。
有十二品。
謂踴出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妙莊嚴普賢囑累。
第二七喻。
對十無上。
以為四句。
一有喻非無上。
有二品。
謂譬喻信解。
二有無上非喻。
有十五品。
謂寶塔踴出。
第十無上。
有十四品。
除安樂一。
三俱有。
有五品。
謂藥草化城五百安樂壽量。
四俱無。
有四品。
謂授記授學法師天授。
第三平等。
對十無上。
以四句。
一有平等非無上。
有五品。
謂譬喻授記授學天授不輕。
二有無上非平等。
有十六品。
謂藥草化城安樂湧出壽量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妙莊普賢囑累。
三俱有。
有四品。
謂五百法師寶塔勸持。
四俱無。
有一品。
謂信解。
第四上下二殘相對。
以為四句。
一有上非下。
有六品。
謂藥草化城五百寶塔湧出壽量。
二有下非上。
有十三品。
謂法師勸持分别随喜法師功德神力藥王妙音觀音陀羅尼莊嚴普賢囑累。
三俱有。
有一品。
謂安樂。
四俱無。
有六品。
謂譬喻信解授記授學天授不輕。
疏十無上有二十一品等者。
問說大通事。
明修大行。
名行無上。
譬喻牛車。
亦大乘因。
何非無上。
答譬喻正明。
在三界中。
為說三乘。
漸令出宅。
非唯辨牛。
故非無上。
疏十無上是七喻三平等殘者。
問殘言為目十無上義。
為目說彼無上處經。
答乍觀疏文。
似目無上之義。
準論據疏。
目彼經也。
明無上經。
是明七喻三平等經之餘經也。
故論雲。
無上義者。
餘殘修多羅。
明無上義。
準此論文。
殘俱诠經。
不目無上。
疏文稍略。
讀者多迷。
故重言也。
疏上殘下殘等者。
論文兩處。
而說殘言。
前後不同。
故疏名之。
為上下也。
問诠平等經。
亦在喻後。
何不名殘。
答喻與平等。
俱言治病。
為意相似。
故不名殘。
無上意别。
得名殘稱。
問無上居後。
可名為殘。
亦有在于喻等前說。
何得言殘。
答論以七喻平等無上。
挑為其次。
縱有一二無上在前而明。
從多類言。
總名殘也。
下殘準此。
疏謂凡夫有學等者。
簡聖有學。
故置凡言。
有所欣求。
而修作故。
名為有學。
不同常說。
或此凡夫。
實非有學。
未得聖故。
對三平等無學之人。
故名有學。
疏如執化城至無所求者。
舉此意明七種譬喻。
皆對有學。
不對無學。
城如下辨。
疏無煩惱人至義意如此者。
總釋論意。
如疏可知。
别解論文。
依疏難解。
故今牒疏不釋之處。
而乃釋也。
論雲。
三種染無煩惱人者。
明所為人。
言三昧解脫見等染慢者。
明所治病。
釋上染也。
三昧解脫見等。
是起染處。
染慢正是所起之染。
故勝鬘雲。
阿羅漢辟支佛等。
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
故所應斷法不斷。
所應得法不得。
是故無明住地。
積集生一切煩惱。
謂正受上煩惱。
果上煩惱。
智上煩惱。
如次即是此中三昧解脫見等。
等言等餘。
謂勝鬘經總别因果。
有十四句。
明起染處。
等餘十一。
未得究竟。
自謂滿足。
以斯高舉。
稱之為慢。
問本意明執生死等異。
名三染慢。
何假舉彼三昧見等。
答舉于見等。
而有染慢。
證此三處亦有染也。
若不引明。
恐疑無學。
無斯染慢。
疏乃見惑等後苦下生等者。
後得心粗。
緣根本智及于真如。
皆悉不得。
遂見如行位所作假解惑不生等。
故心變作得涅槃想解。
指此能變。
以之為車。
疏今說至與之遊戲者。
如文可悉。
複有義。
見道以前。
發菩提心。
十信等位。
未得無漏。
并名世間。
此位善等。
名世間功德。
無貪瞋癡。
名為善根。
有漏禅等。
名為三昧。
由彼正貪三界等故。
說無貪等。
着五欲等外世樂故。
為說三昧。
說之令依。
名令遊戲。
因斯後得。
入大涅槃。
議曰。
疏及餘義。
悉為難悟。
疏難知者。
經言火宅。
宅有三子。
告與其車。
車亦言三。
論釋經意。
總言與善。
不定其數。
何故唯取二乘能變想解為車。
名世善根。
而擯菩薩。
若言如來本為二乘。
說火宅者。
何故子車。
皆言有三。
答佛為中根。
猶未體悟。
乃叙昔授二乘果意。
故陳火宅誘進之事。
論取經意。
但說二車。
為世間善。
不爾。
牛車既唯無漏。
何名世間。
正是所行。
何名方便。
餘義難者。
準經陳車。
車在門外。
見道前善。
豈門外耶。
又說火宅。
普示諸子。
與善令戲。
但及大子。
餘何不沐。
故難依準。
本疏為善。
疏能入牛車即是菩提者。
問準經牛車。
乃是因行。
何故今說。
以為菩提。
答牛車運載。
理通因果。
今據果談。
不違下說。
疏二乘至皆息等者。
論據假解所變之法。
經依解脫道中所證之理。
名為涅槃。
望義有别。
至品當知。
疏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者。
略為二釋。
一加行後得。
如次前後。
二根本後得。
以為前後。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
略有兩釋。
一謂我生已盡等。
二謂無常等四。
理皆可通。
疏今為對治至說此車喻者。
問經中叵為中根說之。
豈此中根。
名求勢力。
答此之七喻。
皆有二意。
一為中根。
佛叙昔為說二乘意。
二為現在。
凡夫之類。
耽世樂者。
說彼三界。
名為火宅。
令厭出離。
今昔兩人。
皆是颠倒。
求勢力也。
非望中聖。
名求勢力。
故無過矣。
餘準此知。
問第一人者。
先求世間人天勢力。
今還與彼世間善根。
此增其痼。
何成治疾。
答世間名同。
體位全别。
前世間者。
天人等善。
後世間者。
二乘無學。
後智中善。
二既不同。
故知無過。
譬喻品者。
解如疏文。
注經雲。
譬以标事。
言心及事。
疏餘品不單名譬喻者。
餘下六品。
雖即是喻。
亦名信解藥草等故。
此品唯祗名譬喻也。
亦猶色法。
有十一種。
眼所取者。
上祗名色。
餘即亦名眼耳等也。
眼所取者。
雖摽總稱。
即目别名。
此亦爾也。
疏聞今一實解昔三權者。
問昔三中一。
與今一同。
雲何昔三。
總名為權。
答實唯有一。
昔說有三。
故稱權說。
非三中一。
而亦是假。
名三為權。
疏如阿羅漢疑黑鹽等者。
傳釋雲。
鹽豉名黑鹽。
甲蟲似彼。
時有無學。
乍見甲蟲。
謂之豉也。
或西域有鹽。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