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顆黑色。
而似彼蟲。
問法執事疑。
初地初斷。
八地永舍。
鹙子雲何言永盡耶。
答昔疑己身不作佛等。
此疑永盡。
非言一切事疑皆盡。
又但伏盡。
名之為斷。
非斷斷也。
未得無漏法空智故。
疏勝須雲得佛餘财者。
餘歎二乘能信佛語。
于佛法身。
起常樂我淨等四想。
是名正見。
是佛真子。
得法餘财。
亦有本言。
得法餘财。
餘财之義。
略有二釋。
一雲。
二乘回心。
得佛七聖财。
是自二乘分外之法。
名之為餘。
非是佛用不盡之物。
名之為餘。
二雲。
地上得理。
名為正财。
今但得教。
說為餘财。
教是理餘。
議曰。
言佛餘财。
前解無爽。
言法餘财。
後解為勝。
受本言法。
疏佛口所生等者。
說法之音。
從佛口出。
依聲生解。
解從根本。
名口所生。
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者。
法謂教法。
随法行者。
能行行人。
随教行故。
名随法行。
由随教行。
能生修慧。
問依教行生。
何非聞慧。
答從初因說。
故瑜伽雲。
随法行者。
于因轉時。
法随法行。
由聞他音。
内正如理。
而思惟故。
釋曰。
初起因時。
名因時轉。
疏即思修至随應生故者。
思慧從彼。
如理而生。
即緣理生。
修慧從彼。
法随法生。
即緣教起。
疏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乘異故者。
真如出纏。
名大乘法身。
或有處說。
自受法身。
總名法身。
真實功德。
所依處故。
戒定慧等。
五分法身。
小乘執此。
為佛法身。
有雲。
大小皆有五分法身。
雖有此言。
而未見文。
明大五處。
恐為謬釋。
疏此中有四至為一句者。
瑜伽有六。
此??第二。
合有五句。
由此經中。
從法化生一句。
含彼第三第四。
生攝第三。
化攝第四。
法字。
通下生化二處。
疏又有義至理未必然者。
失大法以下。
四大段文也。
疏厭賤舍受等者。
舍受有二相。
一随順相。
二不順相。
今談第二。
名厭賤舍。
謂住小已。
将永失大。
是故厭舍所得小果。
此不順舍。
與憂相似。
從憂名說。
問何得故離欲憂乃無耶。
答憂相粗動。
杖境而生。
上界無境。
憂故不起。
何為明證。
按出曜經第三雲。
憂者欲界。
非色無色。
何以故。
以其彼界性無憂故。
所以生憂者。
有父母國财妻子仆從奴僮田宅财谷。
此諸居業。
皆亦為憂。
永無此者。
終無有憂。
故離欲舍。
疏猶如奁成者。
三蒼。
盛鏡器名也。
韻集雲。
奁??也。
收??物也。
蒼颉篇。
盛鏡器曰奁。
謂方底者也。
疏都羅綿者。
都羅樹名。
此無相當。
故不譯也。
綿從樹出。
名都羅綿。
如言柳絮。
絮依抑出。
得柳絮名。
疏翳泥耶仙鹿王腨者。
翳泥耶者。
即閻浮提樹下金色也。
此色似于彼。
故得名焉。
疏如諾瞿陀者。
相傳解雲。
是樹名也。
而稍似柳。
非即是柳。
或雲此雲無節樹。
由此古人。
謂尼俱陀樹。
此名柳也。
非為善釋。
此時圓滿。
故以比之。
疏如頻迦音者。
此雲哀怨音。
又本行經音雲。
迦蘭陀鳥。
或羯蘭铎迦。
此釋雲好聲鳥也。
案外國外傳雲。
其形似鵲。
但此鳥群集。
多栖竹林。
昔有國王。
于林睡息。
蛇來欲螫。
鳥鳴覺之。
王荷其恩。
散食養鳥。
林主居士。
遂從此為名。
疏烏瑟膩沙者。
此雲頂髻。
亦雲重頂骨。
故無上依經雲。
頂骨湧起。
自然成髻。
是也。
又婆沙論抄雲。
量如覆卷善圓妙。
疏猶如天蓋者。
梵天可等行。
在上有蓋。
佛頂如彼如彼。
疏如末達那者。
此無相類。
諸經論中。
不見譯也。
疏亦不逶迤者。
說文雲。
行去也。
疏雲逶迤。
逶迤德之華貌也。
傳曰。
迤迤者。
行可逶曲迹也。
亦自得之貌也。
窊邪也。
今經意者。
取委曲迹。
及窊邪也。
餘非經意。
疏足去地四指者。
為離疑慢故也。
故智度論三十八雲。
佛若常飛。
衆生疑怪。
謂佛非人。
則不歸附。
若足到地。
則以為與常人不異。
不生敬心。
是故行地。
四指不到。
而輪迹現。
問若爾何唯四指。
答設有減增。
終有其難。
何必為通。
或顯如來具四神足。
異乎群聖。
疏好巡舊處者。
雖富有年。
而華容常固。
名巡舊也。
疏三十二相由行五修等者。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有總别因。
其總因者。
登地已去。
福智二資。
一一皆能感于彼故。
故瑜伽論三十九雲。
如從清淨勝意樂地。
一切所有菩提資糧。
無有差别。
能感一切相及随好。
其别因者。
論有三類。
感相好因。
第一類者。
有六十三因。
如文錄。
第二類者。
唯有一業。
當知皆用淨戒為因。
而能感得。
何以故。
若諸菩薩。
毀犯淨戒。
尚不能得下賤人身。
何況能感大丈夫相。
釋曰。
此以戒是諸行之本。
故作是說。
第三類者。
四種善修。
一善修事業。
二善巧方便。
三饒益有情。
四無倒回向。
一一修中。
更有差類。
感相等也。
恐繁不具。
又按大集經第六雲。
如來成就無量功德。
是故得成三十二相。
我今于是無量事中。
當略說之。
如來至心護持淨戒。
得足下平相。
修行種種惠施業故。
得千輻輪相。
不欺一切諸衆生故。
得足跟??相。
護正法故。
得指纖長相。
不壞他衆生故。
得網缦相。
妙服奉施故。
得手足濡相。
淨飲食施故。
得七處滿相。
喜聞佛法故。
得鹿王膊相。
覆藏他過故。
得陰藏相。
修善法故。
得上身如師子吼相。
常以善法化衆生故。
得缺骨平滿相。
救護怖畏故。
得臂肘??相。
見他事業樂助故。
得手摩膝相。
常修十善故。
得淨身相。
常施病藥故。
所食之物。
至喉悉現相。
常發莊嚴。
修善法故。
得師子頰相。
于諸衆生。
其心平等故。
得四十齒相。
和合诤訟故。
得齒察相。
珍寶施故。
得齒齊相。
身口意淨故。
得二牙白相。
護口四過故。
得廣長舌相。
成就無量功德故。
得味中上味相。
于衆生中。
常柔濡語故。
得梵音相。
修集慈心故。
得绀色目相。
至心求于無上菩提故。
得牛王睫相。
贊歎他人所有功德故。
得白毫相。
恭敬父母師僧和上故。
得肉髻相。
樂說深法故。
得身柔濡相。
施敷具故。
得金光相。
遠離聚說世間事故。
得一一孔一毛生相。
樂受善友師教敕故。
得身毛上靡相。
不以惡事加衆生故。
得發色金精相。
常勸衆生。
修三昧故。
得身圓滿如尼拘陀相。
生生之處。
作佛像故。
得那羅延力相。
又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
三十二相。
是一一相。
百福莊嚴。
八十随好。
一一好有無數量希有勝事。
問菩薩先修何相之業。
答按婆沙論一百七十七雲。
問菩薩所起三十二。
思于諸相中。
先行何相。
有說。
先引足下平滿善法之相。
後引餘相。
先安其足。
後及餘故。
有說。
先引目绀青相。
先以慈目。
觀世間故。
如是說者。
此則不定。
随此相緣。
合則引此。
問何名相好。
複何别。
答色之相狀。
易可了知。
名之為相。
令身端嚴。
名之為好。
相粗好細。
是差别故。
瑜伽雲。
如是諸相。
是有色故。
劣中勝品。
諸有情類。
易可了知。
由極殊妙。
令端嚴故。
說名随好。
問随好為在相之處所。
為不爾耶設爾何過。
二俱有失。
若在相處。
何不相奪。
若異處者。
異處者何。
答且依婆沙。
在諸相間。
随諸相法。
莊嚴佛身。
令極好妙。
相與随好。
更相顯發。
如林中華。
故不相奪。
問何位初得。
及圓滿耶。
答瑜伽論雲。
諸相随好。
若諸菩薩。
始入淨勝意樂地時。
已得異熟。
從此已上。
展轉獲得殊勝清淨。
問輪王亦得。
與菩薩得。
而有别耶。
答菩薩得者。
望彼四勝。
一熾盛。
二分明。
三圓滿。
四得處。
廣如大智度論。
疏不見諸佛大人相等者。
佛備衆德。
道逾群聖。
鹙子不見佛如是德。
不生企慕恭敬之心。
名為不見。
非眼不見。
名不見也。
疏不往佛所等者。
問彌勒下生經雲。
大智舍利弗。
恒随佛轉法輪。
今論雲何言不往耶。
答不為欲求大乘之法。
往于佛所。
非全不往。
疏由見佛至功德果故者。
若能知見佛殊勝之德。
必定求大。
故我自身。
于當來身。
得無量德。
自身異身。
皆舍利也。
二世别故。
立自異名。
餘文可悉。
複有先德。
釋論此文。
與今疏别。
亦有一家之理。
今略言之。
不見佛等者。
初值馬勝時未見佛。
故于佛所不生恭敬等心。
不往佛所者。
逢馬勝時。
不往佛所也。
若往佛所。
知佛有示現教化衆生力。
便不取小果。
由不往佛所。
故取小果。
失化物之力。
見佛自身異身等者。
自身即本身。
異身謂化身。
見此二身。
别獲無量功德。
當知不見不往佛所。
失無量福。
聞法等者。
值馬勝時。
聞說三谛時得道竟。
不聞佛說。
若聞佛說。
知佛能作利益之事。
便不取小。
由不聞法。
不知此事。
故取小果。
不供養等者。
值馬勝時。
未供養佛。
若供養佛。
知佛示現化衆生力。
由不供養。
故不知此事。
又佛所以可供養者。
為佛能有化物之力。
我若供佛。
亦得此力。
不證小果。
由不供故。
故失斯力。
恭敬等者。
值馬勝時。
未恭敬佛。
以恭敬故。
得解脫等。
由不恭敬。
便失此利。
議曰。
義既萬端。
此彼皆得。
取論玄意。
本疏可觀智應悟矣。
不待指陳。
問論何不釋八十種好。
答有釋。
此猶屬金色三十二也。
又屬見佛等中。
故不别釋。
若今釋者。
論牒經雲。
放金色光明者。
此一句中。
雙含相好。
二中俱有色光明故。
示應無失。
疏既令悔除故名無漏者。
能令二乘悔等除故。
為此說佛。
名為無漏難思議也。
經世尊知我心拔耶說涅槃等者。
問鹙子初因馬勝入道。
舍邪歸正。
雲何今言。
佛知拔邪。
答按智度論雲。
頞鞞将入王城乞食。
佛語之曰。
汝今日若見非常之人。
勿廣說法。
果逢鹙子。
即是世尊知其心也。
時頞鞞為說偈雲。
諸法因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之中。
而明三谛。
初句苦谛。
第二集滅。
雖有三谛。
正明涅槃。
雖頞鞞說。
無是佛教。
推功歸本。
亦無過失。
問何不說道。
答說所治證。
顯必有彼能治證道。
理準可知。
故不具說。
故智度論十八雲。
此偈俱說三谛。
當知道谛已在其中。
不相離故。
譬如一人犯事。
舉家受罪。
疏曾六十劫行菩薩道等者。
有問雲。
論判此經。
所有劫者。
晝夜月年。
雲何少時。
所值佛多。
答論據大分。
非言一切。
今六十劫。
取增減劫。
又縱時少佛多。
無失。
如常不輕臨終之時。
又值多佛。
彼既得之。
此何不許。
議曰。
為難謬矣。
論判此經。
非斷一切。
六十劫者。
乃出優婆塞戒經。
論不釋彼。
何得為難。
問鹙子經時。
自亦遇佛。
何假能寂。
言我化耶。
答如釋迦出世。
博徒匪一。
以近明遠。
何不許哉。
衆生系屬。
緣不同故。
如長者婢使佛化不從。
而歸慶喜。
其類寔系具如經論。
疏大性近生而遠就等者。
略有四釋。
一雲。
大乘種姓。
先未就故。
名為近生。
得無學後。
堪聞一乘。
名為遠就。
二乘種姓。
而先熟故。
堪聞說三。
名為近熟。
得果還舍。
名為遠生。
二雲。
得羅漢已。
今始回心。
名為近生。
餘同前說。
三雲。
大心先發。
名為近生。
小心後發。
故名遠生。
大果後得。
名為遠熟。
小果先得。
名近熟也。
四雲。
隻如鹙子。
昔自發心。
先修大行。
其大乘心。
望本異生。
鄰近而起。
名為近生。
三祇果圓。
名為遠熟。
時長久故。
其聲聞性。
果經三生六十劫。
得名為近熟。
時短促故。
因隔大心。
後時方發。
名為遠故。
準此生者生起之義。
熟者即是成就之就。
議曰。
若觀疏意。
及理分明。
第四釋善。
今以理準。
望餘不定。
及舍利弗等。
可為四句。
兩句如疏第三句者。
小姓近生而近熟。
創從凡位。
即發小心。
望凡為近。
三生六十。
即得果故。
時促名近。
大性遠生而遠熟。
隔二乘位。
方發大心。
去凡位遠。
名曰遠生。
三祇得果。
時長久故。
名為遠熟。
疏汝今悉忘至有四解者。
第一釋中。
先小後大。
有憶不憶。
複不約時。
第二約時。
先大後小。
故二别也。
細思方悟。
疏未入十信至得入大劫等者。
此意說雲。
羅漢發心。
經二萬劫。
方至十信。
況從起彼大乘心後。
不迳多劫。
即遇佛耶。
由此故過無量劫後。
始遇諸佛。
方入大劫。
今助一釋。
言無量劫。
總談從初。
盡得佛時。
于中而行供養等事。
故下偈雲。
供養無數佛。
乃至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等。
故知通說至佛果時。
若不爾時。
凡夫未發大心之時。
尚數逢佛。
況無學聖。
複發大心。
經曆長時。
不睹諸佛。
更恐。
疏二記體等者。
記體克性。
行蘊中收。
記用實體。
色行兩蘊。
名句文聲假實别故。
若依相應。
體即四蘊。
體用合言。
具五蘊攝。
思可知也。
疏後入法界至非應化者。
問彼已發心。
雲何此會。
複言回趣。
答彼發信有菩提之心。
非發未趣菩提心也。
此發趣求。
故與彼别。
或華嚴經非一坐說。
舍利發心。
未必即是法華會前。
議曰。
前釋理通。
後解不可。
雖非一座。
無文有說。
在法華後。
縱言有會。
在法華後。
此已發心。
後何更發。
今助一釋。
華嚴會所。
文殊加之。
令發信心。
而蓋傍被。
為後法華趣求之漸。
今正為說。
而重令彼生決趣心。
授佛位等。
亦如善現于般若會。
而言發心。
皆今漸也。
疏九淨華者。
具如義決。
疏法義之門至二解皆得者。
因教義顯。
教為義門。
由所诠義。
方有其教。
義為教門。
疏有雲安行至猖獗行者。
今觀古釋。
理亦可通。
諸佛得名。
随緣不一。
如言不動。
能寂慈氏佛皆處定。
遣障慈悲。
豈有散亂嚣煩瞋害諸佛。
此三世尊。
方得名耶。
此既尚然。
安行何過。
又言華足。
足對安行。
文義相協。
以此言之。
古釋應通。
疏今華光至不鹹正法等者。
問按法華論。
斷此經中所說劫者。
晝夜月年。
以為其量。
華光世勝。
人之與法。
俱合修長。
三十等年。
一何短促。
答論據多分。
或雖言年。
非要一年。
即為一劫。
百千億年。
而為一劫。
亦不去年義。
或但談今法華時事。
如踴出等所經之劫。
據月年等。
非有違也。
經各各脫身所著衣等者。
問比丘奉衣。
雖成檀慧。
離衣犯禁。
豈不招辜。
故大品經中。
三百比丘。
脫衣上佛。
而論釋雲。
十二年中。
未制戒故。
不犯衣戒。
今法華會。
年已四十。
固應成犯。
答略有二釋。
一雲。
既聞一乘。
悟解正法。
得正法戒。
離衣乃是息世譏嫌。
故舍衣無罪。
二雲。
經文之中。
而有總别。
心喜踴躍。
四衆皆然。
脫衣以奉。
别屬于倍。
疏住空至情悲蠢物者。
按爾雅雲。
修息也。
郭璞又行遍巡曆也。
複有義。
表心離者。
故住虛空。
亦不滞空。
故自回轉。
又昔協異解。
于理為背。
今信理同。
轉背成向。
内心既轉。
外物亦回。
疏具十一種積聚義故者。
按對法論第二卷雲。
問蕰義雲何。
答諸所有色。
若過去未來現在。
内外粗細。
劣勝遠近。
彼一切略說一色蘊。
積聚義故。
如财貨蕰。
如是乃至識蕰。
釋曰。
自身名内。
所餘名外。
有對名粗。
無對名細。
又欲色界。
或相對立。
非可意者。
名之為劣。
所餘名勝。
又不善有覆名劣。
善淨無記名勝。
去來名遠。
現在名近。
又可見處名近。
不可見處名遠。
彼過等體。
雖複不聚。
而由總合。
置乎一色。
名一多體。
多體稱聚。
故體是蕰。
又十一名聚。
故得蕰名。
其所诠體。
不離能诠。
故亦蕰釋。
論釋雲。
當知依止十一種愛。
所緣依處故于色等法。
建立過去等差别。
十一愛者。
諸顧戀愛。
希望愛。
執着愛。
内我愛。
境界愛。
發愛。
定愛。
惡行苦愛。
妙行樂愛。
遠愛近愛。
由如是愛所緣境故。
如其次第。
立過去等種種差别。
釋曰。
染内身。
耽外境。
樂欲界。
欣定地。
惡行苦愛。
略有兩釋。
一雲。
不善五蕰。
能感苦果。
于此苦果。
起無有愛。
二雲。
不善五蕰。
能感苦果。
于能感因。
生起愛心。
妙行返苦。
餘易不釋。
疏返正為乏等者。
按三蒼雲。
叵不可也。
返正為乏。
??[彳*((起-土+口)-巳+右)]為??。
反可為叵。
皆字意也。
疏中舉彼。
反正為乏。
相從來也。
有疏作之。
寫人誤也。
經是學無學人等者。
問千二百人。
皆是無學。
何故今說為有學耶。
答略有二釋。
一雲。
于彼所是可學法中。
并已學畢。
故雲是學無學。
非有學人名為是學。
二雲。
此是有學。
與千二百無學學别。
故别舉也。
謂得涅槃。
執有餘也。
議曰。
有餘涅槃。
有學未得。
雲何執有有餘涅槃。
名為得耶。
若言當得。
何簡無餘。
俱可得故。
複無文故。
疏田喻智斷等者。
問恩德亦是生他德處。
何不見取。
答本末真化。
而有異故。
故不取也。
議曰。
據生他德。
恩德為優。
縱設取之。
亦乖何理。
問斷德理一。
何得稱多。
答約能诠說。
疏依佛為主故言有一者。
問若爾何故。
宅頓弊耶。
答佛是主故。
故得一名。
體即異熟。
何廢頓弊。
豈世之宅。
屬于宅主。
遂令宅主。
同宅無情。
疏初三唯說中大正門等有。
複有義。
諸外道教。
并不能離生死苦故。
乃多異也。
唯依佛教。
方能出苦。
稱一門也。
對外道異。
故名一門。
此通大小教。
總稱一佛教也。
議曰。
義出多途。
非無此理。
然觀經意。
疏尺應長。
所以知耶。
答初雲其家唯有一門。
下文又雲複更思惟。
是舍唯有一門。
唯此下上一門之體。
理不應别。
下門自判。
唯是大乘。
上何不爾。
不别之理。
思可悟也。
問初門若非三乘教者。
何故下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豈二乘法非佛教耶。
答初門與彼佛教門異。
故後通三若不爾者。
何不即今依初門出。
而須設彼羊鹿等耶。
疏四識住也者。
四蕰是識所住處也。
問佛何意立。
答為破外道。
以諸外道。
皆計四蕰。
我住其中。
故雲識住非我住中。
問此體是何。
答即四蕰。
問何不取識為識住體。
答無獨緣識。
而起貪着。
如色受等。
故不說識。
以為識住。
不如餘四皆增上故。
緣之而得别起貪等。
又佛說心本性清淨。
不如貪等。
性非淨故。
故識非識住。
問此之識住。
為唯有情。
為通無情。
答略有二釋。
一雲。
有情如俱舍論世間品中。
有情世中。
明識住故。
二雲通二。
既約所緣。
立于識住。
由斯識住。
通情非情。
問無漏蕰等。
為識住不。
答曰。
不立以能益識起貪瞋等。
是為識住。
無漏之法。
破裂生死。
非識所安。
不為識住。
疏泰山其隤者。
按禮記擅弓上曰。
孔子負手曳杖。
逍遙于門。
歌曰。
太山其隤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今疏舉此。
顯字所從。
夫子歌者。
傷自将逝。
疏從秀貴聲者。
略有三釋。
一雲。
經中頹字。
取秀旁貴。
以之為正。
從者。
順取義也。
二雲。
依秀貴二。
以為一字。
名之為從。
秀貴同聲。
名為聲也。
非斷經文。
合取此字。
名之為從。
或可應言。
從秀貴也。
頹究二字。
聲相近故。
故言聲也。
疏住秀者。
筆誤也。
後解勝也。
疏瑜伽十六至日親之所說者。
釋迦如來而姓日也。
取姓彰人。
是佛親言。
名日親說。
故大悲經第四雲。
如來姓日。
性日者。
為離諸闇。
而作光明。
疏六欲天無皮肉等者。
皮肉既無。
雲何得有目于骨肉。
有舒緩等。
故瑜伽論第四雲。
複次諸天。
其身内外。
皆悉清潔。
無有臭穢。
又人身肉。
多有不淨。
所謂塵垢筋骨。
脾腎心肝。
彼即皆無。
故知欲天無皮肉等。
若爾雲何被于非天斷支節耶。
答雖無皮肉。
餘鄙惡色。
何廢依于淨妙之色。
有形相别。
立于支節。
豈可支節要依皮肉。
由此無妨。
疏依華嚴十喻菩薩等者。
求大中小。
少多異故。
故以三數。
而為喻焉。
亦如此經。
三根聲聞。
上根唯一。
中根有四。
下根轉多。
疏所燒門者。
一乘教行。
複有義。
此名三界。
限為門故。
後文雲。
今此三車。
皆在門外。
複言燒門。
故知三界以之為門。
問門宅何别。
答如世間人。
總舉一宅。
名之為門。
或稱一宅。
而言一戶。
今亦然也。
議曰。
甚有理也。
若經文勢接。
疏釋優也。
何者。
前若有門。
此所燒門。
可此之矣。
前既無門。
而此于誰。
雖言三界。
即是其門。
然前元無說為門處。
故無可此。
更審思之。
若依疏解。
前有一門。
故後此彼。
疏思以大乘果化者。
以大乘果。
而化于彼。
名為果化。
欲令二子頓得大果。
經唯有一門而狹少者。
廣釋如疏。
問雲何得知。
以大乘法。
名狹小耶。
答按大乘方便經第一雲。
譬如智人。
從空澤出。
望見一道。
唯廣一尺。
迫迮狹小。
其道左右。
有大深坑。
合雲唯廣一尺者。
一支道也。
又雲。
一尺迮道者。
是法性門也。
其道左右有大深坑者。
是聲聞緣覺乘也。
彼經既以大乘為迮小。
何故法華不名大乘為狹小耶。
彼經複雲是法性門。
故知即是大乘教行。
複雲左右深坑。
即是二乘。
即由礙彼。
名之為迮。
此約不容二乘。
名為狹小。
其理善順。
疏超過有漏名奇異者。
問前言二車。
二乘後得。
如何複說超過有漏。
答談彼所得無漏功德莊嚴具也。
疏根性禀教等者。
如次配前形貌力用等四。
問聲聞待教。
獨覺自思。
所證理同。
雲何稱别。
答談所悟者。
淺深故異。
十二因緣四谛之教。
有優劣故。
又辟支佛暫爾聽聞。
即逾聲聞時長閱習。
若斷惑證滅。
二寶無差。
伏諸定障。
非擇理異。
故無爽也。
疏具有二恩者。
即二利也。
疏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等者。
問且不定性。
必能回趣。
得于種智。
自生空智。
可不名車。
定姓之人。
竟不不歸向。
必無種智。
豈全無車。
若爾無者。
何名自運名聲聞乘。
答今此偏依不定姓說。
若對定姓。
自生空智。
亦得為車。
不爾即有前之過矣。
疏理出教外等者。
問言門外者。
意談于車。
理之與果。
并不是車。
今言理果。
出于教因。
何預車事。
答所言理者。
非唯真如。
教之所诠。
皆名理故。
故智亦理。
又二乘果。
體亦智收。
出教出因。
故并無失。
疏涅槃經中說有二車至以半滿相形者。
問按涅槃深純陀文殊。
自比同驢乘。
言半教者。
即是二乘。
豈彼二士。
是中小耶。
答誰言半教即二乘耶。
不爾如何。
答半滿之字。
括乎多義。
一真俗相對。
真滿俗半。
要因俗谛。
方有滿故。
二世出世對。
生死煩惱業果等法。
以之為半。
涅槃菩提出世等法。
名之為滿。
要待生死煩惱等法。
方顯涅槃菩提果故。
三大小對明。
以分半滿。
四教理行果。
亦皆有之。
疏據前二。
言驢乘者。
是半教也。
不同古人。
唯約大小。
半分為滿。
故無失矣。
疏三獸被圍等者。
按智度論三十五雲。
聲聞之人。
畏惡生死。
聞衆生空。
如圍中鹿。
既被毒箭。
一向求脫。
更無他念。
辟支佛雖厭老病死。
猶能少觀甚深因緣。
亦能少度衆生。
譬如犀在圍中。
雖被毒箭。
猶能顧戀其子。
菩薩雖厭老病死。
能觀諸法實相。
通達法空。
入無量法性。
譬如白香象王。
在獵圍中。
雖被毒箭射。
顧視獵者。
心無所畏。
及将營從。
安步而去。
疏無漏離系縛等者。
問牛車離系。
理在不疑。
羊鹿二乘。
雲何離系。
體有漏故。
答略有三釋。
一雲。
二乘無學所有諸法。
皆是無漏。
若爾何故。
言二車體是有漏耶。
答由為其境。
能生他漏。
名為有漏。
體非有漏。
二雲。
二乘身中。
有實有漏。
故二車體。
體唯有漏。
得漏盡人之所得故。
故名無漏。
三雲。
至無學已。
更不為彼漏故。
名為無漏。
非體無漏名無漏也。
議曰。
後二理通。
前釋全非。
違多教故。
疏如說如來等者。
兩釋不同。
一雲如來。
即住果也。
善逝者。
謂住因也。
二雲返前。
如過去佛。
乘諸功德。
來成正覺。
故知談因趣來果也。
善事終圓。
名為逝矣。
故知說果。
議曰。
後釋應善。
順疏文意。
言證涅槃。
令生覺智。
如次喻也。
經心各勇銳等者。
古德約位。
而以釋之。
心各勇銳。
明外凡位。
七方便中。
前三方便。
謂聞思慧。
互相推排。
謂内凡位。
即四善根。
修慧位也。
競共馳走。
三果學人位。
争出火宅。
無學位也。
故凡有内外。
聖有學無學。
議曰。
教雖無文。
縱配可爽。
經四衢者。
按爾[冗-幾+(足-口)]雲。
路四達。
謂之衢。
郭璞雲。
交道四出者也。
又釋名雲。
道四達曰衢。
齊魯呼四垂抱為衢。
衢抱地則有四處。
此道似之。
因以為名。
疏随三乘至各索其車者。
問此中二乘。
為回趣者。
為未回心。
若已回心。
但合趣牛。
何求羊鹿。
若未回心。
自果已滿。
雲何疏雲。
皆于佛所。
專意希求。
答為二釋。
一雲。
未回心者。
練根修定。
及餘功德。
亦名希求。
故疏次雲。
求證諸法。
名索羊鹿。
諸法即彼禅定等也。
二雲。
佛指種智。
名之為車。
出宅不得。
故專意求先所許智。
名為希求。
希求種智。
冀證諸法。
議曰。
順疏上下。
此後釋善。
疏亦應許上羊鹿者。
問許誰上耶。
答略有三釋。
一雲。
古解既許菩薩而入化城。
亦應菩薩許上羊鹿。
問二乘入城。
亦登羊鹿。
可難菩薩而得入城。
應上羊鹿。
二乘入城。
元不登車。
何得難言菩薩入城。
應上羊鹿。
答實羊鹿車。
而是種智。
故難令上。
總難意雲。
菩薩得無住。
即言許入城。
菩薩得種智。
何不升羊鹿。
二雲。
若得解脫。
入有餘依。
名為入城。
菩薩雖未得有餘依及于解脫。
然得無住。
亦名入城。
亦應種智名之為車。
二乘雖未得于種智。
然亦得自生空後智。
亦應許彼登于羊鹿。
三雲。
經不言于太子入城。
今許令入。
經亦不言二子上車。
亦應許彼登于羊鹿。
議曰。
後二為勝。
疏厭苦求息至故不稱入者。
此中但答城入不入。
不釋前難。
車上不上。
不上車易。
不明言之。
答城影顯。
若具答者。
略有二意。
一雲。
大子求智。
所以上車。
中小不求。
故車不上。
二雲。
大子得種智。
所以車言上。
中小種智無。
車無車不上。
議曰。
後解為優。
諸子索車。
皆求智故。
理可思之。
疏經文但說父勸令去者。
經文但言。
導師勸商。
令至寶所。
疏文言父。
取意說也。
導師父等。
皆喻說故。
疏喻佛種智等者。
舉果顯因。
今助一釋。
菩薩種智。
已出分段。
逾三界等。
名為高廣。
本明其子所乘車故。
疏不比小乘驢車之鈍者。
問何教明小。
以類驢車。
答按無畏德女經雲。
聲聞如驢乘。
即其證矣。
疏詩雲靜女其姝者。
按詩靜女篇序雲。
靜女刺時也。
衛君無道。
夫人無德。
注雲。
故陳靜女。
遺我以彤管之法。
古者後妃必有女快彤管之法。
後妃群妾。
以禮禦君所。
女史書其日月事無大小。
記以成法。
彤管以赤管也。
以赤心正人者也。
德如是可以助之。
為人君之妃也。
詩雲。
靜女其姝俟我乎城隅。
注雲。
靜貞靜也。
女貞靜而有法度。
乃可說也。
姝華色俟待也。
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也。
箋雲。
女德貞靜。
然後可畜。
姝華然後可安。
又能服從。
待禮而動。
自防如城隅。
故可愛也。
疏涅槃經至不可覺知者。
今依遠法師義。
以釋此文。
餘德同異。
優者附言。
死者是其害身之所。
名險難處。
有有雲。
死技起時。
無通生路。
無物自資。
可以趣度。
名無資糧。
一死長往。
名去處懸遠。
有雲。
死謝過去。
與現隔絕。
無人将送。
名無伴侶。
一受身已。
運運趣死。
無時暫停。
或可凡夫受身恒死。
名為常行。
有雲。
死法來無時節。
名晝夜行。
未測遠近。
或多少難測。
名不知邊際。
有雲死法覺廣。
際畔難識。
一入死分。
昏沈難出。
名為深?。
諸根壞滅。
六識無用。
故曰幽闇無有燈明。
有雲。
無有五根燈明。
名之為闇。
命盡便死。
無所由從。
名入無戶。
有雲。
死法是惡。
不從理生。
死不離身。
名有處所。
最後一念。
命盡之時。
無所覺省。
名無痛處。
世醫拱手。
名不可治。
向之難裁。
名無遮止。
有雲。
死支起時。
無法能抑。
時至必遷。
名到不得。
脫此人身死。
不滅他陰。
名無破壞。
或雲色險。
現今世人見者。
莫不憂怖。
名見愁毒。
死滅無處。
更無異相。
惡色可生。
名非惡色。
見者驚恐。
名令人怖。
有雲。
未有三塗惡報異
而似彼蟲。
問法執事疑。
初地初斷。
八地永舍。
鹙子雲何言永盡耶。
答昔疑己身不作佛等。
此疑永盡。
非言一切事疑皆盡。
又但伏盡。
名之為斷。
非斷斷也。
未得無漏法空智故。
疏勝須雲得佛餘财者。
餘歎二乘能信佛語。
于佛法身。
起常樂我淨等四想。
是名正見。
是佛真子。
得法餘财。
亦有本言。
得法餘财。
餘财之義。
略有二釋。
一雲。
二乘回心。
得佛七聖财。
是自二乘分外之法。
名之為餘。
非是佛用不盡之物。
名之為餘。
二雲。
地上得理。
名為正财。
今但得教。
說為餘财。
教是理餘。
議曰。
言佛餘财。
前解無爽。
言法餘财。
後解為勝。
受本言法。
疏佛口所生等者。
說法之音。
從佛口出。
依聲生解。
解從根本。
名口所生。
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者。
法謂教法。
随法行者。
能行行人。
随教行故。
名随法行。
由随教行。
能生修慧。
問依教行生。
何非聞慧。
答從初因說。
故瑜伽雲。
随法行者。
于因轉時。
法随法行。
由聞他音。
内正如理。
而思惟故。
釋曰。
初起因時。
名因時轉。
疏即思修至随應生故者。
思慧從彼。
如理而生。
即緣理生。
修慧從彼。
法随法生。
即緣教起。
疏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乘異故者。
真如出纏。
名大乘法身。
或有處說。
自受法身。
總名法身。
真實功德。
所依處故。
戒定慧等。
五分法身。
小乘執此。
為佛法身。
有雲。
大小皆有五分法身。
雖有此言。
而未見文。
明大五處。
恐為謬釋。
疏此中有四至為一句者。
瑜伽有六。
此??第二。
合有五句。
由此經中。
從法化生一句。
含彼第三第四。
生攝第三。
化攝第四。
法字。
通下生化二處。
疏又有義至理未必然者。
失大法以下。
四大段文也。
疏厭賤舍受等者。
舍受有二相。
一随順相。
二不順相。
今談第二。
名厭賤舍。
謂住小已。
将永失大。
是故厭舍所得小果。
此不順舍。
與憂相似。
從憂名說。
問何得故離欲憂乃無耶。
答憂相粗動。
杖境而生。
上界無境。
憂故不起。
何為明證。
按出曜經第三雲。
憂者欲界。
非色無色。
何以故。
以其彼界性無憂故。
所以生憂者。
有父母國财妻子仆從奴僮田宅财谷。
此諸居業。
皆亦為憂。
永無此者。
終無有憂。
故離欲舍。
疏猶如奁成者。
三蒼。
盛鏡器名也。
韻集雲。
奁??也。
收??物也。
蒼颉篇。
盛鏡器曰奁。
謂方底者也。
疏都羅綿者。
都羅樹名。
此無相當。
故不譯也。
綿從樹出。
名都羅綿。
如言柳絮。
絮依抑出。
得柳絮名。
疏翳泥耶仙鹿王腨者。
翳泥耶者。
即閻浮提樹下金色也。
此色似于彼。
故得名焉。
疏如諾瞿陀者。
相傳解雲。
是樹名也。
而稍似柳。
非即是柳。
或雲此雲無節樹。
由此古人。
謂尼俱陀樹。
此名柳也。
非為善釋。
此時圓滿。
故以比之。
疏如頻迦音者。
此雲哀怨音。
又本行經音雲。
迦蘭陀鳥。
或羯蘭铎迦。
此釋雲好聲鳥也。
案外國外傳雲。
其形似鵲。
但此鳥群集。
多栖竹林。
昔有國王。
于林睡息。
蛇來欲螫。
鳥鳴覺之。
王荷其恩。
散食養鳥。
林主居士。
遂從此為名。
疏烏瑟膩沙者。
此雲頂髻。
亦雲重頂骨。
故無上依經雲。
頂骨湧起。
自然成髻。
是也。
又婆沙論抄雲。
量如覆卷善圓妙。
疏猶如天蓋者。
梵天可等行。
在上有蓋。
佛頂如彼如彼。
疏如末達那者。
此無相類。
諸經論中。
不見譯也。
疏亦不逶迤者。
說文雲。
行去也。
疏雲逶迤。
逶迤德之華貌也。
傳曰。
迤迤者。
行可逶曲迹也。
亦自得之貌也。
窊邪也。
今經意者。
取委曲迹。
及窊邪也。
餘非經意。
疏足去地四指者。
為離疑慢故也。
故智度論三十八雲。
佛若常飛。
衆生疑怪。
謂佛非人。
則不歸附。
若足到地。
則以為與常人不異。
不生敬心。
是故行地。
四指不到。
而輪迹現。
問若爾何唯四指。
答設有減增。
終有其難。
何必為通。
或顯如來具四神足。
異乎群聖。
疏好巡舊處者。
雖富有年。
而華容常固。
名巡舊也。
疏三十二相由行五修等者。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有總别因。
其總因者。
登地已去。
福智二資。
一一皆能感于彼故。
故瑜伽論三十九雲。
如從清淨勝意樂地。
一切所有菩提資糧。
無有差别。
能感一切相及随好。
其别因者。
論有三類。
感相好因。
第一類者。
有六十三因。
如文錄。
第二類者。
唯有一業。
當知皆用淨戒為因。
而能感得。
何以故。
若諸菩薩。
毀犯淨戒。
尚不能得下賤人身。
何況能感大丈夫相。
釋曰。
此以戒是諸行之本。
故作是說。
第三類者。
四種善修。
一善修事業。
二善巧方便。
三饒益有情。
四無倒回向。
一一修中。
更有差類。
感相等也。
恐繁不具。
又按大集經第六雲。
如來成就無量功德。
是故得成三十二相。
我今于是無量事中。
當略說之。
如來至心護持淨戒。
得足下平相。
修行種種惠施業故。
得千輻輪相。
不欺一切諸衆生故。
得足跟??相。
護正法故。
得指纖長相。
不壞他衆生故。
得網缦相。
妙服奉施故。
得手足濡相。
淨飲食施故。
得七處滿相。
喜聞佛法故。
得鹿王膊相。
覆藏他過故。
得陰藏相。
修善法故。
得上身如師子吼相。
常以善法化衆生故。
得缺骨平滿相。
救護怖畏故。
得臂肘??相。
見他事業樂助故。
得手摩膝相。
常修十善故。
得淨身相。
常施病藥故。
所食之物。
至喉悉現相。
常發莊嚴。
修善法故。
得師子頰相。
于諸衆生。
其心平等故。
得四十齒相。
和合诤訟故。
得齒察相。
珍寶施故。
得齒齊相。
身口意淨故。
得二牙白相。
護口四過故。
得廣長舌相。
成就無量功德故。
得味中上味相。
于衆生中。
常柔濡語故。
得梵音相。
修集慈心故。
得绀色目相。
至心求于無上菩提故。
得牛王睫相。
贊歎他人所有功德故。
得白毫相。
恭敬父母師僧和上故。
得肉髻相。
樂說深法故。
得身柔濡相。
施敷具故。
得金光相。
遠離聚說世間事故。
得一一孔一毛生相。
樂受善友師教敕故。
得身毛上靡相。
不以惡事加衆生故。
得發色金精相。
常勸衆生。
修三昧故。
得身圓滿如尼拘陀相。
生生之處。
作佛像故。
得那羅延力相。
又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
三十二相。
是一一相。
百福莊嚴。
八十随好。
一一好有無數量希有勝事。
問菩薩先修何相之業。
答按婆沙論一百七十七雲。
問菩薩所起三十二。
思于諸相中。
先行何相。
有說。
先引足下平滿善法之相。
後引餘相。
先安其足。
後及餘故。
有說。
先引目绀青相。
先以慈目。
觀世間故。
如是說者。
此則不定。
随此相緣。
合則引此。
問何名相好。
複何别。
答色之相狀。
易可了知。
名之為相。
令身端嚴。
名之為好。
相粗好細。
是差别故。
瑜伽雲。
如是諸相。
是有色故。
劣中勝品。
諸有情類。
易可了知。
由極殊妙。
令端嚴故。
說名随好。
問随好為在相之處所。
為不爾耶設爾何過。
二俱有失。
若在相處。
何不相奪。
若異處者。
異處者何。
答且依婆沙。
在諸相間。
随諸相法。
莊嚴佛身。
令極好妙。
相與随好。
更相顯發。
如林中華。
故不相奪。
問何位初得。
及圓滿耶。
答瑜伽論雲。
諸相随好。
若諸菩薩。
始入淨勝意樂地時。
已得異熟。
從此已上。
展轉獲得殊勝清淨。
問輪王亦得。
與菩薩得。
而有别耶。
答菩薩得者。
望彼四勝。
一熾盛。
二分明。
三圓滿。
四得處。
廣如大智度論。
疏不見諸佛大人相等者。
佛備衆德。
道逾群聖。
鹙子不見佛如是德。
不生企慕恭敬之心。
名為不見。
非眼不見。
名不見也。
疏不往佛所等者。
問彌勒下生經雲。
大智舍利弗。
恒随佛轉法輪。
今論雲何言不往耶。
答不為欲求大乘之法。
往于佛所。
非全不往。
疏由見佛至功德果故者。
若能知見佛殊勝之德。
必定求大。
故我自身。
于當來身。
得無量德。
自身異身。
皆舍利也。
二世别故。
立自異名。
餘文可悉。
複有先德。
釋論此文。
與今疏别。
亦有一家之理。
今略言之。
不見佛等者。
初值馬勝時未見佛。
故于佛所不生恭敬等心。
不往佛所者。
逢馬勝時。
不往佛所也。
若往佛所。
知佛有示現教化衆生力。
便不取小果。
由不往佛所。
故取小果。
失化物之力。
見佛自身異身等者。
自身即本身。
異身謂化身。
見此二身。
别獲無量功德。
當知不見不往佛所。
失無量福。
聞法等者。
值馬勝時。
聞說三谛時得道竟。
不聞佛說。
若聞佛說。
知佛能作利益之事。
便不取小。
由不聞法。
不知此事。
故取小果。
不供養等者。
值馬勝時。
未供養佛。
若供養佛。
知佛示現化衆生力。
由不供養。
故不知此事。
又佛所以可供養者。
為佛能有化物之力。
我若供佛。
亦得此力。
不證小果。
由不供故。
故失斯力。
恭敬等者。
值馬勝時。
未恭敬佛。
以恭敬故。
得解脫等。
由不恭敬。
便失此利。
議曰。
義既萬端。
此彼皆得。
取論玄意。
本疏可觀智應悟矣。
不待指陳。
問論何不釋八十種好。
答有釋。
此猶屬金色三十二也。
又屬見佛等中。
故不别釋。
若今釋者。
論牒經雲。
放金色光明者。
此一句中。
雙含相好。
二中俱有色光明故。
示應無失。
疏既令悔除故名無漏者。
能令二乘悔等除故。
為此說佛。
名為無漏難思議也。
經世尊知我心拔耶說涅槃等者。
問鹙子初因馬勝入道。
舍邪歸正。
雲何今言。
佛知拔邪。
答按智度論雲。
頞鞞将入王城乞食。
佛語之曰。
汝今日若見非常之人。
勿廣說法。
果逢鹙子。
即是世尊知其心也。
時頞鞞為說偈雲。
諸法因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之中。
而明三谛。
初句苦谛。
第二集滅。
雖有三谛。
正明涅槃。
雖頞鞞說。
無是佛教。
推功歸本。
亦無過失。
問何不說道。
答說所治證。
顯必有彼能治證道。
理準可知。
故不具說。
故智度論十八雲。
此偈俱說三谛。
當知道谛已在其中。
不相離故。
譬如一人犯事。
舉家受罪。
疏曾六十劫行菩薩道等者。
有問雲。
論判此經。
所有劫者。
晝夜月年。
雲何少時。
所值佛多。
答論據大分。
非言一切。
今六十劫。
取增減劫。
又縱時少佛多。
無失。
如常不輕臨終之時。
又值多佛。
彼既得之。
此何不許。
議曰。
為難謬矣。
論判此經。
非斷一切。
六十劫者。
乃出優婆塞戒經。
論不釋彼。
何得為難。
問鹙子經時。
自亦遇佛。
何假能寂。
言我化耶。
答如釋迦出世。
博徒匪一。
以近明遠。
何不許哉。
衆生系屬。
緣不同故。
如長者婢使佛化不從。
而歸慶喜。
其類寔系具如經論。
疏大性近生而遠就等者。
略有四釋。
一雲。
大乘種姓。
先未就故。
名為近生。
得無學後。
堪聞一乘。
名為遠就。
二乘種姓。
而先熟故。
堪聞說三。
名為近熟。
得果還舍。
名為遠生。
二雲。
得羅漢已。
今始回心。
名為近生。
餘同前說。
三雲。
大心先發。
名為近生。
小心後發。
故名遠生。
大果後得。
名為遠熟。
小果先得。
名近熟也。
四雲。
隻如鹙子。
昔自發心。
先修大行。
其大乘心。
望本異生。
鄰近而起。
名為近生。
三祇果圓。
名為遠熟。
時長久故。
其聲聞性。
果經三生六十劫。
得名為近熟。
時短促故。
因隔大心。
後時方發。
名為遠故。
準此生者生起之義。
熟者即是成就之就。
議曰。
若觀疏意。
及理分明。
第四釋善。
今以理準。
望餘不定。
及舍利弗等。
可為四句。
兩句如疏第三句者。
小姓近生而近熟。
創從凡位。
即發小心。
望凡為近。
三生六十。
即得果故。
時促名近。
大性遠生而遠熟。
隔二乘位。
方發大心。
去凡位遠。
名曰遠生。
三祇得果。
時長久故。
名為遠熟。
疏汝今悉忘至有四解者。
第一釋中。
先小後大。
有憶不憶。
複不約時。
第二約時。
先大後小。
故二别也。
細思方悟。
疏未入十信至得入大劫等者。
此意說雲。
羅漢發心。
經二萬劫。
方至十信。
況從起彼大乘心後。
不迳多劫。
即遇佛耶。
由此故過無量劫後。
始遇諸佛。
方入大劫。
今助一釋。
言無量劫。
總談從初。
盡得佛時。
于中而行供養等事。
故下偈雲。
供養無數佛。
乃至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等。
故知通說至佛果時。
若不爾時。
凡夫未發大心之時。
尚數逢佛。
況無學聖。
複發大心。
經曆長時。
不睹諸佛。
更恐。
疏二記體等者。
記體克性。
行蘊中收。
記用實體。
色行兩蘊。
名句文聲假實别故。
若依相應。
體即四蘊。
體用合言。
具五蘊攝。
思可知也。
疏後入法界至非應化者。
問彼已發心。
雲何此會。
複言回趣。
答彼發信有菩提之心。
非發未趣菩提心也。
此發趣求。
故與彼别。
或華嚴經非一坐說。
舍利發心。
未必即是法華會前。
議曰。
前釋理通。
後解不可。
雖非一座。
無文有說。
在法華後。
縱言有會。
在法華後。
此已發心。
後何更發。
今助一釋。
華嚴會所。
文殊加之。
令發信心。
而蓋傍被。
為後法華趣求之漸。
今正為說。
而重令彼生決趣心。
授佛位等。
亦如善現于般若會。
而言發心。
皆今漸也。
疏九淨華者。
具如義決。
疏法義之門至二解皆得者。
因教義顯。
教為義門。
由所诠義。
方有其教。
義為教門。
疏有雲安行至猖獗行者。
今觀古釋。
理亦可通。
諸佛得名。
随緣不一。
如言不動。
能寂慈氏佛皆處定。
遣障慈悲。
豈有散亂嚣煩瞋害諸佛。
此三世尊。
方得名耶。
此既尚然。
安行何過。
又言華足。
足對安行。
文義相協。
以此言之。
古釋應通。
疏今華光至不鹹正法等者。
問按法華論。
斷此經中所說劫者。
晝夜月年。
以為其量。
華光世勝。
人之與法。
俱合修長。
三十等年。
一何短促。
答論據多分。
或雖言年。
非要一年。
即為一劫。
百千億年。
而為一劫。
亦不去年義。
或但談今法華時事。
如踴出等所經之劫。
據月年等。
非有違也。
經各各脫身所著衣等者。
問比丘奉衣。
雖成檀慧。
離衣犯禁。
豈不招辜。
故大品經中。
三百比丘。
脫衣上佛。
而論釋雲。
十二年中。
未制戒故。
不犯衣戒。
今法華會。
年已四十。
固應成犯。
答略有二釋。
一雲。
既聞一乘。
悟解正法。
得正法戒。
離衣乃是息世譏嫌。
故舍衣無罪。
二雲。
經文之中。
而有總别。
心喜踴躍。
四衆皆然。
脫衣以奉。
别屬于倍。
疏住空至情悲蠢物者。
按爾雅雲。
修息也。
郭璞又行遍巡曆也。
複有義。
表心離者。
故住虛空。
亦不滞空。
故自回轉。
又昔協異解。
于理為背。
今信理同。
轉背成向。
内心既轉。
外物亦回。
疏具十一種積聚義故者。
按對法論第二卷雲。
問蕰義雲何。
答諸所有色。
若過去未來現在。
内外粗細。
劣勝遠近。
彼一切略說一色蘊。
積聚義故。
如财貨蕰。
如是乃至識蕰。
釋曰。
自身名内。
所餘名外。
有對名粗。
無對名細。
又欲色界。
或相對立。
非可意者。
名之為劣。
所餘名勝。
又不善有覆名劣。
善淨無記名勝。
去來名遠。
現在名近。
又可見處名近。
不可見處名遠。
彼過等體。
雖複不聚。
而由總合。
置乎一色。
名一多體。
多體稱聚。
故體是蕰。
又十一名聚。
故得蕰名。
其所诠體。
不離能诠。
故亦蕰釋。
論釋雲。
當知依止十一種愛。
所緣依處故于色等法。
建立過去等差别。
十一愛者。
諸顧戀愛。
希望愛。
執着愛。
内我愛。
境界愛。
發愛。
定愛。
惡行苦愛。
妙行樂愛。
遠愛近愛。
由如是愛所緣境故。
如其次第。
立過去等種種差别。
釋曰。
染内身。
耽外境。
樂欲界。
欣定地。
惡行苦愛。
略有兩釋。
一雲。
不善五蕰。
能感苦果。
于此苦果。
起無有愛。
二雲。
不善五蕰。
能感苦果。
于能感因。
生起愛心。
妙行返苦。
餘易不釋。
疏返正為乏等者。
按三蒼雲。
叵不可也。
返正為乏。
??[彳*((起-土+口)-巳+右)]為??。
反可為叵。
皆字意也。
疏中舉彼。
反正為乏。
相從來也。
有疏作之。
寫人誤也。
經是學無學人等者。
問千二百人。
皆是無學。
何故今說為有學耶。
答略有二釋。
一雲。
于彼所是可學法中。
并已學畢。
故雲是學無學。
非有學人名為是學。
二雲。
此是有學。
與千二百無學學别。
故别舉也。
謂得涅槃。
執有餘也。
議曰。
有餘涅槃。
有學未得。
雲何執有有餘涅槃。
名為得耶。
若言當得。
何簡無餘。
俱可得故。
複無文故。
疏田喻智斷等者。
問恩德亦是生他德處。
何不見取。
答本末真化。
而有異故。
故不取也。
議曰。
據生他德。
恩德為優。
縱設取之。
亦乖何理。
問斷德理一。
何得稱多。
答約能诠說。
疏依佛為主故言有一者。
問若爾何故。
宅頓弊耶。
答佛是主故。
故得一名。
體即異熟。
何廢頓弊。
豈世之宅。
屬于宅主。
遂令宅主。
同宅無情。
疏初三唯說中大正門等有。
複有義。
諸外道教。
并不能離生死苦故。
乃多異也。
唯依佛教。
方能出苦。
稱一門也。
對外道異。
故名一門。
此通大小教。
總稱一佛教也。
議曰。
義出多途。
非無此理。
然觀經意。
疏尺應長。
所以知耶。
答初雲其家唯有一門。
下文又雲複更思惟。
是舍唯有一門。
唯此下上一門之體。
理不應别。
下門自判。
唯是大乘。
上何不爾。
不别之理。
思可悟也。
問初門若非三乘教者。
何故下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豈二乘法非佛教耶。
答初門與彼佛教門異。
故後通三若不爾者。
何不即今依初門出。
而須設彼羊鹿等耶。
疏四識住也者。
四蕰是識所住處也。
問佛何意立。
答為破外道。
以諸外道。
皆計四蕰。
我住其中。
故雲識住非我住中。
問此體是何。
答即四蕰。
問何不取識為識住體。
答無獨緣識。
而起貪着。
如色受等。
故不說識。
以為識住。
不如餘四皆增上故。
緣之而得别起貪等。
又佛說心本性清淨。
不如貪等。
性非淨故。
故識非識住。
問此之識住。
為唯有情。
為通無情。
答略有二釋。
一雲。
有情如俱舍論世間品中。
有情世中。
明識住故。
二雲通二。
既約所緣。
立于識住。
由斯識住。
通情非情。
問無漏蕰等。
為識住不。
答曰。
不立以能益識起貪瞋等。
是為識住。
無漏之法。
破裂生死。
非識所安。
不為識住。
疏泰山其隤者。
按禮記擅弓上曰。
孔子負手曳杖。
逍遙于門。
歌曰。
太山其隤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今疏舉此。
顯字所從。
夫子歌者。
傷自将逝。
疏從秀貴聲者。
略有三釋。
一雲。
經中頹字。
取秀旁貴。
以之為正。
從者。
順取義也。
二雲。
依秀貴二。
以為一字。
名之為從。
秀貴同聲。
名為聲也。
非斷經文。
合取此字。
名之為從。
或可應言。
從秀貴也。
頹究二字。
聲相近故。
故言聲也。
疏住秀者。
筆誤也。
後解勝也。
疏瑜伽十六至日親之所說者。
釋迦如來而姓日也。
取姓彰人。
是佛親言。
名日親說。
故大悲經第四雲。
如來姓日。
性日者。
為離諸闇。
而作光明。
疏六欲天無皮肉等者。
皮肉既無。
雲何得有目于骨肉。
有舒緩等。
故瑜伽論第四雲。
複次諸天。
其身内外。
皆悉清潔。
無有臭穢。
又人身肉。
多有不淨。
所謂塵垢筋骨。
脾腎心肝。
彼即皆無。
故知欲天無皮肉等。
若爾雲何被于非天斷支節耶。
答雖無皮肉。
餘鄙惡色。
何廢依于淨妙之色。
有形相别。
立于支節。
豈可支節要依皮肉。
由此無妨。
疏依華嚴十喻菩薩等者。
求大中小。
少多異故。
故以三數。
而為喻焉。
亦如此經。
三根聲聞。
上根唯一。
中根有四。
下根轉多。
疏所燒門者。
一乘教行。
複有義。
此名三界。
限為門故。
後文雲。
今此三車。
皆在門外。
複言燒門。
故知三界以之為門。
問門宅何别。
答如世間人。
總舉一宅。
名之為門。
或稱一宅。
而言一戶。
今亦然也。
議曰。
甚有理也。
若經文勢接。
疏釋優也。
何者。
前若有門。
此所燒門。
可此之矣。
前既無門。
而此于誰。
雖言三界。
即是其門。
然前元無說為門處。
故無可此。
更審思之。
若依疏解。
前有一門。
故後此彼。
疏思以大乘果化者。
以大乘果。
而化于彼。
名為果化。
欲令二子頓得大果。
經唯有一門而狹少者。
廣釋如疏。
問雲何得知。
以大乘法。
名狹小耶。
答按大乘方便經第一雲。
譬如智人。
從空澤出。
望見一道。
唯廣一尺。
迫迮狹小。
其道左右。
有大深坑。
合雲唯廣一尺者。
一支道也。
又雲。
一尺迮道者。
是法性門也。
其道左右有大深坑者。
是聲聞緣覺乘也。
彼經既以大乘為迮小。
何故法華不名大乘為狹小耶。
彼經複雲是法性門。
故知即是大乘教行。
複雲左右深坑。
即是二乘。
即由礙彼。
名之為迮。
此約不容二乘。
名為狹小。
其理善順。
疏超過有漏名奇異者。
問前言二車。
二乘後得。
如何複說超過有漏。
答談彼所得無漏功德莊嚴具也。
疏根性禀教等者。
如次配前形貌力用等四。
問聲聞待教。
獨覺自思。
所證理同。
雲何稱别。
答談所悟者。
淺深故異。
十二因緣四谛之教。
有優劣故。
又辟支佛暫爾聽聞。
即逾聲聞時長閱習。
若斷惑證滅。
二寶無差。
伏諸定障。
非擇理異。
故無爽也。
疏具有二恩者。
即二利也。
疏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等者。
問且不定性。
必能回趣。
得于種智。
自生空智。
可不名車。
定姓之人。
竟不不歸向。
必無種智。
豈全無車。
若爾無者。
何名自運名聲聞乘。
答今此偏依不定姓說。
若對定姓。
自生空智。
亦得為車。
不爾即有前之過矣。
疏理出教外等者。
問言門外者。
意談于車。
理之與果。
并不是車。
今言理果。
出于教因。
何預車事。
答所言理者。
非唯真如。
教之所诠。
皆名理故。
故智亦理。
又二乘果。
體亦智收。
出教出因。
故并無失。
疏涅槃經中說有二車至以半滿相形者。
問按涅槃深純陀文殊。
自比同驢乘。
言半教者。
即是二乘。
豈彼二士。
是中小耶。
答誰言半教即二乘耶。
不爾如何。
答半滿之字。
括乎多義。
一真俗相對。
真滿俗半。
要因俗谛。
方有滿故。
二世出世對。
生死煩惱業果等法。
以之為半。
涅槃菩提出世等法。
名之為滿。
要待生死煩惱等法。
方顯涅槃菩提果故。
三大小對明。
以分半滿。
四教理行果。
亦皆有之。
疏據前二。
言驢乘者。
是半教也。
不同古人。
唯約大小。
半分為滿。
故無失矣。
疏三獸被圍等者。
按智度論三十五雲。
聲聞之人。
畏惡生死。
聞衆生空。
如圍中鹿。
既被毒箭。
一向求脫。
更無他念。
辟支佛雖厭老病死。
猶能少觀甚深因緣。
亦能少度衆生。
譬如犀在圍中。
雖被毒箭。
猶能顧戀其子。
菩薩雖厭老病死。
能觀諸法實相。
通達法空。
入無量法性。
譬如白香象王。
在獵圍中。
雖被毒箭射。
顧視獵者。
心無所畏。
及将營從。
安步而去。
疏無漏離系縛等者。
問牛車離系。
理在不疑。
羊鹿二乘。
雲何離系。
體有漏故。
答略有三釋。
一雲。
二乘無學所有諸法。
皆是無漏。
若爾何故。
言二車體是有漏耶。
答由為其境。
能生他漏。
名為有漏。
體非有漏。
二雲。
二乘身中。
有實有漏。
故二車體。
體唯有漏。
得漏盡人之所得故。
故名無漏。
三雲。
至無學已。
更不為彼漏故。
名為無漏。
非體無漏名無漏也。
議曰。
後二理通。
前釋全非。
違多教故。
疏如說如來等者。
兩釋不同。
一雲如來。
即住果也。
善逝者。
謂住因也。
二雲返前。
如過去佛。
乘諸功德。
來成正覺。
故知談因趣來果也。
善事終圓。
名為逝矣。
故知說果。
議曰。
後釋應善。
順疏文意。
言證涅槃。
令生覺智。
如次喻也。
經心各勇銳等者。
古德約位。
而以釋之。
心各勇銳。
明外凡位。
七方便中。
前三方便。
謂聞思慧。
互相推排。
謂内凡位。
即四善根。
修慧位也。
競共馳走。
三果學人位。
争出火宅。
無學位也。
故凡有内外。
聖有學無學。
議曰。
教雖無文。
縱配可爽。
經四衢者。
按爾[冗-幾+(足-口)]雲。
路四達。
謂之衢。
郭璞雲。
交道四出者也。
又釋名雲。
道四達曰衢。
齊魯呼四垂抱為衢。
衢抱地則有四處。
此道似之。
因以為名。
疏随三乘至各索其車者。
問此中二乘。
為回趣者。
為未回心。
若已回心。
但合趣牛。
何求羊鹿。
若未回心。
自果已滿。
雲何疏雲。
皆于佛所。
專意希求。
答為二釋。
一雲。
未回心者。
練根修定。
及餘功德。
亦名希求。
故疏次雲。
求證諸法。
名索羊鹿。
諸法即彼禅定等也。
二雲。
佛指種智。
名之為車。
出宅不得。
故專意求先所許智。
名為希求。
希求種智。
冀證諸法。
議曰。
順疏上下。
此後釋善。
疏亦應許上羊鹿者。
問許誰上耶。
答略有三釋。
一雲。
古解既許菩薩而入化城。
亦應菩薩許上羊鹿。
問二乘入城。
亦登羊鹿。
可難菩薩而得入城。
應上羊鹿。
二乘入城。
元不登車。
何得難言菩薩入城。
應上羊鹿。
答實羊鹿車。
而是種智。
故難令上。
總難意雲。
菩薩得無住。
即言許入城。
菩薩得種智。
何不升羊鹿。
二雲。
若得解脫。
入有餘依。
名為入城。
菩薩雖未得有餘依及于解脫。
然得無住。
亦名入城。
亦應種智名之為車。
二乘雖未得于種智。
然亦得自生空後智。
亦應許彼登于羊鹿。
三雲。
經不言于太子入城。
今許令入。
經亦不言二子上車。
亦應許彼登于羊鹿。
議曰。
後二為勝。
疏厭苦求息至故不稱入者。
此中但答城入不入。
不釋前難。
車上不上。
不上車易。
不明言之。
答城影顯。
若具答者。
略有二意。
一雲。
大子求智。
所以上車。
中小不求。
故車不上。
二雲。
大子得種智。
所以車言上。
中小種智無。
車無車不上。
議曰。
後解為優。
諸子索車。
皆求智故。
理可思之。
疏經文但說父勸令去者。
經文但言。
導師勸商。
令至寶所。
疏文言父。
取意說也。
導師父等。
皆喻說故。
疏喻佛種智等者。
舉果顯因。
今助一釋。
菩薩種智。
已出分段。
逾三界等。
名為高廣。
本明其子所乘車故。
疏不比小乘驢車之鈍者。
問何教明小。
以類驢車。
答按無畏德女經雲。
聲聞如驢乘。
即其證矣。
疏詩雲靜女其姝者。
按詩靜女篇序雲。
靜女刺時也。
衛君無道。
夫人無德。
注雲。
故陳靜女。
遺我以彤管之法。
古者後妃必有女快彤管之法。
後妃群妾。
以禮禦君所。
女史書其日月事無大小。
記以成法。
彤管以赤管也。
以赤心正人者也。
德如是可以助之。
為人君之妃也。
詩雲。
靜女其姝俟我乎城隅。
注雲。
靜貞靜也。
女貞靜而有法度。
乃可說也。
姝華色俟待也。
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也。
箋雲。
女德貞靜。
然後可畜。
姝華然後可安。
又能服從。
待禮而動。
自防如城隅。
故可愛也。
疏涅槃經至不可覺知者。
今依遠法師義。
以釋此文。
餘德同異。
優者附言。
死者是其害身之所。
名險難處。
有有雲。
死技起時。
無通生路。
無物自資。
可以趣度。
名無資糧。
一死長往。
名去處懸遠。
有雲。
死謝過去。
與現隔絕。
無人将送。
名無伴侶。
一受身已。
運運趣死。
無時暫停。
或可凡夫受身恒死。
名為常行。
有雲。
死法來無時節。
名晝夜行。
未測遠近。
或多少難測。
名不知邊際。
有雲死法覺廣。
際畔難識。
一入死分。
昏沈難出。
名為深?。
諸根壞滅。
六識無用。
故曰幽闇無有燈明。
有雲。
無有五根燈明。
名之為闇。
命盡便死。
無所由從。
名入無戶。
有雲。
死法是惡。
不從理生。
死不離身。
名有處所。
最後一念。
命盡之時。
無所覺省。
名無痛處。
世醫拱手。
名不可治。
向之難裁。
名無遮止。
有雲。
死支起時。
無法能抑。
時至必遷。
名到不得。
脫此人身死。
不滅他陰。
名無破壞。
或雲色險。
現今世人見者。
莫不憂怖。
名見愁毒。
死滅無處。
更無異相。
惡色可生。
名非惡色。
見者驚恐。
名令人怖。
有雲。
未有三塗惡報異